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跟班 女王跟班
关注数: 1 粉丝数: 175 发帖数: 4,466 关注贴吧数: 44
【技术】坡度,角度 关于道路坡度,这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度数。实际上坡度是把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长度的比叫做坡度(或叫做坡比),比如坡度为30%,事实上就是在水平距离前进100米的情况下,垂直高度又上升30米。 方法一 百分比法:高度/水平距离 在实际情况下,道路的坡度一般用百分比显示或度数法两种方法表示。百分比法作为计量坡度最为常用的方法,即两点的高程差与其水平距离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坡度 = (高程差/水平距离)x100%。 方法二 度数法:通常说的角度 另外一种是度数法,即用度数来表示坡度,利用反三角函数计算而得,其公式如下: 坡度= 高程差/水平距离,再对照不同角度的正切及正弦坡度,最后查出度数。 在行车过程中的最大坡度为100%。换算成度数为45°,粗略折算,坡度*0.56=角度,不同角度的正切坡度对照5°≈9%、10°≈18%、30°≈58%。参照这两种方法,相信大家都会坡度这个概念熟悉了。 在普通道路上,超过坡度10%就算比较大坡了,设计时速为120的高速,其坡度一般不能超过5%,而地下停车场的设计坡度也只是在15%左右。世界上最陡峭的道路 位于新西兰但尼丁市的鲍德温街其坡度为35%一般的卡车能够轻松爬上10%的坡度,由于需要行驶各种路段,所以最大可爬升到30%即16.7°左右,而最好的4x4军用越野车最大可爬60%的坡。
不打不成材。在一片骂声中出来了完美的第5集,相逢 没有了第一集的虚假,没有了第二集的冷峻,没有了第三集的凌乱慌张,没有了第四集的(煽情+跑题+愚昧+乏味+无耻)。出来了这个完美的第5集。文案写得雅致不夸张,画面镜头生动构图完美。镜头组接长短相宜,食材食物数量控制正好,使得镜头稳健不凌乱。 从佐料相逢,到食材相逢,到古代中国人迁徙相逢,到现代政zi隔离的相逢,逐步递进。这首先在立意上就高出前面几集一大截。 知情的故事,海峡兄弟的故事,采蘑菇的小姑娘,都严格控制长度和度,总算没有煽情的感觉了。 这一集很多摄影画面确实很棒的,包括第2集也有许多不错的画面。说实话第一季舌尖虽然很好,但摄影画面许多还是显得粗燥,有赶工的痕迹。这第二季虽然骂声很多,但我的承认画面精致了。 以前一有人说舌尖2坏话,就有些脑残粉骂“爱看不看”。其实正是爱之深骂之切。你深爱自己的孩子才会严格教育他,不溺爱他。据说央视在挨骂以后又把片子反复修改,才播出来这一集。我相信我们大家都骂声对这一集的效果是有重大意义的。 如果真要我挑毛病的话。。。我怎么感觉配音的大哥好像声音里显得有些疲惫呢,是连续配音工作太累了吗?海峡兄弟的长度要是稍微再断点就好了(捡贝壳那段好像用处不是很大吧。。。)先前我就感觉这集会好看。你看导演面相,就是很文艺,读书很多的样子嘛。这不是前面那两个女生和那个糙汉子导演能比的。不过接下来这集秘境可能就不那么文艺了。三餐那导演也像个愣头青。
原以为第一集是最烂的,没想到更烂的在后面。 这第三集在讲什么??时令?时节?农历?不对。看完以后我怎么只记得毛毛虫,野花,荒草了。舌尖中国之昆虫世界么?女导演那么喜欢虫虫和狗狗和猫猫么。一大堆素材乱七八糟的拼接在一起,逻辑混乱。这就是女导演的特色么? 重要的农历线索就中间提了一下,然后就把这个主题扔掉了。为了和谐,还专门加入了湾湾和疆疆。好吧。能看到无比尊贵的大切糕,也不错。 导演不是说太多素材没用到吗,怎么那农民特写反复用几次呢。飞鱼拍不到用bbc素材,虽然合法了,但这就像一个有钱女人去借朋友的首饰戴1样,多不体面呀。。。这又不是低成本企业宣传片。 好吧,我想批评点什么,但说了半天好像自己的逻辑也混乱了,说一大堆自己都不懂的话。算了不说了。第一集不太好。看第二集变好看了,我还挺开心,希望后面越来越好。怎么突然又来这么个第三集。。。。说实话第二集真好,文案,逻辑,主题都很好,上海那段那一个个精致的镜头现在还回味无穷。而这第三集的摄影,也就会用个大特写,构图好难看呀。我不想当大男子主义者,但很多女生的能力让人失望是一个事实。看看这女生的面相。如果是学校里,我会暗恋她。但要说她这样子会有什么文采什么涵养什么控制能力创作能力,我不相信。她也就是个刚毕业学生吧
第一集脚步,确实有些跑题了 我也觉得,确实脚步这个命题不好写。这集提到中国人的迁徙,中国农民进城打工读书,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等这些话题,这些都是脚步。但抓跳跳鱼,出海打渔,这些就不那么脚步了,更像汗水,采蘑菇的老人更像“天然的美味”。这些都有些偏题了。打工母亲回家做鱼,临走带了些走,算稍微扣题。 四川养蜂人在家做豆花,在甘肃在陕西,也做四川的豆花,这就比较扣题。海外华人回国,写故乡萝卜饭,不是很恰当,如果能拍到他在美国也做萝卜饭,那就扣题许多。从山东煎饼裹东西,写全国各地的饼裹东西(我们贵州丝娃娃,好怀恋童年的美味),这本来是个很好的思路 ,但作者似乎不想在这浪费笔墨,惜了。 假如我是编导,我想我最主要的线索就是中国人的迁徙(脚步),西部到东部,农村到城里,中国到海外,这些人在家乡做什么吃,到达目的地做什么吃,这些食物有什么改变,有什么相同。 都说中国人恋故土,但现在这个世纪却是中国人大迁移的世纪。海外几亿华人,北上广的外地人数量是本地人的几倍。珠三角长三角吸纳了全国的年轻人,无数人为了自己的梦想远离家乡。这是个多么庞大的话题,多让人感动的话题。 舌尖系列一直反应都是小农经济下中国的美食,很少有大规模养殖种植业的情况。工业化的中国美食,也许才是现在中国人食物的真实写照。 ps 原以为喜欢舌尖的人群都是心灵纯净的 人,但吧里稍微有些不同意见,大家就爆粗口,真让人失望。 舌尖系列,就像美丽的赋文,永远只能看到中国的阳光面,看不到人性中黑暗面。 丝娃镇楼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