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止水☆ ☆明镜☆止水☆
关注数: 29 粉丝数: 235 发帖数: 20,748 关注贴吧数: 39
建立诽谤相   众生及器世间依正诸法,都是自心之影像,   愚痴凡夫不识此理,起无中说有、有中说无之建立诽谤相,   此诸所起实在只是心之作用,离开自心一切了不可得。   译文:有四种于无中说有之「建立」。那四种呢?一是无有相建立相,二无有见建立见,三无有因建立因,四无有性建立性。大慧,所谓诽谤相者,亦即于诸恶见所建立之法,不善于观察,不见诸法之实相,即言一切诸法皆无,此即是诽谤相。 ============   何谓无有相建立相?亦即蕴界处诸法之自相、共相,本无所有,但却于此而生计着诸法之自相与共相,如此邪妄分别,乃由无始以来各种恶习所熏而成,此即是无有相建立相;如何是无有见建立见?亦即于蕴界处诸法建立我、人、众生、寿者等见,此即是无有见建立见;如何是无有因建立因?亦即初识本来非从因而生,后因眼色等而生如幻,生而有,有而还灭,念念不住,是名无有因建立因;如何是无有性建立性?亦即涅盘、虚空、非择灭三无为法,本来无有作法,而于此生计着,其实,此法离性、非性,离于有无。大慧,一切诸法犹如毛轮兔角,此是名无有性建立性。   译:于无说有之「建立」和于有说无之「诽谤」,二者都是凡愚不了一切唯心所现而妄生分别,此非是圣者之见。因此,你应当勤加观察,远离此二种恶见。大慧,大菩萨善知八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为利益众生,故现种种身,如依缘起性而起种种法,也如摩尼宝珠不作于心而随色变现,出现于各种佛会,听闻佛法,了知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远离生灭、断常等恶见,不住于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成就无量百千亿三昧,既得三昧,逼游一切诸佛国土,供养诸佛,生诸天上,弘扬三宝,证正等觉,成如来身,为诸声闻菩萨大众说外道境界皆唯是自心所现,令悉远离有、无等执着。
资讯统合思念体 资讯统合思念体(Data Integration Thought Entity),即在银河系,甚至是包含全宇宙的广大资讯海洋中所诞生的没有肉体的资讯生命体。他们最初是以资讯的形态诞生,然后经过各种资讯会互相结合后会产生意识,最后依靠撷取其他资讯进化。没有实体,只能以资讯的形态存在的他们,就算用最先进的光学检验方式,也无法观测出来。几乎和宇宙同时诞生的他们,随着宇宙的膨胀而扩大,相对的资讯网也逐渐扩大、巨大化。 目前找不到自律进化的方法,陷入了进化的瓶颈。为了突破自身常时深陷于自律进化的闭塞状态,他们对地球上的有机生命体——“人类”产生兴趣。存在于宇宙中的有机生命体拥有意识是非常普遍的,不过只有地球人持续进化到拥有高度民主知性。因此,对这点非常在意的资讯统合思念体,便蓄意观测地球人。资讯统合思念体中拥有数种意识,有期望就近观察春日的“主流派(中立派)”、想直接刺激春日的“激进派”和“革新派”、想寻求平衡点的“拆衷派”以及想隐藏自身存在的“稳健派”[9] 。 对有机生命体接触用人型介面 对有机生命体接触用人型介面(Organic Life Contact-purpose Humanoid Interface),又译“~人型终端”或“~联系装置”,超能力者组织“机关”则称呼为TFEI终端机,通称“外星人”。 对有机生命体接触用人型介面是由资讯统合思念体送往地球的有机人造人。外观与人类无异,却拥有藉由高速咏唱咒语般的编码来改变环境资讯的能力,从分子开始改变物质结构,也能够强化自己的运动能力。平时是以人类的方法补充知识,或摄取人类食物来补充能量。 对有机生命体接触用人型介面拥有学习能力,因此她们不断地累计记忆、更新知识。但人类的生活方式似乎会对她们造成压力,原因仍然不明[9] 。 资讯爆炸 资讯爆炸(Data Flare)指的就是凉宫春日在引发的那场资讯爆炸。尽管肉眼不可见,不过这个现象却让资讯统合思念体感到自律化的可能性,接着派遣对有机生命体接触用人型介面至地球,着手观察凉宫春日。 资讯爆炸影响的不只是地球表面,如今已扩散至太空,使得与资讯统合思念体不同起源的“广域带宇宙存在(即天盖领域)” 在对有机生命体接触用人型介面进行资讯连接或操作时,会以高速念出编码。那咏唱咒语般的动作,不难让人联想到奇幻小说中的“魔法师”。那些被高速念出的编码是由一连串极为规律的指令所构成,也就是重新建构环境资讯时所用的指令。另外,这件事对未来人而言似乎是禁止事项
加行 所谓的加行,就是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称为加行。菩萨的加行以布施来说是菩萨应该观察:我要给予众生利益,现在有众生来求助于我,就要欢欢喜喜地布施给他;另一方面,布施可得大财福德,将来会有更多的大财宝、福德布施给众生,所以要努力布施;在另一方面是菩萨深知自己有悭贪的心,要用布施来对治他,故要努力布施,此就是布施的加行。 持戒的加行也是一样,菩萨观察:我要给众生利益,就要持戒,不要损害他们;另一方面,菩萨若不持戒,自己就会坠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那又怎样去利益众生呢?所以菩萨以自利利他两种心,努力去观察修行六度,勇猛不退的去完成六波罗蜜,称为加行。 加功用行:简称“加行”。努力增加功用行为,即不断增加身口意善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加行】意指加功用努力而行。” (术语)入于正位之准备,加一段之力而修行也。如加行道,加行位,四加行,四度加行等。旧译曰方便(七方便),以于佛果之善巧方便,有混滥之恐,故新译曰加行。唯识述记九末曰:“旧言方便道,今言加行,显与佛果善巧差别。”(《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修行人准备进入修道之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叫做“加行”。(《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瑜伽三十七卷二十二页云:加行者:谓为获得自胜义利,猛利乐欲为所依故;或怖当来堕诸恶趣,或怖现法他所讥毁;于诸学处,常勤护持;无间所作,殷重所作。 二解 无性释七卷十四页云:于中策励,名为加行。(《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是加功用行的意思。乃针对正行的预备行。《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载,接近见道的四善根之位,特称加行,然亦广通资粮位。《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于白品与黑品中,各举出相应、串习、无倒、不缓、应时、解了、无厌足、不舍轭、正等九种加行之法,即为其意。又,加行道,即指修行者达到涅槃四道中的第一道,亦即修戒、定、慧的阶位。(《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预备阶段、预备工作。佛书译为加行、先行、前行。 《萨迦世系史续编》
请宾头卢法 若设一切会。常请宾头卢颇罗堕誓阿罗汉宾头卢者字也。颇罗堕誓者姓也。其人为树提长者现神足故。佛摈之不听涅槃。敕令为末法四部众作福田。请时于静处烧香礼拜[1] 。 向天竺摩梨山。至心称名言。大德宾头卢颇罗堕誓。受佛教敕。为末法人作福田。愿受我请。于此处食。若新作屋舍。亦应请之言。愿受我请。于此舍床敷止宿。 若普请众僧澡浴时。亦应请之言。愿受我请。于此洗浴。及未明前具香汤净水澡豆杨枝。香油调和冷暖。如人浴法。开户请入。然后闭户。如人浴讫顷。众僧乃入。 凡会食澡浴。要须一切请僧至心求解脱。不疑不昧。信心清净。然后可屈。近世有一长者闻说宾头卢阿罗汉受佛教敕为末法人作福田。即如法施设大会。 至心请宾头卢。氍氀下遍布华。欲以验之。大众食讫。发氍氀华皆萎。懊恼自责。不知过所从来。更复精竭。审问经师。重设大会。如前华亦复皆萎。复更倾竭尽家财产。复作大会。犹亦如前。懊恼自责。更请百余法师。求请所失。忏谢罪过。如向上座一人年老。 四布悔其愆咎。上座告之。汝三会请我。我皆受请。汝自使奴门中见遮。以我年老衣服弊坏。谓是被摈。赖提沙门不肯见前。我以汝请欲强入。汝奴以杖打我。 头破额右角疮。是第二会亦来。复不见前。我又欲强入。复打我头额中疮。是第三会亦来。如前被打。头额左角疮。是皆汝自为之。何所懊惋。言已不现。 长者乃知是宾头卢。自尔以来。诸人设福皆不敢复遮门。若得宾头卢。其坐华即不萎。若新立房舍床榻。欲请宾头卢时。皆当香汤洒地。燃香油灯。 新床新褥奋绵敷之。以白练覆绵上。初夜如法请之。还闭房户。慎勿轻慢窥看。皆各至心信其必来。精诚感彻。无不至也。来则耨上现有卧处。 浴室亦现用汤水处。受大会请时。或在上坐。或在中坐。或在下坐。现作随处僧形。人求其异终不可得。去后见坐处华不萎乃知之矣、
请宾头卢法 若设一切会。常请宾头卢颇罗堕誓阿罗汉宾头卢者字也。颇罗堕誓者姓也。其人为树提长者现神足故。佛摈之不听涅槃。敕令为末法四部众作福田。请时于静处烧香礼拜[1] 。 向天竺摩梨山。至心称名言。大德宾头卢颇罗堕誓。受佛教敕。为末法人作福田。愿受我请。于此处食。若新作屋舍。亦应请之言。愿受我请。于此舍床敷止宿。 若普请众僧澡浴时。亦应请之言。愿受我请。于此洗浴。及未明前具香汤净水澡豆杨枝。香油调和冷暖。如人浴法。开户请入。然后闭户。如人浴讫顷。众僧乃入。 凡会食澡浴。要须一切请僧至心求解脱。不疑不昧。信心清净。然后可屈。近世有一长者闻说宾头卢阿罗汉受佛教敕为末法人作福田。即如法施设大会。 至心请宾头卢。氍氀下遍布华。欲以验之。大众食讫。发氍氀华皆萎。懊恼自责。不知过所从来。更复精竭。审问经师。重设大会。如前华亦复皆萎。复更倾竭尽家财产。复作大会。犹亦如前。懊恼自责。更请百余法师。求请所失。忏谢罪过。如向上座一人年老。 四布悔其愆咎。上座告之。汝三会请我。我皆受请。汝自使奴门中见遮。以我年老衣服弊坏。谓是被摈。赖提沙门不肯见前。我以汝请欲强入。汝奴以杖打我。 头破额右角疮。是第二会亦来。复不见前。我又欲强入。复打我头额中疮。是第三会亦来。如前被打。头额左角疮。是皆汝自为之。何所懊惋。言已不现。 长者乃知是宾头卢。自尔以来。诸人设福皆不敢复遮门。若得宾头卢。其坐华即不萎。若新立房舍床榻。欲请宾头卢时。皆当香汤洒地。燃香油灯。 新床新褥奋绵敷之。以白练覆绵上。初夜如法请之。还闭房户。慎勿轻慢窥看。皆各至心信其必来。精诚感彻。无不至也。来则耨上现有卧处。 浴室亦现用汤水处。受大会请时。或在上坐。或在中坐。或在下坐。现作随处僧形。人求其异终不可得。去后见坐处华不萎乃知之矣、
三能变 唯识家为立万法唯识所变之理,类别能变的识而得三种能变。‘能变’为梵语parina^ma的汉译,近人霍韬晦译之为‘转化’,日本学者译之为‘转变’。此种‘能变’有三种,故谓为三能变。 异熟能变 又称初能变、第一能变;指八识中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异熟原有多义,此处唯取其异类成熟之义,即因是善恶,而果为无记,故云。亦即依善恶业因,招爱非爱之果,其果为非善非恶之无记。八识之中,第七识非异熟,而前六识之报有断绝,故不称异熟,而称异熟生,《成唯识论》卷二谓(大正31·7c)︰‘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亦即第八识为恒相续的总报之果体,故名真异熟,又名异熟识。 思量能变 又称第二能变,指第七识,即末那识。称第七识为思量,乃取其恒审思量之意;第七识相续不间审细分别第八识,故取此名。第六识亦审细思量,然间断不恒;第八识相续不断,但无审细思量。前五识二义俱缺,故以恒审思量独为第七识所专有,而名之为思量。 了境能变 又作了别境能变、第三能变,指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以前六识了别色、声等粗显之境,故名之为了别境识。《唯识论述记》卷二(末)云(大正43·298b)︰ ‘以前六识同了粗境,异七、八故,合为一名。问︰此前六识亦缘细境,如佛六识等,何故但名粗?答︰(一)多分故,(二)易知故,(三)诸有情共可悉故,(四)内外道皆许有故,(五)大小乘所极成故,(六)不共义故。七、八二识不粗了故。’ 除上述之外,变有因能变与果能变。第八异熟识摄藏等流、异熟二习气。此中,等流习气为一切法的种子,作为亲因缘而变生现行;异熟习气为善恶业种子,作增上缘,资助等流习气,变生第八识及前六识的异熟果。以种子成为能变,故称因能变。又,八识各各变现见、相二分,起能缘、所缘的作用;此八识为种子的果,故称果能变。亦即第八识有因、果二能变之义,其他识只有果能变之义。如此,由因、果二能变变生世界一切诸法。
三能变 唯识家为立万法唯识所变之理,类别能变的识而得三种能变。‘能变’为梵语parina^ma的汉译,近人霍韬晦译之为‘转化’,日本学者译之为‘转变’。此种‘能变’有三种,故谓为三能变。 异熟能变 又称初能变、第一能变;指八识中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异熟原有多义,此处唯取其异类成熟之义,即因是善恶,而果为无记,故云。亦即依善恶业因,招爱非爱之果,其果为非善非恶之无记。八识之中,第七识非异熟,而前六识之报有断绝,故不称异熟,而称异熟生,《成唯识论》卷二谓(大正31·7c)︰‘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亦即第八识为恒相续的总报之果体,故名真异熟,又名异熟识。 思量能变 又称第二能变,指第七识,即末那识。称第七识为思量,乃取其恒审思量之意;第七识相续不间审细分别第八识,故取此名。第六识亦审细思量,然间断不恒;第八识相续不断,但无审细思量。前五识二义俱缺,故以恒审思量独为第七识所专有,而名之为思量。 了境能变 又作了别境能变、第三能变,指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以前六识了别色、声等粗显之境,故名之为了别境识。《唯识论述记》卷二(末)云(大正43·298b)︰ ‘以前六识同了粗境,异七、八故,合为一名。问︰此前六识亦缘细境,如佛六识等,何故但名粗?答︰(一)多分故,(二)易知故,(三)诸有情共可悉故,(四)内外道皆许有故,(五)大小乘所极成故,(六)不共义故。七、八二识不粗了故。’ 除上述之外,变有因能变与果能变。第八异熟识摄藏等流、异熟二习气。此中,等流习气为一切法的种子,作为亲因缘而变生现行;异熟习气为善恶业种子,作增上缘,资助等流习气,变生第八识及前六识的异熟果。以种子成为能变,故称因能变。又,八识各各变现见、相二分,起能缘、所缘的作用;此八识为种子的果,故称果能变。亦即第八识有因、果二能变之义,其他识只有果能变之义。如此,由因、果二能变变生世界一切诸法。
神医孙思邈下山奇遇 《名贤集》中有这样一句名言:“运去黄金失色,时来铁也争光。”这话是人生经验的总结,更是人生命运的诠释。不管是帝王将相,或是平民百姓盖莫能外。就拿灭商兴周的姜子牙来说也是这样,时运不济时卖面贩猪都赔本,时运通达时出将入相何等风光。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广受人民尊重的神医叫孙思邈,他的经历事迹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孙思邈在高山随师学医多年,因为学的勤奋刻苦,加之人品医德深得师父赞许,所以尽得师父真传。临下山辞别师父时,师父谆谆告诫他:“人间的事皆有定数,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消磨了济世救人的愿望,相信你更不会做出败德害人、有辱师门的事来。初衷不改,必有大成。” 孙思邈含泪拜别师父下山之后,谨遵师父的教诲,全心全意的给人们看病。但事与愿违,不管他走到哪里,不但治不好病,而且一出手病人就死。人们指责他、谩骂他、后来简直像躲避瘟疫一样赶走他。他不但要忍受风餐路宿的苦难,更要承受人们风刀霜剑的折辱。有一天,他终于承受不住了,便含泪回山向师父一诉苦衷,师父没有责备他,只是慈祥的看着他,语重心长地说:“你所受的苦我都知道,但这只是个过程,等你时来运转的时候一切都会改观。不要灰心,你的草鞋长到八斤半的时候就好了。” 孙思邈再次拜别师父下山,同样又经历了以往的遭遇,但他不灰心、不气馁,在苦难中激励自己。有一天他穿行在一个涝泥塘子里,把草鞋几乎都拽碎了,好不容易走出塘子,倚在一棵大树旁用揉韧的草编穿捆绑草鞋,完事之后一看草鞋又肥又重,没办法也只好穿在脚上。过不多时,忽然一队送殡的伴着哭声经过这里,从抬着的棺材里还往外滴着血。孙思邈走过去仔细观察一下血迹,心里顿时明白了人还有救。所以就追上去高喊:“站住!站住!人还有救,人还有救……”人们先还以为他是个疯子在说胡话,他让人们把棺材放下,人们就更不听他的了。因为当地有个习俗,出殡途中放下棺材不吉利。没办法,他只好边随着走边说:“人是难产死的对不对?不但孩子没生下来,大人也流血不止疼死了,直到入棺出殡还滴着血。这人还有救,赶快放下棺材,不然就来不及了。”人们听他说得全都对,就像亲眼看见了一样准,所以便放下棺材,打开棺材,让他治。孙思邈拿出一根银针,找准穴位扎了進去,时间不长,便听见产妇 “啊”的一声醒了过来,众人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惊呼起来,正在这时,又传出了孩子的清脆哭声,大人和孩子都得救啦!人们几乎欢呼跳跃起来。自此以后,,一根银针救二命的事迹被人们广泛传为佳话。 人们简直像奉神明般地把孙思邈请回家里,全家人是谢了又谢,拜了又拜,不知道怎样盛情款待才能报答这救命之恩。 第二天,孙思邈执意要走,全家人苦留不住。送一些银钱作谢礼他也坚拒不收,只收下了一双新鞋。产妇的丈夫想把旧草鞋扔掉,孙思邈却怎么也舍不得,找秤量了量正好八斤半。自此他更坚信师父的话,普救世人于疾病痛苦之中。说来也神奇,从此看病真是手到病除。当然“草鞋神医”的神迹也越传越广。 有一天,孙思邈正在一座高山的独一小路上行走,抬头一看,一只老虎挡住去路。要逃跑已来不及了,只能不知所措地愣在那里。没想到老虎并没有向他扑来,而是半跪两条前腿,连连给孙思邈叩头,然后又张开大口给他看。孙思邈看到老虎瘦骨嶙峋的身形,又看到老虎的这些超常的举动,他断定老虎是生了病,来找他看病。孙思邈大着胆子上前去看,只见老虎的咽喉处肿胀厉害,细看有一根骨刺横扎在咽喉上下两端,他不顾危险用一根铁棍把虎嘴支住,防止治疗时它因疼痛而咬下造成伤害。然后拔出骨刺,割除烂肉,上上药,取下铁棍。老虎掉转头跑走了,孙思邈并不介意它的失礼举动,只是如释重负般地笑笑。 这座山太大了,用了半天时间才来到山脚下。正走着,又见一只老虎迎面跑来,还没等他回过神来,老虎已跑到面前,放下嘴里叼着的东西,连连给他点头,然后几步一回头地走远了。他拿起老虎放下的东西一看,原来是鹿胎膏,这可以说是药中至宝,打着灯笼也难寻的治病瑰宝。直到这时他才相信老虎是通人性的动物,它也懂得如何报恩。 又有一天,孙思邈正在路上行走,突然天降倾盆大雨。接着随着一声大响,一条巨龙落在面前。他简直被这意外的场面惊呆了,还没等他缓过神来,巨龙便探着头、张着嘴、用一只龙爪指着自己的嘴让他看。这时已风停雨住,他双手把住龙头,往嘴里仔细看去,见咽喉处有一个馒头般大小的肿块,并且已开始溃烂。他决定立即实施手术。他先用铁棍支住龙嘴,再用刀子割除烂肉,然后上上药,取下铁棍。巨龙上下张了张口,感觉好多了`,向他点了点头。又一阵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巨龙借着雨势,驾起云雾腾空而去。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孙思邈来到一条河边,发现河水清可见底,也就是半尺来深的水,但河面很宽,足有二里地远近。他挽起裤子,脱下鞋开始趟水过河。正走到河中心,突见上游排山倒海般的洪水滚滚而来,前跑后奔都远远来不及了。他像泥塑木雕般的站在那里忘了迈步,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耳边听到惊天的一声巨响,一条巨龙横在河流上游,水不断地往上涨,却不见往下流。他这时已来不及多想,赶紧跌跌撞撞地跑到河对面高岸上。这时他向“龙挡坝”处一看,水简直像小山一样高。忽然,巨龙借着水势一跃而起,激起冲天巨浪一泻千里地向下游冲去。他倒吸一口凉气,想到是因自己救龙一难,龙反救自己一命,为善之报真是如影随形啊!
十二缘起,是由十二项互缘的支数,来说明现实人生的成立。 一、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或愚痴,或迷暗的意思。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是“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作善的行业,有时作恶的行业,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这“行”和上面的“无明”,即是过去所做的惑和业,也便是四谛中所说的集谛内容。 三、识——入胎之心识,由过去感业动力,使阿赖耶识受果报,遇缘托胎,完成现在之生命体。 四、名色——名是心识,属于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属于物质,故名色,为成立有情生命体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五、六入——为六根完具位,谓于胎中名色渐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渐次具足。但这时的胎儿在母腹中只有几个月,虽成六根的模型,对外界的感觉,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没有完备,故称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时期。 六、触——即出胎后与境界接触,生起感觉,亦即对境界认识之开始。如自初生至一岁内的婴儿时期,及进入二岁幼儿时期,其接触外境,只起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孰是孰非,孰苦孰乐,也没有憎爱的分别,一切举动很天真,这时可说是触的混沌时期。到三岁至五岁的幼童,接触外境的知觉力就渐渐增强。 七、受——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指苦、乐、舍三受。如人生自幼儿四五岁时期到儿童时期(六岁至十二岁),乃至青年时期(十四岁至廿三岁)的时候,心识逐渐发达,领受环境范围渐渐扩大,起居饮食、读书游戏及其他希求亦随岁月而增进,遇顺境则感受快乐,遇逆境则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时期,对爱憎的感受,特为显明。这就叫做“受的阶段”。 八、爱——以染著贪爱为义,由受而来,对于所受之境界奔驰追求。如青年时期,对贪恋财物和男女色欲,已生出种种强烈的欲望,执著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松;有的越出轨则,未婚先有孕,故在这“爱的阶段”,尤其青年男女,宜谨慎调伏自己冲动的情欲。 九、取——是执取为义,即对所爱之境界执取追求,也即对物欲境界起贪恋,强烈执取,据为己有,方满自己的欲望。于是三业不净,造出恶业,以业系身,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这都是由“爱”“取”而来。 十、有——即是现有业力存在的意义。谓由爱著驰取不已,现世又多造恶业,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之报。 十一、生——即未来受生,由于自身潜在业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来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这是说明来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生生不已的流转道理。因未来既有老死,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而与之俱来。而“生”和“老死”是未来世的二种因果,即将苦谛的内容加以详细的分别。
体·作·力    体、对用而说。体与性,中国学者向来看作同一的,但佛法中不尽如此。体与性也有不同,如『俱舍论』说:「许法体恒有,而说性非常」。性可以作性质等说,如说无常性、无我性等,即与法体不同。体与性也有同一的,如萨婆多部说诸法各住自性,自体也即自性的异名。然萨婆多部的自性,指一一法的终极质素说,与说宇宙大全的实体不同。总之,佛法说体,指一一法的自体说,不作真如法性等说,真如十二名中,没有称为体的。现存的龙树论里,也没有以体为本体、本性的。此中体、作、力,三者合起来说,别处也不曾见到。然在『中论』「观作作者品」中有大同的词句。有作如是说:「现有作,有作者,有所有作法」。此中所说的作,即佛典常用的「羯磨」karma,即是业。作者ka^raka,即能起作用的假我或法。如外道以世间一切作业归于神,以神为作者,或以自我为作者等。佛法虽可说有作者,但这不过是顺俗假说,并无真实的作者。如说眼能见,见是眼之用,即假名眼为见者。故此处所说作者,与体义相当。依『顺正理论』卷三解作者有二家:一、约一一法的自性——法性说,二、约因缘和合相续的假名说。依中观说,离众缘和合,无有别存的作者,即别存的作用也没有;作者与作用,皆不过依缘和合的假有。如『华严经』说:「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由此,体——作者与作用,都约缘起假名说。中论三名中的「作法」,罗什每置一所字,如:「诸可有所作」,「无所用作法」,原语为kriya^,指所有的作用或力用言。作即运动,所以或译为力、用、作用等。这样,今以论的作(业)、作者、作法,配合于体、作、用三者,即是:体即作者,作即是(作)业,力即作用。如将作与作法合名为「用」,即成为体与用。体用与性相不同:相是「形他以显自」的;如说白色,白即不同于黑,有不同于其他的特相,知道此法是什么。凡所认识的,必有与他不同的特殊形态,依不同他法而知是此法而不是彼法,即因此相而知某法体性:这是性与相的主要意义。体与用即不同,用指法体的活动(此用不同于彼用,也可以称为相的,相广而用狭),也与他法有关,但不同相的以特殊形态而显出自己,用是从此法可与他法以影响,从影响于他而显出此法的作用。所以相是静态,用是动态,用即与因果有关。『中论』说:「现有作、有作者、有所有作法,三事和合故有果报」。可知即依法的作用而知有因果。因为,凡是存在的——法体,必有作用,有用决非自性的,必然地关涉于他法而成立的。即由作用关系于他法,说为因果。对于作用,『顺正理论』卷五十二有二种释:一、约正现在的名为作用,二、约过去未来——不现在前所有力用即名为功能。体与用,依佛法说,是不一不异的。如从众缘和合而成的,即是体,指缘起和合性的总体;用即和合性上所起的种种作用。体与用是不可以相离的,但也不即是一。作者与作业,即体与用的关系,如『中论』「观业品」说:「因业有作者,因作者有业,成业义如是,更无有余事」。作者的动作,即指事业。常人每引起错觉,以为另有一物名为业,作者是作者,业是业;论颂正破此以作者非业,而成为别于作者之业的。由作者而作业,故应作者不离作业。业义有宽有狭:狭即吾人造善业、恶业,名之为业;宽则举凡眼见、耳闻、鸟飞、花落等无不是业。凡是作者即有业,有业必有作者,作者与业是不一不异的。作、力虽可以总名为用,然作与力别说,到底有什么意义?约法的现在作用说,二者是无差别的。因为法必有用,用即是力,也即是活动,活动即是业。但作用,专在当前的动作说;业却动词而名词化的,即通于过去未来。如眼见的见,是一种动作,然见也可能作为一件事情。如说人作善业、恶业,此即依人的身心活动而显业相,业即动作之义。然依动作名业,业作了,刹那灭后即应没有,然法法不失,势用仍在。刹那灭入过去,不像现在那样有明显的活动,即动作的潜在——过去化。在名言上,即动词的名词化。所以依作用和业的字义去解说,事业的业与作用的用可以作如是观:对现在当前的法体,名为用或作用,亦可名业;对刹那灭后的法——作者,即特名之为业了。『顺正理论』作用与功能的分别,意义也大概相同。体、用、业,无不如幻,约世俗名言说,可有如是的相对差别。   
无言之秘    外道问佛:「我与世间常,我与世间无常,我与世间亦常亦无常,我与世间非常非无常」等——有边无边、去与不去、一与异等十四不可记事,佛皆默然不答。不但外道所问的神我,根本没有而无从答起;外道兼问法,如所云「世间」,佛何以不答?佛的默然无言,实有甚深的意义!有人谓佛是实际的宗教家,不尚空谈,所以不答。此说固也是有所见的,但佛不答的根本意趣,实因问者异见、异执、异信、异解,自起的分别妄执熏心,不达缘起的我法如幻,所以无从答起,也无用答覆。答覆它,不能信受,或者还要多兴诽谤。佛陀应机说法,缘起性空的意义甚深,问者自性见深,答之不能令其领悟,不答则反可使其自省而自见所执的不当。佛陀默然不应,即于无言中显出缘起空寂的甚深义趣。    一切是缘起如幻的,缘起是绝无自性,相依相待而似现矛盾之特性的。本章所说的有、时、空、行四者,都有此缘起法的共同性。如一切法的存在——有,现似极其充实的样子,众生即执有实在性;即见为虚假,也要从虚假的内在求实在。但实在性终不可得,不可得即是实性,而存在——有不过是缘起如幻的假名有。时间,是缘起法幻现前后相,依众生的自性见执有前后,而有始无始都不通;以自性见而执有刹那实性,而刹那实性也即失去时间的形相——前后。这可见时相性空,观待而有三世,似有始、终、中而实是虚诳不实的。空间,即缘起法幻现的六方扩展相。自性见者对此缘起幻现的空间相,不能了知,依六方扩展相而或执有边、或执无边,有边无边都不可能。执有自性见而推想占有空间的极微点,而不知极微的实性——无彼此分,即失去占有空间的特相。缘起幻相的中、边,实是空无所有的虚诳。行,即约存在者于时间、空间中所现起灭来去的动变相,若执有法的自性,此运动相即不能成立。有、时、空、行,为一切法最普遍的基本概念,离此即无从思想,无可论说。而此同有虚诳的自性乱相,在自性见者,一切是不可通的。根本的困难,同源于缘起相依相待而有内在矛盾之特性。众生为无始以来的自性见所蔽,不但不能了达缘起的寂灭性,即于缘起的幻现,亦处处不通。佛告阿难:「缘起甚深」,这如何能为分别自性妄执根深的外道解说呢!外道问佛:苦自作耶四句,佛一概不答。龙树即解说为:「即是说空」。「从众因缘生义,即是说空义」(十二门论观作者门)。如来的默然不答,意趣在此,这那里是有所得的大小乘学者所知!    缘起甚深,缘起的本性寂灭,甚深更甚深,所以体见毕竟空寂,了达缘起如幻,大不容易!在闻思学习时,即应把握自性空寂不可得,而幻现为缘起的相待义,庶可依此深入,不失中道。
空间    空间,所遭遇的困难,与时间差不多。印度的外道,把空也看成实体的东西,他们将空与地、水、火、风合称为五大,认此五大是组成宇宙万象的五种原质。这在佛法,少有这种见解的。即执诸法实有的犊子、上座等,也没有把空看成是实体的。佛经里也常说到虚空,然所说的虚空,是眼所见的,也是身所触的。这眼见、身触的虚空,其性是无障碍的。唯有萨婆多部,把空分为两种:一、有为有漏的虚空,即上来所说的眼见(身触)的虚空。二、虚空无为,此是不生灭法。如说:「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碍故,色于中行」(俱舍论卷一)。一切色法——物质的起灭,皆依于虚空无为,虚空无为的无障碍性是遍于一切色法的,一切色法,由于无碍的虚空性才能起灭。这样,虚空是普遍常恒而不变的无碍性了。萨婆多部这种理论,依于眼见身触的现实虚空而抽象化、理性化的。其实,离了眼见、身触的虚空,是不会使吾人得到虚空之概念的。    时间,幻现为延续相,现为从未来到现在,从现在到过去的;或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的息息流变。虚空即不然,虚空的幻相,似乎是拥抱了一切,如器皿一样的含容着一切,一切事物都在这无限扩展的空器中活动。所以,或以虚空为比喻,而称虚空藏、虚空器的。『中论』「观六种品」,不许虚空是如此的:一、不许离存在的色法:虚空依色相而现起(心与色相为缘起,虚空相也与心有关),所以说:「因色故有无色处,无色处名虚空相」。这即是说:空相是不离存在而幻现的。如有物在此,等到此物坏而归无,空相即现。又如物与物相待,知有虚空的间距。又如身体(色)的运动,感到无色为碍(色是有碍相的)的虚空。所以离色而有的绝对普遍无相的虚空体,是没有的。二、不许虚空是什么都没有,空是缘起幻现而有含容无碍的特性的。三、不许空是属于知者心识的甚么。西洋哲学就有把空间看成主观先在的格式,系此主观上本有的空间格式,这才凡是所认识到的,没有不具此空间相的。但依『中论』的见地:「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有无既已无,知有无者谁」?这是说:虚空不是离色法而实有别体;既不离色相,虚空也就不是什么都没有。实有实无都不许,也不能说虚空是属于知空是有是无的知者。不论是有还是无,如境相中毫无此意义,谁(心)知此是虚空呢!由此可知。无相无碍的虚空,是依有相有碍的存在法而幻现的。『中论』也这样说:「空即无相,无相不能离相,离相即非有」。『智论』也曾说:「空有集散」。虚空如何会集散?如一垛墙,破墙为洞,空相显现,即是空集;若以物堵塞墙洞,空相不现,即是空散。虚空依于存在的有相而幻现,有集有散,所以空是缘起的,不能抽象的想为绝对不变的遍在!    色法(约世俗共许说)与虚空,不是隔别的、不是一体的;没有有相而能不是无相的,也没有无相而能离开有相的。有相物与无相虚空界,同是缘起相依的幻在。有情,依佛说:即是「士夫六界」,即物、空与心识的缘起。我们以为身体是坚密的,其实到处是无碍的,眼、耳、腠理等空,还是粗显的呢!小到电子,也还是充满空隙,物质是微乎其微。反之,如我们所见的虚空,其实尽多有微细的有相物。所以,有相有碍与无相无碍,相依相成而不离,相隐相显而不即。在我们不同的认识能力(如常眼与天眼)前,幻现为物相,幻现为虚空(这不是空性寂灭)。    这样,不能离开有相有碍的色法,而有无相无碍的虚空——色法的容受者,但空相不即是色相。因色法的有相有分,而拟想虚空为器皿那样的有量,可以区分空间为这里那里的,固然不可通。即以虚空为无限的或不可析的整体,也还是自性见作祟,未能体会缘起的幻相。从前,外道计「我与世间有边,我与世间无边,我与世间亦有边亦无边,我与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此即将宇宙人生从空间的观念中去推论它的有限与无限,即落戏论而为佛所不答。于此,从空界含容色法而色法占有空间去看,色法是立体的,有三度的。凡是现有体积的,就都有纵的、横的、竖的三度,依佛法说即有六方。此与时间不同,时间现为前后的延续相,空间现为六方的扩展相。由于认识的片面性,每想像为平面的分布。凡有三度或六方相的,即有边的,此色法的边际,依空相而显,而此空即是无相,即是边际不可得。有相有碍的色法是有边,色法的边即是无相的边际不可得。如执无相无碍的空界是无边的,即成戏论,无相有什么边与无边!经说虚空无边,如无始一样,否则有边无边都是邪见。常人以色相去拟议空相,看成实有自体,于是乎说:笔在桌上,桌在地上,地在空上。把空界实体化,那应请问他们:虚空在何处?故凡有相的存在,即现为无相的虚空;离有相的有边限的事物,则无虚空,故空是存在法的又一特相。不但空是如此,即如色法,每一个体,现为有相有边的,如望于他聚,即从此——假定以此为中心而扩展到彼,有边还成无边。如认识界的渐次扩大,空间中的存在——向十方也不断扩大。从前的一切——如古人所说的天下,现在仅是一小部份,极渺小的部份了。缘起色法的幻现六方相,是虚诳似现而不可据为真实的;如以为真实而想推求究竟,那末有限与无限都不可得。因为,范成定型的限相——如国与国界限,必是待他的;其大无外,不过是神的别名。所以,如以为此是极限,此限即不成其为限。反之,如以为世界无尽,而从色法的形成个体去说,色法是不能无限的。有限与无限,世界在诳惑我们!    空间中的存在者,现为六方相,可以分析的,但最后如以为真实的,希望分析质素而找出有相有碍而不可再分析的究竟原质,即成大错!故极微论者,至此难通!以不可再分析的邻虚尘,若仍可分,即非极微;若不可分,即失去方分相而不成其为物质。存在者如幻如化,现为空间的无相,似乎空界拥抱一切而一切占空间而存在。但从外延而扩展去看,世间非有边与无边的;从内含而分析去看,有分与无分是不可能的。因众生的有见深厚,总是从自性见的妄见拟议,不是以为有小一的原质,即以为有大一的总体。否则,扩而复扩之为无边,析而又析之为有分,永久陷于一与异的倒见中!
菩萨摩诃萨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得十种无所著。何者为十?所谓:于一切刹无所著,于一切方无所著,于一切劫无所著,于一切众无所著,于一切法无所著,于一切菩萨无所著,于一切菩萨愿无所著,于一切三昧无所著,于一切佛无所著,于一切地无所著。是为十。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此三昧云何入?云何起?佛子!菩萨摩诃萨于此三昧,内身入,外身起;外身入,内身起;同身入,异身起;异身入,同身起;人身入,夜叉身起;夜叉身入,龙身起;龙身入,阿修罗身起;阿修罗身入,天身起;天身入,梵王身起;梵王身入,欲界身起;天中入,地狱起;地狱入,人间起;人间入,余趣起;千身入,一身起;一身入,千身起;那由他身入,一身起;一身入,那由他身起;阎浮提众生众中入,西瞿陀尼众生众中起;西瞿陀尼众生众中入,北拘卢众生众中起;北拘卢众生众中入,东毗提诃众生众中起;东毗提诃众生众中入,三天下众生众中起;三天下众生众中入,四天下众生众中起;四天下众生众中入,一切海差别众生众中起;一切海差别众生众中入,一切海神众中起;一切海神众中入,一切海水大中起;一切海水大中入,一切海地大中起;一切海地大中入,一切海火大中起;一切海火大中入,一切海风大中起;一切海风大中入,一切四大种中起;一切四大种中入,无生法中起;无生法中入,妙高山中起;妙高山中入,七宝山中起;七宝山中入,一切地种种稼穑树林黑山中起;一切地种种稼穑树林黑山中入,一切妙香华宝庄严中起;一切妙香华宝庄严中入,一切四天下下方、上方一切众生受生中起;一切四天下下方、上方一切众生受生中入,小千世界众生众中起;小千世界众生众中入,中千世界众生众中起;中千世界众生众中入,大千世界众生众中起;大千世界众生众中入,百千亿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众中起;百千亿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众中入,无数世界众生众中起;无数世界众生众中入,无量世界众生众中起;无量世界众生众中入,无边佛刹众生众中起;无边佛刹众生众中入,无等佛刹众生众中起;无等佛刹众生众中入,不可数世界众生众中起;不可数世界众生众中入,不可称世界众生众中起;不可称世界众生众中入,不可思世界众生众中起;不可思世界众生众中入,不可量世界众生众中起;不可量世界众生众中入,不可说世界众生众中起;不可说世界众生众中入,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众生众中起;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众生众中入,杂染众生众中起;杂染众生众中入,清净众生众中起;清净众生众中入,杂染众生众中起;眼处入,耳处起;耳处入,眼处起;鼻处入,舌处起;舌处入,鼻处起;身处入,意处起;意处入,身处起;自处入,他处起;他处入,自处起;一微尘中入,无数世界微尘中起;无数世界微尘中入,一微尘中起;声闻入,独觉起;独觉入,声闻起;自身入,佛身起;佛身入,自身起;一念入,亿劫起;亿劫入,一念起;同念入,别时起;别时入,同念起;前际入,后际起;后际入,前际起;前际入,中际起;中际入,前际起;三世入,刹那起;刹那入,三世起;真如入,言说起;言说入,真如起。   “佛子!譬如有人为鬼所持,其身战动不能自安,鬼不现身令他身然;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亦复如是,自身入定他身起,他身入定自身起。佛子!譬如死尸以咒力故而能起行,随所作事皆得成就,尸之与咒虽各差别,而能和合成就彼事;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亦复如是,同境入定异境起,异境入定同境起。佛子!譬如比丘得心自在,或以一身作多身,或以多身作一身,非一身没多身生,非多身没一身生;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亦复如是,一身入定多身起,多身入定一身起。佛子!譬如大地其味一种,所生苗稼种种味别,地虽无差别,然味有殊异;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亦复如是,无所分别,然有一种入定多种起,多种入定一种起。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得十种称赞法之所称赞。何者为十?所谓:入真如故,名为如来;觉一切法故,名之为佛;为一切世间所称赞故,名为法师;知一切法故,名一切智;为一切世间所归依故,名所依处;了达一切法方便故,名为导师;引一切众生入萨婆若道故,名大导师;为一切世间灯故,名为光明;心志圆满,义利成就,所作皆办,住无碍智,分别了知一切诸法故,名为十力自在;通达一切教令轮身故,名一切见者。是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复得十种光明照耀。何者为十?所谓:得一切诸佛光明,与彼平等故;得一切世界光明,普能严净故;得一切众生光明,悉往调伏故;得无量无畏光明,法界为场演说故;得无差别光明,知一切法无种种性故;得方便光明,于一切法离欲际而证入故;得真实光明,于一切法离欲际心平等故;得遍一切世间神变光明,蒙佛所加恒不息故;得善思惟光明,到一切佛自在岸故;得一切法真如光明,于一毛孔中善说一切故。是为十。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复得十种无所作。何者为十?所谓:身业无所作,语业无所作,意业无所作,神通无所作,了法无性无所作,知业不坏无所作,无差别智无所作,无生起智无所作,知法无灭无所作,随顺于文不坏于义无所作。是为十。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无量境界种种差别。所谓:一入多起,多入一起;同入异起,异入同起;细入粗起,粗入细起;大入小起,小入大起;顺入逆起,逆入顺起;无身入有身起,有身入无身起;无相入有相起,有相入无相起;起中入,入中起。如是皆是此之三昧自在境界。佛子!譬如幻师,持咒得成,能现种种差别形相;咒与幻别而能作幻,咒唯是声而能幻作眼识所知种种诸色、耳识所知种种诸声、鼻识所知种种诸香、舌识所知种种诸味、身识所知种种诸触、意识所知种种境界。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亦复如是,同中入定异中起,异中入定同中起。佛子!譬如三十三天共阿修罗斗战之时,诸天得胜,修罗退衄;阿修罗王其身长大七百由旬,四兵围绕无数千万,以幻术力将诸军众,同时走入藕丝孔中。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已善成就诸幻智地,幻智即是菩萨,菩萨即是幻智,是故能于无差别法中入定、差别法中起,差别法中入定、无差别法中起。佛子!譬如农夫田中下种,种子在下,果生于上。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亦复如是,一中入定多中起,多中入定一中起。佛子!譬如男女赤白和合,或有众生于中受生,尔时名为:歌罗逻位,从此次第,住母胎中,满足十月;善业力故,一切肢分皆得成就,诸根不缺,心意明了;其歌罗逻与彼六根体状各别,以业力故,而能令彼次第成就,受同异类种种果报。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从一切智歌罗逻位,信解愿力渐次增长;其心广大,任运自在,无中入定有中起,有中入定无中起。佛子!譬如龙宫依地而立,不依虚空,龙依宫住,亦不在空,而能兴云遍满空中;有人仰视所见宫殿,当知皆是乾闼婆城,非是龙宫。佛子!龙虽处下而云布上。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亦复如是,于无相入有相起,于有相入无相起。佛子!譬如妙光大梵天王所住之宫,名:一切世间最胜清净藏;此大宫中,普见三千大千世界诸四天下天宫、龙宫、夜叉宫、乾闼婆宫、阿修罗宫、迦楼罗宫、紧那罗宫、摩睺罗伽宫;人间住处及三恶道、须弥山等,种种诸山、大海、江河、陂泽、泉源、城邑、聚落、树林、众宝,如是一切种种庄严,尽大轮围所有边际,乃至空中微细游尘,莫不皆于梵宫显现,如于明镜见其面像。菩萨摩诃萨住此一切众生差别身大三昧,知种种刹,见种种佛,度种种众,证种种法,成种种行,满种种解,入种种三昧,起种种神通,得种种智慧,住种种刹那际。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到十种神通彼岸。何者为十?所谓:到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神通彼岸,到菩萨究竟无差别自在神通彼岸,到能发起菩萨广大行愿入如来门佛事神通彼岸,到能震动一切世界一切境界悉令清净神通彼岸,到能自在知一切众生不思议业果皆如幻化神通彼岸,到能自在知诸三昧粗细入出差别相神通彼岸,到能勇猛入如来境界而于其中发生大愿神通彼岸,到能化作佛化转教令轮身调伏众生令生佛种令入佛乘速得成就神通彼岸,到能了知不可说一切秘密文句而转教令轮身令百千亿那由他不可说不可说法门皆得清净神通彼岸,到不假昼夜年月劫数一念悉能三世示现神通彼岸。是为十。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八一切众生差别身大三昧善巧智。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法界自在三昧?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于自眼处乃至意处入三昧,名:法界自在。菩萨于自身一一毛孔中入此三昧,自然能知诸世间,知诸世间法,知诸世界,知亿那由他世界,知阿僧祇世界,知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见一切世界中有佛出兴,菩萨众会悉皆充满,光明清净,淳善无杂,广大庄严,种种众宝以为严饰。菩萨于彼,或一劫、百劫、千劫、亿劫、百千亿那由他劫、无数劫、无量劫、无边劫、无等劫、不可数劫、不可称劫、不可思劫、不可量劫、不可说劫、不可说不可说劫、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修菩萨行常不休息;又于如是无量劫中住此三昧,亦入亦起,亦成就世界,亦调伏众生,亦遍了法界,亦普知三世,亦演说诸法,亦现大神通,种种方便无著无碍;以于法界得自在故,善分别眼,善分别耳,善分别鼻,善分别舌,善分别身,善分别意,如是种种差别不同,悉善分别尽其边际。菩萨如是善知见已,能生起十千亿陀罗尼法光明,成就十千亿清净行,获得十千亿诸根,圆满十千亿神通,能入十千亿三昧,成就十千亿神力,长养十千亿诸力,圆满十千亿深心,运动十千亿力持,示现十千亿神变,具足十千亿菩萨无碍,圆满十千亿菩萨助道,积集十千亿菩萨藏,照明十千亿菩萨方便,演说十千亿诸义,成就十千亿诸愿,出生十千亿回向,净治十千亿菩萨正位,明了十千亿法门,开示十千亿演说,修治十千亿菩萨清净。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有无数功德、无量功德、无边功德、无等功德、不可数功德、不可称功德、不可思功德、不可量功德、不可说功德、无尽功德。佛子!此菩萨于如是功德,皆已办具,皆已积集,皆已庄严,皆已清净,皆已莹彻,皆已摄受,皆能出生,皆可称叹,皆得坚固,皆已成就。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为东方十千阿僧祇佛刹微尘数名号诸佛之所摄受,一一名号复有十千阿僧祇佛刹微尘数佛,各各差别;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诸佛悉现其前,为现诸佛清净刹,为说诸佛无量身,为说诸佛难思眼,为说诸佛无量耳,为说诸佛清净鼻,为说诸佛清净舌,为说诸佛无住心,为说如来无上神通,令修如来无上菩提,令得如来清净音声,开示如来不退教令轮身,显示如来无边众会,令入如来无边秘密,赞叹如来一切善根,令入如来平等之法,宣说如来三世种性,示现如来无量色相,阐扬如来护念之法,演畅如来微妙法音,辨明一切诸佛世界,宣扬一切诸佛三昧,示现诸佛众会次第,护持诸佛不思议法,说一切法犹如幻化,明诸法性无有动转,开示一切无上教令轮身,赞美如来无量功德,令入一切诸三昧云,令知其心如幻如化、无边无尽。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法界自在三昧时,彼十方各十千阿僧祇佛刹微尘数名号如来,一一名中各有十千阿僧祇佛刹微尘数佛同时护念,令此菩萨得无边身;令此菩萨得无碍心;令此菩萨于一切法得无忘念;令此菩萨于一切法得决定慧;令此菩萨转更聪敏,于一切法皆能领受;令此菩萨于一切法悉能明了;令此菩萨诸根猛利,于神通法悉得善巧;令此菩萨境界无碍,周行法界恒不休息;令此菩萨得无碍智,毕竟清净;令此菩萨以神通力,一切世界示现成佛。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得十种海。何者为十?所谓:得诸佛海,咸睹见故;得众生海,悉调伏故;得诸法海,能以智慧悉了知故;得诸刹海,以无性无作神通皆往诣故;得功德海,一切修行悉圆满故;得神通海,能广示现令开悟故;得诸根海,种种不同悉善知故;得诸心海,知一切众生种种差别无量心故;得诸行海,能以愿力悉圆满故;得诸愿海,悉使成就,永清净故。佛子!菩萨摩诃萨得如是十种海已,复得十种殊胜。何等为十?一者于一切众生中最为第一,二者于一切诸天中最为殊特,三者于一切梵王中最极自在,四者于诸世间无所染着,五者一切世间无能映蔽,六者一切诸魔不能惑乱,七者普入诸趣无所挂碍,八者处处受生知不坚固,九者一切佛法皆得自在,十者一切神通悉能示现。佛子!菩萨摩诃萨得如是十种殊胜已,复得十种力,于众生界修习诸行。何等为十?一谓勇健力,调伏世间故;二谓精进力,恒不退转故,三谓无著力,离诸垢染故;四谓寂静力,于一切法无诤论故;五谓逆顺力,于一切法心自在故;六谓法性力,于诸义中得自在故;七谓无碍力,智慧广大故;八谓无畏力,能说诸法故;九谓辩才力,能持诸法故;十谓开示力,智慧无边故。佛子!此十种力是广大力、最胜力、无能摧伏力、无量力、善集力、不动力、坚固力、智慧力、成就力、胜定力、清净力、极清净力、法身力、法光明力、法灯力、法门力、无能坏力、极勇猛力、大丈夫力、善丈夫修习力、成正觉力、过去积集善根力、安住无量善根力、住如来力力、心思惟力、增长菩萨欢喜力、出生菩萨净信力、增长菩萨勇猛力、菩提心所生力、菩萨清净深心力、菩萨殊胜深心力、菩萨善根熏习力、究竟诸法力、无障碍身力、入方便善巧法门力、清净妙法力、安住大势一切世间不能倾动力、一切众生无能映蔽力。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于如是无量功德法,能生,能成就,能圆满,能照明,能具足,能遍具足,能广大,能坚固,能增长,能净治,能遍净治。此菩萨功德边际、智慧边际、修行边际、法门边际、自在边际、苦行边际、成就边际、清净边际、出离边际、法自在边际、无能说者。此菩萨所获得、所成就、所趣入、所现前、所有境界、所有观察、所有证入、所有清净、所有了知、所有建立一切法门,于不可说劫无能说尽。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能了知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一切三昧。彼一一三昧,所有境界无量广大,于境界中若入、若起、若住,所有相状,所有示现,所有行处,所有等流,所有自性,所有除灭,所有出离,如是一切靡不明见。佛子!譬如无热恼大龙王宫流出四河,无浊无杂,无有垢秽,光色清净犹如虚空。其池四面各有一口,一一口中流出一河,于象口中出恒伽河,师子口中出私陀河,于牛口中出信度河,于马口中出缚刍河。其四大河流出之时,恒伽河口流出银沙,私陀河口流出金刚沙,信度河口流出金沙,缚刍河口流出琉璃沙;恒伽河口作白银色,私陀河口作金刚色,信度河口作黄金色,缚刍河口作琉璃色,一一河口广一由旬。其四大河既流出已,各共围绕大池七匝,随其方面四向分流,澒涌奔驰入于大海。其河旋绕,一一之间有天宝所成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奇香发越,妙色清净;种种华叶,种种台蕊,悉是众宝,自然映彻,咸放光明,互相照现。其无热池周围广大五十由旬,众宝妙沙遍布其底,种种摩尼以为严饰,无量妙宝庄严其岸,栴檀妙香普散其中,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及余宝华皆悉遍满,微风吹动,香气远彻,华林宝树周匝围绕。日光出时,普皆照明池河内外一切众物,接影连辉成光明网。如是众物,若远、若近,若高、若下,若广、若狭,若粗、若细,乃至极小一沙一尘,悉是妙宝,光明鉴彻,靡不于中日轮影现,亦复展转更相现影;如是众影不增不减、非合非散,皆如本质而得明见。佛子!如无热大池,于四口中流出四河入于大海;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从四辩才,流出诸行,究竟入于一切智海。如恒伽大河,从银色象口流出银沙;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义辩才,说一切如来所说一切义门,出生一切清净白法,究竟入于无碍智海。如私陀大河,从金刚色师子口流出金刚沙;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法辩才,为一切众生说佛金刚句,引出金刚智,究竟入于无碍智海。如信度大河,从金色牛口流出金沙;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训辞辩,说随顺世间缘起方便,开悟众生,令皆欢喜,调伏成熟,究竟入于缘起方便海。如缚刍大河,于琉璃色马口流出琉璃沙;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无尽辩,雨百千亿那由他不可说法,令其闻者皆得润洽,究竟入于诸佛法海。如四大河,随顺围绕无热池已四方入海,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成就随顺身业、随顺语业、随顺意业,成就智为前导身业、智为前导语业、智为前导意业,四方流注,究竟入于一切智海。佛子!何者名为菩萨四方?佛子!所谓:见一切佛而得开悟,闻一切法受持不忘,圆满一切波罗蜜行,大悲说法满足众生。如四大河围绕大池,于其中间,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皆悉遍满;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菩提心中间,不舍众生,说法调伏,悉令圆满无量三昧,见佛国土庄严清净。如无热大池,宝树围绕;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现佛国土庄严围绕,令诸众生趣向菩提。如无热大池,其中纵广五十由旬,清净无浊;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菩提之心其量无边,善根充满,清净无浊。如无热大池,以无量宝庄严其岸,散栴檀香遍满其中;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百千亿十种智宝严菩提心大愿之岸,普散一切众善妙香。如无热大池,底布金沙,种种摩尼间错庄严;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微妙智慧周遍观察,不可思议菩萨解脱种种法宝间错庄严,得一切法无碍光明,住于一切诸佛所住,入于一切甚深方便。如阿那婆达多龙王,永离龙中所有热恼;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永离一切世间忧恼,虽现受生而无染着。如四大河,润泽一切阎浮提地,既润泽已入于大海;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四智河润泽天、人、沙门、婆罗门,令其普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慧大海,以十种力而为庄严。何者为四?一者愿智河,救护调伏一切众生常不休息;二者波罗蜜智河,修菩提行饶益众生,去、来、今世相续无尽,究竟入于诸佛智海;三者菩萨三昧智河,无数三昧以为庄严,见一切佛,入诸佛海;四者大悲智河,大慈自在普救众生,方便摄取无有休息,修行秘密功德之门,究竟入于十力大海。如四大河,从无热池既流出已,究竟无尽,入于大海;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大愿力修菩萨行,自在知见无有穷尽,究竟入于一切智海。如四大河,入于大海,无能为碍令不入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常勤修习普贤行愿,成就一切智慧光明,住于一切佛菩提法,入如来智无有障碍。如四大河,奔流入海,经于累劫亦无疲厌;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以普贤行愿,尽未来劫修菩萨行,入如来海不生疲厌。佛子!如日光出时,无热池中金沙、银沙、金刚沙、琉璃沙及余一切种种宝物,皆有日影于中显现;其金沙等一切宝物,亦各展转而现其影,互相鉴彻,无所妨碍。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此三昧,于自身一一毛孔中,悉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佛如来,亦见彼佛所有国土道场众会一一佛所听法、受持、信解、供养,各经不可说不可说亿那由他劫而不想念时节长短,其诸众会亦无迫隘。何以故?以微妙心,入无边法界故,入无等差别业果故,入不思议三昧境界故,入不思议思惟境界故,入一切佛自在境界故,得一切佛所护念故,得一切佛大神变故,得诸如来难得难知十种力故,入普贤菩萨行圆满境界故,得一切佛无劳倦神通力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虽能于定一念入出,而亦不废长时在定,亦无所著;虽于境界无所依住,而亦不舍一切所缘;虽善入刹那际,而为利益一切众生,现佛神通无有厌足;虽等入法界,而不得其边;虽无所住、无有处所,而恒趣入一切智道,以变化力普入无量众生众中,具足庄严一切世界;虽离世间颠倒分别,超过一切分别之地,亦不舍于种种诸相;虽能具足方便善巧,而究竟清净;虽不分别菩萨诸地,而皆已善入。佛子!譬如虚空,虽能容受一切诸物,而离有无。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普入一切世间,而离世间想;虽勤度一切众生,而离众生想;虽深知一切法,而离诸法想;虽乐见一切佛,而离诸佛想;虽善入种种三昧,而知一切法自性皆如,无所染着;虽以无边辩才演无尽法句,而心恒住离文字法;虽乐观察无言说法,而恒示现清净音声;虽住一切离言法际,而恒示现种种色相;虽教化众生,而知一切法毕竟性空;虽勤修大悲度脱众生,而知众生界无尽无散;虽了达法界常住不变,而以三轮调伏众生恒不休息;虽常安住如来所住,而智慧清净,心无怖畏,分别演说种种诸法,转于教令轮身常不休息。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九法界自在大三昧善巧智。
正修恒进-践行菩萨道   一个人要学会在喧哗的环境里调整心性,培养定力,安心定心。很多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让浮躁烦乱的心静下来,殊不知降服己心不是在深山老林里才能练出,如果环境安静与否是修行能不能提高的条件,试问古今多少富豪乃至王侯将相身修行的成就者,在自己个人福报条件下可以很容易拥有好的安定安静的修行环境,为什么之前他们有了固定的环境,看似安静的地方还不能心安、心明、心静、心清、心空无自如?   真修行人必须看懂看明白,心乱心不清净根本源头不是周围的环境,是自己的心,一切还在心,行者不思光明清净的本来,不思自觉觉他,不思如何提高生命价值,不思积极进取向前,不进则退,自己恶性的一面就会浮现,加上恶劣环境促使,就会烦恼重重,埋怨幽怨,理由借口多到最后是仇恨心嗔恨心恶念起愚痴念动,明明自己的错误却自欺欺人地把出现的状况都归责于障碍自己进步的人事物,这是最大的愚痴,是彻底的心外学佛,心外求法。   行者不内找自己问题,不知俯身低下心来,落下平地放下自己,踏实实行修持,改恶习去毛病,清净身口意从而化解自己累世今生造作的恶业,浪费挥霍了时间和光阴,修行退步下滑后,想要让沉迷的心再次觉醒很难,甚至要付出十倍的代价才能达到退失前的点,真佛子要记住任何时候不可退失菩提愿心,退失后就是无尽的深渊,苦海无边赶紧回头踏实实修闻思解行并重、信愿坚定真修实证,才会积累下资粮回本还源圆满解脱清净光明自如无碍。
不思议诸佛境界 时会中诸佛子众。闻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是语已。稽首恭敬而白之言。我等于法深生爱乐。如渴思浆如蜂念蜜。今此会中诸佛子众。于深定智皆得自在有大神力王诸世界。愿闻如来所说之法。唯愿尊者以梵音声因陀罗声。及以如来众所悦可深远之音。演殊胜义令得显了。金刚藏菩萨言。如来所说语义真实希有难见。譬如空中无树等物而见其影甚为希有。如来所说希有亦然。如空中风及以鸟迹无能见者。牟尼所说种种义趣。难可得见亦复如是。世间之法有智慧者。能以譬喻分明显说。佛口所宣过诸譬喻非言所及。我之所见譬如梦境干闼婆城。今此会中诸观行者有大智慧。于真实义已得明了。我今云何能为是人。说不思议诸佛境界。虽然当承如来威神之力为众宣述。汝诸佛子咸应谛听。如来所说文义相应。出过心意非喻所及。譬如妙花众蜂竞采。先至之者取其精粹。后来至者但味其余。如是如来得法精粹。我味其余为众说耳。即说偈言  天中天境界  增悦诸明智  非心口所能  度量分别说  为欲普降伏  世间憍慢心  云同人之形  佛相为严饰  圆光及足轮  种种皆成就  游处诸宫殿  人天具所瞻  如来四时中  常依密严住  而于诸世界  现生及涅盘  淳善少减时  恶生及浊乱  随诸众生类  所应而利益  业用无暂停  密严恒不动  密严无垢处  观行者所依  恶生浊乱时  显示如来相  譬如净满月  影遍于众水  如是诸色像  普现于世间  如来净智境  智者所观见  以诸众生类  所乐各不同  佛以种种身  随宜而应化  或见大自在  或见毘纽天  或见迦毘罗  住空而说法  或见毘陀者  或复见常行  或见娑旦那  鸠摩及尸弃  罗睺熟部等  乃至紧那罗  甘蔗月种王  一切所瞻奉  金刚等众宝  乃至于铅锡  皆由佛威力  随应而出生  天女及龙女  干闼婆之女  治容而进趣  不能惑其心  欲界中诸境  如来已降伏  色无色亦然  无有能迷动  无想诸定者  未离于惑缠  非安非清净  退堕而流转  有身者所生  非如密严国  密严微妙土  清净福为严  解脱知见人  最胜之依处  十种大自在  力通三昧法  如佛而严饰  意生之妙身  修行于十地  施等波罗蜜  众相以庄严  其身甚清净  远离于分别  亦非无觉了  无有我意根  慧根常悦乐  施等诸功德  净业悉圆满  得佛胜所依  密严之净国  此土最微妙  不以日为明  诸佛及菩萨  舒光而普照  其光甚威曜  逾于百千日  无有昼夜时  亦无老死患  密严最胜处  诸天所希仰  最上修行者  地地而进修  了知一切法  皆以心为性  善说阿赖耶  三性法无我  其身转清净  而来生此国 
前三三与后三三  垂示云:定龙蛇、分玉石、别缁素、决犹豫,若不是顶门上有眼、肘臂下有符,往往当头蹉过。只如今见闻不昧、声色纯真,且道是皂是白、是曲是直?到这里作么生辨?   【三五】举:   文殊问无著:“近离什么处?”【不可不借问。也有这个消息。】   无著云:“南方。”【草窠里出头。何必担向眉毛上。大方无外,为什么却有南方?】   殊云:“南方佛法,如何住持?”【若问别人则祸生。犹挂唇齿在。】   著云:“末法比丘,少奉戒律。”【实头人难得。】   殊云:“多少众?”【当时便与一喝。一拶拶倒了也。】   著云:“或三百,或五百。”【尽是野狐精。果然漏逗。】   无著问文殊:“此间如何住持?”【拶着,便回转枪头来也。】   殊云:“凡圣同居,龙蛇混杂。”【败缺不少。直得脚忙手乱】   著云:“多少众?”【还我话头来。也不得放过】   殊云:“前三三,后三三。”【颠言倒语。且道是多少?千手大悲数不足。】   无著游五台,至中路荒僻处。文殊化一寺,接他宿。遂问:“近离甚处?”著云:“南方。”殊云:“南方佛法,如何住持?”著云:“末法比丘,少奉戒律。”殊云:“多少众。”著云:“或三百,或五百。”无著却问文殊:“此间如何住持?”殊云:“凡圣同居,龙蛇混杂。”著云:“多少众?”殊云:“前三三,后三三。”却吃茶。文殊举起玻璃盏子云:“南方还有这个么?”著云:“无。”殊云:“寻常将什么吃茶?”著无语,遂辞去。文殊令均提童子送出门首。无著问童子云:“适来道‘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童子云:“大德。”著应喏。童子云:“是多少?”又问:“此是何寺?”童子指金刚后面,著回首,化寺、童子,悉隐不见,只是空谷。彼处后来谓之金刚窟。   后有僧问风穴:“如何是清凉山中主?”穴云:“一句不遑无著问,迄今犹作野盘僧。”若要参透,平平实实,脚踏实地。向无著言下荐得,自然居镬汤炉炭中亦不闻热,居寒冰上亦不闻冷。若要参透,使孤危峭峻,如金刚王宝剑。向文殊言下荐取,自然水洒不着,风吹不入。不见漳州地藏问僧:“近离甚处?”僧云:“南方。”藏云:“彼中佛法如何?”僧云:“商量浩浩地。”藏云:“争似我这里,种田博饭吃。”且道与文殊答处,是同是别?   有底道“无著答处不是。文殊答处,也有龙有蛇、有凡有圣。”有什么交涉!还辨明得“前三三,后三三”么?前箭犹轻后箭深,且道是多少?若向这里透得,千句万句,只是一句。若向此一句下,截得断、把得住,相次间到这境界:   千峰盘屈色如蓝,【还见文殊么?】   谁谓文殊是对谈。【设使普贤也不顾。蹉过了也。】   堪笑清凉多少众,【且道笑什么?已在言前。】   前三三与后三三。【试请脚下辨看。烂泥里有刺。碗子落地,楪子成七片。】   “千峰盘屈色如蓝,谁谓文殊是对谈。”有者道:“雪窦只是重拈一遍,不曾颂着。”只如僧问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眼云:“是曹源一滴水。”又僧问琅琊觉和尚:“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觉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不可也唤作重拈一遍。   明招独眼龙,亦颂其意,有盖天盖地之机,道:   廓周沙界胜伽蓝,满目文殊是对谈。   言下不知开佛眼,回头只见翠山岩。   “廓周沙界胜伽蓝”,此指草窟化寺,所谓有权实双行之机。“满目文殊是对谈。言下不知开佛眼,回头只见翠山岩。”正当恁么时,唤作文殊、普贤、观音境界,得么?要且不是这个道理。雪窦只改明招底用,却有针线。   “千峰盘屈色如蓝”,更不伤锋犯手。句中有权有实、有理有事。   “谁谓文殊是对谈”,一夜对谈,不知是文殊。后来无著在五台山作典座,文殊每于粥锅上现,被无著拈搅粥篦便打。虽然如是,也是贼过后张弓。当时等他道:“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劈脊便棒,犹较些子。   “堪笑清凉多少众”,雪窦笑中有刀。若会得这笑处,便见他道:   “前三三与后三三。”
太上黄庭中景经 经名:太上黄庭中景经。又名《黄老黄庭经》。原题上清元命真人李千来注。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 太上黄庭中景经 上清元命真人李千乘注 黄老黄庭经 《洞房经》云:人有大室,正房黄庭,庭中黄老君所居,元始也。《龟山录经》云:黄老君在上清金珠府理化。黄者,是中正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取在天中地中、云霞之上,内取於脑中、心、肝、脾之问。为道者,莫不炼存形神,克成羽化,以致长生,超出圆罗之表,故日黄庭者也。 念吾头顶戴天神, 三元之气,降生三八景神,生於人身上洞天部。一景生脑神之府,有元气。人脑有九瓣,内生九真,皆列次位,以绕丹田,而外其面,以御不祥。上真上向,高真南向,太真束向,神真西向,玄真北向。《二十四神行事抉》云:脑神在头九官正九,当顶内脑膏之中,形长一寸一分,高五分半,向前面外坐,守丹田神是也。 发为星辰万余纶。 发神名玄父华,字道卫,形长二寸一分,色正玄,在躯皮内膏外,周流发根,正在头上。万物之中,人之最贵,一形之内,包含天地,日月星辰,社稷刚柔,无所不法;亦立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百二十郡、千二百县、万八千乡、三万六十亭长,十八侯;亦有官阙、宅合、门户、电井诸神。饮食而知修者,即得长生。所以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发为星辰,目为日月,眉为北斗,耳为社稷,为江海,齿为玉石。给,理也。发之始叉一,又存神也。 纡长盘屈光若玄, 纡回屈曲盘结,栉发不铃解髻。面有神庭。髻,脑之华。心悲发焦。髓满骨坚,不泄精气。 顶上中央名通天, 入发际一寸,顶名通天,栖神之宅也。 孔德之容大如钱, 《道德经》云: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为众妙之门者也。 天星和气从此问, 头为三台,天星九真君其上矣。 养人骨髓浸灵根, 绛官三景合明养人真。灵根,舌也。本,灵根者是也。 下和六府绍五宫, 肠、胃、大小肠、膀胱、三焦为六府,心、肝、肺、脾、肾为五官。 消除恶气出脐门。 下丹田入命根,精神之本,截五气、分阴阳之户也。朝养玉候,暮为秽滓之气是也。 还念两目白黑分, 目者,是身之明镜也。林夫人咒曰:目童三云,两目真君。《丹字紫书》云:常存目中三神,合真内视,即见五藏肠胃,久行神仙矣。 左目为日天神存, 左目象日,神名上明,字英玄,一名飞灵也。 象长一寸衣丹玄, 目中童子人长一寸,服玄衣。 十二神女迥四边; 左目外有十二真人,周回营卫目也。 右目为月太一然, 右目象月,神名太一,字晨婴,一名明珠。鹞呜时存束方青气从月来,满泥丸,泥丸中有青烟,又从目出郁郁然,变成二童子,着青衣,如婴儿形状者矣。 神长一寸衣白执, 左目真人长一寸。白执,素衣也。 十二神女周成还。 左目十二神女,十二真人周还坐卫目也。 日月相去三寸问, 白月,两目。相去三寸。 中有北斗七政陈, 存北斗七星天中帝卿,帝卿玄官。玄官从准头直上,至发际五寸。於夜半东向平坐散发,呼上元三真,真中婴兄大人面,各有门户,七政如北极紫房也。面上真人神皆有方位,若视北极紫房玉阙是也。 上有元一五华君, 元一五华,五藏神也。 当头如居圆如盘, 太一在头,头法天。圆盘,坚固者也。 象长七寸变化神。 形长七寸。 耳象昼夜空如聪, 修道先令目明耳聪为事主也。耳目是寻真之梯级,综灵之门户。夫目欲得数按抑其左右,亦令无数,使人聪彻,所以营理城郭,名书玉皇也。 中有黄庭主听门, 黄庭是脑中真人也。 欲下天神如赤丹, 九真降下於脑官。丹者,仙服也。 盖长三寸青绩冠。 耳神名娇女,一名空闲,字幽田,形长三寸,青情冠也。 常居鼻上候百神, 《大洞经》云:鼻神名山源,一名鬼井。有三元之山岳,能侯万神,为邪正之主也。 念鼻通利芳如香, 引灵注体,调和百神也。 中有一人衣黄金, 鼻中真人黄金仙服。 神长二寸出居人。 鼻神长二寸二分半,向外坐,主神他居,在人中上。 清虚神气处中央, 鼻中岳,处中央,内通脑双孔。丹田清真之气,为邪正之气都府,是一身之武津道者。先塞山源鬼井,悔吝不动,长生无答也。 令我不惑知四方。 斋戒常革夷心注,立是不惑,耳、鼻、舌各居一处,为四方者。 念口鸿赤大如方, 含气养精,《易》曰:观我朵颐,自求口实。 多淤玉液涌金粮, 口中津为玉液,不食五谷,吸风饮露。金粮,不饮之貌是也。 神长七寸赤如强, 口中真人名赤虚丈人,字素明,在玄扉之下,形长七寸一分,高三寸半,向外,服赤衣。强者,犹坚盛之貌也。 左右展转吸玉浆。 展转,反覆。中有真人,能吸津液,往来不倦。 象斗铁初受四方, 真人器戴,遏邪之状。初,调神之物。学道之士,先当拘魂魄,消灭尸鬼。常以月晦日、庚申、甲寅之辰,清斋入室,以真朱笔点左目訾下,雄黄笔点右鼻下,令·一小入谷中讫,微咒,叩齿三通,咽液三过,以左手第二指捻右鼻孔下,右手第二指捻左目下,各七这当按之勿举手也。於是都毕。此二处是三魂七魄之门户,载灭精邪之津粱也。故朱黄之精,塞尸鬼之路,乃太极上法,,行之则魂魄和气,尸秽散绝,灵通彻视,行之三年,色念都泯,四支无疾,以长生者也。 神长三寸衣玄黄。 神在脑中第一节,居於骨,形长三寸,高一寸七分半,向外坐也。 固其神女东西厢, 体中皆有男女真君,列阴阳之位。厢左右洞房明堂官,真人在其中央,位相望也。 扶持黄泉五味长。 黄泉是领下喉上。五味入。,咀嚼而咽,皆真人扶持。 此道妙神利锋芒, 自然妙有神通。锋芒,利器。夫人道所生,神所育,含灵受爽,以成乎身。百姓日用不知,万物得之而不见,港行内运,或曜无方矣。 神长七寸衣赤丹, 神长七寸,在玉枕中脑内户髓膏内,向前坐,丹赤衣。 群神化养滋五常。 真人为群神五常阴阳之主,众东日群。滋,生也。真人化养生人身也。 大管蕃茂令上方, 大管,玄膺。在舌下喉上,一名下管,受上下膺。其管受精蕃茂,形长八寸,故日蕃也。 能知舌道寿未央。 舌者,无英之龙机,若能修之,致长生。 舌根玉股赤如丹, 玉历,舌名也。若用机行能,以消刚柔者也。 主察滋味通醴泉。 舌是心之官,舌和则审五味。醴泉,津唾者也。 下念喉咙十二环, 喉神名虎责,真气之路,津液之源,一名重堂,在顿下,故日下念。绛官重楼十二级,外应十二时亭长也。 自下通流两乳问。 喉咙向下也。两乳名天府,玉堂真人居其问。 中有阴阳夫妻仙, 左乳属阳,男真所居,右乳属阴,女真所居,形长八寸,高四寸,各面就坐相对向。似人相对,日夫妻也。 对持玉戟四方边, 持,犹执也。玉戟,犹真人之以守喉咙。四方谓胸隔上下,乳内外也。 饮食不累巨令还。 上焦既通,水谷不积,能归下元也。 念肺五叶象玉光, 五藏次第,肺最为上,对胸,有五叶,如纱映谷者也。 青白皓皓若冰霜, 冰霜皓皓,肺主西方,金之正位也。 邹震覆心卫四方, 肺在心上,故日覆。邹,仙兵也。卫,近也。肺叶四垂以近心,故日四方也。 上有玄童象月光, 肺神名皓华,字虚成,在肺中,神长四寸半,白衣,向斗坐。月,阴精。肺主阴,如月光也。 真精华盖内修明, 肺,心之华盖。在肝上,故日明也。 肺中空洞上下行, 肺藏魂魄之官,魂性虚浮,鼻通天气,垂五叶以掩内孔,相应为上下行也。 大如锐孔通太常, 保气则得通神保精也。保精则神明。肺体轻浮,隐孔内属,精气往来,自然升降也。 乏绝道使享之亡, 六府调和,神明则住,三部不宁,我真铃散。享,去声也。 绝立无万神不详, 道去身人死,水乾鱼终。万神皆散,岂不亡也。 养性审之喘息端, 修身养性,闭气一名炼‘气,一名胎息,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为死气。常以生气时偃仰,冥目握固,闭气无息於中心,至百二十,口中出之,日增其数。如此身神见,五藏安。至二百五十日,即绛官神守,泥丸常满,丹田盛数。至三百日,华盖自明耳,举身无病。引息之法,寒热不畜,水谷无滞,一日一夜万三千五百息。经千焉,具能养一身。具元气,则无门不通,无豚不齐,无畜不散。仰头缩鼻,而气上升。龟导缩头含息,精气下行;蛇导正屈不直,而气上升即周旋;人导闭口微息,气入丹田,能明嘘吸,神真内备,飞上紫清,由喘息之所政也。 上有流神五形彰, 流神,五藏神明。彰,明审而思之,其形乃明矣。 风伯雨师调阴阳, 风伯名比君,号日长斋;雨师名冯修,号扮徒。在人脑户日庙,在人项后名仕,在脾端名稷,在人大肠日风伯,在脐傍名雨师。《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南华经》曰:天在人中,地在人中。包含万物,自然玄运在身也。 伏羲女娲或存亡, 伏羲,三皇之王。女祸,上古之君。皆创立革抉,制造权舆。人三官五藏之内,有此君王。胃太仓,乃三皇五帝府传之也。 肺合太白华阴乡, 肺,雍州之分,主西岳华山也。出驾白虎乘风雨。 肺神在外为白虎。 《大洞经》云:肺君白元君也。居洞房官,出驾白虎,或乘白气。从官太和君,二千六百骑矣。 心紫五寸锐下行, 心为帝君,居肺下肝上,对尸尾下一寸。心者,一名绛.官,为一身之主,以管万民,呼吸诸神,无不到者。锐者,心中孔,应八作万神出入也。 营若灵根扶中央, 灵根,命根也,玉液化清水灌之。子能修三寸,长存心居中央也。 明珠赤白如日光, 明珠即心中精。面色如缟映绛也。 中有三孔气堂堂, 心有三孔,精气流行。堂堂,施张貌也。 千乘一朝导明堂, 夫修道者,皆灰心槁体,坐忘遗彼,聪内合爽,形神罗照,一身之内,见千乘万骑。眉间却入一寸为明堂也。 精营霍山在南方, 心扬州之分,衡岳霍山。 心君要妙衣太肠, 心神童子一名要妙。要妙,太阳之正色是也。 镇绿曜赫履朱冠, 缜绿,仙发,或心中晖赤之色也。戴华盖,朱雀是也。 九度明带服赤兵, 三部内各为九度,上元九气为冠盖使者,中元九气为谏议,下元九气为鸿胪,三九二十七大神,皆部制神灵,主运骚体。然义有两说。九度,九窍也。明带,赤豚交加,连兵捍武。上部九变,中部九孔,下部九名,以通九州也。 饮食华澧太阳束, 饮食水谷华澧津液,既从上流下,须摄运,运心次肝。左主东方,故日太阳之东也。 当如赤子精神澄, 赤子,婴兑,心神。长九寸,高四寸半,赤衣,面向外坐也。 出驾丹车御三双, 丹车,心正色,居绛官元阳府,出或赤气三亭,人心面主南方阳心之位,.与面相应,出则从官南极老人,三千六百骑卫也。 隆盖朱舆赤帷裳, 隆,高。赤,乌。盖丹蛇为舆也。 丹乌持符鼓翼翔, 丹乌,朱雀,乃败外象,故玄武水玉液,朱雀见,终日用之,故不遍。符,气也。人气从下向上出,仰如飞乌举翼也。 出入上下论九星, 九气化为九神,在人身中。《大洞经》云:天皇九魂,变化为之也。 计曾清神绝存亡, 计,念。曾,易。清神,五藏神。人能胎息养气,叉易生死,则神仙可得也。 迁徙得天制其裳, 心为身主,制动为神,微妙飞形,深诚正静,则五映也。 下历长城度九梁。 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人内亦有之,在下部。九梁,下元九气是也。 肝青七叶寄胆仓, 肝东方木青,左三右四叶,色如缟。连胆,故言寄也。 状如亮访乌翼翔, 取兔外喻,兔,水乌。若胎息既真,神虚叉备,肝满则超,如兔欲翔。 复似鹊葱走日中, 似九鹤鹌鹄也。气满肝盛,如雉高飞,若升天入日中也。 中多诸神束西王, 神者,天映君,一名公子,一名含明,肝元真神。《灵宝经》云:元英公子,白元尊神,下镇人身,在泥丸官是也。 宫属皇迭紫亭乡, 肝有青阳官,中有无英真人,其神主生录。迭,精也。紫亭乡,目也。目气紫,主肝也。人饮浊肝盛,则目暗;至人道虚肝满,则目明。若吐纳既备,肝胆内充,则精神和,精以成一德,无倾覆殆也。 肝之妙神衣青光, 肝色青,束方木星,正色也。 形长八寸乘青龙, 长八寸,青色之衣,居明堂官,出乘青龙,青色之车,从官束极老人三千六百骑也。 上包岁星岱岳宗。 岁星,角亢。岱宗束岳,青州。 胆在肝中色绿浆, 胆在肝中左右叶之问,水延下碧绿色,盛水青黄白,绿浆是也。 大如鹦子中正黄, 《二十四神行事诀》云:胆色青黄绿,大如鹞子是也。 神长三寸衣青阳, 胆名龙跃,形长三寸八分,青黄色,向外坐也。 精为腾蛇辟辈祥, 胆为六府,外为胜蛇,亦为青龙。胆刚勇奋发,能除不祥。辈,毒虫,或云三尸虫是也。 名日轨敌御四方。 六府之神,胆最壮勇,人行邪正,皆在胆。胆正则无事自安,胆邪窍之见灭。常能外御,轨则法胆,主捍敌。夫修上道,莫不由於胆也。 胃受三升应日月, 胃太仓,随五藏、逐四季而行。胃水谷之海,大肠之委输,神灵所舍。 上白中泽赤文章, 胃色外白,中则润赤有文章也。 中有和气上微王, 和气,真气也。微王,胃中真人。胃开五藏明,胃闭五藏暗,为万灵之溢塞,成一躯之要津,云行雨施,皆由其始也。 渴思其水当玉浆, 《大洞经》云:夫服玄根之法,心存胃口,有女子如婴儿,无衣,正立胃管,张口承注魂液,仰吸五气,口中津液满口咽之,遣入玄女口中。五过毕,叩齿三通,咽液九过,皆依是法也。 饥思其内象黄粮, 饥瓢咽液,是自然之粮。黄,中央正色也。 神长三寸衣中央, 神名黄帝子,形长三寸,衣黄衣,向外坐,消磨食物也。 变化丹田百病亡。 赤子居上丹田,真人居中丹田,婴兑居下丹田。一神名真人,字子丹,一名光坚。人能存之,即无病夭。真人贵三田合而成一,神仙之本也。 脾之璧腰色正黄, 脾,黄庭之官也。脾横胃上,色黄明也。 两木颇锐迫太仓, 两木,两边锐坚,迫着胃,为太仓两边也。 状象金坠色混灯, 金,坚刚。脾有故,膏膜如缟裹黄白,混焕是也。 常甘包裹开庭堂, 凡为道者,令三关常调,是根精固体。三关调,五藏安,则身无病也。 神长九寸衣黄光, 脾长九寸,黄衣,八景神童名字,人欲存时,则形长三寸,横於胃上,朝为老君,暮为明堂太一君是也。 出乘苍车驾龙翔, 脾为明堂官、太崇府,中有玄光玉女。丹田之女,出乘黄龙之车,从官黄老君三千六百骑也。 上连镇星少室堂, 镇星,玄房。少室者,中岳豫州也。 主生五味养四行, 脾分五味,制强四方,是为主。 可以不饥察神明。 精液内备,神具体安,不饥不渴,长生久视,定慧自然也。 肾黑侠脊当脐居, 肾居下部水宫,在脐下三寸,附着脊,左为命府,右为太和,左司徒,右司寇。肾在脐内两边,主运三焦之气,灌溉津液通之路。元阳子云:寒暑相生,男女相形,肾中二神青衣,左男戴日,右女戴月,至夜半时,人能精存思,则可得见也。 大如一拳如覆杯, 下丹田人命根神宅,藏五气,左青右黄,上黑下白,如大拳是也。 又似大鼠如关台, 肾如伏牛,大小如鼠。台,向肾形,肾部之官玄关台也。 快如纯漆乌憧来, 肾色如黑漆,既若狂鼠,又复如鸟,若胎息既满,引肾气双孚,上如飞鸟而欲飘举,憧憧然是也。 黄白足脂若躯中, 真精溢满,如人体光悦也。 中多无形万物神, 无形生於有形,隐伏能生赤子也。 大宝之宫中天部, 夫无用即有所宝,无用而常足者,莫妙乎道,故三度之中,各有九人,右有司命,左有司录,左司廷尉,皆内外速记人善恶。肾为玄元君、元阳子。命门一名玉都,下丹田也。精气出入,神居之所,当脐后是也。故寻真之士,外身幽岩,屏绝人事,恐犯女秽,则下丹田危人郁录,冥司夺算。《三一经》云:以夜半时,甲子、戊子、壬子日呼之日,北极名玄通女,某乙欲得金液、玉浆、醴泉可饮者。因冥思念肾问有白气,左有司命,右有司录,呼之日,司录六丁玉女,削去某乙死籍。皆当言之生我,能知三一神名,可长生矣。《易》曰:圣人之大宝日位。言万象在人身内也。 神长六寸衣赤褐, 神名玄冥,字育婴,长六寸七分半,衣白,外向坐是也。 出驾玄武御神龟, 玄武神龟,北方正色。肾为幽暗府,中有太一君,出驾玄武与飞龟,从君官北极老人三千六百骑是也。 戴水上下浸九州, 肾两边名汉水,中有神龟,呼吸养流行为两分,通四支周遍。《三一经》云:肾有神龟,亦为玄武,乃布流润泽,通九窍,应九州也。 百脉孔窍盛以治。 三部中九窍,神龟戴水,上下九孔百豚皆和润,所以治也。 上有星辰相合持, 五星藏内,皆内应外运。夫至人不矜其细行,朗然玄照,与天地合其德,与星辰合其度,一体离罗,万象内应。《回元行事诀》云:诸步七星之道,存真人星从斗而来下,飞入兆口,注在肝中,使光照五藏,内外洞明。毕,北向再咽液九过矣。 下与恒山相连扶, 四维上下之中,北方最下,怛山北岳,属冀州分野是也。气合玉泉,下丹田也。《大洞经》云:三光阴化成三官,籍三官中九神,上中下三元君主命是也。 神长六寸衣玄黄, 神名婴儿,字元阳子,一名谷玄,形长六寸,高一寸八分,赤衣,面外坐。 神妃十二同帷帐, 神妃则青腰玉女、玄光玉女,并随母所帷帐,丹田中也,同守下元也。 五光玄曜照四方, 脐下都五藏,故云五光。周圆四方,故云四方是也。 青赤白黑服外黄。 肾在脐外,脐近肾上,是故名外黄。 周卫五重四门张, 上下相连,周卫五藏相通。五星相通,五重精液周流,五气和释。四门,脐四闭也。上通於顶,下彻包裹是也。 中虚灵台华屋堂, 中虚,脾部。灵台,心居。华益之下,脐为下海,总通六气,府与心连也。 朱楼二寸自相通, 《上清经》云:脐有黄阙金室,银城朱楼,是帝一君之内宅,三真之宝官是也。 神女游戏集中央。 《二十四神行事诀》云:神女名逐元马,字道极生,男则阴茎内,女在子藏中。形长二寸二分,紫色,向外坐,能为男女生雌雄。仙经云:人脐中有昆仑、弱水、玄冥之渊,日月所行,与外昆仑不异也。唯至人游神於内,则见矣。有一切神仙飞游其上,故天有日月下临地,万物皆明,人亦如之。日月下照脐,脏腑常明,夜则日在胃,照於脐,故脐正当天地三元中央是也。 驾无极乘焉阴阳, 阴阳,下丹田神阴阳之主,含二气变化成形,故男女媾精万化生,是真神也。 御六苍龙建左方, 左主阳,六苍龙亦阳,三如六,生象之始,成形之质。仙经云:左三右七,戴九履一。故求真之人,存三守一也。 白虎把弓居右方, 右阴白虎。弓,弧也,主阳。《易》曰:先张之弧,遇雨则吉。此言阴阳成象,斟酌变化也。 朱雀前引把五兵, 心为朱雀,居脾上,故引前。五藏之中,各有神守,是五兵也。 玄武提鼓在后行, 玄武为肾,当脊两边,故在后。下近胞囊,为提鼓是也。 千神万骑引纵横, 夫一体云内有三万六千真神,千二百精光,营卫成形,故至人若廖支体,黜聪明,养精灵,则千乘万骑。《西升经》云:神生形,形生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言神人内省,便能致神仙是也。 轩如高举登九苍。 鹤呜子和,修成则应贞,群仙翼轩,乃登九天也。 持我黄神转八关, 黄神,黄庭也。八关,八方。若道行内修,备则周行六虚,爻游晏八方也。 与道合同相候迎, 提向叉应,养神见报,与道合同,上升紫极也。 还复返我形中央, 天道不远,三五复返,可乎不可,然而不然,是形返神,归乎妙寂是也。 恍惚出入面无常, 老子经云:恍惚中有物。《真诰》曰:面为尺宅。《西升经》云:面常欲两手摩拭,高下随形,使之令极热,令人面光泽,皱斑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可谓山川行气,常盈不设也。 莫能知之存与亡, 能知真道,则不衰惫耳。 故日五藏六府王。 五藏六府,各有司主之神。 法象会一於丹田, 名之为一,盛德日生,道与一布化生三才。人得一成形,而生三部,存三守一与道同,子能知一万事毕。一身精神是也。 诚能通之度世方, 诚,实也。方,道也。能守其身,必获度世之道也。 脐下一寸名丹田, 下丹田名利机,一名精露,一名交阴,一名命门,三焦右府之命也。 诸肠之纡与脊连, 诸肠,大小肠也。傅着脊双承胃口对脐,大肠左回十六曲,小肠右回十六曲,通津流回入肠,为滓秽之物,清者后胃过入肾胞,注阴阳为溺,浊者从肺而分,入肠出乃为粪,故通者绝饮食,而神灵爽是也。 方圆三寸名关元, 关元在脐下三寸,一名关明,一名液门,男子藏精之阁,女子藏胎之官。 纵横四方为朱垣, 四方,四向也。纵横,交会於垣墙者也。 常在中央两关门, 对两肾中央也。 神长五寸衣金文, 旦暮存之,令人不衰,长二寸一分是也。 能大能小变化神。 神,妙万物而为言。变化自然,运载一体是也。 下念天门依命门, 命门,脐也。之命始君也。宗,金门玉阙,一神名桃孩君,摄景气之命始君也。是天地之元,阴阳之宗,金玉玉阙,房户之宝。夫人命由桃君所制,魂化精液而生也。 去脐一尺变化神, 一尺,阴下胞上,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交会之门也。中有真人,号日制命。又人主年月之本,命摄寿夭之问,太一变魂,而并列司命之会,而合对魂帝君,故云司命之神,主典年寿魁柄长短之期,是以混合之府籍,莫不由之。一名灵华神宗也。 两女夹侍败乱人, 两女,阴中之神,居命门下,和合阴阳皆由此。若真神竭而精液不通,女则胎落,男则内神耗竭,而祸自连也。子欲不死,收精内视;子欲长生,收精返形。夫人谁不知生之可贵乎,只自不能止交接耳。既泄之以尾闲,而气浊液漏,脑喊髓竭,徒益以消渍,故非本真而邪其内与,元神渐丧而衰朽日逼也。《西升经》云:人所以轻命早终者,自令返污之然,非天地毁、鬼神害,以其形故也。养生之夫,恳绝世事,奏彼山林,将欲断诸浮俗,塞兑炼形,保正吉也。 能为大小惑人心。 不见是而无闷,欲何所惑也,自然心清意定也。 意审三神病去身, 三丹田也。志诚铃感也。 安乐道经可备矣。 一劳永逸,乃得长生,然后复何言乎!唯天道三一为首门,乾坤是也。 合乾坤,定六府, 三生六府,寂然不动,感而不生,寂无为也,遂使念之。 知机真神,穷理尽性。 彼肤耳莫不遂内,修成辟灾厄,长离膏肓,利贞无答。读如法,精义入神,深研妙啧,神精运化,引息相拥,形质已具还部矣。五藏生灵,三田内实,却众邪魔若干犯,鬼贼逃亡去万里,入水不濡,猛兽不据,秘五道、守我黄庭,蜜掘阙、镜传贤士,受者获福,当朝太上也。 太上黄庭中景经竟
太上黄庭中景经 太上黄庭中景经 经名:太上黄庭中景经。又名《黄老黄庭经》。原题上清元命真人李千来注。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 太上黄庭中景经 上清元命真人李千乘注 黄老黄庭经 《洞房经》云:人有大室,正房黄庭,庭中黄老君所居,元始也。《龟山录经》云:黄老君在上清金珠府理化。黄者,是中正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取在天中地中、云霞之上,内取於脑中、心、肝、脾之问。为道者,莫不炼存形神,克成羽化,以致长生,超出圆罗之表,故日黄庭者也。 念吾头顶戴天神, 三元之气,降生三八景神,生於人身上洞天部。一景生脑神之府,有元气。人脑有九瓣,内生九真,皆列次位,以绕丹田,而外其面,以御不祥。上真上向,高真南向,太真束向,神真西向,玄真北向。《二十四神行事抉》云:脑神在头九官正九,当顶内脑膏之中,形长一寸一分,高五分半,向前面外坐,守丹田神是也。 发为星辰万余纶。 发神名玄父华,字道卫,形长二寸一分,色正玄,在躯皮内膏外,周流发根,正在头上。万物之中,人之最贵,一形之内,包含天地,日月星辰,社稷刚柔,无所不法;亦立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百二十郡、千二百县、万八千乡、三万六十亭长,十八侯;亦有官阙、宅合、门户、电井诸神。饮食而知修者,即得长生。所以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发为星辰,目为日月,眉为北斗,耳为社稷,为江海,齿为玉石。给,理也。发之始叉一,又存神也。 纡长盘屈光若玄, 纡回屈曲盘结,栉发不铃解髻。面有神庭。髻,脑之华。心悲发焦。髓满骨坚,不泄精气。 顶上中央名通天, 入发际一寸,顶名通天,栖神之宅也。 孔德之容大如钱, 《道德经》云: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为众妙之门者也。 天星和气从此问, 头为三台,天星九真君其上矣。 养人骨髓浸灵根, 绛官三景合明养人真。灵根,舌也。本,灵根者是也。 下和六府绍五宫, 肠、胃、大小肠、膀胱、三焦为六府,心、肝、肺、脾、肾为五官。 消除恶气出脐门。 下丹田入命根,精神之本,截五气、分阴阳之户也。朝养玉候,暮为秽滓之气是也。 还念两目白黑分, 目者,是身之明镜也。林夫人咒曰:目童三云,两目真君。《丹字紫书》云:常存目中三神,合真内视,即见五藏肠胃,久行神仙矣。 左目为日天神存, 左目象日,神名上明,字英玄,一名飞灵也。 象长一寸衣丹玄, 目中童子人长一寸,服玄衣。 十二神女迥四边; 左目外有十二真人,周回营卫目也。 右目为月太一然, 右目象月,神名太一,字晨婴,一名明珠。鹞呜时存束方青气从月来,满泥丸,泥丸中有青烟,又从目出郁郁然,变成二童子,着青衣,如婴儿形状者矣。 神长一寸衣白执, 左目真人长一寸。白执,素衣也。 十二神女周成还。 左目十二神女,十二真人周还坐卫目也。 日月相去三寸问, 白月,两目。相去三寸。 中有北斗七政陈, 存北斗七星天中帝卿,帝卿玄官。玄官从准头直上,至发际五寸。於夜半东向平坐散发,呼上元三真,真中婴兄大人面,各有门户,七政如北极紫房也。面上真人神皆有方位,若视北极紫房玉阙是也。 上有元一五华君, 元一五华,五藏神也。 当头如居圆如盘, 太一在头,头法天。圆盘,坚固者也。 象长七寸变化神。 形长七寸。 耳象昼夜空如聪, 修道先令目明耳聪为事主也。耳目是寻真之梯级,综灵之门户。夫目欲得数按抑其左右,亦令无数,使人聪彻,所以营理城郭,名书玉皇也。 中有黄庭主听门, 黄庭是脑中真人也。 欲下天神如赤丹, 九真降下於脑官。丹者,仙服也。 盖长三寸青绩冠。 耳神名娇女,一名空闲,字幽田,形长三寸,青情冠也。 常居鼻上候百神, 《大洞经》云:鼻神名山源,一名鬼井。有三元之山岳,能侯万神,为邪正之主也。 念鼻通利芳如香, 引灵注体,调和百神也。 中有一人衣黄金, 鼻中真人黄金仙服。 神长二寸出居人。 鼻神长二寸二分半,向外坐,主神他居,在人中上。 清虚神气处中央, 鼻中岳,处中央,内通脑双孔。丹田清真之气,为邪正之气都府,是一身之武津道者。先塞山源鬼井,悔吝不动,长生无答也。 令我不惑知四方。 斋戒常革夷心注,立是不惑,耳、鼻、舌各居一处,为四方者。 念口鸿赤大如方, 含气养精,《易》曰:观我朵颐,自求口实。 多淤玉液涌金粮, 口中津为玉液,不食五谷,吸风饮露。金粮,不饮之貌是也。 神长七寸赤如强, 口中真人名赤虚丈人,字素明,在玄扉之下,形长七寸一分,高三寸半,向外,服赤衣。强者,犹坚盛之貌也。 左右展转吸玉浆。 展转,反覆。中有真人,能吸津液,往来不倦。 象斗铁初受四方, 真人器戴,遏邪之状。初,调神之物。学道之士,先当拘魂魄,消灭尸鬼。常以月晦日、庚申、甲寅之辰,清斋入室,以真朱笔点左目訾下,雄黄笔点右鼻下,令·一小入谷中讫,微咒,叩齿三通,咽液三过,以左手第二指捻右鼻孔下,右手第二指捻左目下,各七这当按之勿举手也。於是都毕。此二处是三魂七魄之门户,载灭精邪之津粱也。故朱黄之精,塞尸鬼之路,乃太极上法,,行之则魂魄和气,尸秽散绝,灵通彻视,行之三年,色念都泯,四支无疾,以长生者也。 神长三寸衣玄黄。 神在脑中第一节,居於骨,形长三寸,高一寸七分半,向外坐也。 固其神女东西厢, 体中皆有男女真君,列阴阳之位。厢左右洞房明堂官,真人在其中央,位相望也。 扶持黄泉五味长。 黄泉是领下喉上。五味入。,咀嚼而咽,皆真人扶持。 此道妙神利锋芒, 自然妙有神通。锋芒,利器。夫人道所生,神所育,含灵受爽,以成乎身。百姓日用不知,万物得之而不见,港行内运,或曜无方矣。 神长七寸衣赤丹, 神长七寸,在玉枕中脑内户髓膏内,向前坐,丹赤衣。 群神化养滋五常。 真人为群神五常阴阳之主,众东日群。滋,生也。真人化养生人身也。 大管蕃茂令上方, 大管,玄膺。在舌下喉上,一名下管,受上下膺。其管受精蕃茂,形长八寸,故日蕃也。 能知舌道寿未央。 舌者,无英之龙机,若能修之,致长生。 舌根玉股赤如丹, 玉历,舌名也。若用机行能,以消刚柔者也。 主察滋味通醴泉。 舌是心之官,舌和则审五味。醴泉,津唾者也。 下念喉咙十二环, 喉神名虎责,真气之路,津液之源,一名重堂,在顿下,故日下念。绛官重楼十二级,外应十二时亭长也。 自下通流两乳问。 喉咙向下也。两乳名天府,玉堂真人居其问。 中有阴阳夫妻仙, 左乳属阳,男真所居,右乳属阴,女真所居,形长八寸,高四寸,各面就坐相对向。似人相对,日夫妻也。 对持玉戟四方边, 持,犹执也。玉戟,犹真人之以守喉咙。四方谓胸隔上下,乳内外也。 饮食不累巨令还。 上焦既通,水谷不积,能归下元也。 念肺五叶象玉光, 五藏次第,肺最为上,对胸,有五叶,如纱映谷者也。 青白皓皓若冰霜, 冰霜皓皓,肺主西方,金之正位也。 邹震覆心卫四方, 肺在心上,故日覆。邹,仙兵也。卫,近也。肺叶四垂以近心,故日四方也。 上有玄童象月光, 肺神名皓华,字虚成,在肺中,神长四寸半,白衣,向斗坐。月,阴精。肺主阴,如月光也。 真精华盖内修明, 肺,心之华盖。在肝上,故日明也。 肺中空洞上下行, 肺藏魂魄之官,魂性虚浮,鼻通天气,垂五叶以掩内孔,相应为上下行也。 大如锐孔通太常, 保气则得通神保精也。保精则神明。肺体轻浮,隐孔内属,精气往来,自然升降也。 乏绝道使享之亡, 六府调和,神明则住,三部不宁,我真铃散。享,去声也。 绝立无万神不详, 道去身人死,水乾鱼终。万神皆散,岂不亡也。 养性审之喘息端, 修身养性,闭气一名炼‘气,一名胎息,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为死气。常以生气时偃仰,冥目握固,闭气无息於中心,至百二十,口中出之,日增其数。如此身神见,五藏安。至二百五十日,即绛官神守,泥丸常满,丹田盛数。至三百日,华盖自明耳,举身无病。引息之法,寒热不畜,水谷无滞,一日一夜万三千五百息。经千焉,具能养一身。具元气,则无门不通,无豚不齐,无畜不散。仰头缩鼻,而气上升。龟导缩头含息,精气下行;蛇导正屈不直,而气上升即周旋;人导闭口微息,气入丹田,能明嘘吸,神真内备,飞上紫清,由喘息之所政也。 上有流神五形彰, 流神,五藏神明。彰,明审而思之,其形乃明矣。 风伯雨师调阴阳, 风伯名比君,号日长斋;雨师名冯修,号扮徒。在人脑户日庙,在人项后名仕,在脾端名稷,在人大肠日风伯,在脐傍名雨师。《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南华经》曰:天在人中,地在人中。包含万物,自然玄运在身也。 伏羲女娲或存亡, 伏羲,三皇之王。女祸,上古之君。皆创立革抉,制造权舆。人三官五藏之内,有此君王。胃太仓,乃三皇五帝府传之也。 肺合太白华阴乡, 肺,雍州之分,主西岳华山也。出驾白虎乘风雨。 肺神在外为白虎。 《大洞经》云:肺君白元君也。居洞房官,出驾白虎,或乘白气。从官太和君,二千六百骑矣。 心紫五寸锐下行, 心为帝君,居肺下肝上,对尸尾下一寸。心者,一名绛.官,为一身之主,以管万民,呼吸诸神,无不到者。锐者,心中孔,应八作万神出入也。 营若灵根扶中央, 灵根,命根也,玉液化清水灌之。子能修三寸,长存心居中央也。 明珠赤白如日光, 明珠即心中精。面色如缟映绛也。 中有三孔气堂堂, 心有三孔,精气流行。堂堂,施张貌也。 千乘一朝导明堂, 夫修道者,皆灰心槁体,坐忘遗彼,聪内合爽,形神罗照,一身之内,见千乘万骑。眉间却入一寸为明堂也。 精营霍山在南方, 心扬州之分,衡岳霍山。 心君要妙衣太肠, 心神童子一名要妙。要妙,太阳之正色是也。 镇绿曜赫履朱冠, 缜绿,仙发,或心中晖赤之色也。戴华盖,朱雀是也。 九度明带服赤兵, 三部内各为九度,上元九气为冠盖使者,中元九气为谏议,下元九气为鸿胪,三九二十七大神,皆部制神灵,主运骚体。然义有两说。九度,九窍也。明带,赤豚交加,连兵捍武。上部九变,中部九孔,下部九名,以通九州也。 饮食华澧太阳束, 饮食水谷华澧津液,既从上流下,须摄运,运心次肝。左主东方,故日太阳之东也。 当如赤子精神澄, 赤子,婴兑,心神。长九寸,高四寸半,赤衣,面向外坐也。 出驾丹车御三双, 丹车,心正色,居绛官元阳府,出或赤气三亭,人心面主南方阳心之位,.与面相应,出则从官南极老人,三千六百骑卫也。 隆盖朱舆赤帷裳, 隆,高。赤,乌。盖丹蛇为舆也。 丹乌持符鼓翼翔, 丹乌,朱雀,乃败外象,故玄武水玉液,朱雀见,终日用之,故不遍。符,气也。人气从下向上出,仰如飞乌举翼也。 出入上下论九星, 九气化为九神,在人身中。《大洞经》云:天皇九魂,变化为之也。 计曾清神绝存亡, 计,念。曾,易。清神,五藏神。人能胎息养气,叉易生死,则神仙可得也。 迁徙得天制其裳, 心为身主,制动为神,微妙飞形,深诚正静,则五映也。 下历长城度九梁。 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人内亦有之,在下部。九梁,下元九气是也。 肝青七叶寄胆仓, 肝东方木青,左三右四叶,色如缟。连胆,故言寄也。 状如亮访乌翼翔, 取兔外喻,兔,水乌。若胎息既真,神虚叉备,肝满则超,如兔欲翔。 复似鹊葱走日中, 似九鹤鹌鹄也。气满肝盛,如雉高飞,若升天入日中也。 中多诸神束西王, 神者,天映君,一名公子,一名含明,肝元真神。《灵宝经》云:元英公子,白元尊神,下镇人身,在泥丸官是也。 宫属皇迭紫亭乡, 肝有青阳官,中有无英真人,其神主生录。迭,精也。紫亭乡,目也。目气紫,主肝也。人饮浊肝盛,则目暗;至人道虚肝满,则目明。若吐纳既备,肝胆内充,则精神和,精以成一德,无倾覆殆也。 肝之妙神衣青光, 肝色青,束方木星,正色也。 形长八寸乘青龙, 长八寸,青色之衣,居明堂官,出乘青龙,青色之车,从官束极老人三千六百骑也。 上包岁星岱岳宗。 岁星,角亢。岱宗束岳,青州。 胆在肝中色绿浆, 胆在肝中左右叶之问,水延下碧绿色,盛水青黄白,绿浆是也。 大如鹦子中正黄, 《二十四神行事诀》云:胆色青黄绿,大如鹞子是也。 神长三寸衣青阳, 胆名龙跃,形长三寸八分,青黄色,向外坐也。 精为腾蛇辟辈祥, 胆为六府,外为胜蛇,亦为青龙。胆刚勇奋发,能除不祥。辈,毒虫,或云三尸虫是也。 名日轨敌御四方。 六府之神,胆最壮勇,人行邪正,皆在胆。胆正则无事自安,胆邪窍之见灭。常能外御,轨则法胆,主捍敌。夫修上道,莫不由於胆也。 胃受三升应日月, 胃太仓,随五藏、逐四季而行。胃水谷之海,大肠之委输,神灵所舍。 上白中泽赤文章, 胃色外白,中则润赤有文章也。 中有和气上微王, 和气,真气也。微王,胃中真人。胃开五藏明,胃闭五藏暗,为万灵之溢塞,成一躯之要津,云行雨施,皆由其始也。 渴思其水当玉浆, 《大洞经》云:夫服玄根之法,心存胃口,有女子如婴儿,无衣,正立胃管,张口承注魂液,仰吸五气,口中津液满口咽之,遣入玄女口中。五过毕,叩齿三通,咽液九过,皆依是法也。 饥思其内象黄粮, 饥瓢咽液,是自然之粮。黄,中央正色也。 神长三寸衣中央, 神名黄帝子,形长三寸,衣黄衣,向外坐,消磨食物也。 变化丹田百病亡。 赤子居上丹田,真人居中丹田,婴兑居下丹田。一神名真人,字子丹,一名光坚。人能存之,即无病夭。真人贵三田合而成一,神仙之本也。 脾之璧腰色正黄, 脾,黄庭之官也。脾横胃上,色黄明也。 两木颇锐迫太仓, 两木,两边锐坚,迫着胃,为太仓两边也。 状象金坠色混灯, 金,坚刚。脾有故,膏膜如缟裹黄白,混焕是也。 常甘包裹开庭堂, 凡为道者,令三关常调,是根精固体。三关调,五藏安,则身无病也。 神长九寸衣黄光, 脾长九寸,黄衣,八景神童名字,人欲存时,则形长三寸,横於胃上,朝为老君,暮为明堂太一君是也。 出乘苍车驾龙翔, 脾为明堂官、太崇府,中有玄光玉女。丹田之女,出乘黄龙之车,从官黄老君三千六百骑也。 上连镇星少室堂, 镇星,玄房。少室者,中岳豫州也。 主生五味养四行, 脾分五味,制强四方,是为主。 可以不饥察神明。 精液内备,神具体安,不饥不渴,长生久视,定慧自然也。 肾黑侠脊当脐居, 肾居下部水宫,在脐下三寸,附着脊,左为命府,右为太和,左司徒,右司寇。肾在脐内两边,主运三焦之气,灌溉津液通之路。元阳子云:寒暑相生,男女相形,肾中二神青衣,左男戴日,右女戴月,至夜半时,人能精存思,则可得见也。 大如一拳如覆杯, 下丹田人命根神宅,藏五气,左青右黄,上黑下白,如大拳是也。 又似大鼠如关台, 肾如伏牛,大小如鼠。台,向肾形,肾部之官玄关台也。 快如纯漆乌憧来, 肾色如黑漆,既若狂鼠,又复如鸟,若胎息既满,引肾气双孚,上如飞鸟而欲飘举,憧憧然是也。 黄白足脂若躯中, 真精溢满,如人体光悦也。 中多无形万物神, 无形生於有形,隐伏能生赤子也。 大宝之宫中天部, 夫无用即有所宝,无用而常足者,莫妙乎道,故三度之中,各有九人,右有司命,左有司录,左司廷尉,皆内外速记人善恶。肾为玄元君、元阳子。命门一名玉都,下丹田也。精气出入,神居之所,当脐后是也。故寻真之士,外身幽岩,屏绝人事,恐犯女秽,则下丹田危人郁录,冥司夺算。《三一经》云:以夜半时,甲子、戊子、壬子日呼之日,北极名玄通女,某乙欲得金液、玉浆、醴泉可饮者。因冥思念肾问有白气,左有司命,右有司录,呼之日,司录六丁玉女,削去某乙死籍。皆当言之生我,能知三一神名,可长生矣。《易》曰:圣人之大宝日位。言万象在人身内也。 神长六寸衣赤褐, 神名玄冥,字育婴,长六寸七分半,衣白,外向坐是也。 出驾玄武御神龟, 玄武神龟,北方正色。肾为幽暗府,中有太一君,出驾玄武与飞龟,从君官北极老人三千六百骑是也。 戴水上下浸九州, 肾两边名汉水,中有神龟,呼吸养流行为两分,通四支周遍。《三一经》云:肾有神龟,亦为玄武,乃布流润泽,通九窍,应九州也。 百脉孔窍盛以治。 三部中九窍,神龟戴水,上下九孔百豚皆和润,所以治也。 上有星辰相合持, 五星藏内,皆内应外运。夫至人不矜其细行,朗然玄照,与天地合其德,与星辰合其度,一体离罗,万象内应。《回元行事诀》云:诸步七星之道,存真人星从斗而来下,飞入兆口,注在肝中,使光照五藏,内外洞明。毕,北向再咽液九过矣。 下与恒山相连扶, 四维上下之中,北方最下,怛山北岳,属冀州分野是也。气合玉泉,下丹田也。《大洞经》云:三光阴化成三官,籍三官中九神,上中下三元君主命是也。 神长六寸衣玄黄, 神名婴儿,字元阳子,一名谷玄,形长六寸,高一寸八分,赤衣,面外坐。 神妃十二同帷帐, 神妃则青腰玉女、玄光玉女,并随母所帷帐,丹田中也,同守下元也。 五光玄曜照四方, 脐下都五藏,故云五光。周圆四方,故云四方是也。 青赤白黑服外黄。 肾在脐外,脐近肾上,是故名外黄。 周卫五重四门张, 上下相连,周卫五藏相通。五星相通,五重精液周流,五气和释。四门,脐四闭也。上通於顶,下彻包裹是也。 中虚灵台华屋堂, 中虚,脾部。灵台,心居。华益之下,脐为下海,总通六气,府与心连也。 朱楼二寸自相通, 《上清经》云:脐有黄阙金室,银城朱楼,是帝一君之内宅,三真之宝官是也。 神女游戏集中央。 《二十四神行事诀》云:神女名逐元马,字道极生,男则阴茎内,女在子藏中。形长二寸二分,紫色,向外坐,能为男女生雌雄。仙经云:人脐中有昆仑、弱水、玄冥之渊,日月所行,与外昆仑不异也。唯至人游神於内,则见矣。有一切神仙飞游其上,故天有日月下临地,万物皆明,人亦如之。日月下照脐,脏腑常明,夜则日在胃,照於脐,故脐正当天地三元中央是也。 驾无极乘焉阴阳, 阴阳,下丹田神阴阳之主,含二气变化成形,故男女媾精万化生,是真神也。 御六苍龙建左方, 左主阳,六苍龙亦阳,三如六,生象之始,成形之质。仙经云:左三右七,戴九履一。故求真之人,存三守一也。 白虎把弓居右方, 右阴白虎。弓,弧也,主阳。《易》曰:先张之弧,遇雨则吉。此言阴阳成象,斟酌变化也。 朱雀前引把五兵, 心为朱雀,居脾上,故引前。五藏之中,各有神守,是五兵也。 玄武提鼓在后行, 玄武为肾,当脊两边,故在后。下近胞囊,为提鼓是也。 千神万骑引纵横, 夫一体云内有三万六千真神,千二百精光,营卫成形,故至人若廖支体,黜聪明,养精灵,则千乘万骑。《西升经》云:神生形,形生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言神人内省,便能致神仙是也。 轩如高举登九苍。 鹤呜子和,修成则应贞,群仙翼轩,乃登九天也。 持我黄神转八关, 黄神,黄庭也。八关,八方。若道行内修,备则周行六虚,爻游晏八方也。 与道合同相候迎, 提向叉应,养神见报,与道合同,上升紫极也。 还复返我形中央, 天道不远,三五复返,可乎不可,然而不然,是形返神,归乎妙寂是也。 恍惚出入面无常, 老子经云:恍惚中有物。《真诰》曰:面为尺宅。《西升经》云:面常欲两手摩拭,高下随形,使之令极热,令人面光泽,皱斑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可谓山川行气,常盈不设也。 莫能知之存与亡, 能知真道,则不衰惫耳。 故日五藏六府王。 五藏六府,各有司主之神。 法象会一於丹田, 名之为一,盛德日生,道与一布化生三才。人得一成形,而生三部,存三守一与道同,子能知一万事毕。一身精神是也。 诚能通之度世方, 诚,实也。方,道也。能守其身,必获度世之道也。 脐下一寸名丹田, 下丹田名利机,一名精露,一名交阴,一名命门,三焦右府之命也。 诸肠之纡与脊连, 诸肠,大小肠也。傅着脊双承胃口对脐,大肠左回十六曲,小肠右回十六曲,通津流回入肠,为滓秽之物,清者后胃过入肾胞,注阴阳为溺,浊者从肺而分,入肠出乃为粪,故通者绝饮食,而神灵爽是也。 方圆三寸名关元, 关元在脐下三寸,一名关明,一名液门,男子藏精之阁,女子藏胎之官。 纵横四方为朱垣, 四方,四向也。纵横,交会於垣墙者也。 常在中央两关门, 对两肾中央也。 神长五寸衣金文, 旦暮存之,令人不衰,长二寸一分是也。 能大能小变化神。 神,妙万物而为言。变化自然,运载一体是也。 下念天门依命门, 命门,脐也。之命始君也。宗,金门玉阙,一神名桃孩君,摄景气之命始君也。是天地之元,阴阳之宗,金玉玉阙,房户之宝。夫人命由桃君所制,魂化精液而生也。 去脐一尺变化神, 一尺,阴下胞上,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交会之门也。中有真人,号日制命。又人主年月之本,命摄寿夭之问,太一变魂,而并列司命之会,而合对魂帝君,故云司命之神,主典年寿魁柄长短之期,是以混合之府籍,莫不由之。一名灵华神宗也。 两女夹侍败乱人, 两女,阴中之神,居命门下,和合阴阳皆由此。若真神竭而精液不通,女则胎落,男则内神耗竭,而祸自连也。子欲不死,收精内视;子欲长生,收精返形。夫人谁不知生之可贵乎,只自不能止交接耳。既泄之以尾闲,而气浊液漏,脑喊髓竭,徒益以消渍,故非本真而邪其内与,元神渐丧而衰朽日逼也。《西升经》云:人所以轻命早终者,自令返污之然,非天地毁、鬼神害,以其形故也。养生之夫,恳绝世事,奏彼山林,将欲断诸浮俗,塞兑炼形,保正吉也。 能为大小惑人心。 不见是而无闷,欲何所惑也,自然心清意定也。 意审三神病去身, 三丹田也。志诚铃感也。 安乐道经可备矣。 一劳永逸,乃得长生,然后复何言乎!唯天道三一为首门,乾坤是也。 合乾坤,定六府, 三生六府,寂然不动,感而不生,寂无为也,遂使念之。 知机真神,穷理尽性。 彼肤耳莫不遂内,修成辟灾厄,长离膏肓,利贞无答。读如法,精义入神,深研妙啧,神精运化,引息相拥,形质已具还部矣。五藏生灵,三田内实,却众邪魔若干犯,鬼贼逃亡去万里,入水不濡,猛兽不据,秘五道、守我黄庭,蜜掘阙、镜传贤士,受者获福,当朝太上也。 太上黄庭中景经竟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