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膏哥科普蘑菇 翻山吃浆果
关注数: 252 粉丝数: 43,577 发帖数: 17,102 关注贴吧数: 35
河南洛阳向云南发来紧急求助:吃菌中毒,怎么救? 7月31日,一名河南洛阳的男子联系云南媒体求助称,他的朋友和朋友的孩子在食用自行采摘的野生菌后,疑似中毒出现了昏迷,想联系云南的专家进行咨询。 求助男子赵先生称:“现在就是小孩稍微好一点,大人的情况很严重。”来自河南洛阳的赵先生说,中毒的是自己的朋友和朋友的孩子,当时吃下的白色蘑菇是自行采摘的。自从3天前两人食用了这种蘑菇后,就出现了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之后还出现了昏迷的情况。赵先生说:“ 我们河南这边最好的医院他们也不敢接,没治过,这边的医院都不太清楚这个蘑菇它具体是哪一类的,就是不敢……不敢(进行)相应的治疗。” 为了帮助赵先生尽快确认菌子的种类,记者联系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培贵介绍:“它非常接近有一个叫‘鳞柄白鹅膏’,是一个剧性肝脏损害型的剧毒菌,如果误食了以后潜伏期6到12个小时,抢救起来都比较困难。” 据介绍,“鳞柄白鹅膏”是鹅膏菌的一种,多见于华北、华中及东北地区。从赵先生提供的照片上看,导致他朋友及家人中毒的,有可能就是这种菌子。 记者将相关专家的判断告知赵先生后,今天一早,从洛阳传来了好消息。 目前当地医院已经收治了中毒的大人和小孩,并已经开展了对症治疗。 赵先生说:“今天的医院已经说,它已经是(中毒)第四天,已经就是度过危险期了,性命是没事了,现在就是用那个保肝护肝和保肾的药。” 而记者也了解到,惹事儿的“鳞柄白鹅膏”目前在云南尚未发现有分布,但咱们本地也盛产不少有剧毒的鹅膏菌,毒性要比“鳞柄白鹅膏”大得多。 因此对于云南人来说,更需远离有这些外貌特征的菌子。
采蘑菇,手伸向蘑菇时,要注意毒蛇 今天看到这篇报道,我很庆幸2年前那个阿姨告诫过我的话—— 由于一些蘑菇种类喜欢盯在落叶下生长,顶着落叶长起来,我们如果看到一大片落叶当中,某一处的落叶明显突起于地面,这下方往往就有蘑菇,于是我经常用手去拨开落叶。当时和我一起采蘑菇的阿姨说,你不能这样做,落叶下也可能是毒蛇,得用棍子轻轻拨开落叶。 转发这则新闻:摸了一下“花蘑菇”,7岁男孩整个手变黑,生命垂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08-01 18:09 南国今报 夏季温热潮湿 蛇虫百脚都活跃了 大家出门一定要小心 一旦被咬,后果不堪设想! 近日,贵州贵阳有一名7岁男孩 被毒蛇咬伤后进了ICU病房 病房里,男孩万万痛苦呻吟,手已经肿成了一个肉团......(万万被咬的伤口) 男孩是怎么被咬的? 万万的爸爸回忆 7月22日,万万和他的表弟 一起上山采蘑菇 想着回来炒着吃 他们看见地上 有一团颜色鲜艳的东西 以为这就是蘑菇 就下手就去抓 谁知道这一抓 蛇马上就咬住了万万的手 (咬伤万万的蛇) 当地有一名土医生治好过蛇毒 家人马上找来了这位医生 按照医生教的方法 拿药酒一直擦,敷药 但是过了整一整夜 孩子的伤势越来越严重 手也肿得越来越厉害…… 于是第二天 万万被送到了六盘水市人民医院 这才注射上了抗蛇毒血清 然而注射完血清 万万的病情还是不容乐观 检查发现 他的肌酸激酶值还是太高了 还有严重呕吐的胃肠道症状 医生说必须要对孩子进行血浆置换 于是家人又紧急把孩子转院到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治疗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凌萍说: “万万刚被送进来的第一天,CK值(肌酸激酶)超过8000U/L,肌酸激酶最高的时候达到9080U/L,而我们正常人分泌的肌酸激酶是25—200U/L,已经“爆表”。有可能是蛇毒的毒素刺激到肌酸激酶释放,这可能会损害心、肾功能,还可能引起全身的溶血毒素。” 好在血浆置换对蛇毒的治疗 还是非常有效的 万万在进行了5次血浆置换治疗后 目前状况趋于稳定 医生提醒大家 夏季是蛇出没比较频繁的时期 并且今年降雨多 蛇也出现得比较多 外出游玩或者去户外时 一定要注意防范!
2020-5-20广东中山3岁女童吃自采的毒蘑菇,肝、肾、心肌严重受损 转发自南方都市报,从照片我判断是剧毒鹅膏菌。图1为造成中毒的蘑菇。图2中山三院紧急抢救中毒的三岁孩子。 南都讯 记者王道斌 通讯员张杨 段孟岐 周晋安 阴雨连绵,正是蘑菇等菌类恣意生长的时段,摘采野蘑菇中毒的事件又发生了!5月20日下午,中山三院PICU从急诊紧急收治一名三岁女童,当天亲属中包括女童在内的三人共同食用了从山上自行采摘的“毒菇”后,均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 中山三院急诊科诊治后,医生判断,患儿已经出现严重肝、肾及心肌损害。紧急收入PICU催吐,解毒,并做了血浆置换等抢救治疗,患儿一度生命垂危。经过精心救治,目前患儿病情稳定,已经从PICU转至普通病区继续治疗。 食用毒蘑菇导致食物中毒事件屡见不鲜,毒蘑菇又称毒菌或毒蕈,属大型真菌类。一般吃了含有这类食物后2~24小时就会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症状。重者可出现皮肤黄染、肝脾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症状。中毒者部分致死率高,其中具有肝毒性的鹅膏菌属品种中毒后死亡率高达80%。毒菇种类繁多,所含毒素复杂,几乎可对所有组织器官造成伤害。且目前医学上还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如果催吐洗胃之后症状仍不能缓解,则需进行血浆置换来将毒素排出。如果毒素已经到达各脏器,又就医不及时,很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危及生命。 中山三院儿科主任陈壮桂提醒广大市民: 野生物种生长旺季,切不可随意采摘。 不要轻信民间或网上的毒蘑菇鉴别方法,一旦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物质,要立刻催吐并及时就近到正规医院诊治,不要自行服药,要保存可疑物质以备检验。 通讯员供图
山东省的28种牛肝菌 大约有26种,先把名字列出来,然后一个一个的发图。由于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 牛肝菌科19种 一、牛肝菌属7种: 1、黄金柄牛肝菌Boletus auripes 2、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 3. 兄弟牛肝菌Boletus fraternus 4. 粗网柄牛肝菌Boletus ornatipes 5.褐绒柄牛肝菌Boletus subvelutipes 6. 茶褐孔牛肝菌Boletus umbriniporus 7、污褐牛肝菌Boletus variipes (疑似,近似种) 8、某种黑色的牛肝菌 二、小牛肝菌属1种: 9. 松林小牛肝菌 Boletinus pinetorum 三、圆孢牛肝菌属1种: 10. 铅色圆孢牛肝菌*Gyrodon lividus (Bull.) Fr. 四、圆孔牛肝菌属2种: 11. 褐圆孔牛肝菌 (栗色圆孔牛肝菌)Gyroporus castaneus 12、紫褐圆孔牛肝菌Gyroporus purpurinus 五、粉孢牛肝菌属4种: 13. 栗盖粉孢牛肝菌*Tylopilus castaneiceps Hong 14. 苦粉孢牛肝菌 Tylopilus neofelleus Hong 15.锈盖粉孢牛肝菌Tylopilus fumosipe(Peck 16.新苦粉孢牛肝菌 Tylopilus neofelleus Hong 六、绒盖牛肝菌属2种: 17. 绒盖牛肝菌 Xerocomellus subtomentosus 18. 红绒盖牛肝菌(金黄绒盖牛肝菌)Xerocomellus chrysenteron 七、疣柄牛肝菌属1种: 19.褐疣柄牛肝菌(褐鳞疣柄牛肝菌)Leccinum scabrum ———————————————————————————————————————————— 松塔牛肝菌科3种: 八、条孢牛肝菌属1种: 20.深红条孢牛肝菌 *Boletellus obscurecoccineu 九、松塔牛肝菌属2种: 21. 松塔牛肝菌 Strobilomyces strobilaceus 22.混淆松塔牛肝菌 ——————————————————————————————————————————— 乳牛肝菌科 十、乳牛肝菌属5种: 23. 黏盖乳牛肝菌 Suillus bovinus (Pers.) Rousse 24. 点柄黏盖牛肝菌 Suillus granulatus (L.) Rousse 25. 褐环黏盖牛肝菌 Suillus luteus (L.) Rousse 26. 琥珀乳牛肝菌 Suillus placidus (Bonord.) Singe 27. 灰黏盖牛肝菌 *Suillus viscidus (L.) Rousse 28、粉色的一种乳牛肝菌
葱花饼 转发自2016年12月29《烟台晚报》,作者:孟星   住进新房第一天,母亲一早起来做葱花饼,看着她娴熟地和面、搅葱花,正要将两个蛋打入面盆中,我说:“妈,今天不要打蛋了,我想吃小时候的口味。”母亲怔了一下,我们都不说话,显然,那件往事我们都记得。   那是31年前,在莱阳老家,一天傍晚,我和弟弟回家,远远就看到母亲一身灰土地迎上来,她手里拎着一小袋面,兴致勃勃地说要给我们做葱花饼。3岁的弟弟顿时跳起来欢呼,因为从父亲出门躲债那天起,我们再没有吃过葱花饼。   母亲忙着和面切葱花,我和弟弟疯闹着,正在这时,门被踹开了。弟弟吓得大哭起来,知道讨债的又来了。他们逼问父亲什么时候回来,逼迫母亲还钱。母亲将一天做小工挣的20元钱掏出来递给他们,说钱只能慢慢还。他们骂骂咧咧地四处睃巡,屋里已经家徒四壁,只有一个吃饭的小桌子靠在墙角,他们拿起就拎走了,不忘摞下狠话,再不还钱就要将弟弟带走卖掉。   拿人饭桌等同于拔人饭锅,这是莫大的羞辱。母亲沉默着搂着我们,没有阻拦。擦掉弟弟的眼泪,母亲努力展开笑脸说:“咱们做葱花饼。”我们坐在小板凳上,看着母亲开锅热油,倒面糊,用锅铲两面反转着烙,很快,葱花饼的香味飘来。饼烙好了,母亲说:“走,咱们支个新小桌。”带着我和弟弟到巷口寻来六块板砖,一边三块的摞起,摆上一块旧木板,一个小饭桌就诞生了。   母亲摆上两个盘子,一个盘子一张葱花饼。我说:“妈一起吃。”母亲说:“你们吃,我在姥家吃过了。”弟弟吹吹他的饼,用小手扯下一块塞到母亲的嘴里,母亲吃着,眼睛红了,我忙将目光转开,6岁的我,已经知道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后来用了五年时间,父母还清了债务。我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在自己家里,在新饭桌上吃葱花饼了。母亲每次烙饼都会加上鸡蛋,说是图个好兆头。   而今天,父母住上了新房子,可以安享晚年了。母亲知道,已不需要鸡蛋带来的好兆头,我们的日子,是真正的好了。
1964年我空军在官道镇驼山村——击落敌机 转发自12月23日烟台晚报,原标题《午夜目击 激烈空战》,作者: 贾殿柱   1964年,是我应征入伍的第六个年头。领导把我从七连的司机班调到三营的司机班,照样戴个“白脖子”上士衔,轮班站岗放哨。当时,为了应付灾荒年,我们全团都奉命在莱西及周边地带搞生产,我们三营就驻在栖霞观道镇驼山前的程家庄村。我们的八连就驻防在驼山西南侧的驼山村。   6月11日夜,我上二班岗,即10点半上岗,到12点下岗。实际上提前10分钟,下一班岗就去接班,这就使我提前了10分钟下岗。这个地方因为离莱阳军用机场较近,平时夜间经常有夜训的飞机嗡嗡声,人们不当回事。这次下岗途中,我就觉得好像天上的飞机比以前多了,嗡嗡声也比以前响了。刚进房东的院门时,空中打出一串照明弹,视线所及,好像整个天空都成了白昼。后来从一位战友的来信中得知:11日夜晚他们从烟台钢厂的一个小山顶的岗楼上,都看到了西天边夜如白昼的场面。他们来信主要是问一下战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当时就认为,这就不能说是夜训了,很可能是一场空战,或者是一起事故。内心正琢磨时,突然又听到空中有机关炮的响声,并且不止一次地有机关炮响声传来,我立即脱口而出:是空战!紧接着,一团火球就掉下来了,发出沉重的撞击声,“咕咚”一声,巨大的撞击声把周围几个村正熟睡的村民几乎都惊醒了。这就是美制的属于台湾当局的P2V-7电子侦察机,机内的驾驶人员和侦察人员共13人全部葬身于离八连的车炮场不远的姜家庄村的土地上。   后来,对于这次空战的地点,众说纷纭,有说是莱阳空战的,有说是招远空战的,还有说是栖霞空战的,这几个地点都相连着。在现场亲历的我认为,应该是以打下的敌机坠落地点为准。   另外,有争议的一点还有,现场庆功会是在哪里开的?应该说是在下泊村开的。因为当时我虽属于陆军,但因为我们的八连是打下敌机后的现场第一岗哨人,所以我们参加现场庆功会的人多一些。下泊村因房子紧张,我们生产部队号房时就没用这个村的房子。但是这个村的确有能开庆功会的大房子。大会从头至尾我都参加了。现场庆功大会上,海军领导人讲话、北航四师打下敌机的代表人物陈根发作大会发言,海政歌舞团还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演出。所以,我要证实的是,打下P2V-7飞机的现场庆功会是在栖霞观道镇紧临姜家庄村的下泊村召开的。P2V-7电子侦察机 资料图
2011年,戴玉成在海南尖峰岭发现世界上最大的蘑菇子实体 戴玉成教授拿着这个蘑菇的一部分 当时鉴定的是说“这个真菌子实体属于椭圆嗜蓝孢孔菌”,2018年戴玉成编写的《中国真菌志 锈革孔菌目(1)》把他修正为:椭圆木层孔菌 Phellinus ellipsoideus 《中国真菌志 锈革孔菌目(1)》第143页对 椭圆木层孔菌 Phellinus ellipsoideus的描述如下:相关新闻如下:研究人员说,在中国一棵倒掉的树下发现了一个重半吨、长33英尺(约合10米)的真菌子实体。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子实体———相当于其它真菌类型中的蘑菇。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这个巨型真菌估计有20岁了。它靠腐烂的木头为生,因此体积能够长到如此之大。 像这个巨型子实体一样,蘑菇实际上是能产生孢子的真菌果实,它们生长在土壤或其食物来源上。孢子又能产生新一代真菌。 植物学家最近说,一些真菌能利用加压气体将孢子在几微秒之中以每小时70英里(约合113公里/小时)的速度抛出去。这个真菌估计有4.5亿个孢子。 这个真菌子实体属于椭圆嗜蓝孢孔菌,是一种多年生真菌。它的外形很长,呈棕色,有2.8英尺(约合86厘米)宽、2英寸(约合5厘米)厚,外表的一部分已经碎了。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科学家还没有把整个真菌挖出来,不过密度检测显示它至少有半吨重。中国科学院教授戴玉成说,这个真菌是偶然发现的。研究人员在附近研究朽木菌时碰巧看到了它。 新华网
炕席底下 转发自12月11日烟台晚报,作者:于游美   给女儿讲我小时候的故事,讲到冬天坐在炕头上写作业,不到4岁的女儿却不知道什么是炕头。那炕席呢?更不知道了。我想了想,跟她讲起这么一段往事———   姥姥村与我们村隔着一条河,冬天河上都是冰。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妈妈把我裹成一个大粽子,放在自行车后座上,顶着呼啸的北风,骑车去姥姥家。过了河,再过一个山坡,就到姥姥家了。姥姥早就在屋前站着,目光朝着我和妈妈来的方向,一动不动。她矮矮胖胖的,一年四季都戴着一顶帽子,哪怕捂得额头上都是汗。她说摘了帽子风就从头发丝里吹进去了。   我不知道她在寒风里站了多久了,只知道在自行车后座上歪一下头,从帽子和围脖的缝里远远地就能看到她。我挥舞着笨重的手臂,她也挥舞两下,似乎能感觉到她嘴角带着笑。姥姥把我从后座上扶下来,问我冷不冷,然后一溜小跑把我抱进屋、抱上炕,回身把房门关上。她神色有点紧张,不时瞥一眼正在院子里说话的姥爷和妈妈。   这时,姥姥掀开烧得一块焦一块黑的炕席,一股泥土味扑面而来,她从席底下摸出一个皱巴巴的手绢卷,把嘴凑到我的耳朵上,把声音压到最低:“小美子啊,你数数是二十块钱吧?你不是想买笛子吗,够不够?”   姥姥颤抖着手打开手绢,里面全是五毛、一块钱的纸币,叠得很整齐,像是捋顺过好多遍。我还没来得及数,只听姥爷进屋来了,姥姥赶紧把钱塞到我的口袋里,并做了个“别出声”的动作。   姥姥不识字,家里的钱都是姥爷管着。苦日子过怕了,姥爷把钱看得很紧,都存着,绝不允许花在没用的地方。兜里揣着秘密,我浑身都不自然了,手不自觉地就往口袋上放,生怕钱掉出来露了馅。   姥爷一进屋就问我热不热,为什么不脱外套?我连声喊着说:“不热,不热!”脸却“唰”地一下红了。“脱下来,我给你放到里屋。”姥姥及时救场,边递给我一个眼神,边帮我脱了衣服。我这才稍稍定下神来。   那天,我一直没敢下炕,在炕头上坐到了下午,就怕下地要穿外套,穿外套就要碰那些钱,想想我就紧张。姥姥比我更紧张,时不时就去一趟里屋,出来时递给我一个眼神,告诉我钱还在。   就这样,我们祖孙俩心照不宣地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我把钱揣回了家。只可惜,还没来得及买笛子,就被妈妈发现了……   这以后,炕席底下就成了我和姥姥的秘密之地,姥姥攒的私房钱就掖在那儿,我一去,她就掀开炕席,拿出来让我数一遍,然后她再数一遍。那些私房钱基本都花在了我身上。那个炕席所散发出的泥土味儿,牢牢地嵌在了我的记忆里。依旧是个冬天,下着漫天的雪。姥姥总是昏睡,叫不醒。妈妈在炕上放了一沓钱,让她数,希望这样能让她清醒一些。我一回家,她就唤我:“小美子啊,你数一遍,我再数一遍。”   像小时候那样,我数一遍,她再数一遍。还没数完,我的眼泪已经止不住了。   姥姥还是没熬过那个冬天,安详地离开了。再也没有人轻轻唤我的名字和她一起数钱,再也没有人在炕席下藏私房钱给我花了。   女儿擦了擦我眼角的泪,跑去告诉她的姥姥,我哭了。却不曾想在厨房听到故事的她的姥姥———我的妈妈,早已泣不成声。
被誉为蘑菇房的村庄——云南的青口村 云南元阳县的青口哈尼族村,它坐落于美丽的梯田之间,这里地势险峻,山高谷深,形成了一个寒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一个立体气候。族人在这里开凿梯田,建设村寨,在此定居,这里植被茂盛,鸟啼、蝉鸣,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被评为中国最美6大古镇古村之一。其中,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著名的元阳梯田,这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梯田,非常的壮观,站在老虎嘴观景台上,放眼望去,脚下是万丈悬崖,眼前是无边无际的梯田。梯田像脚下的深谷延伸,美丽的线条构成层叠花瓣紧紧相连,错落有致,霞光中更是色彩纷呈,那种若隐若现的美丽真是使人无法把目光从他那里离开。在田里蓄水的季节,绿水蓝天都映照在水里,色彩美丽,景象动人。在哈尼族村寨里中,蘑菇房绝对是一个独有的特色。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形状像蘑菇一样,它的墙基是用石料或者是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它上面用夹板将土吹实在一段段上移累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的茅草遮盖成四斜面。这样的房子不仅能够遮风挡雨,而且是冬暖夏凉,最重要的是还能通风,使屋内保持干燥。传说在很久之前,哈尼族人住的是山洞,他们迁移到惹罗,看到这里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的蘑菇,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鸡系。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也造就了一个民族的 神话。有史以来哈尼族迁徙到哪,他们的房子就盖到哪,随便走进一个村,只见石铺的街巷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小巷旁边的房屋都是齐整的,土积堆砌的墙壁,屋顶是圆圆的,草顶,看上去就像一朵大蘑菇。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彩、多姿的梯田,形成一幅美妙的景观。而每个哈尼族的寨子都是包裹在浓浓的树荫之中,房子随山而建,街巷忽上忽下,房屋也是东一簇西一处,一处房屋看上去就像一团蘑菇群,紧紧的相互拥抱着,晨曦时分,哈尼梯田每一层都是一道精巧的涟漪,每一层都是一片清静的波纹,在阳光中闪烁着暖融融的光泽。村寨后面是郁郁葱葱的古树丛林,周围是绿竹青翠,中间以桃树、李树、村前是梯田,一层一层延伸到河谷,不远处有清澈甘甜的泉水井,哈尼族的这些自然景观给我们一种纯朴的风情,宁静而致远令人陶醉,但这份宁静不知何时就会被村里传来了一声鸡啼或狗吠打破,一瞬间恍若梦境,出行不尽感叹。这里就是人间天堂!走进红河的哈尼族,一栋栋如蘑菇一房屋就会跃入在你的眼中,配上宽广的梯田,加上浓墨重彩的山水,就如同一个在童话世界中出现的梦境。最佳季节,这里是四季皆宜最佳景点,梯田、蘑菇房,地址是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箐口村,竹字头,下面一个青春的行。从昆明汽车客运站有日班和夜班班车到元阳、建水到元阳,早晚有很多班次,两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感谢各位的收听。我们下一集跟大伙介绍从陕西开始说起。
有13种蚂蚁和真菌共生,其中12种是培育环柄菇 珊瑚菌coral fungi(旧分类名)在新的分类体系里已经被重新拆分到蘑菇纲下的两个亚纲:蘑菇亚纲和鬼笔亚纲,换个角度理解,这些亲缘较远的蘑菇在形态学上是十分相似的,正如它们的名字一样,像极了海底世界的各色珊瑚。由此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类似的报道介绍传统分类学中腹菌这一类和珊瑚菌一样从系统发育学角度来说亲缘很远的蘑菇它们的趋同进化,也想看看是否有报道珊瑚菌趋同进化的文献。 不凑巧,中英文都没有合适的报道,不过一篇对共生关系趋同进化研究却很有意思。文中主角之一的“珊瑚菌”按照新的分类系统,被归在蘑菇目蜡伞类支系的原羽瑚菌科Pterulaceae,是一类木生菌;有一种叫Apterostigma pilosum的蚂蚁,它们可以在蚁巢的“小花园”中培育上面这种“珊瑚菌”,把它的菌丝作为日常的主要食物来源,更神奇的是,它们为了让菌菌健康成长,还会在培养时加入可以分泌抗生素的细菌以抵御寄生虫对培养基质的侵染,四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共生体系。 有意思的是,这个共生体系和其他蚂蚁培养真菌的共生体系是不同的,已知的13种蚂蚁真菌共生关系中,有12种蚂蚁培养的都是环柄菇科Lepiotaceae中的3种蘑菇,并且侵染的寄生菌和防御菌也是与环柄菇息息相关;只有Apterostigma pilosum培育的是原羽瑚菌科Pterulaceae,组成了独特的共生体系。这表明虽然是是相似的蚂蚁-真菌共生关系,但是这种关系的建立和上述12种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进程,有着独立的来源,蚂蚁-真菌的共生关系存在趋同进化。
祁连黄蘑菇:青藏高原特有的美味山珍 记者/陈晨 图/聂文虎 刊发于2019年10月10日《青海日报》第9版青海草原广袤,牧草肥美,为美味的生长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在祁连海拔3000米的草场上,就生长着青海人津津乐道的鲜味——祁连黄蘑菇。 每年七月和八月是蘑菇生长最好的季节。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野生蘑菇遍地丛生。这些野生蘑菇饱满鲜嫩,是夏季草原鲜嫩可口的美味,其中,祁连黄蘑菇个大、肉厚、水分少,质地细密,是青藏高原上有名的山珍。 祁连黄蘑菇,也叫祁连黄菇或皇菇。其食用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时期就是进贡皇家的贡品,故又称“皇菇”。它的表皮和鸡皮很像,呈黄色,其味道鲜美,风味浓郁香滑,营养丰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硒”的含量很高,被人们称为“草原仙菇”。对于土生土长的西宁人张晓磊来说,姥姥的羊肉黄蘑菇面片是黄蘑菇最香的做法。“羊肉炒得咸香可口,黄蘑菇干自然清香,两种鲜味在热腾腾的面片汤的香气中合为一体,黄蘑菇的鲜味会进一步提升羊肉的鲜味,相当于给味蕾注入了一针兴奋剂,没有比羊肉黄蘑菇面片更美味的了。”张晓磊谈起羊肉黄蘑菇面片的味道便忍不住回味那种山珍和野味碰撞的美妙。 用最简单的方式烹饪,是对鲜美食材的最大信任。在牧区长大的东智认为黄蘑菇最地道的吃法应该是酥油烤蘑菇。“把刚采摘的黄蘑菇抹上酥油、撒上盐,在炉盘上烤黄蘑菇,伴着嗞嗞的响声,那真是抵挡不住的诱惑。不需要任何餐具,用手捏起黄蘑菇的伞帽放进嘴里,这才是真的香!” 在青海野外工作十余年的何生金告诉记者,“我们去野外一走就是几个月,出发前我们会带上几个红烧肉罐头,把罐头和从牧民手里买来的黄蘑菇炖在一起吃,那种香味让人一辈子忘不了。”何生金的描述让人不禁对这青海人津津乐道的山珍美味充满了兴味。
过去农村怎么做苹果醋,你知道吗? 转发自9月17日的《烟台晚报》,原题:一筐烂梨 作者:哈本厚、  1958年国庆节前,烟台市大马路商店(当时叫城市供销社第十二门市部)进了一批莱阳梨,刚把梨卸下车,就发现有一个筐向外漏黄水,打开一看,一筐梨已经烂了一大半了,密密麻麻的小虫乱飞扑面。怎么办?水果门市负责人找到了我父亲。   我父亲是这家商店卖日用百货的售货员,他见销售水果的领导来找,很诧异,只听对方说:有筐莱阳梨烂了,还有能吃的部分,丢了太可惜,你家孩子多,肯定会喜欢,就处理给你吧,收5角钱。   5角钱当时能买5斤玉米面,我父亲稍微迟疑了一下,就点头答应了。于是,水果门市的售货员立即装车,蹬上三轮车就出发。商店的前脸为大马路,后身即为庆安里第一个胡同,我家住在第三个胡同,不用5分钟,就把货送到我家。接到这筐烂梨后,小院顷刻欢腾起来。我急忙上前去揭筐盖,妈妈止住我,让我和弟弟把门后的小水缸抬到院子里、刷干净。她在小院中架起菜板,又端出一盆水,这才让我揭开筐盖,小飞虫“忽”地一下子飞出来,扑到我脸上,脸上顿时长出许多“黑麻子”,引起孩子们的一阵哄笑。妈妈依然不让我们动手拿梨。她自取自切,把切下的烂梨丢进小水缸里,把剩余部分放进水盆中,再让我洗净,捞出来分发给院内的孩子。   妈妈切梨的速度太慢,院子里的孩子越来越多,很快便围成一圈,大家都着急地等待,有人想自己动手,妈妈绝不松这个口。切至接近半筐时,发现有几个梨仅有烂点,相对成色较好,妈妈让我送给院内几家大爷大娘。我心想,就这么几个好的,还要送人,我连个烂的还没捞着吃呢!却不敢顶嘴,满腹委屈地跑来跑去。大娘们对送来的梨,不仅没有嫌弃,反而都高兴地表达了谢意。那时,即使富裕家庭,水果也是奢侈品。   妈妈见有些孩子已将手中的梨吃完,手拿着梨核正东张西望,就说:“梨核(烟台话读gu)放到凳上那个盆中。”大家面面相觑:切下的烂梨一点不漏地放在小水缸中,连吃剩的梨核也不许带走,真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一筐梨重50斤,就算烂掉一半,还剩20多斤,孩子们的肚量有限,一会儿工夫就撑得小肚凸凸的,一个个摸着肚皮走了。还剩个筐底,至少也有五六斤,妈妈切好,我洗好,母子二人饱餐一顿,还给没回家的父亲和其他家人留下几个。   妈妈让我把梨核洗好,放进盛着烂梨的小水缸中。她起身从厨柜取来一块老麺,用菜刀背轻轻敲碎后,放入烂梨缸中,又回屋找来一块小棉被盖在缸上。妈妈让我把缸盖盖上,又让我与弟弟将缸放至正间地封存,并嘱咐:不要随便揭缸。   这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几天之后,趁身边无人,我偷偷地揪往小棉被的一角,猛地向上一提,一股酸溜溜的气味冲入脑门,只见烂梨化成半缸稀汤,上面全是米粒大的小黄飞虫。   几天之后,妈妈让我到后夹道取来“淋缸”。这缸与普通泥缸的唯一区别,就是在缸底打了一个比铜钱还要小一点的圆孔,这是以往用来做酱油的。上世纪50年代,我家的酱油全是自己酿造的,直到后来粮食定量供应,材料短缺了才作罢。   淋缸刷好后,妈妈拿来一根长长的胡秸棒,将底部的胡秸秧抽出来,又将无秧的胡秸皮扯成一缕缕的,插在淋缸底孔中。而后将缸放在两条长凳上,缸孔置于两凳之间,淋缸下放上一个大盆,再将经过发酵的烂梨浆倒入淋缸中,轻轻地上下抽动胡秸棒,香喷喷、酸溜溜的莱阳梨醋,便顺着胡秸棒流入大盆中。   此时,不仅小院内,连整条胡同都溢满莱阳梨醋香,许多街坊邻居都闻着醋香进院观看。妈妈招呼说:我家瓶子有限,快回家取个瓶子来,拿回点儿头锅新醋,回去尝尝鲜。   取醋的人相继离开,妈妈又让我为胡同里没到场的邻居们送去点,临走时还一再叮咛:别忘了把醋瓶子带回来。   1958年国庆节这一天,胡同里家家户户举杯共饮同庆之后,都是蘸着妈妈亲手酿造的莱阳梨醋吃的饺子。人们都夸奖说:哈大娘的手真巧!
辣疣上床 转发自7月9日烟台晚报 1966年7月,我调到南长山边防哨所任干事。哨所建在南城村西海沿,打开大门就是大海,视野十分开阔,海面情况一览无余,大小黑山岛、庙岛尽收眼底。这里既适合对海面进行观察,又是个游泳、赶海的绝佳所在。   一天午饭后,几个战友相约去游泳。海滩平缓,砾石铺底,埋头水下,满目青褐色,海草翩翩起舞,海葵肆意张合,小鱼小虾与你嬉戏,海螺贝类触目皆是,偶而也会有海参鲍鱼露面。我们一边游泳,一边赶海,“拾草打兔子———捎带的事”。   那天赶上洘潮,潮印向里收缩,我们一伙嘻嘻哈哈,依次下海。炎热的酷暑,我们能有这么一片清凉的大海,算是三生有幸了。我在战友们的左后方,一边游,一边将头埋在水下,搜索着猎物,时而立起身来,用脚触探。突然,在齐腰深的水下,我碰到了一个障碍,不似礁石坚硬,又不像鱼儿灵动,有一种松垮的感觉。因为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于是潜入水底看个究竟。原来是堆积在一起的一垛海螺,像一个丘包。由于我的贸然惊扰,丘包顶部开始坍塌,海螺们背着沉重的螺壳,纷纷向四面八方蠕动扩散。乍见这么多的海螺,我惊喜不已,顺势抓上一把,直起腰来,仔细查看,只见外壳灰绿色,壳表面一道一道的螺旋纹理清晰可见。大的高约三至四厘米,小的有两厘米。经老同志辨认,说此螺当地叫辣疣(音),因为肉体上有一缕暗绿色苦胆,吃起来有点辣,还有点苦,大概就是因此而得名吧。   后来查资料得知,辣疣,学名疣荔枝螺,俗称辣螺、辣波螺、辣疣,胶东人多称其为辣疣,属腹足纲、新腹足目、骨螺科,广温性底栖贝类,在潮代间中下区的岩礁附近海底和礁上,喜聚群生活。繁殖期7月份。据当地渔民讲,天气炎热时,它们聚成大堆的现象,叫辣疣上床或辣疣爬床,那是它们在完成传宗接代的活动呢。   我们平时游泳,虽然捎带着赶海,但海货收获不多,加之哨所近在咫尺,所以一般并不随身携带盛装的家什。这次却是不同,我的意外发现令人惊喜,有的战友跑回哨所报信儿,大家闻风而动,纷纷拿着脸盆拥向“事发现场”。大伙儿轮番扎猛,扎进海底逮辣疣。已经炸了锅的辣疣四散而逃,怎奈它们的脚步太慢,又背了座“小山”,就是让它半天工夫它也爬不了多远。我们也老大不客气,来了个一网打尽,先后装满了三个脸盆,战友们个个喜形于色。   接下来,全哨所的干部、战士搞了个辣疣聚餐。辣疣刚离水就下锅,那艮盈盈的鲜美无比的滋味,征服了我们的味蕾,刻进了我们的记忆。
歇晌 转发自7月10日烟台晚报,作者:杜春鹗   “黑油油的铁脊梁汗珠子滚太阳,风吹篱笆雨洗窗泪花泡月亮。”每当听到这首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的插曲,我就想起当年三伏天锄地和歇晌。   1957年我14岁,在牟平武宁完小毕业后回乡参加农业生产,正赶上三伏天,生产队有锄不完的地,苞米地瓜花生大豆高粱,这些地都需要锄,锄了一遍,第二遍又在等着你。火辣辣的太阳下,我和身强力壮的男社员一样,一顶草帽,光着个膀子,一条短裤,打着赤脚,在田间辛勤劳作。几天下来我被晒得像黑人一样,头上冒汗,嗓子冒烟,脊梁冒油,脚下冒火,那滋味真不好受。最难受的还是在山上没有水喝,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现在的年轻人会问,你不能带瓶水吗?对不起,庄稼人没那习惯。上工时扛把锄头就走,最多脖子上有条擦汗的毛巾。一次阴天锄地,日头藏在云彩里,锄到中午,一大群人谁也说不清具体时间,直到我妹妹上山找我们,才和道晌歪了。农民对庄稼的呵护和敬畏使我小小年纪深受触动。老队长说:“庄稼就是咱庄稼人的命啊!”   对于起早贪黑、辛苦劳作的农民来说,夏日歇晌多么重要自不必细说。在乡村,没有纳凉一说,农村人把纳凉叫做歇晌。在正午太阳最毒的时候,树荫下是歇晌的好地方。席地而卧,闻着花香,听着鸟鸣,习习凉风,酣然而睡,是对农人最好的酬劳。   我岁数小,精力旺,又好动,不喜欢午睡。于是我家的小菜园和那一口水井,便是我最好的去处。一本本小说是我歇晌最好的精神食粮。我最高兴的是在歇晌时,竟和母亲意外促成一段美满姻缘。   那年我那年轻貌美、聪明能干的叔伯姐正在谈恋爱。对象是本村的,小伙子长得挺飒利,又是团支部书记,种地的一把好手。他们在共同劳动和排年戏时产生爱情,双方爱得很深。叔伯姐哪里想到,她的恋情被父母知道后勃然大怒,坚决不同意她嫁给庄稼人,而且还是一个村的,辈分也不对,一个爷爷辈,一个孙子辈。一气之下,她被父母软禁在家,闭门思过,不许与男方来往。   我家菜园紧挨着叔伯姐的家。一天中午歇晌,我正在井边看书,叔伯姐从她家窗户小声喊我,我跑了过去。原来她安排我当她的通信员,给男方传递字条。还特意叮嘱我一定等着要收条。在路上,出于好奇,我打开字条,只见用铅笔草草写了一句话,“你想想办法,我等着你,永远不会变心的。”我把字条送去,男方喜出望外,顺手给我一根黄瓜作为奖励。回来的路上,男方的收条我也偷看了,写的是段顺口溜:“海可枯,石可烂,爱你之心永不变。”   在我连续送了三次字条后,叔伯姐的婚姻仍然陷入僵局。叔伯姐让我找我母亲帮忙,上她家做她父母的思想工作。我母亲那年40多岁,家里地里都是把好手,还是专门领着婶子大妈小孩干活的小组长,在群众中很有威信。母亲能说又能干,对完成这一调解任务很有信心,当天歇晌,就领着我去了叔伯姐的家。   母亲对叔伯姐的父母说:“讲究辈分没有味儿。又不是同族同姓,仅仅是街坊辈分,有什么要紧。”母亲又说:“现在是新社会,讲究恋爱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孩子大了,懂事了,咱们作父母的不能影响孩子的前程。”母亲还说:“男方我也了解了,小伙子通情达理又肯劳动,老实忠厚,结婚后肯定能过上好日子。”母亲与叔伯姐父母聊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思想工作做通了,答应让他俩处处看。   那年秋后,叔伯姐如愿出嫁了。婚后很美满,小两口特地来我家表示感谢。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