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V6C4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9
发帖数: 604
关注贴吧数: 0
诸葛亮是军事家 诸葛亮。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之行军,安静而坚重;安静则易动,坚重则可以进退。亮法令明,赏罚信,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此所以能斗也。
立志刚毅,勇而有谋,算无遗策的满宠 满宠(?—242),字伯宁,山阳昌邑人(今山东巨野南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将领。满宠十八岁时,是郡中督邮(汉代各个郡都设有督邮,掌管监察检举郡内的不法之事情,同时兼管传达上面传下来的政策、抓捕逃犯等工作)。时郡内李朔等人都各自拥有自己的部区,为害百姓。太守便派满宠前去纠察,李朔等闻后,前来请罪,并表示不再为害乡里。后满宠为高平令,县人张苞(可不是张飞的儿子)是郡中的督邮,张苞贪污受贿,干乱吏政。满宠便派人将其抓捕,并进行审问,可能因为用刑过度,所以张苞因此死在监狱中,满宠只好弃官回家。初平三年(192年)曹操至兖州后,满宠被聘任为为从事。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被任命为大将军,便任命满宠为许县县令。当时将军曹洪作为曹操宗室,很是受曹操的重视。而曹洪的宾客中有人依仗权势,在满宠管辖的范围许县多次犯法。满宠不畏强权,将犯法之人抓捕并依法处置。曹洪就写信给满宠,为其宾客求情,但满宠并没有接受曹洪的请求。曹洪就直接告诉曹操,准备借助曹操的权力来救自己的宾客。曹操就召唤许县主事的人。满宠听说后,知道曹操准备放了这些人,便在曹操的命令下达之前迅速的将这些人杀了。曹操知道后,不怒反喜,说:“当事不当人啊。PS: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满宠可谓是不畏权势,勇而有谋。建安二年(197年)九月,原太尉杨彪因与袁术联婚,引起曹操的怀疑,便将其抓捕,准备以大逆之罪将其处死,并令满宠进行审问。因杨彪为当时名士,又是含冤。所以尚书令荀彧、少府孔融等都来见满宠,并嘱咐满宠“只是问问就行了,请不要用刑”。谁知满宠就好象没听到一样,依旧按照惯例用刑拷讯。几天后,满宠求见曹操,说:“我对杨彪用刑拷问,但却没有问出什么。此人是海内有名的名士,如果没有确切的罪名就将其斩首,必定会大失民望,如果那样,我私下为曹公你感觉可惜”。曹操当即释放杨彪。起初荀彧、孔融闻满宠拷打杨彪,即惊又怒;后杨彪却因此而被释放,更加赞许满宠。杨彪获释后,见汉室衰微,曹氏当权,便称自已的脚痉挛,十余年未行走,因此得免于祸。PS:满宠在处这件事情上,即没有违背曹操的意思,也没有得罪荀彧、孔融,可谓多智。如果他如荀彧、孔融的建议所为,则对曹操而言,恐怕有徇私枉法的嫌疑,也许不但不能救出杨彪,恐怕还会陷自己于不忠。时袁绍雄霸河北,而汝南是袁绍的出生地,其门生宾客分布于诸县,都拥兵拒守。曹操甚为忧虑,便任命满宠为汝南太守。满宠招募500个服从命令的人,率这些人攻下二十多个军营。并设计诱杀未降余众的首领十余人,汝南因此被满宠平定。满宠因此得2万余户,兵2000人,令其回家务农。PS:满宠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其善战可见一斑,而诱杀未降余众的首领十余人,和孙策诱杀严兴之举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多谋。建安十三年,满宠随曹操南征荆州,但在赤壁之战中为孙、刘联军所败。曹操令满宠为奋威将军,驻守当阳。孙权多次攻魏,曹操又将满宠调回汝南,任太守,并赐爵关内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蜀前将军关羽则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当时魏征南将军曹仁驻守樊城(今湖北襄樊),将军吕常驻襄阳,右将军于禁及立义将军庞德屯樊城北,平寇将军徐晃屯宛(今河南南阳)。八月,大雨,汉水暴涨,于禁七军均被水淹。因此于禁向关羽投降,而庞德也兵败被杀。关羽乘胜围攻樊城,并以一部兵力包围襄阳。樊城守军仅数千人,城墙因水淹多处崩塌,军中都大惊失色。有人对曹仁说“今日之危,不是我们所能解决的。可在关羽的包围还没有完成之前,乘轻船趁着夜色逃跑,虽然失城,还可以保全性命”。曹仁也考虑放弃樊城,当时满宠在樊城辅助曹仁满宠便劝阻说“山洪又快又猛,应该不会长久。听说关羽已经派遣其他将领已经攻击到了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关羽之所以不敢立刻深入进攻的原因,是害怕我军还在其身后。现在如果逃离,洪河以南,将不是我们国家所能控制了。您应该坚守啊”。曹仁认为很有道理,于是沉白马,与军人盟誓,激励将士齐心协力奋勇抵御。关羽军虽乘船猛攻,一时仍不能攻下。后来徐晃率军救援樊城,满宠也奋力战斗立功,而关羽也因后方被吴将吕蒙偷袭, 只得退军。满宠因为此站的功绩,被封为安昌亭侯。
我又回来啦! 东汉三国官职概述 一、 东汉职官 1、中央 东汉中央政府的官员分省官、宫官、外官三大系统。内官、外朝的区分古已有之,而在宫廷之中,皇帝日常起居的区域称省中(亦称“禁中”),因此内宫官员中又有宫官与声官的区分。 在皇帝身边执役、照顾皇帝日常生活的是宦官,省中的宦者均隶属黄门令管辖。省内的禁卫工作亦由宦官但任。 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机关,其官署设在宫廷之内、禁省之外。它的主要执掌是管理章奏文书、起草诏令,但实际上政务都由上书抬代表君主执掌,权力极大。上书台设长官(令)一人、副长官(仆射)一人,下设尚书六人分十八人。沟通上书台与皇帝联系的官员有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等。其中,侍中由士人充任;中常侍、黄门侍郎则由宦者承担。侍中有事才入禁省,中常侍、黄门侍郎则日常居住在省中,因此,虽然三者之中侍中的级别最高、中常侍次之,但与君主的亲密程度,则以中常侍为最。宫内省外的禁卫工作由九卿中的光碌勋与卫尉负责,光碌勋偏于内,卫尉偏于外。光碌勋下属五官、左、右、虎贲、羽林等五名郎将,中郎将以下有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光碌勋的禁卫力量是郎官,卫尉的禁卫力量是武装卫士,所以,卫尉在宫卫事务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外官主要有三宫九卿,他们是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官员。 三宫指太尉、司徒、司空,他们的品级最高,名义上的职责是辅导皇帝主持国家政务;三公之上还有太傅,其职责辅导皇帝,但不常设。东汉的实际政务都同属尚书台,因此,三公、太傅如没有“录尚书事”的头衔,就是没有实权的虚职。三公的属官有长史一名,掾属、令史、御属各二、三十名。其中,长史是三公的主要副手,掾、属是分管具体事务的部门负责人(掾是正职,属是副职),除长史由朝廷任命外,其他属官均由三公自行聘用。 九卿是太常、光掾、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他们各自分管的政务是:太长掌典礼,光碌勋、卫尉掌宫省禁卫,太仆掌皇帝车马,廷尉掌司法,大鸿胪掌接待诸侯与少数名族,宗正掌皇族事务,大司农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皇帝器用服饰。九卿各官的长官是卿,副职为丞;其下分设各官管理具体事务,大体以令为正职,丞为副职。 与九卿级别相当的外官(亦称“列卿”)还有执金吾、将作大匠、大长秋等。其中,执金吾负责宫廷之外、都城之内的治安(都城门另有城门校尉负责守卫),将作大匠负责宗庙殿堂、宫室陵园等土木工程,其副手为丞,下属的部门负责亦以令为正职,丞为副职;大长秋主管皇后事物。性质与就卿中的少府类似,由宦者担当。皇位继承人太子正式确立之后,有专门隶属太子的东管宫。其设官大体与政府类似,但分级没有后者细密。东宫官职均冠“太子”,如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家令等。 在军事方面,相当三公的中央高级官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相当九卿的有前、后、左、右将军,均不常设。其属官与三公相同,唯在长史之下另有司马一人,主管军务;从事中郎二人,职掌参谋,均由朝廷任命。将军直接领兵的,在部、曲、屯等建置上分别设校尉、司马、军侯、屯长等统兵官。 常备军由中央与地方军(郡国兵)组成。中央军中,京师卫戍部队由城门校尉统领,野战部队(北军)由北军中侯统领。北军下辖五个兵种的部,番号分别为屯骑(骑兵)、越骑(特种兵)、步兵、长水(水军)、射声(弓箭)。长官为校尉,副职司马。全军总数约五千人不到。北军平十卒驻屯在京城长管君主宿卫、助理首都治安,发生战事就成为组建出征步枪队的核心。地方上的郡国兵经东汉初期多次裁撤、削减,只剩下边郡与内地关隘的少数驻军。遇有战乱,都是临时募兵或抽调京师北军出战。 2、地方 东汉的行政区分为郡(国)、省二级。郡之上还有监察区性质的州。 州的长官为刺史(中平五年改称州牧;京畿地区的司隶部长官特称校尉),其主要职责是巡察下属郡国政务,年终遣吏到京城向司徒府汇报(上计),劾奏不称职的郡国长官。属官有从事(亦称掾史)、假佐。从事有治中从事、别驾从事、簿曹从事、兵曹从事、部郡国从事等,均由州长官自行聘用。治中别驾是州长官的主要助手,在从事中地位最高;簿曹掌文书;兵曹掌军事,仅在有军务时设;部郡国从事,每郡国一人,负责纠劾郡国长官、按治郡僚属,其地位仅次于治中、别驾。假佐是州长官的低级属官,主管文书,其中的典郡书佐分管州所属郡国的有关文书,每郡一人,由郡史轮流充当。 %
论诸葛之取义不图利 作者:蜀中小诸葛(11岁) 我一向很敬佩诸葛亮的人品,下面来说说他。 蜀国丞相诸葛亮在给其儿子的信中说到:“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意思是说:不清心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保持宁静的心灵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这句话说的何等的好啊!清心寡欲、宁静致远的心灵,标示着一种超尘脱俗、修养极高的境界,这是古往今来多少人孜孜以求的啊! 诸葛亮为蜀汉的大业披肝沥胆,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位高不傲,权重不贪,一生鞠躬尽瘁,克己奉公。临终前他要求后主刘禅不要特殊照顾自己的亲属子弟,他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他希望子弟们保持自食其力和勤俭的作风,并坚决谢绝了刘禅封给他后代以官位,要求孩子们到战场上去为国建功立业。他儿子诸葛瞻37岁时便为国捐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诸葛亮义不图利的事迹感人至深,为后人树为楷模。怎不使人敬佩?
周瑜--被小说歪曲的统帅 《三国演义》里被歪曲的人里,属周瑜最冤,明明是气度不凡的统帅却被写成一个心胸狭窄的嫉妒狂,若不是鲁肃从中相劝,联合抗曹大计就要中途夭折,小说里就是这样写的。其实,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很有抱负的翩翩年轻公子、很有韬略的军事统帅。周瑜是庐江舒县人,家里有几代人做官,从祖父、从叔是太尉,他父亲是洛阳令,他叔叔是周尚是丹阳太守。他的相像貌不错“瑜长壮有姿貌”,小说里描绘他风流萧洒是有根据的,这样说他是一个翩翩公子毫无问题。周瑜先是袁术的属下,这可能没多少人知道吧?因为他叔叔周尚做的袁术的地盘丹阳郡太守,可断定周尚是袁术的部下。后袁术调他们叔侄回寿春,术想以周瑜为将,有重用的意思,袁术不象是人们说的那样不分好赖,而是别人不愿跟随于他,这也说明许多君主就不用贤而用不肖之人,不是不知道人才之重要,而是贤能之人看不起他不愿屈身于他。周瑜正是如此,“瑜观术终无所成”而不愿为之出力建功,只求做一个居巢长。为什么?因为此前他已和孙策有了定约。原来孙坚曾在舒县安家,儿子孙策与周瑜同岁,是好朋友。好到什么程度?周瑜把一座大房子让给孙策住,“升堂拜母”这是当时最知心的表示,互通有无,悉心帮助。后来孙坚南征北战,儿子孙策随父到处流动。周瑜则在淮南生活。一次要去丹阳,碰巧孙策要到江东发展,老朋友相聚,说起共图大业的理想,两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周瑜率他叔叔的兵及船粮帮助孙策攻横江、当利,又打秣陵,下湖熟、江乘,进入曲阿,真个是所向披靡,战无不克。这时孙策已有数万之众,为了不引起袁术的怀疑,他对周瑜说:你回丹阳,守住,我取吴会,平山越,这些兵足够了。周瑜回去不久,可能袁术发觉孙策要独立,周尚参与了孙策的活动,于是派从弟袁胤为丹阳太守,周尚另行安排。周瑜提出到居巢任职,实际上是借机到孙策那里谋求发展去了。孙策亲自迎接,授予建威中郎将,给二千兵,骑五十匹。孙策给周瑜的待遇是当时最高的,可是孙策还是感到不够,《江表传》载“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阳,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筹功,此未足以报者也。’”这里孙策对周瑜用他叔叔的权力派兵、船及粮草支持扫荡江东之事,做了充分肯定,由此而来周瑜与孙家的友谊奠定了他的牢固的事业基础,他个人事业的航船也顺当地扬帆远航。在攻皖城时得到美女大乔、小乔,孙策要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他们既是关系非同一般的君臣,现在又进了一步成了亲戚,对周瑜来说真是君臣默契、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周瑜很喜爱音乐,懂音律,“虽三爵之后,其有缺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那时周瑜二十四岁,江东称青年为郎,叫他周郎。苏东坡有词一阙,很传神“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烟灭。”音乐、狗马、美食、华丽的衣服,是那时青年人的时髦爱好,曹操年轻时喜爱此事,刘备也“喜狗马、音乐、美衣服”那是当时社会时尚,可好此事必须有财力物力做后盾,没钱是办不成的。周瑜有这样的条件,但不象浮华公子只会玩乐百无一能,什么都不懂,他是深入研究了音乐,达到精通的程度,即便喝酒醉熏熏的也能听出曲子演奏的错误;后又得一个美人相伴,说他是风流公子,不会有什么不妥吧?呼周瑜为周郎,一是年轻英俊,有美人相伴;二是好音乐,有公子王孙的时尚享受;三是年轻轻的就做了官,为时人所重。他又不是一般的意义上的公子,只会享受胡作非为,而是胸怀大志,要干一番大事,也干成了大事。请世人不要看错了,以为公子哥儿都不成才,都是胡闹的蠢货,他们比平民百姓子女有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机会,而且大部分都利用此机会很快发展起来了,过着优裕的生活,只一小部分是浪费了机会。
[转载]三国著名战役军事分析之---诸葛亮北伐之战 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 “兴师北伐,以攻为守” 葛亮北伐曹魏之战,是由弱者主动向强者发动的一场战争。虽然在魏、吴、蜀三国 并立中,魏国最强,蜀国最弱,但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指挥的蜀军曾给魏国造成相当 大的威胁和震惊,却又因失误和客观条件限制而撤军,这里有双方力量对比的问题,又 有谋略的运用问题,其间的诸多经验和教训,仍有借鉴的价值。 北伐曹魏,统一中原,统一全国,是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最终目标。当时诸 葛亮设想兵分二路,一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宛城)、洛(洛阳)”,一路由 “将军(指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直趋长安。但在诸葛亮北伐之时,荆州已 为东吴所有,所以剩下的进军路线就只有出秦川一条了。 诸葛亮北伐曹魏,先后五次,另有一次是曹军南下,属防御战。 蜀后主(刘禅)建兴四年(226年),曹魏的文帝曹丕病死,子曹睿继位,称魏明 帝。诸葛亮认为,曹魏政权的更迭,新君刚立,是北伐的一个有利机会,于是在建兴五 年(227年),率蜀军北驻汉中。临出发时,上疏后主,以时局艰难,劝诫和提醒刘禅, 并对治国理政,作了安排,史称这个上疏为《前出师表》。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军北伐。为了迷惑魏大将军曹真的主力部队,诸 葛亮扬声由斜谷道(今陕西眉县南)取郿城(今陕西眉县北),并遣赵云、邓芝率一支 人马为疑兵,据箕谷(今陕西褒城北),佯作进攻郿城,自己则率主力突然向西北攻祁 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由于多年努力训练,蜀军士气旺盛,阵容整齐,北伐进展顺 利,曹魏所属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天水(今甘肃甘谷东南)、安定(今甘肃镇原 东南)三郡都叛魏响应诸葛亮,魏天水将领姜维也投向诸葛亮。这一方面是诸葛亮战略的作用,也说明魏对蜀的进犯估计不足,没有充分准备。 诸葛亮的进攻和得手,一时震动关中,使曹魏政权十分惊恐,魏明帝急忙亲自率军 西镇长安,派大将张郃率军阻止诸葛亮。 诸葛亮出祁山,屯兵西县(今甘肃天水西南),命马谡为前锋,王平为副将,督诸 军与张郃战于街亭(今甘肃秦安县附近)。马谡平素好发高论,也提过一些好建议,如 “攻心为上”即是,但他不精兵法。刘备曾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 用。”然而诸葛亮并没有注意刘备的提醒,在关键时刻,用了他。结果马谡违反诸葛 亮的节度,拒听王平的劝止,弃城不守,上山扎营。张郃乘机把蜀军围困于山上,断其 水源。蜀军缺水,军心动摇,在曹军的进攻下溃败,马谡逃走,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 退兵,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又被魏军夺回,第一次北伐失败。这次出征前期马到成功,说明诸葛亮战术上是有他己的心得的,单最终的失败和诸葛亮用人的失误是分不开的,大兵团作战胜败强弱在一瞬间就有可能逆转,诸葛亮没能亲临战阵,还派马谡守咽喉,不能不说是他的失误。 为了严肃纲纪,以利再战,诸葛亮忍痛依法处死了马谡,自己又以统帅身份,主动 承担责任,上疏后主,自降三级。随即在这年冬天,诸葛亮又率军,发动了第二次北伐 曹魏之战。 蜀军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时曹魏已有准备,魏 将郝昭凭险据守,历时20多天。由于蜀国多山,蜀道艰险,这时军粮供应不上,诸葛亮 再次被迫退军,并于归途中设伏杀跟后追击的魏将王双,第二次北伐仅以此结束。此次退兵主要是受客观环境的限制,蜀地易守难攻,却也造成军需运输的困难,诸葛亮攻沉仓20天,就已经没有了出奇制胜的可能,但他在退兵时调度得当,有条不紊,虽退不乱,斩杀王双,说明诸葛亮在用兵调度上的高明,堪称战术典范,很值得后人借鉴。 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 (今甘肃文县西北)二郡。魏雍州刺史郭淮领兵欲击陈式,诸葛亮即亲自出兵建威(今 甘肃西和北)。郭淮退兵,蜀军遂取武都、阴平二郡。第三次北伐以取得局部胜利结束。这次的规模称不上战役,主要是诸葛亮以巩固蜀地,为以后出兵作铺垫。
[转帖]《汉晋春秋》,一部为诸葛亮说公道话的良史 [转帖]《汉晋春秋》,一部为诸葛亮说公道话的良史按:本文是针对前边陆逊少年时先生的大作:《晋阳秋》,一部为司马懿说公道话的良史 的一篇应对之作,作者 千年一叹 ,原文发在 三国友盟 和轩辕春秋 论坛上,对这篇文章,大家与前边的边陆逊少年时先生的大作对比着看,比较有意思。素来不喜长篇累牍的夸夸其谈,看似言之凿凿,实则避重就轻,如同隔靴搔痒,不过能吓唬外行而已,虽日赋万言,又何取哉?事实胜于雄辩,真理无须赘言,是为题记。回顾史学史,可知我国史学萌芽于官府,这一渊源决定了古代史学的基本特征。自司马迁《史记》以降,几乎所有的官修史书(以二十四史最为典型),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正如鲁迅所说,某个朝代长一点,做史的是本朝人,自然好人占多数;反之,某个朝代短一点,做史的是别朝人,则几乎没有好人。自《春秋》以来,为贤者讳,为本国讳,一向是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但唐朝史学大家刘知几认为,这是爱憎由己、厚诬来世,对于史事的真相有害而无利。具体而言,刘知己在《史通》中提到了陈寿及《三国志》:“然则历考前史,徵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案金行(晋)在历,史氏尤多。当宣、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栖毫而靡述。至习凿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抽戈犯跸之言,历代厚诬,一朝始雪。”(1)“自梁、陈已降,隋、周而往,诸史皆贞观年中群公所撰。近古易悉,情伪可求。至如朝廷贵臣,必父祖有传,考其行事,皆子孙所为。而访彼流俗,询诸故老,事有不同,言多爽实。昔秦人不死,验苻生之厚诬;蜀老犹存,知葛亮之多枉,斯则自古所叹,岂独于今哉?”(2)在这里,刘知己将陈寿之《三国志》与习凿齿之《汉晋春秋》作对比,直斥前者对司马懿父子屡战屡败、篡位弑主等丑行多所回护,而将忠实纪录这一切的《汉晋春秋》奉为“直书”典范,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史学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历来争议颇多,有好事者每每喜欢拿司马懿来做对比,认为其拒不出战,并非害怕诸葛亮,而是有另外一些原因。恰逢五次北伐时诸葛亮不幸病故,司马懿俨然又成为“胜利者”,且美其名曰“深谋远虑”。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司马懿的确是因害怕与诸葛亮对敌而不敢出战,无奈之下只得上演“千里请战”以安众心。这首先可以在《汉晋春秋》中找到确凿证据:汉晋春秋曰:亮自至,数挑战。宣王亦表固请战。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3)那么,司马懿为什么害怕诸葛亮?因为在两人唯一一次的正面交锋中,司马懿就吃了大败仗,而后又损失大将张颌,故而才会对对手深怀畏惧,宁愿忍受“畏蜀如虎”的讥刺,也拒不出战。汉晋春秋曰: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於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4)
我来也!
要娶什么样的人? 如果是我,就娶德才兼备的人,美貌无所谓!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