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有海 StarWishIII
🎉相拥吧,终有一散的人们
关注数: 86 粉丝数: 99 发帖数: 39,041 关注贴吧数: 150
🇮🇹意大利简史.1 意大利,一个位于欧州南部的亚平宁半岛上的古老国家。它东濒亚得里亚海,南临爱奥尼亚海,西为第勒尼安海,北有阿尔卑斯山。亚平宁山脉自北而南纵贯其境,把意大利分为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自然区域:北部波河流域,为富饶的冲积平原;东部狭长地带南接阿普利亚高地,适宜畜牧;西部山势渐趋平坦,形成伊达拉里亚、拉丁姆和坎佩尼亚平原,宜于农耕;南部沿海地区也适合农牧业,与半岛南端隔水相望的西西里岛,尤以盛产谷物著称。但意大利海岸线平直,缺少港湾,沿海岛屿较少,航海和对外贸易的条件则逊于希腊。意大利地图 意大利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它曾诞生了辉煌灿烂的古罗马文明。在古罗马文明灭亡后,意大利从此陷入了漫长的衰弱期,再也不复古罗马时期的辉煌。 要想知道意大利为何在罗马之后便一蹶不振,我们需要了解其漫长的历史,首先要理清意大利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时间线:意大利纪元年简表 一、史前时代 早在旧石器时代,意大利半岛就有人类活动,在亚平宁山麓和利古里亚都发现他们穴居的遗址。到了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年代开始)遗址主要在阿普利亚和西西里等地,居民已有原始农业,驯养家畜,制作陶器,聚居于圆形屋组成的村落中。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居民人口增多,逐渐向北扩散。当时的居民身材矮短,长脸黑发,属于地中海人种。 公元前2000年代初,一支操印欧语的部落从东北方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他们在意大利北部创造了青铜文化—特拉玛拉文化。特拉玛拉文化的居民广泛使用青铜器,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制造光润的灰陶和黑陶,实行火葬。他们常在湖中竖起的木桩和平台上建造房屋,并按一定布局排列成行,构成水上村落。 与此同时,在亚平宁中部山区和阿普利亚等地也发展起来了青铜文化,这些文化被统称为亚平宁文化。其居民原为游牧部落,活动范围较大,后来亦经营农业,渐趋定居。与北方居民不同,他们的埋葬方式是土葬。亚平宁文化居民主要是意大利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后裔,同时也混合了外来的一些印欧语部落居民。 大约从公元前1000年起,意大利地区进入铁器时代。在意大利半岛的北部和西部平原地区,诞生了维兰诺瓦文化。其特点除了使用铁器外,便是实行火葬,风行把骨灰置于陶罐中埋葬的习俗。居民经营农牧业,并出现了交换。财富的增长导致社会的分化。在维兰诺瓦文化后期,一些居民村落围有堡寨并联成城市的趋向。这些说明原始社会已近末期。在南方,亚平宁文化也发展为铁器文化。南北两种铁器文化逐渐接触,互相影响。而在半岛东北部和东部沿岸,从伊利里亚迁来一些印欧语部落居民,也自有其文化特点。 在金属时代,进入意大利的印欧语部落,经过不断迁徙和长期融合,逐渐占据半岛大部分地区,成为意大利主要的居民。原来的土著居民或与新来者融合一起,或被迫退至边远地区。传说为意大利最古老的利古里亚人,可能是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后代,偏居于半岛西北部山区。后来,在半岛中部和南部的印欧语部落中形成了两支地方性语言:翁布里亚—萨比利安语言和拉丁语言。说前者的有翁布里亚人、萨宾人、萨莫奈人、鲁卡尼亚人和布鲁提亚人等;说后者的有拉丁人、赫尔尼西人、厄魁人和马尔西人等。史前时代的意大利部落分布图 公元前8世纪起,又有新的移民浪潮涌向意大利。先是伊达拉里亚人来到意大利,起初活动于亚努河和台伯河之间地区,后又向外扩展势力范围。公元前8—6世纪,希腊人向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大规模移民,建立了许多殖民城邦。由于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东部遍布希腊殖民城邦,以致意大利南部地区有大希腊之称。同时迦太基人在西西里西部也建立了一些商业据点。此外,公元前5世纪,高卢人从阿尔卑斯山以北进入意大利,逐渐占据波河流域,成为当地的居民。 这一时期,意大利以半岛中部的伊达拉里亚文明为主。约公元前8世纪,一支来自小亚细亚地区的部落来到意大利的伊达拉里亚地区,统治当地的维兰诺瓦文化居民,经过长期的融合,最后形成伊达拉里亚人。伊达拉里亚人以农业为主,同时经营畜牧。为了排干沼泽地,改良土壤,他们广泛采用简单协作,兴修了各种水利设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伊达拉里亚人于公元前8—7世纪逐步过渡到阶级社会。公元前7世纪起,手工业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十分活跃。经济发展引起了社会和阶级的分化。伊达拉里亚军事、祭司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奴隶,经常从事海上贸易和海盗活动,掠取财富。他们住在山巅堡寨里,过着奢侈的生活。当时社会盛行保护制,被征服的部落居民不同程度上依附于贵族,担负各种徭役和赋税。奴隶人数很多,大多充当家庭仆役。伊达拉里亚社会还保留着母系制残余,妇女享有较为独立和自由的地位。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伊达拉里亚人建立了城市国家,重要的有卡勒、塔魁尼、伏尔西、维图洛尼亚、沃尔西尼和维爱等。国王称作卢库摩,执掌国家大权。至公元6世纪,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卢库摩被季拉特(由选举产生的行政长官)所取代,实际上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伊达拉里亚城市国家的军队有骑兵和重装步兵,还拥有大批战舰。全境12 个城市国家结成联盟,不过仅有宗教性质:城市联盟每年例行集会,各城市派代表参加,在沃尔西尼附近的伏尔吐乌娜女神庙举行庆典。伊达拉里亚人始终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各城市国家皆独立自主,各自为政。 公元前6世纪,伊达拉里亚势力达到鼎盛。其势力范围南达拉丁姆和坎佩尼亚,北抵波河流域。强大的伊达拉里亚人并不满足现状,他们继续向南扩张,进入到南意大利地区,与殖民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爆发了大规模冲突。公元前535年,伊达拉里亚人舰队击败希腊舰队,将希腊人赶出了科西嘉岛。但好景不长,希腊殖民城邦丘米于公元前524年在第一次丘米战争中重创伊达拉里亚人。战争的失败不仅使伊达拉里亚人的南扩趋势受阻,更削弱了其对拉丁姆和坎帕尼亚等地区的控制。公元前474年,伊达拉里亚人与希腊人爆发第二次丘米战争,伊达拉里亚人再次战败。拉丁人乘机反抗,萨莫奈人又攻占他们在坎佩尼亚的重要据点卡普亚,迫使伊达拉里亚人退出意大利中部地区。公元前5世纪末,他们所控制的波河流域也为高卢人所侵占。后来罗马兴起,伊达拉里亚城市国家相继被征服,终于全部被兼并。 二、罗马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罗马一带就有居民生活,属于亚平宁文化。约在公元前2000年代初,属于维兰诺瓦文化的拉丁部落分支移居罗马,融合了原先的亚平宁文化居民,在台伯河畔的帕拉丁等山岗建立了居住地。不久,从意大利中部山区来的萨宾部落,也占据了奎里那尔和厄斯奎林等山岗。公元前8世纪,罗马居民普遍使用铁器,经营农牧业,他们居住的村落散布于罗马诸山岗之巅,以墓地和自然屏障为界线,彼此隔离,各自组成公社。到公元前7世纪,分散的山村公社逐步走向联合,以帕拉丁为中心的拉丁部落建立了“七丘联盟”。随后,拉丁部落又与住在奎里那尔等山村的萨宾部落实行联合,发展为“四区之城”。 相传,拉丁部落首领罗慕路斯于公元前753年建立了罗马城,开启了罗马的王政时代。罗慕路斯死后,萨宾部落首领努玛成为第二位罗马国王。努玛进行历法改革,制定了宗教政策,建立了行会制度,推动了罗马城的繁荣发展。努玛死后,拉丁部落首领图鲁斯成为了第三位罗马国王。图鲁斯积极对外扩张,先后同萨宾人与维爱伊人作战,传说被闪电击死。图鲁斯暴毙后,萨宾人安库斯被公民大会推举为第四任罗马国王。安库斯继续对外扩张,征服了台伯河口的奥斯提亚,使罗马和地中海直接连通,推动了罗马对外贸易的繁荣。 安库斯死后,伊达拉里亚人老塔克文入主罗马,于公元前616年建立了塔克文王朝。公元前579年,老塔克文被前任国王安库斯的儿子们暗杀,他的女婿塞尔维乌斯继承王位。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终于在罗马确立了原始君主制,完成了古罗马由氏族部落向城邦国家的过渡。塞尔维乌斯于公元前534年被自己的女婿“高傲者”塔克文谋杀。“高傲者”塔克文相传是个暴君,他压制打击贵族势力,使王权和贵族的矛盾日趋尖锐。在其统治时期,对外不断扩张,在国内又大兴土木,加重了平民的负担。公元前510年,贵族联合平民的力量,终于驱逐了塔克文及其家族,继而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开启了共和国时期。 “高傲者”塔克文在被驱逐后,曾从伊达拉里亚城邦维爱和塔魁尼引兵反扑,结果遭到失败。但随后,伊达拉里亚城邦克鲁西昂的国王波尔辛纳率军攻占了罗马。至公元前506年,波尔辛纳之子在阿里西亚战争中被希腊城邦丘米和拉丁城市联军打败,罗马共和国恢复了独立。 罗马共和国独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形势。罗马先和拉丁城市结盟,战败了沃尔斯奇人和埃魁人,后经三次维爱战争,终于在公元前396 年攻陷伊达拉里亚城邦维爱。这样,罗马解除了直接威胁,控制了台伯河流域广大地区。 但此后不久,北方的高卢人大举南下,于公元前390年大败罗马人,攻破罗马城。罗马人被迫缴纳高额的赎金以换取高卢人的撤军。经此一役后,罗马元气大伤。伊达拉里亚人、沃尔斯奇人和赫尔尼西人乘机侵犯罗马,一些拉丁城市也背叛了与罗马的盟约。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战斗,罗马才恢复了它在拉丁姆的霸主地位。 随着罗马实力的恢复,它开始向南扩张,与萨莫奈人发生冲突。在第一次萨莫奈战争(公元前343—前341年)后,罗马占领了坎佩尼亚重镇卡普亚。但接着,拉丁同盟(三十个拉丁人城邦结成的同盟)起兵反抗罗马,爆发了拉丁战争(公元前340—前338年)。最终,罗马取得胜利,拉丁同盟遂被解散。拉丁战争后,罗马又发动了第二次萨莫奈战争(公元前327—前304年),经过艰苦征伐,罗马人最终战胜了萨莫奈人。不久,不甘失败的萨莫奈人联合伊达拉里亚人、翁布里亚人和高卢人同罗马作战,爆发第三次萨莫奈战争(公元前298—前290 年),最后被罗马击败。从此,意大利中部地区都落到罗马手中。 接着,罗马向南意大利扩展势力,干预当地事务。罗马舰队驶入他林敦海湾,与希腊殖民城邦他林敦发生战争。经过漫长的战争,罗马于公元前272年兼并了他林敦,南意大利一些城邦和部落也先后被罗马降服。希腊人势力被逐出意大利。至此,除高卢人仍占据波河流域以外,意大利其余地区都臣服于罗马。初步统一意大利的罗马共和国 罗马在征服意大利后继续向海外扩张,与西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发生冲突。公元前264—前146年间,罗马与迦太基为争夺西地中海霸权爆发了三次布匿战争。罗马在战争中大获全胜,迦太基被摧毁,高卢、西班牙与北非部分地区沦为罗马的行省。罗马由此确立了西地中海地区的霸权。罗马战胜西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后,便向东地中海地区扩展势力。罗马先后发动马其顿战争、叙利亚战争等一系列战争,攻占了马其顿、希腊与小亚细亚的广大地区。至此,罗马控制了东地中海地区,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霸国。建立了地中海霸权的罗马共和国 随着罗马版图的不断扩张,罗马的奴隶制得到迅速发展。奴隶主残酷压迫和剥削奴隶,激化了奴隶与奴隶主的阶级矛盾,并先后引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阿普利亚牧奴起义等大规模奴隶起义。与此同时,奴隶的大量使用产生了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现象,造成罗马兵源危机,进一步激化了罗马的社会矛盾。而这最终引发了格拉古兄弟的改革。改革虽以失败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元老贵族势力,改进了国家行政和司法管理机能,一定程度上延续了罗马共和国。 公元前111年,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向罗马宣战,引发了朱古达战争。战争初期,腐朽的罗马军队连连败北,引发了罗马内部的不满。公元前107年,罗马名将马略出任执政官。为了增强罗马军事力量,取得战争胜利,马略实行了军事改革,使腐朽的罗马军队重焕生机。经过整顿的罗马军队所向披靡,向南赢得了朱古达战争的胜利,向北粉碎了日耳曼人的入侵。这只强大的军队为罗马后续的扩张提供了保障。 公元前91年,意大利同盟者为争取罗马公民权发动了浩大的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为了镇压起义,罗马元老院向同盟者授予罗马公民权。在罗马的分化打击下,起义军终于在公元前88年被镇压下去。同盟者战争使罗马的公民权扩散到整个意大利地区,并冲破了旧的城邦制度的框架,改变了意大利社会政治结构,把罗马控制下的意大利各城市和部落组成的联盟,变成了以罗马为核心的意大利统一国家,因而也加速了意大利各地区和罗马的融合过程。 公元前88年,平定了起义的罗马派大将苏拉率军东征在同盟者战争期间侵扰罗马边疆的本都王国。但苏拉率军尚未离开意大利,元老院又下令免除苏拉的指挥权而代之以马略。苏拉旋即带兵向罗马进军,开创了罗马人进攻自己祖国的先例。苏拉攻下罗马后,大规模屠杀自己的政敌,控制了政权。公元前87年,苏拉率军征讨东方的本都王国。经过数年征战,苏拉重创了本都王国。与此同时,苏拉的政敌们趁苏拉远征之际,再度控制了罗马。公元前83年,苏拉率军重返意大利,再度击败了政敌,并建立起了独裁统治。公元前78年,苏拉逝世,罗马恢复了共和制度。 公元前73年,声势浩大的斯巴达克起义爆发。起义军转战意大利各地,震撼罗马。罗马元老院先后命令庞培、克拉苏等疯狂镇压,终于在公元前71年消灭了起义军。斯巴达克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促使奴隶制剥削方式发生变化,起义后隶农制开始发展起来,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罗马从共和向帝制的转变过程,推进了罗马奴隶社会的发展。 斯巴达克起义被镇压后,罗马政坛仍旧动荡不安,凯撒、克拉苏与庞培先后在罗马政坛中崛起。公元前60年,凯撒、克拉苏与庞培三人出于政治需要,达成了政治同盟,史称“前三头政治同盟”。公元前53年,克拉苏前往征讨帕提亚帝国,结果战死,三头同盟的局面被打破。公元前49年,凯撒率军攻打庞培与元老院,引发罗马内战。到公元前45年,罗马内战以凯撒的胜利暂告结束。凯撒独揽大权,在罗马建立了独裁统治,沉重打击了共和制。 公元前44年,凯撒被共和派元老刺杀,罗马再度陷入了混乱。凯撒的部将安东尼与雷比达及凯撒的侄子屋大维控制了罗马政局,他们于公元前43年在波伦尼亚附近会晤,达成协议,史称“后三头政治同盟”。后三头政治同盟达成后,屋大维与安东尼共同率军消灭了占据东方的共和派分子,稳定了政局。公元前36年,屋大维与雷必达共同讨灭了盘踞在西西里、撒丁尼亚和科西嘉的绥克斯都·庞培。战后,屋大维策反了雷比达的军队,并趁机剥夺了雷比达的职权。公元前32年,屋大维向安东尼宣战,并于公元前30年讨灭安东尼,征服埃及。至此,长期陷于内战和分裂的罗马重新统一起来。鼎盛时期的罗马共和国 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赠给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正式确立元首制,标志着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屋大维依靠军队继续推行扩张政策。在东方,他利用帕提亚和亚美尼亚内部争夺王位的斗争,以军事力量为后盾采取灵活外交手腕,控制了亚美尼亚,并成功地使幼发拉底河被定为罗马和帕提亚的界河。在西方,他对西班牙和高卢继续进行征服战争,扩展帝国的疆界。经过连年苦战,公元前19年才把西班牙西北部的山地部落完全征服。接着,进军多瑙河上、中游地区,建立了里底亚、诺里克、潘诺尼亚和米西亚行省。公元前12年,罗马军队又越过莱茵河,侵入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的地区,建立了日耳曼行省。其间,潘诺尼亚爆发大起义,罗马经过三年讨伐才把起义压服下去。不久,日耳曼人又掀起反抗斗争。公元9年,罗马统帅瓦卢斯率领3个军团和9个辅助部队前去镇压,结果在条顿堡森林遭到日耳曼人围攻而全军覆没。经此一役后,莱茵河以东地区重归日耳曼人,罗马向北扩张受到阻遏,帝国北部边疆就限于莱茵河以南。 公元14年,屋大维去世,他的养子提比略继位,建立了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克劳狄王朝末代皇帝尼禄统治时期,暴虐无道,各地起义不断。68年,近卫军爆发叛乱,元老院也宣布废黜尼禄。尼禄走投无路,最后自杀,朱里亚·克劳狄王朝随之告终。 尼禄死后,行省军团纷纷拥立皇帝,互相战争,形成所谓四皇帝时代。最后,东部行省和多瑙河区军团拥立的皇帝韦柏芗战胜西部行省和近卫军推举的皇帝,建立了弗拉维王朝。公元96年,弗拉维王朝末代皇帝图密善在政变中被杀,元老院乃推举涅尔瓦为皇帝,开始了安敦尼王朝的统治。安敦尼王朝统治时期,罗马帝国达到鼎盛,在罗马历史上被称为“黄金时代”。罗马帝国鼎盛时疆域 192年,安敦尼王朝末代皇帝康茂德在近卫军政变中被杀,安敦尼王朝灭亡。康茂德死后,近卫军在半年内换了两个皇帝,行省驻军也拥立皇帝,互相攻伐。经过四年混战,潘诺尼亚总督塞维鲁得胜,建立了塞维鲁王朝。235年,亚历山大·塞维鲁在军队哗变中被杀,塞维鲁王朝宣告结束。 塞维鲁王朝灭亡后,罗马政局长期陷入混乱,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已,混战不休,史称三世纪危机。268—282年间,皇帝皆为伊利里亚人,崛起于行伍,通常称为伊利里亚诸帝。在伊利里亚诸帝统治期间,他们采取联合元老贵族的政策,无情镇压人民群众运动,并采用以蛮制蛮的办法,逐渐制止了蛮族入侵的势头,使罗马的政治危机渐趋缓和。284年,戴里克先成为皇帝,实施“四帝共治”。305年,戴克里先和共治者马克西米安同时退位,罗马再次陷入争夺皇位的内乱中。323年,君士坦丁统一罗马帝国,并于330年将首都从罗马迁到东方的君士坦丁堡,开启了君士坦丁王朝的统治。随着君士坦丁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尤利安二世于363年征伐波斯途中阵亡,君士坦丁王朝终结。 364年,多瑙河军官瓦伦蒂尼安一世被军队立为皇帝,建立了瓦伦蒂尼安王朝。瓦伦蒂尼安王朝时期,匈奴人从里海附近的草原出发,向西突进,推动了日耳曼诸部落大迁徙浪潮。西哥特人躲避匈奴兵锋,于375年越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境内避难。次年西哥特人不堪忍受罗马官员的欺压和勒索,愤然举行起义。罗马皇帝瓦伦斯亲自率军前去镇压,结果在亚德里亚堡决战中战败身亡。瓦伦斯的战死宣告了瓦伦蒂尼安王朝的终结,继位的狄奥多西一世于379年建立了狄奥多西王朝。狄奥多西与西哥特人订立和约,将色雷斯和马其顿的土地划分他们定居,供给粮食,起义才平息下来。394年,狄奥多西击败了盘踞在帝国西部的欧根尼乌斯,完成了罗马帝国最后一次统一。395年,狄奥多西去世,他把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分给长子阿卡迪乌斯,西部分给幼子霍诺里乌斯。罗马帝国从此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东、西罗马帝国疆域 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后,西哥特人在其首领阿拉里克率领下,横扫巴尔干半岛,然后进军意大利。沿途许多奴隶、隶农和农民加入西哥特人队伍,声势浩大。408年,阿拉里克包围罗马,勒索了大量钱财,才暂时退兵。410年,阿拉里克再次围困罗马,城内起义的奴隶打开了城门,放进了西哥特人,于是这座被誉为“永恒之城”的罗马城在奴隶和蛮族的内外夹攻下首次陷落。西哥特人入城后大肆劫掠。不久,他们向西进入高卢南部,继而将前已占领西班牙的汪达尔人逐走,于419年建立了以土鲁斯为都城的西哥特王国。 汪达尔人在5世纪初越过莱茵河侵入高卢,后又南下西班牙。他们在西班牙被西哥特人打败后,渡海进入北非,于439年攻克迦太基城,建立了汪达尔王国。455年,汪达尔国王该萨里克率领大批舰队渡海北上,攻陷了罗马,又把罗马洗劫一空。劫后罗马仅存居民7000人。公元420年,法兰克人侵入北高卢,并不断向邻近地区渗透,扩大地盘。勃艮第人则占领了高卢的东南部。整个西罗马帝国在蛮族的冲击下四分五裂,即将分崩离析。 当日耳曼部落向西迁徙时,匈奴人又跟踪而至。5世纪初,匈奴人攻占了多瑙河盆地,到20年代建立了阿提拉帝国,日渐强盛。451年,阿提拉率匈奴大军进入高卢,罗马联合西哥特人和勃艮第人、法兰克人共同抗击,于高卢北部的沙龙城附近发生激战,双方均损失惨重,阿提拉引兵而退。次年阿提拉又率军进攻意大利,后因军中发生瘟疫才撤走。到5世纪70年代,在人民起义和蛮族进攻的沉重打击下,西罗马帝国已经土崩瓦解。西罗马帝国已是蛮族的天下,西罗马帝国皇帝成了日耳曼雇佣军手下的傀儡。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黜了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最后灭亡。 三、奥多亚克王国 公元476年,斯基尔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奥多亚克率领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雇佣军叛乱,废黜了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并自立为王,在意大利建立了蛮族王国。奥多亚克王国地图 奥多亚克表面上宣布效忠于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却实际上控制着意大利的统治权。482年,奥多亚克征服达尔马提亚,荡灭了西罗马帝国的残余势力。487年,奥多亚克又在维也纳大败鲁吉人。 奥多亚克在意大利的统治并不长久。489年,狄奥多里克率东哥特人大举入侵意大利,将奥多亚克围困于拉文纳三年之久。493年,狄奥多里克答应与奥多亚克共治意大利,透骗其投降。但随即,狄奥多里克便在欢庆和好的筵席上背信杀死奥多亚克,尽屠其部众,奥多亚克王国就此灭亡。 四、东哥特王国 东哥特***耳曼人的一支,于公元2世纪时迁至黑海草原西部地区,在4世纪后半期形成部落联盟。375年,东哥特人被匈人击溃后,从此被匈人裹挟着西迁。453年,匈人帝国首领阿提拉去世,匈人帝国崩解,东哥特人趁机独立,并占据了潘诺尼亚地区(今匈牙利一带)。 489年,狄奥多里克在东罗马帝国的教唆下率东哥特人攻入意大利。狄奥多里克利用罗马人对奥多亚克的敌视,迅速攻占了意大利大片地区,并将奥多亚克围困于拉文纳。由于久攻不下,狄奥多里克遂和奥多亚克订约,共同治理意大利。493年,狄奥多里克在拉文纳之宴上杀害了奥多亚克,收编其余部,建立起了东哥特王国,定都于拉文纳。东哥特王国版图 526年,狄奥多里克去世,他的外孙阿塔拉里克即位。由于阿塔拉里克年幼,于是由他的母亲阿玛拉逊莎担任摄政。阿玛拉逊莎摄政时期,大力推行罗马化政策,这引发了保守贵族们的不满。534年,阿塔拉里克逝世,阿玛拉逊莎乃推举了其表弟狄奥达哈德为国王。狄奥达哈德上台后不久,便发动政变将阿玛拉逊莎流放至博赛纳湖中的一个小岛上。535年,阿玛拉逊莎被狄奥达哈德派人刺杀。 东哥特人的统治并不稳固。当地意大利人对取代奥多亚克统治的东哥特王国的同样反感,将其视为异端。而这使得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看到了光复罗马旧地的希望。535年,东罗马帝国以狄奥达哈德杀害阿玛拉逊莎为借口,派大将贝利撒留率军进攻东哥特王国。狄奥达哈德在抵抗东罗马帝国入侵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招致了东哥特人的不满。536年,狄奥达哈德被罢黜,维蒂吉斯被推举为国王。维蒂吉斯在战争中的表现同样糟糕,东罗马大军于536年末攻占罗马,540年又攻克东哥特王国首都拉文纳,维蒂吉斯投降并被押往君士坦丁堡。但东哥特人并未就此放弃抵抗,他们推举了伊尔德巴德为新的国王。但伊尔德巴德仅在位一年就被刺杀,艾拉里克被推举为王。由于艾拉里克的无能,他很快就被东哥特人废黜。541年秋,伊尔德巴德的侄子托提拉被拥立为东哥特国王。托提拉率领东哥特人展开大规模反攻,屡败东罗马军队,收复了意大利大部分地区。551年,东罗马帝国以纳尔西斯代替贝利撒留为统帅。次年,托提拉在塔吉那会战中被纳尔西斯击败,重伤身亡。托提拉死后,德亚被推举为国王,继续带领东哥特人抵抗东罗马帝国。553年,德亚被纳尔西斯斩杀,东哥特王国灭亡。554年,东罗马帝国攻克东哥特人最后一个据点,将东哥特人彻底赶出阿尔卑斯山南,意大利遂成为东罗马帝国属地。 五、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因西方后世历史学家为区分古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与东罗马帝国,而将东罗马帝国改称为拜占廷帝国。 527年,查士丁尼成为拜占庭帝国皇帝,他雄心壮志,意图光复古罗马帝国。534年,查士丁尼派大将贝利撒留攻灭汪尔达王国,收复北非故地。随后,查士丁尼命令见利撒留北上攻打东哥特王国,光复罗马旧土。这场战争异常艰苦,拜占庭帝国先后任用贝利撒留、纳尔西斯等名将为统帅,历时20余年才勉强征服东哥特王国。554年,随着拜占庭帝国攻克东哥特人的最后一个据点,意大利终于被拜占庭帝国彻底光复。查士丁尼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疆域 到了皇帝摩里斯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在意大利设置拉文那总督区,任命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行政、军事和宗教方面的大权,就连罗马主教区也处于拉文那总督区的管辖之下。 拜占庭帝国对意大利的统治也不长久。568年,阿尔博因率领伦巴第人攻入意大利,占领了伦巴第、托斯卡纳等地,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伦巴第王国,并定都于帕维亚。此后,伦巴第人继续向意大利中部挺进,于570年吞并斯波莱托地区,建立了斯波莱托公国。571年,伦巴第人又在意大利南部建立了贝内文托公国。在伦巴第人的挤压下,拜占庭帝国在意大利的统治地区退缩至中部与南部的部分地区。伦巴第王国与拜占庭帝国在意大利的疆域 751年,伦巴第王国攻陷拉文纳,拉文纳总督区尽数沦陷于伦巴第人的统治。拜占庭帝国势力虽然被赶出了意大利中部地区,但其仍死死地占据了意大利南部。 9世纪起,来自北非的阿拉伯人开始向意大利南部发起进攻,拜占庭帝国在意大利南部的统治受到动摇。10世纪初,阿拉伯人攻占西西里岛,进而攻打意大利中部与南部地区。到11世纪时,诺曼人进入到南意大利,并逐步将拜占庭帝国与阿拉伯人势力赶出南意大利。在11世纪后期,拜占庭帝国势力被逐出南意大利,拜占庭帝国对意大利的统治彻底终结。 六、伦巴第王国 伦巴第***耳曼人的一支。他们最初定居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后在1世纪时迁居至德国西北部。4世纪时,伦巴第人再次大规模南迁,于5世纪末时到达今奥地利一带。6世纪初,伦巴第人进入潘诺尼亚地区。此后,伦巴第人不断受到强大的阿瓦尔人侵袭。 568年,阿尔博因率领伦巴第人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到意大利。伦巴第人迅速攻占了北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建立起伦巴第王国,定都于帕维亚。伦巴第王国建立后,原来的部落贵族分到了大片土地,逐渐成为了王国内部的大小诸侯。 在意大利北部站稳脚跟后,伦巴第人继续向意大利中部与南部扩张,分别于570年与571年在意大利中部建立了斯波莱托公国和贝内文托公国,控制了意大利大部分地区。红色为伦巴第王国;粉色为拜占庭帝国 572年,阿尔博因逝世,克莱菲即位。克莱菲在统治两年后便撒手人寰,其死后,伦巴第人未能选出新的国王,从而陷入了长达10年的王位空窗期。直到584年,克莱菲之子奥泰利被拥立为国王,才终于结束了这一段空位期。奥泰利死后,杜林公爵阿吉勒夫于590年继任为国王。此后,伦巴第王国的各地诸侯势力日渐强大,割据一方。 直到643年,国王罗塔里主持编纂了《伦巴第法典》,并强令各地诸侯交出一半地产,地方诸侯势力才得到削弱。到了利乌特普兰德统治时期,其颁布一系列法令,并攻打拜占庭帝国,夺取了波隆那和彭塔波利斯,使王权进一步强化。 751年,伦巴第国王艾斯杜尔夫率军攻陷拉文纳,拜占庭帝国的拉文纳总督区尽数为伦巴第人所占领。753年,伦巴第王国发兵进攻拜占庭帝国的罗马城。居住在罗马的教皇立刻向拜占庭皇帝求援,但拜占庭帝国忙于应对东方的阿拉伯帝国,无暇西顾。是年冬,教皇司提反三世亲自北上来到法兰克王国求援。法兰克国王丕平答应了教皇的请求,并于754年率大军护送教皇回罗马。丕平率领的法兰克军队大败伦巴第人,并将伦巴第国王艾斯杜尔夫围困至帕维亚, 迫使其放弃进攻罗马。756年,艾斯杜尔夫再次围攻罗马。丕平也立刻挥师南下,再次击败伦巴第王国,并将其占领的大片伦巴第王国领土赠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而这也使得教皇的势力迅速崛起,在意大利中部建立起了教皇国。教皇国地图 773年,伦巴第国王狄西德里乌斯发兵进攻教皇哈德良,进抵罗马城下。法兰克国王查理曼遂以援助教皇哈德良为名,于774年出兵攻灭伦巴第王国,并给自己戴上了伦巴第人的铁王冠。伦巴第人统治意大利的时期就此终结。 七、法兰克王国 774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灭亡伦巴第王国,教皇国与斯波莱托公国也被纳入法兰克王国的势力范围。但在南意大利的伦巴第人国家—贝内文托公国并未就此归顺法兰克王国,其继续盘踞在南意大利。尽管如此,法兰克王国仍然控制了意大利北部与中部,占领了意大利大部分地区。法兰克王国时期的意大利形势图 800年,查理曼在圣彼得大教堂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从此,法兰克王国又被称为加洛林帝国。814年,查理曼去世,其子路易即位。当路易于840年去世后,法兰克王国再次陷入分裂之中。路易的三个儿子—洛泰尔、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之间展开内战,直到843年,三方签订了《凡尔登条约》,将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其中,日耳曼路易得到莱因河右岸地区和巴伐利亚,他的王国被称为东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则获得了帝国的西部,他的王国被称为西法兰克王国。洛泰尔保留了意大利中部、北部及路易、查理所占地区之间的狭长地带,并保有了皇帝的称号,他的王国被称为中法兰克王国。分裂的法兰克王国 855年,洛泰尔去世,中法兰克王国被他的三个儿子瓜分。长子路易二世分得意大利,并拥有皇帝头衔,次子查理分得勃艮第,而幼子洛泰尔二世则分得洛林。一分为三的中法兰克王国
🇮🇹意大利简史.1 意大利,一个位于欧州南部的亚平宁半岛上的古老国家。它东濒亚得里亚海,南临爱奥尼亚海,西为第勒尼安海,北有阿尔卑斯山。亚平宁山脉自北而南纵贯其境,把意大利分为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自然区域:北部波河流域,为富饶的冲积平原;东部狭长地带南接阿普利亚高地,适宜畜牧;西部山势渐趋平坦,形成伊达拉里亚、拉丁姆和坎佩尼亚平原,宜于农耕;南部沿海地区也适合农牧业,与半岛南端隔水相望的西西里岛,尤以盛产谷物著称。但意大利海岸线平直,缺少港湾,沿海岛屿较少,航海和对外贸易的条件则逊于希腊。意大利地图 意大利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它曾诞生了辉煌灿烂的古罗马文明。在古罗马文明灭亡后,意大利从此陷入了漫长的衰弱期,再也不复古罗马时期的辉煌。 要想知道意大利为何在罗马之后便一蹶不振,我们需要了解其漫长的历史,首先要理清意大利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时间线:意大利纪元年简表 一、史前时代 早在旧石器时代,意大利半岛就有人类活动,在亚平宁山麓和利古里亚都发现他们穴居的遗址。到了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年代开始)遗址主要在阿普利亚和西西里等地,居民已有原始农业,驯养家畜,制作陶器,聚居于圆形屋组成的村落中。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居民人口增多,逐渐向北扩散。当时的居民身材矮短,长脸黑发,属于地中海人种。 公元前2000年代初,一支操印欧语的部落从东北方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他们在意大利北部创造了青铜文化—特拉玛拉文化。特拉玛拉文化的居民广泛使用青铜器,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制造光润的灰陶和黑陶,实行火葬。他们常在湖中竖起的木桩和平台上建造房屋,并按一定布局排列成行,构成水上村落。 与此同时,在亚平宁中部山区和阿普利亚等地也发展起来了青铜文化,这些文化被统称为亚平宁文化。其居民原为游牧部落,活动范围较大,后来亦经营农业,渐趋定居。与北方居民不同,他们的埋葬方式是土葬。亚平宁文化居民主要是意大利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后裔,同时也混合了外来的一些印欧语部落居民。 大约从公元前1000年起,意大利地区进入铁器时代。在意大利半岛的北部和西部平原地区,诞生了维兰诺瓦文化。其特点除了使用铁器外,便是实行火葬,风行把骨灰置于陶罐中埋葬的习俗。居民经营农牧业,并出现了交换。财富的增长导致社会的分化。在维兰诺瓦文化后期,一些居民村落围有堡寨并联成城市的趋向。这些说明原始社会已近末期。在南方,亚平宁文化也发展为铁器文化。南北两种铁器文化逐渐接触,互相影响。而在半岛东北部和东部沿岸,从伊利里亚迁来一些印欧语部落居民,也自有其文化特点。 在金属时代,进入意大利的印欧语部落,经过不断迁徙和长期融合,逐渐占据半岛大部分地区,成为意大利主要的居民。原来的土著居民或与新来者融合一起,或被迫退至边远地区。传说为意大利最古老的利古里亚人,可能是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后代,偏居于半岛西北部山区。后来,在半岛中部和南部的印欧语部落中形成了两支地方性语言:翁布里亚—萨比利安语言和拉丁语言。说前者的有翁布里亚人、萨宾人、萨莫奈人、鲁卡尼亚人和布鲁提亚人等;说后者的有拉丁人、赫尔尼西人、厄魁人和马尔西人等。史前时代的意大利部落分布图 公元前8世纪起,又有新的移民浪潮涌向意大利。先是伊达拉里亚人来到意大利,起初活动于亚努河和台伯河之间地区,后又向外扩展势力范围。公元前8—6世纪,希腊人向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大规模移民,建立了许多殖民城邦。由于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东部遍布希腊殖民城邦,以致意大利南部地区有大希腊之称。同时迦太基人在西西里西部也建立了一些商业据点。此外,公元前5世纪,高卢人从阿尔卑斯山以北进入意大利,逐渐占据波河流域,成为当地的居民。 这一时期,意大利以半岛中部的伊达拉里亚文明为主。约公元前8世纪,一支来自小亚细亚地区的部落来到意大利的伊达拉里亚地区,统治当地的维兰诺瓦文化居民,经过长期的融合,最后形成伊达拉里亚人。伊达拉里亚人以农业为主,同时经营畜牧。为了排干沼泽地,改良土壤,他们广泛采用简单协作,兴修了各种水利设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伊达拉里亚人于公元前8—7世纪逐步过渡到阶级社会。公元前7世纪起,手工业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十分活跃。经济发展引起了社会和阶级的分化。伊达拉里亚军事、祭司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奴隶,经常从事海上贸易和海盗活动,掠取财富。他们住在山巅堡寨里,过着奢侈的生活。当时社会盛行保护制,被征服的部落居民不同程度上依附于贵族,担负各种徭役和赋税。奴隶人数很多,大多充当家庭仆役。伊达拉里亚社会还保留着母系制残余,妇女享有较为独立和自由的地位。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伊达拉里亚人建立了城市国家,重要的有卡勒、塔魁尼、伏尔西、维图洛尼亚、沃尔西尼和维爱等。国王称作卢库摩,执掌国家大权。至公元6世纪,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卢库摩被季拉特(由选举产生的行政长官)所取代,实际上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伊达拉里亚城市国家的军队有骑兵和重装步兵,还拥有大批战舰。全境12 个城市国家结成联盟,不过仅有宗教性质:城市联盟每年例行集会,各城市派代表参加,在沃尔西尼附近的伏尔吐乌娜女神庙举行庆典。伊达拉里亚人始终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各城市国家皆独立自主,各自为政。 公元前6世纪,伊达拉里亚势力达到鼎盛。其势力范围南达拉丁姆和坎佩尼亚,北抵波河流域。强大的伊达拉里亚人并不满足现状,他们继续向南扩张,进入到南意大利地区,与殖民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爆发了大规模冲突。公元前535年,伊达拉里亚人舰队击败希腊舰队,将希腊人赶出了科西嘉岛。但好景不长,希腊殖民城邦丘米于公元前524年在第一次丘米战争中重创伊达拉里亚人。战争的失败不仅使伊达拉里亚人的南扩趋势受阻,更削弱了其对拉丁姆和坎帕尼亚等地区的控制。公元前474年,伊达拉里亚人与希腊人爆发第二次丘米战争,伊达拉里亚人再次战败。拉丁人乘机反抗,萨莫奈人又攻占他们在坎佩尼亚的重要据点卡普亚,迫使伊达拉里亚人退出意大利中部地区。公元前5世纪末,他们所控制的波河流域也为高卢人所侵占。后来罗马兴起,伊达拉里亚城市国家相继被征服,终于全部被兼并。 二、罗马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罗马一带就有居民生活,属于亚平宁文化。约在公元前2000年代初,属于维兰诺瓦文化的拉丁部落分支移居罗马,融合了原先的亚平宁文化居民,在台伯河畔的帕拉丁等山岗建立了居住地。不久,从意大利中部山区来的萨宾部落,也占据了奎里那尔和厄斯奎林等山岗。公元前8世纪,罗马居民普遍使用铁器,经营农牧业,他们居住的村落散布于罗马诸山岗之巅,以墓地和自然屏障为界线,彼此隔离,各自组成公社。到公元前7世纪,分散的山村公社逐步走向联合,以帕拉丁为中心的拉丁部落建立了“七丘联盟”。随后,拉丁部落又与住在奎里那尔等山村的萨宾部落实行联合,发展为“四区之城”。 相传,拉丁部落首领罗慕路斯于公元前753年建立了罗马城,开启了罗马的王政时代。罗慕路斯死后,萨宾部落首领努玛成为第二位罗马国王。努玛进行历法改革,制定了宗教政策,建立了行会制度,推动了罗马城的繁荣发展。努玛死后,拉丁部落首领图鲁斯成为了第三位罗马国王。图鲁斯积极对外扩张,先后同萨宾人与维爱伊人作战,传说被闪电击死。图鲁斯暴毙后,萨宾人安库斯被公民大会推举为第四任罗马国王。安库斯继续对外扩张,征服了台伯河口的奥斯提亚,使罗马和地中海直接连通,推动了罗马对外贸易的繁荣。 安库斯死后,伊达拉里亚人老塔克文入主罗马,于公元前616年建立了塔克文王朝。公元前579年,老塔克文被前任国王安库斯的儿子们暗杀,他的女婿塞尔维乌斯继承王位。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终于在罗马确立了原始君主制,完成了古罗马由氏族部落向城邦国家的过渡。塞尔维乌斯于公元前534年被自己的女婿“高傲者”塔克文谋杀。“高傲者”塔克文相传是个暴君,他压制打击贵族势力,使王权和贵族的矛盾日趋尖锐。在其统治时期,对外不断扩张,在国内又大兴土木,加重了平民的负担。公元前510年,贵族联合平民的力量,终于驱逐了塔克文及其家族,继而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开启了共和国时期。 “高傲者”塔克文在被驱逐后,曾从伊达拉里亚城邦维爱和塔魁尼引兵反扑,结果遭到失败。但随后,伊达拉里亚城邦克鲁西昂的国王波尔辛纳率军攻占了罗马。至公元前506年,波尔辛纳之子在阿里西亚战争中被希腊城邦丘米和拉丁城市联军打败,罗马共和国恢复了独立。 罗马共和国独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形势。罗马先和拉丁城市结盟,战败了沃尔斯奇人和埃魁人,后经三次维爱战争,终于在公元前396 年攻陷伊达拉里亚城邦维爱。这样,罗马解除了直接威胁,控制了台伯河流域广大地区。 但此后不久,北方的高卢人大举南下,于公元前390年大败罗马人,攻破罗马城。罗马人被迫缴纳高额的赎金以换取高卢人的撤军。经此一役后,罗马元气大伤。伊达拉里亚人、沃尔斯奇人和赫尔尼西人乘机侵犯罗马,一些拉丁城市也背叛了与罗马的盟约。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战斗,罗马才恢复了它在拉丁姆的霸主地位。 随着罗马实力的恢复,它开始向南扩张,与萨莫奈人发生冲突。在第一次萨莫奈战争(公元前343—前341年)后,罗马占领了坎佩尼亚重镇卡普亚。但接着,拉丁同盟(三十个拉丁人城邦结成的同盟)起兵反抗罗马,爆发了拉丁战争(公元前340—前338年)。最终,罗马取得胜利,拉丁同盟遂被解散。拉丁战争后,罗马又发动了第二次萨莫奈战争(公元前327—前304年),经过艰苦征伐,罗马人最终战胜了萨莫奈人。不久,不甘失败的萨莫奈人联合伊达拉里亚人、翁布里亚人和高卢人同罗马作战,爆发第三次萨莫奈战争(公元前298—前290 年),最后被罗马击败。从此,意大利中部地区都落到罗马手中。 接着,罗马向南意大利扩展势力,干预当地事务。罗马舰队驶入他林敦海湾,与希腊殖民城邦他林敦发生战争。经过漫长的战争,罗马于公元前272年兼并了他林敦,南意大利一些城邦和部落也先后被罗马降服。希腊人势力被逐出意大利。至此,除高卢人仍占据波河流域以外,意大利其余地区都臣服于罗马。初步统一意大利的罗马共和国 罗马在征服意大利后继续向海外扩张,与西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发生冲突。公元前264—前146年间,罗马与迦太基为争夺西地中海霸权爆发了三次布匿战争。罗马在战争中大获全胜,迦太基被摧毁,高卢、西班牙与北非部分地区沦为罗马的行省。罗马由此确立了西地中海地区的霸权。罗马战胜西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后,便向东地中海地区扩展势力。罗马先后发动马其顿战争、叙利亚战争等一系列战争,攻占了马其顿、希腊与小亚细亚的广大地区。至此,罗马控制了东地中海地区,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霸国。建立了地中海霸权的罗马共和国 随着罗马版图的不断扩张,罗马的奴隶制得到迅速发展。奴隶主残酷压迫和剥削奴隶,激化了奴隶与奴隶主的阶级矛盾,并先后引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阿普利亚牧奴起义等大规模奴隶起义。与此同时,奴隶的大量使用产生了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现象,造成罗马兵源危机,进一步激化了罗马的社会矛盾。而这最终引发了格拉古兄弟的改革。改革虽以失败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元老贵族势力,改进了国家行政和司法管理机能,一定程度上延续了罗马共和国。 公元前111年,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向罗马宣战,引发了朱古达战争。战争初期,腐朽的罗马军队连连败北,引发了罗马内部的不满。公元前107年,罗马名将马略出任执政官。为了增强罗马军事力量,取得战争胜利,马略实行了军事改革,使腐朽的罗马军队重焕生机。经过整顿的罗马军队所向披靡,向南赢得了朱古达战争的胜利,向北粉碎了日耳曼人的入侵。这只强大的军队为罗马后续的扩张提供了保障。 公元前91年,意大利同盟者为争取罗马公民权发动了浩大的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为了镇压起义,罗马元老院向同盟者授予罗马公民权。在罗马的分化打击下,起义军终于在公元前88年被镇压下去。同盟者战争使罗马的公民权扩散到整个意大利地区,并冲破了旧的城邦制度的框架,改变了意大利社会政治结构,把罗马控制下的意大利各城市和部落组成的联盟,变成了以罗马为核心的意大利统一国家,因而也加速了意大利各地区和罗马的融合过程。 公元前88年,平定了起义的罗马派大将苏拉率军东征在同盟者战争期间侵扰罗马边疆的本都王国。但苏拉率军尚未离开意大利,元老院又下令免除苏拉的指挥权而代之以马略。苏拉旋即带兵向罗马进军,开创了罗马人进攻自己祖国的先例。苏拉攻下罗马后,大规模屠杀自己的政敌,控制了政权。公元前87年,苏拉率军征讨东方的本都王国。经过数年征战,苏拉重创了本都王国。与此同时,苏拉的政敌们趁苏拉远征之际,再度控制了罗马。公元前83年,苏拉率军重返意大利,再度击败了政敌,并建立起了独裁统治。公元前78年,苏拉逝世,罗马恢复了共和制度。 公元前73年,声势浩大的斯巴达克起义爆发。起义军转战意大利各地,震撼罗马。罗马元老院先后命令庞培、克拉苏等疯狂镇压,终于在公元前71年消灭了起义军。斯巴达克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促使奴隶制剥削方式发生变化,起义后隶农制开始发展起来,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罗马从共和向帝制的转变过程,推进了罗马奴隶社会的发展。 斯巴达克起义被镇压后,罗马政坛仍旧动荡不安,凯撒、克拉苏与庞培先后在罗马政坛中崛起。公元前60年,凯撒、克拉苏与庞培三人出于政治需要,达成了政治同盟,史称“前三头政治同盟”。公元前53年,克拉苏前往征讨帕提亚帝国,结果战死,三头同盟的局面被打破。公元前49年,凯撒率军攻打庞培与元老院,引发罗马内战。到公元前45年,罗马内战以凯撒的胜利暂告结束。凯撒独揽大权,在罗马建立了独裁统治,沉重打击了共和制。 公元前44年,凯撒被共和派元老刺杀,罗马再度陷入了混乱。凯撒的部将安东尼与雷比达及凯撒的侄子屋大维控制了罗马政局,他们于公元前43年在波伦尼亚附近会晤,达成协议,史称“后三头政治同盟”。后三头政治同盟达成后,屋大维与安东尼共同率军消灭了占据东方的共和派分子,稳定了政局。公元前36年,屋大维与雷必达共同讨灭了盘踞在西西里、撒丁尼亚和科西嘉的绥克斯都·庞培。战后,屋大维策反了雷比达的军队,并趁机剥夺了雷比达的职权。公元前32年,屋大维向安东尼宣战,并于公元前30年讨灭安东尼,征服埃及。至此,长期陷于内战和分裂的罗马重新统一起来。鼎盛时期的罗马共和国 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赠给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正式确立元首制,标志着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屋大维依靠军队继续推行扩张政策。在东方,他利用帕提亚和亚美尼亚内部争夺王位的斗争,以军事力量为后盾采取灵活外交手腕,控制了亚美尼亚,并成功地使幼发拉底河被定为罗马和帕提亚的界河。在西方,他对西班牙和高卢继续进行征服战争,扩展帝国的疆界。经过连年苦战,公元前19年才把西班牙西北部的山地部落完全征服。接着,进军多瑙河上、中游地区,建立了里底亚、诺里克、潘诺尼亚和米西亚行省。公元前12年,罗马军队又越过莱茵河,侵入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的地区,建立了日耳曼行省。其间,潘诺尼亚爆发大起义,罗马经过三年讨伐才把起义压服下去。不久,日耳曼人又掀起反抗斗争。公元9年,罗马统帅瓦卢斯率领3个军团和9个辅助部队前去镇压,结果在条顿堡森林遭到日耳曼人围攻而全军覆没。经此一役后,莱茵河以东地区重归日耳曼人,罗马向北扩张受到阻遏,帝国北部边疆就限于莱茵河以南。 公元14年,屋大维去世,他的养子提比略继位,建立了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克劳狄王朝末代皇帝尼禄统治时期,暴虐无道,各地起义不断。68年,近卫军爆发叛乱,元老院也宣布废黜尼禄。尼禄走投无路,最后自杀,朱里亚·克劳狄王朝随之告终。 尼禄死后,行省军团纷纷拥立皇帝,互相战争,形成所谓四皇帝时代。最后,东部行省和多瑙河区军团拥立的皇帝韦柏芗战胜西部行省和近卫军推举的皇帝,建立了弗拉维王朝。公元96年,弗拉维王朝末代皇帝图密善在政变中被杀,元老院乃推举涅尔瓦为皇帝,开始了安敦尼王朝的统治。安敦尼王朝统治时期,罗马帝国达到鼎盛,在罗马历史上被称为“黄金时代”。罗马帝国鼎盛时疆域 192年,安敦尼王朝末代皇帝康茂德在近卫军政变中被杀,安敦尼王朝灭亡。康茂德死后,近卫军在半年内换了两个皇帝,行省驻军也拥立皇帝,互相攻伐。经过四年混战,潘诺尼亚总督塞维鲁得胜,建立了塞维鲁王朝。235年,亚历山大·塞维鲁在军队哗变中被杀,塞维鲁王朝宣告结束。 塞维鲁王朝灭亡后,罗马政局长期陷入混乱,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已,混战不休,史称三世纪危机。268—282年间,皇帝皆为伊利里亚人,崛起于行伍,通常称为伊利里亚诸帝。在伊利里亚诸帝统治期间,他们采取联合元老贵族的政策,无情镇压人民群众运动,并采用以蛮制蛮的办法,逐渐制止了蛮族入侵的势头,使罗马的政治危机渐趋缓和。284年,戴里克先成为皇帝,实施“四帝共治”。305年,戴克里先和共治者马克西米安同时退位,罗马再次陷入争夺皇位的内乱中。323年,君士坦丁统一罗马帝国,并于330年将首都从罗马迁到东方的君士坦丁堡,开启了君士坦丁王朝的统治。随着君士坦丁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尤利安二世于363年征伐波斯途中阵亡,君士坦丁王朝终结。 364年,多瑙河军官瓦伦蒂尼安一世被军队立为皇帝,建立了瓦伦蒂尼安王朝。瓦伦蒂尼安王朝时期,匈奴人从里海附近的草原出发,向西突进,推动了日耳曼诸部落大迁徙浪潮。西哥特人躲避匈奴兵锋,于375年越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境内避难。次年西哥特人不堪忍受罗马官员的欺压和勒索,愤然举行起义。罗马皇帝瓦伦斯亲自率军前去镇压,结果在亚德里亚堡决战中战败身亡。瓦伦斯的战死宣告了瓦伦蒂尼安王朝的终结,继位的狄奥多西一世于379年建立了狄奥多西王朝。狄奥多西与西哥特人订立和约,将色雷斯和马其顿的土地划分他们定居,供给粮食,起义才平息下来。394年,狄奥多西击败了盘踞在帝国西部的欧根尼乌斯,完成了罗马帝国最后一次统一。395年,狄奥多西去世,他把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分给长子阿卡迪乌斯,西部分给幼子霍诺里乌斯。罗马帝国从此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东、西罗马帝国疆域 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后,西哥特人在其首领阿拉里克率领下,横扫巴尔干半岛,然后进军意大利。沿途许多奴隶、隶农和农民加入西哥特人队伍,声势浩大。408年,阿拉里克包围罗马,勒索了大量钱财,才暂时退兵。410年,阿拉里克再次围困罗马,城内起义的奴隶打开了城门,放进了西哥特人,于是这座被誉为“永恒之城”的罗马城在奴隶和蛮族的内外夹攻下首次陷落。西哥特人入城后大肆劫掠。不久,他们向西进入高卢南部,继而将前已占领西班牙的汪达尔人逐走,于419年建立了以土鲁斯为都城的西哥特王国。 汪达尔人在5世纪初越过莱茵河侵入高卢,后又南下西班牙。他们在西班牙被西哥特人打败后,渡海进入北非,于439年攻克迦太基城,建立了汪达尔王国。455年,汪达尔国王该萨里克率领大批舰队渡海北上,攻陷了罗马,又把罗马洗劫一空。劫后罗马仅存居民7000人。公元420年,法兰克人侵入北高卢,并不断向邻近地区渗透,扩大地盘。勃艮第人则占领了高卢的东南部。整个西罗马帝国在蛮族的冲击下四分五裂,即将分崩离析。 当日耳曼部落向西迁徙时,匈奴人又跟踪而至。5世纪初,匈奴人攻占了多瑙河盆地,到20年代建立了阿提拉帝国,日渐强盛。451年,阿提拉率匈奴大军进入高卢,罗马联合西哥特人和勃艮第人、法兰克人共同抗击,于高卢北部的沙龙城附近发生激战,双方均损失惨重,阿提拉引兵而退。次年阿提拉又率军进攻意大利,后因军中发生瘟疫才撤走。到5世纪70年代,在人民起义和蛮族进攻的沉重打击下,西罗马帝国已经土崩瓦解。西罗马帝国已是蛮族的天下,西罗马帝国皇帝成了日耳曼雇佣军手下的傀儡。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黜了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最后灭亡。 三、奥多亚克王国 公元476年,斯基尔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奥多亚克率领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雇佣军叛乱,废黜了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并自立为王,在意大利建立了蛮族王国。奥多亚克王国地图 奥多亚克表面上宣布效忠于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却实际上控制着意大利的统治权。482年,奥多亚克征服达尔马提亚,荡灭了西罗马帝国的残余势力。487年,奥多亚克又在维也纳大败鲁吉人。 奥多亚克在意大利的统治并不长久。489年,狄奥多里克率东哥特人大举入侵意大利,将奥多亚克围困于拉文纳三年之久。493年,狄奥多里克答应与奥多亚克共治意大利,透骗其投降。但随即,狄奥多里克便在欢庆和好的筵席上背信杀死奥多亚克,尽屠其部众,奥多亚克王国就此灭亡。 四、东哥特王国 东哥特***耳曼人的一支,于公元2世纪时迁至黑海草原西部地区,在4世纪后半期形成部落联盟。375年,东哥特人被匈人击溃后,从此被匈人裹挟着西迁。453年,匈人帝国首领阿提拉去世,匈人帝国崩解,东哥特人趁机独立,并占据了潘诺尼亚地区(今匈牙利一带)。 489年,狄奥多里克在东罗马帝国的教唆下率东哥特人攻入意大利。狄奥多里克利用罗马人对奥多亚克的敌视,迅速攻占了意大利大片地区,并将奥多亚克围困于拉文纳。由于久攻不下,狄奥多里克遂和奥多亚克订约,共同治理意大利。493年,狄奥多里克在拉文纳之宴上杀害了奥多亚克,收编其余部,建立起了东哥特王国,定都于拉文纳。东哥特王国版图 526年,狄奥多里克去世,他的外孙阿塔拉里克即位。由于阿塔拉里克年幼,于是由他的母亲阿玛拉逊莎担任摄政。阿玛拉逊莎摄政时期,大力推行罗马化政策,这引发了保守贵族们的不满。534年,阿塔拉里克逝世,阿玛拉逊莎乃推举了其表弟狄奥达哈德为国王。狄奥达哈德上台后不久,便发动政变将阿玛拉逊莎流放至博赛纳湖中的一个小岛上。535年,阿玛拉逊莎被狄奥达哈德派人刺杀。 东哥特人的统治并不稳固。当地意大利人对取代奥多亚克统治的东哥特王国的同样反感,将其视为异端。而这使得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看到了光复罗马旧地的希望。535年,东罗马帝国以狄奥达哈德杀害阿玛拉逊莎为借口,派大将贝利撒留率军进攻东哥特王国。狄奥达哈德在抵抗东罗马帝国入侵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招致了东哥特人的不满。536年,狄奥达哈德被罢黜,维蒂吉斯被推举为国王。维蒂吉斯在战争中的表现同样糟糕,东罗马大军于536年末攻占罗马,540年又攻克东哥特王国首都拉文纳,维蒂吉斯投降并被押往君士坦丁堡。但东哥特人并未就此放弃抵抗,他们推举了伊尔德巴德为新的国王。但伊尔德巴德仅在位一年就被刺杀,艾拉里克被推举为王。由于艾拉里克的无能,他很快就被东哥特人废黜。541年秋,伊尔德巴德的侄子托提拉被拥立为东哥特国王。托提拉率领东哥特人展开大规模反攻,屡败东罗马军队,收复了意大利大部分地区。551年,东罗马帝国以纳尔西斯代替贝利撒留为统帅。次年,托提拉在塔吉那会战中被纳尔西斯击败,重伤身亡。托提拉死后,德亚被推举为国王,继续带领东哥特人抵抗东罗马帝国。553年,德亚被纳尔西斯斩杀,东哥特王国灭亡。554年,东罗马帝国攻克东哥特人最后一个据点,将东哥特人彻底赶出阿尔卑斯山南,意大利遂成为东罗马帝国属地。 五、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因西方后世历史学家为区分古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与东罗马帝国,而将东罗马帝国改称为拜占廷帝国。 527年,查士丁尼成为拜占庭帝国皇帝,他雄心壮志,意图光复古罗马帝国。534年,查士丁尼派大将贝利撒留攻灭汪尔达王国,收复北非故地。随后,查士丁尼命令见利撒留北上攻打东哥特王国,光复罗马旧土。这场战争异常艰苦,拜占庭帝国先后任用贝利撒留、纳尔西斯等名将为统帅,历时20余年才勉强征服东哥特王国。554年,随着拜占庭帝国攻克东哥特人的最后一个据点,意大利终于被拜占庭帝国彻底光复。查士丁尼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疆域 到了皇帝摩里斯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在意大利设置拉文那总督区,任命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行政、军事和宗教方面的大权,就连罗马主教区也处于拉文那总督区的管辖之下。 拜占庭帝国对意大利的统治也不长久。568年,阿尔博因率领伦巴第人攻入意大利,占领了伦巴第、托斯卡纳等地,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伦巴第王国,并定都于帕维亚。此后,伦巴第人继续向意大利中部挺进,于570年吞并斯波莱托地区,建立了斯波莱托公国。571年,伦巴第人又在意大利南部建立了贝内文托公国。在伦巴第人的挤压下,拜占庭帝国在意大利的统治地区退缩至中部与南部的部分地区。伦巴第王国与拜占庭帝国在意大利的疆域 751年,伦巴第王国攻陷拉文纳,拉文纳总督区尽数沦陷于伦巴第人的统治。拜占庭帝国势力虽然被赶出了意大利中部地区,但其仍死死地占据了意大利南部。 9世纪起,来自北非的阿拉伯人开始向意大利南部发起进攻,拜占庭帝国在意大利南部的统治受到动摇。10世纪初,阿拉伯人攻占西西里岛,进而攻打意大利中部与南部地区。到11世纪时,诺曼人进入到南意大利,并逐步将拜占庭帝国与阿拉伯人势力赶出南意大利。在11世纪后期,拜占庭帝国势力被逐出南意大利,拜占庭帝国对意大利的统治彻底终结。 六、伦巴第王国 伦巴第***耳曼人的一支。他们最初定居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后在1世纪时迁居至德国西北部。4世纪时,伦巴第人再次大规模南迁,于5世纪末时到达今奥地利一带。6世纪初,伦巴第人进入潘诺尼亚地区。此后,伦巴第人不断受到强大的阿瓦尔人侵袭。 568年,阿尔博因率领伦巴第人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到意大利。伦巴第人迅速攻占了北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建立起伦巴第王国,定都于帕维亚。伦巴第王国建立后,原来的部落贵族分到了大片土地,逐渐成为了王国内部的大小诸侯。 在意大利北部站稳脚跟后,伦巴第人继续向意大利中部与南部扩张,分别于570年与571年在意大利中部建立了斯波莱托公国和贝内文托公国,控制了意大利大部分地区。红色为伦巴第王国;粉色为拜占庭帝国 572年,阿尔博因逝世,克莱菲即位。克莱菲在统治两年后便撒手人寰,其死后,伦巴第人未能选出新的国王,从而陷入了长达10年的王位空窗期。直到584年,克莱菲之子奥泰利被拥立为国王,才终于结束了这一段空位期。奥泰利死后,杜林公爵阿吉勒夫于590年继任为国王。此后,伦巴第王国的各地诸侯势力日渐强大,割据一方。 直到643年,国王罗塔里主持编纂了《伦巴第法典》,并强令各地诸侯交出一半地产,地方诸侯势力才得到削弱。到了利乌特普兰德统治时期,其颁布一系列法令,并攻打拜占庭帝国,夺取了波隆那和彭塔波利斯,使王权进一步强化。 751年,伦巴第国王艾斯杜尔夫率军攻陷拉文纳,拜占庭帝国的拉文纳总督区尽数为伦巴第人所占领。753年,伦巴第王国发兵进攻拜占庭帝国的罗马城。居住在罗马的教皇立刻向拜占庭皇帝求援,但拜占庭帝国忙于应对东方的阿拉伯帝国,无暇西顾。是年冬,教皇司提反三世亲自北上来到法兰克王国求援。法兰克国王丕平答应了教皇的请求,并于754年率大军护送教皇回罗马。丕平率领的法兰克军队大败伦巴第人,并将伦巴第国王艾斯杜尔夫围困至帕维亚, 迫使其放弃进攻罗马。756年,艾斯杜尔夫再次围攻罗马。丕平也立刻挥师南下,再次击败伦巴第王国,并将其占领的大片伦巴第王国领土赠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而这也使得教皇的势力迅速崛起,在意大利中部建立起了教皇国。教皇国地图 773年,伦巴第国王狄西德里乌斯发兵进攻教皇哈德良,进抵罗马城下。法兰克国王查理曼遂以援助教皇哈德良为名,于774年出兵攻灭伦巴第王国,并给自己戴上了伦巴第人的铁王冠。伦巴第人统治意大利的时期就此终结。 七、法兰克王国 774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灭亡伦巴第王国,教皇国与斯波莱托公国也被纳入法兰克王国的势力范围。但在南意大利的伦巴第人国家—贝内文托公国并未就此归顺法兰克王国,其继续盘踞在南意大利。尽管如此,法兰克王国仍然控制了意大利北部与中部,占领了意大利大部分地区。法兰克王国时期的意大利形势图 800年,查理曼在圣彼得大教堂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从此,法兰克王国又被称为加洛林帝国。814年,查理曼去世,其子路易即位。当路易于840年去世后,法兰克王国再次陷入分裂之中。路易的三个儿子—洛泰尔、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之间展开内战,直到843年,三方签订了《凡尔登条约》,将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其中,日耳曼路易得到莱因河右岸地区和巴伐利亚,他的王国被称为东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则获得了帝国的西部,他的王国被称为西法兰克王国。洛泰尔保留了意大利中部、北部及路易、查理所占地区之间的狭长地带,并保有了皇帝的称号,他的王国被称为中法兰克王国。分裂的法兰克王国 855年,洛泰尔去世,中法兰克王国被他的三个儿子瓜分。长子路易二世分得意大利,并拥有皇帝头衔,次子查理分得勃艮第,而幼子洛泰尔二世则分得洛林。一分为三的中法兰克王国
英国伦敦警察厅(伦敦都市警部)为什么叫做“苏格兰场”? 英国本土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四个部分组成,是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然而在英格兰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之前,英格兰与苏格兰是两个独立的王国,斯图亚特王朝之后在名义上也互不统属。直到1707年,苏格兰才与英格兰合并为英国。但英格兰与苏格兰毕竟都在大不列颠岛上,两国的交往或交战很频繁。大约在十世纪到十一世纪之间,苏格兰国王肯尼思三世在英国伦敦的威斯敏斯特购买了一块土地并建立行宫。因为肯尼思三世是苏格兰国王,所以这座行宫被称为“苏格兰场(Scotland Yard)”。1603年(万历三十年),终生未婚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与女王血缘关系最近的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继承王位,是为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因为国王是同一个人,所以英格兰与苏格兰从此形成“王朝联合”,为后来的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为英国奠定基础。可能是为了安抚苏格兰,詹姆斯一世继位后长时间住在英格兰的“苏格兰场”,“苏格兰场”由苏格兰国王的行宫逐渐转变为英格兰的政治中心之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之后,“苏格兰场”的实际所有权从国王转移到了资产阶级的立宪内阁手中,成为英格兰政府的财产。1829年,英国决定组建伦敦警察厅,负责大伦敦区的社会秩序。为了保证议会和内阁对伦敦警察厅的监督和控制,时任英国内政大臣的罗伯特·皮尔将伦敦警察厅的总部设在了距离威斯敏斯特宫不远的“苏格兰场”。自此之后,“苏格兰场”就成为伦敦警察厅的“别称”。另外,苏格兰国王修建的“苏格兰场”后来被英国陆军占用,所属的建筑如今已经大半被毁,而伦敦警察厅则在1967年搬到了如今的地址。但因为“苏格兰场”的叫法已经深入英国人心,所以搬出“苏格兰场”的伦敦警察厅依然被叫做“苏格兰场”或者“新苏格兰场”。
英国伦敦警察厅(伦敦都市警部)为什么叫做“苏格兰场”? 英国本土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四个部分组成,是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然而在英格兰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之前,英格兰与苏格兰是两个独立的王国,斯图亚特王朝之后在名义上也互不统属。直到1707年,苏格兰才与英格兰合并为英国。但英格兰与苏格兰毕竟都在大不列颠岛上,两国的交往或交战很频繁。大约在十世纪到十一世纪之间,苏格兰国王肯尼思三世在英国伦敦的威斯敏斯特购买了一块土地并建立行宫。因为肯尼思三世是苏格兰国王,所以这座行宫被称为“苏格兰场(Scotland Yard)”。1603年(万历三十年),终生未婚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与女王血缘关系最近的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继承王位,是为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因为国王是同一个人,所以英格兰与苏格兰从此形成“王朝联合”,为后来的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为英国奠定基础。可能是为了安抚苏格兰,詹姆斯一世继位后长时间住在英格兰的“苏格兰场”,“苏格兰场”由苏格兰国王的行宫逐渐转变为英格兰的政治中心之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之后,“苏格兰场”的实际所有权从国王转移到了资产阶级的立宪内阁手中,成为英格兰政府的财产。1829年,英国决定组建伦敦警察厅,负责大伦敦区的社会秩序。为了保证议会和内阁对伦敦警察厅的监督和控制,时任英国内政大臣的罗伯特·皮尔将伦敦警察厅的总部设在了距离威斯敏斯特宫不远的“苏格兰场”。自此之后,“苏格兰场”就成为伦敦警察厅的“别称”。另外,苏格兰国王修建的“苏格兰场”后来被英国陆军占用,所属的建筑如今已经大半被毁,而伦敦警察厅则在1967年搬到了如今的地址。但因为“苏格兰场”的叫法已经深入英国人心,所以搬出“苏格兰场”的伦敦警察厅依然被叫做“苏格兰场”或者“新苏格兰场”。
英国伦敦警察厅(伦敦都市警部)为什么叫做“苏格兰场”? 英国本土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四个部分组成,是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然而在英格兰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之前,英格兰与苏格兰是两个独立的王国,斯图亚特王朝之后在名义上也互不统属。直到1707年,苏格兰才与英格兰合并为英国。但英格兰与苏格兰毕竟都在大不列颠岛上,两国的交往或交战很频繁。大约在十世纪到十一世纪之间,苏格兰国王肯尼思三世在英国伦敦的威斯敏斯特购买了一块土地并建立行宫。因为肯尼思三世是苏格兰国王,所以这座行宫被称为“苏格兰场(Scotland Yard)”。1603年(万历三十年),终生未婚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与女王血缘关系最近的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继承王位,是为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因为国王是同一个人,所以英格兰与苏格兰从此形成“王朝联合”,为后来的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为英国奠定基础。可能是为了安抚苏格兰,詹姆斯一世继位后长时间住在英格兰的“苏格兰场”,“苏格兰场”由苏格兰国王的行宫逐渐转变为英格兰的政治中心之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之后,“苏格兰场”的实际所有权从国王转移到了资产阶级的立宪内阁手中,成为英格兰政府的财产。1829年,英国决定组建伦敦警察厅,负责大伦敦区的社会秩序。为了保证议会和内阁对伦敦警察厅的监督和控制,时任英国内政大臣的罗伯特·皮尔将伦敦警察厅的总部设在了距离威斯敏斯特宫不远的“苏格兰场”。自此之后,“苏格兰场”就成为伦敦警察厅的“别称”。另外,苏格兰国王修建的“苏格兰场”后来被英国陆军占用,所属的建筑如今已经大半被毁,而伦敦警察厅则在1967年搬到了如今的地址。但因为“苏格兰场”的叫法已经深入英国人心,所以搬出“苏格兰场”的伦敦警察厅依然被叫做“苏格兰场”或者“新苏格兰场”。
什么是镜中自我? 小明课上回答问题,刚开口就因为紧张说错了一个词,结果后排有同学轻轻笑了一下,但这不一定是在笑他,虽然老师也没有批评小明,但他却一直在想:别人肯定觉得我很笨。 他通过别人的反应建构了一个羞耻的自己。从那天起,他再也没在课堂上发过言,这就是很典型的镜中自我的作用。 镜中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哲学中的一个经典概念,由查尔斯霍顿·库利最先提出。他用镜子作为隐喻,认为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与别人的互动中,通过想象别人如何看我们来逐步建构起来的。 也就是说我们想象别人怎么看我们,来形成对自我的认识,别人是我们内心的镜子,我们看到的是他人眼中的自己。库里把它分成了三个心理过程: 第一步,我们会想象别人如何看我们的外在行为。比如你发了一条朋友圈,会下意识想象别人看到他时的反应。 第二步,我们想象他们我们想象他们如何评价我们。他们是觉得我厉害和有趣,还是觉得我幼稚和尴尬呢? 第三步,我们因此产生自我感受。自豪,自卑,羞耻,自信等等这些情绪不断影响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举个例子,“你”小时候作文得奖,老师当着全班夸你有天赋,你开始把“我是会写作的人”内化为自我标签,从而更愿意写,写的更好。这不是因为你本来就会写,而是别人眼中那个你很会写的你,塑造了你自己。 再举个例子,“我”小时候并不爱干净,但我的姐姐总是在我回家时夸我衣服干净,床上整洁。以至于以后我在其他地方都会刻意营造爱干净的形象。到现在,我已不满足表面的干净,还注重看不见的干净。 在库利提出理论的时代,镜中自我主要通过面对面的互动形成。但如今在各个社交平台上,我们时刻都在被看见,也不断在想象别人是如何看我们的线上形象,有的人每天发动态,有的人就算不发动态,也会下意识的为自己选一个能体现自己品味的头像或者昵称来展示给别人。他人视角已经内化成了我们大脑的默认模式,该事情的第一优先级是会先想别人怎么看,而不是自己喜不喜欢。 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提醒我们,在这个高度互联的时代,我们更容易被外界评价左右活在想象中的目光里,理解这一理论不是为了否定他人的存在感,而是为了更清醒的看见自己,意识到那些定义我们的标签,很多时候不过是社会的景象,真正的成长也许正是从识破镜子开始,从别人眼中的“我”走向我眼中的“我”。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