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Z7U8馃惥 -
关注数: 1 粉丝数: 12 发帖数: 2,474 关注贴吧数: 0
长白山区满族民间服饰小考(转贴) 长白山区是满族的家乡,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由于地理、历史、民族的因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满族的民间服饰就是其中的一例。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长白山区的满族民间服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它包括帽子、袍、褂、裙、鞋等。最有特色的要算“草帽”,“马褂”、“箭袖”、“靰鞡”和“旗鞋”。  满族人“所戴之笠,寒暖异制,夏则以草结成,冬则以毛皮为之……上皆加红毛一团为饰。” (《建州闻见录》)。  夏天戴的这种草帽,三角形,如同酱缸盖,是用长白山里沼泽中的蒲草编成的,也有的是用苇子或秫秸编的,所以又叫“苇镰头”。这种草帽就地取材,方便实用,所以沿用至今。在山间、山里,到处可见。农民干活时,戴在头上可纳凉;歇气时,坐在上面可为垫;还常用它盛装野果、瓜子,边走边吃,别有情趣……  清朝定都北京后,视这种草帽为满族发祥地的“祥物”,被列为贵品,作为皇帝及官员的夏冠,并制作精良,装饰华贵,但都是长白山区民间草帽的延续和发展。  在民间服饰中,最有特色的穿着最多的是“马褂”与“箭袖”。  马褂,顾名思义是骑马时穿用的外褂,它身长至脐、袖长及肘,四面开禊;圆领、对襟、扣绊。在长白山区,满族的先人生活于林海雪原中“不事耕稼,惟以捕猎为生” (《辽东镇边夷考》),连小儿初生时,都要做一小弓悬于门前,象征孩子将成为一个骑射能手。  马褂紧身、窄袖,轻便灵活,十分适于马上射猎的需要,所以穿用广泛,老少咸宜。  满族进关后,上至君王,下至臣民都穿马褂,并有单、夹、纱、棉之别,适于各季穿用、款式也有了“长袖马褂”,“大襟马褂”、“琵琶襟马褂”等变化,皇帝还用“黄马褂”赏赐勋臣和勇将,视为极大的荣耀。  箭袖是一种很有特色的衣袖,即在袍褂的袖口上接上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多用皮毛,形似马蹄,所以俗称“马蹄袖”。这是满族先人常年在冰天雪地骑猎生活中形成的,箭袖紧紧护住手背,挽臂骑驰,搭弓射箭都足以使手背不被冻伤。 满人进关后,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骑射之风日趋衰落。但在许多参拜仪式上,仍需将箭袖“掸”下来,然后行半礼或全礼,它作为一种庄重的礼仪形式被沿袭下来。  时至今日,这种为骑射而穿用的马褂再不复存在,但在城乡普遍穿用的便服棉袄,仍是紧身、窄袖、开禊、扣绊,就是马褂的沿用。  山里的农民,冬天打柴、打场、赶车、刨粪时,多在袖口上接一皮毛的“袖头”,紧护手背,抵御风寒,这就是箭袖的延袭。 长白山区还有一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满族民间服饰,那就是靰鞡鞋。  俗曰:“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乌拉草,蓬勃丛生,高二、三尺,有筋无节,异常绵软,凡穿乌拉鞋等,将草锤熟垫藉其内,冬夏温凉得当”,“辽东一带率产此草,出自白山左近者尤佳” (《长白汇征录》)。乌拉,又写作“靰鞡”,用“方尺牛皮,屈曲成之,不加缘缀,覆及足背。” (《鸡林旧闻录》),穿这种鞋,在冰天雪地中行猎、砍柴,均能保暖,应用普遍。当年努尔哈赤及诸将就“足纳鹿皮兀剌靴,或黄色、或黑色” (《李朝实录》)。  清朝入主中原后,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与经济条件的优越,已不必再穿靰鞡,而改用布料制鞋,或夹或棉,随季而用,也不再铺垫乌拉草,演变形成了各种样式的靴子。  这种皮靰鞡,今日在长白山区也很难得见了,农民冬天多穿棉胶鞋,将它称作“胶皮靰鞡”,仍将乌拉草垫进鞋里,以抗严寒。  当年,长白山区满族妇女穿的鞋也颇有特色。她们不裹足,俗称“大脚”,有身分的女子,多穿用高跟木底鞋,有“马蹄底”、“花盆底”之别,这就是旗鞋。但劳动妇女,多穿平底鞋,上面绣 花纳朵,很是艳丽,这种鞋尺码长、同男子的鞋大小相仿,所以民谚“关东山几大怪”中有“老公公穿了儿媳妇鞋”之说。 长白山区的满族民间服饰,以它独特的地域特色,民族风采留传于世,对今天的服饰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内务府汉军八旗谱系(转贴) 这是从《钦定八旗通志.卷六十八.氏族志八》中抄录下来的,很有价值!里面的汉军旗姓氏都是隶籍于内务府的汉军八旗姓氏,共计一百五十八个姓氏。其中主要是上三旗的汉军八旗姓氏,少部分是下五旗的。 《钦定八旗通志》里的汉军八旗姓氏其实就是来源于《满洲八旗氏族通谱》里的尼堪姓氏部分。请大家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汉军旗姓氏只适合原来是隶籍内务府的汉军旗人寻根,不适用于外八旗的汉军旗人,比如内务府的汉军八旗有尚氏,老家是沈阳的,但外八旗的汉军也有尚氏(比如尚可喜)老家是辽阳的,并且两个尚氏的旗籍也不样(内务府尚氏是正白旗的,外八旗尚可喜那支是镶蓝旗的)所以两者虽然同姓但不同宗,不可相混!另外外八旗汉军姓氏数量比内务府的汉军旗姓氏数量还要多得多。王氏--派出义州,沈阳,纲台,抚顺,辽阳,长白山,中后所,盖州,台安,大凌河张氏--派出沈阳,辽阳,开平卫,凤凰城,锦州,春家堡,盖州,铁岭,牛庄,抚顺,大凌河高氏--派出沈阳,辽阳,锦州,海州,辽阳,中后所陈氏--派出海州,辽阳,沈阳,巨流河,大凌河,辽阳,铁岭,抚顺胡氏--派出辽阳,三韩,沈阳,锦州,抚顺黄氏--派出沈阳,牛庄,郎家堡,塔山,辽河,辽阳,铁岭,抚顺吴氏--派出铁岭,沈阳,中后所,抚顺李氏--派出沈阳,辽阳,长白山,王多罗树鱼后屯,锦州,灵生壁,家邦,和罗,松山,铁岭,抚顺,穆家堡,耀州雷氏--派出沈阳,辽阳周氏--派出沈阳,集屯,铁岭,坡子,开原,中后所,辽阳,抚顺,穆家堡,沈阳董氏--派出抚顺,沈阳,义州,辽阳,抚顺钮氏--派出辽阳刘氏--派出长白山,三韩,辽阳,铁岭,沈阳,刘家峪,抚顺,盖州,牛庄,宁古塔,大凌河尚氏--派出沈阳马氏--派出沈阳,谢河,海州,辽阳,抚顺曹氏--派出沈阳,抚顺郑氏--派出沈阳,辽阳,铁岭魏氏--派出沈阳白氏--派出抚顺,辽河,沈阳,郭尔泰韩氏--派出中后所,苏家堡,长白山,沈阳,辽阳,二塞子丁氏--派出辽阳,沈阳吕氏--派出铁岭,尚阳堡罗氏--派出沈阳,吉林乌拉徐氏--派出沈阳,大凌河,铁岭,辽阳,巨流河,抚顺崔氏--派出沈阳,铁岭,辽阳杨氏--派出沈阳,锦州赵氏--派出沈阳,长白山,铁岭,锦州,沾河,抚顺,榆树沟许氏--派出抚顺,沈阳,辽阳郭氏--派出沈阳,辽阳,盖州何氏--派出沈阳,抚顺姚氏--派出沈阳,襄平,抚顺谢氏--派出沈阳孙氏--派出抚顺,铁岭,三虎石,沈阳金氏--派出沈阳,辽阳,金德城,抚顺佟氏--派出沈阳,中后所,松山邓氏--派出沈阳,辽阳,铁岭,盖州萧氏--派出沈阳,辽阳俞氏--派出沈阳,宁古塔,辽阳,辽东,章罗田氏--派出抚顺,大凌河,沈阳汪氏--派出宁远,沈阳,铁岭,辽阳戴氏--派出沈阳,抚顺,长白山,烂泥河孟氏--派出沈阳,匣塔子朱氏--派出沈阳,长白山,义州,辽阳,大凌河苏氏--派出沈阳,辽阳,抚顺尤氏--派出沈阳,沾河石氏--派出沈阳,辽阳康氏--派出沈阳,抚顺阎氏--派出沈阳,辽阳姜氏--派出沈阳,辽阳梁氏--派出沈阳,辽阳,铁岭顾氏--派出沈阳,辽阳杜氏--派出沈阳,辽阳,抚顺程氏--派出沈阳任氏--派出长白山,沈阳,辽阳宋氏--派出铁岭,沈阳,牛庄潘氏--派出铁岭,沈阳,林深堡闻氏--派出沈阳袁氏--派出沈阳,抚顺魏氏--派出沈阳,抚顺裴氏--派出沈阳,巨流河冯氏--派出沈阳孔氏--派出沈阳,抚顺秦氏--派出沈阳,长白山沈氏--派出沈阳,辽阳龙氏--派出沈阳边氏--派出沈阳祁氏--派出沈阳,锦州纪氏--派出辽阳于氏--派出沈阳,抚顺侯氏--派出沈阳方氏--派出沈阳谭氏--派出沈阳夏氏--派出沈阳,了街倪氏--派出宁古塔,辽阳宗氏--派出沈阳,湖普察,大凌河林氏--派出沈阳,抚顺傅氏--派出沈阳薛氏--派出沈阳闵氏--派出沈阳钱氏--派出烂泥河,沈阳柴氏--派出沈阳蒋氏--派出沈阳耿氏--派出沈阳劳氏--派出辽阳司氏--派出抚顺乔氏--派出辽阳靳氏--派出杨树沟陆氏--派出锦州叶氏--派出沈阳衡氏--派出沈阳刚氏--派出沈阳,辽阳史氏--派出沈阳,抚顺强氏--派出辽阳彭氏--派出沈阳商氏--派出沈阳邹氏--派出沈阳贾氏--派出沈阳龚氏--派出沈阳朴氏--派出沈阳牛氏--派出沈阳辛氏--派出锦州屈氏--派出沈阳陶氏--派出沈阳松氏--派出辽阳宁氏--派出牛庄颜氏--派出王内石,大凌河曲氏--派出辽阳宜氏--派出辽阳梅氏--派出沈阳鄢氏--派出沈阳查氏--派出沈阳铁氏--派出沈阳穆氏--派出沈阳卢氏--派出辽阳,绶山,沈阳钟氏--派出辽阳,硕托,抚顺宣氏--派出辽阳邢氏--派出三块石岳氏--派出沈阳屠氏--派出铁岭唐氏--派出沈阳,抚顺段氏--派出沈阳费氏--派出沈阳章氏--派出大凌河井氏--派出巨流河焦氏--派出抚顺苗氏--派出沈阳戚氏--派出沈阳尹氏--派出沈阳蔡氏--派出沈阳,塔三堡洪氏--派出沈阳,抚顺族氏--派出辽阳巩氏--派出沈阳万氏--派出沈阳郝氏--派出沈阳时氏--派出沈阳秋氏--派出辽阳,沈阳受氏--派出沈阳鲁氏--派出沈阳雅氏--派出吉林乌拉赖氏--派出沈阳莫氏--派出辽阳庞氏--派出盖州聂氏--派出辽阳图氏--派出六台江氏--派出三台坡氏--派出铁岭向氏--派出匣塔子范氏--派出辽阳姬氏--派出抚顺郎氏--派出塔三堡房氏--派出辽阳汤氏--派出沈阳邱氏--派出沈阳施氏--派出沈阳严氏--派出沈阳晋氏--派出沈阳肖氏--派出沈阳谈氏--派出沈阳
乌拉街满族风情实录(组图) “吉林”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乌拉是我国满族语言的译音。据《吉林通志》记载:“吉林谓沿,乌拉谓江”吉林乌拉-意即沿江。除此外还有“小吴喇”之称,这是为了区别于“大吴喇”,即今永吉县乌拉街。为了统一称谓与写法,清朝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下令“通称吉林”。从此,“吉林”成为法定称谓。 由于吉林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木材,又深广浩大的松花江,适合大船航行,为了巩固东北边防,反击外族侵略,明清两代都曾在此设立船厂,故吉林又有“船厂”之称。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东巡到吉林时,曾赋诗数首,其中一为《松花江放船歌》诗中有“连樯接舰屯江城”一句。(据《扈从东巡日录》及《吉外记》)从此,吉林又有了“江城”的雅称。 靰鞡〈wula乌拉〉是东北民间用牛皮做成的一种鞋子。乌拉本是满语,是指北方满族先民发明并制造出的鞋子,叫"靰鞡"。因这 两个字不好写而常常写成“乌拉”。而用来垫这种鞋的一种关东小草,民间称“靰鞡草”。 关东一带十分寒冷,冬季的平均气温一般在摄氏零下35℃-42℃在右,高寒地带无霜期仅有120天左右,所以靰鞡鞋是这里人们的主要防寒用具之一。 传说靰鞡又是“皇封”的鞋。 传说有一年,乾隆皇帝东巡来到关东地区,一看这里的百姓脚上用一块动物皮裹着。 乾隆帝问:“这是什么?” 百姓答:“鞋。” 乾隆是位聪慧有学识的帝王,他说:“此鞋独到奇特,又倍受边民喜爱。既然没有名字,干脆就叫它乌拉鞋,吧!” 这下,这种鞋可就出了名了。因“乌拉”是地名,而这种鞋又是皮革所制,所以就以“靰鞡”二字来代替。传说终归是传说,但东北民间称靰鞡是皇封的这种说法很普遍。 这种古老的靰鞡鞋是关东的独特产物。 当年在关东对靰鞡的制作十分讲究,一张牛皮只能出4一5双靰鞡,而一到四五排靰鞡之间最好的是二排靰鞡。头排取皮在尾巴根那儿,称为“糟门”皮;二排取 皮在牛屁股和脊骨处,是最好的位置,所以二排靰鞡价格最贵,往往比头排和三四排贵三四倍,鞋也特别耐穿耐磨;三排是腰骨处,皮制打横,制作不出优质靰鞡了。只有二排靰鞡叫“十字花骨”,是优等货。 当年,鞋铺的学徒一进铺,先要拜传说中的靰鞡鞋铺祖师爷孙膑,然后开徒。学徒早上起来先收拾铺子,然后再学刮皮子。刮皮子用“‘大铲”,先把皮里子上的肥肉刮去、拉平,然后是下剪取皮。做靰鞡要练手指和手腕儿上的劲儿。靰鞡不分左右脚,但手活一定要靠,用单线别褶,别一针透一个。上脸别褶都是讲究的工艺。皮子熟完叫“白皮桌”。做靰鞡的皮子要用谷草熏。东北的谷草,经霜梗硬、叶厚,点燃后烟大。用谷草熏后的牛皮干温适度,抹拉得体,上针不抽不走。拿完褶、上完脸,还要在后跟上钉两个扁钉,以便走起路来往后“沙”,抓地稳。 关东靰鞡分大褶靰鞡和小褶靰鞡。 大褶靰鞡产于乌拉街一带,一般是8个褶。小褶靰鞡产于辽宁海城的牛庄,一般是10个褶左右。 民间俗话说, 出门在外脚不冷,人身就不易得病。关东地区冰天雪地。人们在与严寒的抗争中自然选择了靰鞡。靰鞡的鞋底软乎,冬天走在雪地上不起“丁脚”。“丁脚”是指鞋后跟上冻起的冰土疙瘩。北方气候寒冷。冬天在外作业的人,最怕鞋子下边长“丁脚”,长了“丁脚”则走路发滑,抓不住路。而穿靰鞡就不打“丁脚”并且不累脚脖子,不勒脚趾头。又由于鞋里塞进了足够的靰鞡草,脚套在里边,又暖和、又舒服、又宽松、不劳累,还不长脚气,是东北民间人人喜爱的一宝!
东北大母神原型与满族民间故事 世世代代生活在东北大地上的满族人民,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不仅创造了自己辉煌的历史,也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 满族民间故事就是满族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满族民间故事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蔚为大观。与其他民间故事相比,满族民间故事具有极其鲜明独特的特色: 满族民间故事中多以女性(包括女神、女仙、异类幻化的女性等)形象为主角,她们或是创世的始祖,或是救世的女神,或是解难的女英雄,或是给人们带来幸福的人参幻化的女性,或是给小伙子带来爱情的美女等等。 总之,在满族民间故事中总是有一位女性的伟大形象,是她给人们的命运带来转机。其实,丰富多彩的满族民间故事所反复讲述的只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也就是说,在林林总总的满族民间故事中,只有这一个故事在反复讲述着,世世代代人们所讲述不同的故事其实就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变形。而其中反复出现的伟大女性形象的原型就是满族神话中的女神,千变万化的女性形象只不过是这原型的变体。这反复讲述的故事和不断重现的原型深刻地表现了满族人民的情感和愿望。女神创世、救世型:这一类民间故事讲述的多是女神如何开辟世界、创造世界、拯救人类的故事。在许多关于民族起源的民间故事中都讲到了女神创世的内容,如《天鹅仙女》、《布库里雍顺》、《天女浴躬池》等,讲述的故事大体相似:传说佛库伦是天神最小最美丽的女儿,她因为吞食了朱雀(或喜鹊)衔来的朱果(或红果)而怀孕生下了爱新(金子之意)觉罗·布库里雍顺,他就是满族的始祖。类似的故事还有《女真族源传说》,讲述了长白山的小阿哥巧遇从天界下凡来洗澡的九女,九女与小阿哥成婚,繁衍后代,他们即是女真族的祖先。而《日月峰》讲述的则是远古时期,世界死气沉沉,天帝的小女儿把左眼抛上天空,化作太阳;把右眼抛上天空,化作月亮;把脖子上的一串珍珠抛上天空化作了星星。而小仙女为了救世却变作了一座山峰———日月峰。《白云格格》讲述的是天神阿不凯恩都里要毁灭地上的众生灵,他的小女儿白云格格为了救地上的生命,偷了天神万宝匣中的宝贝,止住洪水,拯救了人类和其他生物,天神震怒,要惩罚她,白云格格誓死不屈,最后化作了长白山上的白桦树。 女英雄建功立业型:在满族漫长的发展进化的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不让须眉的英雄女性,她们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战胜对手,从而建功立业造福一方。 《多罗甘珠》讲述的是阿克敦城部落长多罗罕的女儿多罗甘珠,聪明机智、能文能武。古顿城的哈斯古罕设计害死了多罗罕,多罗甘珠凭借着超人的智慧,杀死哈斯古罕,为父亲复仇,最后做了女罕的故事。《瓜拉佳格格》讲述的是瓜拉佳格格为了救自己的父亲,女扮男装,英勇执著,不仅救出了自己的父亲,而且还赢得了美满的爱情。《勇敢的阿浑德》讲述了远古时期人们常为水源厮杀,女头领西伦妈妈聚合众人,依靠她的善良和勇气降服了作怪的孽龙,最后为了寻找儿子,西伦妈妈化作了长白山温泉。异类救苦救难型:在满族民间故事中流传着许多善良的主人公,因为好心救助了一些小动物或保护了其他生灵,因此,这些异类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化作美女,帮助她们的恩人寻求、建立美满的生活。 《白鹿额娘》讲述一个老人救了一头白鹿,在老人去世后,白鹿为他抚养儿子,并帮助孩子成家立业(在这里白鹿无疑已经成为母亲、女性的象征和化身)。《达布苏与梅花鹿》讲述的是达布苏与哥哥达布伦生活在一起,达布伦狡猾奸诈,经常欺侮达布苏,达布苏救了一只梅花鹿,鹿变作美女,嫁给达布苏做妻子,使他摆脱贫困。《塔娜格格》讲述了孤儿阿斯哈非常孝顺自己的母亲,为给母亲治病,他做了采珠奴,他的善良、老实、可靠感动了塔娜格格,塔娜格格帮助他采到了内有三颗宝珠的哈奇其神蚌,最后帮助他打败了贪得无厌的皇帝,并带着阿斯哈和他的母亲逃到了远方,开始幸福的生活。 凡女传艺立业型:这一类故事大都讲述的是一个凡间女子由于备受人们的虐待或歧视,最后由于救助了某些生灵,在它们的帮助下,成为某一行业的创始人。 《赛音伊尔哈》传说在呼伦哈达常闹窝子病,伊尔哈为了救治病人,她爬蛇山、过虎岭、闯火龙关,终于找到佛陀莫赫妈妈,寻到了救治病人的良药———自己的鲜血,最后为了救助病人,她鲜血耗尽而亡。《姑妈妈》讲述的是一个姑娘在许配人后,还没有过门丈夫就死去了,她立志做一个孝女,后来成了一位名医,死后被人们尊称为“姑妈妈”。
浓郁的满族风情(图) 满族及其先民多以游牧围猎为生而又能歌善舞。长期的野外劳动和简单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东北人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这种性格的长期沉淀,使满族音乐旋律俭约、朴实,音程跳动棱角分明,节奏短促有力、富有弹性,呈现出热烈欢快、质朴豪爽的风格。 因繁重艰辛的劳动急需松弛休息,故歌舞深受满族人民的喜爱并得以发展。满族歌舞始于民间,用以自娱,始终保持其淳朴之风。 “渤海乐”的《新靺鞨》,“女真乐”的《鹧鸪》、《臻篷篷歌》,满族民歌《出征歌》、《子孙万代歌》等,后被宫廷用以典礼、祭祀、宴飨而日趋高雅化。如渤海乐舞成为渤海国、日本国的宫廷乐舞;女真乐舞用于大金朝宫廷;满洲“莽式空齐”演变成清宫廷“庆隆舞”。 在东北广大农村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反映满族人民劳动、祭祀、游戏、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儿歌。其中有渔民号子《跑南海》、山歌《开山调》、牧歌《溜响鞭》、《挖人参》、《蚕姑姑》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巴音波罗》、《轱辘冰》、《喜歌》等;反映爱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红绒线》、《烟荷包》、《十二月》等;游戏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内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妇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枣颗棵》;儿歌有《干草垛插金刀》、《风来咯》等。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 满族人民能歌善舞,祭祀、喜庆、节令无不歌舞之。歌与舞紧密相连,故歌舞音乐是其音乐的主体。 在丰富多彩的歌舞中,“莽式空齐”和“满族秧歌”最具典型。 一、“莽式空齐”是满族盛传之传统歌舞,“满洲大宴会,主家男女,也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式’。”“中一人歌,众皆以‘空齐’二字和之,谓之‘空齐’。”由此观之,“莽式”为舞,“空齐”为歌。 “莽式舞”之表演有九折十八势,九折:起式、拍水、穿针、吉祥步、单奔马、双奔马、怪蟒出洞、大小盘龙、大圆场。十八式:手、脚、腰各三式,肩、转、走各两式,鼓三式。 “莽式空齐”深受满族人民喜爱,其喜爱之程度正如杨宾诗中所说: “马闲青草后,人醉晚风前,莽式空齐曲,逍遥二十年。”乾隆年间,被宫廷乐舞吸收后发展为“庆隆舞”。 二、“满族秧歌”就是东北满族秧歌。 满族秧歌多在正月十五元宵夜表演,表演者前有持伞灯似卖膏药之人,后有扮演各式角色,手持圆木相击对舞,以锣鼓伴奏,歌舞更迭。 满族民间歌舞还有萨满祭祀乐舞和单鼓乐舞中之“抓鼓舞”、“腰铃舞”、“太平鼓舞”、“铜镜舞”及儿童游戏舞《笊篱姑姑》等。 清.何耳《燕台竹枝词.太平鼓》云: 铁环震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 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
满族的姓氏 满族人的姓名,很是复杂,有些人弄不清明珠是姓明名珠,还是明珠只是名字。若说索尼只是名字,而人们为何称他为索大人?好像索尼姓索名尼似的。其实,明珠、索尼都是名字,因为满族人照例是称名而不举姓的。 正如joriktu吧主所说:“满洲人平时一般只称名不具姓,也就是姓和名不连写,这和汉人有很大区别。满洲人姓氏(哈拉)只是在书写正式履历时才注明,即便是注明也把哈拉写在名字的后面,同时写明**旗。如康熙朝平定三藩的功臣图海,书写时就是:“图海,马佳氏,整黄旗满洲”。 满族人都有姓氏。汉族人多以单音字称姓氏,满族人姓氏有很多是多音的。据《清朝通志·氏族略》称,满族共有姓氏647个,其中3/10是见于《金史》的女真姓氏,还有一部分是以地名命之的,另有一部分满族姓氏则是汉姓。蒙古族降后金之后,一些蒙族姓氏也成为满洲姓氏中的一部分。 满族的八大姓是佟隹氏、瓜尔隹氏、马隹氏、索绰络氏、祁隹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到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都冠以汉字姓了。有的取其原来多音节姓氏中的第一字为姓,或取数音节相切,取一近音的汉字为姓。如瓜尔隹氏改姓关,索绰络氏改姓索,舒穆禄氏改姓舒或徐,那拉氏改姓那等。也有将原来姓氏译意为汉字取姓的,如巴颜氏改姓富,因巴颜在满族语中有富有之意。皇族爱新觉罗氏改姓金,因爱新在满语中是黄金之意。
加强满族青少年的民族意识教育(作者:书贴儿) 生活在新中国以后的满族青少年,特别是成长在城市里的满族少年儿童,由于长期疏离本民族的历史源流以及民族价值观的教育,造成了对本民族的心理认同比较模糊甚至无知。这是令人担忧的现象。因此,我们提倡年轻的满族父母们以及其他具有满族意识的长辈们,一定要加强对自己子女的民族价值观以及民族意识的教育,培养出下一代真正具备我们满洲民族优秀民族特征的子孙。  满洲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如果得不到青少年的继承和弘扬,满族社会的振兴就会出现后继无人的尴尬。现如今,正在接过满族振兴接力棒的生力军大多是七零年代以及更多八零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新一辈。这些年轻人受到民族意识的教育大多起步很晚,而且比较不系统。因此,在更新的历史阶段,我们需要从小培养满族孩子们的民族意识,不能让振兴民族的意识出现断流层。  民族意识的教育要结合民族教育。所谓的民族教育,根本上就是要解决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母语的学习以及血脉意识的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具体问题。满族的民族价值观以及本民族的德育教育等等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我们在教育下一代的同时,要分析现状、理解并掌握外部环境的情势及变化,把发扬满族先民艰苦奋斗开创事业的光荣传统,培养具有优秀民族精神、又有相应时代特征的合格满族青少年作为教育的责任,更应该铭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民族的振兴。  那么再来开展民族意识的教育就有了基础。民族意识,就是要让人明白自己的民族身份以及肩负的民族责任。从小树立满族少年儿童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仅是振兴满族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满族振兴的实现,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复兴迈进了一大步。因为,这不仅关系民计民生,同时也关系着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的落实以及民族教育的成果。满族下一代的生活会比我们民族老一辈人的生活以及现在年轻一代的生活更幸福、更优质,但同时受到各界外化因素干扰的几率就越高。因此加强满族青少年的民族意识教育,势在必行。这也是惠及子孙万代的一项艰巨事业。
满族音乐 满族地方小戏。八角鼓原为满族曲艺形式。建国后,归绥市新城区一些满族人士和艺人搜集整理了一批八角鼓传统曲目,并于1952年成立业余八角鼓剧团,创建八角鼓戏。唱腔以八角鼓传统曲牌联缀而成,道白用普通话,表演模仿戏剧的身段动作,但无脚色行当。1955年在自治区首届音乐舞蹈戏剧会演中,表现满族青年爱情和婚姻的新编传统剧目《对菱花》获得优秀演出奖和演员奖,1959年和1963年又先后被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内蒙古自治区卷》和《少数民族戏剧选》。此后,又先后整理、改编和创作了《挎柳斗》、《满族之花》、《庆月光》等以歌舞表演为主的剧目。   弦子:自治区满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即单弦。演唱讲究宽厚明朗的欢声、急促烦躁的恨声、凄切颤抖的悲声和沮丧绝望的竭声等。三弦伴奏有随腔伴奏、对比伴奏、接尾伴奏等。一人表演,自弹自唱。后为加强艺术表现力并减轻演唱者的负担,改由他人弹三弦伴奏,演唱者手持八角鼓击节演唱,故有人称之为八角鼓。   太平鼓:满族打击乐器。其鼓框为铁制,圆形,以一面蒙牛、马、羊皮,鼓面上画有民族图案。柄上有三到八只小铜镍或铁环。以藤条击鼓,技巧有敲、打、摇、抖、颤等。无一定音高。鼓键与鼓柄上均缚有装饰用的红樱穗。常作为一种舞具使用,如双人舞、集体舞等。
白山松水间的艺术耕耘 白山松水间的艺术耕耘        ——记吉林满族“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 王纯信  一位近花甲之年的长白山满族民间美术研究者,起步于1982年,至今整整二十年了。  他叫王纯信。  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吉林省满族剪纸研究会会长,通化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在二十年时间里,他独自开始了长白山民间美术的田野考察,深入到长白山区的乡、镇、村、屯,在老农的仓房里,在老太太的铺衬包里去寻找今日已难于寻找而昔日随处可见的民间美术品。  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长白山区也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遗存有丰富的满族民间文化。  满族民间美术的内容宽泛,包括民间剪纸、民间绘画、民间刺绣、民间服饰、民间编织、民间建筑等,由于独特的民族因素与地理环境,满族的民间美术形成了有浓郁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至今,他已在全国及海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约三十篇。先后出版了四本专著:《长白山满族剪纸》、《吉林民间美术》、《满族民间美术》、《筐编艺术图鉴》,后两本是他与女儿王纪合作完成的。  2002年,父女二人数十次深入考察,收集实物、图像资料,正在撰写《长白山满族民居艺术》与《萨满教绘画研究》两本书,争取在2003年完稿付梓。    王纯信简历:   1939年生,吉林省通化县人。从事长白山民俗山水画的探讨与创作和长白山满族、朝鲜族等民间美术的挖掘、整理与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其“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国家文化部社文局授予其“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称号。
白山松水间的艺术耕耘 白山松水间的艺术耕耘        ——记吉林满族“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 王纯信  一位近花甲之年的长白山满族民间美术研究者,起步于1982年,至今整整二十年了。  他叫王纯信。  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吉林省满族剪纸研究会会长,通化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在二十年时间里,他独自开始了长白山民间美术的田野考察,深入到长白山区的乡、镇、村、屯,在老农的仓房里,在老太太的铺衬包里去寻找今日已难于寻找而昔日随处可见的民间美术品。  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长白山区也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遗存有丰富的满族民间文化。  满族民间美术的内容宽泛,包括民间剪纸、民间绘画、民间刺绣、民间服饰、民间编织、民间建筑等,由于独特的民族因素与地理环境,满族的民间美术形成了有浓郁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至今,他已在全国及海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约三十篇。先后出版了四本专著:《长白山满族剪纸》、《吉林民间美术》、《满族民间美术》、《筐编艺术图鉴》,后两本是他与女儿王纪合作完成的。  2002年,父女二人数十次深入考察,收集实物、图像资料,正在撰写《长白山满族民居艺术》与《萨满教绘画研究》两本书,争取在2003年完稿付梓。    王纯信简历:   1939年生,吉林省通化县人。从事长白山民俗山水画的探讨与创作和长白山满族、朝鲜族等民间美术的挖掘、整理与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其“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国家文化部社文局授予其“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称号。
满族妇女发式(来源:关东在线) 在早年的东北,看成年妇女梳什么样的发式,就可以分辨出是满族还是汉族。原因是满族妇女梳的头有着很明显的特色。这里是满族的祖居之地,风俗要比北京等关内地区更淳厚一些,即使是同一个民族的发展,也有着朴素和“时兴”的不同。 满族女孩在结婚之前,大多是梳辫子,额羊留“刘海儿”。从结婚时开始“上头”,改为已婚妇女的发型,便与其他民族妇女有了明显差别。过去东北人看老太太是满族汉族,第一看大脚还是小脚,第二看“疙瘩鬏”梳在哪,在后脑勺下面的是汉族,在头顶部位的是满族。“结髻于顶”正是满族妇女发式的共同特色,细分起来又有几式: 一是“两把头”,这是比较典型的样式,年轻和年老的都有梳的。基本梳法是把头发分成左右两部分,在脑后留一些,其余都梳向头顶,编成一个横式的长髻,再把留在脑后的头发梳挽成扁平状垂至领口,俗称“燕尾儿”(“尾儿”读“引儿”音),然后在头顶的发髻上插戴花儿和首饰。 二是“大拉翅”,又称“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类似于现在舞台和影视剧中所见到的清代宫妆样式,应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成,即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后也留“燕尾儿”。这种发式清末流行于北京,而且越加越高,发展成类似后来“旗头板”的式样,并在正面饰以花朵,侧面悬挂流苏(线穗),所以东北一些地区叫“京样”。 其实上述两种头式除贵族妇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这样打扮。原因是既费时间又费劲儿,而且必须由别人帮助完成。梳好后不能随意俯仰枕靠,无论站或坐都要直着脖子,虽然漂亮但并不舒服。民间除在婚礼等隆重场面或年轻姑娘媳妇过年时梳外,很少能见得到。 民间常见的发式,是把头发在头顶梳成竖式的圆型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儿”,并在发中插带银、铜质扁方等首饰。一些老年妇女因头发较少,在头顶挽成一个螺旋式的“卷儿”,直至近些年在满族聚居的农村还偶尔可以看到。 以前满族妇女还有一种称为“坤秋儿”的帽子,与清代官员秋冬所带官帽式样相仿,用青绒或貂皮等为沿,四周上卷。因其梳顶髻,帽盔要比男帽深一些。帽顶有用彩线绣的图案,帽后还要挂两条缎制绣花的飘带,十分美观,戴者多是贵族官员人家的女子。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