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二得 liudeminiiii
关注数: 115 粉丝数: 230 发帖数: 14,002 关注贴吧数: 25
自然科学的三性:唯一性确定性可重复性,这是区别于社科宗教和神话 自然科学的三性:唯一性确定性可重复性自然科学的核心特征可通过“唯一性、确定性、可重复性”三个关键原则界定,三者共同构成其研究方法的基石,确保结论的客观性与可靠性。1. 唯一性(Uniqueness)指在相同的初始条件和环境下,自然现象的演变路径和最终结果具有“唯一解”,不存在矛盾或多结果并存的情况。- 本质是排除“主观干预”和“随机偶然”对核心规律的干扰,即自然规律本身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且在相同约束下结果恒定。- 示例:在标准大气压(101.325kPa)下,纯水的沸点唯一确定为100℃,不会因观测者不同而出现80℃或120℃的情况。2. 确定性(Determinism)指自然现象的发生和演变遵循固定的因果关系,可通过已知规律对其进行预测和解释,不存在无原因的“随机事件”(宏观尺度下)。- 核心是“因果闭环”:任何结果都能追溯到明确的原因,且已知原因可推导出必然结果,体现自然规律的“稳定性”。- 示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若已知物体质量(m)和所受合外力(F),其加速度(a)可被唯一确定,不会出现“受力却无加速度”或“加速度与力无关”的情况。3. 可重复性(Repeatability)指由不同研究者、在不同时间/地点、使用不同设备,对同一自然现象或实验进行重复观测时,能得到一致的结果,是检验科学结论是否成立的“黄金标准”。- 关键作用是区分“科学结论”与“偶然现象”:不可重复的结果(如单次观测到的“异常数据”)无法被认定为规律,仅可重复的结果才具备普适性。- 示例:无论在实验室还是野外,只要满足“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照、二氧化碳和水”的条件,任何健康植物都能产生氧气,该过程可被全球研究者反复验证。三者的关系:可重复性是验证“唯一性”和“确定性”的手段——只有通过重复实验确认结果一致,才能证明现象的“唯一性”(无多结果)和“确定性”(因果可靠);反之,若结果不可重复,则说明初始条件未控制、规律未找到,或结论不具备科学性。
讲一下干涉和类干涉(不存在波粒二象性,波就是波粒就是粒) 为什么要讲这个概念,正确的理解干涉是正确的理解波动理论前提,只有正确的理解波,才能正确的对待量子理论。对于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似乎谁都了解,但所有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干涉的“同时性”。所谓的同时性就是没有时间差。 再讲干涉之前,先弄清什么是波。波是介质应力的周期传递的现象,而这个力源就是波源。波源是指简谐(周期)运动物体。波速是介质应力的传递速度,是力的传导速度,不是介质的运动速度,也不是粒子运动的速度。比如,一根绷紧的长绳子,我在一端轻轻一拉,另一端马上就能感受到力,力的传递距离如此远,但绳子本身并没有明显位移。比如声波的传播速度是340m/s,但作为介质的空气却几乎原地不动。 那么波具有什么性质呢?波具有波源、独立传播性、周期性、干涉性、波速。 独立传播性就是两束波相遇彼此互不影响继续保持原来的方向速度和性质。这是波特有性质,粒子是不具备的。比如两股气流或者水流相遇就会散射和紊流,比如两电子束相遇也会碰撞散射。而对于光来说,只可能是波,不可能是粒子。因为假设存在光子,光子必然有动量(可以诡辩没有质量,但一个高速运动的粒子至少有动量),那么凸透镜将光聚到一点,光子相互接触撞击必然会动量交换,进而散射,但这明显与事实不符。 周期性,决定波的周期性不是介质,二是波源。波源的简谐运动具有周期性,波源的周期运运动就会向介质周期性的施加力,介质也会按照这个周期传递力。介质只是受迫振动,只是媒介,本身不具有周期性。周期性不是波独有的特性,简谐运动圆周运动等都有周期性。 我们重点论述干涉,干涉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同时性,只要满足干涉的条件,干涉在任何的一个时刻都可以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图案,而不是需要一个时段的过程积累,才能形成干涉图案,也就是说干涉跟时间长度无关。比如我们用一个白板当屏幕,让光穿过双缝,屏幕上立刻就出现干涉条纹,我们移除光源,干涉条纹立刻消失,而不是需要一定的次数照射,需要一段时间的照射才能产生干涉条纹,具体我们用电子类干涉说明类干涉不具有同时性。 下图是2011-2012年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做的电子干涉图,其实叫干涉不准确,这里我们把这种现象叫类干涉。 第一张是2个电子,第二张7个,第三张209,第四张1004,第五6235,实验的屏幕为胶片,由胶片的成像痕迹可以看出一个电子对应一个点的像,不存在一个电子对应多个点,更不存在一个电子同时穿过双缝呈两个点的像。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胶片,胶片可以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所有成像痕迹,而每个痕迹都是不同时刻形成的,不同时刻的电子是无法干涉的,现在的电子跟过去的电子或者将来的电子产生干涉,这显然是荒唐的。光的干涉屏幕是白板,他不会记忆保留之前屏幕的痕迹,干涉停止,干涉条纹就消失。所以胶片产生的图案不是干涉图案,我们把他称为类干涉,类干涉的条纹不具有同时性。 物理量的含时与不含时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某时刻的速度是不含时的,但是我们把每个时刻的速度对时间积分就变成了路程,我们不能说速度等同于路程,如此,也不能把干涉等同于类干涉。 再说下观测是否影响干涉。物理界有个流行的传言:就是观测行为可以干扰干涉,电子可以意识到被观测,并且不再干涉。这是个错误的说法并且是有一个精心预谋的谎言。首先电子都不会发生干涉(上文刚刚论述),何来干扰干涉;其次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显微镜和技术能够看清原子的结构,更别说更小的电子了,何况第一次电子干涉实验是1909年,没有观测技术何来观测;再次科学家最早的设想是:要想观测电子轨迹,就必须用波长比电子更小的波作为工具,于是就用光波作为观测工具观测跟踪电子。但是由于光的波长远远小于电子干涉实验中狭缝的缝宽,不发生衍射,导致光直接穿过狭缝在屏幕上留下一条狭缝的像,由于屏幕是胶片,可以把这个痕迹保留下来,被误认为是电子意识到观测而不再干涉。而电子不干涉直接穿过狭缝在胶片上恰恰也是呈一条缝的像,所以混淆了二者。 另外,物质波概率波本质是概率分布,不具备我上文所述的波的几个性质,也没有波源和波速,不是真正的波。自然科学的概念和规律都具有唯一性、可重复性、确定性,不存在同一概念几个定义,也不存在同一现象背后有几个规律,更不是一个概念加一个“波”字就变成了波。“概率”加一个“波”字就变成了波,情绪也有波动,难道情绪加一个“波”字,情绪就变成了波?
讲一下干涉和类干涉(不存在既是波又是粒的东西) 为什么要讲这个概念,正确的理解干涉是正确的理解波动理论前提,只有正确的理解波,才能正确的对待量子理论。对于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似乎谁都了解,但所有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干涉的“同时性”。所谓的同时性就是没有时间差。 再讲干涉之前,先弄清什么是波。波是介质应力的周期传递的现象,而这个力源就是波源。波源是指简谐(周期)运动物体。波速是介质应力的传递速度,是力的传导速度,不是介质的运动速度,也不是粒子运动的速度。比如,一根绷紧的长绳子,我在一端轻轻一拉,另一端马上就能感受到力,力的传递距离如此远,但绳子本身并没有明显位移。比如声波的传播速度是340m/s,但作为介质的空气却几乎原地不动。 那么波具有什么性质呢?波具有波源、独立传播性、周期性、干涉性、波速。 独立传播性就是两束波相遇彼此互不影响继续保持原来的方向速度和性质。这是波特有性质,粒子是不具备的。比如两股气流或者水流相遇就会散射和紊流,比如两电子束相遇也会碰撞散射。而对于光来说,只可能是波,不可能是粒子。因为假设存在光子,光子必然有动量(可以诡辩没有质量,但一个高速运动的粒子至少有动量),那么凸透镜将光聚到一点,光子相互接触撞击必然会动量交换,进而散射,但这明显与事实不符。 周期性,决定波的周期性不是介质,二是波源。波源的简谐运动具有周期性,波源的周期运运动就会向介质周期性的施加力,介质也会按照这个周期传递力。介质只是受迫振动,只是媒介,本身不具有周期性。周期性不是波独有的特性,简谐运动圆周运动等都有周期性。 我们重点论述干涉,干涉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同时性,只要满足干涉的条件,干涉在任何的一个时刻都可以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图案,而不是需要一个时段的过程积累,才能形成干涉图案,也就是说干涉跟时间长度无关。比如我们用一个白板当屏幕,让光穿过双缝,屏幕上立刻就出现干涉条纹,我们移除光源,干涉条纹立刻消失,而不是需要一定的次数照射,需要一段时间的照射才能产生干涉条纹,具体我们用电子类干涉说明类干涉不具有同时性。 下图是2011-2012年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做的电子干涉图,其实叫干涉不准确,这里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类干涉 第一张是2个电子,第二张7个,第三张209,第四张1004,第五6235,实验的屏幕为胶片,由胶片的成像痕迹可以看出一个电子对应一个点的像,不存在一个电子对应多个点,更不存在一个电子同时穿过双缝呈两个点的像。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胶片,胶片可以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所有成像痕迹,而每个痕迹都是不同时刻形成的,不同时刻的电子是无法干涉的,现在的电子跟过去的电子或者将来的电子产生干涉,这显然是荒唐的。光的干涉屏幕是白板,他不会记忆保留之前屏幕的痕迹,干涉停止,干涉条纹就消失。所以胶片产生的图案不是干涉图案,我们把他称为类干涉,类干涉的条纹不具有同时性。物理量的含时与不含时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某时刻的速度是不含时的,但是我们把每个时刻的速度对时间积分就变成了路程,我们不能说速度等同于路程,如此,也不能把干涉等同于类干涉。再说下观测是否影响干涉。物理界有个流行的传言:就是观测行为可以干扰干涉,电子可以意识到被观测,并且不再干涉。这是个错误的说法并且是有一个精心预谋的谎言。首先电子都不会发生干涉(上文刚刚论述),何来干扰干涉;其次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显微镜和技术能够看清原子的结构,更别说更小的电子了,何况第一次电子干涉实验是1909年,没有观测技术何来观测;再次科学家最早的设想是:要想观测电子轨迹,就必须用波长比电子更小的波作为工具,于是就用光波作为观测工具观测跟踪电子。但是由于光的波长远远小于电子干涉实验中狭缝的缝宽,不发生衍射,导致光直接穿过狭缝在屏幕上留下一条狭缝的像,由于屏幕是胶片,可以把这个痕迹保留下来,被误认为是电子意识到观测而不再干涉。而电子不干涉直接穿过狭缝在胶片上恰恰也是呈一条缝的像,所以混淆了二者。另外,物质波概率波本质是概率分布,不具备我上文所述的波的几个性质,也没有波源和波速,不是真正的波。自然科学的概念和规律都具有唯一性、可重复性、确定性,不存在同一概念几个定义,也不存在同一现象背后有几个规律,更不是一个概念加一个“波”字就变成了波。“概率”加一个“波”字就变成了波,情绪也有波动,难道情绪加一个“波”字,情绪就变成了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