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大明王殿下 孔雀大明王殿下
关注数: 226 粉丝数: 343 发帖数: 24,160 关注贴吧数: 10
转载:郑和下西洋为何终止···杜车别 1、郑和下西洋终止问题 首先关于郑和下西洋以及下西洋的终止。传统对下西洋最终被停止的解释是因为其耗费国力太大,却没有经济上的回报,得不偿失,难以持久支撑下去,停止是必然的,众口一词,几乎已成为定论!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但万明在《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一书中对此的分析却表明,这种传统的说法多少是不符合事实的。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官营海外贸易使得明王朝获得高额利润,并非得不偿失,她以胡椒为例,“将原产地价格、明前期钞、银的比价和胡椒在中国的官方价格及其与输入苏木折赏、折俸用途制成表格”,结果显示,“洪武年间,明廷对海外各国朝贡附进货物胡椒一项的给价,是原产地的20倍,……永乐五年郑和第一下西洋后,每斤胡椒在中国的市价是原产地的10倍。……更有甚者,宣德九年,郑和第七次西洋后,……每斤胡椒100贯的折合比价大量折俸。……统治者获得了令人咋舌的高额利润”[187]p152-153 许多事实都表明郑和下西洋不但没有造成国家的财政困难,相反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对国家财政有巨大的支持效应。以上对胡椒利润的分析仅仅是其中一斑。许多记载也都表明下西洋带来的丰厚利润,如王世贞说“所奉献及互市采取未名之宝,以巨万计。” 尹守衡说“所至国王纳款朝贡,采取未名之宝以巨万计”[187]p153。 郑和七下西洋,并没有使国库空虚,造成国家的财政危机,相反,在下西洋最频繁的永乐时期,记载的情况是“百姓充实,府藏衍溢”。而停止了下西洋之后,国家的财政反倒是捉襟见肘,处处为难。 严从简说“又自永乐改元,谴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矣裕。”[221] 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太监上奏:“永乐,宣德年间屡下西洋,收买黄金、珍珠、宝石诸物,今停止三十余年。府藏虚竭”[222] 宣德时工部尚书黄福曾说:“永乐间,虽营建北京,南讨交趾,北征沙漠,资用未尝乏。比国无大费,而岁用仅给。即不幸有水旱,征调将何以济?”[223] 这些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严从简的意思是,永乐年间下西洋,导致的结果不仅是“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而且贫穷百姓按照命令转卖这些货物,也有许多人因此而致富,国库也充实 黄福曾则用鲜明的事实做了一个对比,永乐时期,用营建北京的大工程,有北征蒙古,南讨云南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并没有因此造成国家财政困难,而到了他那个时候,国家没有太大的费用,每年的财政却只能刚好够使用。 从这些也能看出所谓下西洋造成国家财政困难,不过是某些人精心编造的谎言神话而已,经不起推敲,经不住对历史事实的考察。 万明还列举了下西洋所带来其他巨大的好处,比如她说“郑和下西洋不但没有造成明朝的财政危机,还起到了补救国家钞法危机的作用” “郑和远航使得海外物品大量输入,这些物品由奢侈品向日用品的转化过程加速进行,输入品的价格理所当然是在下降中”。胡椒的大量输入中国,使得其市场价格一再下跌。而直到两个世纪之后,西方才出现了类似的现象。“晚近两个世纪,17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把来自海外的大量胡椒配给股东,带来市场价格的低落。而英国皇家也曾因积存胡椒太多而感到棘手。这说明伴随海外贸易而来的冲击,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都是同样出现的 ”[187]p155 还有一个重大好处,郑和下西洋,近三十年的远航,“不仅将中国商品远销海外,开拓了海外市场,而且也扩大了海外商品在中国的销售市场,刺激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在海外各国‘必资华物’而‘慕贡犹农望岁’,而中国则‘夷百货皆中国不可缺者,夷必欲售,中国必欲得之’”[187]p156 再有一个好处就是,下西洋刺激国内民间手工业的迅速发展。郑和下西洋后期物资筹备中,大量物品都是买自民间。“下西洋船队携往海外数量惊人的物品中采自民间的比例加大,对民间手工业的兴起有着重要意义。而大量国内手工业产品的销往海外,又不可能不刺激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的繁荣”[187]p161
马腾、马超的关系···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马腾的爹是汉人,他母亲是羌人。马超的母亲没记载,但估计也是羌人,因为马腾早期穷困,边区汉人也少。但是,要记住的是:这是父权社会,母系血统是不讲的,不然的话草原民族互相兼并时候抢妇女儿童杀死青壮男子的行为就怪了··· 所以,马腾和马超都是汉人,他们自己也认同这一点:伏波将军后裔··· 而马腾比马超汉人血统更多一些,他不太可能因为马超的汉人血统而歧视马超··· 其次,马腾为什么让马超带自己的队伍,而自己带其他孩子入朝··· 1.这恰恰说明马腾重视马超···汉人的传统,嫡长子是继承人,马超继承马腾的势力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2.马腾家族的权力,无论是在西凉还是在朝中,都源于他们手中掌握的武力,把这武力,交给能力超卓的嫡长子,无疑是把保障家族利益的重担交给了能护卫家族的下一任的家长,而不至于重要人物同时都去许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3.马氏已经归附朝廷,朝廷已经协调了韩马关系,马超在西凉并不存在所谓的危险···如2所说,马超在力量的军事存在,是保证马家在地方和朝中的力量源泉,离开这些,作为曹氏外围力量的马氏,在朝中将无立足之地···这么重要,这么安全的地区,非心腹不能担任··· 综合上面的论述,个人认为,马腾是将马超做为未来家主看待的,但他没有想到马超居然狼子野心,不顾一家老小在许都的事实,悍然背反朝廷,造成族灭的下场···
不要再拿清朝对蒙政策来贬低汉人对游牧民族政策··· 看到很多人很推崇清朝的对蒙政策···作为汉人,个人觉得很诧异,更奇怪的是,这些人往往还会觉得汉人和亲、岁币之类表示了汉人的懦弱··· 1.满蒙一体,至少口号上,和互信上,满蒙距离比国内所有少数民族和汉人都近··· 有清一朝,满是统治民族,蒙古是处于辅佐的,也可以归入统治民族之列,而汉人和其他各民族,实际上是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这样的政治地位,汉人王朝敢不敢给?给不给的起? 村里面有富户,另有两个强盗,富户强的时候两个强盗都听话,富户生病了,其中一个强盗霸了富户的家,拿出其中一部分积蓄给另外一个强盗,并且一起统治富户,富户的后代居然觉得这种政策好,很怪··· 2.满蒙之间通婚不是单向的··· 有相当量的蒙古贵族女人嫁给清朝皇室,而清朝皇室也嫁了不少贵族女子给蒙古··· 且不说汉人皇帝受不受的了草原妞,就拿和亲的汉朝而言,很多人又觉得这是汉人软弱的表现···哈哈哈,多么奇怪的双重标准呀··· 3.蒙古每年可以享受清廷拨付的巨大经济利益,茶叶、食盐、粮食,再也不受制约,每年清廷还拨付百万两以上的赏赐给蒙古··· 这难道不相当于岁币?最终还不是以金钱安抚?比汉人王朝中军力最弱的宋朝高级到什么地方了?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