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小黑 如意小黑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关注数: 27 粉丝数: 44 发帖数: 637 关注贴吧数: 10
集注 视其所以章 求助吧友 在下近日读集注 视其所以章。读到观其所由部分的注解,异常困惑。观其所由集注有两说,一说为意之所从来,一说为行其所为。在下对于前一说没有什么疑问,后一说在下却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在下觉得这两说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语类》中正好有对于在下所疑的回答,见下文: ‘意之所从来’,如读书是好,须看所读何书。‘行其所为’,或强勉有所为。后说不如前说。盖‘行其所为’只是就上面细看过,不如‘意之所从来’是就他心术上看。(朱子语类 论语六) “由,行也。谓所以行其所为者也” 不就是说,仔细审视其人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吗? 为何朱子说这个是就上面细看过,而不是就他心术上看呢? 在下真的是想不明白,只能求助于诸位吧友解释一下这两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了。 以下是在下对于此句的一点体会: “观其所由” 举例来说,如我正颜色,端己敛容自然是为善。 然此举意之所从来如何?何以视之?若此人如此作,是为了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其独处之时则有可能散漫异常。若此人如此作是为了显得高人一等,则其人被轻视之时,则必不会端己敛容如平常,因为他如此作的目的在这种情形下并没有达成,那么他在这种情形下也就不必再继续端己敛容了。唯有持敬是为了至于圣人之道的,无论何种情形何种境地都不会动摇其持敬之举。 尽忠亦然。学而时习亦然。而此中道理于己于人皆同。
生如夏花君请进 @生如夏花664 刚刚看了您发的《孔子何以为当代人》,在下认为文章逻辑严谨,但对其中一段有点疑问和自己的想法 : 对一个文明系统、文化传统而言,圣人成立在文明、文化最悠远的意境裏,为其奠定根本目的,确立其终极意义,决定其最终朝向,文明、文化之通体因得以莹澈透亮。而如果没有圣人,则文明、文化无以摆脱一种自然绵续的状态,中间或有荧荧之火,不能及远,不能见出长大、统一的方向,此文明、文化之通体不免於一种暧昧混沌,它所具有的意义最多只是局部、阶段性的;一句话,没有圣人的文明、文化是盲目的、无目的的。 圣人的伟大对于儒家文化的支持者来说自然是不必说,但问题是这个世界的文化如此多元。比如最后一句:没有圣人的文明,文化是盲目的,无目的的。 证据何在? 若是西方科学哲学学者(如Paul feyerabend) 看到此段定会嗤之以鼻,眼下在下便可想到两条反驳。第一,没有圣人的文明,文化虽然没有其终极意义,但却因而显得绚烂多彩,非常精彩。要说文化以这种多元化的方向比有所谓终极意义更为优秀,敢问作者如何反驳? 第二,虽对圣贤有所不敬,请问这终极意义是谁界定的? 又有什么坚定的证据证明这是终极意义? 在下并非不相信圣贤之极其高明与伟大。正相反,在下认为儒家文化是通往人类终极和谐的唯一道路。但若无相关论证证明其高明与伟大,又如何在当下大学术环境下获得认可与肯定。在下斗胆认为可不可以把圣人之伟大与高明这一前提打破,多去把它作为一种论点去论证。若不这样做,大批不习儒家文化之学者必然云里雾里,不知为何如此说。更有甚者,咱们还会继续被扣上一成不变,因循守旧的帽子。 之于如何去论证,无非就是希望学者能以论据方式去论及此点。小到张三李四如何因为圣人之学而进步,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如何因为圣人之学而变的更好。 关键就在这如何二字。当然,可能已经有人这么做了,只不过在下读书甚少,不知道。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