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止水☆ ☆明镜☆止水☆
关注数: 29 粉丝数: 236 发帖数: 20,847 关注贴吧数: 39
楞伽经 里的中观  为遮生诸法  建立无生法  我说法无因  凡夫不能知  我说法无因  而凡夫不知  一切法不生  亦不得言无  乾闼婆幻梦  诸法无因有  诸法空无相  云何为我说  离诸和合缘  智慧不能见  以空本不生  是故说无体  一一缘和合  见物不可得  非外道所见  和合不可得  梦幻及毛轮  乾闼婆阳焰  无因而妄见  世间事亦尔  降伏无因论  能成无生义  能成无生者  我法不灭坏  说无因诸论  外道生惊怖  云何何等人  何因于何处  生诸法无因  非因非无因  智者若能见  能离生灭见  无法生不生  为无因缘相  若为法名字  无义为我说  非法有无生  亦非待因缘  非前法有名  亦名不空说  声闻辟支佛  外道非境界  住在于七地  彼处无生相  离诸因缘法  为遮诸因缘  说建立惟心  我说名无生  诸法无因缘  离分别分别  离有无朋党  我说名无生  心离于见法  及离二法体  转身依正相  我说名无生  外非实无实  亦非心所取  幻梦及毛轮  乾闼婆阳焰  远离于诸见  是名无生相  如是空等法  诸文句应知  非生及空空  而无于生空  诸因缘和合  有生及有灭  离于诸因缘  不生亦不灭  离因缘无法  离和合无得  外道妄分别  而见有一异  有无不生法  有无不可得  惟和合诸法  而见有生灭  但有于名字  展转为钩锁  离彼因缘锁  生法不可得  生法不见生  离诸外道过  我说缘钩锁  诸凡夫不知  若离缘钩锁  更无有别法  是则无因缘  破坏缘锁义  如灯显众像  钩锁生亦然  是则离钩锁  别更有法生  生法本无体  自性如虚空  离钩锁求法  愚人无所知  复有余无生  圣人所得法  彼生无生者  是则无生忍  若见诸世间  则是见钩锁  一切皆钩锁  是则心得定  无明爱业等  是则内钩锁  攒轴泥团轮  种子大钩锁  若更有他法  而从因缘生  离于钩锁义  彼不住圣教  若生法是无  彼为谁钩锁  展转相生故  是名因缘义  坚湿热动法  凡夫生分别  离锁更无法  是故说无体  如医疗众病  依病出对治  而论无差别  病殊故方异  我念诸众生  为烦恼过染  知根力差别  随堪受为说  我法无差别  随根病异说  我唯一乘法  八圣道清净 智慧观察法  不见实法体  是故不可说  及说亦无体  若因缘生法  不得言有无  因缘中有物  愚分别有无  邪见二邪法  我知离我法  一切法名字  无量劫常学  以学复更学  迭共相分别  若不说诸名  诸世间迷惑  是故作名字  为除迷惑业  依三种分别  愚痴分别法  依名迷分别  及因缘能生  法不灭不生  自性如虚空  法无体是体  分别相即体  影像及于幻  阳焰与梦响  火轮乾闼婆  诸法如是生  不二真如空  实际及法体  我说无分别  成就彼法相  口心境界虚  实乃立虚妄  心堕于二边  是故立分别  有无堕二边  以在心境界  远离诸境界  尔时正灭心  以离取境界  彼灭非有无  如圣人境界  愚人不能知  有灭住真如  智慧者能见  如彼诸法住  智慧者能见  法体不如是  以诸法无相  愚痴人见铁  分别以为金  非金而见金  外道取法尔  本无言始生  始生后还灭  从因缘有无  此说非我教  无始无终法  无始是相住  以世间住相  邪觉者不知  过去法是有  未来法非无  现在法亦有  不应言法生  转时及行相  诸大及诸根  虚妄取中阴  若取非觉者  一切佛世尊  不说因缘生  因缘即世间  如乾闼婆城  但法缘和合  依此法生法  离诸和合法  不灭亦不生  镜及于水中  眼及器摩尼  而见诸镜像  诸影像是无  如兽爱空水  见诸种种色  种种似如有  如梦石女儿  我乘非大乘  非声亦非字  非谛非解脱  非寂静境界  而我乘大乘  诸三昧自在  身如意种种  自在花庄严  一体及别体  因缘中无法  略说诸法生  广说诸法灭  不生空是一  而生空是二  不生空是胜  生灭即是空  真如空实际  涅盘与法界  身及意种种  我说异名法  经毗尼毗昙  分别我清净  依名不依义  彼不知无我  非外道非佛  非我亦非余  从缘成有法  云何无诸法  何人成就有  从因缘说无  说法生邪见  有无妄分别  若人见不生  亦见法不灭  彼人离有无  见世间寂静  众生分别见  可见如兔角
红蓝不宜掺,掺则非红蓝。 乐杂者无伤,喜纯者不赞。 近来马国(马来西亚)有教友将拙译关于南传律学的两本小册(编按:《分文不取》《依止》)再版流通,除原文之外,一本于封底加引北传《四分律》的一段开示,另一本则博采北传三藏,详加编排,然后与拙译合订。倡印者为法为教的一番苦心与奉献令人感佩,然而此举实有笔者所不乐见者。    南北传的法与律固然有许多共通点,但是差异乃至相左之处也不少,尤其在法的方面。北传佛教的特色是兼融并蓄;弘法者只要说得圆融无碍,不妨博引各派教法。南传佛教的特色则是保守传统;弘法者必须谨守在固有教义的范畴内作解释,不能掺杂其它思想。正由于南传佛教的保守作风,才使佛陀的原始教法得以依样传承、不变质。如果南传佛教徒放弃传统作法,开始融合其它宗派思想,其传递下去的教法就会开始走样,后世的人也就品尝不到佛陀教法的原味了。    譬如有人喜欢喝鲜乳,有人喜欢喝调味乳。当这两种乳品分别存放在不同的冰柜时,喜欢喝鲜乳的人到存放鲜乳的冰柜,取出标有鲜乳字样的瓶罐,就能品尝到鲜乳的美味;喜欢喝调味乳的人之情况亦然。现在若有人将两冰柜里的乳品掺杂放置,并且将瓶罐上的字样一律改为「乳」,后来的人将会混淆不清:当他在鲜乳冰柜中喝到调味乳时,会误以为那是鲜乳的滋味;当他在调味乳的冰柜中喝到鲜乳时,会误以为调味乳的滋味就是那样。更严重的情况是当有人把所有瓶罐打开,将两种乳品完全混合,然后再分装成罐。这时全部乳品都变成调味乳,后来的人再也品尝不到鲜乳的原味了。将南北传的教法放在同一本书中就好比是将两种乳品掺杂放置,将南北传的教法混在一起解释就好比是将两种乳品完全混合,弘扬南传佛法者绝不应如此做。    南北传佛法若分开弘扬,则求法者可各随喜好而得到个中真味。反之,若将南北传佛法互相掺杂,则造成求法者混淆迷惑,难以分辨什么是真正的南北传佛法。更进一步,若将南北传佛法完全混合,则南传佛法原味尽失,求法者无从领略其真义,更别说依循法义而实修、证悟、解脱了。届时南传佛法即名存而实亡,那将是佛教界及追求解脱者的大损失。    现世不乏出身南传而却足跨南北、高唱融通的「圆融大师」。如此之人实在与上述譬喻中将两种乳品掺杂乃至混合之人无异,自以为圆融无碍,其实是在制造混淆,导致迷惑。如此含浑笼统、不知明辨青红皂白的乡愿作法终将为南传佛法带来祸害。在此笔者相信马国倡印者并非真有如此之意图,其作为乃是无心之失。然而切念此风不可长,又其所用题材正是笔者的译作,故有责任在此指出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本文并无指责之意,更何况实在也没有理由指责,因为笔者在原译作书后并未声明不得与其它内容合订,而只是标注「欢迎翻印,请勿添减本书内容」,而倡印者确实也依文遵行了。提供这次经验给众读者的另一个用意是:今后若欲出版书册,请熟虑如何做才能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    笔者先学北传,后来改学南传,志在品尝佛陀教法的原味。幸好这时南北传教法还截然可分,令笔者有所比较、抉择,并且感到必须为法尽力。依笔者浅见,南传佛教徒有责任将佛陀的原始教法完整无杂地传递给后世;其作法既不是与其它宗派互相对立,也不是互相融合,而是和平相处,各弘其道。深盼有志者共勉奋励,令正法久住,众生离苦。
金刚经 金刚经   起源于舍卫城。   那时,金刚比丘尼在午前时穿好衣服后,取钵与僧衣,为了托钵进入舍卫城。在舍卫城为了托钵而行后,食毕,从施食处返回,前往盲者的林园中以作中午的休息。   进入盲者的林园后,坐在某棵树下作中午的休息。   那时,魔波旬欲使金刚比丘尼生出害怕、僵硬、身毛竖立;欲使她退出定而去见金刚比丘尼。抵达后,以偈颂对金刚比丘尼说:   “这众生被谁所造作?众生的作者在哪里?    众生在哪里被生起?众生在哪里被灭?”   那时,金刚比丘尼这么想:   “谁说偈颂?这是人或非人?”   那时,金刚比丘尼这么想:   “这是魔波旬,他欲使我生出害怕、僵硬、身毛竖立;欲使我退出定而说偈颂。”   那时,像这样,金刚比丘尼已知:“这是魔波旬。”后,以偈颂回应魔波旬:   “为何你臆想‘众生’呢?魔!那是你的恶见吗?    这是一堆纯粹的行,这里没有众生被发现。    如同零件的组合,像这样,有车子之语,    同样的,当有了诸蕴,则有‘众生’的认定。    只有苦的生成,苦的存续与消失,    没有除了苦的生成之外的,没有除了苦的被灭之外的了。”   那时,魔波旬:“金刚比丘尼知道我。”沮丧、悲伤,就在那里消失了。   比丘尼相应完成,其摄颂:   “阿罗毗迦与受摩,乔达弥与毗阇耶,    莲华色与遮罗,优波遮罗与尸苏波遮罗,    谢拉与金刚,它们为十则。”
金刚经   起源于舍卫城。   那时,金刚比丘尼在午前时穿好衣服后,取钵与僧衣,为了托钵进入舍卫城。在舍卫城为了托钵而行后,食毕,从施食处返回,前往盲者的林园中以作中午的休息。   进入盲者的林园后,坐在某棵树下作中午的休息。   那时,魔波旬欲使金刚比丘尼生出害怕、僵硬、身毛竖立;欲使她退出定而去见金刚比丘尼。抵达后,以偈颂对金刚比丘尼说:   “这众生被谁所造作?众生的作者在哪里?    众生在哪里被生起?众生在哪里被灭?”   那时,金刚比丘尼这么想:   “谁说偈颂?这是人或非人?”   那时,金刚比丘尼这么想:   “这是魔波旬,他欲使我生出害怕、僵硬、身毛竖立;欲使我退出定而说偈颂。”   那时,像这样,金刚比丘尼已知:“这是魔波旬。”后,以偈颂回应魔波旬:   “为何你臆想‘众生’呢?魔!那是你的恶见吗?    这是一堆纯粹的行,这里没有众生被发现。    如同零件的组合,像这样,有车子之语,    同样的,当有了诸蕴,则有‘众生’的认定。    只有苦的生成,苦的存续与消失,    没有除了苦的生成之外的,没有除了苦的被灭之外的了。”   那时,魔波旬:“金刚比丘尼知道我。”沮丧、悲伤,就在那里消失了。   比丘尼相应完成,其摄颂:   “阿罗毗迦与受摩,乔达弥与毗阇耶,    莲华色与遮罗,优波遮罗与尸苏波遮罗,    谢拉与金刚,它们为十则。”
紫镜 “紫镜”,如果你在二十岁之前听说了这个词的话,就会死去。 以前有一个非常喜欢恶作剧的女孩,有一天她拿着父母送给她的心爱的镜子玩,把镜子涂满紫色的颜料。 等女孩差不多玩够了,却发现这颜料怎么也擦不掉…… 后来,这女孩因为伤心过度就每天摇头晃脑地念“紫镜,紫镜,紫镜……”最后在二十岁的生日那天死去了。 从那天起,女孩的怨念转移到“紫镜”这词语当中,如果你在二十岁以前听说了“紫镜”这个词,就会因被诅咒而死去。 ---------解说--------- 紫镜是知名度相当高的都市传说,听说只有把自己的生日日期忘掉才能从诅咒中解救出来。 至于这传说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各种说法都有。 首先,下场大致分为两种:“会被诅咒”和“会死去”。说会被诅咒,但究竟会被怎么样,怎么个死法,具体的细节未提及的情况比较多(不说反而觉得更恐怖)。其他有少数的版本是说因诅咒而不能结婚。其次,究竟多少岁以前听说了“紫镜”就会被诅咒,二十岁生日以前的说法是主流,也有十八岁以前,十五岁以前的说法,甚至有说“毕业以前”的版本。最后是“紫镜”这个词语本身,使用其他词语的版本也是有的,例如“紫镜的菊人偶”,“红色的沼泽”,“海豚岛”,“血染的狐仙”等等。 由于怕被诅咒,继而发明出来的破除诅咒的词语和方法也很多,例如“白色的水晶”,“紫色的水晶”。“过马路的时候只踩着白色的斑马线走过就能破除诅咒”等等。另外与之相反,“在二十岁之前听说过这个就会变的幸福”的词语有:“金马铃薯”,“粉镜”等。
挑毛病经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那时,当夜已深时,容色绝佳的众多挑毛病天神使整个祇树林发光后,去见世尊。抵达后,站在空中。   在空中站好后,一位挑毛病天神在世尊面前说这偈颂:   “对自己是一种方式,却以另一种方式让别人知道,    他以偷盗所受用的,如那诈赌的赌徒。”   “应该说他所作的,不应该说他所没作的,    对说而不做者,贤智者遍知。”   “非仅以说,或单以听闻,    能够进入这坚固的道迹,    慧者、禅定者依此,从魔的束缚解脱。    确实,慧者不执行,知道世间法门后,    慧者以完全智寂灭,已渡对世间的执着。”   那时,那些天神站到地上后,以头落在世尊的脚上,然后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我们犯了过错,如愚者、如愚昧者、如不善者:我们认为能攻击世尊。大德!为了未来的自制,请世尊原谅我们那样的罪过为罪过。”   那时,世尊出现微笑。   那时,那些天神升上空中,变得更加挑毛病。   一位挑毛病天神在世尊面前说这偈颂:   “对忏悔罪过者们,如果不接受者,    更愤怒、严重的瞋恚,他存敌意。”   “如果你们不存在罪过,这里,如果没有走入歧途,    如果敌意不被平息,这里,谁会是善的?”   “谁不存在罪过?谁没有走入歧途?    谁不走向迷妄?谁是经常正念的慧者?”   “如来、佛陀,一切生存类的怜愍者,    他不存在罪过,他没有走入歧途,    他不走向迷妄,他是经常正念的慧者。    对忏悔罪过者们,如果不接受者,    更愤怒、严重的瞋恚,他存敌意,    那敌意我不欢喜,我原谅你们的罪过。
挑毛病经    挑毛病经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那时,当夜已深时,容色绝佳的众多挑毛病天神使整个祇树林发光后,去见世尊。抵达后,站在空中。   在空中站好后,一位挑毛病天神在世尊面前说这偈颂:   “对自己是一种方式,却以另一种方式让别人知道,    他以偷盗所受用的,如那诈赌的赌徒。”   “应该说他所作的,不应该说他所没作的,    对说而不做者,贤智者遍知。”   “非仅以说,或单以听闻,    能够进入这坚固的道迹,    慧者、禅定者依此,从魔的束缚解脱。    确实,慧者不执行,知道世间法门后,    慧者以完全智寂灭,已渡对世间的执着。”   那时,那些天神站到地上后,以头落在世尊的脚上,然后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我们犯了过错,如愚者、如愚昧者、如不善者:我们认为能攻击世尊。大德!为了未来的自制,请世尊原谅我们那样的罪过为罪过。”   那时,世尊出现微笑。   那时,那些天神升上空中,变得更加挑毛病。   一位挑毛病天神在世尊面前说这偈颂:   “对忏悔罪过者们,如果不接受者,    更愤怒、严重的瞋恚,他存敌意。”   “如果你们不存在罪过,这里,如果没有走入歧途,    如果敌意不被平息,这里,谁会是善的?”   “谁不存在罪过?谁没有走入歧途?    谁不走向迷妄?谁是经常正念的慧者?”   “如来、佛陀,一切生存类的怜愍者,    他不存在罪过,他没有走入歧途,    他不走向迷妄,他是经常正念的慧者。    对忏悔罪过者们,如果不接受者,    更愤怒、严重的瞋恚,他存敌意,    那敌意我不欢喜,我原谅你们的罪过。
善念誓愿如来,在他当成佛之时,即在于那天,便化作无量的佛陀 世尊告诉他说:「如舍利弗你所说的,由于众生的寿命短少之故,如来的寿命也为短少。然而此事也不可以论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在过去久远的阿僧祇劫(无量劫)之时,有一位佛陀名叫善念誓愿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间。当在那个时候,人寿为八万岁,并没有中夭(夭折)的人。那位善念誓愿如来,在他当成佛之时,即在于那天,便化作无量的佛陀,立无量的众生在于三乘之行(声闻、缘觉、佛陀),有的住在于不退转之地而住的。又立无量的众生在于四姓之家,又立无量的众生在于四天王宫,以及艳天(夜摩天)、兜术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迦夷天(梵天)、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在于那一天,在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寂灭)。而现在舍利弗说:『由于众生的寿命短少之故,如来的寿命也短少。』云何呢?(怎么啦?)舍利弗!为甚么作如是之说:『如来如当住于一劫,至于一劫的话,我也当住于一 劫,而至于一劫之久。』然而,再说,众生乃不能知道如来的寿命之长短的。舍利弗!你应当要知道!如来乃有四种不可思议之事,并不是小乘的人所能知道的。那四种呢?第一为世界不可思议,第二为众生不可思议,第三为龙不可思议,第四为佛土境界不可思议,这就是,舍利弗!就是有此四种不可思议的。」 舍利弗说:「如是!世尊!有四种不可思议,所谓世界、众生、龙宫、佛土境界等不可思议。然而长夜我都恒有此念:释迦文佛终皈不住于一劫。再者,诸天也曾至我处,曾对我说:『释迦文佛不久于世间,年向于八十岁时。然而现在世尊,您实在于不久的时日,当会取涅槃。』我现在实在不堪以见到世尊您取于般涅槃。又我曾亲自从如来您听到如此之语:『诸过去、当来、今现在的诸佛的上足弟子(最优胜的弟子),都先于佛而取般涅槃,然后佛陀乃取般涅槃。又最后的弟子,也是先于佛而取般涅槃,然后世尊则不久当取 于灭度。』唯愿世尊听允我取灭度!」
转贴:道海法师收徒帖_学佛吧吧_百度贴吧 关于修建一天24小时网络视频直播持戒修行中心的考虑道海法师现在佛教进入末法时代僧人持戒修行下降,包括少林寺住持释永信大和尚都有人公开举报他玩女人,且不管事情是真是假,世人对佛门的质疑是肯定的,现在有的人看见和尚就好像是冒充持戒却暗地里玩女人的大骗子似的.但佛门仍然有一些老老实实持戒修行的和尚,比如我就是.不信?一天24小时网络视频直播让你看.人要有隐私是因为有淫,既然持戒也就无所谓隐私不隐私.卫生间以半透明的毛玻璃隔开,需要的话还可以装热感应的红外摄像头,以便让观察者看到在被窝里无手淫(但这个可能适合由来现场的游客或居士观察者在监控室里看).回复举报|4楼2015-12-11 16:17 道海2314 中班2这个视频直播可与优酷,iqiyi等视频网站合作,预计会有大量访问者,因为现在对佛教感兴趣的人很多,佛教僧人一天24小时网络视频直播预计很多人会感兴趣来看.当然考虑到网络接线的因素寺院位置不能太偏远,最好是原有有比较好的居住环境和网络接入条件的寺院,划出一小块区域改建成这个一天24小时网络视频直播持戒修行中心.新建一个当然也可以.肯这么做的僧人不多,有的僧人能持戒但未必肯一天24小时在摄像头下被人看,那这个当然要自愿的.我是无所谓.当然既然我提出了这个方案那到时当然可第一个首当其冲这么做.所以这个中心可以不用太大,大概可供5-10个人闭关修行就行了,基本上就我带几个愿意这么跟我修行的弟子.有意捐助建这样的持戒修行中心的,或有寺院愿意建这样的持戒修行中心的请与我联系. 道海法师收徒帖_学佛吧吧_百度贴吧 来自:http://tieba.baidu.com/p/4206210285?pid=80399195056&cid=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