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大明王殿下
孔雀大明王殿下
关注数: 226
粉丝数: 343
发帖数: 24,160
关注贴吧数: 10
说起闾丘露薇,想起一件事··· 2013年2月,闾丘露薇批评中国军方阻止外媒记者偷拍解放军某部队基地。 结果被网友挖出闾丘露薇在国外遇到类似情况后的态度截然不同。闾丘露薇在2007年的博客中提到同行在美国采访时踩在警方警戒线上,结果被警察驱赶的经历。 闾丘露薇称赞美国警察的行为体现了他们“执勤的专业”,被酒店赶出去是“因为酒店是私人的领地,就要听从这里主人定下的规矩,不能拍就是不能”。
古代黄河不是个大水沟··· 黄河,古代称大河···经常泛滥,河面宽度不是现在能比的··· 而且,孙策渡河的地方在中下游偏下···河面宽度2公里应该是有的···
转载:郑和下西洋为何终止···杜车别 1、郑和下西洋终止问题 首先关于郑和下西洋以及下西洋的终止。传统对下西洋最终被停止的解释是因为其耗费国力太大,却没有经济上的回报,得不偿失,难以持久支撑下去,停止是必然的,众口一词,几乎已成为定论!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但万明在《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一书中对此的分析却表明,这种传统的说法多少是不符合事实的。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官营海外贸易使得明王朝获得高额利润,并非得不偿失,她以胡椒为例,“将原产地价格、明前期钞、银的比价和胡椒在中国的官方价格及其与输入苏木折赏、折俸用途制成表格”,结果显示,“洪武年间,明廷对海外各国朝贡附进货物胡椒一项的给价,是原产地的20倍,……永乐五年郑和第一下西洋后,每斤胡椒在中国的市价是原产地的10倍。……更有甚者,宣德九年,郑和第七次西洋后,……每斤胡椒100贯的折合比价大量折俸。……统治者获得了令人咋舌的高额利润”[187]p152-153 许多事实都表明郑和下西洋不但没有造成国家的财政困难,相反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对国家财政有巨大的支持效应。以上对胡椒利润的分析仅仅是其中一斑。许多记载也都表明下西洋带来的丰厚利润,如王世贞说“所奉献及互市采取未名之宝,以巨万计。” 尹守衡说“所至国王纳款朝贡,采取未名之宝以巨万计”[187]p153。 郑和七下西洋,并没有使国库空虚,造成国家的财政危机,相反,在下西洋最频繁的永乐时期,记载的情况是“百姓充实,府藏衍溢”。而停止了下西洋之后,国家的财政反倒是捉襟见肘,处处为难。 严从简说“又自永乐改元,谴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矣裕。”[221] 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太监上奏:“永乐,宣德年间屡下西洋,收买黄金、珍珠、宝石诸物,今停止三十余年。府藏虚竭”[222] 宣德时工部尚书黄福曾说:“永乐间,虽营建北京,南讨交趾,北征沙漠,资用未尝乏。比国无大费,而岁用仅给。即不幸有水旱,征调将何以济?”[223] 这些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严从简的意思是,永乐年间下西洋,导致的结果不仅是“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而且贫穷百姓按照命令转卖这些货物,也有许多人因此而致富,国库也充实 黄福曾则用鲜明的事实做了一个对比,永乐时期,用营建北京的大工程,有北征蒙古,南讨云南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并没有因此造成国家财政困难,而到了他那个时候,国家没有太大的费用,每年的财政却只能刚好够使用。 从这些也能看出所谓下西洋造成国家财政困难,不过是某些人精心编造的谎言神话而已,经不起推敲,经不住对历史事实的考察。 万明还列举了下西洋所带来其他巨大的好处,比如她说“郑和下西洋不但没有造成明朝的财政危机,还起到了补救国家钞法危机的作用” “郑和远航使得海外物品大量输入,这些物品由奢侈品向日用品的转化过程加速进行,输入品的价格理所当然是在下降中”。胡椒的大量输入中国,使得其市场价格一再下跌。而直到两个世纪之后,西方才出现了类似的现象。“晚近两个世纪,17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把来自海外的大量胡椒配给股东,带来市场价格的低落。而英国皇家也曾因积存胡椒太多而感到棘手。这说明伴随海外贸易而来的冲击,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都是同样出现的 ”[187]p155 还有一个重大好处,郑和下西洋,近三十年的远航,“不仅将中国商品远销海外,开拓了海外市场,而且也扩大了海外商品在中国的销售市场,刺激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在海外各国‘必资华物’而‘慕贡犹农望岁’,而中国则‘夷百货皆中国不可缺者,夷必欲售,中国必欲得之’”[187]p156 再有一个好处就是,下西洋刺激国内民间手工业的迅速发展。郑和下西洋后期物资筹备中,大量物品都是买自民间。“下西洋船队携往海外数量惊人的物品中采自民间的比例加大,对民间手工业的兴起有着重要意义。而大量国内手工业产品的销往海外,又不可能不刺激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的繁荣”[187]p161
周管家必须死··· 从他嘴里得不到什么情报,他本身也没有任何价值,因为他太“小”太低级··· 杀他,就是要警告那些试图陷害钦差的边角帮凶,让他们小心了,用鲜血,给他们划一道红线···做事的时候小心自己的脑袋··· 如果此次放过他们,这些人就会觉得钦差容易欺负···就像让子弹飞里面女的拿枪对着姜文一样:就因为你是好人··· 那些参与搜索的当兵的可能可以放过,但领队的必须留下耳朵,同样也是基于以上的考虑··· 两边都很硬,小喽啰站队要小心···
和尚的书,小细节都惊心动魄···好 像这种抹屎的方法,估计99.9%的人会栽在这上面,最终要么与晋王同流合污,要么被晋王干掉之后再诬陷一把··· 调查地方其它案件也是如此,地头蛇的这些招式虽然土,虽然下三滥,但碰上古代士大夫,估计很多时候也能无往不胜,乱拳打死老师傅···
不得不说,和尚这本书写的越来越好了··· 无论是文笔,还是情节安排上,个人觉得,都是极好的···
蔡小姐具体叫什么名字? 蔡少妤是字么? 三国不光男人,大户人家的女儿双字名也很少,一般都是单字···比如蔡琰
只需要借100兵···加上十几个有经验的吏员··· 以明朝文官对于武将的压制程度,孙传庭只需要100王斗的老兵,加上10几个有经验的吏员,就比较容易开展工作了···
马腾、马超的关系···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马腾的爹是汉人,他母亲是羌人。马超的母亲没记载,但估计也是羌人,因为马腾早期穷困,边区汉人也少。但是,要记住的是:这是父权社会,母系血统是不讲的,不然的话草原民族互相兼并时候抢妇女儿童杀死青壮男子的行为就怪了··· 所以,马腾和马超都是汉人,他们自己也认同这一点:伏波将军后裔··· 而马腾比马超汉人血统更多一些,他不太可能因为马超的汉人血统而歧视马超··· 其次,马腾为什么让马超带自己的队伍,而自己带其他孩子入朝··· 1.这恰恰说明马腾重视马超···汉人的传统,嫡长子是继承人,马超继承马腾的势力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2.马腾家族的权力,无论是在西凉还是在朝中,都源于他们手中掌握的武力,把这武力,交给能力超卓的嫡长子,无疑是把保障家族利益的重担交给了能护卫家族的下一任的家长,而不至于重要人物同时都去许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3.马氏已经归附朝廷,朝廷已经协调了韩马关系,马超在西凉并不存在所谓的危险···如2所说,马超在力量的军事存在,是保证马家在地方和朝中的力量源泉,离开这些,作为曹氏外围力量的马氏,在朝中将无立足之地···这么重要,这么安全的地区,非心腹不能担任··· 综合上面的论述,个人认为,马腾是将马超做为未来家主看待的,但他没有想到马超居然狼子野心,不顾一家老小在许都的事实,悍然背反朝廷,造成族灭的下场···
今天在公交上遇到几个极品50-60岁妇女··· 兴高采烈的在谈论mh370,说什么找不到了,人早都喂鱼了··· 唉,这一代人···
荀彧字文若··· 彧,意思是:有文采,字以释名,荀彧荀文若··· 这个同宗的叫啥荀志的,志与文若啥关系? 而且,荀彧在荀氏年轻一代中属于叔叔辈,他这一代人估计也不会有兴趣到荆襄··· 那么来的只可能是荀攸一辈以下···这个家族难道没文化了?取个字都取的跟长辈重复?
和尚关于始皇和隋炀对外攻击的评述··· 个人认为没啥大问题··· 秦打的匈奴,是松散的部落态,在冒顿早期(恰是秦末),东胡、月氏国都敢于欺负匈奴··· 所以秦的30万军队驱逐匈奴(没有决定性、大杀伤的战役)显的就不那么伟大了··· 而汉,之所以要休养生息,主要原因一则是匈奴太强大(部落统一、强力明智的统治),二则是因为秦末乱世把国家打烂了,连皇帝都搞不齐同色马,大臣只能乘牛车···之后则是削藩啥的··· 这一点和尚讲秦对付匈奴无可奈何也没啥错··· 至于隋炀帝和高句丽,后者在中国史书上向来就说高丽或者句丽,翻译的问题···和尚让主角这么跟大明时代的人讲,也无不可··· 而隋炀帝征高句丽确实有必要,但是为此死百万人,那就是水准问题了···所以这一点上看,和尚讲的也没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主角在说服别人,举的例子通常会倾向自己论述的方向,没什么大不了的···
主角江东一行,其实充满了被羞辱··· 江东相当多的作为,其实是不合礼法且带有羞辱性质的,比如假意行刺··· 刘璟去江东见吴老太这一点问题不大,但如果就地办婚宴,问题就大了··· 史上刘备势弱,为求借南郡,冒生命危险去江东,江东拒绝给南郡,反手把刘备软禁并且把妹妹许配给刘备意图控制刘备···所以刘备的婚事是在江东办的··· 而孙氏嫁给刘备后,整天身边100多兵士,“《三国志·赵云传》: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谁知道里面有没有孙权的杀手··· 搞的刘备每次面对孙氏都很紧张···这分明是一桩不平等的婚姻。 刘备入川,孙氏回江东后,刘备连休书都没写,就当没这个女人存在,很快就另娶了蜀中大族吴壹的妹子为妻,可见半分感情也没有···
孙尚香居然仍然被称呼公主··· 以前网友提过这个问题··· 拜托,主角姓刘,想什么呢?造反也论不到你呀···公主随便叫的?而且还当着人姓刘的面··· 如果说主角没注意到,那些下属都是吃屎的? 另外,还没有过门,东吴那边吴老太就想什么陶家女是商人出身之类的了··· 拜托,人家是妻,而且绝对深得荆州系支持(人家出身荆州),而且,虽然结盟东吴,但之前毕竟打过那么多恶仗,荆州人会支持你女儿?不过是妾而已,还想看不起小陶? 再者,孙氏嫁过来,荆州集团的耳目怕是会分一部分关注她,各大臣恐怕也会关注这女人的动向··· 这妾,不好当···
说说赵云的六分仪··· 记得有一章,写赵云用六分仪在草原准确定位,找到了鲜卑王帐,击败鲜卑人,救了10万汉人··· 六分仪确实是个很简单很实用的工具,但是,这玩意的原理是用所在位置的地平线和北极星夹角的三角关系来确定纬度,它无法拿来确定经度··· 要确定经度,相对麻烦一点,有几个要素必须已知: 1.要有一个基准0度,王羽好像没有设定··· 2.要知道地球是圆的,要知道半径,这个公元前西方就已经测量相对比较准了···中国在元代测的更精细了··· 3.要有日晷,测量当地时间,还得有表记录已知的准确经纬度地点的时间,比如0经度的时间。
与曹操的谈判··· 从政治上而言,一不能达到弥兵的效果,二有伤自己抗曹的正义性··· 不太清楚这种谈判有什么意义··· 当然,私下赎买战俘的行为是可行的··· 但是,个人认为,签署什么“停战协定”啥的,太不合时代现实了··· 1.谈判后,真敢削弱防守面的兵力?真不怕对方偷袭?尤其是曹操方可以组建相当规模的骑兵··· 2.自今没看到刘璟抗曹的政治口号··· 但个人认为无外乎“曹虽汉相实为汉贼”··· 以个人刘姓血统和可靠战绩来团结人才和百姓···除此之外,刘璟没有其它丝毫政治上的优势(不像曹操有整个东汉朝廷班子)··· 而与曹贼和谈,是有害于汉贼不两立的政治立场的··· 所以,这个条约,实利上毫无意义而大义上受损严重,不智···
不要再拿清朝对蒙政策来贬低汉人对游牧民族政策··· 看到很多人很推崇清朝的对蒙政策···作为汉人,个人觉得很诧异,更奇怪的是,这些人往往还会觉得汉人和亲、岁币之类表示了汉人的懦弱··· 1.满蒙一体,至少口号上,和互信上,满蒙距离比国内所有少数民族和汉人都近··· 有清一朝,满是统治民族,蒙古是处于辅佐的,也可以归入统治民族之列,而汉人和其他各民族,实际上是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这样的政治地位,汉人王朝敢不敢给?给不给的起? 村里面有富户,另有两个强盗,富户强的时候两个强盗都听话,富户生病了,其中一个强盗霸了富户的家,拿出其中一部分积蓄给另外一个强盗,并且一起统治富户,富户的后代居然觉得这种政策好,很怪··· 2.满蒙之间通婚不是单向的··· 有相当量的蒙古贵族女人嫁给清朝皇室,而清朝皇室也嫁了不少贵族女子给蒙古··· 且不说汉人皇帝受不受的了草原妞,就拿和亲的汉朝而言,很多人又觉得这是汉人软弱的表现···哈哈哈,多么奇怪的双重标准呀··· 3.蒙古每年可以享受清廷拨付的巨大经济利益,茶叶、食盐、粮食,再也不受制约,每年清廷还拨付百万两以上的赏赐给蒙古··· 这难道不相当于岁币?最终还不是以金钱安抚?比汉人王朝中军力最弱的宋朝高级到什么地方了?
对云南这帮色目人的下场··· 我只想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当初做第二等人,跟蒙古人一起压榨、祸害华夏民族的时候,他们挺卖力也挺欢实的··· 到了清算的时候,一个个又抵抗到底,估计他们自己也觉得造孽太多··· 他们不断根,那才叫天理难容呢···
王贤被打鞭子很突兀么? 看到现代人讲什么小黑靠不住,我就笑了··· 1.小黑不是故意打的,情急之下挥了一下···打到了之后也很后悔··· 就是有些现代人,某些情急之下不小心把拉着他的父母碰摔的都有···现代的朋友,情急之下说出一些非常伤人的言语的也多的是··· 2.小黑注定是皇帝,跟皇帝讲什么靠不靠的住?太幼稚了···如果你觉得从心理上可以跟皇帝可以很亲密无间,那基本上离死不太远了··· 3.小黑年龄不大···有点脾气很正常···而且,一个跳脱的年轻人,总比一个一肚子阴谋诡计表面上乐呵呵的人更可爱吧? 4.小黑只活了三十多岁··· 5.这是明初,不是现代···
现在流行贴标签··· 某某感情戏写的好,结果一看,yy倒是不错,很可惜连女人看了都想吐··· 某某作者权谋写的好,跑去一看,晕,你过家家呢?基本的逻辑性都没有,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那样做他偏要书中的牛人去做,然后借以表扬主角所谓的“权谋”···这也叫权谋? 某某作者战争写的好,晕,看下去发现精神无限胜利法,口号一喊天下无敌,一万杂兵就能干掉10万胡骑。卫霍也做不到吧?再搞点所谓热血,扯着肠子跟人拼,也能哄不少读者掉眼泪···
魏续这是图的啥? 看样子估计是内应,又要出幺蛾子了,估计吕布会挂··· 第一次可以说被蒙蔽了,也可以说看不透王羽的实力··· 但这次,实在有点智障,连普通人都不如··· 王羽如果在北疆失败,做内应还可能有甜头··· 但是王羽在北疆大胜,魏续也许能搞死吕布,难不成还能搞倒王羽? 携冀幽并青,半个徐州的王羽,已经占据了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土地和精华·· 到时候王羽也许不能速灭曹孙等势力,但是要杀魏续满门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何必做的这么绝呢? 而且,他的路子还没走绝···再怎么说,他都是王羽妻舅,富贵仍然可期····
写蛐蛐,其实写的是人物性格··· 因为对面是两个目前的大boss级别的人物,赵王和汉王,作者其实通过斗蛐蛐这么一个事情,通过他们的行动,把他们心理和人物性格给表现了出来,很柔和··· 另外,通过斗蛐蛐,同时也反映出未来大boss(可是解读为老板,也可以解读为对头)宣宗的性格特徵··· 奢侈、自负的赵王汉王,在面临失败的时候耍的无赖···无不表明这帮人不服输,预示会跟太子太孙斗下去,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 宣宗的不重手段、只重结果、对主角的信赖、个人决断力,无不展现了这个王子具有的领袖气质··· 同时,作者试图表达主角对这样的领导,应该暗生警惕···因为他们不会为周遭事物、舆情所困,也不会轻易为感情所牵拌,一旦他决定做某件事情,会毫不犹豫去做···
王贤的练兵之法,对观瞻有效,对实战无效··· 诸位不必认为主角开金手指,或者认为这种小伎俩起不到作用··· 和尚说的很清楚,用两个月打造这支军队,是拿来看的,不是拿来用的··· 用两个半月,是能够将一伙年轻小伙训出队列水准的,看看军训就知道,不过一个月时间就能让高中生走的像模样了··· 所以,作者没有开金手指,毕竟他也是军训过的··· 之所以说对实战无效,是因为现代队列训练的目的,其实脱胎于火枪,尤其是线膛枪的使用··· 冷兵器时期并不严格搞这种队列··· 排队枪毙的年代,你的队列变换快,装药速度快,你就能压制别人,所以这才讲究队列,不至于在作战那种紧张环境之中乱套···
花椒是中国原产··· “一斗粟米,怎么也得换上一斤白糖或二两花椒吧···” 换一斤白糖没意见,毕竟白糖产生早期确实非常金贵··· 但是,花椒是中国原产,诗经里面都有提,这玩意不值钱的··· 要说是胡椒、香料之类的还可能···
预测:所谓的神秘小boss,必然是这位··· 荆州牧继承人、杨宏爱徒,公子刘琦是也··· 立贴为证!
千万不要同意阙宣的以装备换命的交涉··· 无论从军事还是政治上而言,都不合适··· 军事上,对方即将陷入没吃喝的地步了,再牛的队伍也抗不住两天不吃饭。用骑兵吊着他,步兵慢慢跟着,骑兵主要牵着不让敌人快走,那么只需一两天,没有辎重的军队就得崩溃,到时候满地都是装备,还需要交易么? 政治上,特别是在政治上,跟一个自称天子的人没啥可交易的,唯一可做的就是消灭、族诛。跟这种人交易坏名声的···
会爆的穿云箭··· 难道主角研发了火药?而且还是烟花级的?
那些讲曹操多么牛逼的人怎么也无法回避曹操没有统一的事实 从治到乱,再由乱到治··· 1.秦末,被很多人云亦云看不起的刘邦用了大概七年的时间,从亭长(实际上还是农民)到皇帝···国内基本底定,地方割据的异性藩王此时已经构不成大威胁了,可以从容一一点破···· 2.西汉末,虽然乱了十几年,换了几个皇帝,但是基本上还是在刘氏宗族内流转··· 3.东汉末,乖乖,乱了几十年,还分裂成了三个国家,占据三分之二精华地带的曹操搞一辈子都没有统一···倒是刘备,小本经营,也搞的有声有色··· 4.南北朝就不说了。杨坚的伟大也摆在那里,十几年时间重新一统··· 5.李渊也够牛的,隋末大乱,基本上也就持续9年不到,全国弥平··· 6、唐末五代,君主们水准估计跟曹操也就差不多,所以死活搞不统一··· 7、到了宋,直接篡别人孤儿寡母的,始终没有收回幽燕,但这个王朝发展的还不错··· 8、朱元璋,乖乖,不得了,又一政治军事高手,15年时间从流民到皇帝,基本定下大势,然后又花14年的时间削平天下,完成统一···
没有天子在手,地方实力派改年号相当于造反··· rt··· 董卓敢改,曹操敢改,皆因为皇帝在他们手中··· 袁绍没拿住皇帝,他就只能跟风曹操那边定的皇帝年号··· 地方实力派什么时候可以自行制定年号了?这让外面的人怎么看?不臣汉室的狼子野心已显呀··· 配合酒桌上的表现,伪君子已经呼之欲出了
老婆在家怀孕待产,一帮人就鼓动主角在外谈情说爱了 怀孕待产不是难产··· 正牌妻子还没死呢,就开始鼓动主角跟贵族小姐情定三生呢··· 现代人还真是够劲道···
垦荒令只要限制个人平均田亩就可以了··· 比如,每丁男上限垦荒100亩,女子上限50亩··· 而且,免税期3年,三年之后,要按照开垦土地数目折半收税(折半的原因是古代土地大多有休耕期)··· 这样的话,就不会有人无节制垦荒,毕竟他们自己要能够照顾的过来才行···
同情建文余党很正常··· 1.作为皇帝,虽然可能做的不够好,但必然是会拉拢一部分人效忠的···这一部分人并不是坏人,他们的气节很值得肯定,他们失势后并没有做什么过分的事情,他们以一死来抗争,这种行为有打动人心的可能··· 2.建文毕竟做过皇帝,做皇帝期间也并未失德,连朱棣也只是“清君侧”而已!这种对待皇权心理现代人恐怕难以理解!很多古人都对建文余党内心表达了同情,很多上司甚至溢于言表···这种情况下,不管你是否同情,表现的和上司一致很重要···难道你要喊打喊杀做出头鸟? 3.中国人普遍有同情弱者的心理···
一个黄金时代回合的细节···· 前一局游戏,2个伟人开一个黄金,有陵墓,12回合,12回合结束的那一个回合,泰姬陵建好了···就是指还剩一个回合的时候,泰姬陵也剩一个回合建成··· 然后,屏幕右上角显示的黄金时代剩余13个回合··· 这是为什么呢?
紫脸虬髯的少年嘴角一挑``` 前面不是说这少年刚到变声期? 那疑似少年的人一开口,陈撼这才恍然。虽然对方语气桀骜,中气十足,但带着一丝沙哑的公鸭嗓,分明就是少年人在变声时才特有的,粗豪中带着的那丝稚气,更是怎么都遮掩不去。 这人也太特别了吧?变声期胡髭就长的这么有个性?
话说现在某些人对待历史人物的调调··· 我看有的是半点逻辑都不讲了··· 比如讲到诸葛,这些人会说:诸葛都是三国演义吹的···那谁谁比诸葛牛逼多了··· 1.你要用演义评的话,就全用演义。如果你要用三国志等正儿八经的史书,拜托都用这个标准···你别一边诸葛用史书,那谁谁用的确实演义。话说真用史书评,诸葛还真不怵谁··· 2.三国演义出来之前,诸葛有名已经很久了,千多年以上的名声了···可以说久经考验。诸葛能“蒙骗”这么些年而不露大破绽,不得不说人确实挺牛的···你要有不同意见,最好有史料作证,别自己脑补一下然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3.民间诸葛确实神话了···但你们要搞清楚,是诸葛先有名有水准,才会被神化的好吧?要不然怎么不神化你们呢?就现在,四川云南湖北河南山东贵州湖南这些省,武侯祠多了去了···
穿越者如何对付诸葛这种大能才算合理? 如果隆中是可以随意去的,可以经常见到诸葛,而且你也是一方势力,那么: 1.多拜访,结善缘,谈理想···有礼貌的延请,一次不行就多次···大才,请请不伤面子的··· 2.如果诸葛实在不愿意主动归附,软禁后,全家礼貌带走,然后强行表一个官职留在身边。慢慢感情感化··· 3.如果实在没辙,他确定不跟你,而且条件也不允许把他带走··· 那么,只能出大招了,暗杀之···豺狼虎豹那么多,谁知道一个村夫怎么死的···
有人说诸葛没经验,仿佛言下之意就是不是厉害角色··· 我晕,历史证明过的东西,你说他不厉害,但是在三国时期,特别是207年前后你要找比他厉害的人物,还愿意跟你的,那实在是没有了··· 有人说诸葛没经验··· 那请问管仲在跟小白以前有没有施政经验? 商鞅入魏之前除了目睹李悝变法之外,可曾有主政的经验? 张仪、范睢、李斯在跟各自秦王以前是什么角色? 王猛在跟苻坚以前苦的一逼,卖手工艺品的···
王羽要收复辽东四郡? 谈何收复?那里现在本来就是公孙家的地盘,包括三韩那些孙子,也都在公孙家的打击下臣服着呢··· 换句话说,这里本来就是汉朝所属,打击这里就是打击辽东公孙家,主角不是和公孙家有一定的盟好关系么?
只要鲁大师带核心家眷离开就行了··· 只要鲁大师带核心家眷逃亡,不被周瑜追上的话,剩余的鲁氏宗族的人就是安全的··· 甚至只要鲁大师自己逃掉,鲁家基本就是安全了··· 因为一则名声(这不是战场,靠灭人门去招人?),二则青州强大,以后的报复太可怕了,周瑜要想发展,暂时还不敢如此···三则鲁肃都走了,利益已经得不到了,只好顺水人情了
看来接下去青州就要“援助”徐州了··· 青州出精锐,徐州出钱粮,打一场“淮海战役”··· 之后磨合的估计也差不多了,徐州有条件归顺主角也顺理成章了···
主角会给鞠义两个选择,而鞠义有三种可能··· 主角会给鞠义两个选择,所以鞠义有三种可能: 1.改投主角··· 因为主角已经把鞠义从刘虞那里赢了过来,作为赌注,他已经是主角的人了,投靠除了心理上的障碍,别的外在因素已经没有了···(鞠义与白马义从不是私仇!曹操还是能容张绣的) 而如果鞠义投靠主角,刘虞的脸相当于被打肿了,为了利益而放弃人才,可鄙··· 2.跟白马义从现任主帅赵云比试,以一方死亡为终结··· 虽然没有明说杀鞠义,但相当于判了死刑,而且还让义从们出了起,巩固了赵云在幽州系中的地位···但没有更多好处了,也显得青州军睚眦必报··· 3.鞠义还有一种选择:自尽··· 鞠义自尽是对王羽名誉的一种打击:战场上的事情私仇化,居然把人主将逼死··· 而对刘虞却是一种维护,刘虞以后就可以耍悲情了,再悲情点把鞠义的尸体要过去厚葬··· 所以,就看鞠义选择了··· 而主角,不宜直接下手杀死鞠义,毕竟是盟会···
黄忠不是不在么? 时空之门?
蔡吉准备提前祭出北朝--隋唐的府兵制? 均田,是府兵制的基础和前提··· 分给土地权利,意味着民众要支付相应的代价,除了赋税之外,恐怕就是几户出一兵了···自然而然,府兵制就诞生了。 有土地有人口,就有兵···
疑问:为什么有吧友说贾诩要跟主角了? 没有看书很久了··· 对有些吧友的说法有疑问,难道书中主角能收贾诩? 主角在201年以后穿的吧?之前张绣和贾诩已经投靠曹操了,曹操对贾诩也蛮倚重的,为什么楼主这么讲呢?
刘虞?那就不是个问题··· 主要是主角现在要消化地盘,积攒力量,所以腾不出手来干他而已··· 且不说以后公孙瓒是否会搞了他!就说王羽休整个一两年之后,攒足了粮草和人马,刘虞的名望什么的,就都是浮云··· 找借口什么的太容易了,北方异民族南下都可以推到他头上,勾结异族。另外,以骠骑大将军和代天行事的名号,以更方便打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名义,给刘虞改改地方没人会说什么,比如到时候派个几万兵“请”刘虞去并州做并州牧···
王羽应该给他爹讲一讲两个人的故事··· 韩信和霍光··· 假设王羽恢复汉室天下,功劳将比韩信更大,威望也比韩信更高,权柄比霍光更盛··· 让王匡知道,到时候,王家等着灭门吧··· 走到这一步,没有回头路了··· 能够保证将来汉帝有个好结局,能够保证汉帝历代祖宗的祭祀不断绝,这就不错了···
王羽不得不战,诸侯也有不得不与王羽战的理由 王羽不得不战,而诸侯也有不得不战的理由,个人觉得,作者处理的是正确的··· 1.连绵大战的根源在于两袁之争,袁绍袁术各有联盟,互相大战,这是东汉末期的一个特色。公孙瓒、陶谦、书中王羽、袁术、孙坚出于各自的利益成为一派,袁绍、张邈、曹操成为另外一派···历史上袁绍派战败袁术派··· 2.王羽此次战争的开端源于公孙与袁的战争,因为王与公孙有利益、感情各种纠葛,所以王羽出手了。而王羽的出手,必然牵动张邈、曹操等向主角的围攻:此时都不敢进攻王羽,哪以后还有机会么?洗洗睡吧··· 3.河北战争进行的较为顺利,而主角为了不让袁绍有翻身的机会,不得不继续打下去,而袁绍要想起家,河北不能放弃,而且他觉得自己有本钱继续斗下去,所以,这场战争没那么快结束是正常的···
此战过后,如果公孙瓒有政治头脑,他应该做一些事情了 此战之后,王羽掌控了冀州、青州,还有部分兖州,与徐州盟好···成为天下第一大诸侯··· 而公孙瓒,在对袁战争中,灰头土脸,精锐尽丧··· 可以说,争霸天下的可能性,公孙瓒基本没有了··· 退而其次,保有富贵权位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将幽州交付给王羽,并且可以将部将交付给王羽整编,自己携家人去彭城,并且让王羽提拔自己的儿子··· 公孙瓒比较了解主角,也不怕有什么不测··· 而主角英雄了得,也不会真的放任公孙瓒撂挑子,双方取得进一步的互信,对以后家族都非常有好处···
和尚的官粮定价确实偏低了··· 低的太离谱··· 如此的低价,除了对魏知县名声有很大的弘扬作用外,并起不到对富户有绝杀作用,顶多少赚一点而已··· 1、一两银子一石粮食,这种是明朝丰年时城市粮价,从湖广进粮食,怕是成本也得7、8钱一石,一艘货船大概能运200石,需要3个人,一路恐怕一石也得加上几钱银子,一两能不能保本是个问题··· 2、富户粮食成本价3,加运出费顶多3两2(因为地域小,水网密布),现在灾难如此这般,在外地卖4两绝对不成问题 3、富户社会网络还是有的,通知异地合作者来运就是了,所以钱不是问题···比如来运的价格可以设定做3两,运费对方出,只当白搞了,这样基本不赔,赔心情而已··· 4、现在是大面积缺粮,既然魏知县这地方都一两一石了,就没有理由杜绝粮食外流了,见死不救伤名声,到时候上司估计都会干预···因为上司想的肯定是一个府不能出问题···
把新开土地卖给老百姓,既不合情理也不合法··· 和尚书中已经借魏知县的口说出来了:盖上大印,魏源的仕途也到此为此了···贱卖官田,这个责任必须由人来负··· 可见,官田不能贱卖(这个标准很难说,将来别人找你麻烦这一点就是致命漏洞),将来可能要用来安置民众,或者做经济调节用··· 而且将来官田肯定是要租出去的,只有贫民会去租田种,这也是惠及民众的方式··· 把田卖给老百姓,第一不可能高价,高价谁买?而低价就是贱卖官田。第二暂时卖地是想获取迫切需要的粮食,普通老百姓哪有那么多粮食?他们自己都要贱卖自己的土地换粮食了···
契约已成,从大面上豪绅们已经占有优势了··· 但是,这个契约其实漏洞百出,最大的漏洞就是那半成田··· 至于过户什么的,县令都盖章了,所有文书完全合法,契约已经生效了,谁也阻止不了过户··· 但是,在此之前,听一个现代故事:
牵招还算是很牛逼的人物,就这么被吓晕了? 这人又不是没见过游牧民族,历史上经常打交道···
这书有向经典走的趋势! 主次人物描述一流,这个不用说了!同时对面对灾难的民众心理描写,由开始冲着利益的接纳,到粮将不足时的憎恶,再到被忽悠后讥刺平时视作清正好官的县令,拿捏的如此到位!很好!
看来爱斗蟋蟀是年轻时候就有的··· 让我一下子想起了中学课本的那个孩子死了变成蟋蟀,很善斗,一层层献入宫中,上面又表彰下来··· 里面还说了一段话: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火油登场是合理的··· 有了总得用不是,难不成还故意不用··· 只是在政治、军事的设定上,个人觉得太别扭了···
陶家的地道在刘璟成为荆州之主之前是不可用的··· 甚至在刘璟和孙氏联合抗曹之前,都是不可用的,更甚至,在刘璟稳固荆州、夺取益州之前都是不可用的,否则就是自取灭亡,毫无意义··· 1.柴桑是东吴必取的所在,是东吴的命门,也是东吴水军能够在未来发力的大本营···所以,如果没有实力,即便夺取,也会陷入无休止的争夺中,白白消耗力量··· 2.孙刘联合才能致胜,否则全都会曹操击灭··· 估计这个地道应该会在夺取益州、汉中之后,防御一波孙权的进攻,然后反击攻入柴桑,启用地道攻略,下柴桑,此时的力量,足够守住柴桑,掐住东吴的命脉了···
大家觉不觉得江东在此次战略上犯二了? 我们不能让江东有上帝视角,但是,站在江东视角上,有两点他们已经知道的: 1.刘璟和黄祖矛盾重重,甚至到了动刀枪的地步··· 2.刘璟很有能力,用几千弱兵能抗江东一万五千战兵,而且杀死5000以上··· 3.柴桑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说是江东命门也不差,另外,不控制柴桑的情况下攻击江夏,蛋疼··· 综合以上信息,江东智商只要正常人状态,怕都不会打着攻击江夏的旗号,这不是明摆着让黄祖跟刘璟合作么? 以书中黄祖的冲动、自私性格,估计他会很乐意看着主角死在柴桑,而即便刘表的军队增援,在柴桑打仗,刘表的援军并不占优势,更何况江东出动了8万兵··· 个人认为,江东应该打着攻击柴桑,以只诛刘璟,降者免死的复仇旗号,用一部分兵力警戒防御黄祖,大部分兵力投入攻击柴桑上面去··· 并且事前联系柴桑大族,许诺投降不咎既往,封官许愿,抗衡者族灭··· 先集中精力拔柴桑,然后是否继续作战,东吴就有了主动权···
三戒搞恶了···三痴和尚中枪··· ···
这种重步兵对付以步兵为主的曹操的军队,真的有用么? 1.人太少··· 2.机动差,守护营寨还行,野战的话,别人不跟你打,难道你还能追上别人··· 3.贵,同样的金铁钱粮,1000人的装备恐怕可以装备好几千弓箭手了···
最近书荒,找了本书,看着长度可以··· 瞄了几眼,发现里面人用的都是100多斤的马上兵器,立刻弃书··· 已经过了被忽悠的季节了··· 想对作者说:这里是地球,我们是地球人···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