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莉波卡斗篷 19464aaa
蒟蒻一号机
关注数: 8 粉丝数: 9 发帖数: 3,649 关注贴吧数: 22
关于流水算法的理论分析 写在前面:看到吧里似乎有老哥被七麦的流水误导了,遂写此文。本文是分析流水的计算方法,并批判这种数据女工行为的。 如果是批判嗦流水的人,本文不完全适用,可以参考夜间不起雨的视频。 “流水既然高,你一定是笑着买单的吧?”BV1XNXsYcEW1。 “你会为了赢去充iOS吗?要交苹果税的哦”BV1oCLizXEqY。 不过既然混测那边嗦流水,那这里就把所谓流水数据的成色拉出来看看。 省流:流水堪称赛博刻舟求剑,其计算方法充斥着各种内生性和可操纵空间,所以这个数据本身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 正文: 七麦或者一些所谓up对流水数据的计算步骤一般就这么三步 1. 根据iOS畅销榜单获得流水排名,然后把排名转化成数值。 2. 根据所谓的安卓系数和pc系数,将第一步的iOS流水折算成安卓和pc端的流水 3. 根据外服系数或者国外Sensor Tower等数据(还需要折算外服pc端),获取外服数据 这三步一看就知道有多离谱了,我们来一步一步看。 第一步, iOS的榜单只是一个排名数据,是没有数值的,用定序数据刻画定比数据的算法,无论如何都有大问题。 这里的算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赋值,比如在畅销榜登顶一天赋值5000万,排第2一天赋值4000万,这种方法看着都知道有多离谱。 后来出现了所谓超抖音算法,这个算法是选取“抖音、腾讯视频、爱奇艺、qq音乐和优酷”五个参考,计算游戏排名超过这几个应用的时间,再把时间折算为流水。这个方法不仅有前文同样的赋值问题,还存在刻舟求剑的问题,因为这几个参考不是一成不变的。 iOS榜单每3小时更新一次,而且只统计前200名,因此有些小二游可能算不了流水。然后他们的应对方法是,计算榜单里的细分项,通过一些小项目加总得到总榜的流水。 第二步, 把iOS流水折算为安卓和pc流水。 这一步有严重的样本选择偏误,因为iOS的用户中女性占比明显更高,但是二次元游戏中男性玩家更多(引用自wb的《2023游戏人群洞察报告》),氪金的需求和偏好不一样,因此iOS的数据显然不具备代表性。 而折算的系数更是一个黑箱,很多时候是一拍脑袋随便想出来的数值。而这个数值随时间和个体,理应发生变动,需要科学地测算。 第三步, 这一步要么是和前文一样的折算,要么是用所谓的国外数据库,显得自己数据更科学 需要注意的是,比如Sensor Tower这样的数据库,只能获取外服移动端的流水,因为外服平台比较固定,是苹果和谷歌,数据库可以从这两个平台购买数据。但是外服pc端和国内的大部分数据,这几个数据库是不可能获取的。(很简单的道理,国内用户付款是点对点的,除iOS和可能的渠道服外不走平台,除了蓝绿修改器和厂商,其他人是拿不到这个付款数据的) 总结:因此,这个流水数据的可靠性是非常差的,甚至出现了米游流水大于整个二游流水这种滑稽的事情。对于一个作假的数据,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
【事件留档】什么是皮套 主要是介绍皮套到底是咋来的,毕竟“辟谣”皮套论之前首先得了解什么是皮套的对吧? 简介: 皮套是文案将自己的意志赋予给了角色,在角色设定里夹带私货的行为,而这种私货并不为很多玩家所接受,但玩家的反对意见并不被文案考虑。 注意,皮套是对混测夹私货行为的最底层的解释,玩家找到了责任人,并且玩家不信任这个“文案”,并不是认为角色不能拥有设计原型。做个类比是,混测没有文案署名,玩家通过公开信息找到了“文案”,认为这个文案不可信,仅此而已。 来源: 皮套事件来自于米八的某次直播,该直播通过公开的信息,发现某游戏的某女角色的内核竟然是文案自己,该文案将自己的同性向观念和反bg的观念放进了角色里,而且该文案无视玩家对该角色各种私货的反对,此事件的切片引发了对皮套的集中讨论。 这个事件的关键点在哪?这个事件解释了女角色私货存在的原因,因为文案喜欢这些内容,文案会把这些内容强加给玩家,文案还不在意玩家的意见。文案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玩家,而玩家不能改变文案的想法。这个事件关键点不是皮套,而是大家对文案的不信任。玩家找到了夹私货的责任人,发现原来剧情的私货是故意的,而且由于这个人对剧情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所以私货还不会被修改,甚至会继续出现。 这个事件为什么影响很大?你喜欢的女角色,结果是乔碧萝,这乔碧萝还是个同性向,同时她还根本瞧不起你。为什么你的角色会和其她女角色搞cp?为什么女角色对你爱搭不理?因为角色背后是活生生的人。 皮套和人物原型的区别: 皮套事件在后来被混测的社管偷换概念,他们将皮套定义成反对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原型,只要文学作品有原型那就是皮套。因此,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被拿来当了挡箭牌。很多路人被这种言论所影响。 这个说法有什么问题?文学作品的角色,只反映了原型的几个特点而已,甚至一个角色可以有多个原型,这种情况下,这个角色还是原型的那个人吗?角色都不一定是原型了,那我们在乎原型吗?并不在乎。甚至我们并不在乎皮套,比如梅兰芳是京剧大师,他唱旦角,大家都知道他是男的。但又如何呢?只要他唱得好,满足了大家的听戏需求,并且大家相信他的艺术修养不会让戏曲变味,谁管他性别呢? 进一步说,我们可以跳出这个讨论,去回答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文学作品是给谁看的?为什么角色会有原型?很简单,文学作品是服务于受众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角色原型是一种参考,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进而可以打造出更好的作品。所以,角色原型是为了读者需求服务的。大家不在意皮套,只在意角色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作者挂羊头卖狗肉,把读者吸引过来,然后无视读者需求,将读者所厌恶的想法放到了角色里,那会怎么样呢?读者会不信任这个作者,认为他会并将继续夹带私货,从而违背自己的需求。 所以作者要么公开自己夹带的想法,让作品的受众范围缩小和出清,要么就让读者相信ta不会继续夹带私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