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儿COOº hamscoo
勇敢里面有天才、力量和魔法。
关注数: 191 粉丝数: 795 发帖数: 34,276 关注贴吧数: 131
夏志宏:有靠谱的大学排名吗?   麻省理工学院在2月底发布的2018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第一,而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18世界大学排名中处于第五的位置。我们到底应该相信哪个?   文章来源:知识分子   撰文 | 夏志宏 南方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讲座教授,致诚书院院长。   每年二月底、三月初,五花八门的大学排名纷纷出笼。每一个排名出现,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排名靠前的掩饰不住喜庆之气;靠后了的捶胸顿足,大呼不公。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排名究竟是怎么回事。   先举个例子。三个女孩,A颜值高,B智商高,C钱多。我会排A>B>C,但您比我格调高,排B>A>C。可能也有不少人会排C>B>A。   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老外会说,Apples and Oranges(苹果和橙子)。   各有各的道理。   当然,排名也有一致的时候。某个女孩漂亮、聪明贤惠、又很富有,我们把她排成第一毫无争议。但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搞什么鬼排名?   哈,您看出来了,排名或者是明显的,或者就是有争议的、有时甚至是荒谬的。   您说,这么浅显的道理谁都懂。这您可就大错特错了,排名大有学问。大到什么程度?有人由此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哇,真的?您不信去查查,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oseph Arrow)获得了1972年度的炸药奖,主要贡献之一是在社会选择领域的阿罗定理。   定理?别急,让我慢慢解释。相信我,您会搞懂的。
2017全国出生人口1723万,比2016减少63万,人口出生率仅12.43‰ 原标题:全面两孩第二年,出生人口为何不升反降? 就在人口专家为全面两孩后的出生高峰出现在2017年还是2018年而争论时,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上年减少63万人。同时,去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2.43‰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第二年,预想中的出生高峰不仅没有出现,反而出现出生人口数量和出生率的双降,这背后到底是何原因? 现实与预期的落差 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出生人口数量和人口出生率双双下降。2017年全年共出生人口1723万人,低于2016年的1786万人。人口出生率也同样出现了明显下降,去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2.43‰,2016年这一数据为12.95‰。由于与之前预测相差甚远,这个数据甚至令不少人口学界人士感到意外。 在全面两孩政策正式实施之前,卫计委牵头进行了全面两孩政策影响生育的预测研究。根据最后完成的《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变动测算总报告》,2016年放开全面两孩,2017到2021年5年间增加两孩出生数将为1719.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40万左右。其中,2017年出生人口总量将达到2109.9万人,2018年达到峰值,为2188.6万人。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第一财经记者曾采访上述报告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翟振武,他表示,由于政策目标人群备孕需要时间,所以全面两孩后出生人口的增加会逐渐显现,出生人口逐渐增加,高峰会出现在2018年。 但根据18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实际出生人口比预测数据“少了387万人”。在人口学研究领域,这样规模的差距算是惊人了。 生育堆积规模低于预期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之前,有关方面曾担忧一旦政策放开,堆积了很多年的生育意愿会集中释放出来,导致出生人口规模飙升。也正是因为这一忧虑,中国的生育政策调整采取了从独生子女政策到双独两孩,再到单独两孩,再到全面两孩的三步走策略。但从实际上看,生育堆积的规模远低于之前的预期。 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真真曾经在江苏等地进行过生育意愿的跟踪调研。她分析,此次全面两孩政策之后出现两个特点,一个是生育堆积释放迅速,之前各方预测,生育堆积会在五年左右逐步释放,现在看来要迅速得多。 “主要原因是政策目标人群中高龄育龄***重比较大,这批人比较着急,再晚可能就怀不上了。所以从2015年十月份政策一放出风来就开始备孕,2016年全面两孩第一年就有不少人生了二胎。”郑真真说。 第二个特点是生育堆积的规模远低于预期。郑真真表示,过去预测生育堆积规模,是基于一个比例的生育意愿,比如多少人有生育二孩的意愿。最早的研究曾经把有生育二孩意愿的比例定为70%,现在看来跟现实差距太大了。 郑真真2017年9月在江苏做调研时发现,生育政策变化对个人生育行为的影响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大。更多人在确定要不要二孩时,其考虑更多是基于家庭经济条件和个人的具体条件。尤其是作为生育主力的80后和90后,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受政策影响的程度更低。 “全面两孩政策目标人群里面,一部分特别想生的在政策变化前就生了,一部分人不想生,还有一部分人想生生不出来,这样算下来,你会看到政策的影响力真的要比原来预想的要低得多。”郑真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一孩减少明显 根据国家卫计委18日公布的信息,去年出生人口中约有51%是二孩,比2016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卫计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负责人解释说,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婚育年龄推迟等原因。 目前中国育龄妇女总量开始持续减少,其中20~29岁活跃育龄妇女更出现悬崖式急剧下降。根据统计,到2025年,20~29岁活跃育龄***2015年减少40%,这一变化将直接拉低人口出生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统计室主任王广州表示,一孩出生量下降明显,是去年出生人口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他表示,一孩出生量下降幅度较大,可能是因为进度效应和生育意愿降低。如果没有全面两孩政策,去年的出生人口规模下降幅度会更大。 人口统计专家、华侨大学兼职教授姚美雄认为,2017年出生人口下降表明目前民众总体生育意愿已经非常低了,下一步应该把鼓励生育的政策落实到位,减轻生育人群的养育压力,以有效增加出生人口数量。
《长江日报》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公布“双一流”建设方案 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   长江日报讯(记者明凌翔 杨佳峰 通讯员吴江龙 王潇潇 高翔)长江日报记者1月18日获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公布,两校都计划在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武汉地区7所高校共29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分别有10个、8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武汉大学:   实施四大学科计划建一批世界一流学科   武汉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到2030年,整体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一批学科位居世界一流前列;到2050年,学校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目前,武汉大学在USNew世界大学排行中居第251位,QS居第273位,有1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19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   记者发现,方案明确了武汉大学未来六大建设任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和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其中,将通过实施四大学科计划来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在该校世界一流学科领军计划中,重点建设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水利与土木矿业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图书情报与数据科学这10个世界一流学科。此外,数理化、文史哲等学科被列入该校一流基础学科行动计划,临床医学、生物工程、脑科学被列入生命医学学科腾飞计划,信息安全与大数据、宇航空间信息、人工智能、领土海洋与国际体系等则被列入战略前沿学科发展计划。   中国“两院”院士、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表示,武汉大学的一流学科涵盖文、理、工、信、医各领域,说明学校学科发展很均衡,目前正在探索自然与社会学科融合创新。武汉大学师生要共同努力,借“双一流”东风,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人才培养,力争每个学科都能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华中科技大学:   建设11个学科(群)提升学科国际竞争力   华中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到2020年,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初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2030年,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到本世纪中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享有崇高国际声誉。   华中科技大学学科整体实力近年不断攀升,3个学科国内排名第一;ESI前1%的学科领域有15个,列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前十,前1‰的学科领域有3个,并列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第六。   方案提出,华中科技大学将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持续优化学科结构,坚持分层分类建设国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基础骨干、战略性学科,现阶段以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8个入选一流建设学科为基础,重点建设11个学科(群),引领带动整体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科国际竞争力。工医要扩大优势,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理科要追求卓越,占领学术前沿,支撑和引领科技创新,若干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人文社会科学要争一流、出大师,产生重大社会影响,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若干学科接近世界一流。
南京与中科院大学举行工作会商 丁仲礼张敬华出席 1月13日,南京市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举行工作会商,就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发挥中科院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协同推进南京创新名城建设进行对接研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出席。 会商前,张敬华来到中科院南京分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土壤研究所调研,详细了解研究所建设、科学研究、科教融合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在麒麟科技城,丁仲礼、张敬华实地考察中科院南京分院、中科院大学南京学院选址及项目推进情况,并举行南京市与中科院大学工作会商,就重点合作项目等进行研究和讨论。张敬华对中科院多年来给予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说,中科院与南京市渊源深厚、合作密切,南京分院就有7个法人单位在南京,近十年来中科院系统与南京企业的合作项目超过1700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南京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中科院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正致力于推进“四个率先”,双方追求的目标高度契合,合作的空间非常广阔。希望中科院更大力度布局重大科技项目,推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技专项落户南京,支持南京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更大力度实施创新成果转化,培育更多新型研发机构,把南京作为承接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重要基地。南京市将强化要素保障,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中科院南京分院迁建和中科院大学南京学院项目建设,进一步发挥中科院系统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效应。 丁仲礼表示,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回应创新发展新要求,提供更多有效和中高端科技供给是中科院的重要责任。南京与中科院合作基础良好,希望以中科院南京分院迁建和中科院大学南京学院建设等项目推进为契机,积极探索科教融合、院地合作的有效路径,建设一流科研机构,集聚创新人才,打造创新高地,构建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的完整生态体系,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市领导刘以安、李世贵、杨学鹏、蒋跃建,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副院长朱怀诚参加。
2018年1月ESI:中国内地高校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序! 高校名称 篇均被引 高被引论文数 清华大学 12.97 1312 北京大学 14.22 1209 浙江大学 11.35 860 上海交大 10.99 810 中科大学 14.28 780 复旦大学 13.79 713 南京大学 13.06 596 中山大学 12.20 536 哈工大学 8.95 513 华中科大 9.53 478 华南理工 11.65 410 东南大学 9.22 404 武汉大学 10.88 400 西安交大 8.50 397 南开大学 14.92 382 苏州大学 11.59 377 中南大学 8.59 364 厦门大学 12.09 351 山东大学 9.99 346 四川大学 9.23 318 吉林大学 9.99 309 天津大学 9.01 301 大连理工 10.60 292 北京师范 10.91 279 同济大学 8.71 276 湖南大学 11.39 271 北京协和 12.74 266 北航大学 7.12 262 华东理工 13.22 238 兰州大学 12.22 235 北京理工 8.48 229 武汉理工 11.97 221 电子科大 6.45 219 中国农大 10.55 198 西北工大 6.22 188 福州大学 14.33 185 重庆大学 7.03 166 华东师范 10.99 165 上海大学 9.05 159 南京理工 8.00 153 南航大学 7.83 151 北京科技 7.90 150 华中师范 14.28 148 东华大学 11.60 144 北京化工 12.24 136 江南大学 8.65 136 中国石油 6.45 135 南京工业 9.84 126 南京医科 9.70 125 中国矿业 5.59 124 江苏大学 7.81 123 哈工程大 9.61 119 华中农业 10.34 117 南京师范 8.93 116 深圳大学 6.81 116 郑州大学 7.44 109 东北大学 6.70 109 华北电力 7.47 108 首都医科 8.64 107 第二军医 11.93 106 南京农大 9.79 106 西南大学 8.74 106 西安电子 5.42 104 西北农林 7.55 103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