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wj198215
zwj198215
关注数: 30
粉丝数: 39
发帖数: 2,819
关注贴吧数: 11
高校应成为协同创新的“发动机” 合肥工业大学(主页)校长 徐枞巍 **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主页)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一重要论述顺应了国内外最新的产业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对高校而言,我认为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具有同一性。因为高校内部产生的创新成果,表现形式是自主创新,实现形式是协同创新,就是说自主创新最终是通过协同创新来实现的,这方面的认识我们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搞好协同创新 必须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高度融合 作为大学,学科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龙头。围绕学科建设及由此产生的创新成果,必须服务于创新链、产业链,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协同创新就没有结合点,高校的科技创新也就难以发挥相应效益。近年来,国内汽车制造领域关键零部件制造工艺和水平,严重制约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我们围绕汽车制造这个大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长期与国内相关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合作领域包括汽车设计、新材料应用、 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汽车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研发等方面,如此长的产业链,学校在每一链的环节上准确定位,做到把学科建设与产业链高度对接,并卓有成效地产生了大量创新成果。例如,在与奇瑞合作中,我们通过为企业提供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了汽车设计数字化,将汽车的设计周期缩短了3至6个月。四年前,学校组织科研人员开始联合攻关的汽车自动变速箱和汽车电子相关技术和产品,目前四款自动变速箱除了VCT没有研究,其他3款都已经做出样机;汽车电子产品研发了7种,其中3种已经产业化并替代进口;并且,国有品牌汽车生产线和生产装备70%以上是由我们提供,实实在在地为国家汽车行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认为,每个产业链的关键技术都能通过学科建设组织攻关,每个学科建设都能为产业链提升提供服务,在每个环节都能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度融合,这才是协同创新的核心所在。作为工科大学的学科,往往是一个学科对应一类产品或者一个行业,学科建设是定位在服务产业链上;如果没有准确地对应某一产业链,学科建设也往往是空洞的、没有价值的。只有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高度结合,才能通过双轮驱动共同发展和提升,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 实现协同创新 必须构建协同的纽带和桥梁 实现协同创新的纽带和桥梁就是产学研合作。而实现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必须构建3个要素:一,合作双方都具积极性和主动性;二,利益共享;三,要有合作的平台。3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产学研合作都不会形成协同创新驱动,不会产生创新的效益。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很多产学研合作都是以项目的形式开展,项目结束了,产学研合作也就中止了,产学研合作像是一锤子买卖。如何围绕3个要素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协同创新?我认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协同的主体是高校,这两个主体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协同创新。 业有创新的需求,而高校有创新的动力,高校只要把科研定位在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层次上,就能担当协同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主页)强调“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的科研理念,就是要成为协同创新的主体。产学研合作,应当是高校激活企业,而不是企业激活学校。而中国现阶段却大量出现这样的现象:企业找不到创新的源泉在哪里,是否需要创新也认识模糊;只要经营情况还不错,企业对创新的需求就不那么强烈。如果高校有创新的热情和协同意识,并能为企业提供支持,就有可能激发企业创新的热情,最后形成有机协同实现创新 今年5月,我和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几位同志和一批教授去南昌一飞机制造企业就产学研合作进行洽谈,当时并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经过沟通,双方就3个问题进行了具体磋商,目前,双方合作研发工业机器人等两个合作项目已启动并正在进行。我们的主动对接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半年多来,该公司总经理已来校3次,并在学校设立了校企联合实验室。类似这种主动到企业沟通洽谈产学研合作的活动,学校领导和教师每年都有上千人次;作为校长,我一年至少要参加这样的活动二三十次,而且每次主动出击都有很好的收获。
合肥工大学生在亚洲“建筑新人战2011”竞赛中获最高奖 近日,从日本大阪传来喜讯,合肥工大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学专业2008级学生王晨雪同学完成的3年级建筑设计作业——Study Huts Within Nature(指导教师:苏剑鸣等)在由日本建筑学会主办的亚洲“建筑新人战2011”竞赛中获得最高奖“青龙奖”,为该校赢得了荣誉。 亚洲“建筑新人战”是针对即将进入毕业设计的三年级为止的建筑学专业大学生所举办的一项国际竞赛,参赛作品对象为各大院校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实际设计教学题目,旨在发掘建筑设计新秀,并促进亚洲各国间高水平的建筑教育交流。该竞赛活动迄今为止已举办3届,采用邀请亚洲范围内各国优秀建筑院校参赛的方式。此次竞赛有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优秀建筑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参加,并由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知名教授及建筑家组成的评审组评议,采用作品审查与现场决赛答辩的方式评选。国内有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9所著名建筑院校获邀参加,所提交的近50份作品中有9份进入决赛。通过现场答辩与评审,最终包含该校参赛作品在内的3份作品获最优秀奖“青龙奖”,该校参赛方案得到评审组专家的高度评价
2012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立项名单 序号 基地编号 基地名称 依托单位 负责人 1 B12001 细胞应激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 厦门大学 韩家淮 2 B12002 草地农业创新引智基地 兰州大学 南志标 3 B12003 华南地区高发肿瘤与热带病的综合防治研究创新引智基地 中山大学 汪建平 4 B12004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对策研究创新引智基地 华中科技大学 邬堂春 5 B12005 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创新引智基地 华中农业大学 陈焕春 6 B12006 作物种质资源利用创新引智基地 西南大学 李加纳 7 B12007 旱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吴普特 8 B12008 动物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及遗传修饰创新引智基地 中国农业大学 李宁 9 B12009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生物学研究创新引智基地 南京农业大学 沈其荣 10 B12010 生命分析化学创新引智基地 南京大学 陈洪渊 11 B12011 高压技术与科学创新引智基地 吉林大学 崔田 12 B12012 工程结构材料服役安全创新引智基地 北京科技大学 孙冬柏 13 B12013 制浆造纸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华南理工大学 陈克复 14 B12014 金属材料基因工程创新引智基地 中南大学 周科朝 15 B12015 先进能源材料化学创新引智基地 南开大学 陈军 16 B12016 微纳制造与纳米测试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西安交通大学 蒋庄德 17 B12017 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大连理工大学 郭东明 18 B12018 工业过程智能控制创新引智基地 江南大学 纪志成 19 B12019 现代测试技术与精密工程创新引智基地 合肥工业大学 于连栋 20 B12020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创新引智基地 北京交通大学 唐涛 21 B12021 高性能压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赵淳生 22 B12022 新能源车辆及运用创新引智基地 北京理工大学 孙逢春 23 B12023 金融风险控制中的定量分析和计算创新引智基地 山东大学 彭实戈 24 B12024 精密光谱与量子调控研究平台创新引智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 曾和平 25 B12025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创新引智基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未 26 B12026 宽禁带半导体与微纳电子学创新引智基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庆弈琪 27 B12027 神经信息创新引智基地 电子科技大学 尧德中 28 B12028 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创新引智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 周晓方 29 B12029 天空地一体化地球空间信息智能处理创新引智基地 武汉大学 李德仁 30 B12030 煤炭提质与减排创新引智基地 中国矿业大学 刘炯天 31 B12031 有机资源生物能源转化创新引智基地 哈尔滨工业大学 任南琪 32 B12032 海岸带滩涂资源开发与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河海大学 王乘 33 B12033 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汪志明 34 B12034 煤的清洁转化与高效利用创新引智基地 华北电力大学 杨勇平
2011年Autodesk杯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教案和教学成果评选大赛 9月9日,由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的2011年Autodesk杯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教案和教学成果评选活动在内蒙古工业大学举行。东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沈阳建筑大学并列第一。 本届评选首次增加了优秀教案的评选项目,全国共有67所建筑院校参加,参评教案182份,送交作业共500余份,由来自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全国多所著名高校的知名教授以及各地设计院知名建筑师担任评审专家。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教案和教学成果评选活动由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从2002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采取建筑设计作业观摩与评选的方式,旨在促进全国各高校间建筑教育成果的交流,提高我国高校建筑学专业办学水平。该活动在中国高等建筑院校建筑学专业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学科影响力,作业获奖的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