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吃芍药 马吃芍药
关注数: 80 粉丝数: 147 发帖数: 5,145 关注贴吧数: 22
关于笔架山、塔山之战找到的一些资料 阿济格突袭笔架山从战斗规模上讲只是松锦之战中的一次小规模战斗,也没什么决定性意义。但从规模和影响大小的反差看,确实是四两拨千斤的典型。但正因为规模太小,没找到太多资料。 目前看,大概能确定的情况主要有: 1.笔架山的面积,现在不足0.1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78米。天桥长度1620米。估计明代面积可能略有扩大,但不应该超过0.2平方公里。塔山、笔架山距离五公里。 2.明军驻守部队兵力。找到一个数字,战兵200。应该比较真实,这上面也没必要放太多兵力,而且也太狭小。 3.阿济格进军路线,先攻塔山城(主要目的不可能是打下塔山城)再攻笔架山。实际上塔山之战是松锦之战最后一场硬仗,清军调集红夷大炮攻下的塔山(实际上塔山城地势并不险要,只是沿海小平原通道上的小山坡,与山海关那种雄关和险峻地形不能相比),时间是1642年四月初九,此后杏山投降。 4.阿济格突袭塔山(当然这次主要目的肯定不是攻城)、笔架山的时间,找到的网络说法多数是1641年农历八月二十日,但也存在两种相反的表述方式,一是阿济格是趁海水退潮从天桥突袭笔架山的(类似戚继光渡过泥沼突袭倭寇),这是主流的说法;二是趁海水结冰沿冰面冲上笔架山(类似武纳格突袭觉华岛,大致可以确定是农历十一月中旬至次年二月中旬)。我认为行动完成时间肯定在农历八月二十日(吴三桂等离开杏山时间)之前,后者都拖到冬天了,应该是受觉华岛之战影响而来的误会。 不能确定的主要情况是:阿济格的兵力。但考虑作战方式和目的,应该以精锐轻骑为主,兵力不应该超过四千,其中直接用于攻击笔架山的不应超过一千战兵(原来估计两千,还是太多了,根本施展不开)。
关于向sade911吧友道歉和自我禁言十天的说明 首先,我在自己的“松锦之战庞氏最可能的三种参与方式加一个有趣的构想”贴子下说sade911吧友“不爷们”是不对的,我的说法涉嫌直接人身攻击了。为此,我将自我禁言十天,这十天,除了删除和拉黑某些反复恶意刷屏攻击贴吧的机器人贴、直接使用人身攻击语言的贴子(sade911兄弟显然不属于直接人身攻击,他要就算尖酸刻薄,最多算间接人身攻击)外,兄弟将不发贴,不参与讨论。这段时间兄弟会减少登录本贴吧,参与维护秩序工作就不会做的太勤快了,请大家原谅。 第二,我仍认为大家不要为了上网讨论点东西就闹出太大火气,更不要互相人身攻击,不值当。柯大更速一放缓贴吧里火气就变大,但是他的更速除了开始一年和去年就没快过,老书友不应该没有心理准备。 第三,不建议大家站在道德或智商制高点去俯视别人(除非您真是圣人,但圣人也不会来这,对吧?)。至于看到觉得别人发言不合理的贴子就说“只有傻子才会这么考虑问题”“你以为某某角色是傻子么”,更没必要,虽然柯大和读者总体上是趋于理性的,但这个讨论区不是严密的逻辑推理更不是严谨的科学实验,没有几个人有精力为了在这里的讨论到处查找史料和论文(何况史料和论文还不一定正确),有些不那么成熟的假设才是正常的(柯大本人肯定也有),您看不惯可以批评可以反驳,也可以不理睬,但没有资格说别人的假设就是“傻”。 我在这里提醒sade911吧友,我道歉,一是因为我确实涉嫌直接人身攻击您,二是因为我在不当小吧主前也用您类似的语言间接人身攻击过他人(说的话可能比您还尖酸刻薄)。不是因为我赞同您用“按你意思写,就是把洪承畴和他手下老于行伍的总兵们当傻子瞎子”这种语言评论他人是对的,希望您有所克制,如果发展到直接攻击,只要我还是小吧主之一,我将直接删帖屏蔽。您如果反复间接人身攻击,等我再回贴吧时,我会在征求吧友意见后删您的贴。——您觉得我不对的话,可以建议吧主发起一周投票置顶,如果过半吧友支持您用这种语言对待吧友,我将从此再也不干预您和他人没有达到直接人身攻击程度的批判性语言。
对庞氏参与松锦之战和迎击阿巴泰的战果和规模期望不宜过高 最近一章对庞氏参与松锦之战和迎击阿巴泰都留下了伏笔,提出了部分准备思路,如布局天津、徐州,设立大安庆镇(我觉得这货一旦看到松锦大战明军战败,不可能老老实实守着朝廷给他的辖区,往合适方向延伸出一百里、两百里甚至三四百里都是正常的) 但伏笔不等于一定能发展成剧情,发展成剧情不一定规模很大,这与各方实力对比、利益诉求、外部环境等因素都有很大关系。 一、关于松锦之战 庞氏对松锦之战的利益诉求是什么?其实诉求不是特别特别大,只能说有一定诉求,哪怕不直接参加也很正常(本章也有这个意思)。1.能让明清交换比(包括人员和物资)对明军更加有利一些,提前放放清军的血。2.提前消灭清军水师,减少潜在威胁(其实这个时期尚可喜等人带去的原东江水师实力没有什么增长,从历史上看也没有从黄海、东海绕路袭击南明的战例,但从消灭潜在威胁角度讲,还是灭了更好些)。3.向朝廷交差,在正式公开军阀化前维护双方关系(其实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在南方制造敌情实现,但如果结合点实际行动还是更好些)。4.救出一些可以发展关系的明军,无论这些人将来选择为明廷作战还是降清、降顺,都是潜在合作伙伴,同时还能让明廷再发挥一段时间靶子作用。5.锻炼水师和水军陆战队。6.向北方权贵展现自己的海上运力和军事实力、个人信用——松山、锦州城肯定有他的客户和潜在客户。 庞氏能投入松锦之战的最大兵力有多少,个人估计最多有一营水军一营陆战队到头了,规模很有限,庞氏也不可能为此战付出太大人力物力代价,不会参与惨烈的大规模陆战,不值当。 二、关于迎击阿巴泰 庞氏对1642年北上迎击清军之战的利益诉求是什么?诉求不小,但隐藏兵力和大规模机动北上可能性不高。1.基础目标,维护庞氏在南直隶附近的权威,阿巴泰只要拿下几座紧挨南直隶的县城和府城(尤其是紧挨运河的),就算打了庞氏的脸,震动了庞氏的基本盘。2.第二目标,提前给清军放血。3.第三目标,锻炼扩军后的部队和将领。4.第四目标,再给北方惶恐的士绅权贵一些转移资产的信心。 庞氏能运用到迎击阿巴泰的军力就比较多了,个人认为进入鲁西南的胖军披甲最低不低于八千,最高不超过两万五。 但是由于胖军此时名声太响、骑兵规模肯定依然有限,所以对阿巴泰形成大规模战术欺骗是不可能的,庞氏自身也多半不敢去东昌(他去东昌得有友军有力支持,实际上没有),阿巴泰也多半不敢把主力堆到济宁和兖州城下。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认为胖鱼和阿巴泰能发生双方直接参战披甲两万五千以上的大规模会战,应该只会有合计参战战兵一万五千以下的中等规模战役,只发生合计参战战兵一万以下的战役也是有可能的。
粗略估计下1642年冬胖军能投入鲁西南迎击清军的兵力范围 最近一章内容非常丰富,可以算一顿大餐。可以说,已经大致明确了庞氏在大军头到大军阀的军事、政治粗略脉络。兄弟仅就庞氏能够在1642年冬在鲁西南迎击阿巴泰的兵力做一点范围性的预测。 1.最小数字。周延儒复相速度比真实历史上(1641年秋)只早半年左右,庞氏驻水营天津、巩固英霍山区、驻军徐州时间有限,庞氏未能参加松锦之战或者只在松锦之战中小幅影响双方交换比(假使真实历史上双方披甲损失比例是1:4,我认为改善到1:3就算明显改善),没有让明军比真实历史上保留较多兵力(我觉得至少比历史上多留下三员善战之将、三千以上精锐家丁才能算保留较多兵力),且庞氏需要留下较多兵力维护湖广、安徽安全,阿巴泰南下时庞氏刚刚完成基本控制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工作四五个月,胖军能够直接投入鲁西南的披甲战兵(含冷兵器、火器步兵,炮兵,骑兵、龙骑兵)在八千左右。 2.最大数字。周延儒复相速度比真实历史上(1641年秋)早接近一年半(直接接薛国观),庞氏驻水营天津、巩固英霍山区、驻军徐州时间较为充沛,庞氏在松锦之战中较大幅度的影响双方交换比,没有让明军比真实历史上保留较多兵力,且庞氏只需较少兵力就能维护湖广、安徽安全,阿巴泰南下时庞氏已完成基本控制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工作一年,胖军能够直接投入鲁西南的披甲战兵在两万五千左右。 从八千到两万五,这个区间非常大,对庞氏和阿巴泰的决策影响也非常大。而且,我觉得以两军的总体实力和地位,想对对方大幅隐藏自己的兵力不太现实。
从最近几章文戏的阅读体验想到《繁花》的剧情真实性问题 老实说,我个人也认为最近几章的阅读体验不太好,但我认为现在说这几章写的不好,还为时尚早。个人认为,阅读体验不好,除了我们不知道这段戏对故事推进到底有没有实际价值、更的太慢以外,还来自于我们很多人(肯定不是所有人,但应该是很多人)遇到了知识和阅历盲区。包括我自己。毫无客气的说,除了数学,我是所在普高文科近二百毕业生无可争议的第一(加上数学经常才排五六名),但我对明代文人士大夫的沟通和交易模式,没有多少了解(对当代的也没多少直观了解,水平和级别有限,阶层有限)。 这就让我联想起去年播的《繁花》,好不好看不谈,很多人批评里面描写的90年代前期上海金融战、有钱人生活不真实,这其实是受制于自身阅历了,我有位老师某985硕士毕业后曾是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某证券公司驻京沪的工作人员(后来那家公司出了问题,他没有选择跟随重组方,去大学教书),他给我们说过几次当时股票、金融市场的激烈斗争(尤其是惊心动魄的三二七事件,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找,在这里不方便说也没必要说)和当时金融新贵们的生活,就和《繁花》描绘的差不多(是否百分百真实我不知道,但差不多),我是82的沿海山区小镇人,农家子,十七岁前没独自离开过大连地区,读大学前在城市待的时间加起来没有两个月,哪见过大上海90年前期的金融精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这位老师不讲,如果老师平时不爱吹牛炫耀,还算比较诚实,我一定认为《繁花》这方面剧情太假。 因此,建议大家等待六七章再回头看这几章内容质量,我们现在看到的既不全面又距离我们很多人的认知太远,不好评价。
指望庞氏马上主导南直隶的政治文化秩序是不现实的 有些吧友觉得庞氏现在在江南的政治、文化生活中不能占据主导地位显得太窝囊了,兄弟以为庞氏距离在江南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差距还很远。 一是庞氏目前公开的实力确实有限。军事方面,保守估计,他现在训练度、组织度较高、装备齐全的战兵至少在八千以上(具体不好估计,柯大盘点太少),但谁知道?政治方面,明廷还没到秩序严重崩坏的程度,为什么甲申之变后江南奴变才烈度增加、规模扩大,不言而喻。目前还轮不到胖鱼一个武人来执牛耳,别说他不行,张国维也不行,张国维加上勋贵加上熊廷弼都不行。经济方面,毕竟还没做到垄断长江中下游流域物流,连全流域的巡江权都没拿到(尤其是扬子江)。更没有对某一个或几个大宗商品门类实现垄断。 二是江南士绅和文官们其实对明末的政治认识存在迟滞性。别的不说,剃发令出台前,对满清有严重侥幸心理,甚至幻想满清击败李自成后和他们划江而治,这一点就足够看出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判断力了。 那么庞氏何时能建立对江南政治文化生活的主导权地位呢,完全建立得甲申之变后,初步建立的话,我认为得具备以下条件: 1.公开或半公开掌握淮河以南50%以上披甲战兵。 2.完全掌握长江中下游巡江权。 3.北方明军野战主力被击溃(得松锦大战主力会战阶段结束了)。 4.控制或控股江南两种及两种以上大宗商品交易(粮食、盐、铁、瓷器陶器等都行)。 5.获封挂印实授总兵。 前五条是主要条件,后两条是锦上添花(也可能在前五条没有完全实现前稍微提前庞氏初步建立主导权的过程)。 6.获封伯爵及以上爵位。 7.某种原因导致江南出现一定规模骚乱,但在影响恶化(我认为桐城那次那种时长就算恶化了,桐城那次的波及面其实还不算太恶化,就是时间长了点)前被庞氏平定。
恭喜庞德雨、阮大谦首演成功,顺便复制点汪、谢、钱、柳的故事 《晚明》陈主任最后一次亲自参加战场搏杀是在南京的船舱,个人认为,庞氏最后一次亲自参加非朝堂上的争斗,很可能就是在汪然明这儿了。 百度了一点关于汪、谢、钱、柳关系的资料,还是挺有意思的。 1.四个人的年龄。 汪然明,1577年生人,此时61周岁;钱谦益,1582年生人,此时57周岁,谢三宾,1593年生人,46周岁;柳如是,1618年生人(不是和胖鱼同岁就是小胖鱼一岁),21周岁。 另外,胖鱼的相声搭档阮大铖1586年生人,53周岁。这个饭局上除了柳如是,年龄多半都比胖鱼他爸只大不小。 2.汪然明算是这个时期的风尘才女之友。在与众多的诗人画家的交往中,汪然明最为关注的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才妓。 汪与当时江南几乎所有才妓或者落魄的闺秀诗人均有交游、往来,并时常出手资助。比如:王修微,父母双亡,七岁为族人卖入青楼,诗才卓绝,明代文学家钟惺将她与李清照、朱淑真并称。王修微看破红尘,决意远离尘嚣,自号“草衣道人”。汪然明出资为她在西湖断桥之东修建“净居”。杨云友,因父亲早逝堕入风尘,工诗、书、画,均出手不凡,为董其昌、陈继儒等大家所激赏。自相识起,汪然明时时探望、周济杨云友,与汪然明谈诗论画、煮酒烹茶,是杨云友晦暗的生活中少有的亮光,如汪有诗形容她此时的神态:“幽窗浑曙色,几榻净无尘,却喜宜人处,花飞笑语亲。”其去世后(百度百科杨云友的生卒年分是1567是1627,但是又有说她就活了二十几岁的,资料口径不一)汪然明出资将她葬在西湖畔,还在坟前为她盖了一间梅花环绕的亭子“云龛”。黄媛介(约出生于1614年,于1668年逝世),柳如是最好的朋友,因家贫、丈夫又无生财之道,被迫乘舟遍游江南,卖诗卖画,养家糊口。1645年,清军南下,攻破南京,黄媛介在乱中被清军掳走,一年后放还。但家人、亲朋都疑其名节被清军玷污,不再接纳她,黄媛介被迫离家,“凭一小阁,卖诗画自活”,汪然明得知后,多次请她参加“不系园”的雅集,又时时予以周济。……这个名单很长。 3.汪然明撮合柳如是与钱谦益、帮助她解除谢三宾困扰的事还真不算简单。 柳如是与汪然明的通信结集《尺牍》中完整的记录了这段往事。1638年秋,柳如是借寓在汪然明地处西湖的横山别墅,请汪然明代为寻觅归宿。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柳如是不仅在生活上处处仰赖汪然明的照顾,还受汪之邀频繁出入“不系园”,面试他为她精心挑选的“候选人”。以柳如是的恃才傲物,绝大多数人自然都难入法眼,但却不能阻挡别人对她才貌的觊觎之心,其中最为卑劣之人当属谢三宾。经过短暂交往,柳如是察觉谢三宾非自己要找的人,刻意回避,谢三宾却使出死缠烂打的招数。见柳如是不接招,便又恶意造谣,诽谤、中伤柳如是。谢三宾既是朝廷高官,也是富二代,对他而言,踩死柳如是便如踩死一只蚂蚁。情急一下,柳如是向汪然明求助。汪然明为她换了住处,时常前去探访、安慰,另一方面又积极从中斡旋,平复谢三宾的怨愤。凡此种种细节,均在《尺牍》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柳如是对汪然明不计回报的关怀心怀感激,她在信札里写道:“鹃声雨梦,遂若与先生为隔世游矣。至归途黯瑟,惟有轻浪萍花与断魂杨柳耳。回想先生种种深情,应如铜台高揭,汉水西流,岂止桃花千尺也。”时隔数百年,再读这些信札,体会言辞间的种种深情,仍为柳如是高兴。她不幸堕入风尘,为恶徒纠缠,但她有幸遇到了汪然明这位“忘年交”,陪她度过人生最为低谷的那段岁月。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谢三宾风波”过后,汪然明再接再厉,为柳如是物色了钱谦益。1640年秋,柳如是一身男装,放舟虞山,造访钱谦益的拂水山庄。钱谦益对她一见倾心。在《尺牍》倒数第二札中,柳如是满含兴奋的将这个消息告诉汪然明。次年六月,柳如是与钱谦益结缡松江芙蓉画舫。为此,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里写道:柳如是“风尘憔悴,奔走于吴越之间几达十年之久,中间离合悲欢,极人生之痛苦,然终于天壤间得值牧斋,可谓不幸中之幸矣。”从此,汪然明深藏功与名,彻底退出柳如是的生活。
本书形成南北对峙后的关键点会有哪些呢 按照本书发展趋势,大概率还是一个南北对峙的局面。那么都有哪些战略要点会必须控制呢?兄弟按照自西向东先提几个。 1.汉中——剑门关,主要目的是威胁关中、获得马匹。这里有个前提条件是控制四川、不能让四川被破坏太惨,决不能让张献忠以原本历史的实力进入四川,给他削弱个三到五成正好,太弱了没有自己向长江上游进军的理由,太强了不好办。 2.南阳——襄阳,底线是襄阳,最好控制南阳。控制襄阳很大程度就能保证自保,控制南阳更多是为了进取,目前控制襄阳的条件已经比较接近,控制南阳需要先控制英霍山区,在松锦大战进入决战阶段前(1641年农历八月)完全控制英霍山区还是有很大副作用的,此后应该具备条件了。 3.徐州。作用都知道,控扼黄淮,连接南北。徐州是最直接影响胖鱼基本盘的。而且对于如何在北京城破前直接掌控徐州,我想不到好的措施,朝廷再支持他,1641年年末前允许在徐州附近某运河要冲建立一个大寨就不错了(报给朝廷的理由应该是抵御清军和流寇,保卫运河区和南直隶)。 不过,如果张献忠以原本历史五到七成的实力、提前半年进入四川还带着胖鱼这个尾巴,庞氏在1641年年末前彻底将革左五营赶出英霍山区,庞氏在1641年末前在徐州附近某要冲建立一个大型坚固据点(也可能是占据一个小城)这三件事都发生了,对张、李、江北四镇等的发展方向将产生巨大影响。例如张在四川长期与秦良玉、胖鱼对峙没能占上风,又知道胖鱼在长江中游的实力,可不可能不再直接重返湖广,而是先再进陕西?李自成在有胖鱼在英霍山区虎视眈眈时敢不敢攻击南阳?.扬州、徐州都在胖鱼手里江北四镇干嘛去.......需要重新架构的东西很多。
鉴于当前进度,可能需要比较大一些的改变历史进程了 本书如今的创作难度问题,除了柯大自身的年龄和家庭压力,很大程度是需要查阅史料造成的。为此,建议在合理运用蝴蝶效应、不产生明显逻辑和史实硬伤前提下,增加历史变数。例如未来三年(1639至1641年),可以造成以下变数之一或几项: 1.迫使张献忠提前半年左右以更弱的实力(比真实历史上刚进四川时弱1/3至1/2之间就很适度)进入四川,有条件的话,庞氏自己借机进驻宜昌甚至重庆留下一个据点。由此,张献忠发展方向发生很大转变,本来在1641年年末之前应该发生的进入英霍山区、收拢革左五营(革左五营连英霍山区这个基础都丢了)、占领襄阳等情况未能发生(当然,张可能从其他方向又有发展) 2.周延儒提前半年左右复相。 3.李自成1641年冬袭击南阳时,从大别山前出一支精锐突袭其背后,导致李这一年未能拿下南阳。当然,也可能由于庞氏在襄阳、大别山的军事存在,导致李到1642年击败孙传庭前,根本没敢真打南阳。 4.朝廷1640年年末之前实际允许或默许庞氏对岳阳至扬州江段拥有巡江权,庞氏借此将其扩大为对整个长江中下游的巡江权。 5.由于庞氏垄断长江中下游物流、金融、部分大宗商品贸易,庞氏与郑氏、沈氏在1641年夏天之前达成深入合作。1641年末前与英国人、葡萄牙人达成深入合作,但由于此时英国人在远东势力仍然较为弱小、葡萄牙人式微,以上合作仅限于商业往来和招募失意的欧洲军事人员(此时三十年战争已经进入末期)
个人对沈廷扬和尚可喜部水军的几点新认识 最近两章,胖鱼即将在天津设立小规模商贸武装,兄弟又去看了一下这个时期在北洋(长江以北)比较活跃的崇明沈家沈廷扬的资料和降清后尚可喜的情况,发现自己以往对沈廷扬和清军水师都存在认识不足,具体以下两点: 一是沈廷扬家势力确实很大。沈廷扬,上海崇明人,生于1594年,被称为明代海运三杰之一。沈氏是商贾之家,沈廷扬之父沈鄘时期,沈家通过海运使得自家商业得到了惊人的发展,麾下沙船数百艘,陆上田地数千顷,是崇明首屈一指的富豪和东南最大的海商之一。因为沈家财富巨大,沙船数量庞大,所以今天的小说都习惯杜撰沈家组建了一个江湖帮会“沙船帮”。胖鱼无论是在天津建立据点还是在长江贸易、物流,以及长江近海两用水军发展,都少不了和沈家及其背后代表的海商合作,其合作时间应该比和郑家更早不少(我估计这一年就该有正式合作了,很可能已经在商业上合作一段时间了) 二是本来就实力有限的尚可喜部水师降清后看来很不受重视。1642年松锦明军实际已经战败后勤断绝时,沈廷扬自费筹集粮饷,以海路运输,成功。加上我只找到尚可喜在松锦之战中率领陆军打仗的记载。这就说明尚可喜部水师在降清后根本不受重视,特别是东江镇失去骚扰能力后,清军水师应该已经变成了一支只能从事运输和巡逻治安任务的队伍。 我原来很担心庞氏在黄淮一线与清军陆军形成对峙后清军能利用水师从海上突袭江苏、浙江,现在看来就算清军打算恢复水师,也是清军更需要担心。
兄弟对庞氏自身及周边势力关系的几点期望,大家就当听个乐子 首先说明,兄弟只是依据自己对明末历史的粗浅了解和本书前期叙事个人理解,对未来几年庞氏与周边势力竞争合作的几点期望,没啥系统性,逻辑性也不强,就是个乐子。 1639年,逼迫老张以历史上退入四川时60—70%的实力入川,庞氏顺便在重庆打下一颗钉子。在英霍大山方向重创两支中小营头,顺便在当地建立牢固据点和基地。从此之后,阻止张、李等对湖北至安徽所有交通和经济发达区域的大规模劫掠。借力开镇和周延儒提前上位、与杨嗣昌的默契,获得一段江面治安权,打开宣大、辽镇和英国佬进口两条引入良马的渠道。 1640年,与地方既得利益集团达成妥协合作,进一步进军工矿业(重点是马鞍山),作为长江物流垄断商和部分货物的供货方,与郑氏集团、崇明沈家初步合作。 1641年,利用朝廷弱势进一步扩大在长江中下游的政治经济军事主动性,驻兵点扩展到吴淞、徐州。在重点产业、重要区域与当地势力的合作中完全取得主导地位,深度合作海商集团,在暂时不能改变周边海商势力大趋势的情况下,打开与英国佬的合作模式。 1642年冬至1643年夏,击退阿巴泰,正式军阀化,在不同比减少对朝廷上缴的前提下实际取得长江中下游流域控制权,取得对海商集团合作的主导权。借抗清和收编小袁营之机在东平以南运河区建立武装据点和基地。
小炮技术扩散可能导致第一次主力会战烈度加剧 1.清军的学习热情确实超过我的预期,我原来说得和胖鱼正面对决过、真正见过小炮厉害的人参与追击才会对一门小炮有额外热情,现在看来不见得,清军的信息传递速度和战斗经验总结速度确实快,这股清军大概率是没和胖鱼正面对决过的,但还是从冰河里拖出几百斤的火炮拖回营。 2.这门火炮会不会在短期内对清军的战术、战力发生大的影响,兄弟以为不会。小炮部队应该会在一年半左右后一定程度提高清军的野战能力,但程度不会很高,原因主要是:一是与清军其他部队的高机动性相比,小炮还是慢了,也更容易损坏;二是清军未来几年的主要战斗还是以仰攻、长途奔袭为主,尤其是1642年入口之战,还得走山区小路和草原;三是因为多数明军本来就没有野外无固定工事与清军对决能力。 3.这些小炮部队真正可能发挥显著作用是什么时候,就是1642年冬在鲁西南(济宁、兖州一线概率较大)对决胖鱼时。如果没有这些小炮,阿巴泰和胖鱼对决时会很被动,有了小炮就会好不少,清军的作战也会更加坚决。但是,考虑胖鱼的情报网络会在1641年冬天前就把小炮在松锦的表现告诉胖鱼,济宁兖州一带明显距离胖军的主要出发地南直隶(我认为胖鱼这时的物资和兵力提前集结地很可能是徐州附近,偷偷提前准备两万披甲一个月消耗的物资和五千披甲是很可能的)更近,所以胖鱼八成会为清军准备一定数量9到12磅压制火炮(也有一定概率出现大型火箭,这不算什么金手指,其实这个时期有这个技术基础)。在这种背景下,有了清军小炮部队的参与,1642年冬的这场对决规模和惨烈程度应该会比没有小炮有所扩大、增加,甚至有可能发生双方直接和间接参战披甲合计超过五万甚至六万(真正直接投入主战场的应该在三万到四万)的对决。战败一方如果稍有恋战和不理智行为,就可能暂时退出逐鹿,包括实力强横的清军,如果真在山东被留下一万各族披甲,至少三年之内,就别想进关了。反之也是,如果胖鱼在这里被留下一万披甲并退守徐州,也将动摇胖鱼的信用和根基,导致胖鱼在面对清军进关时变成大号李定国+江北四镇的角色。
轻小说、快节奏时代的柯大与我们 中午在单位值班午睡了一会儿,醒来后刷了抖音账号“卢诗翰”《从网文榜单,看提速的时代》视频,联想起跟了柯大铁血残明五年的我们。 毫无疑问,现在是一个快节奏的阅读时代,不只是更新速度的快节奏,更是情节推进的快节奏,刺激点的快节奏,有时间像古早网文时代读魔幻小说先看故事背景那样慢慢看的读者越来越少了,残明作为穿越小说,貌似不存在魔幻小说那种构架世界背景的要求,但实际上由于明末历史资料口径的复杂性,如果进行写实化的创作,其实有些地方也和构建世界背景的魔幻(玄幻)小说相似了。 如果参考现在流行元素创作《残明》,标题很可能是《重生明末之雄起大江》这种直白的把核心情节写进标题的,每年保证更新100章左右,二百章内打完丰家店之战及此前的主要战斗,三百章内打完第一次勤王之战初步完成军政、经济体系架构雏形,四百五十章内确定自己在黄淮以南、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基本布局并在山东南部击败阿巴泰(不需要灭之,只要达到让天下都知道胖鱼赢了就行),确定自己对农民军的地位,人物和支线剧情刻画篇幅减少一半。六百章内进入庞氏南明、清、农民军的暂时平衡关系阶段。 期间一定要在没有逻辑硬伤的前提下,尽量和大人物发生尽量多的直接联系以加强爽点。例如第一次和卢象升合作时,最好手里再有二百骑兵三百披甲、两三门完好的小炮,让安庆营的战功更加耀眼。再如北上勤王时,最好多带一千披甲、多带一百可用于远程狙击兵种,如六七门射程、准确率加强、其它性能不咋地的特制狙击小炮、五六十寿命较短成本较高不易保养、但射程较远、精准性较好的早期型线膛枪),这样就可以实打实的击伤岳托(击伤即可),甚至可能影响济南之战发生。 但柯大没这么写,我们一直跟到现在(我本人是21年初开始跟的),也说明作者和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另类者。
个人对胖鱼部在剩下的燕山山区作战战绩的一点估计 首先,兄弟以为明军不会取得比王庄附近战斗更大的战果,虽然祖大寿前来,兵力空前强大,但组织难度也更高了,就亲王军总消灭清军披甲数看,这些人在接下来的勤王之战战果合计能达到王庄附近系列战斗的一半就不错了(但如果加上瘟疫导致的,有很大可能性达到王庄附近战斗的一半甚至一多半,清军进军的缓慢显然扩大了瘟疫的影响,但这些不算战绩)。战利品上,由于清军有更多路径选择,上限也是王庄附近战斗的一半(应该达不到)。 其次,胖鱼已经取得了什么战功,兄弟以为他虽然让出了大部分斩获,但哪怕不考虑冒功岳托,胖鱼也肯定是天下勤王总兵、副总兵战果第一,理由很简单,即便孙大人把王庄之战大部分战果包装给别人,胖鱼仍然要拿下其中至少五分之一,因为谁都知道他在穿插截击,给他说的太少,就显得故事假了,加上他此前报的斩获、手里的存货,不考虑冒功他也肯定是天下勤王副总兵以上将领第一,只是不再是断层式第一而已。 那么从剧情设计和双方实力来讲,胖鱼在其中能取得什么战果呢?结合cai307739602吧友的观点,我认为最多能取得以下战果,最理想状态:利用山间道路或者是某个能够快速迂回通行的道路,侧击某支清军分兵,导致其后队扎营,再得百十来个清军战兵斩获、几万两白银,顺便把唐谭二人组就出来,可以了。 保守情况下,能导致清军某支分兵的包衣炸营、救出唐谭,稍有三四十斩获,也完全说得过去。
复制粘贴点将提前复位的周延儒的资料,确实适合与胖合作 周延儒(1589年/1593年—1644年1月17日),两次担任首辅,第一次,崇祯三年,九月升任内阁首辅,崇祯六年(1633年)六月辞任;第二次,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再任内阁首辅,崇祯十六年夏,因都师应对阿巴泰军不力被驱逐,次年正月自裁。 周延儒复相的重要推动力量就是江南士大夫。复社成员礼部员外郎吴昌时写信给周延儒的门生、复社领袖张溥,劝他怂恿周延儒复出。为此,吴昌时、张溥等花费六万两白银,结交崇祯帝身边的宦官曹化淳、王裕民、王之心等,推动周延儒复出。 周延儒二次担任首辅期间受到崇祯空前信任,崇祯帝总是称呼他为“元辅”“先生”而不直呼名字,频繁赐坐、赐膳。周延儒呈上阁揭时,崇祯帝基本上当天就认真批复,偶尔延至第二天批复,崇祯帝还会补充延迟原因,并写道:“朕倚先生如左右手,不可以朕一言一事之失轻弃朕。”他对周延儒的倚重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周如果能崇祯十二年夏就开始与庞氏合作,庞氏在未来几年的操作空间将非常大。如果合作的好,庞氏想在阿巴泰南下时保住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1642年冬在山农南部的运河附近击退清军,符合胖鱼集团的利益,只要庞氏的披甲战兵总数达到两万五千以上,这件事本来就得做。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