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吃芍药 马吃芍药
关注数: 113 粉丝数: 163 发帖数: 5,523 关注贴吧数: 24
指望庞氏马上主导南直隶的政治文化秩序是不现实的 有些吧友觉得庞氏现在在江南的政治、文化生活中不能占据主导地位显得太窝囊了,兄弟以为庞氏距离在江南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差距还很远。 一是庞氏目前公开的实力确实有限。军事方面,保守估计,他现在训练度、组织度较高、装备齐全的战兵至少在八千以上(具体不好估计,柯大盘点太少),但谁知道?政治方面,明廷还没到秩序严重崩坏的程度,为什么甲申之变后江南奴变才烈度增加、规模扩大,不言而喻。目前还轮不到胖鱼一个武人来执牛耳,别说他不行,张国维也不行,张国维加上勋贵加上熊廷弼都不行。经济方面,毕竟还没做到垄断长江中下游流域物流,连全流域的巡江权都没拿到(尤其是扬子江)。更没有对某一个或几个大宗商品门类实现垄断。 二是江南士绅和文官们其实对明末的政治认识存在迟滞性。别的不说,剃发令出台前,对满清有严重侥幸心理,甚至幻想满清击败李自成后和他们划江而治,这一点就足够看出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判断力了。 那么庞氏何时能建立对江南政治文化生活的主导权地位呢,完全建立得甲申之变后,初步建立的话,我认为得具备以下条件: 1.公开或半公开掌握淮河以南50%以上披甲战兵。 2.完全掌握长江中下游巡江权。 3.北方明军野战主力被击溃(得松锦大战主力会战阶段结束了)。 4.控制或控股江南两种及两种以上大宗商品交易(粮食、盐、铁、瓷器陶器等都行)。 5.获封挂印实授总兵。 前五条是主要条件,后两条是锦上添花(也可能在前五条没有完全实现前稍微提前庞氏初步建立主导权的过程)。 6.获封伯爵及以上爵位。 7.某种原因导致江南出现一定规模骚乱,但在影响恶化(我认为桐城那次那种时长就算恶化了,桐城那次的波及面其实还不算太恶化,就是时间长了点)前被庞氏平定。
恭喜庞德雨、阮大谦首演成功,顺便复制点汪、谢、钱、柳的故事 《晚明》陈主任最后一次亲自参加战场搏杀是在南京的船舱,个人认为,庞氏最后一次亲自参加非朝堂上的争斗,很可能就是在汪然明这儿了。 百度了一点关于汪、谢、钱、柳关系的资料,还是挺有意思的。 1.四个人的年龄。 汪然明,1577年生人,此时61周岁;钱谦益,1582年生人,此时57周岁,谢三宾,1593年生人,46周岁;柳如是,1618年生人(不是和胖鱼同岁就是小胖鱼一岁),21周岁。 另外,胖鱼的相声搭档阮大铖1586年生人,53周岁。这个饭局上除了柳如是,年龄多半都比胖鱼他爸只大不小。 2.汪然明算是这个时期的风尘才女之友。在与众多的诗人画家的交往中,汪然明最为关注的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才妓。 汪与当时江南几乎所有才妓或者落魄的闺秀诗人均有交游、往来,并时常出手资助。比如:王修微,父母双亡,七岁为族人卖入青楼,诗才卓绝,明代文学家钟惺将她与李清照、朱淑真并称。王修微看破红尘,决意远离尘嚣,自号“草衣道人”。汪然明出资为她在西湖断桥之东修建“净居”。杨云友,因父亲早逝堕入风尘,工诗、书、画,均出手不凡,为董其昌、陈继儒等大家所激赏。自相识起,汪然明时时探望、周济杨云友,与汪然明谈诗论画、煮酒烹茶,是杨云友晦暗的生活中少有的亮光,如汪有诗形容她此时的神态:“幽窗浑曙色,几榻净无尘,却喜宜人处,花飞笑语亲。”其去世后(百度百科杨云友的生卒年分是1567是1627,但是又有说她就活了二十几岁的,资料口径不一)汪然明出资将她葬在西湖畔,还在坟前为她盖了一间梅花环绕的亭子“云龛”。黄媛介(约出生于1614年,于1668年逝世),柳如是最好的朋友,因家贫、丈夫又无生财之道,被迫乘舟遍游江南,卖诗卖画,养家糊口。1645年,清军南下,攻破南京,黄媛介在乱中被清军掳走,一年后放还。但家人、亲朋都疑其名节被清军玷污,不再接纳她,黄媛介被迫离家,“凭一小阁,卖诗画自活”,汪然明得知后,多次请她参加“不系园”的雅集,又时时予以周济。……这个名单很长。 3.汪然明撮合柳如是与钱谦益、帮助她解除谢三宾困扰的事还真不算简单。 柳如是与汪然明的通信结集《尺牍》中完整的记录了这段往事。1638年秋,柳如是借寓在汪然明地处西湖的横山别墅,请汪然明代为寻觅归宿。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柳如是不仅在生活上处处仰赖汪然明的照顾,还受汪之邀频繁出入“不系园”,面试他为她精心挑选的“候选人”。以柳如是的恃才傲物,绝大多数人自然都难入法眼,但却不能阻挡别人对她才貌的觊觎之心,其中最为卑劣之人当属谢三宾。经过短暂交往,柳如是察觉谢三宾非自己要找的人,刻意回避,谢三宾却使出死缠烂打的招数。见柳如是不接招,便又恶意造谣,诽谤、中伤柳如是。谢三宾既是朝廷高官,也是富二代,对他而言,踩死柳如是便如踩死一只蚂蚁。情急一下,柳如是向汪然明求助。汪然明为她换了住处,时常前去探访、安慰,另一方面又积极从中斡旋,平复谢三宾的怨愤。凡此种种细节,均在《尺牍》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柳如是对汪然明不计回报的关怀心怀感激,她在信札里写道:“鹃声雨梦,遂若与先生为隔世游矣。至归途黯瑟,惟有轻浪萍花与断魂杨柳耳。回想先生种种深情,应如铜台高揭,汉水西流,岂止桃花千尺也。”时隔数百年,再读这些信札,体会言辞间的种种深情,仍为柳如是高兴。她不幸堕入风尘,为恶徒纠缠,但她有幸遇到了汪然明这位“忘年交”,陪她度过人生最为低谷的那段岁月。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谢三宾风波”过后,汪然明再接再厉,为柳如是物色了钱谦益。1640年秋,柳如是一身男装,放舟虞山,造访钱谦益的拂水山庄。钱谦益对她一见倾心。在《尺牍》倒数第二札中,柳如是满含兴奋的将这个消息告诉汪然明。次年六月,柳如是与钱谦益结缡松江芙蓉画舫。为此,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里写道:柳如是“风尘憔悴,奔走于吴越之间几达十年之久,中间离合悲欢,极人生之痛苦,然终于天壤间得值牧斋,可谓不幸中之幸矣。”从此,汪然明深藏功与名,彻底退出柳如是的生活。
本书形成南北对峙后的关键点会有哪些呢 按照本书发展趋势,大概率还是一个南北对峙的局面。那么都有哪些战略要点会必须控制呢?兄弟按照自西向东先提几个。 1.汉中——剑门关,主要目的是威胁关中、获得马匹。这里有个前提条件是控制四川、不能让四川被破坏太惨,决不能让张献忠以原本历史的实力进入四川,给他削弱个三到五成正好,太弱了没有自己向长江上游进军的理由,太强了不好办。 2.南阳——襄阳,底线是襄阳,最好控制南阳。控制襄阳很大程度就能保证自保,控制南阳更多是为了进取,目前控制襄阳的条件已经比较接近,控制南阳需要先控制英霍山区,在松锦大战进入决战阶段前(1641年农历八月)完全控制英霍山区还是有很大副作用的,此后应该具备条件了。 3.徐州。作用都知道,控扼黄淮,连接南北。徐州是最直接影响胖鱼基本盘的。而且对于如何在北京城破前直接掌控徐州,我想不到好的措施,朝廷再支持他,1641年年末前允许在徐州附近某运河要冲建立一个大寨就不错了(报给朝廷的理由应该是抵御清军和流寇,保卫运河区和南直隶)。 不过,如果张献忠以原本历史五到七成的实力、提前半年进入四川还带着胖鱼这个尾巴,庞氏在1641年年末前彻底将革左五营赶出英霍山区,庞氏在1641年末前在徐州附近某要冲建立一个大型坚固据点(也可能是占据一个小城)这三件事都发生了,对张、李、江北四镇等的发展方向将产生巨大影响。例如张在四川长期与秦良玉、胖鱼对峙没能占上风,又知道胖鱼在长江中游的实力,可不可能不再直接重返湖广,而是先再进陕西?李自成在有胖鱼在英霍山区虎视眈眈时敢不敢攻击南阳?.扬州、徐州都在胖鱼手里江北四镇干嘛去.......需要重新架构的东西很多。
鉴于当前进度,可能需要比较大一些的改变历史进程了 本书如今的创作难度问题,除了柯大自身的年龄和家庭压力,很大程度是需要查阅史料造成的。为此,建议在合理运用蝴蝶效应、不产生明显逻辑和史实硬伤前提下,增加历史变数。例如未来三年(1639至1641年),可以造成以下变数之一或几项: 1.迫使张献忠提前半年左右以更弱的实力(比真实历史上刚进四川时弱1/3至1/2之间就很适度)进入四川,有条件的话,庞氏自己借机进驻宜昌甚至重庆留下一个据点。由此,张献忠发展方向发生很大转变,本来在1641年年末之前应该发生的进入英霍山区、收拢革左五营(革左五营连英霍山区这个基础都丢了)、占领襄阳等情况未能发生(当然,张可能从其他方向又有发展) 2.周延儒提前半年左右复相。 3.李自成1641年冬袭击南阳时,从大别山前出一支精锐突袭其背后,导致李这一年未能拿下南阳。当然,也可能由于庞氏在襄阳、大别山的军事存在,导致李到1642年击败孙传庭前,根本没敢真打南阳。 4.朝廷1640年年末之前实际允许或默许庞氏对岳阳至扬州江段拥有巡江权,庞氏借此将其扩大为对整个长江中下游的巡江权。 5.由于庞氏垄断长江中下游物流、金融、部分大宗商品贸易,庞氏与郑氏、沈氏在1641年夏天之前达成深入合作。1641年末前与英国人、葡萄牙人达成深入合作,但由于此时英国人在远东势力仍然较为弱小、葡萄牙人式微,以上合作仅限于商业往来和招募失意的欧洲军事人员(此时三十年战争已经进入末期)
个人对沈廷扬和尚可喜部水军的几点新认识 最近两章,胖鱼即将在天津设立小规模商贸武装,兄弟又去看了一下这个时期在北洋(长江以北)比较活跃的崇明沈家沈廷扬的资料和降清后尚可喜的情况,发现自己以往对沈廷扬和清军水师都存在认识不足,具体以下两点: 一是沈廷扬家势力确实很大。沈廷扬,上海崇明人,生于1594年,被称为明代海运三杰之一。沈氏是商贾之家,沈廷扬之父沈鄘时期,沈家通过海运使得自家商业得到了惊人的发展,麾下沙船数百艘,陆上田地数千顷,是崇明首屈一指的富豪和东南最大的海商之一。因为沈家财富巨大,沙船数量庞大,所以今天的小说都习惯杜撰沈家组建了一个江湖帮会“沙船帮”。胖鱼无论是在天津建立据点还是在长江贸易、物流,以及长江近海两用水军发展,都少不了和沈家及其背后代表的海商合作,其合作时间应该比和郑家更早不少(我估计这一年就该有正式合作了,很可能已经在商业上合作一段时间了) 二是本来就实力有限的尚可喜部水师降清后看来很不受重视。1642年松锦明军实际已经战败后勤断绝时,沈廷扬自费筹集粮饷,以海路运输,成功。加上我只找到尚可喜在松锦之战中率领陆军打仗的记载。这就说明尚可喜部水师在降清后根本不受重视,特别是东江镇失去骚扰能力后,清军水师应该已经变成了一支只能从事运输和巡逻治安任务的队伍。 我原来很担心庞氏在黄淮一线与清军陆军形成对峙后清军能利用水师从海上突袭江苏、浙江,现在看来就算清军打算恢复水师,也是清军更需要担心。
兄弟对庞氏自身及周边势力关系的几点期望,大家就当听个乐子 首先说明,兄弟只是依据自己对明末历史的粗浅了解和本书前期叙事个人理解,对未来几年庞氏与周边势力竞争合作的几点期望,没啥系统性,逻辑性也不强,就是个乐子。 1639年,逼迫老张以历史上退入四川时60—70%的实力入川,庞氏顺便在重庆打下一颗钉子。在英霍大山方向重创两支中小营头,顺便在当地建立牢固据点和基地。从此之后,阻止张、李等对湖北至安徽所有交通和经济发达区域的大规模劫掠。借力开镇和周延儒提前上位、与杨嗣昌的默契,获得一段江面治安权,打开宣大、辽镇和英国佬进口两条引入良马的渠道。 1640年,与地方既得利益集团达成妥协合作,进一步进军工矿业(重点是马鞍山),作为长江物流垄断商和部分货物的供货方,与郑氏集团、崇明沈家初步合作。 1641年,利用朝廷弱势进一步扩大在长江中下游的政治经济军事主动性,驻兵点扩展到吴淞、徐州。在重点产业、重要区域与当地势力的合作中完全取得主导地位,深度合作海商集团,在暂时不能改变周边海商势力大趋势的情况下,打开与英国佬的合作模式。 1642年冬至1643年夏,击退阿巴泰,正式军阀化,在不同比减少对朝廷上缴的前提下实际取得长江中下游流域控制权,取得对海商集团合作的主导权。借抗清和收编小袁营之机在东平以南运河区建立武装据点和基地。
小炮技术扩散可能导致第一次主力会战烈度加剧 1.清军的学习热情确实超过我的预期,我原来说得和胖鱼正面对决过、真正见过小炮厉害的人参与追击才会对一门小炮有额外热情,现在看来不见得,清军的信息传递速度和战斗经验总结速度确实快,这股清军大概率是没和胖鱼正面对决过的,但还是从冰河里拖出几百斤的火炮拖回营。 2.这门火炮会不会在短期内对清军的战术、战力发生大的影响,兄弟以为不会。小炮部队应该会在一年半左右后一定程度提高清军的野战能力,但程度不会很高,原因主要是:一是与清军其他部队的高机动性相比,小炮还是慢了,也更容易损坏;二是清军未来几年的主要战斗还是以仰攻、长途奔袭为主,尤其是1642年入口之战,还得走山区小路和草原;三是因为多数明军本来就没有野外无固定工事与清军对决能力。 3.这些小炮部队真正可能发挥显著作用是什么时候,就是1642年冬在鲁西南(济宁、兖州一线概率较大)对决胖鱼时。如果没有这些小炮,阿巴泰和胖鱼对决时会很被动,有了小炮就会好不少,清军的作战也会更加坚决。但是,考虑胖鱼的情报网络会在1641年冬天前就把小炮在松锦的表现告诉胖鱼,济宁兖州一带明显距离胖军的主要出发地南直隶(我认为胖鱼这时的物资和兵力提前集结地很可能是徐州附近,偷偷提前准备两万披甲一个月消耗的物资和五千披甲是很可能的)更近,所以胖鱼八成会为清军准备一定数量9到12磅压制火炮(也有一定概率出现大型火箭,这不算什么金手指,其实这个时期有这个技术基础)。在这种背景下,有了清军小炮部队的参与,1642年冬的这场对决规模和惨烈程度应该会比没有小炮有所扩大、增加,甚至有可能发生双方直接和间接参战披甲合计超过五万甚至六万(真正直接投入主战场的应该在三万到四万)的对决。战败一方如果稍有恋战和不理智行为,就可能暂时退出逐鹿,包括实力强横的清军,如果真在山东被留下一万各族披甲,至少三年之内,就别想进关了。反之也是,如果胖鱼在这里被留下一万披甲并退守徐州,也将动摇胖鱼的信用和根基,导致胖鱼在面对清军进关时变成大号李定国+江北四镇的角色。
轻小说、快节奏时代的柯大与我们 中午在单位值班午睡了一会儿,醒来后刷了抖音账号“卢诗翰”《从网文榜单,看提速的时代》视频,联想起跟了柯大铁血残明五年的我们。 毫无疑问,现在是一个快节奏的阅读时代,不只是更新速度的快节奏,更是情节推进的快节奏,刺激点的快节奏,有时间像古早网文时代读魔幻小说先看故事背景那样慢慢看的读者越来越少了,残明作为穿越小说,貌似不存在魔幻小说那种构架世界背景的要求,但实际上由于明末历史资料口径的复杂性,如果进行写实化的创作,其实有些地方也和构建世界背景的魔幻(玄幻)小说相似了。 如果参考现在流行元素创作《残明》,标题很可能是《重生明末之雄起大江》这种直白的把核心情节写进标题的,每年保证更新100章左右,二百章内打完丰家店之战及此前的主要战斗,三百章内打完第一次勤王之战初步完成军政、经济体系架构雏形,四百五十章内确定自己在黄淮以南、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基本布局并在山东南部击败阿巴泰(不需要灭之,只要达到让天下都知道胖鱼赢了就行),确定自己对农民军的地位,人物和支线剧情刻画篇幅减少一半。六百章内进入庞氏南明、清、农民军的暂时平衡关系阶段。 期间一定要在没有逻辑硬伤的前提下,尽量和大人物发生尽量多的直接联系以加强爽点。例如第一次和卢象升合作时,最好手里再有二百骑兵三百披甲、两三门完好的小炮,让安庆营的战功更加耀眼。再如北上勤王时,最好多带一千披甲、多带一百可用于远程狙击兵种,如六七门射程、准确率加强、其它性能不咋地的特制狙击小炮、五六十寿命较短成本较高不易保养、但射程较远、精准性较好的早期型线膛枪),这样就可以实打实的击伤岳托(击伤即可),甚至可能影响济南之战发生。 但柯大没这么写,我们一直跟到现在(我本人是21年初开始跟的),也说明作者和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另类者。
个人对胖鱼部在剩下的燕山山区作战战绩的一点估计 首先,兄弟以为明军不会取得比王庄附近战斗更大的战果,虽然祖大寿前来,兵力空前强大,但组织难度也更高了,就亲王军总消灭清军披甲数看,这些人在接下来的勤王之战战果合计能达到王庄附近系列战斗的一半就不错了(但如果加上瘟疫导致的,有很大可能性达到王庄附近战斗的一半甚至一多半,清军进军的缓慢显然扩大了瘟疫的影响,但这些不算战绩)。战利品上,由于清军有更多路径选择,上限也是王庄附近战斗的一半(应该达不到)。 其次,胖鱼已经取得了什么战功,兄弟以为他虽然让出了大部分斩获,但哪怕不考虑冒功岳托,胖鱼也肯定是天下勤王总兵、副总兵战果第一,理由很简单,即便孙大人把王庄之战大部分战果包装给别人,胖鱼仍然要拿下其中至少五分之一,因为谁都知道他在穿插截击,给他说的太少,就显得故事假了,加上他此前报的斩获、手里的存货,不考虑冒功他也肯定是天下勤王副总兵以上将领第一,只是不再是断层式第一而已。 那么从剧情设计和双方实力来讲,胖鱼在其中能取得什么战果呢?结合cai307739602吧友的观点,我认为最多能取得以下战果,最理想状态:利用山间道路或者是某个能够快速迂回通行的道路,侧击某支清军分兵,导致其后队扎营,再得百十来个清军战兵斩获、几万两白银,顺便把唐谭二人组就出来,可以了。 保守情况下,能导致清军某支分兵的包衣炸营、救出唐谭,稍有三四十斩获,也完全说得过去。
复制粘贴点将提前复位的周延儒的资料,确实适合与胖合作 周延儒(1589年/1593年—1644年1月17日),两次担任首辅,第一次,崇祯三年,九月升任内阁首辅,崇祯六年(1633年)六月辞任;第二次,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再任内阁首辅,崇祯十六年夏,因都师应对阿巴泰军不力被驱逐,次年正月自裁。 周延儒复相的重要推动力量就是江南士大夫。复社成员礼部员外郎吴昌时写信给周延儒的门生、复社领袖张溥,劝他怂恿周延儒复出。为此,吴昌时、张溥等花费六万两白银,结交崇祯帝身边的宦官曹化淳、王裕民、王之心等,推动周延儒复出。 周延儒二次担任首辅期间受到崇祯空前信任,崇祯帝总是称呼他为“元辅”“先生”而不直呼名字,频繁赐坐、赐膳。周延儒呈上阁揭时,崇祯帝基本上当天就认真批复,偶尔延至第二天批复,崇祯帝还会补充延迟原因,并写道:“朕倚先生如左右手,不可以朕一言一事之失轻弃朕。”他对周延儒的倚重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周如果能崇祯十二年夏就开始与庞氏合作,庞氏在未来几年的操作空间将非常大。如果合作的好,庞氏想在阿巴泰南下时保住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1642年冬在山农南部的运河附近击退清军,符合胖鱼集团的利益,只要庞氏的披甲战兵总数达到两万五千以上,这件事本来就得做。
分享一下二月十一日落前个人比较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24小时之内的几个问题 1.杜度会连夜指挥过河还是天明再说,按说连夜更符合天气和水情,但夜间也容易发生意外。 2.高起潜和辽镇能否在明早之前知道清军的实际情况,知晓了的话敢不敢来趁火打劫(即便明早知道了最早也得中午到达清军后队)。 3.这么多俘虏,胖鱼多半会知道岳托的消息,他是否会利用这个消息,怎么利用。 4.发现清军从荒野和农田加速过河后,胖鱼有没有什么比较有效的骚扰措施。 二、一天至三天之间的几个问题 1.胖军是否派骑兵继续咬着清军尾巴,咬着的话,有利于锻炼部队,但有可能被对方反击,而且取得实际战果的可能性不大。 2.胖鱼会给孙大人多大的功劳,他现在虽然是下属,但在分功劳上具有很大主动权。现在又是一个历史的小岔路口,如果胖保住了孙大人,会影响很多历史事件,需要柯大重新架构一些政治军事形势。 3.他会怎么利用分战果的机会在友军中扩大威信,千金买马骨很有必要,但肯定也得宽严相济,正如开战之前他说的一样,要让北方各位大人知道他是什么人。包括小曹,友军们都有不同程度不守约行为,一味纵容当老好人也不是胖鱼的作风。 4.清军左翼会在何时知道右翼遭受的挫折,是否会派遣较大规模部队接应右翼(例如两千以上披甲)
惨烈的军事实验,关于勤王之战胖军表现出火器短板的看法 面对兵员平均素质强于自己,战兵数量、炮灰数量远逊于己的对手,胖鱼的军事体系和火器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短板,我也认为这有戏剧性考虑的成份,尤其是火枪发展的缓慢,但我认为没到部分吧友说的“从只重重甲和小炮之日起,柯大实际已不能自圆其说”、“看来清军可以打拿破仑”的程度。 大家对胖鱼的建军速度有所不满是正常的,但这并未上升到逻辑硬伤的程度,对手的表现也谈不上什么狂兽人。 1.这种不足,首先是胖鱼与陈主任的基础能力设定差距造成的,胖不是近代军事发烧友不是明末历史爱好者,难免在技术、战术进步上付出更大的成本。 2.这种不足,也是胖鱼习惯的对手造成的,虽然对北上有所准备,但庞氏长期以来的对手都是流寇(连农民军都不算),他的军事探索,难免受到对手局限。 3.这种不足,也是本书逻辑风格造成的。相对晚明,本书相对要更写实一些,晚明显然是简化了燧发枪设计、制造的难度,虽然这个时期的火器技术研发门槛按照现在标准就是基于现有技术和工艺的开发,没有光刻机这种硬门槛。但如果真像晚明说的那么简单,我估计英军能早十五年批量装备燧发枪。 至于这个时期的清军战斗力和学习能力,我觉得也应该能达到北门清军的水平了,半个旗的精锐,打成这模样是可以理解的。 要说柯大明显刻意弱化了胖鱼的因素,我认为也是有的,一是火枪兵,虽然胖鱼前期建立火枪部队的压力和动力不足,但再不了解历史也该知道大方向,所以在火枪兵的管理和北上试验队的规模不该这么不受重视,试验队的队长应该是更灵活、学习能力和指挥能力更强的人。哪怕是从实验角度,对两种主要火枪实验的配置战兵人数不应该少于一个加强的百总人数(例如120人上下,一半燧发枪一半鲁密铳,另有备用枪支20%左右)。二是村北的防御,我可能看书不够细,没发现村北特别不利于进攻的明确描写,如果村北没有这个特点,那么防御这么松就不该发生,起码可以布置车架、沙袋(米袋)土坯等临时防御措施。 顺便给大家提个建议:可能贴吧贴子多了,部分吧友开始喜欢UC震惊部一类的与帖子内容不相符的标题,发故意曲解小说内容的内容,兄弟觉得大可不必,就这么几千人,也没啥商业价值,咱们多数忠实吧友之间也算比较熟了,咱们之间最好不搞“标题党”那一套。
写在短兵相接之前,关于当前胖军面临的主要威胁 首先,充分肯定此时清军的单兵和单个战役作战单位(以此时的信息传递能力,我认为5000披甲战兵+相应数量的无甲战兵、辅兵就算能够独立完成战役任务的作战单位,地位类似日军40年左右的甲种师团)的战术能力,不考虑科技因素的话,我认为清军在此时到一片石之战时期的平均单兵作战能力和单个战役作战单位的战斗力应该是努尔哈赤起兵后直至清末的巅峰。后期虽然部队的扩张全军整体战力肯定是提升了,但平均单兵和单个战役单位的战斗力反而有所下降。 第二,再次重申一个个人观点,胖军敢堵在王庄,最大的优势不是火炮更不是友军支持,是天气和清军面临复杂利益取舍和内部利益分歧。 第三、包衣和俘虏的牺牲能否成为决定胜负的第一或第二要素,我认为不能。包衣和俘虏作为核心战斗要素之一的距离,应该就在距离胖军二十步(三十米)甚至三十步(四十五米)以外。本质上是顶着火力建立前沿工事。一旦越过这个距离,清军战兵的射击、防御和肉搏能力重要性将超过包衣和俘虏的牺牲五倍甚至十倍以上。 第四,此时对胖军实际可能发生致命危险的要素是什么?我认为首先是炮弹耗尽,我们作为知道开河时间的后来人知道,实际上清军的最佳围攻期就是一天甚至半天,按说对胖军炮弹数量要求不高,个人认为按照每门炮每轮12发实心弹5发霰弹估计,按三轮计算,十九门炮用不上1000发炮弹,按说考虑胖军这种炮弹完全可以在铜城之战后得到补充,但他到底带了多少,柯大也没说。其次是清军不及时观测水情错过最佳过河时间,这样就只能先灭了庞氏再说了。再次是民夫和辎重兵发生混乱,村庄太小,没有高墙,考虑清军的中程打击能力,他们将很长时间在弓箭射程内作业。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