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ywty2006 wtywty2006
关注数: 9 粉丝数: 37 发帖数: 6,277 关注贴吧数: 9
的确可以说是不存在什么"东方科学" 其实说中医是伪科学的, 大多数可能只是反对把中医与"科学"这个词联系起来. 这种反对起因于各人对"科学"这个词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我有位朝鲜国的朋友, 他们的语言中, 就不可能出现"什么什么做法科学不科学". 因为在汉语里, "科学"有"合理"的意思, 而在他们的语言中, 科学就是兴起于近代西方的科技, 完全没有别的方面的意思.由于汉语的这种灵活性, 反而使"科学"这个词的意义发生了混乱. 所以有人会认为中医是科学, 有人认为中医不是科学. 最后认为中医不是科学的人实在忍不下去了, 所以给它戴上了伪科学的帽子. 这其中也包括一些用心不良的人从中挑拨. 但大多数的人主要还是因为对"科学"这个词的理解的分歧而发生矛盾. 比如我有一个同学, 平时不太关注这方面的话题, 但听我说了"中医是不是伪科学"之争之后, 他毅然肯定: 中医不是科学. 后来我清楚了, 在他的大脑的理解之下, 科学就像我那位朝鲜国朋友一样, 科学就是指近代西方科学. 而我从小的理解却是"科学即知识,科学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理解和驾驭, 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是早已存在的东西"由此可知, 在还没有汉语权威对科学这个词做出绝对定义之前, 对母语是汉语的人来说,争论什么东西是不是科学的, 是很可笑的. 为了不再互相争执中医是不是科学, 为了不再互相争执东方的知识技术算不算"科学". 我觉得我们"华人派" 大可以 承认, 不存在"东方科学"------------- 我们何必去套用西方已经"注册"了的名词来命名我们的知识技术呢? 我们何必非把中医叫成"科学"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为中国本土的知识技术重新取一个名字, 他们西方人的技术叫"科学", 那好, 我们不叫科学了. 我们叫别的, 我们叫"科科学学", 我们叫"学学科科" 甚至可以叫成"甲乙丙丁", 只要我们不与他们抢"科学"这个名字了, 不就天下太平了吗?想开快餐店, 别再叫"肯德鸡". 我们叫"德鸡肯"也行, 另起个名字更好. 何必与"科学"这个词过意不去呢? 科学这个词有什么可稀罕的! 这回你让我们叫, 我们还不叫了呢! 近代中国有很多重要的词都是外来语, 我觉得这大可不必. 我们有五千年的高度文明史, 汉语更是世界上最能表情达意的语言. 想为我们自己的知识技术起个名字, 不是难事吧? 说真的,"东方科学"这个词, 有点类似于"中国忍术"----- 甚至有点邯郸学步的意味了.
中国人嚷着废除中医, 韩国人推行注册"商标" 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   中新社北京十月五日电 (记者 应妮) 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与往年迥异的一点——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尽管中国政府此举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却仍容易让人联想到韩国成功将“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令国人扼腕不已。   有鉴于此,中国民俗专家、中国民协副主席白庚胜建议,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优先边疆和共存文化。  他表示,中华文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日本、韩国、朝鲜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所以这些国家在中医、时令、姓氏、宗教等方面与中国有相应的共存文化。现时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中国政府才开始重视中医的申遗。  同时,中国许多民族与周边国家垮境分布,许多文化跨国共有,对这些边疆共存的文化遗产,不管是单独还是合作申报,中国政府都应采取优先申报原则。  白指,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有明确国际战略和国内战略。国际战略包括共存文化优先、边疆优先、分层级多渠道申报以及扩容战略;国内战略则包括联合申报、濒危优先、特色优先、农耕文化优先和少数民族文化优先战略。  面对中国越来越多对某一个传说故事所有权的争夺,他认为各地须整合资源联合申报国家级遗产。“事实上,中国有很多同一文化遗产遍布全国,仅一个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有七个省申报;如果不同时申报,一个大项目里含几个子项目同时共享,就会发生混乱,甚至破坏其完整性”,他警告若想独占这种文化资源,不仅对文化发展不利,还会形成地域文化的对立。
【刘备吧吧主的解释】想知道 仁义之师 历史的人进! http://post.baidu.com/f?z=197256245&ct=335544320&lm=0&sc=0&rn=50&tn=baiduPostBrowser&word=%C1%F5%B1%B8&pn=50看了上面的帖子, 大家应该明白事情的是非曲直了.其实我不过是在本吧人谈及有关刘备刘邦的时侯,涉及到了项羽, 并且爱之深,责之切的说了项羽是笨蛋的气话.难道我会真的认为项羽是笨蛋吗? 我难道不知道项羽是何等人物?即使不算上史书, 单就是<大汉风>这部电视剧我就下载了全集来看, 其中的胡军扮演的项羽, 还被我剪辑到博客里, 并配上"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我对项羽, 实在是怒其不争, 而从来没有厌恶之情.而这位仁义之师为什么这么热心呢? 既然他这里挺熟的, 我就给讲讲这么点"历史":仁义之师原来是曹操吧的人, 后来到我们刘备吧, 起先表现还算不错. 态度也算谦和.后来我吧选吧主, 当时我已经是吧主了. 仁义之师便想竞选.由于当时有另一位我吧的老臣也在竞选, 我觉得还是自己人可靠, 而且这位仁义之师兄虽然挺谦和, 但发的帖子未免太过马屁了. 不是马屁先主,就是马屁发帖的楼主. 真正的见解实在不多. 于是我回绝了他. 但是我也很有愧意, 如果当时有小吧主制度, 我一定会给他一个小吧主的.可这小子沉不住气, 马上性情大露, 开始厥词大放, 到处说我坏话, (至于我知道的, 有刘备吧,曹操吧,甚至还有孙策吧)我于是十分万幸这种人没能成为我们刘备吧的吧主. 以上就是他为什么对我说了"项羽是笨蛋"-----这么一句气话这么热情的原故.我真的佩服他的苦心了, 真的! 因为事情已经过了N长时间了, 他居然还这么处心积虑. 在帖吧这么个不必太认真的场合尚且如此, 在现实生活中, 他到底有多么"细心",实在就是难以想像了.如果我说的话伤害了项羽迷的感情, 我道歉. 毕竟大家都是年轻人, 难道有不严谨的时候. 我想大家都不可能没有这种时候吧? 不过这次被"有心人" 利用了, 大家可不要也被利用了才好呀.顺便告诉一下仁义之师,如果你不累的话, 继续努力, 加油!
三国兵制 (文摘) 魏、蜀、吴三国,魏最强大,我们先来谈魏兵制。  曹魏时期的中央军,分为中军和外军。关于中、外军的来历,何兹全《魏晋的中军》一文作了明确的阐述:“‘中军’是对‘外军’而来的,中外军的区别形成于汉建安时代(公元一九六——二二零年),到魏黄初年间(公元二二零——二二六年)都督制成立,中外军的区分及中外军的名称也就正式成立。建安以前,曹操集团不过是当时割据局面下的群雄之一。曹操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尤其是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取得冀、并、青诸州以后,他的统治区才渐具国家的规模。这时局面大了,再不能象过去一样,带领一支军队(虽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到处征战,因之便产生了留屯的办法。平定一个地方,即留一部分军队在那里驻防,并由一人任统帅,统摄辖区内诸军。这种留屯制,实即魏晋以下盛行的军事上分区的都督诸军制的滥觞。这种情形,发生于曹操打败袁绍占有冀、并诸州之后,到赤壁战后,三国鼎峙的局面形成,便渐渐固定为一种制度,而且发展为后来的都督制。国家的军队既在事实上分了内外,内外的名称自然也跟着形成,留屯在外的将军及都督所领的兵,就称为外军;中央直辖的军队,就称为中军。”(《读史集》二五八页)  魏的中军略等于汉代的南北军,担负着宿卫皇宫、拱卫京师的任务,所以《历代兵制》认为“魏制略如东汉,南北军如故”,依然把魏的中军称为南北军。不过由于汉末三国战事频仍,中军常常四出征伐,与汉代北军相比,魏中军的作战任务重得多。  《历代兵制》叙述了魏中军的发展:“初,曹公自置武卫营于相府,以领军主之。及文帝增置中营,于是有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武卫营是曹魏集团最亲近的宿卫禁兵,其设置时间,王欣夫《补三国兵志》说在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那时曹操刚做相国,便在相府自置武卫营。当时汉帝的禁兵为数已不多,且在曹操控制之下,武卫营一成立,相府更是威重汉宫。武卫营的统帅最初是许褚,官职为武卫中郎将,后迁武卫将军。曹魏王国作武卫将军的,都是皇帝很亲近的人。魏文帝置中垒、中坚二营,归中领军统帅,魏明帝又置骁骑,游击二营。《历代兵制》只提到武卫、中垒二营,有所疏漏。《历代兵制》说“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也是不确的。事实上,曹魏先后置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等新五营,归中领军统帅;东汉以来北军的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曹魏时期依然存在,但兵员已少的可怜,五校地位已不如武卫将军等,已无可能去统帅武卫、中垒等新营。  关于魏中军的组织系统,《历代兵制》说:“有中、左、右、前军各一师,又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其他杂号无常数。”陈傅良认为,汉的南北军到曹魏时期演变为中、左、右、前军了。其实,只有中军相当于汉的南北军,所谓左、右、前军等,显然与中军相对,可能是对留屯在不同地方的外军的称呼。《三国志》、《资治通鉴》常有“东兵”、“东军”一类提法,都是指留屯东方的外军,左、右、前军等也是这类提法。中军的统帅,陈傅良认为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历来谈曹魏兵制者,多象他一样,以为魏中军同时存在中护军、中领军与领军、护军这样一批统帅。其实领军与护军和中领军与中护军是不同时期的职官。《玉海》卷一三七:“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这段话与史实略有出入,但指出中护军、中领军的前身就是护军、领军,无疑是正确的。改领军、护军为中领军、中护军,是由于当时中央军在事实上已分成中军与外军,所以要在中军统帅领军、护军前冠以中字。由于领、护军改名中领、中护军后还有人沿袭旧称,载之史书,故后人往往认为领、护军与中领、中护军并存。对于中领军或中护军中资历厚重者,可进称为领军将军或护军将军,但中军也不可能同时既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又有中领军、中护军。中领军是中军诸营的统帅,他亲领中领营,并兼领中军诸营;中护军在中军的地位仅次于中领军,他负责武官的选用,并亲领中护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