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扫灰工 zhijianyao
关注数: 75 粉丝数: 114 发帖数: 22,506 关注贴吧数: 51
【華夏復興】关于门齿、小脚趾、内眦褶、蒙古斑、眼皮、血型等体 1.铲形门齿(Sinodonty) 最早在东亚的直立人和欧洲的直立人中,已经出现了该性状。其特征是门齿外侧边缘象口腔内的方向卷起,横截面如“┕┙”状。 以铲形门齿为特征的中国型牙齿Sinodonty,在华北汉族人中出现频率超过98%,出现频率居全球之首。所以才把此牙型命名为“Sinodonty”(sino-词根意思是中国的)。在北亚地区也比较多,如外蒙等地,但不及华北地区出现频率高。 在东南亚地区则比较少,他们特征是和sinodonty对应巽他型牙齿(Sundadonty)。在南方汉族中,也以中国型牙齿Sinodonty占绝对多数。 表 1.1 人群 华北汉族 日本人 蒙古族 欧洲人 西非人 Sinodonty出现频率 98% 92% 91% 4% 2% 2.内眦褶(Mongolian fold) 内眦褶是指上眼睑向眼角内侧发育,并遮盖泪腺的特征。示意如下图。 图 2.1(内眦褶示意图) 图2.2(欧洲眼和蒙古眼的对比) ?/P> 东亚的人群,内眦褶在幼年时一般非常显著,而到了成年,则显著弱化。如哈萨克族人,10岁时基本都发育有内眦褶,但到了50岁时,仍然存在内眦褶只有12%,其他人的内眦褶则显著弱化甚至消失。 北方汉族的幼年个体中,内眦褶一般非常发达,出现频率几乎为100%,到成年时,逐渐弱化甚至消失。 内眦褶是人类共有的基因,但在东亚各国一般比较常见。 在印第安人Amerindian和爱斯基摩人Eskimo人中,幼年也发育有内眦褶。在南非的布须曼人Bushman中,也有内眦褶存在。同时,澳大利亚土著人中,幼年有内眦褶的比例为70%以上。在欧洲,30岁的欧洲人发育有内眦褶的个体少于2%。 日本侵华时期,曾把内眦褶宣传为具有蒙古民族的血统的标志,以此来支持他们的大东亚思想,并把日本人标榜为“蒙古人”同种,为其制造伪满伪蒙傀儡政权服务,当时不少人是被欺骗而相信的。今天,我们悲哀的看到,抗战胜利60多年了,还有人在宣传日伪时期的理论,还有人在被骗。 网上一些人把“蒙古褶”错误理解成肘内侧的皮肤褶皱,这是以讹传讹,没有根据的错误。 在遗传上,内眦褶对欧洲眼型是显性的。 3.单眼皮和斜眼 图 3.1 (眼形图) ?/P> 单眼皮和双眼皮是的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其中双眼皮是显性,单眼皮是隐性。 双眼皮具有延迟发育的特征,在日本,20岁时双眼皮的比例为24%,在30岁时,达到41%,而到了45岁时,达到了78%!非常明显的具有延迟发育的特点。 表3.2 世界几大人群“双眼皮”表现形的出现频率: 人群 华北 华南 蒙古 朝鲜 日本 越南 西欧 南欧 西非 中非 20岁 19% 48% 7% 14% 24% 66% 81% 87% 0 8% 45岁 44% 82% 26% 48% 78% 84% 94% 97% 3% 17% 所以,把单眼皮看作是来自北亚,把双眼皮看作来自欧洲是非常可笑的。单眼皮出现的最高频率在西非。 斜眼是指外眼角在水平上高于内眼角,它和内眦褶一般具有相关性。 但在北亚人群中,如蒙古人、图瓦人、布里亚特人等,他们虽然有内眦褶,但不具有斜目形特征。这是他们和华北汉族、藏族、朝鲜人、日本人鲜明区别。 斜目形在华北汉族、藏族、彝族、羌族、朝鲜族、回族等民族比较常见。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斜目形非常显著。 图3.3 斜目形示意图: ?/P> 此外,眼部特征还包括上眼睑褶皱(注:和单双眼皮没关系),此特征在北亚人群最为显著,在我国,只有蒙古族比较显著。汉族、朝鲜、满族、藏族、壮族等民族一般发育很弱,甚至不发育。 4.蒙古斑(Mongolian Spot) 是指新生儿的骶部和臀部皮肤出现色素聚集,呈现出灰蓝色斑块。 民间传说,是小孩投胎时不听话,被打青了屁股所致。 该特点是显形遗传,一对染色体中,只有有一个出现该基因,就会发生该色素聚集现象。 这个特点在东亚、北亚、东南亚、南非、爱斯基摩人、澳大利亚人、北欧都有出现。但一般以东亚和北亚出现频率最高,在汉族中,该特征的出现频率达到94%,在蒙古人,达到91%左右,在北亚的Buryat、Yakut等人群中,出现频率为100%。 一般蒙古斑会自然消失,但有的个体会保存终生,这种现象在爱斯基摩人中比较常见,我国汉族也常见此现象。 图 4.2(出生幼儿的青斑) 蒙古斑绝对不是古代蒙古人血统的标志!!是东亚、北亚、东南亚、北极、南非都常见的特征,而且出现最高频率也不在蒙古人群中。 日本帝国主义在1930年代侵华战争把该特征虚构成“蒙古血统标志”,并以此作为其侵略中国的理论借口,美化其侵略大肆宣传,当时欺骗了很多人,其流毒到现在仍然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5.小脚趾复趾形态 汉族人群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小脚趾复形特征。也就是小脚趾的趾甲如同“劈”成了两半,外侧的的小,内侧的大。 图5.1(小脚趾复趾形态示意图) 这种小脚趾复趾形态,在东亚地区普遍存在,但在汉族人中出现频率最高,民间传说是山西大槐树的标志,认为是“劈”开做的记号,这是没有依据的。 小脚趾复趾形态不是畸形,因为他不具有功能障碍,是早期中国先民因为基因突变产生,后期由于没有功能障碍和自然选择性,所以一直保留至今。 小脚趾复趾形态也有延迟特征,有的人小时候不表现,成年后才发育明显。 6.干耵聍(干性耳垢) 人类的耵聍,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 其中干性是指那种掏出来后如同黄白色粉末、黄白色干片的耳垢(耳屎)。且非常容易用手捻成粉末。 湿性耵聍是指耳垢呈现油腻、黄油、奶油状态的情况。用手捻不碎。 两类耵聍十分容易进行。在全世界的范围中,干性和湿性耵聍普遍存在,但出现频率很不一样。 湿性耳垢是全球范围内是主体,而干性耵聍则主要出现在东亚。 其中,湿性耵聍对干性叮咛为显性,干性为隐性。 表 6.1 湿性耵聍在各个人群出现的频率(%) 人群 山东汉 河北汉 广东汉 福建汉 达斡尔 鄂伦春 蒙古 满族 鄂温克 比例 4.17 4.02 25.10 11.17 10.05 5.43 13.08 12.28 13.77 人群 黎族 高山族 马来亚 泰国 维吾尔 哈萨克 德国人 挪威人 西非 比例 44.57 71.41 73.08 55.61 88.21 88.29 91.87 79.52 83.58 7.血型 我们按ABO和Rh两系统进行分析 在性状表现上,A、B为显性,O为隐性。 ABO是最常见的血型分析系统,他们在全世界也应用的最广泛。 图7.1 血型ABO系统在全世界的分布图:(依次为A、B、O) ?/P> 表7.2 不同人群ABO血型的分布(%): A B AB O 美国白人 45 8 4 43 美国黑人 29 17 4 50 中国汉族 31 28 10 31 中国维吾尔族 29 31 11 28 表7.3 我国4个民族ABO血型表现频率和基因频率 民族 调查 人数 表现频率 基因频率 A B O AB Ia Ib io 汉族 40980 0.3131 0.2806 0.3086 0.0977 0.2325 0.2117 0.5558 维吾尔族 1513 0.2922 0.3192 0.2750 0.1136 0.2284 0.2468 0.5248 壮族 1487 0.2125 0.2757 0.4728 0.0390 0.1352 0.1727 0.6921 哈萨克族 885 0.2282 0.2983 0.3797 0.0938 0.1645 0.2072 0.6283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B型血不是象网络上流传的那样来自北亚,相反,中亚和东欧则有更高的频率。 Rh血型 表7.4 8个人群Rh血型表现频率(%) 汉族 回族 维吾尔 蒙古人 瑶族 苗族 壮族 日本人 英国人 荷兰人 Rh+ 99.66 99.12 95.10 97.22 92.99 93.50 98.74 99.33 84.21 81.52 Rh- 0.34 0.88 4.90 2.78 7.01 6.50 1.26 0.67 15.79 18.48 可见,Rh系统也是人类普遍共有的特征,只是欧洲和我国南方一些民族Rh-出现频率比较高而已。维吾尔族中,Rh-可能来自西部的白人血统的影响。 Rh+对Rh-为显性,Rh-为隐性。 可见,血型除了在医疗上有重大作用外,在人群划分上没有意义,这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性状特征。某些人用此来标榜种族是十分可笑的。 8 其他特征 汉族人群还有的其他特征,如颅骨特征是中头、高颅、低眶等特征,和北亚类型(低颅短头)、通古斯类型(短头高颅高眶)、侗台类型(短头高颅低眶)都存在显著差异,界限分明,没有混杂现象出现,而和缅藏走廊类型(中头高颅中眶)则比较接近。 反映了东亚黄种人人群内部也存在非常明确的界限,且汉族人群的体质特征和北部阿尔泰语人群界限分明,没有混合。而和西部藏缅语居民颅骨形态非常接近。 汉族的颅骨其他特征,又如下颌钝角、平滑、圆颌形多见。印加骨多见,且后脑勺多平形不突出。眉骨多平直,眼眶多呈扁四方形。颧骨尖锐且靠近眼窝等等,都表现出和周遍居民的差异性。而蒙古族人群的面骨宽大,上额后倾明显等特征,也和周遍民族差异巨大。 其实,每个人群都有自己的特异性性状。这里不做更多讨论。 结论: 东亚人群,包括汉族,和世界其他地方居民具有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中国型齿、内眦褶、斜目形、胎斑、小脚趾复趾形态、干耵聍等很多特征。 这些性状在东亚人群表现出的频率基本类似,但以华北最为典型和显著,尤其中国齿、斜目形、小脚趾复趾形态、干耵聍等等,最高出现频率一般都出现在华北地区,而周围则普遍更低。 东亚人群更恰当的名称可能不是Mongoloid(蒙古人种),叫Sinoid(中国人种)可能更为恰当。因为中国华北地区表现出的特异性从最新的分析来看,其实是大于蒙古地区的。早期命名时,那时还研究的不够全面。 而血型则是全人类共有的复杂性状,没有一种血型是东亚特有的。 总体上,中国各民族、各地区、不同母语人群表现出了体质特征上的一致(当然也有差异),并且与其他地区相比明显具有特异性。
咋让宝宝睡出“明星脸”  当宝宝逐渐长大后,头骨的硬度也跟着变大,骨缝密合,头型就不大会改变了。调整宝宝头型的黄金时期就是宝宝出生后的2个月内。   如果2个月以后发现宝宝的头型不对称或者不好看了,在第3个月赶快调整还来得及。3个月以上的宝宝头型就基本固定了。宝宝在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囟门会闭合,宝宝的头形就定型了,很难再有所改变。   睡出好头型以往中国父母习惯于让宝宝采取仰卧睡姿,因此中国人的脸型大多比较扁平,立体感不强。而且,仰卧还容易因宝宝需要转头致使后脑勺不对称,形成偏头。而西方人习惯于让宝宝趴着睡,两侧脸颊长期受到压迫,使脸型变得轮廓鲜明。   不过,父母还应根据宝宝的长相来决定宝宝的睡姿,例如:有的宝宝颧骨较高,如果再让他趴着睡的话,以后颧骨会更高,脸型反而变得不好看了,这样的宝宝采取左右侧睡的方式比较合适,这样不会造成颅骨扁平,不会使前额与枕骨(后脑勺)受到挤压,可使头型轮廓优美。   如果宝宝的颧骨不太高,父母又属于那种比较扁平的脸型,若采取趴睡方式,就会使颧骨凸出来变得好看许多,但这也会让宝宝的脸型变窄变长。所以,只有颧骨不高的圆脸宝宝更适合这种方式。   提示:取俯卧睡姿也有一定风险,必须有专人看护,随时注意宝宝的呼吸道是否通畅,防止呼吸道阻塞。   睡出清秀五官睡眠时长期向一侧卧睡,有可能使宝宝出现左右脸部不对称的情况。两侧换着俯卧则可压迫颧骨,不让颧骨过分发育,以显出鼻梁高耸、嘴及下巴侧面线条平直。仰睡则可以使宝宝的面部五官长得比较端正、匀称,脸庞倩丽。   睡出小脸中国人的脸型多半较大,而西方人多半为窄型脸,其原因之一是中国人习惯让婴儿仰睡,西方人则多半让孩子趴睡或侧睡。此外,侧卧可限制下颌骨过度发育,防止两腮过大而形成大腮帮子脸。   提示:采取侧卧时,两侧应适时交替,不要固定于某一侧,以免造成头形与脸形不对称,并注意不要将耳轮压变形。   避免“对眼”产生刚出生的婴儿,多数时间是躺着度过的,只能看到上方有限的空间,因此很喜欢盯视眼睛上方的饰品和玩具,时间一长就容易变成对眼了。   所以,不要在婴儿床或童车的上方固定悬挂任何物品。可以手拿玩具,来回晃动着逗宝宝,玩的同时还锻炼了宝宝眼睛的灵活性。   防止招风耳当宝宝躺下时,妈妈一定要先将宝宝的耳朵往后抚平。因为新生儿的耳朵非常软,就算压到也不会哭闹,否则,宝宝就会睡出难看的“招风耳”。仰卧比较容易出现偏差,导致后脑勺扁平或引起招风耳,所以不能让宝宝长期仰卧。   睡出好牙宝宝1岁以后,不要让宝宝养成含着奶嘴睡觉的习惯,否则,时间一长,宝宝下颌会习惯性前伸,上下腭齿列(颌骨)处产生移位,造成宝宝日后牙齿排列会不理想。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