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悍将 烈火悍将
关注数: 0 粉丝数: 11 发帖数: 379 关注贴吧数: 9
从《盗火线》到《这个杀手不太冷》 《盗火线》和《这个杀手不太冷》是好莱坞所拍摄的警匪片,其情节的演绎都是以匪徒为中心。虽然匪徒所代表的是一种恶势力,终将走向覆灭,但最终的结局却是悲怆而令人惋惜的。这主要体现在匪徒的个性化和人格化,重要的一点是匪徒本身所具有的人性化。   九十年代初,吴宇森的《喋血双雄》也具有相同的特点,以匪徒为主线,以其人性化及另面侠义柔情为中心,再现江湖情意的真实性,从而赢得观众的心。   《这个杀手不太冷》讲述的是一个冷酷的职业杀手,偶然的机会收养了一名十几岁的落难女孩,在后相处的过程中,女孩爱上了他,以她的爱唤醒了他的爱。而对于他来说,虽然回避,但内心还是复复杂的,也渴望那种爱。他有自己的爱恋方式。后来他为帮助女孩给死去的家人报仇,与警察同归于尽。他并非是冷酷无情的,他也并非滥杀无辜,他也是人,善良的人性他不比任何人欠缺。他有自己美好的向往和故事,他所从事的职业非他自己所情愿的,归根到底是这个冷酷的社会所促成。   《盗火线》描述的是几个以偷盗为生的惯犯,连续做了几件大案。在后来抢劫银行的过程中,同警察发生枪战,以至最后仅有一个人存活的故事。《盗火线》可谓是警匪片的经典只作,主人公的扮演者都是好莱坞的大腕,匪首的扮演者是罗伯特·德尼罗;主要警察的扮演者是阿尔·帕西诺。按理情节是比较简单的,然而,影片却被拍摄的紧张而刺激。影片中两个主人公的扮演者精湛的演技是超群的,同时赋予影片和情节无比的魅力。   情节虽然简单,但所寓意的内涵却很广袤。作为被社会鄙视的群体,他们极易走向极端,从而向秩序发出挑战。然而,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和所有的人一样,渴望安定幸福的生活。他们抢劫,他们偷盗,是社会所迫,是生计所迫。他们注重江湖义气,他们知道善恶之分,他们并非嗜恶成性,他们也有柔情衷肠。   在看完《盗火线》之后,我的心绪久久难以平静。如果是看过的人,我想也许和我的感受一样。说不出的异样的感觉。尤其,最后罗伯特被击毙的时候,等他的那个情人的眼神令人怆然和怜惜。   前些年,记得曾看过另一部好莱坞电影《绑架》,情节大多已记不清了,好象是两名歹徒受雇于于人,绑架了一个小男孩。最后,被警察围堵所困,一个歹徒被击毙,另一个以小男孩作为挡身牌,同警察僵持着。其后,他很想杀了小男孩,就是所谓的“撕票”,但他忽然问小男孩:你几岁了?小男孩回答:八岁。他随即放开小男孩,挺身跑向另一端,被警察乱枪击毙。   虽然这些都是电影作品,可能是虚构的。但现实中我们不可否认,有些也是真实存在的。其实,我们给予歹徒的观念很偏激,我们对待他们只是片面性的。对于干过坏事的及正在干坏事的人,我们抱着一棍子打死的态度。若要从其本质来看,或是剖析,有又几个人愿意去杀人或是偷盗和抢劫呢?从监狱出来的囚犯,起始都是抱着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态度,然而,社会和世俗却鄙视他们,使他们无处落脚,得不到社会的接纳。那么,对于他们来说,为了活下去,为了生存,势必又重回极端,再次走向犯罪的道路。   我们应该记住一点,当然不包括极少数的嗜杀成性之徒。大多的犯罪分子,他们是人,而不是冷酷的狼或是吃人的老虎。他们的人性深处始终和任何人一样,有善意和良心之源。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少一份鄙视,少一份冷漠才是最重要的。
我对史诗片《教父》的一些零碎的记忆 说到看过次数最多的电影,我想应该是《教父》,准确的说是《教父》系列。 听说,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看《教父》看到第十遍的时候承认,这可能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影。这样的天才看了十遍就下了这样的定论,而我这样的庸才只看了一遍就完全被震撼了。不过我又看了将近五十遍,包括后边的两个续集,细算一下等于我花了五百个小时去看同一部电影,我没觉得疯狂和奢侈。即便看了很多遍,每次我都一样的投入,总是告诉自己:只看半小时,只看这一段,但不知不觉又看到了结尾。经常看到有评论说,《教父》第三集和前两集不相配,水平欠缺。我不喜欢看那些影评人的评论,他们只是把电影当做职业,我难以相信一个为了赶稿而看片的人能真正的读懂一部电影。所以对于我来说,《教父》就是我的最爱,我给三集都打十分。 以下是我对电影一些零碎的记忆。    1. 开场的书房一段戏被称为影史最伟大的十个开场之一,但我倒觉得这一组镜头在近十个小时的电影里,只是一般稍好的水平。不过从这里我开始喜欢上汤姆TomHagen ,他可是我在这部史诗里最欣赏的一个角色,因为我认为他身上具有一个普通男人最有 价值的两种素质:冷静和忠诚。这和天赋无关,和地位无关,任何一个男人都应有这样的素质,他比任何人做的都好。说到书房的这场戏,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马龙·白兰度(MarlonBrando)起身的时候,他放下那只举世闻名的猫,以一个很cool的姿势站了起来,打算告诉殡仪馆的老板什么是友谊,也就是说屋子里的四个人有三个都站了起来,此时我往往会注意汤姆,他非常优雅的放下酒杯,standing,walking slowly,步伐迷人。好象类似的场合我可没有这么识趣,会傻乎乎的坐在那里。 2.接下来是婚礼。我有一个疑问,三集《教父》的开头都有意大利人狂欢的场景,第一次是康妮的婚礼,第二次是迈克向教育基金捐款,第三次是迈克接受教会的奖励。难道科波拉想为自己的经典作品贴上一个标签?第四集开头是什么?文森特的婚礼? 3. 和索龙多的谈判中桑尼插了半句话,当然是因为教父打断了他,可遗憾的是索龙多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我一直认为是他这句话,他这半句话为教父招来了杀身之祸。如果科里昂家族里没有人支持贩毒,恐怕杀了教父也没用,何况他还说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但就凭桑尼的这半句话,索龙多听到了桑尼的合作倾向,于是他决定干掉教父,那样将由长子桑尼接管家族生意,他们就有可能合作了。后来教父教训了儿子:Never tell anybody outside the family what you are thinking again。相似的是在第三集里迈克用类似的话教训了文森特:Never let anyone know what you are thinking。 4. 阿尔·帕西诺(Al Pacino)接受金球奖终身成就奖的时候,有一个让我很激动的场面,颁奖嘉宾凯文·斯派西(Kevin Spacey)带领全体观众一起高喊阿尔的名字,然后在众人“AlPacino!”的欢呼声中,凯文又和大家重温了阿尔的很多精彩表演,但得到最高评价的是两个经典场景,第一个是《闻香识女人》里那段探戈,第二个就是迈克在刺杀索龙多和警察局长前那三十秒的表演,据说试镜的时候他就是靠这一段征服了派拉蒙的老板。而那三十秒也让我很着迷,看了很多遍也学不来的。 5.桑尼死后,教父把他的尸体带到了殡仪馆,让老板来为之整理遗容。似乎教父的地位不容许他在别人的面前显露出一丝的软弱,在这场戏之前还不太容易看到教父对于失去儿子的真正反应。他在殡仪馆哭了,马龙·白兰度在这里的表演体现了他演技之神的价值,我能感受到一个父亲对于儿子最真挚最深沉的爱,那爱打动了我。我想那一刻对于一个父亲来说,即便是一位高高在上的big shot,也实在是太痛苦,太难承受了。 6.为了让迈克能平安的回来,教父组织了五大家族的一次会议,主题是和谈。曾有人这样评价白兰度的表演:如果你想知道‘老奸巨滑’的最高境界,那来看这一段。此时他已经有收拾五大家族首领的计划了,但还需要一个导演,就是迈克,此外他还需要暂时的稳定,所以有了这次会议,结果他也做到了。他的有让迈克有了足够的时间来安排这一切。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