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古 槐古
开朗
关注数: 428 粉丝数: 496 发帖数: 18,352 关注贴吧数: 41
今年城建为民办十件实事敲定 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巷道改造、老旧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修路扩城拓展工程……今年,县城建局把“关注民生,造福百姓”作为城市建设总体思路,认真谋划,积极推进,确定了为民办十件实事工程,谱写为民城建新篇章。 大洋河护堤续建工程(体育公园)。预计总投资1800万元,打造集运动、休闲、健身、休憩于一体的滨河两岸生态健康景观廊道。今年计划投资1200万元。目前,正在进行项目设计方案和投资预算工作。 湿地公园建设工程。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环保优先”理念,营造蓝天碧水县城水体生态,规划建设湿地公园,恢复树地原生态湿地体系,形成一条绿色长廊。湿地公园计划按一、二、三期分期建设,总投资预计3000万元,今年实施一期工程,投入资金1000万元。目前正在进行项目方案的设计和投资预算等工作。 城镇巷道改造工程。城镇巷道油路大多是1985年所建,距今已有30多年,由于年久失修,路面破损严重,给百姓出行带来诸多不便,需要维修改造。今年计划改造岫光小学南巷道等共23条巷道,全长7362米,面积60437平方米,需建设资金1500万元,预计10月末竣工。 老旧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镇52个老旧住宅小区的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已破旧不堪,设施损坏严重。功能不全,无人管理,已影响到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改造完善,还百姓舒适宜居环境。该工程计划投资836万元,预计年末竣工。 城镇绿化工程。本着把城市公共空间当做客厅来打造、把客厅当做景区来建设、把景区当做精品来装饰的原则,重点在城镇北出口、东山公园、大洋河两侧栽植小桃红、野花等十余种花卉,实现“点上成景、线上成荫、园林成趣”的绿化新格局。该工程投入资金100万元,预计6月结束。 锦丝路等路段亮化工程。锦丝路是城镇通往鞍山、沈阳主要出口之一,改善道路夜间景观,提升城市亮化品位,是展现城市名片形象的重要举措。今年的亮化工程将以路灯亮化为框架,以道路两侧建筑物亮化为重点,以广场亮化为点缀,以广告亮化为烘托,形成一个多层次、立体化,体现现代文明气息的灯饰亮化景观。该工程投资300万元,将于6月开工,10月竣工。 修路扩城拓展工程。路是城市的骨架、动脉,通过实施相关工程,达到以路带城、以城促建的效果。今年改造的城西路南段(大宁街—三高中墙外),道路全长1034米,油路宽14米,需摊铺油路14476平方米,两侧人行道铺设彩砖12408平方米,铺设直径1000厘米的排水管1034延长米,安装路灯30基杆,绿化植树414株。该工程需投入资金668万元,目前已开工,预计8月竣工。 山城路南段改造工程(大宁街—南出口)。道路全长851米,油路宽14米,需摊铺油路11914平方米,两侧人行道铺设彩砖10212平方米,铺设直径700厘米的排水管851延长米,安装路灯25基杆,绿化植树342株。该工程需投入资金514万元,6月开工,9月竣工。 城市公厕改造工程。公厕是反映城市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范的重要窗口,改善和提高公厕设施服务水平,是体现城市管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政府切实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方便群众生活,完善城市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今年计划改造水冲公厕15座,投资600万元,年末完成。 城市小广告治理工程。小广告作为城市管理的痼疾顽症,就像城市牛皮癣,对城市市容环境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今年将在小广告张贴成灾的重点路段站前大前、大宁街、山城路等进行重点治理,在强化管理的同时,投入资金50万元,对张贴污染墙面、电线杆进行清除粉饰处理,恢复被污染处的原来面貌。
江豚戏水折射长江水质“复苏” 长江经济带岂能“污水难收” 中新社南京3月10日电 (记者 朱晓颖)3月,长江下游300多公里江面中江豚戏水的场景引起中国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的关注:数量仅千头、多次被专家判决“出现功能性灭绝趋势”的江豚,其活跃是否预示长江水变清?   10日,多年来严密监测长江“体质”的陈进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长江水质略有好转,但量变尚未引起质变、没到跃级程度。   据历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2013年,在长江流域评测52827.1km河长中,水质劣于Ⅲ类水的河长占25.6%,比2012年劣于Ⅲ类水的河长比例下降了0.5%。   也就是说,至2013年,长江流域超七成水质达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标准,达标水体日益扩增。   “0.5%,这就是不小的成绩”,陈进认为,经过多年铁腕治污,长江水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遏制住连续恶化的趋势,能保持总体稳定,还略有好转,殊为不易。   长江水资源占中国的35%,长江流域4亿人口喝长江水,全国三分之一城市沿江而建。   多年来,长江承载航运、提供水源,还大量“饮鸩吞毒”:化工厂排污、生活垃圾倾倒、水土流失、农田排水、固体废弃物丢弃....。.   据长江流域水资源公报,2013年,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336.7亿吨、比2012年减少3.1%,其中生活污水占39.9%,工业废水占60.1%。   显见,工业排污仍是长江“吞食”的主要“毒品”之一。资料显示,长江沿线共布局62个化工园区、约2100家生产企业,化工产量占全国46%,沿线已逐步形成石化工业走廊。   对此,陈进认为,目前长江沿线绝大多数化工企业的生产规范,是满足国家环保部门要求的,它们基本可以做到达标排放的要求,“这些企业正常运行时没有问题,就怕偷排、突发事故造成污染。”   这些年,保护母亲河行动没有止步:投巨资全流域治污,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考核、官员负责制,沿岸27座城市联防联治,重拳之后,成效初现。   在陈进看来,眼下,监管污染企业、城市废污水厂,建设排污管网,保护生态湿地等“良方”收效最佳,化工企业布局、污水处理和达标排放要求愈发严格,但仍有薄弱环节,如固体污染物的存储、运输、使用、销毁管理过程漏洞等。   中国建长江经济带岂能“污水难收”?如何让产业在沿江上下游“转移”,而非污染“挪窝”?他说,认识到“碧水蓝天”有多么重要,行动落在实处,可避免“污染跟着项目走”的老路。   陈进建议,加强“史上最严”新环保法监管力度,像反腐一样,让污染者不敢、不能、不想非法排污;每个人都是污染者,当然也是减排者、监督者,鼓励污染受害者向排污企业提起法律诉讼,这是发达国家给出的最好经验;加强水质监测能力建设,鼓励实时在线水质监测。   “污染问题,与其说是技术问题,还不如说是管理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唯靠制度建设、技术进步,才能永葆长江‘一江清水向东流’。”陈进说。(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