山宝, q271177355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关注数: 3 粉丝数: 250 发帖数: 8,691 关注贴吧数: 17
大家庭与小家庭 净空老法师:我老家是明清两代桐城派的基地,这个学派在历史上很有名, 所以读书的风气很盛,农村里面小朋友从小都读书。有个读书的 风气,我们才沾到一点点边缘。 看到过过去那个样子,大家庭, 诸位如果看过《红楼梦》,小说,《红楼梦》是写一个家庭。古时 候家庭确实就是那个样子,《红楼梦》上那个家庭是败了,从盛 到 衰,很快。古老的家庭至少五代同堂,这一家人口,少的大概 两百人左右,少的,人丁已经衰了;兴旺的,就是一般中等的,兴 旺的,应该是三百人左右;真正兴 旺,七、八百人。这么大的一 个家族、一个家庭共同在一起生活,没有规矩不行。中国历史上, 这几千年来长治久安,靠什么?靠家,家对于社会、对国家的贡 献太 大了!   中国古老的家庭,第二次大战结束,我们跟日本人八年抗战, 胜利之后我们最大的损失,家没有了,这个战争把我们从前的家全 都毁掉了。在古人眼睛里 面看我们这一代,是什么?家破人亡, 非常悲惨。我们自己已经习惯在这里头,麻木不仁了,没有办法 觉知。中国是大家庭制度,外国是小家庭,现在都学外国。两 种 制度各有利弊,但是中国老的制度比现在这个制度好,人在这一生 活得幸福;现在人活得可怜,没有幸福可言。中国大家庭,至少孩 子的教育父母可以不要操心, 将来年岁大了,养老没有问题,也 不操心,家养老。中国人教育的理念,是小孩严加管教,培养他的 德行,培养他的智慧,培养他工作的能力,这是家庭教育要负 担 的。   从前教育不是国家的,是家庭的,这家教,家庭学校就是私 塾。我们看到现在中国地图,展开来看,城市外面有很多村庄,这 个村庄叫王庄,那个村庄叫 李庄,那是什么?以前那里就是一 家人,一个村庄就是一家人。现在这个名字还留着,实际上没有 了,这非常可惜。所以家,这么大的一个家庭,这么多人口在一 起 居住、一起生活,它有家道,它有家规、有家学、有家业,业 是你家庭经营的事业。现在小家庭没有了,这统统讲不上了。落叶 归根,从前那个大家庭才有,现在没 有了,现在没有根,哪来 的根?落叶归根是回老家,回老家是什么?养老。老了,不再工 作了,回家去养老。   回家养老是非常幸福的,晚年的生活家庭供给。老人常常跟小 朋友在一起,你想三百人的一个家庭,小朋友大概有五、六十人, 小朋友,所以儿孙绕膝, 那种天伦之乐现在人想像不到。都是自 己的晚辈,儿子辈、孙子辈、重孙子辈的。小朋友上学读书,老人 茶馆里面聊天、谈说;同时,小朋友下课,教这些小朋友 们,讲 故事给他听,他真有乐趣。   现在的老人可怜!东方人还有这么一点概念,可以跟父母住在 一起,外国没有,外国年老了进养老院。养老院里面,物质生活照 顾得还可以,精神没有。 我们参观老人院,看到老人痴痴呆呆 的,在外面晒太阳,从早到晚没有人跟他谈话。所以精神生活没 有,我们中国人有句话说坐吃等死。他确实很悲伤,因为老人院 每个星期总有一、二个走了,抬出去了,他就会想到哪一天轮到 我,你说这种心情多悲哀。儿女一年来看他一次都不得了,很稀 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寄一张贺年卡 送他,他对着那个卡片总要 看好多天,人看不到;有些连卡片都没有。所以这个在今天讲,这 是社会上大问题!   从前中国古老的社会,几千年没有这个问题,家养老,这是大 家庭的好处。大家庭制度,家里面的成员,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 赚的钱都要寄回老家;你 自己有需要,老家支持你。所以他没有 私财,自己除了自己生活所需的之外,多余的都要送到老家去。家 里面用这个钱扩充,置产业,多半是买田地、买山林,所以 他家 庭经济无忧无虑。家是一个人一生保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谁支 持你?家支持你,家有财力,家有人才。如果是做官的,或者像现 在经营一种企业的,他社会 关系就都够。所以两个细心去比较, 老制度比现在小家庭制度好,小家庭完全靠自己。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二四九集)2012/3/23 档名:02-037-0249
智慧是在孝亲尊师里头来的 净空老法师:现在小孩长成不要父母了,你看看年轻人结婚的时候,不愿意 跟父母住在一起,这正常的。推动传统文化这个关很不容易破,人 不知道爱其亲,古人谚语里头有所谓,家里头有老人那是家中之 宝。尊重老人的经验,老人毕竟他走过一生,他的经验比我们丰 富,科学技术不如我们,人生的体验他比我们丰富太多。我们连这 古老东西统统不要,一切创新,新的东西没有经过考验,常常出 毛病。世界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你看穿、看清楚了,很简单,根 就是把父母跟老师丢掉了。父母生我养我是应该的,他为什么要 生我?我长大了不养活他们是应该的,这现代人的思惟。   老师就根本别说了,老师,学校是学店,我缴了学费来学东 西的。老师贩卖知识,我付了钱我学到的东西,你对我没什么恩 德,没有这种义务来报答你,现在这种观念。这个观念根深蒂固, 你给他解释讲不通。可是智慧,决定是在孝亲尊师里头来的,你要 想求真智慧得走老路,走新路求知识,不能求智慧,这是老实话。 求知识行,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可以,求清净平等觉要从孝亲尊 师。染污的心、不平的心,你不想离开,你认为这是很正常的,那 就没法子。今天困难在哪里?就在这里,我们清清楚楚,我们努力 在做做得还不够。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六四集)2012/8/12 档名: 02-037-0464
净空老法师:传统教育要从胎教抓起 根,在中国是讲究胎教。母亲怀孕就开始端正心念,没有邪思,小孩禀受母亲的正气,这叫胎教。文王的母亲怀孕十个月,典籍里头记载,“目不视恶色”,邪恶的东西不看,“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摄身语意,因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影响胎儿。她生下的儿子周文王,大圣人。文王的妃子,太姒;文王母亲,太任;祖母,太姜,三代名字都有太,所以妇女称太太就从这来的。太太是什么?圣人之母,生出来、养出来的、教出来的是圣人,这个称呼非常尊贵。周家出了三个圣人,文王、武王、周公,大圣人。孔子心目当中最佩服的、最仰慕的,周公,距离他比较近。   出生之后,小孩就会看、会听,他已经在开始学习了。所以《弟子规》是童蒙养正必须修学的,不是教他念的,是父母落实《弟子规》做给他看,他这样学会的。这一千天,从出生到他三岁,这一千天,父母要尽责任,在他面前表演得纯正。不是纯正的不能给他看,不能给他听,不能让他接触到。所以他这一千天所接触到的,纯净纯善。所以古人说,古谚语“三岁看八十”,就是说的这桩事情。三岁之前奠定的这个根基,八十岁都不会改变,根深蒂固。他懂得孝、懂得忠,再大的威胁利诱,他不会变节,根深蒂固。所以他的智慧、学问能成就,母亲教的。   现在,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没人教,做母亲的人不知道。谁教他?现在是电视教他。你看小孩一出生,眼睛就看电视,电视里头五花八门,他全学会了。所以现在做母亲很苦,小孩不听话。学校的老师,我也遇到很多,学生不听话,很不好教。原因是什么?扎根的那个年龄疏忽掉了。三岁以后教,迟了,来不及了,他都学坏了,不容易改掉。   中国古人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时候教的就像天性一样,不容易改变。中国人懂得胎教,懂得扎根教育,全世界没有第二家,只有中国人懂。所以世界上四大古文明,前面三个没有了,中国还存在,靠什么?就靠这个。这是欧洲二次大战之前,欧洲有些学者研究这一个科目,为什么中国还存在?结论,大概是中国人重视家庭教育的关系。这个结论一点都不错,非常正确。   但是现在中国人把传统教育丢掉了,苦头来了。家里,儿女不懂得孝道;在学校,学生不懂得师道。不知道尊师重道,那学圣贤书就没指望了。中国这些古东西要学习,完全靠恭敬。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心,圣贤来教你,你都得不到。诚敬心从哪里来?这是真正的麻烦。   文摘恭录—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一六0集)2013/2/4 档名:02-040-0160
净空老法师: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 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生灭,前念灭了,后念生了,前念灭后念又生了,它永远不断,断了就没事了,它不断。这个东西在佛经上叫阿赖耶,迷失自性的真我。觉悟了?觉悟了就叫法身。法身没相,法身能现一切相,证得法身的是无相而无不相,他二边都不执着,无相不执着,无不相也不执着,为什么?都不可得。 假相不可得,生灭相不可得,真相也不可得,为什么?真的它没有相,它是什么?净宗最高境界讲常寂光,常寂光就是法身。常就是不生不灭,常;寂是清净,永远没有染污,也就是,永远不受任何境界干扰;第三个,它是光,它的体是光,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统统在常寂光中,只是自己没有感觉到。证得常寂光就是圆满成佛了。什么人证得?净宗所讲的妙觉如来,证入常寂光了。很难懂! 我们现在用这种高科技,用电视传播,我们在一起学习,我常常用电视画面来比喻,大家就好懂。我们打开屏幕是一片光明,一片光,这个光就是常寂光,里面什么也没有;按上频道它就无不相了,现相就出来了。那个频道是什么?频道是阿赖耶,什么是阿赖耶?动念了,那念头一动,相就出现了,就频道按下去了。几个人能在频道里面知道,这个作用是屏幕跟频道,同时现出来的时候,我们看到这相?我们都看到了,但是,我们的注意力都在形相上,没有在屏幕上。 如果在屏幕上的话,你就知道这个相全是空的,根本就不存在。它的频率太高了,我们今天用的电视,这个画面一个一个接着一个,前念灭后念生,多快?一秒钟一百张,所以你没有看到它跳动,它是一张一张在跳动,频率太快了,好像是真的。其实如果是一张,你看不到,只有一张,一张过去,底下没有了,那你放放看,百分之一秒。你会看到什么?有一个光突然亮了一下就没有了,甚至于连这个光都看不到,你都没看清楚,有那么个印象,但是没看清楚,什么都不知道,它是一个整个的画面。 文摘恭录-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三二二集)2016/4/5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