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海拾遺 翰海拾遺
关注数: 53 粉丝数: 177 发帖数: 5,749 关注贴吧数: 158
文字之殤,亦或是文化之殇 文字是人類文明進步的 文字之殤,亦或是文化之殇 文字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工具。在人類文明史上,各民族依其生活環境,不同文化發展出各自的文字,其功能主要是傳播交流的工具。而漢字的發展不但淵源流長,且文化底蘊深厚。字當比心,中華人認為,寫字是自身的歷煉修為,在書寫時要恭心誠意,所以,漢字早已脫離工具的範疇。我們在仰瞻先人手跡時,何嘗不為之慨歎,而更令我們震撼的,是那鐵劃金鉤中所蘊藏的中華風骨。 漢字承中華文明,其功不可沒,亦應與時俱進,而簡化也不可妄加刀斧。觀今日漢字已面目全非,代表我中華特徵之印記正日漸消逝,令人痛心疾首。 漢字簡化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正字筆劃多、書寫困難、認讀困難等等。其實這些問題我們的先人早已解決了,就是行草書。不要以為專修書法者才精此道,以前讀過幾年書的人,大多都能寫。 真書正楷代表恭敬和莊重,只在公文、典籍、牌匾、聘書等正式文書中使用,而信箋、便條、隨筆的書寫便用行草書,此在史料遺存中可考。故,正字和用於生活中的行草書是不衝突的。 行、草演生於漢代,其目的就是為便捷。據說漢字簡化之初,也大量借鑒了行草書。曾有學者提此建義,推行行草以應用。試想,如果當年此建義被採納,並對行草進行規範和推廣……所以,書寫方式各司其職,繁簡之爭没有必要。 但歷史不能假設,當寫字被定義為一種特殊技藝時,這一應是中華學子的基礎技能便與大眾脫離了。如今信息時代,書寫已經離人們漸遠了,而行草更令人感到遙不可及。那麼,好多同學舉着古籍說古代簡化字,此貽笑大方的原因,先看看字體(别太low了😄) 有人說要跟上時代,舊的東西要改造,或者乾脆拋棄。是的,與時俱進沒錯,糟粕必須要拋棄,但是回過頭來清點一下,我們認為能保留的還有什麽?被無端拋棄的文化精髓還有多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