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aED56b diomaxqd
关注数: 15 粉丝数: 711 发帖数: 53,691 关注贴吧数: 75
一图流说明中印在锡金段边界的军力部署情况。来源公开报道。 自从中印两军在洞朗地区发生对持事件以来,中印双方在洞朗、及洞朗所属的中印锡金段边界附近调兵的消息不断传出。本贴试图以公开报道信息为依据,分析中印两军在中印锡金段边界的部署情况。首先说明中方情况: 1、中方在洞朗前线为一个团加一个旅。一个团即亚东边防团。中国驻藏部队为三个旅加六个边防团,亚东这样关键的位置驻有一个边防团。作为地区守卫部队,亚东边防团在事件发生第一时间首当其冲,顶在对峙的第一线。根据印媒报道,中方在对峙地点一线有350-400人;在距离对峙点后方1公里处,发现了80顶帐篷,推测兵力为800人。前方和后方兵力相加,合计1200人,正好是一个团的兵力。 2、根据印媒报道,印军使用无人机侦查,在对峙地点后方2公里处,发现一只大约3000人的“轻型机械化部队”。不出意料的话,这只部队就是中方驻藏三只机动部队之一——第53山地旅。这个旅的驻地是日喀则,负责监控中印边界锡金段方向,亚东正是它的防区。根据印媒报道,6.30时前线就已经发展成为3000 VS 3000的局面,所以53旅可能在6.30前就已经部署到位了。 3、根据军报公开报道,驻藏部队之一的54合成旅,于7.3开赴海拔5100米的陌生地域军演。虽然没有说明军演地点,但是考虑到此时中印两军在锡金段边界对峙的紧张局势,54旅应该不会去其它地方,而是开赴中印锡金段边界支援兄弟部队。 4、根据公开报道,驻藏部队之一的52山地旅,于7.14开赴海拔4900的地域军演。虽然报道原文并没有提到该部队的番号,而是用“某旅”代替,但是文中介绍了该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只部队,参加过护国运动,在朝鲜战争中率先进入了南朝鲜首都汉城。根据这一介绍,我们可以得知这只部队就是第52山地旅,该部队的前身是滇军60军,长春起义加入解放军序列,参加过朝鲜战争。原报道中并未说明该旅去了哪里军演,但是配图是中印锡金段边界,不过不是洞朗地区,而是洞朗西北方向的乃堆拉山口。1967年中印双方曾经在这一山口附近发生过小规模冲突。 5、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分析出中方大致战略。在对峙事件发生后,西藏军区迅速地将手头三个旅的机动兵力调到了中印锡金段边界上,可见对这一事件的重视。在洞朗前线中方只投入了一个团加一个旅,后续增援部队52旅却去了乃堆拉山口方向,可能是想在这一方向上施压,以缓解洞朗方向的压力。山地作战不同于平原,空间有限,摆不下太多的部队,所以分兵渗透多点作战更好。54旅根据公开信息不知道具体位置在哪里,如果它不是被部署到了某个不知名的山口,那么更可能的是作为战区预备队摆在后方,随时准备支援52旅和53旅。 再来说说印军的部署情况: 1、在洞朗与我方对峙的印军部队是印军第17山地师。这个师常驻锡金,监控中印锡金段边界,角色与中方53旅想同。在对峙事件发生后,印17师迅速向洞朗相邻的多卡拉山口附近调动了它的三个山地旅。以一个旅在前,两个旅在后的方式布置,对付中方在洞朗的53旅。根据印媒6.30报道,前线已经发展成 3000 VS 3000 的局面,同时在多卡拉山口后方十几公里处,印军还有两个旅在向前运动。这两个旅最终停留在距前线多卡拉山口数公里的位置待命,随时准备支援前方的那个旅。 2、中方向中印锡金段增兵,尤其是7.14将52旅调动到了乃堆拉山口后,令印军非常紧张。但是印17师已经将它的三个旅调往了洞朗方向,手头无兵可调。所以印17师的上级,驻西里古里的印第33军,便将它下属的另外两个师(20师、27师)也调往中印锡金段边界。这个调动最近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大肆宣传印度向中印边界大举增兵,实际上根据报道内容可知发生在20天前,即7.20。根据CNN的7.28报道,在中印锡金段边界距乃堆拉山口17公里的地方,目击到大量的印度军车拉着火炮往边界方向运动。同时据乃堆拉山口17公里的区域已经被封锁,不准外人进入。这两个师现在应该是早已部署到位了的,只是现在才向媒体说。 3、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印军的部署可能也是和中方一样是“品”字形,即以两个师分别顶在多卡拉、乃堆拉方向,应付对面中方的两个旅;同时另外一个师作为预备队,随时支援多卡拉、乃堆拉方向。 印军应该也知道自己在“质”的方面是比不过中方军队的,所以力争在“量”的方面弥补回来。在每一个方向上,它都至少投入3:1的兵力来对付中方军队,以一个师来对付中方一个旅。
想来想去还是多管闲事发了这么一贴,做一个小科普。 这是洞朗地区的地形图:从图中可见,洞朗地区是河谷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有一条河自西北方发源,流向东南,汇入迷茹曲。 中方通过东北面的沈久拉进入河谷。印方控制了西面的多卡拉山口。而不丹方面则在南面的山口上建有一个哨所,设有季节哨。中方以往在河谷中没有建立固定哨所,通过公路巡逻宣誓主权。这条公路沿着河谷北岸,一直延伸到多卡拉山口之下,印军据点前方。即下图中黄线标示(A-B)。这条路修得并不容易,修得时候也遭到印方百般阻挠,2007年因此还发生了一次洞朗危机,双方上千人大规模对峙。后来还是给中方把路修成了,这是国家意志较量的胜利。 通过这条公路,中方实现了在洞朗河谷北岸经常性地巡逻,加强了对北岸的实控。不过对于河南岸依旧鞭长莫及。所以外交部在记者会上说:中方一直实控洞朗——是有点勉强的。不过考虑到河南岸的不丹方面也没有做什么建设,所以在河谷中活动的只有我方人员,说实控也说得过去。 而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条路继续向南修,一直修到不丹的哨所前(如图中红线所示,B-C)。从此以后可以将巡逻路线扩展到河南,真正实现对河谷南北两岸的实控。 而这个建设活动,就遭到了印方的阻止。印军从其控制的多卡拉山口前出数百米(一说两公里),与中方人员对峙。 下图是印方控制的多卡拉山口。黄圈标识处的断头路,就是我方之前所修公路的终点。可以看出修得离印方工事非常近,几乎是到了对方的鼻子底下。现在我们要把这条路继续向南修。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印军眼皮子底下修路?不能换一条路线吗,比如直接向南修,如下图中绿线(A-C)答案是:很难!——因为洞朗河谷是一个非常深的河谷,两岸的地形上下落差非常大,多是悬崖峭壁。中方只能沿着山腰上的等高线,修一条“C”字形路线,才能绕到河谷南方。这样就必须经过印方控制的多卡拉山口下方。不从这里走的话,除非中方不计成本从河谷上方架一条桥跨越而过。但即使这样,印方如果存心阻挠,依旧可以在河南岸阻挠中方架桥,所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印方角度俯视河谷,对面上腰上可见中方修的公路。现在印方阻挠我方修路,现在还修建了简易板房,打算和我方长期对抗。其实要摧毁这个营地非常简单,这只是个临时构筑的简易营地,缺乏坚固工事,印方守军也不多,一轮炮过去就能将它轰得粉碎。但是问题是,如果印军退回多卡拉山口,凭依着以前修建的工事,居高临下用火力封锁山口下方,那么我方依旧不能继续修路。 为了确保修路工程的继续,必须排除多卡拉山口之上印军的干扰。7.15央视公布了我军某山地旅在高原地带进行火力演习的视频,展示了各种花式打碉堡的方式,这就是在向印方传递一个信息。因为我们知道印军越界修建的那个营地是没有碉堡的,有碉堡的地方是多卡拉山口。其中隐含的意思就是——你若不乖乖离开让开路,那么最后结果就不只是被赶走那么简单,我们还要连多卡拉山口也夺下来!只有夺下多卡拉山口,将这一制高点掌握在我方手中,才能确保修路不受干扰。而排除掉印军这个挡路虎后,不丹方面势必不敢阻挠我方。这样才能将洞朗河谷确实地掌握在我方手中。
因路而起——评洞朗冲突的由来 想来想去还是多管闲事发了这么一贴,做一个小科普。 这是洞朗地区的地形图:从图中可见,洞朗地区是河谷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有一条河自西北方发源,流向东南,汇入迷茹曲。 中方通过东北面的沈久拉进入河谷。印方控制了西面的多卡拉山口。而不丹方面则在南面的山口上建有一个哨所,设有季节哨。中方以往在河谷中没有建立固定哨所,通过公路巡逻宣誓主权。这条公路沿着河谷北岸,一直延伸到多卡拉山口之下,印军据点前方。即下图中黄线标示(A-B)。这条路修得并不容易,修得时候也遭到印方百般阻挠,2007年因此还发生了一次洞朗危机,双方上千人大规模对峙。后来还是给中方把路修成了,这是国家意志较量的胜利。 通过这条公路,中方实现了在洞朗河谷北岸经常性地巡逻,加强了对北岸的实控。不过对于河南岸依旧鞭长莫及。所以外交部在记者会上说:中方一直实控洞朗——是有点勉强的。不过考虑到河南岸的不丹方面也没有做什么建设,所以在河谷中活动的只有我方人员,说实控也说得过去。 而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条路继续向南修,一直修到不丹的哨所前(如图中红线所示,B-C)。从此以后可以将巡逻路线扩展到河南,真正实现对河谷南北两岸的实控。 而这个建设活动,就遭到了印方的阻止。印军从其控制的多卡拉山口前出数百米(一说两公里),与中方人员对峙。 下图是印方控制的多卡拉山口。黄圈标识处的断头路,就是我方之前所修公路的终点。可以看出修得离印方工事非常近,几乎是到了对方的鼻子底下。现在我们要把这条路继续向南修。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印军眼皮子底下修路?不能换一条路线吗,比如直接向南修,如下图中绿线(A-C)答案是:很难!——因为洞朗河谷是一个非常深的河谷,两岸的地形上下落差非常大,多是悬崖峭壁。中方只能沿着山腰上的等高线,修一条“C”字形路线,才能绕到河谷南方。这样就必须经过印方控制的多卡拉山口下方。不从这里走的话,除非中方不计成本从河谷上方架一条桥跨越而过。但即使这样,印方如果存心阻挠,依旧可以在河南岸阻挠中方架桥,所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印方角度俯视河谷,对面上腰上可见中方修的公路。现在印方阻挠我方修路,现在还修建了简易板房,打算和我方长期对抗。其实要摧毁这个营地非常简单,这只是个临时构筑的简易营地,缺乏坚固工事,印方守军也不多,一轮炮过去就能将它轰得粉碎。但是问题是,如果印军退回多卡拉山口,凭依着以前修建的工事,居高临下用火力封锁山口下方,那么我方依旧不能继续修路。 为了确保修路工程的继续,必须排除多卡拉山口之上印军的干扰。7.15央视公布了我军某山地旅在高原地带进行火力演习的视频,展示了各种花式打碉堡的方式,这就是在向印方传递一个信息。因为我们知道印军越界修建的那个营地是没有碉堡的,有碉堡的地方是多卡拉山口。其中隐含的意思就是——你若不乖乖离开让开路,那么最后结果就不只是被赶走那么简单,我们还要连多卡拉山口也夺下来!只有夺下多卡拉山口,将这一制高点掌握在我方手中,才能确保修路不受干扰。而排除掉印军这个挡路虎后,不丹方面势必不敢阻挠我方。这样才能将洞朗河谷确实地掌握在我方手中。
原来在2014年中印双方在支普其也发生过一次中印3000人大 外交部连续发表声明,让这次对峙声势看上去很大,其实不过是2014年中印支普齐对峙的重演。洞郎作为中不争议区,原本不丹实控,设有季节性哨所,2007年中方公路修至洞郎恰尔塘,边防6团摧毁了不丹哨所,2014年在洞郎最西南中印边境设立庶草场哨所。这次中方要修通前往庶草场哨所公路,彻底完成对于洞郎地区实控,洞郎距离印度七寸西里古里走廊只有几十公里,一旦中方实控洞郎,印度在包括藏南在内的东北邦驻军,战时有被围歼的危险,触动印度最敏感神经,这个位置每前进一步都是向印度胸口插刀子,即使纯属中不争端,印度拼了老命也要阻止中方修路。 …… 2014年支普齐对峙怎么做得呢?支普齐方向印度补给较易,而支普齐距北京7200公里,道路艰险,中方从2005年开始费时8年才将公路修进支普齐,并于2013年成立支普齐边防连,设立支普齐哨所,2014年为争夺长期为印度实控的提布列莎仓纳通道,中印3000人对峙26日,印度同样试图阻止中方将公路修入提布列,由于该地段补给困难,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中方于位置同样重要且我方补给占优的德普桑地区开辟新战场,主动越过实控线25-30公里,搭筑4顶军用帐篷,攻其所必救,对印方施加压力,将支普齐作为德普桑撤军的交换条件,有利掩护了中国在支普齐地区的行动,最终中国在支普齐莎仓纳西部高地设立5054哨位,成功将公路从支普齐哨所向提布列方向前推3公里。 …… 阿里军分区扎达边防营长祁发宝,也因支普齐莎仓纳行动荣立二等功。‘’祁发宝2次成功阻印强势冲击于莎仓纳通道,有效地牵制印军力量,确保了支普齐方向前指依令组织军地力量,在短时内快速疏通了支普齐至勒马尔列4.5公里道路,完成了对印抵线修建板房反制行动。挫败了印军一系列强势争控、蓄意挑衅、渗透蚕食图谋,实现了战区“两个绝不让、两个维护”的目标要求‘’。
新脑洞 @杜克血蝎 ———————— 1 事情究竟是怎么开始的? 一切得从西大陆上著名的“贤者之都”开始说起。 位于“贤者之都”中著名的法师培训机构——“象牙塔”——之中的某处试验室,直到夜深人静依旧灯火辉煌,有人在里面孜孜不倦地工作着。 一个须发皆白,穿着许久未洗、邋里邋遢法袍的老人正在各种试验器皿和炼金素材之间来回忙碌。 “嗯……依照手札中的记载:日冕石和月耀石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足以供应一座城市所需。不过反应一旦开始将难以控制,需要苍星石作为传递介质将两者隔开……这是日冕石……这是月耀石……咦?我的苍星石去哪里了?……找找” 经过一番腾挪和翻箱倒柜,老法师终于从试验室的一个角落将“失踪”的苍星石找到了。 “哎呀呀!居然放到了这里。人真是老糊涂了!……啊咦?你们俩什么时候就碰到了一起了捏?” 试验桌上的透明玻璃容器中,一个光球正释放着足以让人目盲的炽烈光芒,即使带了黑水晶墨镜护眼,老法师亦无法直视。而且体感室内的温度正在迅速不断上升中,玻璃容器竟然有了融化的迹象。 “哎呀呀!——不好了!——怕不是要闹个大事故出来!——咋办好呢?” 如果只是把这间试验室炸了还好说,凭他所掌握的研究经费,重建一座试验室轻而易举。但是万一像某人上次那样把学院炸掉一半,甚至波及到市区,那么老法师就只有申请破产并且去街边要饭了。 怎么办好呢? 老法师搓着手苦苦思索着。毕竟人老精,很快一个对策便从他的脑海中跳出来。 老法师施展“法师之手”,隔空捧着已经融成一团橡皮泥状的试验容器,快速地来到试验室的顶层。这里放着一只一人高的小火箭状物体。 老法师麻利地拧开小火箭的头部,将试验容器放了进去,再将火箭头装回去。然后他退开相当的距离,对着小火箭的底部施展了一个“火焰箭”。 嘭! 从火箭的底部喷出长长的火舌,推动着火箭的本体迅速地升空,而且速度越来越快,飞得越来越高,直到最后没入漆黑的夜空之中。 突然,夜空中爆发出一道耀眼的光芒,仿佛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小太阳,照得大地一片通明,白昼重现。 “贤者之都”的居民们被从美梦中惊醒,被这天空异象吓了一小跳。 “该不会是‘象牙塔’的法师又搞出了什么鬼东西吧?” 见多不怪的市民们随口嘟哝了几句,又埋头继续睡下去。 谁也不知道这个无聊的“法师恶作剧”竟然在之后给大陆的历史带来天翻地覆的影响。 …… 一颗流星划过夜空,坠落在索菲恩王国境内的一处平原上。 “****的!哪个不要命的虾米把老子的船给打下来了?” 威震星海的宇宙海贼,绿皮大军阀,Waaaaagh!Boss——【史古哥-爆牙】——看着自己飞船的残骸怒吼着。
关于峨眉最新爆料,WS15总师专访 其访谈中称涡扇15要在几年后才能装备,但其预研成果已在行业内大范围推广应用,这也是官方首次承认第四代大推型号为涡扇15 === 重视积累和创新,提高航空发动机制造水平——访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航空发动机设计专家江和甫 本刊记者 玲犀 作者简介: 江和甫 JIANG Hefu 航空发动机设计专家 Expert of Aeroengine Design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研究工作,先后参加过WP8、WP5、WP6、WP7、WP13、WP13A Ⅱ等我国现役大型涡喷发动机和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核心机、推重比十发动机核心机和涡扇15 发动机验证机的设计和研制工作。曾担任WP13、WP13A Ⅱ 发动机型号总设计师兼歼7 Ⅲ、歼8 Ⅱ飞机副总设计师,中推核心机和验证机总设计师,推重比十发动机预研总设计师组组长,涡扇15 发动机验证机总设计师。 1991 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1 年被评为贵州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1993 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 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3 年获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技术先锋奖。2005 年获中航工业成立60 周年航空报国金奖。所主持或参加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二等奖1 项;国防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3 项。 引用本文: 本刊记者  玲 犀. 重视积累和创新,提高航空发动机制造水平——访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航空发动机设计专家江和甫[J]. 航空制造技术, 2017, 529(10): 22-24.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amte.net.cn%2FCN%2Fabstract%2Fabstract3019.shtml&urlrefer=90ed73578f65ecb7cd9cd02c9015b33f
转一个----专访WS15总师 其访谈中称涡扇15要在几年后才能装备,但其预研成果已在行业内大范围推广应用,这也是官方首次承认第四代大推型号为涡扇15 === 重视积累和创新,提高航空发动机制造水平——访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航空发动机设计专家江和甫 本刊记者 玲犀 作者简介: 江和甫 JIANG Hefu 航空发动机设计专家 Expert of Aeroengine Design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研究工作,先后参加过WP8、WP5、WP6、WP7、WP13、WP13A Ⅱ等我国现役大型涡喷发动机和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核心机、推重比十发动机核心机和涡扇15 发动机验证机的设计和研制工作。曾担任WP13、WP13A Ⅱ 发动机型号总设计师兼歼7 Ⅲ、歼8 Ⅱ飞机副总设计师,中推核心机和验证机总设计师,推重比十发动机预研总设计师组组长,涡扇15 发动机验证机总设计师。 1991 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1 年被评为贵州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1993 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 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3 年获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技术先锋奖。2005 年获中航工业成立60 周年航空报国金奖。所主持或参加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二等奖1 项;国防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3 项。 引用本文: 本刊记者  玲 犀. 重视积累和创新,提高航空发动机制造水平——访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航空发动机设计专家江和甫[J]. 航空制造技术, 2017, 529(10): 22-24.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amte.net.cn%2FCN%2Fabstract%2Fabstract3019.shtml&urlrefer=90ed73578f65ecb7cd9cd02c9015b33f
专访WS15总师 其访谈中称涡扇15要在几年后才能装备,但其预研成果已在行业内大范围推广应用,这也是官方首次承认第四代大推型号为涡扇15 === 重视积累和创新,提高航空发动机制造水平——访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航空发动机设计专家江和甫 本刊记者 玲犀 作者简介: 江和甫 JIANG Hefu 航空发动机设计专家 Expert of Aeroengine Design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研究工作,先后参加过WP8、WP5、WP6、WP7、WP13、WP13A Ⅱ等我国现役大型涡喷发动机和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核心机、推重比十发动机核心机和涡扇15 发动机验证机的设计和研制工作。曾担任WP13、WP13A Ⅱ 发动机型号总设计师兼歼7 Ⅲ、歼8 Ⅱ飞机副总设计师,中推核心机和验证机总设计师,推重比十发动机预研总设计师组组长,涡扇15 发动机验证机总设计师。 1991 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1 年被评为贵州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1993 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 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3 年获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技术先锋奖。2005 年获中航工业成立60 周年航空报国金奖。所主持或参加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二等奖1 项;国防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3 项。 引用本文: 本刊记者  玲 犀. 重视积累和创新,提高航空发动机制造水平——访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航空发动机设计专家江和甫[J]. 航空制造技术, 2017, 529(10): 22-24.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amte.net.cn%2FCN%2Fabstract%2Fabstract3019.shtml&urlrefer=90ed73578f65ecb7cd9cd02c9015b33f
《科技日报》:歼20已用WS15发动机的可能性很小 歼-20隐身战机使用什么型号的发动机,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近日,央视在报道中国航发两位高级技术工人的事迹时,出现了这样一段话:“歼-20隐身战机发动机零部件的加工和最终装配,都是在中国航发黎明公司工装制造厂进行的……我国发动机已实现从国产第三代发动机‘太行’到国产第四代发动机‘峨眉’的历史性跨越……” 虽然节目中并没有指明歼-20采用了“峨眉”发动机,但军事爱好者们已迫不及待地做出了这样的推定。 资料显示,“峨眉”涡扇发动机,即涡扇-15发动机,是为我国第四代重型/中型战斗机而研制的小涵道比推力矢量涡扇发动机。目前普遍认为,涡扇-15将主要用于第四代战斗机歼-20上。 对此,军事专家张文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第四代战斗机要有第四代发动机做保证。如果真如网络传言所说,‘峨眉’将应用到歼-20上,那么‘峨眉’应该具备四代机发动机的性能,其意义将是巨大的。届时,歼-20的性能将有全面的提升,比如战斗机的最大起飞重量、载弹量、起飞滑跑距离、垂直机动性、水平机动性等都会有显著提高,特别是将实现真正意义的超声速巡航。” 航空界常说,一代发动机一代战机。言外之意,没有发动机的根本性进步,就没有战机的根本性进步。发动机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飞机的飞行性能、可靠性及经济性,被喻为飞机的“心脏”。因此,第四代战斗机要实现超声速巡航、超常规机动,需要有配套的发动机做保证。 目前,网传我国歼-20战斗机装备的是俄罗斯AL-31F发动机。作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四代机,歼-20采用一款三代机的发动机,实属不得已而为之。而AL-31F发动机对歼-20来说,无异于“小马拉大车”,实现不了四代机的标志性技术——超声速巡航。 也有网友推测,中国也许会将俄罗斯的四代发动机117S应用到歼-20上,117S装备在俄罗斯苏-35战斗机上,其推力可以满足歼-20的需求。但张文昌却表示,“这事儿不太可能”。 他指出,从技术上讲,歼-20采用117S发动机完全是可以的,但前提是双方必须有非常深的合作。现在飞机的研制强调“飞发一体化”控制,发动机采用全权限数字化控制系统,如果不进行深度合作,不从源代码的层面进行合作研发,基本实现不了买来发动机就能直接用的目的。因此,中国必须得靠自己去研制国产的第四代发动机。 然而,作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研制一款成熟发动机的难度可想而知。 “从第三代发动机向第四代发动机跨越,更是难上加难,很多性能几乎已经达到当前技术水平的物理极限,攻克任何一个难关的周期都非常长。特别是,发动机需要达到‘稳定运行’的状态,才能认为它可以定型。”张文昌说,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成功研制一款成熟的第四代发动机需要15—20年时间。美国的F135发动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一直到2016年F-35A战斗机形成初始作战能力,经历了20年左右。 “一款发动机只有经过长期大量的台架试验、装机试验等,确保各项性能指标持续稳定,可靠性高,才能最终定型。特别是‘稳定运行’,对一款发动机来说不仅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实现的。”他说。 “而且,更换发动机对飞机来说是一件大事,一旦飞机换发动机,其型号一定会发生变化。因此,如果歼-20要应用新的国产发动机,其对应的飞机型号也会发生变化。从这个层面上看,歼-20已采用‘峨眉’发动机的可能性是相当小的。”张文昌推断。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