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导演
疯狂的导演
微电影拍摄制作
关注数: 428
粉丝数: 12
发帖数: 11,818
关注贴吧数: 110
欲成其大,首须志远,不为琐事所羁 欲成其大,首须志远,不为琐事所羁,不为蝇利所惑,不为暗局所迷,不较锱铢得失,不计当下成败,眼有大视野,胸怀大气魄;次须心高,不纠于情,不缠于人,能隐于市,可静于喧,控欲壑泛滥,防陋习滋生,神平气自和,心宁境自升;再须能舍,树高去繁枝,人立弃小我,放下什么,得到什么
来一次 早上好
五明佛学院院长是谁? 阿弥陀佛
此吧依然不火,呵呵 阳明学太高 如今国人修养和智商都不行的缘故?? 还是政治因素???
慈诚罗珠堪布 10月11日 21:51 站在任何一座高山遥望大地,视野里的地平线永远是平的,看不出地球是圆的,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真相。千万不要以看不见为理由,来否定地球的圆形。站在任何世俗感官的角度来探索生命,了解的永远只是一个阶段,而看不见它的循环,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真相。千万不要以看不见为理由,来否定生命的循环。
真正无伪的修行,不应是随大流之所为,当一个人知道是什么促使他承 真正无伪的修行,不应是随大流之所为,当一个人知道是什么促使他承担起修行的责任时,真正无伪的修行应该是一种全然的喜悦。修行的基础,就是破除对此生幻相的执着——所以,破除它吧!——大宝法王噶玛巴
【视频】索达吉堪布微博开示10月-11月15日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M1NjU4OTQ0.html&urlrefer=7ad94c06c805eebb80635510f7c809b2
【福慧双修吧】吧主前来报道
【什么是福慧双修】 佛陀住世时,经常开示弟子修行要福慧双修,才可有成就。如果只修福或只修慧,便偏离正道,不能福慧圆满。 曾有师兄弟两个修行人,虽然一起跟着师父修道,但各自的修行方式则不同。师兄听说修福的人,将来会有很大福报,于是专门修福,而不重视智慧;师弟听说修慧的人,会很有智慧,于是专门修慧,而不重视福德。他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方式修行,两人互不干扰。 很多年之后,师兄因为专注修福,不看经典,不求智慧,到了老年之后,对各种道理不明,好坏也不分,像一个呆头呆脑的木头人,更不用说证得什么果位了。而他的师弟,认为智慧很重要,把智慧比成像人的眼睛一样。认为一个失去眼睛的人,走起路来一定很危险。修行的人,假如没有智慧,往往会走错了方向。由于他一心一意只勤求智慧,所以就把修福德的事放到了一边。到了最后,因为他的精进修持,结果证得了罗汉果。这个时候,他的师兄已经年老死去了,只剩下他一个,所以他就离开修行的地方,准备进城去,在人群中教化众生。 可是修慧而不修福的他,在城市中走了很多地方,饥饿时想向人化缘,却没有一个人肯供养他。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自己证得了罗汉果位,却没有人供养自己呢?他于是向城中众人宣说自己是已经证果的罗汉,但是大家依然都不理他。 师弟虽然是证果的罗汉,但是肚子饥饿时,心里对于众人都不肯供养他的事,就有些怨怪。因而,他便想去责问国王,为什么他的臣民,连证果的罗汉都不知供养。 当他来到王宫时,在辉煌的宫殿门口,忽然看到一只白象。象身上披戴着很多璎珞和宝珠,叮叮当当地响着,而大象在宫殿门口悠闲自在地走来走去,很安然。可当师弟入定观察以后,才发现这头大象原来是他那位专修福德的师兄转世的。由于师兄过去专修福而不修慧的缘故,所以,今生虽然托生于王宫,但也只是一头无知的大象而已。 已证得罗汉果的师弟,看到这种情形,若有所悟地感叹道:“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 学佛的人,既要修福,同时也要修慧,所谓:“福慧双修”,然后可以成就圆满无缺,正觉、幸福、快乐的人生。否则,有福德没有智慧;或有智慧而没有福德,都是人生的缺陷。因为,一个只拥有福气而没有智慧的人,虽然生活如意富足,但不会为人处世,会被人疏远。反之,只拥有智慧而没有福气的人,虽然明白人生的意义,可是生活穷困,衣食不足,无以利己利人。因此,只有福慧双修,才能不断完善人格,福利大众,乃至觉悟成佛。
【福慧双修吧】吧主前来学习 弘法利生!阿弥陀佛!
【什么是福慧双修】 佛陀住世时,经常开示弟子修行要福慧双修,才可有成就。如果只修福或只修慧,便偏离正道,不能福慧圆满。 曾有师兄弟两个修行人,虽然一起跟着师父修道,但各自的修行方式则不同。师兄听说修福的人,将来会有很大福报,于是专门修福,而不重视智慧;师弟听说修慧的人,会很有智慧,于是专门修慧,而不重视福德。他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方式修行,两人互不干扰。 很多年之后,师兄因为专注修福,不看经典,不求智慧,到了老年之后,对各种道理不明,好坏也不分,像一个呆头呆脑的木头人,更不用说证得什么果位了。而他的师弟,认为智慧很重要,把智慧比成像人的眼睛一样。认为一个失去眼睛的人,走起路来一定很危险。修行的人,假如没有智慧,往往会走错了方向。由于他一心一意只勤求智慧,所以就把修福德的事放到了一边。到了最后,因为他的精进修持,结果证得了罗汉果。这个时候,他的师兄已经年老死去了,只剩下他一个,所以他就离开修行的地方,准备进城去,在人群中教化众生。 可是修慧而不修福的他,在城市中走了很多地方,饥饿时想向人化缘,却没有一个人肯供养他。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自己证得了罗汉果位,却没有人供养自己呢?他于是向城中众人宣说自己是已经证果的罗汉,但是大家依然都不理他。 师弟虽然是证果的罗汉,但是肚子饥饿时,心里对于众人都不肯供养他的事,就有些怨怪。因而,他便想去责问国王,为什么他的臣民,连证果的罗汉都不知供养。 当他来到王宫时,在辉煌的宫殿门口,忽然看到一只白象。象身上披戴着很多璎珞和宝珠,叮叮当当地响着,而大象在宫殿门口悠闲自在地走来走去,很安然。可当师弟入定观察以后,才发现这头大象原来是他那位专修福德的师兄转世的。由于师兄过去专修福而不修慧的缘故,所以,今生虽然托生于王宫,但也只是一头无知的大象而已。 已证得罗汉果的师弟,看到这种情形,若有所悟地感叹道:“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 学佛的人,既要修福,同时也要修慧,所谓:“福慧双修”,然后可以成就圆满无缺,正觉、幸福、快乐的人生。否则,有福德没有智慧;或有智慧而没有福德,都是人生的缺陷。因为,一个只拥有福气而没有智慧的人,虽然生活如意富足,但不会为人处世,会被人疏远。反之,只拥有智慧而没有福气的人,虽然明白人生的意义,可是生活穷困,衣食不足,无以利己利人。因此,只有福慧双修,才能不断完善人格,福利大众,乃至觉悟成佛。
【什么是福慧双修】 佛陀住世时,经常开示弟子修行要福慧双修,才可有成就。如果只修福或只修慧,便偏离正道,不能福慧圆满。 曾有师兄弟两个修行人,虽然一起跟着师父修道,但各自的修行方式则不同。师兄听说修福的人,将来会有很大福报,于是专门修福,而不重视智慧;师弟听说修慧的人,会很有智慧,于是专门修慧,而不重视福德。他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方式修行,两人互不干扰。 很多年之后,师兄因为专注修福,不看经典,不求智慧,到了老年之后,对各种道理不明,好坏也不分,像一个呆头呆脑的木头人,更不用说证得什么果位了。而他的师弟,认为智慧很重要,把智慧比成像人的眼睛一样。认为一个失去眼睛的人,走起路来一定很危险。修行的人,假如没有智慧,往往会走错了方向。由于他一心一意只勤求智慧,所以就把修福德的事放到了一边。到了最后,因为他的精进修持,结果证得了罗汉果。这个时候,他的师兄已经年老死去了,只剩下他一个,所以他就离开修行的地方,准备进城去,在人群中教化众生。 可是修慧而不修福的他,在城市中走了很多地方,饥饿时想向人化缘,却没有一个人肯供养他。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自己证得了罗汉果位,却没有人供养自己呢?他于是向城中众人宣说自己是已经证果的罗汉,但是大家依然都不理他。 师弟虽然是证果的罗汉,但是肚子饥饿时,心里对于众人都不肯供养他的事,就有些怨怪。因而,他便想去责问国王,为什么他的臣民,连证果的罗汉都不知供养。 当他来到王宫时,在辉煌的宫殿门口,忽然看到一只白象。象身上披戴着很多璎珞和宝珠,叮叮当当地响着,而大象在宫殿门口悠闲自在地走来走去,很安然。可当师弟入定观察以后,才发现这头大象原来是他那位专修福德的师兄转世的。由于师兄过去专修福而不修慧的缘故,所以,今生虽然托生于王宫,但也只是一头无知的大象而已。 已证得罗汉果的师弟,看到这种情形,若有所悟地感叹道:“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 学佛的人,既要修福,同时也要修慧,所谓:“福慧双修”,然后可以成就圆满无缺,正觉、幸福、快乐的人生。否则,有福德没有智慧;或有智慧而没有福德,都是人生的缺陷。因为,一个只拥有福气而没有智慧的人,虽然生活如意富足,但不会为人处世,会被人疏远。反之,只拥有智慧而没有福气的人,虽然明白人生的意义,可是生活穷困,衣食不足,无以利己利人。因此,只有福慧双修,才能不断完善人格,福利大众,乃至觉悟成佛。
学习佛法以后并不是做奇奇怪怪的事情,而是提高自己的智慧 学习佛法以后并不是做奇奇怪怪的事情,而是提高自己的智慧,要更爱众生、更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这样的话我们的智慧才不是修偏的。如果有智慧有慈悲的话,自己的家庭会更加和睦,亲朋好友也更接近我们,我们做的事情也越来越顺。——慈成加参仁波切
【古之名人座右铭】(1)林则徐:制怒。(2)王勃:穷且益坚 【古之名人座右铭】(1)林则徐:制怒。(2)王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3)曹雪芹:富非所望不忧贫。(4)陶渊明:不戚戚于贫穷,不汲汲于富贵。(5)黄宗羲: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事,不论万世。(6)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欲于利。(7)鲁迅:早。
不圆满的是自己的烦恼,不清净的是自己的业障。 不圆满的是自己的烦恼,不清净的是自己的业障。你有看不惯的事,说明你的智慧不够;你有看不起的人,说明你的慈悲不够。有慈悲的人,没有看不起的人;具有智慧的人,没有看不惯的事。其实,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都是正常的,没有不正常的。只是众生的因缘不同,所以才有不同的显相。
学佛,不只是对死亡的寄托,也不是为了死后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学佛,不只是对死亡的寄托,也不是为了死后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正确的看待人生。透过佛教的无常观,我们会明白,很多事情,虽然美好,但不会持久。很多时候,虽然痛苦,但终究总会过去。所以,佛教的”无常”是人生最好的启示,它让我们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中,能升起智慧的观照。
在修行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磨难,此时千万不要被磨难刺穿了修行 在修行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磨难,此时千万不要被磨难刺穿了修行的心脏,如果自己毅力很强,犹如山王般不被波涛、狂风、大鹏等违缘所动,修行一定会圆满成功,造违缘的魔众也会羞愧离去。 --入行论广解
当你懂得如何找到事物背后的光明面 当你懂得如何找到事物背后的光明面,你会发现,渐渐地,恐惧、负面的情绪也会离你远去,正面的信念在你心中不断被强化,幸运也会开始向你招手。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由于受到自身视角的限制,往往是不全面、不准确的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由于受到自身视角的限制,往往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而这种片面、有偏差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所以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与人、与周遭环境相处,并为此而持续地感受着焦虑痛苦。
佛曰: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 佛曰: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三十而立,立什么?——立身、立业、立家;四十不惑,明白了什么? 三十而立,立什么?——立身、立业、立家;四十不惑,明白了什么?——明白了社会、自己、责任;五十知天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命运轨迹、人生定位、未竟责任;六十耳顺,看透了什么?——看透人生、生命、名利;七十从心所欲,应该怎样去做?——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延参法师 40分钟前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在于自己面对这纷纷世界 延参法师 40分钟前 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在于自己面对这纷纷世界的一种意志,你用什么眼光看世界,那么你就是什么世界中的主人公,如果被偏见和我执牵引,那么势必会活向烦恼的周旋,人生在路上,山重重水重重,浮云散去月在天,好一个晴晴朗朗。
噶玛巴千诺- 今天 20:06修行不是像有些人以为的 噶玛巴千诺- 今天 20:06 修行不是像有些人以为的,觉得修行就是一种舒服的精神按摩,修行是一种磨炼,像是一种军队的操练,我们一定要精进、投入,要在真实的生活当中,把它实践出来。就是要实践、要实修,才能成为真正的修行。因为我们需要一种内心的和平、宁静,需要一种人与人、人与众生之间的和谐,能够结上一种关爱的善缘
来看看
很多众生即便你告诉他道理,他也听不懂 很多众生即便你告诉他道理,他也听不懂,给他条好的道路他也不肯走。就象容器装满水放了只青蛙下面有火煮,开始它不觉得水烫,水烫的时候它想要出来已经来不及了。众生就像这样,我们在轮回当中,看不到轮回的过患,反而以为轮回很舒服,可是一旦有天你真正认识时,往往已经来不及。 ---大宝法王噶玛巴
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念佛之人,看一切众生皆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 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念佛之人,看一切众生皆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要这样修,要听印光大师的话。印光大师是谁?大势至菩萨的化现,他显现出家相。有没有佛菩萨显现在家人相?也有的,有可能就是你爸,也有可能就是你儿子。有的人是儿子叫你来学佛的对不对?其实儿子就是来度化你的。——传喜法师
淡定看人生,宁静做自我。 淡定看人生,宁静做自我。人生充满变数,定力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生的走向。所谓定力,就是对自己的控制力。定力好的人,谨言慎行,不随波逐流,不放纵欲望,有所为,有所不为。因而常不被情绪左右,淡看名利得失,宁静做自我,从容过生活。淡了,静了,你的生活才会听你的安排。
人们拼命赚钱,千辛万苦成家置产的结果,亦只不过是一个幻梦 人们拼命赚钱,千辛万苦成家置产的结果,亦只不过是一个幻梦,看透了人生的我,将不顾贫穷、饥饿和他人的讥笑,决心尽形寿,为自己、众生的一切利益去修行。--大宝法王噶玛巴
别问前生是何人!也别问来世作何人 别问前生是何人!也别问来世作何人!但求今生做好人!生命的起点到终点就是这样,需要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最后到达的高度,全在于你心中的舞台有多大,这就是人生。佛陀曾说,活在当下,把握今天,不要为明天做什么而伤神烦恼,如何做到不起憎恨心,烦恼心,贪欲心?佛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要给人生强加一些不实的概念,说什么开始 不要给人生强加一些不实的概念,说什么开始,说什么结局,说什么成功,说什么失败,命运是一场教育,也许我们的觉醒姗姗来迟,只要我们这一生没有错过思考,我们已经给人生争取到了时间,面对明天都是一张朴素的脸,自己做自己烦恼的治愈者,就算不辜负,这一趟渺小的人生。
不要悲观地看待生活,更不要自以为是 不要悲观地看待生活,更不要自以为是,很多事情不要自以为刚开始就已经看到了结局,许多的一念之间,离结果还是非常遥远的。仔细想一想,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痛苦不堪,也没有真正的难以忍耐。把握住每一个当下的心平气和,我们会发现,其实是没有什么真正值得生气的事情。
一滴水要怎么让它永不消灭? 一滴水要怎么让它永不消灭?就是将这滴水倒入大海中,让大海中永远有那一滴水存在。我们和世界一切众生都有连带的责任,与一切的生命息息相关,所以不能自私只替自己想,要尽力做好所能做的。世间最好的礼物是佛法,释迦佛的教法是除去一切痛苦轮回最好的药,是生命最好的庇护。--海涛法师
不懂得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是一种惩罚 不懂得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是一种惩罚,就是不断地生死轮转;懂得生命的意义,就可以利用生命中的逆境磨练身心、惕励修行
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空不空 多少旧梦还是空 华夏山河静与动 谁识农夫或渔翁 心如铁真男儿少 如今谁忆谭嗣同 油条奶油满集市 袁氏兄弟当主公 孟德玄德今何在 关公倒成迦蓝神 沧海桑田误英雄 慈悲对魔魔更凶 小我大我明或暗 我有我无我中庸 诗与剑都磨出锋 敢向诸葛借东风 儒释道铸金刚胆 欲出沧海斩蛟龙 待修安忍大禅定 必重振汉唐雄风 11.5
所谓的智慧是指能够分别善恶好坏的能力 所谓的智慧是指能够分别善恶好坏的能力,在这里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而无论是什么生活方式,都要尽量地不离开佛法,这便是一种智慧的修持。---大宝法王噶玛巴 摘自:如何将六度波罗密融入生活的修持开示
很多人会说自己能力不足,知识不够 很多人会说自己能力不足,知识不够,从某方面来讲知识、能力,这好像很重要。以知识来讲,看到过去历史上许多成功的人,他们并不具备高学历也没有丰富的知识;他们所具备的特点是有一种勇气,一种毅力,一种我能够做到的敢做敢当的心,因此他们能达到与别人不同的成就和果位。---大宝法王噶玛巴
应视一切的困境磨难为加持的变装,它们能够庄严我们的生命 应视一切的困境磨难为加持的变装,它们能够庄严我们的生命,我们必能寻获利益的果实。我们应当善用一切所面临的困难,是为了达到更多的开展,因此,“困难”便成了“德行”,即是品格、尊严及圆满。这是应该去实行的珍贵之事。-----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邬金钦列多杰
【慈悲甘露】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我们归宿在哪里? 【慈悲甘露】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我们归宿在哪里?一般人把有房子当归宿,有太太有先生有感情当归宿,我们修学佛教的人,是以清净心作归宿。《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空性作归宿。什么叫空性?世间人叫心灵平静。没有贪嗔痴,才是我们心灵最高的归宿。--海涛法师
生活的烦恼,许多都来自于对外界以及对别人的对比 生活的烦恼,许多都来自于对外界以及对别人的对比,甚至是攀比,命运没有什么确切答案,人生怎么活,就在于你是努力,还是拖延。
“如果你为佛陀、为教法做事,要谨慎 “如果你为佛陀、为教法做事,要谨慎,因为那是整体之事,会影响到众人。”所以我们要随时提醒自己,做佛法的事,不要混杂贪欲、嫉妒,如果混杂人我之见、宗派之别,那就会沉沦到轮回的更深处去了。“要放下自己,才会看见整体的利益和价值。”--大宝法王噶玛巴
环境好坏,常常随心而变。心若调伏了,周遭的环境自会安静。 环境好坏,常常随心而变。心若调伏了,周遭的环境自会安静。哪怕身居闹市,也可如如不动。陶渊明就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索达吉堪布
生活里的负面情绪 生活里需要清醒客观的对待自己那些负面的情绪,不可盲从那些悲观和失落的琐碎心情,生活是什么,简单的说,找些理由让自己洒脱,维护命运的尊严,维护生活的活泼,自重才是尊重。 延参法师
无论做任何事都应遵照佛法而行 无论做任何事都应遵照佛法而行,做任何事情都应当成为烦恼的对治,这样做的话便是真正的佛法,应当如是精勤。如果自己的相续中产生功德,请不要生起我慢心,会被魔束缚故。——阿底峡尊者《噶当派祖师嘉言选录》
我们必须要学会适当去处理自己的染污 我们必须要学会适当去处理自己的染污,那就是佛法所教导的一切。佛法在处理染污方面是以发心为基本,而以正念、觉性为辅,对日常生活的一切都具有正念与觉醒,恒常关照。如果我们能留意关照,就能正确处理烦恼业障。那么不论我们什么染污,也都能将其转为究竟本性,也就是智慧。——广定大司徒仁波切
我们必须清楚知道,透过修行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必须清楚知道,透过修行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否则可能花上二十年研究佛法,但实际修行需要做取舍时却不知所措。修持佛法的目的是清净自心,内在的修持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该像个演员穿上戏服般,将佛法修持当做套在身上的表相,而应该确确实实地用功于自心的转化。——大宝法王噶玛巴(2012.12.9)
修无常观的利益很多: 修无常观的利益很多:(一)因为深知一切有为法无常乃能对现世不生贪着。(二)因为修无常观的缘故,乃能精诚祈祷,奋起精进,因此能够速离贪爱和瞋恚,为证取诸法平等性,作极大之助缘。——冈波巴大师《解脱庄严宝》
你必须用慈悲的水灭掉嗔恨的烈火 你必须用慈悲的水灭掉嗔恨的烈火。你必须用强力疗效的桥梁来渡过贪欲之河。你必须在愚痴的阴暗中点亮明智的火炬。你必须用精进的捣杵敲碎傲慢的高山。你必须穿戴安忍的暖衣来克服嫉妒的暴风。这五毒,若你肆无忌弹陷溺其中,将会在轮回三界中把你毁掉。不要任由其恣意妄行这会酿成大患。莲花生大师言教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自曝图一张
去改变自己每天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 去改变自己每天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改变自己的心态,让世界这个大家庭变得越来越好,这才是最好的环保。——大宝法王噶玛巴11月1日《三主要道》课程笔录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不管遇到寒冷也好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不管遇到寒冷也好,饥饿也好,毁谤也好,都应该将此逆境转为道用。真正英勇的人,事先要有一种心理准备:“以后我遇到可怕的违缘时,怎么样将它转为道用?”假如自己的心太脆弱,遇到一点坎坷就倒下去,没有办法站起来,那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
当我们被欲望之箭击中的时候 当我们被欲望之箭击中的时候,一切常识、觉着和清明都不见踪影,而假尊严、堕落和不道德就会缓缓渗入。中了毒的人会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无所不用其极。......如同扑火的飞蛾和上钩的鱼一般,世上无数的人都曾因贪恋食物、声名、赞誉、金钱、美貌和崇敬,而堕入陷阱之中。——宗萨钦哲仁波切
轮回的一切众生就像是病人,佛法则如同疗法 轮回的一切众生就像是病人,佛法则如同疗法,教导佛法的上师则是医师。如同我们必须服用药物一段时间后才能断定它的价值;我们必须修持佛法及禅定一段时间后,才知道它能带给我们什么。仅仅听到或得到资讯,并不足够;虽然那也是必要的,但这种情形就如同得到某种疗法却不加以应用一般。——波卡仁波切
佛菩萨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一切众生远离痛苦 佛菩萨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一切众生远离痛苦,远离痛苦要具备各种条件和因缘,而这些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积聚福德资粮,并且净除罪障。积资净障是无法由别人代替你修的,要我们每个人都要亲力亲为。佛菩萨们就是最好的积资净障的榜样,如果自己能去实践,好好积资净障的话,自然我们就会离成佛越来越近的。
我们要对等虚空的众生,生起亲近、感恩的心 我们要对等虚空的众生,生起亲近、感恩的心。我们都是互相依赖才能存在,比如一件衣服,要有成千上万的因缘才能形成一件衣服。当我们这样思维,就不会再“自以为是”,觉得不需要依靠别人。即使一件简单的东西,我们都要生起感恩的心。这样思维就容易对一切因缘条件都觉得满足,不会抱怨。——法王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这句的意思是说:别人的诽谤也好,非议也罢,就像架起柴火来烧天,天不会因此被烧焦烧坏,可怜那放火的人是枉费了心机。一个超越了是非毁誉的人,面对诋毁诬陷,就像是在饮甘露,有无量的受用自在。
人生万般皆由心起。人,因为看见而心生念想,得之则喜,不得则忧。 人生万般皆由心起。人,因为看见而心生念想,得之则喜,不得则忧。小的愿望之后往往是越来越大的愿望,因为不知足。于是,越来越大的痛苦也伴随而来。知足者常乐,人生不过随心而起,随缘而息罢了。心灵保持宁静,人的生活才能纳入条理。
当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就要做一个决定; 当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就要做一个决定;从今天开始,不再怨恨他人、不再排斥他人,并且慈爱一切生命。~~~海涛法师
我们虽应时时尽量协助他人,但也须防范超过自己发展的层次 我们虽应时时尽量协助他人,但也须防范超过自己发展的层次。悲心的成长,该是稳定而逐渐的。藉着毅力、慎辩和常识,我们便能细心地与每一发生的情况打交道,确保身、语、意业永远为利益他人,不为任何人带来伤害。——阿贡仁波切《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
为了要闭塞入三恶道之门 为了要闭塞入三恶道之门,我们必须彻底断除所有身体与言语上的恶行。——大宝法王噶玛巴(2009.12.4)
大宝法王开示:了解佛法的用意及意义 摘自2008年8月法王接见台湾心创会时的开示 谈到佛法,首先要了解佛法的用意及意义,学习佛法是为了消除痛苦,但重点不在痛苦本身,而是要了解痛苦的因。 生活中造成痛苦的因素非常多,比如我们的心及情绪不安定,会造成我们的痛苦,若痛苦的因没有去除,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还是会造成痛苦,所以要了解痛苦的因,才不会因为重复的痛苦而小看了佛法。 众生学佛的因缘目的不同,有人想要寻求解脱,有人只想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也有人就只是想好好学佛,但根本还是要从心下手,了解痛苦的因,才能真正解除痛苦。 微信公众账号:kagyuchina 噶玛噶举中国论坛: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karmapa-chinabbs.com&urlrefer=bd57b7ecc2ded6c284a5571cde0a3bb7 新浪微博: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eibo.com%2Fkagyuchina&urlrefer=c33553f1eb03aab214e5732380dee0ae 腾讯微博: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qq.com%2Fkagyuchina&urlrefer=5e9069155340ef9ac5e6fe0f1c316749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