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izhongboss zuizhongboss
关注数: 5 粉丝数: 36 发帖数: 6,176 关注贴吧数: 4
“手推”地动仪,进行演示的最大弊病 很多人复原地动仪,都是通过用手推。 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逻辑性错误。 首先,东汉没有地震模拟平台。 很多人就会跳出来,说没有证据,怎么会没有?我也会说,你也拿不出有的证据。 很多人,为什么会利用手推,来模拟地震? 地震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人们是在数学有了长足发展后,通过数学,把复杂运动进行了简化,最终得出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可是,直接就把地震的水平运动,拿过来就直接应用,这本事就是错误的。 =========== 还有就是手推演示,十分准确。但是实际中未必。 很多人采用手推演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陇西地震”。 通过人们觉察不到的地震,得出一个数值,然后进行逆向研究,只要在这个数值以内,通过用手推地动仪,实现在所谓的“不觉地动数值以内”,就认为复原了地动仪。 这个过程,似乎没有问题。也似乎很正确。但是很多人,基于这个做法,做出来的东西,都不尽人意。 为什么? ============== 第一,张衡是不知道“地不觉动”的数值的。因为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时候,陇西地震还没有发生。 假设,张衡通过手推进行地动仪的演示。 那么,张衡在首造地动仪的时候,就应该是随便的推,他没有任何的数值可以进行参考。 既然没有任何数值,那么又如何说地动仪的精度。张衡只能无限的去提高精度,他只有尽量的小幅度推地动仪实现地动仪的精度。 结果,很顺利的,张衡通过手推,制造了精度很高的地动仪。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是重点!!!!!!!!!!!!!!! 张衡,站在地动仪旁边,距离张衡2米外,有一个人高高跳起,然后重重落下。 第一个问题:这个时候,“高精度地动仪”会不会发机? 第二个问题:这个时候,张衡能感觉到那个人落地,引起的震动? ------------- 这个问题,有趣吗? 2米距离,很近,一个人高高跳起,重重落下,很明显会感觉到地面的振动。 但是,通过手推的地动仪会发机吗?它一定不会发机。 可是,这是一台,高精度的,能够探测“人不觉动”地震的仪器。 人都感觉到震动了,这个仪器也一定会发机。 ------------ 结果就是 这个假设是错的。
复原地动仪一个关键问题 很多复原地动仪,都觉得自己的方案有多么的灵敏。 能够达到一个毫米级的,有的甚至达到纳米级别的。 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这些人的目的,就是说明自己复原的地动仪,可以在人们觉察不了地震的情况下,进行发机。 就是这么一个目的。 那地不觉动的,标准是什么?于是这些人,就通过查阅资料,通过各种渠道,找出细微地震的水平活动量,是多少。然后再跟这个“活动量”,进行比较。如果达到了。就说明自己复原的地动仪,是成功的。 就说明自己的地动仪,能够在等级很小的地震中,进行够指示出方向。 这就是大部分人,复原地动仪的思路。 比如说,几个“蹭球的”,还有“抛球的”,还有“倒立棍的”。 都是这个路子。 =================================== 你们,为什么会是这个“思路”? 原因就是,你们复原的地动仪,根本做不到当场验证。 ================================== 这些人的复原,无法做到当场验证,就捏造: 1、张衡使用验震平台说。比如说,用桌子,用凳子。 2、张衡制造模型说。 3、张衡通过地震检验说。 等等。还有很多。 ================================ 那么,这些人,你们有没有想过,通过现场一演示,所有的问题,不就都解决了吗? 通过一演示,不就让现场的人都信服了吗? 根本用不着去捏造一些东西。 ================================ 我提出过,重物落地现场演示地动仪。很多人觉得可笑,不屑一顾。 一个重物落地,砸到地上,周围的人能不能感觉到? 当然能够感觉到了。人们能够感觉到,所以我复原的地动仪就会发机。 ============================== 一个重物落到地上,周围的人都感觉到了震动,你们复原的地动仪,都未必会发机。 那么,如果真的遇到,人们都感觉不到地震,这是你们复原的地动仪,就会发机? 你们自己觉得合理吗?
昨天突然想到了,张衡为什么称之为侯风 候风地动仪 侯风什么意思,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但是都不靠谱。没有什么说服力 昨日,忽然一个闪现,似乎明白了。 张衡为官几十年,确实经历过地震,这不假。但是至于,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黑夜,这并不清楚,史书也没有记载那么详细。 其中还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就是张衡经历的地震,以及从别人了解的地震,描述肯定不一样,因为地震大小不一样,出的环境不一样,所以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事件。 ====有人说张衡可观察大树、观察房屋、观察身边一切。这不能否定。但是张衡可以从观察中得出什么理论,这纯属无稽之谈。 举例说,张衡在地震时可以观察到大树晃动。那么在平时的时候,大树晃动难道就是地震吗? 或者说,大树晃动,到底是风吹的?还是地震摇动的?怎么来证明? ,,,,,,,,,,, 再或者说,地震可以毁掉房屋。如果,刮来一阵大风,吹到了房屋,难道也是地震么? 张衡怎么来证明,不是地震震倒了房屋? --------------------怎么来证明? 【关键问题】 很简单,用地动仪来证明。用地动仪来测的这个东西,就是“此风”非“彼风”。 这里存在一个逻辑关系 大风可以晃动树木,地震也可以晃动树木。 地动仪检测的东西,就是除了“空气风”以外,还能使得大树摇晃的“另一个风”。 1大树晃动,地动仪没动,那就是风吹树动。 2大树晃动,地动仪发机,那就是地震来临。 使得大树摇晃的“另一个风”,其实就是现在的地震波。 所以,张衡把地动仪称作“侯风地动仪”。
事实永远胜于雄辩 张衡究竟如何研究地震? 这个话题一直触动着很多“国宝”帮的神经,因为他们觉得,张衡是无所不能的人,对于地震那是深入仔细的研究,研究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东西,所以制造了地动仪。所以张衡很了不起,复原地动仪也一样,复原出来的地动仪越复杂,说明张衡越了不起,越精密说明张衡能耐越大。 张衡,如何观测地震?张衡如何研究地震? 地震是多久发生一次?地震下次发生在哪,谁知道?下一次地震破坏力有多大,是大震,还是小震? 谁知道?既然不知道,怎么做好研究的准备? 不防聊一下眼前,说说下雨吧。 复原地动仪的,没事可以试试。下雨了,你被淋湿了,感受好不好? 那么,你被淋湿的位置,处在整个下雨范围的什么位置? 降雨的中心?还是降雨的外围? 你浑身淋湿了,那你知道什么位置,降雨最多么? 如果没有降雨数据,没有气象分析,很多内容你是不知道的。 因为,下雨是个大范围的事件,一个人在大事件面前太小了,所以你是不会知道你处在什么位置,你也不会知道哪里降雨最多。 地震波及的范围,比下雨范围更大,那么下雨你都不知道处在什么位置,地震就更不要说了。 这就是事实。 张衡对地震有一定的认知,但是他对地震的认知也很少,不过他制造的地动仪,确实是科学的。 这就是张衡的大巧。 张衡利用数学制造了地动仪,就可以完美解释这一切。
再说一个事实吧~~ 张衡究竟如何研究地震? 这个话题一直触动着很多“国宝”帮的神经,因为他们觉得,张衡是无所不能的人,对于地震那是深入仔细的研究,研究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东西,所以制造了地动仪。所以张衡很了不起,复原地动仪也一样,复原出来的地动仪越复杂,说明张衡越了不起,越精密说明张衡能耐越大。 张衡,如何观测地震?张衡如何研究地震? 地震是多久发生一次?地震下次发生在哪,谁知道?下一次地震破坏力有多大,是大震,还是小震? 谁知道?既然不知道,怎么做好研究的准备? 不防聊一下眼前,说说下雨吧。 复原地动仪的,没事可以试试。下雨了,你被淋湿了,感受好不好? 那么,你被淋湿的位置,处在整个下雨范围的什么位置? 降雨的中心?还是降雨的外围? 你浑身淋湿了,那你知道什么位置,降雨最多么? 如果没有降雨数据,没有气象分析,很多内容你是不知道的。 因为,下雨是个大范围的事件,一个人在大事件面前太小了,所以你是不会知道你处在什么位置,你也不会知道哪里降雨最多。 地震波及的范围,比下雨范围更大,那么下雨你都不知道处在什么位置,地震就更不要说了。 这就是事实。 张衡对地震有一定的认知,但是他对地震的认知也很少,不过他制造的地动仪,确实是科学的。 这就是张衡的大巧。 张衡利用数学制造了地动仪,就可以完美解释这一切。
地动仪制造时间进一步确定 《后汉书·顺帝本纪》  秋七月,史官始作候风地动铜仪。 -------------------------------------- 制造地动仪,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东汉时期个人是无法制造的。 由于是个复杂,而且重大的事件,所以被记录到了史书中。 为什么说个人是无法制造地动仪的? 第一,制造地动仪的原材料,是青铜。青铜是制造钱币的材料,也就是说,地动仪本身就是钱。 第二,制造地动仪,就需要进行铸造,单纯的熔化大量的铜,就需要大量的木炭,以及复杂的模具,这是个人无法完成的。 这就造成了地动仪只能由官方制造,官方制造,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所以才会被历史所记载。 ----------------------------- 张衡列传里,说的很明白,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也就是说,公元132年张衡完成了地动仪的制造,并测试成功。 也许很多人,不认可测试成功。 也就是说,张衡在公元132年里,进行了复造地动仪。这是确实的事情,他不会延伸到公元133年。 具体几月制造的地动仪,张衡列传里并没有说明。 -------------------------- 但是在,《后汉书·顺帝本纪》里,却明确给出了说法。 就是七月,开始制造地动仪。 这个说法是可信的。因为这时的天气还是很热的,相对于冬天来说,应该可以节省燃料。 这一下,就把张衡制造地动仪的时间,缩小到了半年以内。 ---------------------------------------------------- 也就是说,张衡制造地动仪的时间是公元132年7月到公元132年12月底。 把这个时间确定以后,对于一些人来说,就跟如刺在喉。 深深的刺痛了他们。 因为,这大大的限制了他们的捏造,和臆想。他们不能再随意捏造了,也不能胡说了。 张衡制造地动仪,时间的确定,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 因为张衡地动仪时间进一步确定,根据时间范围,有很多人捏造的东西,还有歪曲的东西,也将跟着终结。 ----------------------------------- 希望,大家多拿出一点证据来,少一点捏造,少一点臆想。
这里的很多人,都是“国宝帮” 类似于国宝帮。 满眼都是国宝,拿着个赝品,愣说是宝贝。基础的眼力都没有,拿着个微波炉适用的瓷器,很笃定说是元青花。 别人指出错误,就被扣上硕大的汉奸帽子。 可是,事实胜于雄辩。 ========= 张衡在东汉时期,确实是聪明的。但是他仅仅限于东汉。 东汉时期,张衡推算的圆周率为3.17。这在东汉已经很了不起了,没有人说不对,所有的人都说是正确的。 可是到了南北朝呢?祖冲之把圆周率推算的更为准确了,到了3.141596。 张衡和祖冲之谁更聪明? 很显然,都很聪明,都很了不起。是时代,限制了他们。 如果,张衡穿越到了当今社会,他的思维根本比不上一个小学生,因为时代在进步,现代人平时接触的东西,都是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这并不是抹黑古人,这是站在正确的时代观点上看。 ========= 有很多人认为,张衡是很伟大的,是聪明至极的发明家。把张衡推崇到一个很高的地位。 但是这些人,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张衡这么优秀,到了你这一代,你居然不如张衡,这不是历史的倒退么? 这不就是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么? 这是不是历史的倒退呢? 这些人,你想过没? ================ 再说地震,有人号称,张衡通过观察地震发明地动仪。这不是大错特错么? 如果说,你能看到地面运动的话,这个地震的等级能有多大? 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小等级你基本看不到,大地震你也不会看到。 所有的地震,史书中都详细记载了,这个“国宝帮”根本不去查找,只知道臆想,捏造。 凭捏造,来吹捧,凭臆想,来复原。 ============= 这些国宝帮,都是该吃药了。
所有的现代人,都是在“体验式”地震 如题。 这是绝大部分人,复原地动仪的根结所在。 为什么复原不出来,因为所有的人,都在这个怪圈里。 我们现代人,出生以后,就接受现代教育,包括地震的应对和地震的应急演练。很多小学里都有。 这都是国家规定,硬性的,这都是规定动作。那么这些小学生,自小就知道地震的产生以及逃生。 可是,地震是小概率事件,有的人一辈子都遇不到,有的人遇到一次就完了。 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人,遇到地震以后,就会联想“以前学习的地震知识”,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正确。 ============================== 也就是说,你已经有了很多的地震知识,遇到地震了,就会通过感受,来检验这些知识,是不是真的。 =============================== 然后,就会通过这些现象,来进行“所谓的复原。” 这样合适吗???就像这张图一样。 现代人,脚下有不计其数的学者和智者,他们共同的成果,才是今天的一点点知识。 可是东汉时期的张衡呢? 张衡之前,有没有人研究过地震? 按照这个图,要复原地动仪,是不是需要把这些学者和智者的成果抛弃掉? 回到公元132年的时候,按照这个时期的要求,来复原地动仪。 这就是,抛弃地震理论、地震知识,怀着空杯心态,才能真实复原地动仪。 =============================== 很多人,现在是什么? 有的经历过地震,就利用学习的地震知识,加上自己的感受,来制作一个检验地震的设备。 有的没有经历过地震,就利用学习的地震知识,加上自己生活中的感觉,来制作一个检验地震的设备。 这就是那个怪圈:利用地震知识,制作一个检测地震的设备,反过头来验证这些知识是否正确。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你学的地震知识本身就是正确的,它是经过跟多人研究的成果,不用你来验证。 ============================== 说了不少,能看懂的,就会跳出这个怪圈。 看不懂的,永远在这个怪圈里了。
基本没有人能明白 复原地动仪里一个共有的现象:拿过来就用现象。 我问一个问题:地震是什么? 很多人都会回答:地震是自然现象。 没错,很正确。 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类才意识到地震是自然现象的?这个基本上没有人能回答出来。 很多人,复原地动仪,一上来就是把地震当做自然现象,来进行处理的。 这合理吗? 你自己说说合理吗? 认识到地震是自然现象,这也是经过很多代人的研究,才认识到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说可以观察到地震,就是自然现象。 现在你知道地球是圆的,也许会观察到地震就是自然界发生的。 古人呢??天圆地方,地震发生,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古人怎么观察?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直接就拿过纵波和横波来使用。人是观察不到纵波和横波的。你只能体验到山崩地裂,无法站稳,仅此而已。何来纵波横波,是因为数学,高等数学的发展,把“复杂的晃动”,进行了分解,你才能体会到水平摆动。要知道张衡也推算过圆周率,张衡推算的圆周率是3.17。 你复原地动仪,却把水平运动,直接拿过来引用。你把微积分、三角函数等置于何地? 没人,明白。 张衡首先是官员,他担任太史令。工作是观测天象,制定历法。这需要进行图形的计算,来确定日月星辰位置,才能确定时辰,才能确定时节。所以张衡才推算了圆周率,张衡才写了《算罔论》。
张衡制造地动仪用了多长时间? 张衡制造地动仪用了多长时间? 我们来寻找答案: 《后汉书,孝顺帝纪》里记载阳嘉元年(公元132年): 阳嘉元年春正月乙巳,立皇后梁氏。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三级,爵过公乘,得移与子若同产、同产子,民无名数及流民欲占著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   二月,海贼曾旌等寇会稽,杀句章、鄞、贸三县长,攻会稽东部都尉。诏缘海县各屯兵戍。丁巳,皇后谒高庙、光武庙,诏禀甘陵贫人,大小口各有差。   京师旱。庚申,敕郡国二千石各祷名山岳渎,遣大夫、谒者诣嵩高、首阳山,并祠河、洛,请雨。戊辰,雩。   以冀部比年水潦,民食不赡,诏案行禀贷,劝农功,赈乏绝。甲戌,诏曰:“政失厥和,阴阳隔并,冬鲜宿雪,春无澍雨。分祷祈请,靡神不萗。深恐在所慢违‘如在’之义,今遣侍中王辅等,持节分诣岱山、东海、荥阳、河、洛,尽心祈焉。”   三月,杨州六郡妖贼章河等寇四十九县,杀伤长吏。庚寅,帝临辟雍飨射,大赦天下,改元阳嘉。诏宗室绝属籍者,一切复籍;禀冀州尤贫民,勿收今年更、租、口赋。   夏五月戊寅,阜陵王恢薨。   秋七月,史官始作候风地动铜仪。丙辰,以太学新成,试明经下第者补弟子,增甲、乙科员各十人。除郡国耆儒九十人补郎、舍人。   九月,诏郡国中都官系囚皆减死一等,亡命者赎,各有差。   鲜卑寇辽东。   冬十一月甲申,望都、蒲阴狼杀女子九十七人,诏赐狼所杀者钱,人三千。辛卯,初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其有茂才异行,若颜渊、子奇,不拘年齿。   十二月丁未,东平王敞薨。庚戌,复置玄菟郡屯田六(郡)〔部〕。   闰月丁亥,令诸以诏除为郎,年四十以上课试如孝廉科者,得参廉选,岁举一人。戊子,客星出天苑。辛卯,诏曰:“间者以来,吏政不勤,故灭咎屡臻,盗贼多有。退省所由,皆以选举不实,官非其人,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书》歌股肱,《诗》刺三事。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其简序先后,精核高下,岁月之次,文武之宜,务存厥衷。”庚子,恭陵百丈庑灾。 ----------------------------------------------------- 史书已经给出了一个说法:秋七月,史官始作候风地动铜仪。 也就是说公元132年,七月,张衡开始制作地动仪。 -------------------------------------------------- 在《后汉书,张衡列传》中记载: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可以看出来,张衡制造了并不是一个地动仪。 ------------------------------------------------------ 那么,综合起来看,也就是:张衡在阳嘉元年,完成了地动仪的制造。其中,他是在七月才开始着手制造,最晚在十二月完成了两个地动仪的制造,并且完成了改进工作。 这么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张衡制造一个地动仪,最长时间,不会超过3个月。 这里面还有一个隐藏的关键。同时也是直击一些人的要害。 就是,张衡在半年时间内,完成了地动仪的制造,并且对地动仪进行改进,它是如何进行测试的? 有相当一部分人,@星际魂等,这一部分人认为检测地动仪就是通过地震,但是在张衡制造地动仪的这半年内,并没有发生地震。这不就很打脸么。 假设说,地动仪可以当场进行验证,随后就进行改进和调整,这件事不就很合理么?这么合理的事,很对人却不敢承认。 这叫,有证据的分析。
假如你是上天 如题: 假如你是上天,你会怎么样。 相信很多人小的时候,都踩过蚂蚁,面对一个蚂蚁窝,你就是上天一样的存在。 灭掉一窝蚂蚁,你会怎么做?灭掉一窝蚂蚁,我觉得你会说出很多种办法。 第一种:可以用火烧。(火灾) 《后汉书 五行志》 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十二月丁巳,南宫宣室殿火。是时和帝幸北宫,窦太后在南宫。明年,窦太后崩。 阳嘉元年(公元132年),恭陵庑灾,及东西莫府火。太尉李固以为奢僭所致。陵之初造,祸及枯骨,规广治之尤饰。又上欲更造宫室,益台观,故火起莫府。烧材木。 第二种:可以用水淹。(火灾) 《后汉书 五行志》 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大水,流杀民人,伤苗稼。是时安帝信江京、樊丰及阿母王圣等谗言,免太尉杨震,废皇太子。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八月,六州大水,勃海海溢,没杀人。是时,桓帝奢侈淫祀,其十一月崩,无嗣。 第三种:可以扇风毁其窝。(大风) 《后汉书 五行志》 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大风拔树。是时,邓太后摄政,以清河王子年少,号精耳,故立之,是为安帝。不立皇太子胜,以为安帝贤,必当德邓氏也;后安帝亲谗,废免邓氏,令郡具迫切,死者八九人,家至破坏。此为DB2DF178也。是后西羌亦大乱凉州十有余年。二年六月,京都及郡国四十大风拔树。三年五月癸酉,京都大风,拔南郊道梓树九十六枚。七年八月丙寅,京都大风拔树。 第四种:可以踹平其窝。(地震) 《后汉书 五行志》 (公元133年)阳嘉二年四月己亥,京都地震,是时,爵号宋娥为山阳君。 (公元135年)四年十二月甲寅。京都地震。 (公元137年)永和二年四月丙申,京都地震。是时宋娥构奸诬罔,五月事觉,收印绶,归田里。十一月丁卯,京都地震。是时,太尉王龚以中常侍张昉等专弄国权,欲奏诛之,时龚宗亲有以杨震行事谏之止云。 在蚂蚁面前,你就是上天一样的存在。 对于一个蚂蚁窝,你也可以随意降怒与它。 这就是“天谴”。
质问几个问题 不少人都认为,制造地动仪就必须研究地震,不研究地震怎么能制造出地动仪。 研究地震。 简单的四个字。 就这四个字,我想提出我的质问: 质问一 研究地震一个人能做到?还是几个人能做到? 质问二 研究地震需不需要设备?仅仅凭眼睛,可以研究地震吗? 质问三 既然说研究地震,那么一次地震受影响的地方有多大?一个人或几个人跑多少个地方? 质问四 研究地震,少不了野外工作,需要后勤补给吗?这些后勤补给,谁来支持? 质问五 研究地震,就需要图上作业,东汉时期的地图,能不能满足? 质问六 研究地震,就一定会有数据产生,这些数据的标准是什么? 种种质问还有很多~~~~~~~ 还有不少人说,地震的时候,房子上有悬吊的东西,通过观察这个物体的摆动,就可以制作地动仪。 房子上悬吊什么? 有的人说可以是油灯。这种人应该让他使用一下油灯。悬吊的油灯,如何添加油?熄灭的时候,怎么办? 点灯的时候方面么?失火了怎么办?? 有的人说是挂的腊肉,洛阳地区有没有房顶挂肉的习俗呢?这个确实有待考证。但是地震的时候,难道不跑?反而看腊肉?晚上地震的时候,怎么观察? 东汉时期,房屋是没有玻璃的,有人说用纸,有个词叫洛阳纸贵,还能糊窗户吗? 我觉得屋内光线,应该好不了哪去,观察的话也不一定怎么样。 至于那些说房顶挂油灯的,还有挂腊肉的,我觉得都不怎么样。 因为油灯会把腊肉给烤了。 还有人说,看什么悬吊的招牌、幌子什么的。 我想质问:如果招牌、幌子动了的话,如何区分是刮风?还是地震?可以来谈谈。 言而总之,总而言之 总是有一些说话很不负责任的人。
《说文解字》——东汉时期的字典书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说文解字》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成书于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 《说文解字》对每个字的说解,包括字义、字形和字音三个部分。《说文解字》对每一个字头,首先解释其意义。许慎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说明该字最初造字时所代表的意义。这些解释反映出上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以及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说文解字》说解字义的方式,主要有直训、描写、譬况和声训等。 《说文解字》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成书于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 张衡发明制造侯风地动仪是在公元132年。 两者基本是同时期的。 很明显,用《说文解字》来解释候风地动仪,是再合适不过的。 《说文解字》 在历朝历代中都有传承,同时还在不断地优化和编纂,说明了什么? 1、说明了《说文解字》的权威性 2、说明了《说文解字》的可靠性 3、说明了《说文解字》是官方以及社会都承认的字典书 那么,用《说文解字》来解释候风地动仪是最正确的,可信度也是最高的。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比“陇西地震”更合理 研究“验之以事,合契若神”比“陇西地震”更合理 开始的王振铎版地动仪,能做到当场验证么? 结果在外展览,可以说,让外国人怼的哑口无言。外国,也有研究中国地动仪的砖家。 接下来,就是冯砖家的“蹭球”地动仪,能做到当场验证么? 也是做不到。指关为球,饱受指责。其内部结构更是无法合理解释。甚至捏造了公元134年发生了地震,实属不该。 后来的复原,也是纷纷不一。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陇西地震 其实,这两个都是事件,一个是当场验证地动仪,一个是用过地震检验地动仪。 而且这两件事,之间是有关系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没有人注意到的。 关系是什么? 重点来了: 既然两个都是事件,我们不防重新命名一下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A事件 陇西地震 =B事件 我们进行一下逻辑分析, 能做到A事件的话,那么B事件也一定能做到。这个没有问题吧,不难理解。 再看 能做到B事件的话,那么A事件未必能做到。这个就是说能做B事件,但是A事件也可能做到,也可能做不到。 那么,A事件更重要?还是B事件更重要? 很显然,A事件更加重要一点。 也就是说,能够做到当场验证的地动仪,在地震中一定会发机的。 在地震中发机的地动仪,不一定能够做到当场验证。 很显然,当场验证是很重要的。为什么不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你的复原,拿到国外进行展览,面对不能当场演示的问题,你的脸会不会红? 王振铎版地动仪,是用棍子捅下来。 难不成,继续用棍子捅么? 如果继续用棍子捅的话,我的脸会红,14亿中国人的脸也会红。
把地震的山崩地裂,简化为水平运动,这需要很多的地震理论 把地震的山崩地裂,简化为水平运动,这需要很多的地震理论。 第一点,需要认识到地震是自然现象。它有一个爆发点。 第二点,需要一定的设备对地震进行观测和记录。 第三点,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微积分),把观测记录进行公式化 第四点,需要把公式化的数据,建立模拟平台进行实验。 到这里,经过模拟平台的大量实验,经过简化后,才能把地震的山崩地裂,分解成简单的运动形式。 这在东汉时期,通过一个人,是根本完不成的。同时也没有,任何的历史记载。 任何一个重大成果的发展,都是有一系列顺序的。 首先是发现者,然后是发展者,再就是成果者,最后是延续者。 发现者,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现象,但是他不能解释。 发展者,把前面人发现的现行进行研究,进行理论化,形成报告。 成果者,把前面的的理论,转换成重大成果,形成生产力。 延续者,把生产力进行在扩大,并不断改进。 这才是一个正常合理的顺序。 我们再看看地动仪 张衡之前,有没有人研究地震? 张衡能从前人哪里借鉴什么? 张衡之后能,后人从张衡的地震研究中得到了哪些知识? 都没有吧,张衡从前人那里得不到什么。后面的人,也没有传承张衡关于地震的任何研究。 前面,没有借鉴,后面没有延续,中间的张衡怎么就能把地震研究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 这似乎根本解释不清楚。 再读《张衡列传》,张衡研究的是天文历法,他需要观测的星星月亮,他只有计算准确日月星辰的运动轨迹,才能制定准确的历法。 张衡写有《算罔论》,张衡把立方体命名为“质”,把正圆球体命名为“浑”,张衡推算过“圆周率”。 这些不都是张衡在数学方面的研究么。 张衡利用数学,发明制造地动仪,也是合情合理的,这也是张衡在历史上的重大科技成果。
研究“验之以事,合契若神”比“陇西地震”更合理 如题: 研究“验之以事,合契若神”比“陇西地震”更合理 开始的王振铎版地动仪,能做到当场验证么? 结果在外展览,可以说,让外国人怼的哑口无言。外国,也有研究中国地动仪的砖家。 接下来,就是冯砖家的“蹭球”地动仪,能做到当场验证么? 也是做不到。指关为球,饱受指责。其内部结构更是无法合理解释。甚至捏造了公元134年发生了地震,实属不该。 后来的复原,也是纷纷不一。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陇西地震 其实,这两个都是事件,一个是当场验证地动仪,一个是用过地震检验地动仪。 而且这两件事,之间是有关系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没有人注意到的。 关系是什么? 重点来了: 既然两个都是事件,我们不防重新命名一下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A事件 陇西地震 =B事件 我们进行一下逻辑分析, 能做到A事件的话,那么B事件也一定能做到。这个没有问题吧,不难理解。 再看 能做到B事件的话,那么A事件未必能做到。这个就是说能做B事件,但是A事件也可能做到,也可能做不到。 那么,A事件更重要?还是B事件更重要? 很显然,A事件更加重要一点。 也就是说,能够做到当场验证的地动仪,在地震中一定会发机的。 在地震中发机的地动仪,不一定能够做到当场验证。 很显然,当场验证是很重要的。
验之以事,究竟是什么? 验之以事,究竟是什么? 公元132年,张衡复造地动仪。 公元126年,张衡复为太史令。公元126年以前,张衡有五年时间没有担任太史令。 我们分析一下 首先制造地动仪,张衡一定是在太史令职位上的。这个是必须的,没有问题。 张衡复造地动仪,说明张衡还曾经制造过一个地动仪,这也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张衡在公元126年到公元131年之间还做过一个失败的地动仪。 这个结论没有问题吧。 那么验之以事究竟是什么? 我们再来分析。 张衡制作的第一个地动仪,他如何知道这个地动仪是失败的呢? 那么一定是“验之以事”。 这个结论没有错吧。 验之以事,是什么?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通过地震检验,就是验之以事。 第二种说法:用具体的事,比如说重物坠地,当场进行检验,就是验之以事。 第三种说法:通过模拟地震平台,就是验之以事。 ========================================= 第一种说法:通过地震检验,就是验之以事。 通过地震检验。 我们可以查阅资料,公元126年到公元131年之间,发生过地震么? 还真的发生过:顺帝永建三年(公元128年)正月丙子,京都、汉阳地震。汉阳屋坏杀人,地坼涌水出。是时,顺帝阿母宋娥及中常侍张昉等用权。 1、如果洛阳有震感,地动仪不发机,说明地动仪失败。 2、如果洛阳无震感,地动仪不发机,说明史书记载不对。 3、如果洛阳有震感,地动仪发机了,说明地动仪成功。 4、如果洛阳无震感,地动仪发机了,说明地动仪成功。 如果说通过地震进行检验地动仪,这四种情况,很明显,只有1是可能存在的。 如果说通过地震检验地动仪是真的,公元128年张衡就知道第一个地动仪是失败的,为什么要到公元132年才进行复造?难道不应该在公元129年就进行复造么? 还有 公元132年,张衡复造地动仪,张衡又是通过什么知道这个地动仪是成功的呢?可是公元132年,并没有发生地震啊。 ======================================== 第三种说法:通过模拟地震平台,就是验之以事。 地震模拟平台。可能吗? 不发表任何可笑说法。 ======================================== 这样看来第二种说法,还是相对靠谱的。 利用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可以不断地检验地动仪,并且不断地修正地动仪,不断地调试地动仪,最后实验成功地动仪。 合情合理。 分析,假设,再分析,再假设,最后就会析出真相。
验之以事,究竟是什么? 验之以事,究竟是什么? 公元132年,张衡复造地动仪。 公元126年,张衡复为太史令。公元126年以前,张衡有五年时间没有担任太史令。 我们分析一下 首先制造地动仪,张衡一定是在太史令职位上的。这个是必须的,没有问题。 张衡复造地动仪,说明张衡还曾经制造过一个地动仪,这也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张衡在公元126年到公元131年之间还做过一个失败的地动仪。 这个结论没有问题吧。 那么验之以事究竟是什么? 我们再来分析。 张衡制作的第一个地动仪,他如何知道这个地动仪是失败的呢? 那么一定是“验之以事”。 这个结论没有错吧。 验之以事,是什么?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通过地震检验,就是验之以事。 第二种说法:用具体的事,比如说重物坠地,当场进行检验,就是验之以事。 第三种说法:通过模拟地震平台,就是验之以事。 ========================================= 第一种说法:通过地震检验,就是验之以事。 通过地震检验。 我们可以查阅资料,公元126年到公元131年之间,发生过地震么? 还真的发生过:顺帝永建三年(公元128年)正月丙子,京都、汉阳地震。汉阳屋坏杀人,地坼涌水出。是时,顺帝阿母宋娥及中常侍张昉等用权。 1、如果洛阳有震感,地动仪不发机,说明地动仪失败。 2、如果洛阳无震感,地动仪不发机,说明史书记载不对。 3、如果洛阳有震感,地动仪发机了,说明地动仪成功。 4、如果洛阳无震感,地动仪发机了,说明地动仪成功。 如果说通过地震进行检验地动仪,这四种情况,很明显,只有1是可能存在的。 如果说通过地震检验地动仪是真的,公元128年张衡就知道第一个地动仪是失败的,为什么要到公元132年才进行复造?难道不应该在公元129年就进行复造么? 还有 公元132年,张衡复造地动仪,张衡又是通过什么知道这个地动仪是成功的呢?可是公元132年,并没有发生地震啊。 ======================================== 第三种说法:通过模拟地震平台,就是验之以事。 地震模拟平台。可能吗? 不发表任何可笑说法。 ======================================== 这样看来第二种说法,还是相对靠谱的。 利用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可以不断地检验地动仪,并且不断地修正地动仪,不断地调试地动仪,最后实验成功地动仪。 合情合理。 分析,假设,再分析,再假设,最后就会析出真相。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