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吃芍药 马吃芍药
关注数: 99 粉丝数: 150 发帖数: 5,322 关注贴吧数: 24
复制一点三十年战争的资料,网上资料较多,兄弟自己给简化了一下 一、背景资料 17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德意志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宗、加尔文宗)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年)和“天主教联盟”(1609年)。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几百年来宗教和国际政治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正如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给他的首相的信中所说:“各个小型的战争,在这里都汇集成一个全面的欧洲战争”。 二、过程简介 哈布斯堡王朝同盟由西班牙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组成,并得到罗马教皇和德意志天主教诸侯以及波兰立陶宛王国的支持。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由法国、瑞典、丹麦、联合省共和国(荷兰)以及英国和俄国组成,并得到德意志新教诸侯和波希米亚、特兰西瓦尼亚,意大利的反哈布斯堡王朝运动的支持。三十年战争是以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宗教战争开始的,后来则失去宗教性质。它是资本主义产生和资产阶级民族形成的深远过程的反映,是和一些欧洲国家最初的资产阶级革命(1566年~1609年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66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密切相连的。 整场战争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捷克阶段(1618年~1624年)、丹麦阶段(1625年~1629年)、瑞典阶段(1630年~1635年)及全欧混战阶段(1636年~1648年),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战败,参战各国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止,共达三十年之久。 (一)捷克阶段(波西米亚阶段)。 全面反奥 1619年6月波希米亚起义军进兵至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维也纳近郊,并与当时已继位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斐迪南二世进行谈判。斐迪南逼于形势,在表面上假意答允进行谈判,实际上在暗地里向天主教同盟求助,并答允将来把普法尔茨选帝侯的爵位转让予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以换取天主教同盟出兵相助。不久,天主教同盟即出兵二万五千人,并赞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大量金钱。起义者被逼于该年八月退回波希米亚,而波希米亚议会亦于该月选出信奉新教的普法尔茨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五世为波希米亚国王。 皇帝反攻 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当然不能容忍波希米亚人自行选出国王,于是在解除维也纳之围后随即出兵反攻,而天主教同盟之一的西班牙亦出兵进攻普法尔茨。1620年11月8日,波希米亚和普法尔茨联军在白山战役与蒂利伯爵所统率的天主教同盟军决战,联军虽占有地利,但因装备落后,终为天主教同盟军所败,弗里德里希五世被逼逃亡荷兰,而波希米亚则重新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波希米亚约有四分之三的地主的土地落入神圣罗马帝国的贵族之手。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更强迫波希米亚的百姓改信天主教,并焚毁波希米亚的书籍,以及宣布德语为波希米亚的官方语言。1621年至1623年,蒂利伯爵再度击败普法尔茨的新教诸侯军队。至此战争的第一阶段—捷克阶段以哈布斯堡皇室为代表的天主教同盟军获胜为结束。 (二)丹麦阶段。 全欧反奥 捷克阶段的战事虽然告终,但法国并不能容忍查理五世时期的哈布斯堡帝国复活;而荷兰共和国(尼德兰联邦)则于1568年与西班牙开战,至此仍未结束(八十年战争)。英王詹姆斯一世则担心其女婿普法尔茨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五世的命运;丹麦和瑞典则不愿看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再度在全国实施有效的统治。 因此,本来只是波希米亚人反对神圣罗马帝国战争演变为广泛的国际战争。1625年,法国首相黎塞留提议英国、荷兰与丹麦结成反哈布斯堡联盟,丹麦负责出兵,而英国与荷兰则在幕后支持,由此战争的第二阶段—丹麦阶段正式展开。 丹麦出兵 1625年信奉新教的丹麦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英、法、荷三国的支持下与新教联盟共同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发动进攻,很快便占领德意志的西北部,与此同时,由曼斯菲尔德率领的英军则占领波希米亚西部。 这次新教联军可说是节节获胜,但于162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雇用声名显赫的波希米亚贵族华伦斯坦的雇佣军,华伦斯坦不负其所望,于该年4月于德绍桥战役击败曼斯菲尔德,其后再在沃加斯特战役击败丹麦,并控制了萨克森。丹麦被迫于1629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定《吕贝克和约》,并保证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务。战争第二阶段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势力伸延到波罗的海告终。 (三)瑞典阶段。 瑞典出兵 战争第二阶段由神圣罗马帝国获胜后,华伦斯坦便计划在波罗的海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瑞典国王害怕从此神圣罗马帝国会超越瑞典,取得在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因此瑞典在法国的资金援助下,于1630年7月出兵,在波美拉尼亚登陆,从而开始了战争的第三阶段—瑞典阶段。 大败皇帝 瑞典军队由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率领,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联合,在1631年9月17日,于布莱登菲尔德会战打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占领了波美拉尼亚。1632年初,神圣罗马帝国军的统帅蒂利伯爵在列赫河战败身亡,瑞典军占领美因茨,在4月再攻陷奥格斯堡和慕尼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这危急存亡之际,再度起用原被贬斥的华伦斯坦为统帅,在纽伦堡会战挫败古斯塔夫二世。华伦斯坦在1632年11月与瑞典军进行吕岑会战,可是瑞典再度获胜,但同时瑞典军的主帅古斯塔夫二世国王亦阵亡,从此瑞典军丧失进攻能力,而华伦斯坦则退回波希米亚,后来因为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猜妒,遭到其派刺客暗杀。 再度反攻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借此机会联合西班牙盟军,在1634年9月于诺德林根战役打败瑞典军,逼使瑞典军撤回波罗的海沿岸。萨克森与勃兰登堡则于1635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布拉格和约》。战争第三阶段—瑞典阶段以哈布斯堡皇帝获胜而告结束。 (三)全欧混战阶段。 法国出兵 哈布斯堡皇室再次获胜使得法国大为震惊,此前,法国自身是天主教国家,而且内部贵族与胡格诺派叛乱,一直只是假手他国以削弱哈布斯堡皇室的实力,但当丹麦、瑞典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诸侯均告失败后,法国终于在首相黎塞留的带领下直接出兵,与瑞典联合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从此战争进入第四阶段—全欧混战阶段。 法国获胜 1636年~1637年,西班牙出兵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由南北两路夹攻,并且一度进逼至法国首都巴黎,但最后为法军所败。1638年,法军攻打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区,战败于富恩特拉维亚保卫战;法军出兵加泰罗尼亚,支援加泰罗尼亚大起义(1639年——1651年),给了西班牙致命的打击,并间接导致了葡萄牙脱离西班牙控制。1638年8月法国海军打败举世闻名的西班牙海军,1639年10月西班牙海军的主力更被原来籍籍无名的荷兰海军歼灭(唐斯之战)。1643年5月,第四代孔代亲王与杜伦尼子爵在罗克鲁瓦战役中共同击溃西班牙陆军的主力,法国陆军由此取代西班牙成为欧洲第一陆军。 丹麦参战 1642年11月,瑞典军于布莱登菲尔德再度击败神圣罗马帝国军,但此时丹麦王却嫉妒瑞典军的战果,并恐惧瑞典强大后,丹麦受其所制,因此乘瑞典军攻进南德意志之际,向瑞典宣战。丹麦曾于1644年击败瑞典与荷兰的联合舰队,但其后丹麦海军却被重新组建的瑞荷联合舰队全歼。在经过三年(1643年~1645年)战争后,瑞典军成功从水陆两路进逼丹麦,逼使丹麦停战求和。 瑞典获胜 1645年3月,瑞典军在波希米亚大败神圣罗马帝国军队,而该年8月法军又于纳林根会战(第二次讷德林根战役)击溃神圣罗马帝国军,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德意志领土大部分被占领。1648年,法瑞两国联军再在处斯马斯豪森会战及兰斯会战完胜神圣罗马帝国军。战争结束战至此时,双方都已元气大伤,结果于该年10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缔结了两个和约—《奥斯纳布吕克条约》与《明斯特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至此三十年战争完全结束。 三、战争影响 (一)对世界。 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缔结承认了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于是,在欧洲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独立的主权国家。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二)对欧洲。 德意志分裂。荷兰独立。西班牙衰落。法国兴起。瑞典兴起。 战术改变:战争中诸国开始实行征兵制,并建立了常备军与后勤系统,使军队可以进行持久战。军队亦逐渐精简化,以符合机动战的要求;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所进行军事改革,即以火枪兵取代长矛兵,先以炮兵进行集中火力的攻击,再以骑兵出动进行突击,最后由步兵负责清理敌军的三段式战法,更成为其后战争的标准战法
本吧的批评贴质量是什么时候开始下降的? 首先,一个老问题,本吧是吧友的贴吧还是书友的贴吧,个人观点,还是书友的贴吧,套用肯洛_哈格君的话,主题贴吧当然不能容忍专注于发批评贴和对本书持整体批评态度的吧友,更不能容忍专注于发与小说内容毫无关系内容的那几个机器人。您如果这么喜欢专注于发批评贴和与本书内容无关的帖子,可以到主题贴吧以外的地方发。 第二,吧务团队是否对批评贴有宽容性,我认为还是有的,我没见到哪个经常发批评贴的的被轻易删帖、封禁的。 第三,表达一下个人对批评贴的态度,老观点,我希望批评贴内容上要至少满足知识性、趣味性、创新性之一,表达方式上要有逻辑,如果这四个要求都做不到,您这就是宣泄,而非有理有据的批评。 其实,早期,尤其是去年以前,本吧不管是批评柯大还是批评吧友的贴子中还是有很多质量较高的,在批评作者和吧友之前查找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科技文献,或者进行了比较严谨的逻辑分析,虽然这些东西大多数也并不权威或者只是一家之言,但毕竟是一种认真批评他人的态度,何况历史本来就有迷雾。 至于去年以来批评柯大和吧友的帖子质量的下降,个人认为有以下原因:一是本书久攻不克,时间太长,导致一些吧友产生逆反心理,已经没有兴趣有理有据的批评了。 二是吧友增加了,难免吧友的类型也会增加,可能他们中特别喜欢频繁发表批评意见甚至采用标题党形式批评、夸大其词批评的只是极少一部分,但他们恰恰比绝大多数吧友喜欢发帖——因为不需要查找资料、不需要对语言逻辑进行梳理、不在乎重复发帖,有的甚至针对幻想中的靶子批评(吧友中并没有几个持他们批评的观点的)所以他们发帖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比别人低得多。 三是因为吧务团队把握不好管理批评贴的标准。以我个人而言,我是确切知道我对批评贴内容的判断是有很大主观性的——我个人更愿意接受能给作者和吧友提供有价值内容、表达逻辑清晰的贴子的,另外不喜欢反复发表类似批评观点而没有新意的贴子,对相对频繁发批评贴者很反感,这对没有精力查找史料科技文献等知识性、逻辑性内容、文字表达能力不强的批评者其实有些不公平。因此,我就不太好意思对批评贴下手(很可能吧主和其他小吧主也有我的心态),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破窗效应”。
@这次的希望吧友,建议提高贴子质量 @这次的希望 吧友,我个人是主张对您密集发表的引战贴和批评贴宽容一些的,但是您要提高贴子的内容质量,如果这个贴吧充斥大量缺乏内容的引战贴,内容平均质量和秩序就会受到严重破坏。 例如“驳斥有兵就有控制力一说”这个贴子,您说的这个道理对,但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不值得论证,您这属于正确的废话嘛。这个贴吧不会有几个吧友幼稚到以为胖鱼现在就有1920年张作霖在东北的控制力,也不存在一个军头没有相当基础就能达到庞氏目前成就的可能性。这个贴子在内容上的质量,不高于您认为这部小说没写较多重用亲族就属于“逻辑硬伤”那个贴子。您如果继续这样,您被屏蔽是很正常的事。——我认为,您应该是有能力发出一些非常有质量的贴子的,而非这两个帖子这种以纯引战为目的缺乏内容的贴子。 您做的几个类比更是没啥价值,庞氏目前阶段与左良玉、祖大寿这种军头才更类似,相对他们而言,他与孙传庭、岳飞、戚继光根本不类似。他在松锦大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前,不可能公开或半公开与朝廷的矛盾。 从外部环境上,这个时期朝廷的威信在加速瓦解,社会秩序也在逐步松散。 从因果关系上,如果有人在明末能够掌握一支数量、装备、训练水平、战绩明显超过明军总兵平均水平的部队,他首先就要有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左良玉式的后勤保障也是后勤保障,别看野蛮,别人未必能学明白)、严密的组织体系、远高于同类的威信、以及来自朝廷和高层文官、地方士绅的支持,这是前提,少一样都不行。 换句话说,根本不存在掌握一支数量、装备、训练水平、战绩明显超过明军总兵平均水平的部队,却没有以上前提的可能性,您的逻辑反了。 当然,您认为胖鱼现在没能力和朝廷彻底撕破脸,您当然是对的,虽然这是一句本吧吧友都知道的常识。庞氏现在基础还很不牢固。别说与1920年的张作霖相比,就是与1910年的袁世凯相比,他多了个融资方式的问题(袁世凯没有庞他这种滚雪球融资)、组织架构(北洋六镇的架构是袁直接公开搭建的)的问题。 个人以为,庞氏开始公开军阀化(是军阀化,不是军阀,可以用对朝廷的命令完全根据自己的利益柔性执行)的时间,不可能早于松锦大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庞氏公开军阀身份(可以实际拒绝执行朝廷号令而非采取柔性方式有选择的按照自己利益执行朝廷号令,换句话说对朝廷命令敬而弃之,做标志)的时间,不会早于松锦大战明军彻底战败,考虑庞氏很可能需要借助某位皇子做虎皮,他敢公开军阀身份的时间不会早于1642年冬击退阿巴泰之前。而且至少朝廷不对他采取敌对行动,他到这个版本的“甲申之变”都会保持某种形式上的谦恭(例如黄巢起义之前主要强力节度使对唐朝朝廷的态度)。
关于1644年至1911年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拉大的原因 首先,兄弟提出一个建议,咱们都不要碰敏感词,不要提不符合政策、法律的话题,别给咱们贴吧惹麻烦,兄弟也会在表达自己真实观点的同时坚持这个基调。 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何时产生,我们何时不在人类文明发展水平(是发展水平不是综合国力)第一梯队,我认为从明后期就开始了,具体表现:近代科学体系建设的滞后、军事技术发展的滞后(例如明军仿制西方火炮)、法制体系的滞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道路离不开法律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清的责任主要是拉大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而不是产生差距。 至于拉大差距的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历史惯性的影响,清代在专制体系建设上是在明的基础上跟进一步的,其优势是对边疆和各阶层的控制力加强了。但文字狱和思想束缚水平也更进了一步,加上体制机制和文化的惯性,肯定会对差距有扩大作用,就算不是清,而是由其他的什么政权取代了明,这种惯性也会存在,差别是惯性大小,不是有无惯性。 2.(古典)殖民心态不利于按照近代民族国家模式建国。别管教育的东西实用性如何,从现有史料看,清代统治集团,尤其是皇子们的平均教育水平是高于明的,但这种教育改变不了满清统治集团某些人的(古典)殖民主义心态。近代民族国家的统治集团没有一个有觉罗们这种(古典)殖民主义心态的,他们在身份认同上始终是有问题的,初期过于操切残酷的“剃发令”、过于极端和敏感的文字狱、末期溥仪能去投靠海外侵略者、满清高层有些人(是有些人,不是全部)经常有卷包袱回东北的心态,都是这种心态的证明,这种心态没法按照近代民族国家模式建设和发展国家的。反倒是多数中下层旗人不太有他们这种心态,但他们说的不算。 3.传统八旗模式的负面影响。八旗模式不仅像明朝藩王勋贵模式一样占据生产资料、财政支出,还由于自身利益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本能抵制军队和国家现代化。虽然后期被打的接受现代化了,但已经太晚了,而且很纠结。
关于个人对哗众取宠贴的态度 个人认为,哗众取宠贴有很多也有自己的价值(当然,也有些毫无实际价值的)。不宜对哗众取宠的帖子和吧友直接否定。 何为哗众取宠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概念,以我个人而言,缺乏实质内容,强行用UC震惊部式标题,缺乏史料价值、文学价值、逻辑价值的故作惊人之语,就算哗众取宠的。具体来说,最近的“人捧人捧出高人 书捧书捧出“神作””这个帖子和“就主角这个怂样”“”和称没用亲族就是逻辑硬伤等几个贴子,都比较典型。——我就不信发帖者本人真的相信自己贴子的标题是有逻辑有内容的,就真的认为发言内容能支撑标题的观点。 就整体来讲,哗众取宠贴很可能存在以下不足(不是都存在),一是文不对题,论据引用了很多,文采很好,但论据证明不了论点,甚至离题万里。二是质量较差,有很大一部分哗众取宠贴往往就是为了输出自己的一方面感受或体会,不喜欢查找有价值史料,不喜欢逻辑分析,下笔千言实则内容空洞混乱。三是刻意引战,有一份哗众取宠贴根本没贴出来一点有价值的论据,就是为了整个另类观点吸引注意力。 但哗众取宠贴有没有自己的正面价值,也是有的。具体可能有以下价值:一是从某种程度上代表本书的热度(那几个发帖机器人发的与本书内容无关的,除外)。二是代表了一种活力,观点不一致才有讨论性,才容易出现比较新颖的思维。三是很可能代表了我们每个人的一方面精神需求,我不信我们中有多少自己没做过故作惊人之语的哗众取宠式发言,反正我在贴吧和以前的论坛里没少发这类贴子。
从最近一次军议想起解方将军——胖鱼需要什么样的参谋长(部) 最近一章军议的混乱,很明显的凸显了庞氏的部队缺少“参谋长”或者“参谋部”角色的问题。很显然,德国式参谋部制度不符合庞氏的时代和我国实际,庞氏在部队管理上暂时也应该和陈主任一样不希望有名副其实的二把手,因此,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将军的能力结构(联想更高级别的有可能被删)。 一是扎实的军事功底和突出的学习能力。解将军毕业于日本陆士,自幼博闻强记,服役期间终身保持着向实践学习、向前沿军事理论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好习惯。例如在解放海南岛后,他协助韩先楚将军制定的计划通过后,他在战前连水文、风速、天气预测这些东西都拿出来了。 庞氏这个时代当然没有军校,庞氏手下文化水平也普遍不高,也没有系统的军事功底,但谢导游等人学习适应能力还是很强的。 二是杰出的战术水平和较高的战略能力。朝军攻破汉城后,解方将军和韩先楚将军马上判断出了美军最可能的攻击措施和打击方向,并向上级做了报告。开展前25万大军,两个夜晚内秘密渡过鸭绿江。开展后,缺乏制空权和先进武器装备的劣势下,解方凭借精准的判断和周密的部署,屡次使美军陷入被动局面,志愿军后勤体系的建立也有其重要贡献。 这一点对于庞氏现在的军官要求有点高,我觉得晚明末期的钟老四战略战术能力也明显不如解方将军(去除时代差因素) 三是突出的创新意识。四次战役时,志愿军司令部与邓华指挥所没有建立有线电话,而无线电话在战役打响前不能使用,只能靠电台联络。这种战役部署的电文一般比较长,通常一个来回要两天。时间紧迫,按常规办事势必贻误战机。解方果断地打破了正常的程序,命令作战、机要、通信电台人员同时上岗,每岗安排两人值班,彭总开始口述后,就拟一组,译一组,传一组,流水作业,只两个小时就完成了两个指挥部间的信息传递任务,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解方将军搞的机制创新在庞氏的军队还不太现实,他们基础比较薄弱,这方面创新工作很大程度靠庞氏自己。 四是宽宏的胸怀和灵活的手腕。解方将军是板门店谈判的中方代表之一,平时极为机敏,特殊时期被囚禁也没被太难为,但后来出来后遇到构陷过他的同僚有事相求(好像是求医),他宽宏大量热情安排。 这方面要求对于胖鱼手下目前的高层要求还是有些高了,他们可能某人有解方将军某一方面优点,但不够多。
关于笔架山、塔山之战找到的一些资料 阿济格突袭笔架山从战斗规模上讲只是松锦之战中的一次小规模战斗,也没什么决定性意义。但从规模和影响大小的反差看,确实是四两拨千斤的典型。但正因为规模太小,没找到太多资料。 目前看,大概能确定的情况主要有: 1.笔架山的面积,现在不足0.1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78米。天桥长度1620米。估计明代面积可能略有扩大,但不应该超过0.2平方公里。塔山、笔架山距离五公里。 2.明军驻守部队兵力。找到一个数字,战兵200。应该比较真实,这上面也没必要放太多兵力,而且也太狭小。 3.阿济格进军路线,先攻塔山城(主要目的不可能是打下塔山城)再攻笔架山。实际上塔山之战是松锦之战最后一场硬仗,清军调集红夷大炮攻下的塔山(实际上塔山城地势并不险要,只是沿海小平原通道上的小山坡,与山海关那种雄关和险峻地形不能相比),时间是1642年四月初九,此后杏山投降。 4.阿济格突袭塔山(当然这次主要目的肯定不是攻城)、笔架山的时间,找到的网络说法多数是1641年农历八月二十日,但也存在两种相反的表述方式,一是阿济格是趁海水退潮从天桥突袭笔架山的(类似戚继光渡过泥沼突袭倭寇),这是主流的说法;二是趁海水结冰沿冰面冲上笔架山(类似武纳格突袭觉华岛,大致可以确定是农历十一月中旬至次年二月中旬)。我认为行动完成时间肯定在农历八月二十日(吴三桂等离开杏山时间)之前,后者都拖到冬天了,应该是受觉华岛之战影响而来的误会。 不能确定的主要情况是:阿济格的兵力。但考虑作战方式和目的,应该以精锐轻骑为主,兵力不应该超过四千,其中直接用于攻击笔架山的不应超过一千战兵(原来估计两千,还是太多了,根本施展不开)。
关于向sade911吧友道歉和自我禁言十天的说明 首先,我在自己的“松锦之战庞氏最可能的三种参与方式加一个有趣的构想”贴子下说sade911吧友“不爷们”是不对的,我的说法涉嫌直接人身攻击了。为此,我将自我禁言十天,这十天,除了删除和拉黑某些反复恶意刷屏攻击贴吧的机器人贴、直接使用人身攻击语言的贴子(sade911兄弟显然不属于直接人身攻击,他要就算尖酸刻薄,最多算间接人身攻击)外,兄弟将不发贴,不参与讨论。这段时间兄弟会减少登录本贴吧,参与维护秩序工作就不会做的太勤快了,请大家原谅。 第二,我仍认为大家不要为了上网讨论点东西就闹出太大火气,更不要互相人身攻击,不值当。柯大更速一放缓贴吧里火气就变大,但是他的更速除了开始一年和去年就没快过,老书友不应该没有心理准备。 第三,不建议大家站在道德或智商制高点去俯视别人(除非您真是圣人,但圣人也不会来这,对吧?)。至于看到觉得别人发言不合理的贴子就说“只有傻子才会这么考虑问题”“你以为某某角色是傻子么”,更没必要,虽然柯大和读者总体上是趋于理性的,但这个讨论区不是严密的逻辑推理更不是严谨的科学实验,没有几个人有精力为了在这里的讨论到处查找史料和论文(何况史料和论文还不一定正确),有些不那么成熟的假设才是正常的(柯大本人肯定也有),您看不惯可以批评可以反驳,也可以不理睬,但没有资格说别人的假设就是“傻”。 我在这里提醒sade911吧友,我道歉,一是因为我确实涉嫌直接人身攻击您,二是因为我在不当小吧主前也用您类似的语言间接人身攻击过他人(说的话可能比您还尖酸刻薄)。不是因为我赞同您用“按你意思写,就是把洪承畴和他手下老于行伍的总兵们当傻子瞎子”这种语言评论他人是对的,希望您有所克制,如果发展到直接攻击,只要我还是小吧主之一,我将直接删帖屏蔽。您如果反复间接人身攻击,等我再回贴吧时,我会在征求吧友意见后删您的贴。——您觉得我不对的话,可以建议吧主发起一周投票置顶,如果过半吧友支持您用这种语言对待吧友,我将从此再也不干预您和他人没有达到直接人身攻击程度的批判性语言。
对庞氏参与松锦之战和迎击阿巴泰的战果和规模期望不宜过高 最近一章对庞氏参与松锦之战和迎击阿巴泰都留下了伏笔,提出了部分准备思路,如布局天津、徐州,设立大安庆镇(我觉得这货一旦看到松锦大战明军战败,不可能老老实实守着朝廷给他的辖区,往合适方向延伸出一百里、两百里甚至三四百里都是正常的) 但伏笔不等于一定能发展成剧情,发展成剧情不一定规模很大,这与各方实力对比、利益诉求、外部环境等因素都有很大关系。 一、关于松锦之战 庞氏对松锦之战的利益诉求是什么?其实诉求不是特别特别大,只能说有一定诉求,哪怕不直接参加也很正常(本章也有这个意思)。1.能让明清交换比(包括人员和物资)对明军更加有利一些,提前放放清军的血。2.提前消灭清军水师,减少潜在威胁(其实这个时期尚可喜等人带去的原东江水师实力没有什么增长,从历史上看也没有从黄海、东海绕路袭击南明的战例,但从消灭潜在威胁角度讲,还是灭了更好些)。3.向朝廷交差,在正式公开军阀化前维护双方关系(其实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在南方制造敌情实现,但如果结合点实际行动还是更好些)。4.救出一些可以发展关系的明军,无论这些人将来选择为明廷作战还是降清、降顺,都是潜在合作伙伴,同时还能让明廷再发挥一段时间靶子作用。5.锻炼水师和水军陆战队。6.向北方权贵展现自己的海上运力和军事实力、个人信用——松山、锦州城肯定有他的客户和潜在客户。 庞氏能投入松锦之战的最大兵力有多少,个人估计最多有一营水军一营陆战队到头了,规模很有限,庞氏也不可能为此战付出太大人力物力代价,不会参与惨烈的大规模陆战,不值当。 二、关于迎击阿巴泰 庞氏对1642年北上迎击清军之战的利益诉求是什么?诉求不小,但隐藏兵力和大规模机动北上可能性不高。1.基础目标,维护庞氏在南直隶附近的权威,阿巴泰只要拿下几座紧挨南直隶的县城和府城(尤其是紧挨运河的),就算打了庞氏的脸,震动了庞氏的基本盘。2.第二目标,提前给清军放血。3.第三目标,锻炼扩军后的部队和将领。4.第四目标,再给北方惶恐的士绅权贵一些转移资产的信心。 庞氏能运用到迎击阿巴泰的军力就比较多了,个人认为进入鲁西南的胖军披甲最低不低于八千,最高不超过两万五。 但是由于胖军此时名声太响、骑兵规模肯定依然有限,所以对阿巴泰形成大规模战术欺骗是不可能的,庞氏自身也多半不敢去东昌(他去东昌得有友军有力支持,实际上没有),阿巴泰也多半不敢把主力堆到济宁和兖州城下。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认为胖鱼和阿巴泰能发生双方直接参战披甲两万五千以上的大规模会战,应该只会有合计参战战兵一万五千以下的中等规模战役,只发生合计参战战兵一万以下的战役也是有可能的。
粗略估计下1642年冬胖军能投入鲁西南迎击清军的兵力范围 最近一章内容非常丰富,可以算一顿大餐。可以说,已经大致明确了庞氏在大军头到大军阀的军事、政治粗略脉络。兄弟仅就庞氏能够在1642年冬在鲁西南迎击阿巴泰的兵力做一点范围性的预测。 1.最小数字。周延儒复相速度比真实历史上(1641年秋)只早半年左右,庞氏驻水营天津、巩固英霍山区、驻军徐州时间有限,庞氏未能参加松锦之战或者只在松锦之战中小幅影响双方交换比(假使真实历史上双方披甲损失比例是1:4,我认为改善到1:3就算明显改善),没有让明军比真实历史上保留较多兵力(我觉得至少比历史上多留下三员善战之将、三千以上精锐家丁才能算保留较多兵力),且庞氏需要留下较多兵力维护湖广、安徽安全,阿巴泰南下时庞氏刚刚完成基本控制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工作四五个月,胖军能够直接投入鲁西南的披甲战兵(含冷兵器、火器步兵,炮兵,骑兵、龙骑兵)在八千左右。 2.最大数字。周延儒复相速度比真实历史上(1641年秋)早接近一年半(直接接薛国观),庞氏驻水营天津、巩固英霍山区、驻军徐州时间较为充沛,庞氏在松锦之战中较大幅度的影响双方交换比,没有让明军比真实历史上保留较多兵力,且庞氏只需较少兵力就能维护湖广、安徽安全,阿巴泰南下时庞氏已完成基本控制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工作一年,胖军能够直接投入鲁西南的披甲战兵在两万五千左右。 从八千到两万五,这个区间非常大,对庞氏和阿巴泰的决策影响也非常大。而且,我觉得以两军的总体实力和地位,想对对方大幅隐藏自己的兵力不太现实。
从最近几章文戏的阅读体验想到《繁花》的剧情真实性问题 老实说,我个人也认为最近几章的阅读体验不太好,但我认为现在说这几章写的不好,还为时尚早。个人认为,阅读体验不好,除了我们不知道这段戏对故事推进到底有没有实际价值、更的太慢以外,还来自于我们很多人(肯定不是所有人,但应该是很多人)遇到了知识和阅历盲区。包括我自己。毫无客气的说,除了数学,我是所在普高文科近二百毕业生无可争议的第一(加上数学经常才排五六名),但我对明代文人士大夫的沟通和交易模式,没有多少了解(对当代的也没多少直观了解,水平和级别有限,阶层有限)。 这就让我联想起去年播的《繁花》,好不好看不谈,很多人批评里面描写的90年代前期上海金融战、有钱人生活不真实,这其实是受制于自身阅历了,我有位老师某985硕士毕业后曾是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某证券公司驻京沪的工作人员(后来那家公司出了问题,他没有选择跟随重组方,去大学教书),他给我们说过几次当时股票、金融市场的激烈斗争(尤其是惊心动魄的三二七事件,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找,在这里不方便说也没必要说)和当时金融新贵们的生活,就和《繁花》描绘的差不多(是否百分百真实我不知道,但差不多),我是82的沿海山区小镇人,农家子,十七岁前没独自离开过大连地区,读大学前在城市待的时间加起来没有两个月,哪见过大上海90年前期的金融精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这位老师不讲,如果老师平时不爱吹牛炫耀,还算比较诚实,我一定认为《繁花》这方面剧情太假。 因此,建议大家等待六七章再回头看这几章内容质量,我们现在看到的既不全面又距离我们很多人的认知太远,不好评价。
指望庞氏马上主导南直隶的政治文化秩序是不现实的 有些吧友觉得庞氏现在在江南的政治、文化生活中不能占据主导地位显得太窝囊了,兄弟以为庞氏距离在江南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差距还很远。 一是庞氏目前公开的实力确实有限。军事方面,保守估计,他现在训练度、组织度较高、装备齐全的战兵至少在八千以上(具体不好估计,柯大盘点太少),但谁知道?政治方面,明廷还没到秩序严重崩坏的程度,为什么甲申之变后江南奴变才烈度增加、规模扩大,不言而喻。目前还轮不到胖鱼一个武人来执牛耳,别说他不行,张国维也不行,张国维加上勋贵加上熊廷弼都不行。经济方面,毕竟还没做到垄断长江中下游流域物流,连全流域的巡江权都没拿到(尤其是扬子江)。更没有对某一个或几个大宗商品门类实现垄断。 二是江南士绅和文官们其实对明末的政治认识存在迟滞性。别的不说,剃发令出台前,对满清有严重侥幸心理,甚至幻想满清击败李自成后和他们划江而治,这一点就足够看出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判断力了。 那么庞氏何时能建立对江南政治文化生活的主导权地位呢,完全建立得甲申之变后,初步建立的话,我认为得具备以下条件: 1.公开或半公开掌握淮河以南50%以上披甲战兵。 2.完全掌握长江中下游巡江权。 3.北方明军野战主力被击溃(得松锦大战主力会战阶段结束了)。 4.控制或控股江南两种及两种以上大宗商品交易(粮食、盐、铁、瓷器陶器等都行)。 5.获封挂印实授总兵。 前五条是主要条件,后两条是锦上添花(也可能在前五条没有完全实现前稍微提前庞氏初步建立主导权的过程)。 6.获封伯爵及以上爵位。 7.某种原因导致江南出现一定规模骚乱,但在影响恶化(我认为桐城那次那种时长就算恶化了,桐城那次的波及面其实还不算太恶化,就是时间长了点)前被庞氏平定。
恭喜庞德雨、阮大谦首演成功,顺便复制点汪、谢、钱、柳的故事 《晚明》陈主任最后一次亲自参加战场搏杀是在南京的船舱,个人认为,庞氏最后一次亲自参加非朝堂上的争斗,很可能就是在汪然明这儿了。 百度了一点关于汪、谢、钱、柳关系的资料,还是挺有意思的。 1.四个人的年龄。 汪然明,1577年生人,此时61周岁;钱谦益,1582年生人,此时57周岁,谢三宾,1593年生人,46周岁;柳如是,1618年生人(不是和胖鱼同岁就是小胖鱼一岁),21周岁。 另外,胖鱼的相声搭档阮大铖1586年生人,53周岁。这个饭局上除了柳如是,年龄多半都比胖鱼他爸只大不小。 2.汪然明算是这个时期的风尘才女之友。在与众多的诗人画家的交往中,汪然明最为关注的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才妓。 汪与当时江南几乎所有才妓或者落魄的闺秀诗人均有交游、往来,并时常出手资助。比如:王修微,父母双亡,七岁为族人卖入青楼,诗才卓绝,明代文学家钟惺将她与李清照、朱淑真并称。王修微看破红尘,决意远离尘嚣,自号“草衣道人”。汪然明出资为她在西湖断桥之东修建“净居”。杨云友,因父亲早逝堕入风尘,工诗、书、画,均出手不凡,为董其昌、陈继儒等大家所激赏。自相识起,汪然明时时探望、周济杨云友,与汪然明谈诗论画、煮酒烹茶,是杨云友晦暗的生活中少有的亮光,如汪有诗形容她此时的神态:“幽窗浑曙色,几榻净无尘,却喜宜人处,花飞笑语亲。”其去世后(百度百科杨云友的生卒年分是1567是1627,但是又有说她就活了二十几岁的,资料口径不一)汪然明出资将她葬在西湖畔,还在坟前为她盖了一间梅花环绕的亭子“云龛”。黄媛介(约出生于1614年,于1668年逝世),柳如是最好的朋友,因家贫、丈夫又无生财之道,被迫乘舟遍游江南,卖诗卖画,养家糊口。1645年,清军南下,攻破南京,黄媛介在乱中被清军掳走,一年后放还。但家人、亲朋都疑其名节被清军玷污,不再接纳她,黄媛介被迫离家,“凭一小阁,卖诗画自活”,汪然明得知后,多次请她参加“不系园”的雅集,又时时予以周济。……这个名单很长。 3.汪然明撮合柳如是与钱谦益、帮助她解除谢三宾困扰的事还真不算简单。 柳如是与汪然明的通信结集《尺牍》中完整的记录了这段往事。1638年秋,柳如是借寓在汪然明地处西湖的横山别墅,请汪然明代为寻觅归宿。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柳如是不仅在生活上处处仰赖汪然明的照顾,还受汪之邀频繁出入“不系园”,面试他为她精心挑选的“候选人”。以柳如是的恃才傲物,绝大多数人自然都难入法眼,但却不能阻挡别人对她才貌的觊觎之心,其中最为卑劣之人当属谢三宾。经过短暂交往,柳如是察觉谢三宾非自己要找的人,刻意回避,谢三宾却使出死缠烂打的招数。见柳如是不接招,便又恶意造谣,诽谤、中伤柳如是。谢三宾既是朝廷高官,也是富二代,对他而言,踩死柳如是便如踩死一只蚂蚁。情急一下,柳如是向汪然明求助。汪然明为她换了住处,时常前去探访、安慰,另一方面又积极从中斡旋,平复谢三宾的怨愤。凡此种种细节,均在《尺牍》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柳如是对汪然明不计回报的关怀心怀感激,她在信札里写道:“鹃声雨梦,遂若与先生为隔世游矣。至归途黯瑟,惟有轻浪萍花与断魂杨柳耳。回想先生种种深情,应如铜台高揭,汉水西流,岂止桃花千尺也。”时隔数百年,再读这些信札,体会言辞间的种种深情,仍为柳如是高兴。她不幸堕入风尘,为恶徒纠缠,但她有幸遇到了汪然明这位“忘年交”,陪她度过人生最为低谷的那段岁月。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谢三宾风波”过后,汪然明再接再厉,为柳如是物色了钱谦益。1640年秋,柳如是一身男装,放舟虞山,造访钱谦益的拂水山庄。钱谦益对她一见倾心。在《尺牍》倒数第二札中,柳如是满含兴奋的将这个消息告诉汪然明。次年六月,柳如是与钱谦益结缡松江芙蓉画舫。为此,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里写道:柳如是“风尘憔悴,奔走于吴越之间几达十年之久,中间离合悲欢,极人生之痛苦,然终于天壤间得值牧斋,可谓不幸中之幸矣。”从此,汪然明深藏功与名,彻底退出柳如是的生活。
本书形成南北对峙后的关键点会有哪些呢 按照本书发展趋势,大概率还是一个南北对峙的局面。那么都有哪些战略要点会必须控制呢?兄弟按照自西向东先提几个。 1.汉中——剑门关,主要目的是威胁关中、获得马匹。这里有个前提条件是控制四川、不能让四川被破坏太惨,决不能让张献忠以原本历史的实力进入四川,给他削弱个三到五成正好,太弱了没有自己向长江上游进军的理由,太强了不好办。 2.南阳——襄阳,底线是襄阳,最好控制南阳。控制襄阳很大程度就能保证自保,控制南阳更多是为了进取,目前控制襄阳的条件已经比较接近,控制南阳需要先控制英霍山区,在松锦大战进入决战阶段前(1641年农历八月)完全控制英霍山区还是有很大副作用的,此后应该具备条件了。 3.徐州。作用都知道,控扼黄淮,连接南北。徐州是最直接影响胖鱼基本盘的。而且对于如何在北京城破前直接掌控徐州,我想不到好的措施,朝廷再支持他,1641年年末前允许在徐州附近某运河要冲建立一个大寨就不错了(报给朝廷的理由应该是抵御清军和流寇,保卫运河区和南直隶)。 不过,如果张献忠以原本历史五到七成的实力、提前半年进入四川还带着胖鱼这个尾巴,庞氏在1641年年末前彻底将革左五营赶出英霍山区,庞氏在1641年末前在徐州附近某要冲建立一个大型坚固据点(也可能是占据一个小城)这三件事都发生了,对张、李、江北四镇等的发展方向将产生巨大影响。例如张在四川长期与秦良玉、胖鱼对峙没能占上风,又知道胖鱼在长江中游的实力,可不可能不再直接重返湖广,而是先再进陕西?李自成在有胖鱼在英霍山区虎视眈眈时敢不敢攻击南阳?.扬州、徐州都在胖鱼手里江北四镇干嘛去.......需要重新架构的东西很多。
鉴于当前进度,可能需要比较大一些的改变历史进程了 本书如今的创作难度问题,除了柯大自身的年龄和家庭压力,很大程度是需要查阅史料造成的。为此,建议在合理运用蝴蝶效应、不产生明显逻辑和史实硬伤前提下,增加历史变数。例如未来三年(1639至1641年),可以造成以下变数之一或几项: 1.迫使张献忠提前半年左右以更弱的实力(比真实历史上刚进四川时弱1/3至1/2之间就很适度)进入四川,有条件的话,庞氏自己借机进驻宜昌甚至重庆留下一个据点。由此,张献忠发展方向发生很大转变,本来在1641年年末之前应该发生的进入英霍山区、收拢革左五营(革左五营连英霍山区这个基础都丢了)、占领襄阳等情况未能发生(当然,张可能从其他方向又有发展) 2.周延儒提前半年左右复相。 3.李自成1641年冬袭击南阳时,从大别山前出一支精锐突袭其背后,导致李这一年未能拿下南阳。当然,也可能由于庞氏在襄阳、大别山的军事存在,导致李到1642年击败孙传庭前,根本没敢真打南阳。 4.朝廷1640年年末之前实际允许或默许庞氏对岳阳至扬州江段拥有巡江权,庞氏借此将其扩大为对整个长江中下游的巡江权。 5.由于庞氏垄断长江中下游物流、金融、部分大宗商品贸易,庞氏与郑氏、沈氏在1641年夏天之前达成深入合作。1641年末前与英国人、葡萄牙人达成深入合作,但由于此时英国人在远东势力仍然较为弱小、葡萄牙人式微,以上合作仅限于商业往来和招募失意的欧洲军事人员(此时三十年战争已经进入末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