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有海 StarWishIII
🎉相拥吧,终有一散的人们
关注数: 86 粉丝数: 99 发帖数: 39,395 关注贴吧数: 151
🇫🇮芬兰:冰雪奇缘 乘坐芬兰航空的航班拍到此时景色,湛蓝星球下我们行了长长的路,这里应真正被叫做百万森林之国,大片的针叶林覆盖了三分之二的国土行走在罗凡涅米环城而过的凯米河边,这座城被设计成驯鹿的形状来修建,唯有融合于大自然,才能在今后无尽的年岁之中,守住时间,历久弥新健康活力的早餐是由芬兰的美国电视名厨Sara La Fountain配料烹制的萨米人相信天上有一只火狐狸,它奔跑于夜空并用尾巴拍打雪花,所以出现了北极光当亲眼见到巨大的北极光在森林上空摇曳,又仿佛感觉是天神从高处掉落人间的光芬兰贝爷带我们森林徒步芬兰,芬兰有一条法规叫做每个人的权利,保证了每个人都能免费采摘森林中的大自然馈赠,只要是你喜欢吃的都行!北极光酒店的早餐是全麦面包以及黄油搭配驯鹿是罗帆涅米牧人最主要的养殖动物风趣的老牧者告诉我,圣诞老人就是骑着九只驯鹿拉的雪橇给大家送礼物它们时刻自这个世界风轻云淡般的站着,安稳,平淡,用心吃好每一根草去了拉普兰手工艺老奶奶的家,她取材大自然,制作鹿角,狼皮,鹿皮鼓等手工艺品她把自己制作的工艺品当做宝贝一样看待,仿佛她每次做完一件东西,都为其注入了一点灵魂位于芬兰和俄罗斯边境区附近,这里有一位我非常尊仰的人—Lassi先生,超过40年经验的野外动物摄影师,他带领我去往他的隐蔽点,我成功拍到金鹰、模糊的熊和乌鸦野外状态隐蔽点下拍摄的乌鸦野外状态隐蔽点下拍摄的模糊的熊,由于当时天太黑,已经开了最高ISO,依旧只能拍出模糊的样子十个芬兰人里面几乎就有3个人拥有位于湖边的木屋,这是他们夏天游泳烧烤的好去处芬兰被称为百万森木之国,他们的树木年龄越长,长的越高,相反,倒是不怎么粗这里是赫尔辛基市热闹中心的一汪清泉,喧嚣至极,必有宁静。沉默的康比教堂便是此处存在的意义。沉默不声,唯能识己。灯红酒绿,迷恋红尘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拥有者传统现代建筑,这座城市曾被誉为世界设计之都俯瞰赫尔辛基城景赫尔辛基还有着传统的有轨电车,线路几乎覆盖整个城区
🇫🇮芬兰:冰雪奇缘 乘坐芬兰航空的航班拍到此时景色,湛蓝星球下我们行了长长的路,这里应真正被叫做百万森林之国,大片的针叶林覆盖了三分之二的国土行走在罗凡涅米环城而过的凯米河边,这座城被设计成驯鹿的形状来修建,唯有融合于大自然,才能在今后无尽的年岁之中,守住时间,历久弥新健康活力的早餐是由芬兰的美国电视名厨Sara La Fountain配料烹制的萨米人相信天上有一只火狐狸,它奔跑于夜空并用尾巴拍打雪花,所以出现了北极光当亲眼见到巨大的北极光在森林上空摇曳,又仿佛感觉是天神从高处掉落人间的光芬兰贝爷带我们森林徒步芬兰,芬兰有一条法规叫做每个人的权利,保证了每个人都能免费采摘森林中的大自然馈赠,只要是你喜欢吃的都行!北极光酒店的早餐是全麦面包以及黄油搭配驯鹿是罗帆涅米牧人最主要的养殖动物风趣的老牧者告诉我,圣诞老人就是骑着九只驯鹿拉的雪橇给大家送礼物它们时刻自这个世界风轻云淡般的站着,安稳,平淡,用心吃好每一根草去了拉普兰手工艺老奶奶的家,她取材大自然,制作鹿角,狼皮,鹿皮鼓等手工艺品她把自己制作的工艺品当做宝贝一样看待,仿佛她每次做完一件东西,都为其注入了一点灵魂位于芬兰和俄罗斯边境区附近,这里有一位我非常尊仰的人—Lassi先生,超过40年经验的野外动物摄影师,他带领我去往他的隐蔽点,我成功拍到金鹰、模糊的熊和乌鸦野外状态隐蔽点下拍摄的乌鸦野外状态隐蔽点下拍摄的模糊的熊,由于当时天太黑,已经开了最高ISO,依旧只能拍出模糊的样子十个芬兰人里面几乎就有3个人拥有位于湖边的木屋,这是他们夏天游泳烧烤的好去处芬兰被称为百万森木之国,他们的树木年龄越长,长的越高,相反,倒是不怎么粗这里是赫尔辛基市热闹中心的一汪清泉,喧嚣至极,必有宁静。沉默的康比教堂便是此处存在的意义。沉默不声,唯能识己。灯红酒绿,迷恋红尘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拥有者传统现代建筑,这座城市曾被誉为世界设计之都俯瞰赫尔辛基城景赫尔辛基还有着传统的有轨电车,线路几乎覆盖整个城区
🇬🇧空袭伦敦的“演练场” 1915年4月初,德国陆军飞艇部队接收了他们第一艘新式飞艇:LZ-38号,陆军上尉【赫普特姆恩.埃里希.林纳兹】被任命为该艘飞艇的艇长。得到任命后的林纳兹上尉随即开始认真筹划针对英国的空袭行动,因为飞艇部队的官兵们普遍认为皇帝陛下很快就会同意将整个伦敦纳入攻击范围。1915年4月29日夜晚——1915年4月30日凌晨,林纳兹上尉指挥LZ-28号飞艇,开始了后来占据英国媒体头条的一系列空袭行动的第一步,这一行动持续了五周,最终他成功攻击到了伦敦。 4月29日晚上22:55左右,LZ-38号飞艇穿过费利克斯托以北的萨福克海岸,从内陆向伊普斯维奇进发。LZ-38在伊普斯维奇投下五枚燃烧弹。报纸报道说,一枚炸弹落在长老会教堂的墙壁附近,但没有引爆,随后附近的另一枚炸弹落在滑铁卢街的马路上。下一枚炸弹——似乎是一枚燃烧弹——袭击了布鲁克斯霍尔路的罗斯伯里别墅60号。房主古德温先生和他的家人没有受伤,他的邻居也没有受伤,但是大火烧毁了他的房子以及56号和58号。被毁的罗斯伯里别墅 事实上,早在1915年1月19日德军飞艇首次空袭得手后,英国官方就颁布命令,要求各个城镇必须执行严格的夜间灯火管制,然而哪怕是让一个小镇在最短时间内关掉所有灯光电源也不是简单的事情,所以当LZ-38号如魔鬼般降临时,当地依然是灯火通明。英国政府于1915年1月25日颁布的夜间灯火管制命令 随后,5枚燃烧弹落在布拉姆福德,没有造成任何破坏,然后,大约在4月30日凌晨12:20,5枚高爆炸弹和11枚燃烧弹落在内特斯特德和威廉姆,但只对当地农田的庄稼造成了损害。 在伯里圣埃德蒙兹及其周边地区,德军飞艇投掷了4枚高爆炸弹和大约40枚燃烧弹。最严重的一场火灾发生在黄油市场,一颗燃烧弹冲进了位于该市场32号房的耶利米日鞋匠店,大火迅速蔓延到邻近的建筑物。爱丽丝·克拉克在大街上开了家烟草店,她在火灾中失去了她的宠物狗,而这只狗狗是这次袭击中唯一的受害者。不远处的圣安德鲁大厅(St. Andrew 's Hall)——一个拍卖大厅——和邻近的几个马厩也发生了火灾。被烧毁的黄油市场遭殃的圣安德鲁大厅克拉克小姐被毁的烟草店,这些士兵背后的海报写的是“克拉克小姐的烟草生意将暂时在怀廷街90号进行”圣埃德蒙兹的警察收集到的德军燃烧弹,地上还有一些高爆炸弹碎片 随后,LZ-38号飞艇掉头返回邻近的韦斯特利村,在那里它投下了一枚高爆炸弹和六枚燃烧弹。接着,在Woolpit,德军飞艇又投下了几枚燃烧弹和最后四枚高爆炸弹,在空地上炸出了一个六英尺深的大坑。它最后的五枚燃烧弹投掷在克里廷圣玛丽、奥特利、布雷德菲尔德、梅尔顿和布罗梅斯韦尔,但都没有获得效果。4月30日凌晨2:00左右,LZ-38号飞艇从奥尔德堡附近离开了英国海岸。德军飞艇炸弹炸出的六英尺弹坑,这个大坑在这场空袭多年后才被填上,因为这块区域被改造为了机场 部署在雅茅斯的英国皇家海航飞机试图拦截德军飞艇,然而浓雾阻止了它继续飞行。 这场空袭虽然动静挺大,但损失属实轻微,德军投掷了超过77枚各类航弹,但没有造成一人死伤,而当地经济损失加起来也只有9010英镑。 事实上,LZ-38号飞艇在前期行动中造成的破坏都非常低,但林纳兹上尉和他的艇员们却在这些行动中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这为后来首次空袭伦敦打下了良好基础。1915年4月29日-30日德军飞艇空袭路线图 值得一提的是,《战争新闻画报》在1915年5月5日刊登了伯里圣埃德蒙兹遇袭一事的报道。但直到1915年6月,媒体才自由地报道了这些被袭击的地点。由于这些报告被认为会对德军飞艇的袭击提供帮助,1915年6月1日的D通知第217号规定,除了HMG发表的官方声明外,新闻界不得刊登任何内容。这就是1915年5月5日刊登的《战争新闻画报》,左边的照片是伯里圣埃德蒙兹的北门大街上的一个弹坑
🇬🇧空袭伦敦的“演练场” 1915年4月初,德国陆军飞艇部队接收了他们第一艘新式飞艇:LZ-38号,陆军上尉【赫普特姆恩.埃里希.林纳兹】被任命为该艘飞艇的艇长。得到任命后的林纳兹上尉随即开始认真筹划针对英国的空袭行动,因为飞艇部队的官兵们普遍认为皇帝陛下很快就会同意将整个伦敦纳入攻击范围。1915年4月29日夜晚——1915年4月30日凌晨,林纳兹上尉指挥LZ-28号飞艇,开始了后来占据英国媒体头条的一系列空袭行动的第一步,这一行动持续了五周,最终他成功攻击到了伦敦。 4月29日晚上22:55左右,LZ-38号飞艇穿过费利克斯托以北的萨福克海岸,从内陆向伊普斯维奇进发。LZ-38在伊普斯维奇投下五枚燃烧弹。报纸报道说,一枚炸弹落在长老会教堂的墙壁附近,但没有引爆,随后附近的另一枚炸弹落在滑铁卢街的马路上。下一枚炸弹——似乎是一枚燃烧弹——袭击了布鲁克斯霍尔路的罗斯伯里别墅60号。房主古德温先生和他的家人没有受伤,他的邻居也没有受伤,但是大火烧毁了他的房子以及56号和58号。被毁的罗斯伯里别墅 事实上,早在1915年1月19日德军飞艇首次空袭得手后,英国官方就颁布命令,要求各个城镇必须执行严格的夜间灯火管制,然而哪怕是让一个小镇在最短时间内关掉所有灯光电源也不是简单的事情,所以当LZ-38号如魔鬼般降临时,当地依然是灯火通明。英国政府于1915年1月25日颁布的夜间灯火管制命令 随后,5枚燃烧弹落在布拉姆福德,没有造成任何破坏,然后,大约在4月30日凌晨12:20,5枚高爆炸弹和11枚燃烧弹落在内特斯特德和威廉姆,但只对当地农田的庄稼造成了损害。 在伯里圣埃德蒙兹及其周边地区,德军飞艇投掷了4枚高爆炸弹和大约40枚燃烧弹。最严重的一场火灾发生在黄油市场,一颗燃烧弹冲进了位于该市场32号房的耶利米日鞋匠店,大火迅速蔓延到邻近的建筑物。爱丽丝·克拉克在大街上开了家烟草店,她在火灾中失去了她的宠物狗,而这只狗狗是这次袭击中唯一的受害者。不远处的圣安德鲁大厅(St. Andrew 's Hall)——一个拍卖大厅——和邻近的几个马厩也发生了火灾。被烧毁的黄油市场遭殃的圣安德鲁大厅克拉克小姐被毁的烟草店,这些士兵背后的海报写的是“克拉克小姐的烟草生意将暂时在怀廷街90号进行”圣埃德蒙兹的警察收集到的德军燃烧弹,地上还有一些高爆炸弹碎片 随后,LZ-38号飞艇掉头返回邻近的韦斯特利村,在那里它投下了一枚高爆炸弹和六枚燃烧弹。接着,在Woolpit,德军飞艇又投下了几枚燃烧弹和最后四枚高爆炸弹,在空地上炸出了一个六英尺深的大坑。它最后的五枚燃烧弹投掷在克里廷圣玛丽、奥特利、布雷德菲尔德、梅尔顿和布罗梅斯韦尔,但都没有获得效果。4月30日凌晨2:00左右,LZ-38号飞艇从奥尔德堡附近离开了英国海岸。德军飞艇炸弹炸出的六英尺弹坑,这个大坑在这场空袭多年后才被填上,因为这块区域被改造为了机场 部署在雅茅斯的英国皇家海航飞机试图拦截德军飞艇,然而浓雾阻止了它继续飞行。 这场空袭虽然动静挺大,但损失属实轻微,德军投掷了超过77枚各类航弹,但没有造成一人死伤,而当地经济损失加起来也只有9010英镑。 事实上,LZ-38号飞艇在前期行动中造成的破坏都非常低,但林纳兹上尉和他的艇员们却在这些行动中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这为后来首次空袭伦敦打下了良好基础。1915年4月29日-30日德军飞艇空袭路线图 值得一提的是,《战争新闻画报》在1915年5月5日刊登了伯里圣埃德蒙兹遇袭一事的报道。但直到1915年6月,媒体才自由地报道了这些被袭击的地点。由于这些报告被认为会对德军飞艇的袭击提供帮助,1915年6月1日的D通知第217号规定,除了HMG发表的官方声明外,新闻界不得刊登任何内容。这就是1915年5月5日刊登的《战争新闻画报》,左边的照片是伯里圣埃德蒙兹的北门大街上的一个弹坑
🇫🇮芬兰简史.8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纳粹德国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占领欧洲,当时整个西欧仅有少数地区得以幸免,这当中芬兰共和国就是较为特别的一个 当时的欧洲仅有瑞典、瑞士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中立,而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则也是法西斯专制,只不过没有参加轴心国同盟,仅与其保持紧密联系二战欧洲形势图 在芬兰这里情况又有不同:芬兰共和国本也“中立”,至少是不打算参与如此大规模的战争,但1939年苏联出兵波兰后,就在一系列复杂原因背景下对芬兰开战 芬兰由此被迫加入二战对苏作战,老实来讲当时的苏联老大哥干得“不地道”,至少也是欠考虑,所以在苏芬战争/冬季战争期间的芬兰赢得了世界舆论的支持,虽然最终还是以芬兰忍辱求和割地而结束苏芬战争/冬季战争 于是乎芬兰又在1941年再跟苏联作战,即为继续战争,只不过这次的芬兰为了“报仇”夺回在上次冬季战争失去的土地,开始跟当时的纳粹德国携手揽腕,一同对苏作战继续战争 但伴随着盟军的转折,尤其苏联方面在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的转折,开始全线反攻纳粹德国,而芬兰最终也节节败退,最终芬兰方面眼见撑不住要跟苏联单独媾和莫斯科保卫战 此时纳粹德国又不愿意失去芬兰,至少也是芬兰的领地,于是乎秘密准备军队,准备对芬兰作战。最终爆发了德国-芬兰之间的拉普兰战役拉普兰战役 由此芬兰共和国在二战当中的角色更加难以分清,它早期中立,后来抗苏,中期跟纳粹德国关系紧密,一度也被认定为法西斯轴心国国家,但后期又跟德国正面开战,投降苏联今天芬兰的位置 那么芬兰在二战当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有着什么样的立场?拉普兰战役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咱们本期聚焦拉普兰战役,看一看德国-芬兰间的正面对决,聊一聊芬兰政策的变化 拉普兰战役 拉普兰战役是发生于二战期间1944年9月,至1945年4月的一场对抗战,规模相比之下不算特别大,仅是在当时纳粹德国和芬兰共和国之间 而这场对抗战主要就发生在芬兰共和国最北的拉普兰省,拉普兰战役也就因此得名。当然实际波及范围不限于一省之地芬兰的拉普兰省 战争开始前,也就是1943年夏,在德军最高统帅部的估计下,战争形势可能会有大变,而芬兰方面的态度又使得这些参谋们确信只要时局有变,芬兰就可能抛开纳粹德国与苏联单独签订合约 所以早在1943年夏季,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就开始秘密筹备对芬兰的战役,目的就是以防止芬兰单独与苏联媾和,为苏军进军北方德军占领地开道 所以当时的德国人就计划将他们在芬兰境内或周边地区的兵力向北收缩,优先保护佩萨莫附近的镍矿,当时除了北欧的战略位置外,其境内资源也是德国人的重点“保护对象”。 为此德国人还在1943年冬至1944年初大规模使用战俘,强迫其劳动去改善挪威北部到芬兰北部的道路交通(挪威当时被德军占领,瑞典虽然保持了独立,但允许德军如入无人之境)而这些个战俘大多都是在南欧被俘的,像法国战役当中的、巴尔干半岛的这些,所以大批量的战俘只穿着薄薄的夏装就被直接投入北欧的工地 当时正是北欧的冬天,漫长又寒冷,不少战俘被活活冻死,当然德国纳粹也不在乎这些,几千万的犹太人都杀了,还在乎这点战俘?所以德国人就这样在芬兰北部通过道路运输储存了大量物资,做足了战争准备。最终在1944年夏天,芬兰决定向苏联求和时,德国人已经完全做好了战争准备。 正面冲突 就在德国地面部队向北收缩的同时,德国海军也没闲着,不仅在通往芬兰的各个航道上布了数不清的水雷,以阻止外来舰船的支援或芬兰舰队的撤出;还试图夺取苏尔萨里岛 当时德国海军通过代号为“东方冷杉行动”的战役,直接实施了夺取芬兰湾的苏尔萨里岛的行动。芬兰湾的位置 当时德军的主战派也并非全部,部分德国国防军和芬兰军队的军官都试图进行相对和平的撤退,但即便如此双方还是擦枪走火展开了战斗德国国防军 对苏尔萨里岛的战役早在苏芬草签和约之前就已经打响。当时的芬兰人按照苏联的要求,试图将所有德国军队赶出芬兰,由此芬兰、德国之间的战斗开始变激烈了。 当时的芬兰跟意大利、罗马尼亚一样,名义上跟德国有着同盟友好关系,但实际上国家之内处处被德军控制,至少也有德国驻军拉普兰战役 所以像意大利就是投降了盟军,然后跟着盟军一块儿对德作战才能够获得国家解放,当然实际上意大利的战斗力咱也都知道 所以在芬兰这里也是同理,因苏联方面要求芬兰解除其大部分部队的武装,甚至不管当时芬兰正在对德国作战当时芬兰方面顶住压力对德作战的是亚尔马·西拉斯沃将军,是他指挥了芬军对德国的战斗。也就是咱们一直说的拉普兰战役亚尔马·西拉斯沃 等到1944年10月至11月为止,他已经将大部分德军赶出了芬兰北部。但是当时德军指挥官洛塔尔·伦杜利克采用焦土战术,也就是自己得不到,那谁也别想要洛塔尔·伦杜利克 最终结果就是德军被赶出芬兰,但德军也破坏了芬兰北部的大片地区。而省会罗瓦涅米更是被烧为白地。 据统计当时约有三亿美元的财产损失,更有10万芬兰居民沦为难民,给芬兰的战后重建带来了一系列棘手问题拉普兰战役地图 战后盟军就以战争罪判处伦杜利克20年徒刑,当然那就是后话了。总之在芬兰境内的最后一支德军部队于1945年4月也被赶走。 芬兰的战争 在芬兰的继续战争中,前期在纳粹德国的支持下侵略苏联夺得大量土地,但随着德国在二战中其他战事的不利,1944年夏芬兰单独向苏联求和引发了芬兰-德国间的拉普兰战役而此前的冬季战争芬兰失去了苏芬边境的一部分土地,在继续战争结束后芬兰又失去了唯一的不冻港——佩琴加。佩琴加 在芬兰与苏联在莫斯科达成休战协议后,苏联即要求德军自芬兰境内离开,但德军并不愿离去还做足了战争准备,芬兰就必须对过去的同盟德国宣战,也就是拉普兰战争虽说在芬兰对德国的战争中芬兰损失惨重,但芬兰对德宣战也给了战后芬兰共和国一些生机,也就是战后盟军对芬兰的审判减轻 而芬兰也在战后认清了形势,开始转向中立政策,在冷战期间,跟西方、东方之间都打得火热,获得了国家的发展而这不仅让我们再次想起文章开篇的问题:芬兰在二战当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有着什么样的立场? 事实上芬兰共和国在独立建立共和国后,那就是跟苏联一边的,尽管因为历史问题苏芬有矛盾,但十月革命后列宁为首的苏维埃俄国政府跟芬兰共和国之间关系还是不错列宁 但随后芬兰内战直接让芬兰国内资本主义势力跟社会主义势力分道扬镳,这当中苏联不仅站在社会主义一边,还直接对芬兰的社会主义者进行援助 但芬兰资产阶级的胜利导致了双方意识形态的差异和矛盾,最终继续围绕着双方边界问题、历史问题、民族问题,跟当时二战前的欧洲形势,促使了苏联方面斯大林决定对芬兰用武斯大林 由此苏芬战争爆发,双方也就以这种形式成为了二战的一部分。所以芬兰最初仅仅是出于国家利益而与苏作战被卷携进了二战苏芬战争 假如当时芬兰打的不是苏联,而是另一个中立的瑞典,那么这场战争的法西斯跟法西斯的色彩还会那么浓吗? 出于国家利益和自保,芬兰跟苏联在冬季战争中“结仇”,才有的后来的继续战争。而继续战争之所以能打响还是因为芬兰有了个纳粹德国的靠山继续战争 所以当时芬兰跟纳粹德国的结盟并不完全跟德意日法西斯相同,更像是双方出于短期共同利益的暂时合作 但后来随着纳粹德国控制力的增强,以及芬兰内部领导集团思想的转变,芬兰多多少少也有点“法西斯”那味儿,表现就是“大芬兰”的构想“大芬兰”的构想 继续战争起初只是芬兰想夺回在冬季战争失去的地盘,但德芬联军收复之后,芬兰并未停止,而是继续占领土地,完成所谓“大芬兰”的构想 所以中期的芬兰其实多多少少也带有法西斯的色彩,只不过在当时的背景之下,芬兰的境遇更像罗马尼亚最后芬兰投降苏联,为此还跟德国打了一架,算是表明了自己跟轴心国之间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毕竟当时芬兰内部领导集团也换了一届,政策方方面面也是有所改变 所以到了后期的芬兰共和国又回到了最初苏芬矛盾的轨道上来,并致力于和平、中立的对外政策拉普兰战役勋章 最终,这就成为了芬兰在二战期间的表现,芬兰也由此开启了和平中立的发展道路,并在冷战期间迅速崛起,成为了今天北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之一
🇫🇮芬兰简史.7 伴随着二战进程的进行,苏芬之间关系再次发生调整,尤其是纳粹德国希特勒转向对苏作战后,芬兰方面觉得时机已到能够一雪前耻,于是乎跟纳粹德国“眉来眼去”一同对抗东边的苏联 所以继续战争虽然一方面是冬季战争的继续,另一方面也是二战法西斯与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深刻改变了芬兰的国家走向 所谓继续战争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芬冬季战争后,芬兰和苏联之间再次战斗的名称这场战争从1941年6月25日正式开始,大约也就是冬季战争芬兰认怂一年后。而最终双方战争一直持续到1944年9月19日,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局即将结束的时刻 虽说继续战争跟冬季战争之间隔了一年之久,但在芬兰方面却宣称持续战争是为了和冬季战争联系起来,认为是它是冬季战争的延续而苏联方面则不认同,认为这场继续战争是苏联卫国战争的一部分,也就是将芬兰跟纳粹德国划为“一派”,是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战斗的部分,芬兰只不过是德国的帮凶。 时至今日这种争论依旧存在,只不过咱们今天人的角度来看,继续战争对于芬兰来说确实跟冬季战争紧密相连,但直接把芬兰划为纳粹德国的帮凶又太过了,芬兰仅仅只是跟当时希特勒有过短暂的共同利益,那就是对苏作战 当时纳粹德国跟苏联的矛盾自不必说,而芬兰仅仅只是想通过继续战争夺回在冬季战争失去的土地,而冬季战争又是苏联方面带有侵略性质的,所以芬兰人就认为自己的继续战争完全正义而苏联方面确实在冬季战争犯了错误,有点大国沙文主义,以势压人的感觉,但继续战争期间苏联可是忙着打德国人,就没有主动对芬兰咋样,所以苏联人也觉得自己很委屈 事实上当时芬兰也好、苏联也罢,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了纳粹德国动向的影响,比如芬兰,就是因为希特勒从冬季战争看见了芬兰的战略位置跟重要性才在后来向芬兰伸出橄榄枝;而芬兰也是国力太弱才不得已跟纳粹德国短暂合作 所以当时很多国家都站在苏联一方,将芬兰列入纳粹势力之列,像英国就在1941年12月6日对芬兰宣战,但尽管事实上没有参加战斗。 而这种态度是错误的,因为当时芬兰无非就想夺回失地,它并不像其他纳粹国家(德意日)那样有极强野心,就算让他随便打,他也不会跟西欧诸国为敌,顶多也就是苏芬矛盾而当时的英法等国也都知道,但碍于迫切需要苏联在东线牵制和反攻纳粹德国,西方民主国家也就无论如何地“顾全大局” 所以在1947年的巴黎和平条约签定后,芬兰作为纳粹势力的一方并没有像其他纳粹国家那样受到特别大的制裁,仅仅是一种“下不为例”的简单惩戒,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这场战争归根到底还是由芬兰发动,以夺回冬季战争失去的土地为目的,并进一步向卡累利阿延伸去创造所谓大芬兰国家的一次战争。而苏联在此次战争中更多的还是防卫(跟冬季战争大不同)。 背景 继续战争尽管是冬季战争的直接产物,但根子还在苏芬矛盾,而这种矛盾自芬兰立国以来就跟苏联(当时还是俄国跟芬兰大公国)关于国境线存在争议当时争议的中心是圣彼得堡(即列宁格勒),当时此处的边界线距离苏联第二大城列宁格勒边境仅32千米,苏联人就认为极大威胁到了列宁格勒的安危由此双方进行了多次谈判、威胁乃至政变,目的就是解决边界问题。最终在一系列交涉无果后,苏联方面就准备通过军事行动吞并芬兰,使芬兰重回以往俄国附属国的地位。 由此苏芬战争/冬季战争开始了,而经过小半年的战争后,最终芬兰国力不支忍辱求和,签订《莫斯科协定》《莫斯科协定》对芬兰人来说打击很大,于是芬兰当局要求重整军队,仅1940年的军费开支就相当芬兰财政收入的45%,这其实是芬兰人的不满和准备报仇 等到1940年4月,纳粹德国开始进攻丹麦和挪威。芬兰由此丧失了化肥的进口,食品供应开始短缺,同时和西方国家的贸易渠道也被堵塞,只能向当时还能勉强维持独立的瑞典和东边的苏联购买德国势力包围之下保持中立的瑞典跟瑞士 即便如此,战争的波及也使得这种贸易不是大打折扣就是延期到达,有时还无法按时供货,无奈之下的芬兰只得转向当时“欧洲霸主”的纳粹德国。 1940年5月开始,芬兰共和国向纳粹德国靠拢:首先就是芬兰国内媒体开始停止批评德国,甚至发表不同言论都会受到政府审查,创造了一个所谓的“亲德氛围”。芬兰的曼纳海姆(左)跟希特勒(中间) 等到40年7月8日德国就和瑞典签定了允许德国武装过境的协定,这既是当时希特勒看中了芬兰重要战略位置的考量,也是芬兰寻求国家安定的无奈之举 而与此同时,苏联立即要求和芬兰签定相似的协定,也就是允许苏联部队越境的协定,这份协定最终在9月6日签定,此后芬兰在法理上成为了“不站队”的“中立国”(因为双方军队谁来都能国境,看似就互不偏袒)但苏联此后又开始干涉芬兰的内政,甚至指定某些政府成员必须辞职,这就很大程度上触动了芬兰人紧张的神经。 与此同时纳粹德国的希特勒已经计划要进攻苏联,就和芬兰开启了“眉来眼去”的过程,而芬兰由于当时的形势,也就想利用德国,很吃这一套最终在1941年春天,芬兰和德国已经谈论了联合作战的计划,6月7日德国军队进驻波特萨莫矿,6月20日芬兰政府要求芬苏边境的4万5千居民撤离。6月21日德国通知芬兰战争正式开始...... 过程 1941年6月21日,早已隐藏在芬兰海域的德国布雷艇开始在芬兰湾布置了两大片雷区,目的就是阻止苏联的波罗的海舰队进入,起到掌控制海权的作用芬兰湾位置 同时德国的轰炸机还在列宁格勒的港口和涅瓦河中投下水雷,依旧是对苏联的海上力量进行摧毁 这一切就绪后,6月22日芬兰军队正式进入奥兰群岛,同时德国军队全面通过挪威北部(当时挪威王国已经被纳粹德国占领)进入波特萨莫奥兰群岛位置 芬兰人虽然跟德国“关系密切”,但并不愿意让德国直接介入芬苏战争,或者说芬兰当局并未真的想跟纳粹德国成为一丘之貉,芬兰之所需,仅仅是德国的帮助,并不想成为德国的小弟 所以德国军队暂时没有和苏联直接大规模交火,仅在芬苏边境发生零星战斗。事后证明当时芬兰人的决策极其有远见6月25日苏联空军出动460架飞机空袭芬兰境内18个城市的机场,宣称是针对德军在芬兰的军事目标展开行动,而芬兰人自然不吃这套,于是乎继续战争正式爆发。 当时芬兰在前线布置了16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和2个长枪旅,另在波特萨莫有两个德国山地师,在萨拉有一个德国步兵师;而苏联方面预估芬兰满打满算也就10个师,事后才吃了亏。当时苏联对芬兰兵力的错误估计,以及对德作战的战力缺乏,使得苏联不仅没有在列宁格勒附近增兵,甚至还打算抽调部分兵力对德作战 于是乎在7月10日芬德联军(主要还是芬兰)攻破了苏联防线,等到7月15日就攻到拉多加湖岸,切断了当时苏军的运输线。至9月9日占领了全部卡累利阿地区,大军直逼列宁格勒。形势发展至此才引起了苏联方面的高度重视 1941年8月,芬兰军队已经全部夺回在冬季战争中被苏联夺去的领土,达到了预定的战略目标。苏芬争议领土 此前芬兰宣称芬兰和苏联的战争只是防御性的,芬兰决不会和德国结盟。但等到芬德联军进攻后,西方民主国家纷纷跟芬兰断交 7月31日英国和芬兰断绝外交;9月11日美国大使通知芬兰说:既然芬兰已经收回领土就不应该再继续参与德国围攻列宁格勒的战斗;围攻列宁格勒 9月22日英国通过挪威大使要求芬兰让所有德国军队撤出芬兰领土,甚至英国可以承认芬兰冬季战争前的边界只要芬兰军队撤回芬兰境内,否则英国将同芬兰宣战 而当时的芬兰自然没有答应这个条件,于是12月6日(芬兰独立日)英国正式向芬兰宣战。最终芬兰和德国还是结盟了,此举不仅对芬兰的继续战争有着帮助,对于纳粹德国掌控波罗的海更是有着极深的影响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转折震惊了世界,而芬兰也组织起了新一届政府,力图和苏联达成和平协议,但谈判失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4年6月9日,苏联方面开始开始在卡累利阿地区反攻,仅一天就攻破芬兰防线,德国为芬兰提供了武器支持。 44年7月,芬兰军队在苏联红军的钢铁洪流面前退回到了冬季战争结束时的战线,也就是芬兰继续战争开始前的边界内而苏联方面也就停止进攻芬兰,将注意力全部转移到波兰战线,全力击破纳粹德国。同时盟军的霸王行动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了西线战场;在北非胜利经过意大利达到欧洲的盟军也开始准备合流,法西斯欧洲势力的失败指日可待诺曼底登陆 最终等到9月19日,芬兰跟苏联在莫斯科达成协定,即芬兰交还1940年边界以外的所有领土,加上波特萨莫区域也都划割苏联,以此求和 同时还规定所有德国军队必须全部撤离芬兰领土,但当时德国军队却不愿自行离开,为此芬兰在拉普兰和此前结为盟国的德国军队干了一架,即拉普兰战役!拉普兰战役 由此战后的芬兰开始奉行中立外交政策,等到二战后,芬兰也是尽量在东西方对立的冷战中维持中立、保持平衡,而芬兰的中立也保证了瑞典的中立地位的稳固,可以说影响深远......
🇫🇮芬兰简史.6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无论对于轴心国还是同盟国来说,这场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之间的斗争都显得那么黑白分明。但就在这种正邪之间的较量中,却也有着一些个“灰色地带”,其中的代表就是二战当中的苏芬战争苏芬战争顾名思义就是苏联跟芬兰之间的大战,由于战争时间集中在1939年末到1940年初,作战基本处于冬季,所以这场战争也叫做“冬季战争”苏芬战争不像二战法西斯势力跟反法西斯势力对决那般正邪分明,更多的是处于一种“灰色地带”,而这也就使得这场战争隐藏于二战之下难以被人所觉察 咱们上期讲了苏芬战争/冬季战争的梗概,包括芬兰跟苏联的矛盾,双方如何一步步发展到剑拔弩张的程度,以及最终结果苏芬战争 苏芬战争最终是以苏联方面的惨胜而结束,但芬兰虽小却游刃有余,战后确实战败损失了一些利益,但以小搏大,在苏联这样一个大国面前尽可能保住了国家 而咱们本期就着眼于芬兰跟苏联具体的战争过程,来聊一聊芬兰如何以小博大,以弱战强 战争准备 1939年8月,纳粹德国跟苏联方面签订了为期十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且当中还有一项密约,就是德苏之间将东欧诸国秘密划分了势力范围,其中芬兰就在苏联势力范围下 当然今天来看这无异于是与虎谋皮,也有损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但其实当时苏联方面也是有难处的:至少在英法的绥靖态度中苏联看不到希望 当时纳粹德国一天天壮大并有开启战争的态势,英法等西方民主国家为了保住虚妄的和平不惜牺牲别国的利益(感情不是自己的不心疼) 当时苏联跟英法都隐隐感到德国的“不对劲”,苏联还特意主动邀请英法一同遏制德国的野心,结果被英法仇视社会主义的态势跟绥靖政策给浇灭了热情,热脸贴了冷屁股 于是苏联为了拖延时间,同时纳粹德国也为了拖延时间避免两线作战最终选择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由此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小国被划为苏联的势力范围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小国位置 在苏联完成对波兰的侵略后(即纳粹德国闪击波兰后),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小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立即交出其军事基地。 当时的苏联绝对算得上是世界性强国,所以波罗的海三小国只好同意,于是他们在1940年的夏天失去了独立,而苏联也是借此构筑所谓的“东方战线”,目的还是防范德国。东方战线 就在波罗的海三小国“认怂”后,苏联也1939年10月对芬兰与做出了相同的要求,但芬兰当然是拒绝了。于是于同年10月30号苏联进攻芬兰。 战前的苏联在人数、机械等上都占绝对优势,所以当时苏联领导人原本就预估只需几星期就可占领芬兰,但实际上芬兰支持了三个半月之久。其实当时芬兰作为一个小国并不愿意单独同一个大国相对抗。它所有的希望就是从进攻芬兰的大国的敌国方面得到援助,所以才有的日后芬兰跟纳粹德国建立的亲密联系(今天将不到,下期会讲到) 当时芬兰军事当局计划依靠曼纳海姆防线牵制并消耗苏联红军兵力,在取得外援后(事实证明外援有限,仅仅是来自瑞典的部分援助)实施反击,争取在有利条件下与苏联议和。曼纳海姆防线地图 这场战争中最令双方惊奇的是,居然曾经信奉社会主义的芬兰红军,在战争中竟然站到了芬兰一边而非苏联,尽管当时芬兰的社会主义者因为其信仰而不允许进入正式部队 可见当时苏联斯大林的“大清洗”给苏联带来了多大伤害,而芬兰也在1939年10月下旬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将陆军扩充到12.7万人,编为5个军,9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和一些独立边防部队。另有预备役人员30万,后备役“民卫军”10万以及妇女服务队10万。大清洗 尽管如此芬兰方面在数量上也仅仅面前拉到了跟苏联平齐的水平,在武器装备跟后期物资上面芬兰依旧远不及苏联:当时芬兰全军只有反坦克炮100余门,枪弹仅够2个月、炮弹仅够3个星期,空军仅有轰炸机30架,战斗机56架,侦察机59架。 所以战争期间的芬兰一直指望能得到西方大国的援助,盼星星盼月亮最终就得到了有限的帮助。原因就是当时纳粹德国正忙于入侵西欧,无暇也不愿惹苏联,而英法方面更不必多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当时的瑞典与挪威因害怕德国把战火扩及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事实上后来德国确实这么干了)而拒绝本打算支援芬兰的英法军队过境。其结果就是芬兰等到战争快结束才陆续得到英法援助的156架飞机、400余门火炮、85门反坦克炮和其他一些军用物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但此时的芬兰已经陷入弹尽粮绝,所有的援助也就无济于事,最终芬兰忍辱求和。在此期间苏联则动用了54万大军,在芬兰防线面前惨胜 战争过程 整场苏芬战争从1939年11月30日正式打响,历经3个半月后到1940年3月13日以芬兰忍辱求和而结束战争前前后后共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939/11/30-1940/1/31)和第二阶段(1940/2/1-1940/3/13) 苏联红军的进攻态势贯穿了战争始终,也就是说劣势的芬兰军队始终处于防御态势。但芬兰方面仍然是以小博大,以弱胜多,打出了诸多经典战例芬兰的防御布阵 在战争第一阶段中(历时62天),苏联红军在前苏联芬边界全线的4个地区发起进攻,四个地区皆为主攻方向。苏军进攻方向 双方经过一番激战后,最终苏联红军方面只在战线北端达成预定目的,其他地区均遭惨败,于是苏联方面被迫停止进攻,开始重新调整部署增调兵力,准备再次进攻。 尤其在卡累利阿地峡,在芬兰人的曼纳海姆防线面前,苏联红军多次试图突破曼纳海姆防线的计划跟行动都未得逞。还消耗了大量的红军兵力卡累利阿地峡与曼纳海姆防线 当时该处指挥官是苏联红军弗谢沃洛德·费奥多洛维奇·雅科夫列夫,下辖苏联第7集团军的7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和2个坦克旅。主要进攻维堡方向。 而芬兰军队方面则集中了两个军,约5个师的兵力防守。白天芬兰军队就以近战火力配合坚固防线和有利地形杀伤苏联红军战士、摧毁坦克;等到晚上,芬兰就派滑雪小分队袭扰苏联红军的后方,把苏联红军打得疲惫不堪。滑雪小分队 所以当时苏联红军投入多个梯队轮番进攻,都无法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苏军的失利既有芬兰方面的顽强抵抗,也有苏军内部配合不利指挥不善的因素) 等到12月底,在苏联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仅仅只攻占了芬兰军队大约20-60公里纵深的保障地带。于是苏军被迫停止进攻。双方形成对峙转入袭扰战: 在苏芬边界中段,苏联红军2个师被歼,当时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的部队也遭到顽强阻击。最后将战役发展到了给芬兰军队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崔可夫 1939年12月,苏联红军当局鉴于各线苏联红军均损失惨重,决定停止进攻开始重新拟订作战计划。 苏军在1940年1月7日在卡累利阿地峡特别成立了西北方面军,任命原基辅军区司令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任方面军司令,接替此前苏芬战争方案制定者梅列茨科夫担任前线总指挥。铁木辛哥 苏联方面还向苏芬边界增调了24个步兵师、20个炮兵团和15个新建的航空兵团。也专门对芬兰方面进行了长期的侦察与训练,专门演练了突破防线和摧毁坚固防御工事的有效方法。曼纳海姆防线工事遗址 就在苏联方面重整旗鼓的同时,芬兰军队也调整了兵力部署:将前线兵力由5个师增加到6个师。战争的第二阶段就由此开启 新阶段 第一阶段结束后,苏芬双方经过短暂的休整,最终又在1940年2月1日开启了第二阶段(历时41天)在新的这一阶段,苏联红军西北方面军集中了第7、第13集团军,共计21个步兵师、6个坦克旅的兵力,在卡累利阿地峡实施重点进攻 吸取了前一阶段的教训,苏联方面将这一阶段重点放在了曼纳海姆防线上,集中优势兵力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作战,苏军最终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攻占了维堡曼纳海姆防线遗址 由此芬兰方面失去了抵御苏军最有效且坚固的防线,由此被迫按照苏联提出的条件签订了和约,结束了战争。 苏联红军为了攻下曼纳海姆防线出动了飞机500多架,火炮440多门,对芬兰军队阵地及其后方进行了猛烈的航空火力准备和炮火准备苏军 就在进攻前的24小时内,苏军共发射炮弹30多万发,摧毁了芬兰军队的大部分火力点,为进攻创造了条件。 2月12日凌晨,苏联红军开始进攻,历经3天的苦战跟伤亡,苏军梅列茨科夫的第7集团军在曼纳海姆防线的主要防御地带打开了一个宽5公里、纵深5-6公里的突破口,芬兰军队则主动退守第2防御地带。梅列茨科夫 随后苏军第7集团军开始突破第2防御地,多次冲击仍未得手,苏军方面又开始调整部署,芬兰军队趁机休整,将拉多加湖以北的部分兵力南调,加强在卡累利阿地峡的防御。 2月28日苏联红军恢复进攻,逼近芬兰军队后方的防御地带。苏军第7集团军右翼从东北方向包围维堡筑垒地域,而左翼则从冰封的海面上越过维堡湾、绕过维堡城,直接切断了通往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公路,由此攻占了维堡大部地区。维堡战役 1940年3月11日,苏联红军对维堡发起强攻,在付出不小伤亡代价之后最终夺占了维堡。由此芬兰方面失去了战略优势,当局不得不考虑停战 战争,战争 苏联空军的空袭中使用了子母弹形式的燃烧弹,一时间引来了多方面的指责,而当时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却辩称苏联空军并未轰炸芬兰,而是为都市内饥饿的工人空投“面包” 因此芬兰人后来将苏联空军的炸弹戏谑地称为“莫洛托夫的面包篮”。但戏谑归戏谑,苏联方面的确实在这场战争中“不占理” 当时苏联的行为明显带有侵略性,由此引起许多外国团体的不满,纷纷送来物资和药品援助芬兰,甚至已经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芬兰移民也都回来参加战斗。苏军 据统计,苏芬战争期间约有一千名丹麦志愿者、八百多位挪威志愿者、三百多位英国志愿者跟三百多芬兰移民参加战斗。更有许多外国记者来芬兰进行采访报道。 而当时的瑞典还只是“不结盟国家”,也支援了芬兰军事物资和一些现金,更有八千多位瑞典志愿者准备到芬兰参加战斗 总而言之这场战争的舆论是支持芬兰的,而结果却是芬兰终究没有等到他们所期待的大国援助,仅仅是世界人道主义的援助无法帮助芬兰取胜,最终芬兰是失败了芬兰军队 当然战争期间的芬兰抵抗还是很顽强的,毕竟对于芬兰人来说这无异于是一场“卫国战争”,期间芬兰人的智慧也是得到了充分发挥: 芬兰军队大量使用以玻璃瓶等容器盛装石油、磷、助燃剂等物的燃烧瓶(最早发明于西班牙内战),对苏军阵地跟车辆投掷造成伤害燃烧瓶 久而久之芬兰人就将其称之为“这是给莫洛托夫的鸡尾酒”,于是“莫洛托夫鸡尾酒”就成为了燃烧瓶的别称并且此次战争中还涌现出了著名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他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就用芬兰版的莫辛纳甘步枪射杀了542名苏军,还有冲锋枪击杀了数百,击杀总数达到了705人,一举成为世界上杀敌最多的狙击手 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狙击之王、“白色死神”、芬兰民族英雄等称号。但战争终究不是决斗,最终芬兰还是忍辱求和“白色死神”——西蒙.海耶 求和后的芬兰并没有就此放弃国家主权与独立,而苏芬矛盾也并未烟消云散,事实上在当时历史背景之下,两国矛盾愈加深刻,最终导致了芬兰跟苏联的继续战争......
🇫🇮芬兰简史.5 当人类进入二十世纪,接连发生一系列影响历史走向的大事件:一战、二战、冷战...在这当中,苏联的建立发展无疑对整个20世纪起到了重要影响,改变了人类发展轨迹。就在诸多被苏联改写历史的国家当中,有一个“近邻”名声大噪,它就是敢在二战中以小博大硬刚苏联的芬兰!芬兰历史一波三折,在远古时期大多数时间都是原始部落阶段;好不容易进入了中世纪封建化,又长期成为瑞典跟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丧失独立与主权 1917年12月6日芬兰独立,正式成为了今天的芬兰共和国,但独立归独立,独立后的芬兰又得面临国家建设任务,在社会主义跟资本主义之间,芬兰又在1918年发生了内战(参见上期内容)芬兰内战 1918年5月,芬兰政府军(资产阶级)最终胜利,标志着芬兰最终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与此同时,芬兰也就跟隔壁刚刚十月革命成功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苏俄产生了矛盾 1918芬兰内战中,苏俄主要站在芬兰无产阶级一边进行援助,伴随着芬兰内战的政府胜利,与苏俄紧密相连的芬兰共和国自然少不了与之摩擦芬兰位置 双方摩擦先是最小的领土争议,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苏俄变成苏联,最终芬兰-苏联之间的矛盾被无限扩大,双方剑拔弩张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的苏芬战争,即冬季战争也就由此而来。咱们本期就着眼于这场苏联对芬兰的战争,看一看芬兰跟苏联在二战中的关系发展 背景 自17世纪以来芬兰就一直是瑞典王国的东部领土,但俄国为了得到西边的入海口跟瑞典反反复复斗争,最终在1700-1721年间爆发了大北方战争大北方战争 这场战争中瑞典帝国被打败并降格为王国,而新兴的俄国胜利后也就晋升为俄罗斯帝国。当时俄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彼得大帝的改革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改革相当激进(详情参见残暴野蛮又文明先进的俄罗斯近代化改革——俄罗斯简史9)。 他还在1813年将俄国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这就基本是贴着俄国西部边界了,所以1809年俄国为了保护其首都圣彼得堡的安全,对瑞典再度出兵,爆发了“芬兰战争”。圣彼得堡的位置 结果是俄国再度获胜并得到了芬兰创建“芬兰大公国”,由此芬兰成为了瑞典至俄国间的缓冲国,当时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还给予芬兰相当高的自主权(这也是芬兰独立的起点)亚历山大一世 伴随芬兰大公国的出现,等到19世纪末,由于俄国的民族主义兴起和泛斯拉夫主义的高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不但收回了芬兰的自主权,还对芬人实施所谓的“俄罗斯化”,从语言与政治上加以同化,提升帝国中央实力。亚历山大三世 该政策毫无疑问最终不可能奏效,但由此芬兰跟俄国的关系就已经受到了损害,并且由此开始双方边界开始模糊,毕竟当时芬兰也属于俄国治下,所以当时来看模糊不模糊无所谓,但这却给日后双方矛盾埋下伏笔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罗斯帝国随即参加协约国,但等到1917年俄国内部因十月革命而最终崩溃,俄国成为苏俄后立即宣布退出一战一战 由此芬兰趁机、趁乱独立(1917年12月6日),当时新生的苏俄布尔什维克政府正与同盟国的德国商讨停战的可能性,列宁于是乎与芬兰代表协商,在原则上同意了芬兰独立。列宁 但实际上当时苏俄计划组织芬兰工人政府来取代目前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并将芬兰以加盟国的形式重新并入苏联,所以才有的1918年的芬兰内战 芬兰内战期间主要是苏俄方面支持的红军(赤卫队)和白军(白卫队)的战争,后期白军方面还跟德国签订密约得到了德国的援助与出兵,所以当白军胜利后,苏俄对芬兰共和国怀有敌意,就跟它背后与德国之间暧昧的关系有关事实上当时白军的领导人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将军只是利用德国,他就像是在刀尖上跳舞,在各方势力之间游刃有余但水不沾身,本来德国人想要借此控制芬兰的如意算盘也在一战德国战败后彻底落空曼纳海姆 但同时,芬兰跟苏俄之间久积的民族问题、领土边界问题、背后势力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种种却一点点加深了芬兰-苏联矛盾 1920年芬兰与苏维埃俄国在爱沙尼亚的塔尔图签订《塔尔图条约》来划分两国边界,但此时的苏俄还在进行苏波战争(对波兰),芬兰就趁机取得了最有利的结果:苏波战争 芬兰将边界推进到紧邻沙俄旧都圣彼得堡(即列宁格勒),相距仅32公里;而北部与东部边界也远超此前,这就使得苏芬两国一直处于敌对而紧张的状态 加上芬兰内战的影响,苏联一直认为芬兰是“革命之敌”、“邪恶和反动的法西斯集团”。尤其仇视白军领导人曼纳海姆与维伊诺·唐纳,毕竟在1918年时他们与德国过于亲近维伊诺·唐纳 所以苏联政府始终认为芬兰只要有机会就会联合以德国为首的列强们入侵,加上现有边界与列宁格勒过于接近,完全没有战略缓冲,因而苏联政府始终对芬兰戒备 而芬兰方面的初期政府多由前白军领袖所主导,所以经常发出仇俄、仇共产主义的宣传,乃至是进行具有法西斯风气的社会运动,比如拉普阿运动。 当时芬兰内部部分极端民族主义者也想取得更多的领土来构筑其“大芬兰”的目标,就多次入侵苏俄边界,这无疑加剧了两国矛盾与敌视大芬兰主义 一战后的芬兰与西方各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接受了它们的军事援助。在西方专家的支援下,芬兰还在卡累利阿地峡修建了以曼纳海姆的名字命名的坚固防线。卡累利阿地峡 但芬兰亲西方的动向再次引起苏联的警惕,毕竟当时西方世界无论是民主国家还是法西斯国家都对社会主义苏联充满了敌视。 由此,多种矛盾铺垫之下,苏芬之间似乎必有一场生死之战,而这场战争也就伴随着二战的爆发而悄然来临...... 苏芬战争(1939-1940) 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签订为期十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之下还有一项秘密条款,即在两国之间的东欧国家中划分势力范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当时芬兰是被划归苏联的。当然该条约也确实是社会主义苏联犯得错误之一,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也没能彻底认清纳粹德国的狼子野心 条约签订后,就在9月1日德国就闪击波兰,闪击战迅速摧毁了波兰军队。同时苏联在后来也在东面出兵,跟德国两面夹击(此举再次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也激化了波兰-苏联矛盾)闪击波兰 所以最终是德国获得了波兰,而苏联获得了寇松线以东地区。之后纳粹德国就转而跟英法作战;苏联着手开始建立东方战线东方战线 此后苏联在10月紧急邀请芬兰政府代表赴苏谈判。苏联方面建议苏联跟芬兰双方签订互助条约来共同保卫芬兰湾,还提出了割让和调整芬兰部分领土的要求 为了补偿芬兰的领土损失,苏联表示愿意把奥涅加湖西北两倍于芬兰所割让地区的土地交给芬兰。苏芬之间领土问题 苏联此举一方面是出于对东方战线构筑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尽可能维护自身安全。但苏联的举动还是令芬兰感到怀疑。于是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提议 苏联军队由此制造了所谓的“曼尼拉事件”,也就是宣称芬兰军队炮击曼尼拉村造成了苏联士兵的死亡,要求芬兰政府赔礼道歉并将军队后撤20到25公里(感觉咋跟日本人的918事变跟77事变似的) 芬兰政府自然是一口回绝。苏联以此为借口废除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在1939年11月30日动用23个师共45万军队攻入芬兰边界,迅速抵达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同期的德国正在攻略西欧)曼纳海姆防线 1939年12月,苏联扶持并建立了以奥托·威廉莫维奇·库西宁为首的“芬兰民主共和国”政府,希望借此煽动芬兰军队中的社会主义者反叛,但实际效果几乎没有(啪啪打脸)奥托·威廉莫维奇·库西宁 苏芬战争开始后,主要战场就发生在双方富有争议的边界附近,而那里的维度咱们是知道的,本来就天寒地冻,正值冬季更是环境恶劣 这里的地形、交通、气候都不利于苏联红军的重装大部队,反倒是芬兰军队的轻装小部队成为了易守难攻的最好方式苏芬战争 时至今日芬兰也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国家之一,尤其到了冬季,漫长且寒冷、风大又雪多,气温常在零下30-40度!并且冬天一到,白昼时间迅速缩短,黑夜反倒相当漫长。如此情况下,苏联强大的工业能力跟制空优势反倒被平衡了,而一直生活在此地的芬兰人不仅熟门熟路,而且还擅长滑雪,所以战争更加结果难料 整场战争双方的作战行动围绕着四个边境地区,即卡累利阿地峡、拉多加湖东北、边界中部和贝萨谋地区。苏芬战争地图 其中卡累利阿地峡的曼纳海姆防线更是一道人工屏障,也是苏联红军进攻不可回避的巨大障碍,苏联方面在此也损失了极多的人员装备 冬季战争 苏芬战争/冬季战争本是一场大国与小国之间的战争,但处在特定环境下的攻防战,却将双方在战术上的优势拉平,由此双方在白皑皑的雪地上上演了一幕幕血红色的奔流冬季战争 最初的对芬作战预案是由苏联红军总参谋部的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沙波什尼科夫元帅所拟定。今天来看该方案还算成熟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沙波什尼科夫 但这项预案因不符合斯大林的设想最终被否定了。斯大林改由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重新拟定。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 毕竟当时苏联也处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大清洗当中很多富有经验跟指挥才能的军官被“清洗”跟镇压,最终苏联方面在实际作战中损失惨重!大清洗 但这毕竟是大国与小国的战争,芬兰尽管在战术上大胜苏联,取得了诸多以少胜多的成功案例,但战争打到最后打得还是双方国力 最终在冬季战争中,苏联以惨胜结束,而苏联国家声誉也受到很大的伤害,最后也未达到原先征服芬兰全境的战略目标。战后的合约当中,芬兰不仅保有了主权,还赢得了国际声望。更为关键的是苏联此战表现还让当时的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对发动侵略苏联的企图更具信心,并随即开始着手联系芬兰加入纳粹德国侵略苏联的计划 由此引爆了1941年6月底芬兰跟苏联之间又一次的“继续战争”......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