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on4 Dpon4
关注数: 11 粉丝数: 83 发帖数: 2,917 关注贴吧数: 15
怎么在短时间判断你个人的人格特征和价值取向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判断出对方的人格特征和价值取向,要么是运气好,赶上了对方正处于倾诉欲望强烈,急需直抒胸臆的状态;要么是遇上了头脑简单和阅历较浅的人。 想在短时间内就判断出对方的人格特征和价值取向,头一个难点就是自身得具备丰富的阅历。 人之所以难于判断和了解,除了影响人的外界因素太多、人自身有显性和隐形的利益诉求,更关键的是在社交层面,人普遍存在假面。 所以判断人格特征除了通过交谈和观察,还需要在交流之后自己去感受、体会、分析和总结,而思想和价值取向更是得通过深层次的沟通才能有较清晰的认知,想更准确地了解人,大量时间的投入几乎是必须的,尤其是在与关键性人物打交道的时候,因为在你了解对方的同时,对方也在了解你。 丰富的阅历,与这个人曾接触过多少人,经历过多少事以及思考和总结能力都密切相关,尤其是前两者,是阅历丰富的基础。 在社交生活中,每个人都想尽快了解自己打交道的对象,从生物性上讲,这也是人熟悉环境获取有效信息的一种本能,人们普遍认为只有这么做才能更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安全。 人的大脑有归类的本能,尤其是面对复杂的现实社会,它往往会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习惯性的对人格特征和价值取向进行分类,因此通过学习心理分析和人格判断的书籍是一条识人的捷径,但要注意:社交活动中的“按图索骥”容易导致社交思维僵化,尤其是在你阅历尚浅的时候。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种人”这三点中,最后一点确实是最难的。 以下是一些快速判断对方的人格特征和价值取向的方法及技巧: 1,观察对方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 这一点已是公认的衡量人是否成熟的标志,是人自我保护的重要技能,是需要重点修炼的社交基本功,知乎里关于情绪控制能力的论述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2,最有效的探底是示弱。 人在面对弱者时,心理上的优越感和安全感往往会大幅增加,对情绪的控制也会松弛,与日常相比,这个时候较容易暴露自身的本质。 举例:人在社交场合表现出“前倨后恭”,可作为判断人是否势利的检测指标,而如果对于弱者其采取“前恭后倨”的态度,则更能透射出此人的操守品行、自我认知、人格特征和价值取向,在与其打交道的时候就要多加几分小心,以免在彼此熟悉之后被反噬。 3,警惕争议性话题。 在人与人交流的初期,一般都会在寒暄和暖场之后才进入正题。 对于争议性话题,城府深的人基本都不会轻易表态,甚至完全不表态,在我国这已经被看成是一种社交智慧,但阅历尚浅的人,经常会把这些话题看作是展示思想和彰显个性的机会,暴露自己的成色,因此很多老手往往会将争议性话题作为试探,来挑动对方的情绪和心态,借此推断出人的思想轮廓、成熟度以及定力,如果你初入社会,对这一点要保持提防意识。 4,看对方是否具备多赢意识。 在受过多次挫折和磨难之后依然取得成就的人,对于人生的感悟确实胜于常人,通常其对问题的思考和相关因素的分析会更细致和周全,同时做事情时也常有给别人留后路的意识,正所谓“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即使很多时候只是做出表面上的谦和,也能为其有效消减很多不必要的敌意和龃龉,毕竟在职场和生意场上,有长远眼光的人都不希望自己给别人留下“做人太狠“、”做事太绝”的印象和口碑。 因此多赢意识,可以作为判断人格特征和价值取向的指标。在信息传播通畅和迅速的互联网时代,缺乏多赢意识、靠损人利己,会死的很快很惨。 5,重视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对人的影响。 人的成长受父母及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深远,在何种环境下耳濡目染和长期熏陶,会直接决定人的言谈举止、人格特征、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关键性特征,在正常情况下,父母社交意识较强、家庭环境更优越的人,见识和眼界与普通家庭出身的人相比更有优势。 作为个人隐私,稍有自我保护意识的人都不会轻易泄露自己的家庭状况,如果你能提前了解到对方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在与之打交道的时候,会是一条相对可靠的判断依据。 6,“被视感”可作为判断对方是否有城府的参考指标。 有城府的人习惯于努力地从别人身上发现弱点的蛛丝马迹,正因为如此阅历丰富的人都有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这是在长期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过程中练出来的。 在你观察和了解对方的过程中,对方也同样在观察和了解你。但在被观察者的角度,会有“被视感”,会觉得对方好像总是在用眼睛审视着自己,人的感知是很敏锐的,这种由“被视感”导致的视觉压力与正常社交时的视觉压力在持续时间上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即使被观察者很年轻阅历尚浅,也依然能感觉到这一点。 7,留意对方说话时的用词和专注度, 说话时用词谨慎同时眼神专注度较高的人,阅历都不会差,这是由于其懂得“谨言慎行”,明白事情能不能做成与话说得满不满没有必然联系。从行为层面看,其以前也应该有过较丰富的实践经历,并对自身的能力进行过考量,对实践层面操作的复杂性有过体验、思考和斟酌。 而专注度是成事的重要保证,我身边就有日常貌似吊儿郎当,但一旦做起事来,极其专注认真的人,由于这种人日常表现和关键时刻的对比过于强烈,结果反倒在公司里更受重视和信赖。 很难说这种心理学上的对比效应是其性格使然还是刻意为之,如果是后者,那这无疑是一种阅历丰富、深谙人性的体现。 8,大多数的人都没有人前表现的那么坚强。 不是每一个人都自带燃烧小宇宙属性,像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面对重大挫折、挑战和打击依然能保持内心强大和目标坚定的人终归是少数。在低谷时的表现,往往能更准确地看出一个人的成色。 PS:长时间与相近年龄段和相近行业的人打交道,容易令人产生高估自己识人能力的错觉,但对自己的成长进度敏感度较强的人会觉察到这一点,如果你发现身边某个人经常在主动拓宽自身的社交圈,他很可能是个具有较强进取心或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 现代人更善于学习“术”,不愿意修习“道”,但有些东西确实得靠时间来积累和打磨,得通过事儿来品,比如学会识人。 再怎么精通“识人”之术,也还是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自己身上,以时间和成绩为自己代言。 无论何时,先做好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是做人和做事的基础,到最终你会发现:围绕在你身边的靠谱的人,基本都是被你身上的品行、才华、闪光点和价值吸引来的。 创建于 2016-01-2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如果阿尔法狗到英雄联盟…… 怎么会有人觉得英雄联盟这种游戏的计算量比围棋大…… 而且围棋是回合制,人类选手尚有思考的时间;如果是即时游戏,当你看到人工智能对手的一刹那,人家已经计算完几种干掉你的方案中哪种最合理了…… 你能把对手技能cooldown时间精确到毫秒么?你能每次补刀成功么?你知道从地图上一点到另一点哪条路径是最近的么?你能精确算出英雄A在面对其他英雄时获胜几率多大么?你能做到没有失误操作没有无用操作么?最关键的,你能从比赛开始到结束,一直保持心情和体力没有变化么?然而,这些人工智能都能做到…… 在预判、操作、计算、风险评估都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完全没有赢的希望。你觉得你能赢,只是因为你平时面对的是游戏AI,而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游戏AI只会在特定条件下触发特定操作,跟真正的人工智能差着十万八千里。 别谈什么大局观了,开局十几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以后,你将面对一个等级、装备和操作都比你好的对手;别说是人工智能,就是个人类选手,你能赢么? 什么?你跟我谈配合?谈默契?谈心有灵犀?少年,一个人工智能控制五个角色很难么?你觉得是你跟队友更默契,还是人工智能跟自己更默契? 你说你战术牛逼?战术只不过是人类基于经验总结的方法。昨天AlphaGo走的几步棋,很多围棋大师都说人类选手根本不会这么走。但最后赢得还是人工智能——它所掌握的战术永远比你多。 与围棋这种集成了人类几千年智慧精华的游戏相比,英雄联盟根本算不上智力游戏,大部分时间只是在比手速罢了。而比手速,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人和AI谁更快吧? 甚至可以说,不需要动用AlphaGo这样的大杀器,把游戏AI再优化一下,人类选手都不一定能赢。 如果真开发出AlphaGo级别的人工智能参加英雄联盟比赛,我估计它的表情应该是—— (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创建于 2016-03-1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如何评价第二局阿尔法狗的胜利 小时候我学围棋的时候,老师一个人下五盘让子棋,有的时候,我会感觉“哎呀老师也没有那么明显的优势,下这里可能好一些吧”,但是后来我教弟弟下棋时,才明白,有些棋,不是走不出,而是不需要走; 大一我学辩论的时候,跟师兄师姐打模辩,打完之后总是觉得“我靠这问题他们回的太差了,这要是正式比赛,我好好准备准备资料,兴许还能赢呢”,后来跟我的师弟师妹打模辩的时候,才发现,有些问题,不是回不了,而是用不到那么深; 去年NBA总决赛之后,人们都说“欧文和勒夫如果能上一个,骑士就妥妥总冠军”,今年打了两场才明白……唉,詹密不想多提…… 所以,有那样一个段子: 一张满分100分的卷子: 你考了95分,是因为,你只会95分; 学霸考了100分,是因为卷子只有100分; 传说中的学神呢? 学神有的时候,不一定考100分,那是因为,人家知道,碾压你拿个奖学金,根本不需要考100分。 讲真,作为一个程序小白+半吊子懂棋的,看完全程直播,这就是我今天的感觉。 第一盘下完后,各路解说普遍觉得,李世石前面占优,后面心态没调整好,被翻盘了;没看直播的我也觉得,没关系的,调整调整,第二局赢的可能性比较大。 但这时有一条新闻,我没有很在意: “Alphago的系统里认为,它一直在领先,对手根本没有机会” 我只是觉得:有点狂吧。 然而,第二局,李世石没出现什么大的失误,还是中盘就认负了。中盘确实有几个缓手,但是,那都是“正常人局势判断下的正常选择”,除了柯洁捶胸顿足之外,俞斌古力等人,还为“李世石九段居然跟我想的一样“而沾沾自喜。 就像考完试记不得题目,打完比赛记不住论点一样,看完棋,我也记不住具体的步数,但是,有两三步棋,确实让我觉得,李世石和Alphago的差距,可能不是十几目和0:2那么简单。 黑棋第13和37手 这是两步让解说和舆论一片哗然的走法,古力说“这两步,在人类的棋谱上没有出现过”,尤其是,如果13手是脱先求模样的话,那第37手,确实难以解释,而且不是人类围棋的固有思路,但是67手之后,似乎前面的“浅削”,全部联系了起来,全盘黑棋浑然一体,占据优势。 同时,腾讯的一个计算机CEO的解说是:计算机现在并不仅仅是通过棋谱和自我对弈,来简单扩大数据量,而是随着下棋局数的累积,不断修改自己的原始程序,修改函数联结的方式。 具体的原理我没有细细去查询,但是给我的感觉是:Alphago在经历了多次模拟之后,确实已经能够下出超越人类认知的步法,而且是那种“我这么下了,几十步之后,你都研究不出来是为啥”的步法。 这在人工智能上走了多远,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的是,它面对人类的优势,再也不是“计算快,查的快”就可以解释的了。 黑棋第81手 这一步下出来,古力和俞斌基本上吓哭了…… 一步“人类下出来基本上八九成能活“的棋,在Alphago看来,是一步后手死?! 想个类比,你全副武装的站在了对手面前,跟他说“你身后的门开着,你跑吧,你打不过我的”,对手没说什么,转身关上了门,跟你说“你从进屋的那一刹那,就死了,现在,我让你先动手”…… 然后,李世石挣扎做活,棋形一度也很好看,但是比赛结束,我们发现…… 打入的棋,加上打入后连出来的棋,都死了。 直到什么叫细思恐极了吗?你以为“我只是没下好”,但是人家从头就知道“你下好了也没有什么卵用”…… 下一个问题是:那Alphago这一次,是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的优势不可动摇呢? 是不是在左下角的“损招”之前,我说不好;但是我能感觉到,肯定是在李世石打入之前,或者换句话说,在柯洁认为“黑棋占优”,而其他人都觉得“李世石能扳回一局”之前…… 比赛结束,人们开始琢磨:李世石能不能赢一盘?柯洁能不能赢Alphago? 老实说,我不乐观。 因为从今天收官的一些步法来看,Alphago展现出来的棋力,要强过第一局,而且,应该不是它能达到的最高棋力。 收官时,中腹和右上角的转换,Alphago一下子亏了六七目棋,但是它就这么走,因为它知道,这样走风险更小,而且即使损失了眼前,李世石也赢不了。 去年10月,Alphago跟欧洲冠军樊麾下了五局,5:0,但是大家觉得,从棋盘上看来,两者差距并不明显,而且好像从测评上,比李世石差的远; 现在2:0李世石,人们觉得,一盘棋十目左右,差的也没有那么远,而且,柯洁不是那么早就看出来李世石崩了嘛? 然而,李世石,甚至柯洁的棋力,就在那摆着了,但是Alphago的棋力上限,在哪里? 它遇到樊麾,下的比樊麾好一点;遇到李世石,下的比李世石好一点;那么遇到柯洁呢? 换句话说,有没有可能,它自己跟自己左右手互搏时,下出来的棋谱,人类看都看不懂? 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很有可能。 而且,你打辩论打不过师兄师姐,教练可以跟你说:你这么这么打,就行了,它的弱点是blablabla…… 但是,这一次,如果它5:0赢了李世石,又5:0赢了柯洁,我们还有教练吗? 所以现在,我无比期待,李世石能赢下Alphago一局,哪怕一局也好,因为有一局在手,我们就还知道,这么走,人类能赢,我们就还知道,Alphago尽了全力、至少目前,它的棋力上限在这里。 但是现在,我们永远不知道Alphago的上限在哪里,甚至不知道,那些所谓的“失误”究竟是失误,还是有意为之。 所以,我期待接下来的三局比赛,以及可能存在的Alphago与柯洁的对局。 哪怕,这真的真的非常非常可能,是人类最后一次有机会战胜人工智能。 创建于 2016-03-1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所有人不扔垃圾以后,清洁工的饭碗怎么办? 题主发起的“让城市更绿色活动”得到大量市民的积极响应,X国Y市乱扔垃圾的人变少了。 这导致清洁工老莉下岗了,题主有点不爽——明明是做好事,怎么导致人下岗呢? 但题主不知道的是,因为城市不需要养这么多清洁工了,所以政府开销减少,税收自然也减少了。 因为政府税收减少了,题主某个月因为少缴税,多得到了10块钱。 题主很开心,这样可以多花10块钱了,于是题主有钱,就多买了一个冰激凌。 而卖给题主冰激凌的人,正是原来的清洁工老莉——因为最近政府大规模减税,消费冰激凌的人变多了,冰激凌店主忙不过来,就多招了一个人(邻居老莉)过来帮忙。 题主又觉得可以开心了——原来老莉又找到了工作。 可是题主又产生了新的惆怅:老莉其实是最适合干清洁工的,做了这么多年清洁工已经熟练了,再让她干服务员,她其实没有以前适应。 题主悻悻而去。 而晚上回家的老莉对自己即将选专业的女儿小莉说: “将来你还是不要学我,去学清洁工了,现在因为某知乎题主发起的绿色活动,导致清洁工越来越少了。我看最近冰激凌销量不错,要不你选北X大冰激凌销售专业吧!” 小莉说:“嗯,我懂了,妈!” 这个简化的故事告诉我们几个道理: 1,减少乱扔垃圾并不会提高长期失业率,因为用来雇佣清洁工的钱早晚会花在其他地方。 2,减少乱扔垃圾到底对社会值不值得?这取决于你更喜欢多吃冰激凌,还是更喜欢避免找垃圾箱的麻烦。 3,社会需求的转变,自然导致劳动力就业方向的转变。当清洁工没前途,自然有更多人去学冰激凌专业。(当然这需要时间) 4,每个转变,能够提前预测未来的人,总是最得利的人。(有可能现在小莉学了冰激凌专业,到时候10年后题主又发起扔垃圾运动,导致清洁工增加,政府税收增加,人们没钱买冰激凌了。所以,职业选择,一定要做好未来市场预测!) ……………………………………………………………………………………………… 回复评论中的问题: 有人质疑: 如果政府不降低税收,你就没涨工资,那么清洁工不还是没工作吗?清洁工减少和税收减少根本不是必然联系! 请你自己学习“举一反三”的能力。 上面所有的“老莉”“冰激凌”“减少税收”“小莉”其实都是对应某个代称,你可以把它们全部都看出“a”“b”这样的函数变量,本身就可以被任何东西取代。 你也可以说,有可能题主多花的钱,并没有买冰激凌,或者这个国家在冰岛,所有人不吃冰激凌呢。但是这有关系吗?“冰激凌”换成“热狗”、“煎饼果子”或者投资房产,不一样吗? 同样,“降低税收”也是一个类似“冰激凌”的代称,即使政府不降低税收,反正政府每个月多了1000块钱。这1000块钱拿来喝酒,那么酒厂就多需要一个岗位;拿来多发给其他公务员工资,那么其他公务员可以多买冰激凌;拿来放在银行,那么银行就有了更多的钱去投资,投资会创造岗位。 即使1000块被火烧掉了,你烧的其实纸币,而不是钱的价值。你烧掉1000块,相当于降低了通胀率,增加了其他人持有的人民币的价值,他们会用相同的钱买更多东西,从而老莉又有工作了。 上面这么多假设,本质上不都一样吗?一个为了让你理解而简化的故事,自然需要你自己去举一反三,想到其他的可能性。 当然故事是不严谨的,其实应该用公式、符号去代替,可是,这样你还会很快看懂吗? Naive。 创建于 2015-07-2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为什么一些服务行业的人服务态度差? 扯感情就没必要了。 你服务员是人,人家客户就不是人?花钱买气受? 态度恶劣的客户另说,那些态度正常的客户受到冷漠对待的时候,不是服务员的锅?你敢对你们老板说:你给我开这个薪水我就用这个态度。吗? 也不止是钱不够的问题,多少钱叫够呢?月薪5K?10K?20K?100K? 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某些服务业人员对于“态度是否足够让顾客满意”这一项,是没有刚需的。 的士司机——人家一天不差你这一单,没了你再去拉别人。 政府部门——基层服务人员,那是真真正正的你求人家,而人家丝毫不求你,事儿又琐碎繁杂,能笑一下,基本都是老铁树开花的感觉了。 餐厅服务员——高中低档餐厅都有态度冷淡的服务员,说白了有些人就是没有职业素养,而且低档餐厅的服务员,市场需求一直很旺盛,待遇也很差,所以本着到哪家干都一样的心理,态度不好很正常。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问题所在,是:你虽然是他的顾客,但是他维持事业的驱动力你无法提供。 你几乎无法成为的士司机的回头客; 你几乎无法成为政府部门基层人员的伯乐,给他们升职加薪; 很多时候你也没有掏小费的习惯,何况餐厅服务员的工资是老板发的,他还可以对你阳奉阴违,你只能把锅甩给老板,再不济,换一家干,还是这个待遇呗。 我们谈素质,谈道德。 那都是对有梦想有追求的人谈的。 其实这两个东西很脆弱,哪里能约束这么多复杂的人呢? 如果他们从这份工作中获得的收入很高,又如果你的评价直接决定他的收入,而且这一切评价都真实有效无法作假的话。 你看态度好不好。 你重金请个1对1的导游,你看态度好不好?——他的高额回报在你这里。 你喝多了叫个代驾看态度好不好——你有成为回头客的潜力。 在房子开始卖不动的2014年,你看看你的置业顾问对你态度好不好?——他这个月大部分薪酬都在你银行卡里。 你去五星级酒店下榻,你看服务员态度好不好,你一认真,他可能就失去了一份看起来很棒的工作。 再举个业内的例子,许昌胖东来商场近些年衰落了,以前货价奇高,销售火爆,因为胖东来兼营超市、电器、百货等综合业态,所以任何品牌都知道想进许昌先打胖东来这个大boss,然而尸横遍野。 除了当地的政治原因外,服务管理方面的原因也不可忽略,顾客的认可度奇高,比如——商场内的服务人员能跪在地上把湿掉的纸屑从地砖缝儿里一点点抠出来。 为什么呢?无他,月薪3K,是许昌其他商场的服务员2倍左右。 这个年代能约束人的唯有市场、法律和舆论,而它们的背后是金钱、暴力和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创建于 2016-02-2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小冬:奋斗的人有可能成功 失败者永远是失败者
为什么一些服务行业的人服务态度差? 扯感情就没必要了。 你服务员是人,人家客户就不是人?花钱买气受? 态度恶劣的客户另说,那些态度正常的客户受到冷漠对待的时候,不是服务员的锅?你敢对你们老板说:你给我开这个薪水我就用这个态度。吗? 也不止是钱不够的问题,多少钱叫够呢?月薪5K?10K?20K?100K? 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某些服务业人员对于“态度是否足够让顾客满意”这一项,是没有刚需的。 的士司机——人家一天不差你这一单,没了你再去拉别人。 政府部门——基层服务人员,那是真真正正的你求人家,而人家丝毫不求你,事儿又琐碎繁杂,能笑一下,基本都是老铁树开花的感觉了。 餐厅服务员——高中低档餐厅都有态度冷淡的服务员,说白了有些人就是没有职业素养,而且低档餐厅的服务员,市场需求一直很旺盛,待遇也很差,所以本着到哪家干都一样的心理,态度不好很正常。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问题所在,是:你虽然是他的顾客,但是他维持事业的驱动力你无法提供。 你几乎无法成为的士司机的回头客; 你几乎无法成为政府部门基层人员的伯乐,给他们升职加薪; 很多时候你也没有掏小费的习惯,何况餐厅服务员的工资是老板发的,他还可以对你阳奉阴违,你只能把锅甩给老板,再不济,换一家干,还是这个待遇呗。 我们谈素质,谈道德。 那都是对有梦想有追求的人谈的。 其实这两个东西很脆弱,哪里能约束这么多复杂的人呢? 如果他们从这份工作中获得的收入很高,又如果你的评价直接决定他的收入,而且这一切评价都真实有效无法作假的话。 你看态度好不好。 你重金请个1对1的导游,你看态度好不好?——他的高额回报在你这里。 你喝多了叫个代驾看态度好不好——你有成为回头客的潜力。 在房子开始卖不动的2014年,你看看你的置业顾问对你态度好不好?——他这个月大部分薪酬都在你银行卡里。 你去五星级酒店下榻,你看服务员态度好不好,你一认真,他可能就失去了一份看起来很棒的工作。 再举个业内的例子,许昌胖东来商场近些年衰落了,以前货价奇高,销售火爆,因为胖东来兼营超市、电器、百货等综合业态,所以任何品牌都知道想进许昌先打胖东来这个大boss,然而尸横遍野。 除了当地的政治原因外,服务管理方面的原因也不可忽略,顾客的认可度奇高,比如——商场内的服务人员能跪在地上把湿掉的纸屑从地砖缝儿里一点点抠出来。 为什么呢?无他,月薪3K,是许昌其他商场的服务员2倍左右。 这个年代能约束人的唯有市场、法律和舆论,而它们的背后是金钱、暴力和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创建于 2016-02-2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小冬:奋斗的人有可能成功 失败者永远是失败者
经济学假设「人类都是理性并且自私的」,这符合心理学的研究吗? 我的经济101老师是一个大嗓门的老太太,动作夸张表情丰富,开几百人的大课也不用开麦。她曾说过:“经济学家和杀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得被训练的冷血 (trained to be cold-blooded)”。是的,保持纯粹的理性非常困难。即便我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经济学洗礼,也还是难以在只关注我的美貌的人群中平心静气。 早就有心理学家质疑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根基了。比如,普林斯顿的丹尼尔·卡内曼教授通过实验,提出了我们生活中四种典型的不理性行为。 首先是“确定效应”。假如现在你的台灯里钻出来一位灯神,给你两个选择 1. 你可以立即得到4000块现金, 2. 你可以有80%的机会得到5001块现金。(毕竟是台灯的灯神,膜力有限) 如果按经济学的理性选择,5001*80%>4000,应该选2来获得利益最大化。 但是在试验中,大多数人的选择是1,即宁愿牺牲一些利益也要确认收益。 也就是说,在我们收益时,我们讨厌风险。 第二点是“反射效应”。台灯的灯神又一次出现了,又给你两个选择 1.你会立即失去4000块现金 2.你有80%的机会会失去5001块现金。(真是一条顽皮的灯神) 同样的,理论上讲,选择1比选择2失去的更少。但是更多的人选择了2,也就是大家常常不甘心白白失去,希望赌一赌自己的运气。我们在面临损失时,又变成了投机分子。 第三点是“损失规避”。台灯的灯神带着智障般的笑容又一次出现了,他说他要跟你来battle一下猜硬币。 你赢了他,就可以成为铜锣湾揸fit, 不,就可以获得4001块现金。如果你输了,就会损失4000块。 如果按经济学的计算,这场硬币battle是有利可图的。但是,试验中大多数人选择不参与。因为我们人类真的太讨厌“失去”,以至于传统经济学的卫道者保罗萨缪尔森也不得不承认 “损失给人类带来的痛苦,要大于获得同等收益带来的快感”。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当你追求到喜欢的人会沉浸在幸福中好几个钟头,可是失恋带来的痛苦却可以让人长久的消沉。 第四点是“相对地位”。灯神看到你已经开始在厨房找菜刀,当即表示大家是自己人,留下吃饭就不用了,但是可以给你另外两个选择。 1.让你年底拿到1000奖金,而你同事们拿到10000 2.让你年底拿到999奖金,而你同事们拿到100 不管你相不相信,人类是很可怕的。我们对于得失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比较上。如果你的同学都穷困潦倒,而你收入八千,你会觉得很幸福。但是当你的同学都是百万富翁,而你收入八千,你的幸福感就大打折扣了。你的绝对财富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你的感受全然不一样了。 我们常常说人心叵测,其实也是可以通过实验量化的。这位卡内曼教授为他这一系列研究命名为“展望理论”。这些研究结果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关系,股票投资等等领域。 至于为什么叫“展望理论”,他在后来的一次访谈中提到“名字跟内容没啥关系,我只是觉得这个名字比较容易引起注意,很容易火。” 毕竟是心理学家,防不胜防啊! 对于想要在社会科学中达成“帝国主义”的经济学来说,这样对根本性假设做出的攻击不可谓不严重。因此,经济学界也对此做出了反击。经济学家们因其“把心理学的视角引入经济学,为研究人在不确定的条件下的决策和判断做出了重大贡献”,授予他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让他多了一重“经济学家”的身份。为了坐实这个称号,大家还专门把这个领域划为“行为经济学”。 你不是想用心理学挑战经济学吗?以后大家想起来的时候,首先会把你当做经济学家,然后才会认识到你是心理学家。如此一来,这就变成了是学科内部的学术争论,还是一样经济学统治地球嘛。虽然恨的咬牙切齿,经济学家们还是理智的用最高荣誉收买了敌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跟经济学家你别玩套路。毕竟套路走得深,感情不会真。 References: 1. Kahneman, Daniel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ISBN 978-1-4299-6935-2. 2. Kahneman, Daniel; Tversky, Amos (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PDF). Econometrica 47 (2): 263. doi:10.2307/1914185. ISSN 0012-9682. 创建于 2016-03-05 著作权归知乎作者所有
人濒临死亡时是什么感受 个人全真实经历 曾经在高速上坐在皮卡车副驾驶,120码疲劳驾驶追尾内蒙大货车(刹车距离超级短)。驾驶员本能向左打盘,直接被压扁在副驾舱。高速封锁,消防急救耗时三十分钟切割救出。 头部撞到挡风玻璃上豁开一个大口子,失血过多处于昏迷但又有知觉和思维的边缘,轻微脑震荡。清楚的记得在从车内拔出,抬上救护车,老感觉自己特别重,往下沉。边上一位可爱的胖护士一个劲儿的扇我耳光叫我名字让我不要睡(后来听说这一招救活好多人,当然也包括我)。然后就是输血,慢慢的清醒了,就从深陷的床中慢慢地飘起来,最终恢复正常。整个都不敢让我睡。 输完血观察了两天,骨折什么的全都没有,除了大口子失血过多别的啥也没,出院。 另外庆幸内蒙大货车装了超级多东西严重超载,底盘压低很多,不然也肯定是必死无疑。 再过几年,翻围墙的时候信仰之跃鞋带勾住了围墙上的倒钩(不准笑严肃)。直接横摔在水泥地上。脸部严重擦伤。右手双骨断成三截(砍两刀的意思)。这似乎与死亡无关对吧。送医院,进的骨科。面部随便消毒就住进了骨科,然后想着把手快打石膏应该问题不大了吧。 照片子,医生开会等等耽误了很长一段时间。结果突然一下,肚子略有疼痛一闪而过,身体开始往下沉,感觉自己要陷入床里。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心知不妙(头脑略不清醒,不是眩晕,单纯的不太清醒)。便大喊(自以为是大喊):爸爸爸爸!医生医生!!我要死了,快点!快点!我真的要死了! 然后身体越来越沉,似乎枕头已经把我的头包住,肩膀和腿也开始往下沉。心想这回必死无疑了,然后再想的居然是我的父母只有我一个独子我走了谁来照顾他们,然后猛的一清醒,我至今非常庆幸我当时在没良心的年轻时代能爆发这样的心(虽然现在也很年轻)。这时一大圈医生已经赶到,拿手电筒照我眼睛。我非常清醒地对医生说我是真的要死了,不是疼也不是怎么的,是真的要死了。 据后来说因为当时面部擦伤异常惨烈吓人,所以大家都比较重视我说的话。众人直接把病房里的大床推向CT室,什么手续也没有直接全身CT。后来父亲告诉我专家组全来看片子了。一看,脾脏大破裂,裂开N条大缝。这边得出结论又是同样一张床直接推到了手术室才换的手术床。在此非常感谢湖南长沙湘雅附三医院的各位医生和护士能突破规矩把挽救生命摆在第一位的态度并竭力挽救了我的生命的辛苦,谢谢。人越来越沉越来越沉,好像是一块石头陷进了泥地里,虽然脾脏破裂,手骨折成不可思议的角度,但是毫无疼痛感,意识不知道去哪儿了,结果又是一耳光把我打醒了(不疼,但是醒了)。告诉我,不会有事的。然后给我打了一个吊针,然后跟我聊天,不断问我问题,问着我就不记得了(后来我才知道那大爷叫麻醉医师)。后来我就在病房醒了,已经没有了沉下去的感觉,只感觉全身都干干的。后来父亲告诉我,当时医生做完手术说再晚一会儿会儿,我就肯定死了,脾脏已经摘除了。我只能说是第一次的经历救了我第二次的命吧。 综上经历,我个人濒临死亡的时候,没有痛感也没有头晕,但是意识处在单纯的有点傻的状态。最主要的特征是全身下沉,不是有东西压身上的感觉,就是下沉,陷到床里去的感觉。 不知道大家使用过记忆棉慢回弹枕头或者床垫没有。一躺下去,就陷进去了。床垫和枕头会将你的身体半包围住,是一种镶嵌感。上文中添加的描述“一块石头陷入泥土里”的描述十分恰当。对,身体感觉就是这个样子。 想体验的可以躺在床上,做深呼吸,每次呼气时告诉自己,我的脚趾头正在放松,再是我的脚踝正在放松,从小到上一点一点的最终到全部放松,体验这时的感觉和刚上床时的感觉的区别,你就能轻微的体验到我濒临死亡时身体的感受,注意这只是轻微的。 至于有些朋友所说的鬼压床经历,答主也有过,但是那只是不能动弹而已。那是因为在某些时候惊醒或者常规醒来时,大脑的一部分中枢神经已经醒了,但是支配肌肉的神经中枢还未完全醒来,所以虽然有不舒服的感觉却动弹不得,这时,如果有人叫醒他 或推他一把,梦魇就会立即消失。其实每人都有轻微的同原理梦魇,打个比方就是说为什么早上起床,你不可能像一天中最亢奋的时候那样抓紧拳头,会感觉到很酸。 原理差不多 平躺在泥地上陷进泥土里,看着天空没有疼痛。这是我目前想到的最好比喻。 万一万一万一我的这种经历能让某人在感同身受时及时告知家人医生处理而挽回生命,就不枉我这个不爱打字的人打了这么多字了。 另外,我的脸后来长好了,没留疤也没怎么样。脾脏空腔里奇迹般长出了两个副脾,大小基本一样填满了原来的空洞,并能发挥作用。右手在手术伤口长好后换了个专门的骨科医院,N多大汉医生想试一试先弄断再接上(为了不留丑丑的疤),结果医术高明好了(过程极其极其疼痛,麻药没有用)。所以说最终到现在全身健康,只不过肚子上留了一条手术产生的比较长的蜈蚣疤痕而已。 以上 编辑于 2014-08-18 著作权归知乎作者所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