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真言
梁真言
勤于思,敏于行,慎于言。
关注数: 39
粉丝数: 412
发帖数: 8,415
关注贴吧数: 16
任何所经历之事,无不是再捶打人的内心,磨炼人的意志。 越过去,你便开始成长。
墨之韵味
来块月饼尝尝鲜
树脂水泥磨刀石,完美 下铁嗷嗷叫
自己做的些墨,可以用了 来体验吧
磨刀开刃神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做个树脂磨刀石 树脂金刚砂,需要用打浆才能磨…
新墨试水 写字很流畅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用在很多地方 小到人体自身,大到宇宙万物无不遵循此规矩
心学乃是以良知为本的中心,重心之学 找到事物的本质,即核心。把中心问题解决掉,事情便迎刃而解。与之相反的,更多的人把心思放在了细枝末叶。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探讨文字的意思,应当学会适可而止。执迷其中,何时是个头呢?思想到实践是一体的,重言而轻行,直至忘行。何其悲哉!大道至简,行得通就行啦。
有缘可渡,无缘则去。渡一切可渡之人,有疑惑的尽管开口 发挥一下自己的热量,温暖还在执迷的众生。愿天下再无事,各从己心,各安本分。
从茫茫学海走出来,实属不易。 万千学问只剩下两个字:自然。从此不再追逐。
清静经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关于纬度的一些个人猜想! 如果必须要给纬度分等级,那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那么一维便是所有纬度构成的基本单位。每个纬度顺序相连,二维包含一维,三维包含二维,如此循环无穷尽。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
道由心生,自由意志与现实环境的对抗。 就像孟子所说的,人的道德是由内在本质决定的而不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每一个人刚生出来,没有什么不同,不像荀子所说的人之初,性本恶,寻子的观点的依据不是从每一个刚生出来的婴儿中获得的,而是从许多个成年的,经历了风雨的人中观察并总结出这个结论的,依据不符合,那么观点自然而然也就不对了,善良并不是外界赋予你的,而是你本来有拥有的,每个人一出生,都是向善的,如果你几年后再去看他们你可能就会发现,原本向善的孩子,会作恶,会骗人,会变的无耻就像长大后的某些成人一样,败坏了思想。环境等客观事物会潜移默化的改变孩子,影响孩子,但在环境改变他们的同时,不代表他们内心的善良就会消失,只是暂时的被恶掩盖了,一些在别人眼中看来无恶不作的坏蛋,某天突然受悟金盆洗手的例子数不胜数。内心的善只要被挖掘开来就会展现,而恶就会被掩盖,正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而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内心的道德,不是由外部决定的,我本来就有,只是没有思索,因此说:追求了就得到了,抛弃了也就失去了,而客观环境占着一部分原因,的确要说大多数人是被环境操控的这句话如果不考虑一部分人的话那肯定是对的,不然有些人怎么会坚定的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这句话,太多人被环境控制着,陷入其中而又无法自拔。 “穷山恶水出刁民,仓廪实而知礼节”似乎只要外部环境稳定,生理需要被满足,人们就会知荣辱,知礼节,反之则不然,从此似乎看出环境是决定人的,不过要是如此看来,不就把人当成动物看了吗?那人就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而人与动物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的道德心,根据每个人的动物性层面来讲,人是顺应环境的,随环境而改变的,不过如果再深入一层,从道德层面来讲,自我只能有自己来决定,一旦认定目标,哪怕披荆斩棘,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考上哈佛的,不一定都是来自社会精英的后代,饱经了风霜,尝尽了风雨,一个小女孩,是凭什么异于别人,走上了自我实现的道路,如果有,那一定是自己内心源源不断的信念,是内心的向善,驱使他,摆脱环境的捆缚,在风雨中踏上哈佛殿堂,我想,这才是人生而为人最重要的一点。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自由意志,和客观环境一样,同样影响着人的道德,改变着人,不过,内心决定是最能决定道德的,正如人心向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这是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渴望,也正因此,风雨哈佛路中的丽兹可以摆脱环境的束缚。人的能力是无限大的,不过,也会有人不会向善,不是不想,而是因为环境导致的,一个源于内在,一个来自外在,两者到底谁最重要还说不清楚,有的人身处贫民窟却不甘失败,有的人却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也有人凭借着良好的环境走向了成功,也有人无所事事,述述来,到底谁决定谁还不好说,不过再凶恶的人,也会救出掉入井中的男孩,并不是因为你想要因此从他们收获中获取钱财,也不是因为自己认识她的父母,这么做,仅仅是因为人心的向善,从《这个杀手不太冷》中一名冷血残酷的杀手,却收养了一名小女孩,并因此献身这正不是人心的向善一面吗,不正是内心决定决定了道德?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自由意志,客观环境一起决定着人的善恶,道德,一个人想要做到全人是不可能的,在不同的时刻,两者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恶劣的环境下,意志强大的人也会受环境影响,反之则同然,内心道德律令与客观环境相互制约着,影响着,但是内心决定大于客观环境且较大程度下决定道德,道德就是仁义礼智信,就是善。
道由心生,自由意志与现实环境的对抗。 就像孟子所说的,人的道德是由内在本质决定的而不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每一个人刚生出来,没有什么不同,不像荀子所说的人之初,性本恶,寻子的观点的依据不是从每一个刚生出来的婴儿中获得的,而是从许多个成年的,经历了风雨的人中观察并总结出这个结论的,依据不符合,那么观点自然而然也就不对了,善良并不是外界赋予你的,而是你本来有拥有的,每个人一出生,都是向善的,如果你几年后再去看他们你可能就会发现,原本向善的孩子,会作恶,会骗人,会变的无耻就像长大后的某些成人一样,败坏了思想。环境等客观事物会潜移默化的改变孩子,影响孩子,但在环境改变他们的同时,不代表他们内心的善良就会消失,只是暂时的被恶掩盖了,一些在别人眼中看来无恶不作的坏蛋,某天突然受悟金盆洗手的例子数不胜数。内心的善只要被挖掘开来就会展现,而恶就会被掩盖,正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而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内心的道德,不是由外部决定的,我本来就有,只是没有思索,因此说:追求了就得到了,抛弃了也就失去了,而客观环境占着一部分原因,的确要说大多数人是被环境操控的这句话如果不考虑一部分人的话那肯定是对的,不然有些人怎么会坚定的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这句话,太多人被环境控制着,陷入其中而又无法自拔。 “穷山恶水出刁民,仓廪实而知礼节”似乎只要外部环境稳定,生理需要被满足,人们就会知荣辱,知礼节,反之则不然,从此似乎看出环境是决定人的,不过要是如此看来,不就把人当成动物看了吗?那人就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而人与动物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的道德心,根据每个人的动物性层面来讲,人是顺应环境的,随环境而改变的,不过如果再深入一层,从道德层面来讲,自我只能有自己来决定,一旦认定目标,哪怕披荆斩棘,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考上哈佛的,不一定都是来自社会精英的后代,饱经了风霜,尝尽了风雨,一个小女孩,是凭什么异于别人,走上了自我实现的道路,如果有,那一定是自己内心源源不断的信念,是内心的向善,驱使他,摆脱环境的捆缚,在风雨中踏上哈佛殿堂,我想,这才是人生而为人最重要的一点。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自由意志,和客观环境一样,同样影响着人的道德,改变着人,不过,内心决定是最能决定道德的,正如人心向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这是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渴望,也正因此,风雨哈佛路中的丽兹可以摆脱环境的束缚。人的能力是无限大的,不过,也会有人不会向善,不是不想,而是因为环境导致的,一个源于内在,一个来自外在,两者到底谁最重要还说不清楚,有的人身处贫民窟却不甘失败,有的人却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也有人凭借着良好的环境走向了成功,也有人无所事事,述述来,到底谁决定谁还不好说,不过再凶恶的人,也会救出掉入井中的男孩,并不是因为你想要因此从他们收获中获取钱财,也不是因为自己认识她的父母,这么做,仅仅是因为人心的向善,从《这个杀手不太冷》中一名冷血残酷的杀手,却收养了一名小女孩,并因此献身这正不是人心的向善一面吗,不正是内心决定决定了道德?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自由意志,客观环境一起决定着人的善恶,道德,一个人想要做到全人是不可能的,在不同的时刻,两者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恶劣的环境下,意志强大的人也会受环境影响,反之则同然,内心道德律令与客观环境相互制约着,影响着,但是内心决定大于客观环境且较大程度下决定道德,道德就是仁义礼智信,就是善。
老子说了那么多,一直在描述他想说的东西的表象。 从这个表象寻找,总有一天你会找到他说的到底是什么!而当你找到的时候,自然就不言了。毕竟直接说的话,就没人觉得好深,自然不去探索了。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从无到有,在从有到无。何其妙哉!你的问题消了多少了呢?
发现个有意思的事情 当一个人的念头穿梭于过去未来时,眼前的一切都会视若无睹。当一个人专注于当下时,当下瞬间变得清晰明了。
关于人类自身的秘密。 最新研究表明,精子不是左右摆动前进,而是成螺旋状前进,这与宇宙天体的运动方式相吻合。既如此,精子的螺旋前进是否有正反螺旋之别?如果有,那是否生男生女和螺旋的方向有关系呢?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修行之路最终的结果是:心想事成。 以虚应实,以无应有。
清心诀修炼,道友一起呀 清心如水,清水即心 微风无起,波澜不惊 幽篁独坐,长啸鸣琴 禅寂入定,毒龙遁形 我心无窍,天道酬勤 我义凛然,鬼魅皆惊 我情豪溢,天地归心 我志扬迈,水起风生! 天高地阔,流水行云 清新治本,直道谋身 至性至善,大道天成!
无为,无心而为。有为,有心而为。 善之大者,不生己心;恶之大者,生其私心。
世事无常,人修常。道无常道,道非常。 世事无常,人修常。道无常道,道非常。
由心而生,无心乃成。
清心 人们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搬不开。 既然搬不开别人心中的成见,那就搬掉自己心中的成见。
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本自具足,有道之人,时时刻刻处在得失之间。 那么如何能让自己跳出得失呢?
常道不足道
小小心意,不成敬意 身体是心灵的容器, 你不好好对待自己的身体, 身体便会摧残你的心灵。 如此恶性循环,身心俱疲。 爱己身,养己心。 爱人先爱己。
道法自然,自然而然。我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道法自然,自然而然。我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真知从行来。想法是知,但不落与实际,那就不是真知。 真知从行来。想法是知,但不落与实际,那就不是真知。
心学之个人见解。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心学。 心学之个人见解。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心学。
修行之路 最大的收获就是内心逐渐趋于平和。 一颗平和的心,才能看出最真的人。如此的通透,开明。愿常常保持。 慧能法师的教诲可以说是先天条件,也是结果。 神秀的说法才是修行过程。
杂谈。发掘自己的内心。 杂谈。发掘自己的内心。
道即心,心即道。 道即心也。大道殊途同归与心。不动心,则大道成。心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为虚,虚无生大道。若说道的表象,则以水寓之,清水即为心,水有动静两种状态,心亦如此。
有那么一瞬间,因为一个人的一句话,思绪万千。 或许每个人都有很多的问题,我们迫切的寻求答案,却总是不随人愿。于是我们不断的学习,去请教。得到的却总是不同的答案,迷茫随之而来。
发现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以修道的心态去看《七龙珠》。你会发现一个人如何做到纯粹,如何经历凡尘俗世不该当初。如何提升自己的境界,由一个凡人达到神的境界。
什么是顺其自然? 尽人事,听天命。自己想做的,该做的都用心做了,不去强求结果,不喜不悲,把结果交由自然。不以结果为导向,全随心而动。行到哪里是哪里。
心是愿望,神是境界 心是愿望,神是境界
神,是境界。也就是说人是可以通过修行而达到的状态。 神,是境界。也就是说人是可以通过修行而达到的状态。
所寻求的真理,必定从.我相信.开始。 所寻求的真理,必定从.我相信.开始。
不失其本,方为得一者。 不失其本,方为得一者。
每天给自己提问题已经快要厌倦了。 我想验证一下自己得道了吗?该如何做? 愿诸位助我一臂之力,有什么问题尽管提。
人们讨厌自己犯错,也讨厌别人犯错。 可是对错真的就这么重要吗?不能亲身体会到过程,这样的结果有意义吗?成长的道路上,犯些错误是很有必要的,勇敢的去探索,去吸取教训,去改正,才能不断的完善自己。
一点领悟,一笑了之。 什么是道?道即是心。以水喻之,不动为心,动则为情。情之所动,智欲遂至。欲无限滋生蔓延。修心节欲,回归本心。情心道心,本是同根。情亦道也,心亦道也。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人有必要一定变得自律吗?
人生是一场修心的旅程。 道是什么?是我们自己的心,从无到有,从一生二,从二生三。心本是虚无,空无一物,奈何落了人间,浸染污秽。有句话说:一心不赘物,古今自逍遥。修道,修得返璞归真,修得忘却一切,回归虚无。
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 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
闲则智生,定而慧出。这八个字不简单 闲则智生,定而慧出。这八个字不简单
理解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这个不拘小节,不受限制,小节对应的有大节,大节是气节,小节则是个人的荣辱得失,也可以指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如此这句话理解起来就不难了。
莫要再谈知行合一了!空想是不能实现一个人的价值的 理论不落于实际,那它永远是想象。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在哪里,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经历,去体悟整个知与行的过程,只有完成了整个过程,你才会真的明白。
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同在。 永远不要把人性的另一面激发出来。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一副牌的感悟 斗地主先手出个7,回手一王炸,没办法呀,有实力就是这么秀,任性!再出一张十,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翻盘了?
道德经简单的跟个一样!理解起来是不难的。想的多自找麻烦。 道德经简单的跟个一样!理解起来是不难的。想的多自找麻烦。
致虚极守静笃 人的种种心思,大多都是因为贪恋自身以外的各种事物和他人爱好才兴起来的,人在不知不觉地深陷外物和他人的爱好之后才被置于死亡境地的。其关键和根源就在于人的眼睛使用过度。为什么呢?只要人一用心观看,就会牵引心神妄动,被外物的种种好处所迷恋,忘掉自我,纷扰灵根。灵根岂可得到清静?人不能清静,必会烦心扰扰,消磨精神与体能,最后使体能消耗殆尽,导致过早地离开人世。所以,《老子》教导说:人应该“致虚静,守静笃。(人的心灵应该达到清澈明朗极其清静的境界,就要坚定地守住这个心情境界)。”然而,如何才能做到这样的呢?《老子》又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不去追逐可以逗引无限欲望的外物,就能做到心思不乱)。
世间万物,各有其道,得此规律,方能通达。 世间万物,各有其道,得此规律,方能通达。
如果你有反向思维能力,那么所有的学问都不太难。一阴一阳交合变 如果你有反向思维能力,那么所有的学问都不太难。一阴一阳交合变化,能一叶知全树。
来点新鲜的道家思想! 来点新鲜的道家思想!
道德经里最受用的话,知其雄守其雌… 道德经里最受用的话,知其雄守其雌…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