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 Filltrue
科学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26 粉丝数: 76 发帖数: 2,922 关注贴吧数: 28
锂电池充满电以后,空载电压会继续上升,为什么呢? 我有几节东磁26E粉皮带J码的电池出现这种现象,充满电取出来,测量电压,在48小时内,电压还会爬高。我问问豆包,她说: 三元锂电池充满电后,若出现空载电压继续升高的现象,通常与充电过程的动态平衡尚未完全建立、电极材料的松弛效应或测量误差有关。以下是具体原因分析: 一、充电结束后内部反应的延续 锂离子扩散的滞后性。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脱嵌并嵌入负极(石墨层间)。当充电截止时,虽然外部电流已切断,但电极内部的锂离子扩散可能尚未完全均匀。 部分锂离子可能继续从电极表面向内部扩散,导致正极材料的 “脱锂程度” 暂时增加(电压与脱锂量正相关),从而使电压短时间内略有上升。 电解液渗透与界面反应。充电结束后,电解液可能继续向电极孔隙内部渗透,与活性物质发生微量副反应(如 SEI 膜的微弱修复或调整),伴随离子分布的细微变化,可能引起电压波动。 二、电极材料的松弛效应(弛豫现象) 晶格应力释放。充电时,正极材料(如镍钴锰酸锂)因锂离子脱嵌会产生晶格畸变和内应力。充电结束后,材料内部晶格会缓慢松弛,释放应力,导致其氧化态(电压)略有变化。例如:高镍正极(如 NCM811)的晶格稳定性较差,松弛效应可能更明显,电压变化幅度相对较大。 负极的嵌锂平衡。负极(石墨)在充满电时处于高嵌锂状态(接近 LiC₆),此时若外部负载断开,嵌锂后的石墨层间可能因分子间作用力缓慢调整结构,导致嵌锂量轻微变化,进而影响整体电压。 三、温度变化的影响 充电过程的产热滞后。充电时电池内部会产热,导致温度升高,而温度会影响电极材料的电化学势(电压)。 若充电结束后电池温度逐渐下降(如从 40℃降至 25℃),根据能斯特方程,电压可能随温度降低而略有升高(三元锂电池的电压温度系数通常为 - 0.1~-0.3mV/℃,但实际表现可能因材料而异)。 热膨胀系数差异。电池内部组件(电极、隔膜、电解液)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充电结束后温度下降时,各材料收缩程度不一,可能导致界面接触状态改变,影响离子传导路径,间接引起电压波动。 四、测量误差或设备特性 电压表响应延迟。若使用内阻较高的万用表测量空载电压,表笔接触电池的瞬间,可能因电容效应导致读数短暂波动,误认为电压 “升高”。建议等待 10 秒以上,待电路稳定后再读取电压值。 电池极化的消除。充电过程中存在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导致充电末期电压高于实际平衡电势(即 “虚高”)。 充电结束后,极化逐渐消除,电压本应缓慢下降,但如果测量时极化尚未完全消失(如提前断开负载),可能观察到电压短暂 “升高”(实际是极化电压的释放)。 五、异常情况:过充或内部短路风险 过充导致的副反应。若充电截止电压设置过高(如超过 4.3V),可能导致正极材料过度脱锂,结构坍塌并释放氧气,与电解液反应生成气体和热量,此时电压可能因内部产气压力或副反应产物而异常升高(伴随电池鼓包风险)。 微短路的自愈与复发。电池内部若存在微小金属杂质或隔膜缺陷,可能形成间歇性微短路。充电结束后,短路点因温度下降或离子迁移暂时 “自愈”,导致电压回升(但长期可能再次短路,引发自放电加剧)。 正常现象与异常情况的判断 正常波动范围:三元锂电池充满电后,空载电压在1 小时内升高≤0.05V通常属于正常弛豫现象,与材料特性和极化消除有关。 异常信号:若电压持续升高超过 0.1V 或伴随以下症状,需警惕: 电池表面温度异常升高; 外壳鼓包或漏液; 充电过程中电流无法降至截止值(如 0.05C 以下)。 此时应立即停止使用,排查是否存在过充、内部缺陷或测量设备故障。总结三元锂电池充满电后空载电压短暂升高,多数情况下是材料松弛、极化消除或温度变化引起的正常物理化学过程,无需过度担忧。但需注意区分正常波动与异常升高,避免因过充或内部缺陷导致安全隐患。实际使用中,建议充电结束后静置 30 分钟再测量电压,以获得更准确的平衡电势值。
撸电池参考,2024年圆柱电池出货排名 《中国圆柱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 年)》由研究机构 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白皮书对圆柱电池行业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部分内容如下1: 出货量数据:2024 年全球圆柱电池出货量达到 128.2 亿只,同比增长 3.6%。其中,全球 18650 型号的圆柱锂离子电池全球出货量 59.0 亿颗,占总出货量的 46.1%。 企业排名:披露了 2024 年全球 18650 型号的圆柱锂离子电池出货量 TOP10 企业名单,中国企业亿纬锂能排名全球第一,进入全球前十的中国企业还有横店东磁、江苏天鹏、长虹三杰、海四达、比克电池。 出货量结构变化:2024 年全球 EV 用动力圆柱电池同比下滑 11.0%,电动工具用圆柱电池同比增长 25.4%,电动二轮车用圆柱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 34.6%。 区域竞争格局:2024 年,中国企业在全球圆柱的市场份额由 2023 年的 29.3% 提升至 43.6%,但从圆柱电池出货的绝对量来看,日韩企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LGES、松下和三星 SDI 仍然占据全球前三,且三家合计市场份额超过 50%。 技术路线竞争格局:全极耳工艺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和产业化将改变现有圆柱电池企业的竞争格局。例如,比克电池以全极耳技术加速 18650 电池性能跃升,正式发布的全极耳 18650 D 系列产品具有内阻小、支持大电流放电、高容量、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出色、充电速度快、宽温域使用等优点。 应用领域研究:对圆柱电池的主要应用领域,如电动汽车、电动工具、电动二轮车、无线吸尘器和电动平衡车等做了进一步的细化研究,并指出中国企业在圆柱电池新的应用场景如 BBU 备用电源、AI 机器人、eVTOL、生物医疗等新的应用场景的开拓也走在行业前列,且部分企业已经在上述领域开始批量供应圆柱电池产品。 未来发展趋势:车用 46 系列大圆柱电池将迎来放量,届时圆柱电池企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较大的改变。伊维经济研究院还对圆柱电池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前瞻性的预测,包括总体出货量预测、不同应用领域出货量预测、不同规格型号出货量预测、区域竞争格局预测、企业竞争格局预测等。
G40换昌达灯珠SFQ55 喜欢G40操作简单的方式,一般单按就可以用了,需要亮一点就再按一下,功率大概是1~2W,5~8W两个档。 G40暴力款用的是昌达灯珠SFN43, 即9个43mil Die, 差不多10平方毫米,额定电流10A, 超驱到25A都没问题。 我不喜欢暴力款的操作方式,只好买普通版自己来改。 我用昌达SFQ55灯珠替换SST40, SFQ55有4个55mil Die, 差不多7.6平方毫米发光面积,不如SFN43大,但比SST40的4平方毫米大了近2倍。额定电流可以到7.5A, 超驱到15A. SFQ55不比SFN43省什么钱,主要是4个小块硅片跟9块硅片拼接封装的区别,块数越少越均匀,反正标准驱动只驱动8W, SFQ55工作起来很轻松。 改完之后,感觉亮一些,没有前后对比测试照度,不好意思,不够严谨。 改装有几个问题: 一、光面反光杯不再合适了,得换橘皮杯。改灯珠后,近处看光斑,不太均匀,中间有暗一点的。边缘绿光明显,可能是我选择的是5500K色温的原因,显绿。改成暴力款的糙面反光杯就好很多,但光斑就感觉略暗一点,但看起来舒服多了。绿得不明显了。 二、热得很快。原来导热是胶水,导热性很差,估计灯板热量很难菜出来。我改用了高效的TIM, 也就是俗称的硅脂,稍微高级一点的,热量哗哗导到外面来了。G40小筒子,8W都难扛得住,这还没开极亮呢。 总的来说,改装还是成功的,很显然,灯珠还是选择暴力版的SFN43好一些,看来厂家验证过了,要不然他们为啥不用SFQ55呢,表面没果冻的话,面积越大越有优势,何况SFN43比SFQ55贵得也不多,我零买也就差1块钱。至于我想到的尽量少一些发光块拼装的事,对于变焦手电可能更重要。
刮码的电池能买吗?别扯了,假的就假的! 刮码的是亿纬品牌的吧,大公司管得严,下面的人把要销毁的次品偷出来了,把EVE标记刮掉,这样又处理了次品,又不损害品牌形象?这种想法可能是客服说的,也有买家自行脑补的,事实上不存在。 亿纬品牌每一颗电池都有唯一的序列号,印在外皮上,同时,为方便产线跟踪,还印有条形码,条形码扫出来与序列号一致。若刮码电池是真的,你扫扫看,序列号很清楚,条码不一定能扫出来,或者即使扫出来,与序列号也不同。我见过几种:1、扫出来是电池型号INR21700, 但亿家不是这么命名型号的;2、固定数字1234567890;3、随机字母;4、随机序列号,什么意思呢?它也是序列号格式,但与外皮上印的序列号不一致,完全没有关联,很有欺骗性。 为什么要造假呢? 一、假冒大牌引流:回收的废旧电池还有一些残值,但外观污损了,得重新包一个外皮,再印上字。包谁的好呢?松下质量好、索尼一致性好,这些大牌不是不想包,而是太贵,假冒这些品牌得卖很贵才有人信。卖贵了也不是什么好事,很容易识破,买家要维权,骗人很难。而且贵的销量小,废旧电池要急着走量,仿冒量大的流通品牌是最合适的。国产品牌很分散,一线品牌又有圆柱形锂电生产的,EVE标记的,圈内用得多,口碑好,成了假冒的重灾区。 二、廉价引流,标低电池容量:电池卖出去,最好是不需要售后,而且,因为便宜才走量,要人为制造一些瑕疵,譬如容量稍微小一点,让买家觉得可以接受,还相信自己买到了好东西,于是,产品型号规格也要造假。譬如3500mAh的电池性能衰退了,只剩下80%容量,即2800mAh,如果卖家标上3500mAh, 退货比例一定会很高,光邮费都会赔死。如果标上3000mAh, 甚至标上2900mAh, 买家多半会接受,要是标上2700mAh, 买家会觉得自己赚了几亿,都不会相信原厂不生产2700这种规格,哈哈~ 那么,18650电池很多2500mAh, 2000mAh规格的,为什么那么便宜呢? 你想想,再想想。 当然,卖家还会告诉你,不懂就别买,动力型号电流大,容量当然要低一点。听起来很有道理,我都差点儿信了!但是要是你下单买了这电池,你怎么测它呢?你有20A的低压负载吗?别说20A, 2A的你有吗?储能型的电池也能支持3C放电电流,随便放出6~10A电流,问题是没几个买家自己能检测的,检测不了也就没证据退货吧? 那怎么办?还是扫码呀,3500mAh的18650电池,我买到的基本上扫出来码是对的,2500mAh及以下的,我没买过,我扫评论区别人图上的,但我还没扫到真的。 以后翻新厂更新设备能自己印上对的条码,这个鉴定方式就不灵了,缅北那边技术升级很快的,翻新电池的技术也会很快升级。
充电器测容量能做到什么精度? 买的电池有点渣,4000mAh第二次测比第一次多了5%出来,还以为是电池放久了,需要激活一下,第三天再测又打回原形了。想了半天才想起是每天用的充电器不一样。 测容量是一个积分的活,先抛开软件上怎么积分处理,单就硬件上的差异,我想这个不能太当真,对吧? 首先是电流取样,不知道充电器用的取样电阻是多少,就拿普通的+-1%的贴片陶瓷电阻来说,这玩意温漂也明显,用它取样的误差就到可能超1%了。 其次是ADC转换精度,对于8位单片机来说,如果ADC也是8位的,转换精度就算1%吧。 再到积分环节,计时精度,虽然单片机计时是晶振出来的频率比较稳,精度可以做到万分之一,但计时器本身也有精度问题,这部分假设设计没那么挫,忽略掉。 上面这样简单分析,充电器间的测容差异+-2%,最大能差到4%,4000mAh的标称值,测出来3920~4080都是可能的,如果是质量合格的新电池,出厂是正偏差,也就是高于4000的,所以实际测量出4200mAh都是很常见的数值,低于3900就不太对了。 最后,我问客服,精度是多少,他回答不出来。他说放电电压不一样,所以充电器之间有差别,希望我能理解。因为我同时在他家买了2个不同型号的充电器,他担心我退货。 我认为他这个说法站不住。因为放电截止电压都在2.5~2.75V间,在3.0V以下区间,放电总量占5%以下,截止电压的差异是设置为固定电压还是电压下降过快而截止,差异应该很小。
【浪琴★鉴定】浪琴腕表鉴定常识之二 鉴定常说识之一被系统认定不文明发贴,被删除了,我申请恢复,结果删除的尸体都找不到了。如果这个贴没被删,它就是之二。 浪琴腕表在中国知名度大(广告多),其产销量也大——撑起了斯沃琪集团小半边天。装饰性和实用性兼备,品牌溢价率不高,就是相对比较划算的。这样子的牌子,是仿冒的最佳对象,所以是假表重灾区。 手表本身技术含量并不高,利用的都是成熟技术,只是因为装饰性强,外观容易仿制,只好在工艺上精雕细琢,细微之处也得花费很大的成本去做,这让造假者、仿冒者做的产品无法比美,或者即使给做到真假难辨的相似度,但成本会比原厂还高,造假者无利可图。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造假者为了追求利润,仿冒的逼真程度差异很大,因而成本差异也很大,最终在恶名市场(譬如某海鲜市场)以次充好、坑蒙拐骗把假表销出去。 浪琴机械腕表多数是透底的,也就是能直接看到机芯。前一段时间,浪琴采用斯沃琪集团ETA机芯为主,这些机芯以及代工、兼容品占瑞士手表各种品牌的机芯的半边天,所以,各品牌比拼的都是外观设计和加工工艺。后来浪琴在ETA统芯的基础上作了很多改进,如ETA2892A2机芯改进了自动摆机构和游丝,降低振频,使得浪琴机械表的自动上链效率、防磁化、延长储能时间改进不少,这就是L888系列机芯。 假表也分369等,低端的假表外观尺寸、光洁度、字体都与正品有明显差别,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的,简称一眼假。 好一点的把外观仿到极致,正品与仿品对比才能在细节上看出来,不对比基本上看不出,网上发几张手机拍的照片也基本上看不出真假。但如果做到完全相同,那也是不行的,毕竟原厂产销量大,边际成本低,假表作坊式、小工厂模式,边际成本高,要是做成一样了,造假的成本比真的还贵呢。 机芯是最难仿冒的,因为原厂控制了机芯的供应,假表只能用仿制的机芯,或者日本自行设计制造的工业化生产的廉价机芯,想做成跟原厂一样的机芯,机芯厂往往不愿意冒法律风险,只能是造假者自已把机芯拆开来,把夹板仿照原厂机芯打磨,然后再组装回去。但这样做质量风险很大,成本也很高,投资规模也必须很大。所以,浪琴假表最大差异就是机芯与正品的不同。 如果你想在海鲜市场捡漏(就是卖家不懂行情而贱卖),又把握不了真假,那你大概率是容易上当受骗的人,骗子最喜欢的那一类。 你以为浪琴手表照片上就能看出真假,这是不严谨的。根据前面所说的情况,照片上比较能看出真假的,只有透底表的机芯,而且最好是露出摆轮、避震器、自动摆等。新出的机芯辨识度比较高,清晰的透底照片是可以作出真假判断的,但旧的型号相对难一些,模糊的、故意遮掩的机芯照片很难辨别真假的。至于字体、光泽度、颜色等工艺细节,只有拿到实物,在显微镜下看才可以分辨。 总结成一句话,请人鉴定浪琴表真假的话,请提供高清透底露出摆轮的照片! 高清透底露出摆轮的照片! 高清透底露出摆轮的照片!
【浪琴★鉴定】浪琴真表的几个特征(1) 价格可以区别大部分真假,先说说浪琴真表的价格特征吧。 瑞士表都会有一个公价(公开报价),你去所有国家、地区官方网站都会标示价格,这就是当地零售的公价。浪琴也不例外。 一、新表 实际成交价可能会打折,也可能不打折。一线地区实体店各种成本高,多半没折扣;电商成本低,多半有折扣,但低于85折的,需谨慎。如果这时候你放弃了,基本上也不会被骗。如果你觉得自己砍价能力强,总是折扣比别人的好,对不起,你是骗子喜欢的那一类。 海外渠道可能会便宜,主要原因是国家/地区税率造成的,我国对奢侈品征有较高的消费税,海外有些地区比国内公价低20~30%也算合理,但代购渠道也要有利润,实际成交价低出合理范围的,当心你的本金风险。 二、旧表 旧表价格与成色密切相关。 成色判断是专业活,新手就不建议买二手。若自作聪明以为可以捡漏,嗯,你要么买个残值与价格不符的,要么买个假的,总之,你是有损失的。 成色不要xx%新判断,因为这些判断标准不是国际标准,多数是外观上判断的,很不合理。譬如,一块1992年上过中东战场然后翻新的表,外观也可能是接近全新的,现在抛光技术就是这么牛! 机械表如果一直戴的话,保养周期是5年,2个保养周期以后,如果还能用,那是上帝的馈赠。不要跟我说你爷爷那块表50年还在用,你爷爷是你爷爷!我们买二手表是为了买个残值,用少量的钱体验一下奢侈品的体验,没有必要真金白银去赌一个不确定。 浪琴二手表多数价格在3~6折价格间,根据残值定价。成色特别好的和特别差的,不是普通二手,不在讨论范围内,只能请专业估价师评估了。 二手表也要考虑出售前有没洗过油,超过5年没洗过油的,你去洗油要花1500元左右,可能还要换零件,也得大几百,外观再抛光一下,三五百又没了。怎么这么贵啊?奢侈品的奢侈属性决定的。我找我家附近的老师傅修行不行?他说200块可以做浪琴表的保养。大家对保养有认知误区,我说的保养是官方说的基础机芯保养,俗称洗油,每个零件都拆开来再装回去,那要几个小时高压力高技术高经验的劳动。有些人说的保养,只是给手表一分钟消磁、一分钟表带喷蜡。如果有个看起来很老实很娴熟的师傅说洗油保养只要200,小心你的游丝莫名其妙断了,然后你得花1000多买个新的但那个老实师傅给你装个国产游丝上去。这样的话,这块二手表的残值瞬间变成负数。 没洗过油的,低于3折,那肯定是有问题没告诉你,或者干脆就是假表。什么?高于6折你还买二手?好吧,你壕你随意。 R字头的表二手价高于公价,这个怎么说?恭喜你,你毕业了!原以为你没入门,教你的都是浪琴表的二手价格规律,没想到你拿了个双学位。
万国手表为什么那么受欢迎? 之前看到一个调侃的帖子,说“不知真假万国表”,是因为万国表的多款产品机芯都是公版机芯,完全不带改的,太容易仿了,行家拆了盖都看不出真假。 但我看万国表的粉丝还挺多的,为什么会那么喜欢万国表呢?我发表一下我的看法吧。 钟表1.0时代 把时间抽象成机械走步,钟表的产生。过去咱们看时间主要是观察日出太阳的位置。晚上怎么办?晚上咱们把时间分成12个时辰,譬如老鼠活跃的时候就是子时……不管怎么样,时间在最初的时候,是非常粗略的,而且参照物也是不精确的,不能随时观察的。钟表的产生改变了这一局面,虽然那时候不太准,但比起观察老鼠活动的时间还是准多了。 钟表2.0时代 就是钟表技术革命,时间走得准是王者,大家都在钻研机械手段如何提高精度。再就是把钟做成可以携带的表。 钟表3.0时代 石英表的出现,新技术革了机械装置的命,机械表在这一时代基本上就没落了。 钟表4.0时代 女人有首饰,男人有啥?在社交丰富的时代,男人需要一个高级的昂贵的装饰品,机械表改善材质,改善外观,成功地做成奢侈品,成为男人社交的肢体语言的一部分。万国表,最成功的就是它的外观,总是能抓住流行,抓住腕表作为社交肢体语言这一根本属性,推出最受欢迎的看上去很有辨识度的产品。
DIY活性炭滤网,高效而低成本 动机:空气净化器滤芯是使用成本大坑 很多人(包括我)以为家装净化甲醛只需要买一个够猛空气净化器,然后就一劳永逸了。直到我花了8000元钱买的三台空气净化器在一个月之后陆续出现酸臭味,百思不得其解,经过不断调查研究和计算才发现——原来都是滤网总吸附量饱和了。 这些家用的空气净化器根本不具备净化甲醛的能力,即使标称F4级,CCM值才1.5g——而且这不是指甲醛的累计吸附量能力,而是一切有机分子的吸附量——包括我们通常认为无害的香水香、花香、松木香。以我最早出现问题的那台0.3万元买的日系品牌热销机型为例,我总共开机不过40天,每天8小时,每次都是中档风(风量很小,按CADR标称值354m³/h, 该档应在150m³/h左右),机器显示甲醛的浓度永远都是0.01mg/m³, 用第三方仪器检测也不大于0.1mg/m³(密闭8小时浓度),房间面积6m², 容积15m³,按这些数据计算累计吸附甲醛量最多0.06g,远没达到F4标准。 按F4标准值反推,每天吸附近40mg, 包括甲醛、TVOC等污染物,也包括汗臭等人体挥发有机物(这个有可能是家居房间中有机物的最主要成分),所以空气净化器它的活性炭滤网寿命消耗的很快。如果每40天换一次滤网,一年下来需要消耗9件,每件价格是499元,也就是说滤网费用近4500元/年,3年需花费13500元,是购买机器成本的4.5倍。所以,想通过空气净化器来净化装修污染,这就是一个大坑——最主要的问题是耗材太贵了。如果滤网价格回归到100元以内,情况会改观很多。参考工业污染治理废气的方案,我想通过DIY来改变这个问题。 方案:自己建一个蜂窝活性炭过滤仓 买一点优质的活性炭蜂窝方块,尺寸是10x10x5cm, 孔径选1.5mm的,碘值800及以上即可。如上图,352空气净化器X80/X83等系列具体宽松内部空间,有三个滤网,有足够发挥的潜力。取一张HEPA网,在上面堆上9块蜂窝活性炭,做一下原型验证。经过验证,空气净化器开4档,流速500m³/h, 8小时后,密闭房间的甲醛浓度由不用净化器的0.40mg/m³下降到0.20mg/m³, TVOC由1.80mg/m³下降到0.06mg/m³.这样验证非常有效,虽然甲醛浓度下降不理想,但TVOC下降特别明显。这可能是我选的活性炭品质有关,下次我找点碘值1000以上的椰壳炭试试。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