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9SPb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12 发帖数: 4,274 关注贴吧数: 0
上海文化 上海弄堂●上海人●上海文化"薏米杏仁莲心粥!"         "玫瑰白糖伦教糕!"    "虾肉馄饨面!"           "五香茶叶蛋!"     这是鲁迅先生在《弄堂生意古今谈》中怀念20年代他初到上海时闸北一带弄演唱内外叫卖零食的声音。他认为那些口号既漂亮又具艺术性,使人"一听到就有馋涎欲滴之慨"。  "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俗称,"里弄房子"就是弄堂建筑。在弄堂里除了有叫卖零食点心之外,还有叫卖青菜、豆腐、瓜果、鸡蛋的,时而还有活鸡活鸭;每隔几天还有把服务送上门的修理棕棚、补皮鞋与弹棉花胎之类。他们各行业有各自的呼唤声调,使人一听便知道是什么行业的人来了。此外,还有算命的、化缘的;晚上,当夜深人静时还有声调凄凉的卖炒白果与卖长锭的,更有使人毛骨悚然的为家中病孩召魂的长嚎声。由于弄堂房子家家户户紧挨着,共同分享屋前屋后的弄堂,平时出入 照面时常会打个招呼或寒暄几句。一有叫卖声,抱有共同兴趣的主妇就会应声而出,于是对货色评头论足、讨价还价、交流观点之声不绝。更有借此机会交头接耳,交换东家或西家最新信息,把本来要卖东西的原意也忘掉了。它的优点是这里的生活富于邻里感,邻居相互帮助。亲如一家,特别是所谓上海人其实多为外来人,"远亲不如近邻"在这里最能体现。缺点是,"对于靠笔墨为生的人们,却有一点害处,假如你还没有练到'心如古井',就可以被闹得整天整夜写不出什么东西来"(鲁迅,同上文)。此外,在大型的弄堂里,居民鱼龙混杂、人各有志,接近了就难免会生是非,一不小心就会惹出各种各样的弄堂风波来。人们常说上海人善于处世、门槛精,可能从小就处在这个微妙的小社会里,接受这个小社会关于人际关系的教育有关。   弄堂与弄堂房子是上海开埠后的土产。起初英国人只许中国人在租界工作,不同意居住。后来发现要发挥上海可能成为都市的潜力,仅仅靠那些为数不多的外侨(1865年在法租界的外侨为460人,英租界可能多一些)是不行的。那时恰逢太平天国运动进入江南(1853年),大量富有与中产阶级的中国难民要求移入,于是租界当局顺水推舟,公开向中国居民开放。为了便于管理,便在指定的地块上兴建大批集体住宅。房子为立帖式结构,像兵营一样联立成行,并于行列组成网络,对内交通自如,对外只有总弄能达到马路,弄口设铁门,可以随时关闭。没有想到,这种原本始于方便管理、统一建造的集体住宅很快便发展成为综合有东西方居住特色的上海弄堂,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成为上海经济活动中最活跃与规模最大的房地产业的中坚。大规模建造的弄堂房子不仅租界有,华界亦有。至于它们的类型与各类型的特色,这里就不赘述了。但从解放前上海418.94万的居民来看,除了少数的外侨与中国富人(约占5%)住的花园住宅,与100余万贫民住在城市边没用草、竹、芦草搭成的棚屋之外,绝大多数居民,包括中中国与外侨的白领阶层均住在各式弄堂中,总面积达两千余万平方米。无怪只要居高临下,满目所及是一片片节比鳞次、此起彼伏、像波浪似的各式弄堂的屋面。   建筑是社会生活的镜子,居住建筑尤其这样。在上海能住得上弄堂的,至少也得是有固定收者,否则无法交付每月到期必须缴纳的房租与房捐(或称巡捕捐、绿衣捐)。在旧上海,不交房钿就要逐出,这是天经地义地事。  既然社会是分层次的,弄堂也有高中低之分。不同级别的弄堂房子在质量上虽有差别,但更重要的是地段。一般来说,位于闸北、南市的较差,虹口稍微好些,静安寺路(南京西路)与霞飞路(今淮海路)一带最好。故上海有"上只角"、"下只角"之称谓,"上只角"指城市西区的高级住宅区,两"角"的房租可以差三四倍甚至十倍以上。南京路中心地段的弄堂在早期时曾因其商业价值而兴旺,它们是上海最早的"商住楼"。当时无论是广邦或宁邦的"字号"(进出口行)均集中于此。这些房子常为"三上三下"或"五上五下",开间较大,前店后屋或下店上屋,前面的天井可临时货栈之用,后面还有可供职工居住的"后楼"。30年代,随着进出口业体制的更新与新型办公楼的兴建,这些弄堂逐渐沦为居住条件较差之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