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悠悠guo曲 糖果悠悠guo曲
关注数: 100 粉丝数: 107 发帖数: 24,818 关注贴吧数: 1,671
烤肉季 烤肉季本是北京北城一带群众送给在什刹海设摊售卖烤肉的季德彩的美名。季德彩是直隶通州牛堡屯人,生在清代道光年间。他为人勤恳,在他二十多岁时,就到了咸丰做皇帝的时候了。为了生活,推着独轮小车,吃力的行几十里进北京,到什刹海卖烤肉。在什刹海一带,卖一夏天烤肉,秋后再推着独轮小车回家,年复一年。后来他的儿子季宗斌长大成人,就将他父亲季德彩的独轮小车接过来,依旧每年夏天来什刹海卖烤肉。由于季家父子卖的烤肉,肉切的薄,佐料齐全,顾客吃到口中,没有筋头筋脑的,而且味香醇,所以,大家都叫他们为“烤肉季”。季德彩和他儿子季宗斌做买卖都憨厚,对老人不欺,对少者不骗。季宗斌比他父亲还老实,又不爱说话,所以,大家都叫季宗斌是“季傻子”。 在清代时,附近恭王府、摄政王府、庆王府和一些八旗子弟经常到什刹海游玩。也经常吃季傻子的烤肉。特别是摄政王爱吃,有时派人把季傻子找来,季宗斌就推着独轮小车,带着牛肉和羊肉、所用的佐料、烤肉炙子、大长筷子等,来摄政王府侍候王爷吃烤肉。 烤肉季的第三代叫季阁臣,他做买卖时,已经是民国时期了。是他把原祖父和父亲做了几十年的行商“雨来散”,改为小铺子。在什刹海岸搭起简陋的棚子,并正式挂出“烤肉季”牌匾。而且在选用肉、料和燃用柴料上,都比过去讲究了。烤肉季以烤羊肉为主,用的是西口羊,就是黄河河套、宁夏银川一带的“滩羊”。这种羊,肉嫩肉鲜,并且选羊的后腿、上脑等部位。这两部位的肉最精。佐料有切碎的大葱、香椿末、卤虾油、高酱油、料酒、姜、醋、香油、白糖等。燃用柴料上,专门用松枝子和柏木。因这种木料有一股香味,用燃烧的松、柏木的香气,增加肉香。 北平解放前,吃烤肉都是顾客自己烤,并且要带尚武的架势。一只脚踩在长条凳上,右手用长有尺余的大筷子夹些肉片,先在凉水碗中涮涮,而后将肉片放在肉炙子上烧烤。俟肉片一变颜色就马上夹下,因为时间再长,肉就老了。将夹下的肉片蘸些佐料,或下酒或吃烧饼。烤肉季卖烤肉是在炎热的夏天,天气酷热,旁边又有熊熊火焰烤着,文雅的顾客不好意思脱下衣衫,就敞开怀,一边用芭蕉叶扇风,一边吃着喝着。那些不讲文明的人,索性脱下衣衫,赤着背大吃大喝。由于烤肉季的生意兴隆,引起一些饮食业同行的注意,有的店家也添上烤肉卖。后来越来越多,到处可见卖烤肉的饭馆。 现在“烤肉季”已发展成北京颇具相当规模的大饭庄了。店堂建设得古色古香,经营也扩大了! 特色菜推荐: 烤羊肉 麻豆腐 扒肉条 他似蜜 盐爆散丹 烤肉 糖卷果 扒口条 杏干羊肉 烧牛尾 芝麻火烧 烤羊排 炒烤肉 烧饼 红烧牛尾 火勺 羊排 酸梅汤 羊肉 爆鱼 甲鱼 素什锦 海参 对虾
后海撂地相声,最像相声的相声 每天清晨6时,人民医院楼道,轻度残疾的保洁工李宁从12层打扫到一层。每晚6时,后海荷花市场,李宁穿上长衫登台。李宁和几位相声迷组成义务相声队,在后海为游人演出。他滑稽的动作,夸张的表情赢得众多粉丝,人们叫他“纠结哥”。“他传递给我们的有快乐更有坚强”,一位观众说。 每晚7时,后海荷花市场外的义务相声队“迷乐相声行”都准时开演。这群相声爱好者每天都能吸引数百人前来捧场。演员中,人气最高的当属“纠结哥”李宁。他刚出生时因高烧落下残障。但每次表演,他滑稽的动作,夸张的表情和对梦想的执著,总能感动观众。 从打憷演出到成为台柱 前晚,一段快板过后,李宁和修宏伟上台。“我俩不需要对词,说错也能找回来”,修宏伟说。“纠结哥”这个绰号是他取的。队友介绍,以前,李宁是观众,如今他是台柱子。李宁说,一年前,他每晚都来听相声。“别人乐的地方我不乐,他们发现我懂行。”不久,相声队请他加入。 刚开始,李宁不敢。“我这样,担心观众不接受。”去年8月,李宁最终决定登台一试。“第一场我讲的是《金刚腿儿》,紧张了两分钟,我担心观众不接受。”首场演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儿时养病与相声为伴 李宁说,他生下来第7天时发高烧差点夭折。小脑被烧坏落下残疾,双手活动僵硬并伴有轻度语言障碍。儿时漫长的养病时间,收音机里的相声是他唯一的乐趣。“我的相声不是学出来的,是在床上熏出来的。” 李宁白天的工作是人民医院清洁工,每天早上6时多,他开始扫楼道。他一边扫一边练绕口令。为了能控制表情,每天他都对着镜子练习,直到面部僵硬。 由于身体原因,相声表演中的一些技巧他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掌握。“比如名段子"学四省"(模仿各地方言)我就不行。但相声是活的艺术,我说不了这个,可以在别的段子上发挥。”
老北京童谣[转] 001、摩挲摩挲肚儿,开小铺儿,又卖油来又卖醋。 002、黄毛儿丫头去赶集,买个萝卜当鸭儿梨,咬一口喉儿辣的,谁让你专门儿挑大的! 003、数一数二数老张,老张的媳妇会打枪,枪对枪,杆儿对杆儿,不多不少十六点儿。 004、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呀?点灯说话儿,熄灯做伴儿,明儿早晨起来梳小辫儿。 005、一年级的小豆包儿,一打一蹦高儿。二年级的小地主,一打一跳舞。三年级的耍大刀,四年级的上子弹。五年级的一开枪,六年级的就滚蛋。 006、一年级的小豆包儿,一打一蹦高儿。二年级的小不点儿,一打一瞪眼儿。三年级的吃饱了饭,四年级的饿死了算。五年级的发了火,六年级的全滚蛋。 007、一只小花狗儿,坐在大门口儿,两眼黑溜溜,想吃肉骨头。 008、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009、妞妞骑牛,牛拧,妞妞拧牛,妈妈赶马,马慢,妈妈骂马。 010、下雨了,冒泡儿了,老头戴着草帽儿了。 011、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 012、小耗子儿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妈妈,妈不来,叽哩咕噜滚下来。 013、吃汽水,喝面包,夹着火车上皮包,下了皮包往北走,看见一个人咬狗,拿起狗来砍砖头,反被砖头咬一口。 014、虫儿虫儿虫儿虫儿飞,拉屎一大堆,大虫往家跑,小虫后面追。 015、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在河里蹦,我拿叉子一叉,你盖子还挺硬。 016、报告司令官,没有裤子穿,穿个小裤衩儿,露着肚脐眼儿。 017、编编编花篮儿,花篮里面有小孩儿,小孩儿的名字叫花篮儿。 018、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羊肉,你不吃不吃,全让老猫给你叼走了,呕! 019、剃头打三光,不长虱子不长疮。 020、老狼老狼,拉屎靠墙,墙倒了,老狼蹶着屁股逃跑了。 021、臭豆腐臭,酱豆腐香,谁买臭豆腐多给汤。 022、这么好的天儿,下雪花儿,这么好的孩子,没有脚巴丫儿。 023、奔儿头,奔儿头,下雨不发愁,人家打雨伞,他打大奔儿头。 024、奔儿头窝窝眼儿,吃饭挑大碗儿,给他小碗儿他不要,给他大碗儿他害臊。 025、拉瞎,拉瞎,拉到河里喂王八。 026、二月二,龙抬头,金子银子满地流。 027、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着,掉眼泪儿。 028、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放屁就是他。 029、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专打后脑勺。老虎没看见,专打大坏蛋。 030、一二三四五,山上打老虎,老虎不在家,专打大西瓜,西瓜没有籽,专打小日本儿,小日本,喝凉水儿,喝了一肚子小蚂蚁儿。 031、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 032、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 033、跟人学(xiáo),一嘴毛,跟人走,变花狗。 034、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035、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036、逗……逗……乞逗乞逗强强,土豆蘸白糖。 037、小巴狗,上南山,吃金豆,拉金砖。 038、你打灯,我抽烟,你放爆仗我放鞭,噼里啪啦过新年。 039、小白兔儿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040、买扒拉,卖扒拉,不买扒拉别扒拉,扒拉坏了算谁的。 041、剃头师傅技术高,不用剪子不用刀,一根儿一根儿往下薅,薅得脑袋起大包,到了医院就开刀,回家发成大面包。 042、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要,谁要要,掉屎窖。 043、这么好的天儿呀,满天下雪花儿呀,老师要学费呀,还得等几天儿呀。
老北京的戏园子 老北京的戏园子以正阳门外为盛,内城里戏园子绝少,盖因清季恐八旗兵丁 溺于逸乐,故戏园子多在外城。正阳门外为闹市区,茶楼酒肆林立,饮宴消遣者云 集,《道咸以来朝杂记》载正阳门外的戏园子就有庆乐、庆和、广德、三庆、同 乐轩、中和、广和、天乐、裕兴园等九家。   戏园子旧称戏楼亦称酒楼,因其演戏之外又卖酒饭,后称茶园深戏外改卖茶 水。老式的戏楼一面为舞台,舞台均为木结构,地曰“池”,对舞台为厅,三面 皆环以楼。池座以人计均坐长板凳,楼座以席计,楼席亦名官厢,达官贵人听戏 以登楼入席为荣。听众同时可品茗,常有卖鲜果、瓜子、糖葫芦小贩提蓝进来叫 卖,甚而提壶卖杏仁茶的也来揽生意,吃喝消遣惬意但妇女不能入园享此福份。 妇女不准入戏园子听戏是因清道光年间有御史巡视认为妇女与男人同坐听戏有伤 风化遂上疏请禁,因此戏园子就不卖女座了。庚子事发两宫西巡,戏园子禁女座 令放宽巨室眷属悉往听戏,但散场后每近薄暮多有听戏女春于归途中被外国兵侮 辱的事发生。戏园子卖女座始自清末民初坐落的煤市街南口外路北的“文明茶园”, 有竹枝词云:“园自文明创始修,开通破例萃名优。各家援例齐开演,男女都分 上下楼”当时楼上卖女座,楼下卖男座,民国二十年后才男女座混杂。   老北京的戏园子原来只演日场,午后开演一场演三四小时,先演冒戏演员非 名角,迨至压轴、大轴戏名伶才粉墨登场。民国后北京有了电灯戏园子才辉煌锣 鼓喧天,散场时车水马龙路为之阻。
中幡何时再有好日子?[转] 练中幡得用藤棍在脑门儿上反复敲打,直到打木了、肿起一个大包才能停手。目前靠表演中幡根本无法维生。一些仅得皮毛的人到处表演,败坏了中幡的名声。   中幡是老天桥的传统绝技,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付文刚是这门绝技的第四代传人,也是“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的发起人和团长,每年的春节地坛庙会,他都会率团到场大显身手。   作为中幡的第四代传人,付文刚学习中幡和表演中幡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我从小看我父亲练中幡就觉得很好玩,很喜欢,我父亲也觉得我是干这行的‘虫儿’,所以十二三岁的时候就教我练。但真正练起来我就有了抵触情绪,因为实在太苦了,不挨打不挨骂根本练不出来。”中幡表演有一个项目“脑健”,是将中幡抛起后顶在脑门儿上,为此脑门儿的皮肤就要很坚硬。为练出结实的前额,每天都需“糙顶”。每当“糙顶”时,父亲就用藤棍子在付文刚脑门儿上反复敲打,“打”到脑门儿都木了,直到肿起一个大包才能停手,过几天肿消下去接着再来,直到脑门儿上长出厚厚的茧子,才算过了这一关。“到18岁我有机会当兵,觉得总算逃脱了,但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了。在部队里一直都在练功,有时也表演。后来复员在工厂当钳工,练的更加系统化了。”   中幡的“好日子”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付文刚说:“1985年,地坛举办第一届春节庙会,我被请去表演,不仅单位批了假,而且还得到了100多元演出费,相当于普通人一月工资。1987年以后,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在钟楼和鼓楼之间搞了个‘天桥宝三跤场’,和摔跤、硬气功、双簧、快板等表演一起打把式卖艺,每天能挣30元,收入很高,而且有外宾来看。后来中央电视台做了‘天桥绝活’的节目,中幡的知名度更高了,我也开始全国走穴演出了。1991年我辞了职,自己做起了建材公司,不怎么练了,心态也有些浮躁了。直到我父亲病重,1997年去世前对我说:‘中幡是咱们自己家的,不能在你手里断了!’这话对我触动很大,我又练了起来,一直练到现在。而且2000年的时候我和哥哥拿出自己的积蓄在潘家园弄了个场子,把老天桥的后代聚集在一起,表演中幡、摔跤、气功、数来宝、拉洋片、古典戏法……但1年就赔了40万。2006年中幡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过,付文刚表示目前靠表演中幡根本无法维生,收入主要来源还是靠原来的建材公司。   对付文刚来说,目前最大的难题在于没有训练和表演的场地,而且收徒非常困难。“因为实在是太难练了,而且现在靠这个也很难养活自己。”另外最让付文刚头疼的,就是一些仅仅学得中幡皮毛的人打着“天桥国家级中幡”的旗号到处表演,水平不济,败坏了中幡了名声。
北京厨子舍 厨子舍”的音,读如“色”,大多数人念不准,舍增泰的叔伯哥哥干脆改姓色,音对了,但字又不对。 厨子舍出自厨子仉,仉家传了16代,1840年到舍家,又传了5代,至今总共21代,在北京厨行,应该是历史最长的。 厨子仉原来给宫廷做菜,中国历代皇宫中,只有明代开设了“清真御厨”,因为朱元璋的夫人大脚马皇后和常遇春、徐达、沐英、郭子兴等7个王都是回族,所以明宫廷非常重视清真菜的制作。 厨子仉是随明朝迁都进北京的,他是中国清真菜肴发展的关键人物。可惜厨子仉的姓名和后来的传承,如今已无记录,为什么会传到舍家也不清楚。旧社会手艺能传给外姓人不容易,而仉家最后的传人叫仉三把,和后来的东来顺老板丁德山在东安市场合股摆过粥摊,我奶奶是仉家人,和仉三把是同辈人。厨行是勤行正宗,非常辛苦,所以,仉家后人没再继承这门手艺,我奶奶娘家的两个兄弟也改行做了瓦匠。 虽然有很多清真餐馆,但清真菜的正宗在厨子家,过去一般餐馆不敢接红白喜事的宴席,因为很多菜他们做不了,而且也没有支应那样大席面的能耐。东来顺的老板丁德山当年开宴席,找的也是厨子舍。厨行才是清真菜的正宗,买卖家只是分支,直到今天大家也都认同这个,所以清真民间宴席大多由厨子操持。厨子是勤行,刚解放的时候还有20多家,像牛街的厨子梁、厨子冯、厨子杨、厨子金等等,如今只剩下了厨子舍。因为这行太苦。 首先,规矩多,做法完全要按照清真的教义来做,必须了解许多禁忌,比如乌龟、鲜贝、鳝鱼等等都不能吃,即使是牛肉,许多部位也是不能吃的,比如脑子、血、鼻子、胡须、膀胱、肉枣等等。像肉中的肉枣,必须按传统的做法,一点点剔除,这就很费劲,但你必须这么做。还有像切肉丝不能出丁,作料不能用料酒等等,这都是规矩。厨子是针对家庭的,一次做不好,自己的招牌就砸了,这不像开买卖,可以面对很多人,相对轻松一些。 第二,厨子都是露天作业,不看天气,赶上特别冷的时候,手都伸不出来,但你还得砌灶,有时红白喜事赶得太急了,主家来不及搭天棚,多毒的太阳下你也得干活,而且流水席一拨接一拨,片刻不能休息。 第三,熬夜太辛苦。过去没有双休日,有事都是周六晚上7点去,准备材料、砌灶,到晚上两三点钟才能完,第二天早晨6点又要起来准备,因为中午就要开席,一周仅有那么一天休息,比上班还累。 舍增泰爷爷传下的是四个人:舍崇福、舍崇梁、舍崇禄、舍崇瑞。我父亲是舍崇禄,其他三家后人都没继承这个手艺,舍增泰的叔伯兄弟们嫌干这个太苦。
清明节风俗活动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北京绢人 绢人,是美术人形的一种.民间布制玩具“针扎”、““彩扎”等手工艺品,都和它有着密切关系。 在古代,我国民间流行用竹、纸为原料,制作各种工艺品。早在唐代(公元618-907年)福建南部农村就盛行彩扎,开始时是用纸扎成各式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后来又表现一些广为流传的戏文和神话故事,制成花灯,到处陈列,供人观赏。以后,这种扎制花灯的工艺逐步发展.形成了彩扎工艺品,据《东京梦华录》记述,北宋时民间艺人能剪绫为人,裁锦为衣,彩结人形了。至明代,民间还有制作绢人的。 清代时,以绢绫绸纱剪扎成老寿星和麻姑,同寿桃寿面一起,做为祝贺寿诞的礼品,可惜的是,制作绢人的技艺一度失传了。 如今的北京绢人的诞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中期,我国应邀参加在印度举行的同际玩偶展览会,文化部通过全国妇联把制作展品的任务交给了葛敬安、李佩芬、杜崇朴等同志。于是他们从各方面收集资料,反复推敲,终于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试制成功了五件表现少数民族妇女形象的作品,及时送展,获得好评。后来,成立了北京美术人形研究组,陆续试制出许多新作品,这种绢人具有新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从质料上看,国外的人形头部,采用石膏粉,胶泥和木头做成,而北京绢人,从头到脚都采用了中国丝绸、绢纱,人物的脸型、服饰和动作表情,充分体现出中国风貌。也因为做成人形的主要原料是彩绢,所以被人们称做“北京绢人”。 绢人的制作.要经过雕划、彩绘、缝纫、道具服装、头饰整理等十几道工序,不论哪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妙而高超的技巧。每一件作品.都要求赋绢纱以生命.施丝绸以精灵。经艺人的精巧安排和制作,件件制品都意趣盎然,特别由于抓住了人物””亮相”时一瞬间的神态.所以,不仅表现出人物的气质、性格.还给人以静中有动的感觉制作绢人的原料是丝、绸、绢、纱,以及铁丝、棉花等,即使是绢人的头部,也是罩蝉奖纱后,再描画点睛而成的。 最近几年,北京绢人艺人创作出结合实用的装饰品,以及作为历史人物资料收藏的陈列品,随着艺术的发展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制作绢人的技艺越来越精巧,题材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驯鸟经验谈 想起了我当年玩鸟的时候(说是当年,其实是我高中的时候- -) 所以上网找了找 嘿 还真有 来来来~~~一起再回忆回忆~~~不知道现在还能买到么?~ 第一:什么鸟可以训 想要训鸟,就要先知道有什么鸟可以训练,有梧桐,皂儿,老锡子,交子,黄雀,燕雀,朱点,金翅,太平鸟等等 。 第二: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鸟来训练。 梧桐是最实诚的鸟了,它的体形较大,嘴部较宽,适合接弹子,虽然价格相对其他的鸟高一些,但是不容易逃跑。 皂儿的体形,颜色和梧桐很相象只是要小一些,瘦一些,速度相对梧桐要快一点,也可以接弹子。但是比较怕冷,在北京不是很冷的冬天可以玩,再往北就不行了。 老锡子的提醒比较短粗,尾巴短,飞行不是很灵活,而且似乎有一股子拙劲,认死理儿,经常是自己跟自己较劲,因其嘴部比较宽大也可以训练打弹子。 交子的嘴比较特殊,自然不能打弹子,但是可以叼核桃,叼绣球。 黄雀是比较受大家欢迎的鸟了,这种小鸟比较有灵气,能学会很多的技艺,可以叼绣球,开箱子,叼钢蹦儿,叼小旗,缠腰,打弹子(一个的)等。 燕雀比较滑头,但是因为其形体瘦长,所以速度比较快,如果能训练出来,可以说是玩着最有意思的, 朱点和金翅比较相象,相对容易训练一些,注意金翅喜欢下地,是坏毛病。 太平的毛色比较华丽,所以上架很漂亮,但是吃稀拉稀,飞的又慢,所以没有什么实际的训练价值。 下面我将以上各种鸟的飞行速度,智商高低及易训程度排列如下: 飞行速度:燕雀,皂儿,梧桐,老锡子,交子,黄雀,朱点,金翅,太平鸟。 智商高低:燕雀,梧桐,皂儿,黄雀,交子,朱点,老锡子,金翅,太平鸟。 易训程度:梧桐,皂儿,黄雀,朱点,金翅,太平鸟,交子,老锡子,燕雀。 综合以上几种特点,建议选择梧桐和黄雀。 第三:为什么训鸟要在冬天 因为冬天的鸟已经繁殖过了不会太闹性,还有,冬天的气温低,消耗的体能大,周围又没有任何的食物,使得鸟不会轻易的逃离主人。 第四:如何训鸟 (一)要让鸟先上架,做法如下: 用适合鸟的脖锁将鸟栓住,大型鸟可以用稻扎儿(一种棉线编制的脖锁,不易伤鸟),将鸟全身的羽毛用水淋湿,注意:不要用温度太低的水,鸟是高体温动物,用温度太低的水容易让鸟失温,导致死亡。还有,注意不要将鸟的头部淋湿,容易将鸟的鼻子呛水,轻者无碍,重者会落下打嚏喷的毛病,最严重的会当场死亡。 用手提着脖锁,将鸟放置子准备好的架子上(架子即杠,养梧桐的在85cm左右,随鸟的变小依次减少,养黄雀的在55左右,因地区的不同也有所区别,在此只介绍老北京的习惯)。 因为鸟的羽毛湿透,所以会很安静,此时最好用手举着鸟杠,和鸟接近一些,有助于增加鸟的胆量。待鸟的毛干透了,观察鸟能否自己翻杠,即:从杠上掉下来以后,能自己用爪子抓住靠近脖子的绳子,而后自行翻飞至杠上,当这种动作比较熟练时就可以放在无人看管的地方了。如果不行,可以再喷一次水,重复以上的步骤,直到能自行翻杠为止。(注意要在尽量安静的地方进行,否则鸟闹得太凶了,会抻脖,象是长颈鹿似的,很难再恢复过来。) (二)让鸟认食,认手。 当鸟在杠上时,用手捏着苏子或是麻子,在鸟的嘴前,当鸟的脾气不是很大以后,会啄食手里的食物。这个过程会依据鸟的性大小而时间不同,开始时,有的性大的鸟会将刚刚啄进嘴的食,慌张的又吐出来,此时不必着急,等稳住鸟的性子就会好的。这个时期也是在给鸟耗膘的时期,鸟的膘在其腹部,用手抓住鸟,翻过来,再用嘴吹口气,会看见鸟的龙骨,两侧的肉越多说明鸟的后备能源越足,当然也不能饿的太过活,否则会使鸟进入一个恶性的循环,越是饿就越不能吃,如此下去,会就不回来的。当然有的鸟会因为起性大,所以毛紧,即使是严重亏膘也不会显现出来,所以新学训鸟的朋友要注意这点。
戏剧曲艺 相声 相声艺术是地道的北京“土特产”,老艺人们都说它是由八角鼓脱颖而出的。他们将八角鼓赋予“八卦”的意义,分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由此八卦中分其艺术为八样,即吹打弹拉说学斗唱。全堂八角鼓中亦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其丑角上台皆以抓哏斗乐为主。 旱年,演八角鼓的著名丑角张三禄,能即兴编词,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落俗套,颇受欢迎。但他性格古怪,不易搭班,受人排挤,乃愤而撂地,即以说学斗唱卖艺,但他不再称八角鼓,乃改称相声。 后来继之而起的是朱绍文,艺名“穷不怕”。原是京剧丑角,后在天桥以白土子“画锅”(画个大圈当演艺场)说单口相声,较一般艺人知识渊博,思路敏捷,能即兴抓限,俗不伤雅,为妇孺所共赏。他的演出是“说文解字”性的,表演时,地下放个小布袋,内装白上子,他左手打着“玉子”(唱太平歌同用的两块小竹板,有说是“穷家门”的玩艺儿,为朱洪武御赐之物,故谐其音称为“玉子”)右手用白土子往地上划字,边划、边说、边唱,常演的节目有《字象》、《拆十字》等。 “穷不怕”的徒弟李德锡(艺名“万人迷”),有“笑话大王”之誉。擅长冷面滑稽,单口、对口、群口相声俱佳。而且掌握的段子最多,能说三十月下重样。与张德泉合作时,改“荤口”为“净口”,并创作改编了不少相声曲目,其中以讽刺旧司法界黑暗的对口相声《大审案》,彩扮相声《耍猴儿》影响甚大。此外,单口相声《满汉斗》、《古董王》、《弦子书》,对口相声《对对子》、《卖对子》、《交地租》、《灯谜》、《绕口令》;三人相声《扒马褂》、《训徒》等均为其擅演的曲目。他留下来的唱片最多,有《菜单子》、《怯封钱粮》、《卖对子》等等。其中的精妙绝句,脍炙人口。如:“眼珠子、鼻孔子、孔子反在朱子下;眉先生、须后生,后生倒比先生长;等等。 当时与“万人迷”齐名的焦德海,享名于清末至30年代后期。以“贯口丄活儿”见长,擅演《开粥厂》、《对对子》、《歪讲三字经》等段。 “万人迷”于 1922年去世后,张寿臣成为第一流的相声演员。因与“万人迷”合作,深得万的教益。他不但能演,而且能创作、改编相声曲目。其擅演《揣骨相》、《哏政部》、《地理图》、《文章会》等,揭露和讽刺了当时的一些时弊。日伪时期,他改说怦书《水符》。 民国期间还有一个“一门两吃”的吉评三,既说评书,又说相声,既会京腔,又会“蛮语”。“万人迷”到上海演出没有叫响,但吉评三南下却成了大名。他的女儿(艺名“荷花女”)跟他一起卖艺,以唱太平歌词见长。太平歌词通常用作相声中的插曲,单独演它的仅荷花女一人。 民国期间还有个以口枝见长的相声演员,名汤金城(艺名“汤瞎子”),能学飞禽走兽叫唤,学磨剪磨刀的吹喇叭、消防队的汽笛,甚至斗蛐蛐,样样逼真。 旧时,民间给老人办生日,给小孩办满月,凡是用什样杂耍堂会的,都必须有相声节目,而且必须是“吉祥”段子。 早年,相声一般都是撂地卖艺,后来才进了杂耍馆子,与带唱腔曲艺搭配演出。至于单独的相声馆子较少。40年代,西单商场有启明茶社,常年皆演相声专场。由主办人常连安领班。 常连安的儿子常宝堃(艺名“小蘑菇”)因在广播电台上演《牙粉袋》,讽刺抨击敌伪的五次“强化治安运动”,被当场绑架。日伪当局本想从此取缔相声这个曲种,但摄于民情,于是迫令改称“口技”。 新中国成立后,相声成为“文艺战争线上的轻骑兵”。以侯宝林、常宝堃、马季为代表的相声艺人积极整理,改编传统段子。创作新曲目。侯宝林改编、演出的曲目有《改行》、《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关公战秦琼》、《空城计》、《阴阳五行》等。现代题材曲目有《夜行记》、《百分迷》、《离婚前奏世》、《种子迷》、《醉酒》等。常宝堃编演的新曲目有《新灯谜》、《思想问题》等。马季善于表演反映现实生活题衬的曲目,创作、演出的相声作品达100多个,《登山英雄赞》、《画像》等影响较大。
北京厨子舍 “厨子舍”的音,读如“色”,大多数人念不准,舍增泰的叔伯哥哥干脆改姓色,音对了,但字又不对。 厨子舍出自厨子仉,仉家传了16代,1840年到舍家,又传了5代,至今总共21代,在北京厨行,应该是历史最长的。 厨子仉原来给宫廷做菜,中国历代皇宫中,只有明代开设了“清真御厨”,因为朱元璋的夫人大脚马皇后和常遇春、徐达、沐英、郭子兴等7个王都是回族,所以明宫廷非常重视清真菜的制作。 厨子仉是随明朝迁都进北京的,他是中国清真菜肴发展的关键人物。可惜厨子仉的姓名和后来的传承,如今已无记录,为什么会传到舍家也不清楚。旧社会手艺能传给外姓人不容易,而仉家最后的传人叫仉三把,和后来的东来顺老板丁德山在东安市场合股摆过粥摊,我奶奶是仉家人,和仉三把是同辈人。厨行是勤行正宗,非常辛苦,所以,仉家后人没再继承这门手艺,我奶奶娘家的两个兄弟也改行做了瓦匠。 虽然有很多清真餐馆,但清真菜的正宗在厨子家,过去一般餐馆不敢接红白喜事的宴席,因为很多菜他们做不了,而且也没有支应那样大席面的能耐。东来顺的老板丁德山当年开宴席,找的也是厨子舍。厨行才是清真菜的正宗,买卖家只是分支,直到今天大家也都认同这个,所以清真民间宴席大多由厨子操持。厨子是勤行,刚解放的时候还有20多家,像牛街的厨子梁、厨子冯、厨子杨、厨子金等等,如今只剩下了厨子舍。因为这行太苦。 首先,规矩多,做法完全要按照清真的教义来做,必须了解许多禁忌,比如乌龟、鲜贝、鳝鱼等等都不能吃,即使是牛肉,许多部位也是不能吃的,比如脑子、血、鼻子、胡须、膀胱、肉枣等等。像肉中的肉枣,必须按传统的做法,一点点剔除,这就很费劲,但你必须这么做。还有像切肉丝不能出丁,作料不能用料酒等等,这都是规矩。厨子是针对家庭的,一次做不好,自己的招牌就砸了,这不像开买卖,可以面对很多人,相对轻松一些。 第二,厨子都是露天作业,不看天气,赶上特别冷的时候,手都伸不出来,但你还得砌灶,有时红白喜事赶得太急了,主家来不及搭天棚,多毒的太阳下你也得干活,而且流水席一拨接一拨,片刻不能休息。 第三,熬夜太辛苦。过去没有双休日,有事都是周六晚上7点去,准备材料、砌灶,到晚上两三点钟才能完,第二天早晨6点又要起来准备,因为中午就要开席,一周仅有那么一天休息,比上班还累。 舍增泰爷爷传下的是四个人:舍崇福、舍崇梁、舍崇禄、舍崇瑞。我父亲是舍崇禄,其他三家后人都没继承这个手艺,舍增泰的叔伯兄弟们嫌干这个太苦。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