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eepinglotus sleepinglotus
关注数: 3 粉丝数: 29 发帖数: 3,212 关注贴吧数: 22
【新闻】《赤壁》台湾版海报曝光 转自http://enjoy.eastday.com/e/20080427/u1a3555223.html《赤壁》台湾版海报  由吴宇森执导、斥资8000万美元打造的华语史诗大片《赤壁》将于今年7月初上映。昨日,这部大片的台湾版海报曝光,曾引起劣评的赵薇“大妈照”被换成了“少女 照”。   在这八幅屏风中,所有背景底图都依每个角色加上不同的剧照搭配,还依照每个人物的性格题一个字,一代枭雄的曹操题字为“枭”、胸怀大志的孙权题字为“器”、治兵出众的周瑜题字为“谋”、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题字为“智”、武艺高超的赵云题字为“骁”、草莽英雄甘兴题字为“勇”、端庄优雅的小乔题字为“淑”、刁蛮机灵的孙尚香题字为“帼”。   早前《赤壁》的海报曾在香港影视博览展上曝光,其中赵薇的孙尚香造型竟成为网民的笑柄,指她的扮相似天真的“大婶”,太老土。这一批新的《赤壁》海报大部分皆沿用首批海报的剧照,唯独将赵薇的“大婶”造型照换成了少女味的照片;46岁的梁朝伟的照片经过除皱处理,仿佛回到了20年前;金城武的眼袋也已被修掉。   《赤壁》全片长约4小时,因此将分上、下两集播映,暑假档期的上集将从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讲起,剧情包括著名的长坂坡之役、诸葛亮游说孙权、周瑜与刘备结盟的桥段、周瑜和小乔的一网情深,以及诸葛亮和周瑜用计击退曹操的精彩战争场面。
[转帖]一些三国诗词 三国诗词 by 孤叶飘零赤壁怀古山高月小水茫茫,追叹前朝割据忙。南士无心迎魏武,东风有意便周郎。狂飙骤起烽烟烈,乱云飞渡楚江长。故国唯有坡仙泪,一缕箫音欲断肠。江州怀古大江东去故人矶,烈火轻云迹已稀。琴随卧龙风雷响,剑走飞凤雨凄迷。几曾高歌融金谷,一番浅吟下翠微。巴丘一别身先死,无惭儿女泪沾衣。麦城怀古古木寒鸦几度秋,解良江水拍山流。匹马单刀心无已,过关斩将意绸缪。岂因尚武轻文事,未肯屈膝惟断头。千载汉阳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西陵怀古邺城风起近皇都,铜雀宫冷半栖乌。曾是甲兵千阵勇,只今歌舞一分无。踏破关河思曹相,拍遍阑干碎唾壶。遗骨难寻君莫问,流水高山入战图。南阳怀古铁马金戈动地来,先生何故惹尘埃?三分寰宇人惊叹,万里长风独徘徊。空余座下勤王士,辜负胸中济世才。夜半秋星无处觅,西川父老有遗哀。渭水怀古汝南江水不及春,将军从政意沉沉。三马同槽虽成谶,五原对阵也动人。魏兵与君为近侍,蜀相何处避风尘?且观晋武成功后,一片浮云贺此身。汉中怀古西风萧瑟夕阳斜,将军义气盖长沙。不求身贵分茅土,唯许心诚护国家。一代军权痛南郑,千秋史笔溯中华。伤情只有江滨雁,犹为离人看落花。常山怀古燕赵悲风起平沙,南北驱驰不顾家。碧血自封抒奇志,银枪谁与斗光华?廉颇已老心有恨,马援未逝思无涯。英雄一去豪情尽,江花边草漫嗟呀。天水怀古明月如钩照西楼,断鸿声里过汀洲。残冬玉碎巴山雨,正元国破蜀江流。一腔碧血终难化,七尺遗骸未肯收。千秋功过真男子,九泉应诉武乡侯。蓉城怀古成都金殿魏人居,百年心事一梦虚。可怜十里斫石泪,难当半纸劝降书。川师勇烈元不忝,晋宫安乐欲何如?子规夜半犹啼血,回望江山恨有馀。
【史料】刘备、诸葛亮对四川邮驿的贡献 与曹魏在北方建立政权同时,刘备在四川建立了蜀汉政权。当时四川的交通比较落后,山路居多。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在开辟四川邮驿事业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备建汉后,为了对付北方的曹魏,在汉中地区建立了北伐的军事基地。为打通军输要道,在四川与汉中之间开通了四条主要道路,这就是著名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金牛道。蜀国还在汉中设置了重要军事关隘白水关。白水关周围的山上布满了烽火楼。从白水关到国都成都400里间设置了一系列的亭障馆舍,以保障邮驿的正常运行。在与东吴交界的荆州地区,大将关羽也在沿江设立了军用通信的“斥堠”,烽火台从后方一直通达襄樊前线。 蜀国与北方的魏和东边的吴之间,皆有通信往来。史书记载:名士许靖在蜀国任太傅后,和他过去在北方的好友魏国大臣华歆、王朗等都不断有书信往来,“申陈旧好”。《三国志》引《魏略》有一封王朗写给许靖的信,称“前夏有书而未达,今重有书,而并致前问”。魏国其他大臣和蜀国一些大臣也常互有通信。魏国官至尚书仆射的陈群,就曾有书信给诸葛亮,打听蜀国尚书刘巴的消息。蜀国与吴国的友好书信往来更多。史书上说:“东之与西,驿使往来,冠盖相望,申盟初好。”诸葛亮与兄诸葛瑾、大将陆逊都有密切的书信通好。 诸葛亮治蜀时,对边疆地区的邮驿也颇有建树,位于今四川西昌地区的越巂[xī西],当张嶷〔yí疑〕出任太守时,说服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共同修复了千里旧道,把荒废多年的古亭古驿都恢复起来,使蜀国与这一地区的邮驿复通。 蜀国邮驿的特点是几乎没有车传,邮递大部用驿马传送,从事此项工作的人称为“驿人”。这大概是因为蜀国地处西南,大部为僻远山区,道路不整的缘故。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关于他的军事才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生动故事,在军事通信方面,他也有不少建树和发明。比如,今传《武侯兵法》中,就记录了诸葛亮许多利用声光军事通信的实例。他的“治军七禁”中,有所谓“受命不传,传命不审,以惑军士;金鼓不闻,旌旗不嶷”,称之“慢军”;所谓“金鼓不具,兵刃不利”,称之“欺军”;所谓“闻鼓不行,鸣金不止,案旗不伏,举旗不起,指麾不随,避前在后”,称之“背军”等等七项,皆属严禁之例。这都是行军中声光通信的运用。又说:“十里之内,数里之外,五人为部,持一白幡,登高外向,明看隐蔽之处……”,“凡候见贼百人以下但举幡指,百人以上便举幡大呼,主者遣疾马往视察之。”这是声光通信与邮驿通信的有机结合。 诸葛亮留下的《兵要》中,还记载了他治军临战所用声光通信的五色旗法。这在行军途中特别适用:先“使候骑前行,持五色旗:见沟坑揭黄,衢路揭白,水涧揭黑,林薮揭青,野火揭赤。以本鼓应之,立旗鼓以相闻”。意为先行军手持五色旗,以旗色标志后面大军的前进道路情况。若有沟坑则举黄旗,通畅的大道举白旗,遇有水涧举黑旗,有树林挡道举青旗,遭遇野火便举红旗。后面大军若已看清旗色,便以旗鼓相闻。上面的例子,都说明诸葛亮在军事指挥中十分重视这方面通信的效应。
【为《演义》正名】--其实《三国演义》的褒刘贬曹是十分有限的! 原作者:沉睡的天空      关于《三国演义》,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说法,便是“褒刘贬曹”。不过以我来看,这个定义加得有些问题,我们先把“贬曹”放一放,先说说这个“褒刘”,大家一看到这个“刘”,就想到刘备,而就想到这个《三国演义》是一部褒扬刘备贬低曹操的小说。可是,此观点可说大有问题。    我们在之前有好几章便已经谈过,演义中的主角乃是诸葛亮,其次是关羽,而刘备不单不是主角,而且还因为诸葛亮和关羽的原因被抢去了不少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戏份,还被塑造成一个只是依赖诸葛亮和关张两兄弟,动不动就哭鼻子的“仁君”形象。而且即便是为刘备所加的这个“仁君”形象,也不能说是褒的。如这几回演义中就将刘备先是描写成畏惧前往东吴,在诸葛亮鼓动之下才动身,而在东吴则全乃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才得以脱险,又陷入周瑜设计的温柔窝中,直到赵云依诸葛亮的锦囊从事才能回到荆州。而史实上的刘备此行真相如何呢?确实,诸葛亮是看穿了东吴之计,但是和演义中诸葛亮劝说刘备前去江东不同,诸葛亮极力反对刘备前往江东,更别说有交给什么锦囊妙计了。做出前往江东的决断的乃是刘备,之后在江东与孙权等人周旋,从容而出的自然也是刘备之力,而非诸葛亮的锦囊之功。刘备此次入江东虽然在之后自己也认为并非万全之策,但是却将刘备其人的胆略果敢表现的淋漓尽致,不过在演义中,那个有胆的刘备不见了,只剩下一个犹豫只会哭鼻子,依赖着诸葛亮的刘备。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有罗本和毛本之分,一般而言,说“褒刘贬曹”的便是毛本,不过就算看毛本,也很难说有太大的“褒刘”成分。毛本虽然做了一些改动,但是大部分是对文笔和小细节的修正,对于大致情节和故事内容并没有太大改变,而对于塑造演义人物形象来说,那些故事情节是最关键的,也就是说,虽然毛本有所谓“褒刘”的倾向,但是实际上人物形象在罗本便已经定型,毛本只是在此基础上巩固而已。而且,就算是毛本,也是更注重将关羽和诸葛亮的形象更高大化,而刘备的形象不单比之罗本没有进步,反而进一步弱化了!
周思源正说三国人物——诸葛亮 (完整版文字稿) 周思源正说三国人物——诸葛亮周思源,1938年4月生,浙江杭州市人。1957年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红楼梦学刊》编委,中国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理事。   主要从事小说创作、《红楼梦》及古代小说研究,现当代文艺批评、中国文化研究。著有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文明太后》上下卷(南海出版公司2004),《红楼梦魅力探秘》、《红楼梦创作方法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1998等),主编书籍十余种,在41种报刊上发表红学、美学、史学、文化学、文艺评论等学术性文章100余篇,主要有:《质疑康雍乾“盛世”》、《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大观园为什么没有原型》、《论鲁迅对<孩儿塔>的评价》。   在北京大学、中央电视台、中国现代文学馆、鲁迅文学院、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新加坡国家电台等国内外场所多次做学术报告,主要有《说不尽的〈红楼梦〉》、《 〈红楼梦〉的创作方法》、《大观园为什么没有原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红学热点》、《正确看待康雍乾之世》、《从〈水浒传〉谈现代企业管理》等,应中央电视台8套、10套、12套等频道邀请多次参与策划与点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内容简介:   千百年来,在中国人心目中,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而诸葛亮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声誉,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有直接的关系。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根据史书《三国志》撰写的。那么《三国志》是尊曹抑刘,刘备的地位要比曹操低,可是《三国演义》反过来,《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那么既然《三国演义》尊刘贬曹,以蜀汉为正统,那么刘备应当是第一主角啊,为什么刘备不是第一主角,诸葛亮倒成了第一主角呢?这个问题反映了小说跟史书的一个重要区别。作为《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主角,诸葛亮可谓出尽了风头,火烧新野、舌战群儒、借东风、空城计等等近乎传奇的故事,使得诸葛亮尤如众星捧月一般光彩照人。然而,让人惊讶的是,《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这些传奇,却在所有的史书中都找不到相关的记载。   那么,对于以历史为蓝本的《三国演义》来说,在三国时期众多的帝王将相中,为什么单单选择诸葛亮作为宣扬的对象?在那个尚武的年代,这个小山村的读书人到底凭着什么当上了《三国演义》的第一主角?尽管小说与历史大相径庭,又究竟是什么,使得中国历朝历代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对诸葛亮推崇备至呢?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将引领我们一起走近这一神秘的一号人物,诸葛亮。
诸葛亮的用人与治国之总结 诸葛亮在治国用人方面都有大才,何以见得,请看如下几点:治国:1,先来一些历代的评论。杜甫曾赞道:“诸葛一生垂宇宙。”说出诸葛亮一生的高风亮节和献身精神,也反映了他一生的智能与才识。苏轼曾言其治国理想是“宽而畏惧,严而敬爱”,诸葛亮也近于此。陈寿也评到:“终于邦城之内,咸畏为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比矣”由此三人评言足见诸葛亮治国的才能有多高。2,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是诸葛亮毕生从政的写照。大德,很大的体谅。小惠,小恩惠。诸葛治蜀甚少颁布大赦令,偶尔颁布大赦令,因应国民的需求。西汉名相匡衡、东汉功臣吴汉也是如此。刘备访问过的大学者陈纪、郑玄都从未说过“赦”字。小恩惠施的太多,会使政治陷入僵局,而大德是要使国民的生活素质提高。3,恩威并施。用法立威,言出必行,守法者知道恩典,对不守法者毫不客气。这样荣恩并济,威惠并施,上下有序,井井有条,政权的基础才能巩固,政治的功效才能发挥。这是诸葛亮在入蜀定法时说的治蜀方针,根据这个方针治蜀,蜀国果然大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连原来不同意这一方针的法正后来也同意这一观点。4,赏罚必信。孔明倾举国之兵北伐,以小国挑战大国。军费、将士、物质都依靠全国国民,就算出现怨言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诸葛亮做到民无怨声,全因为他的政治方针正确。诸葛亮负责编制的《蜀科》,主要内容就是“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罚无善不现。”一开始蜀民不满,到了后来却十分欢迎。诸葛亮融合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怎能不成功?5,前面是诸葛亮治国的方针与功绩,现在一谈诸葛亮从政的生涯。诸葛亮除了北伐与南征之外,唯一一次领兵就是领兵入蜀支援。其余时间多留在后方处理国政。若没有才能,刘备是不会派其总掌国政。6,三分天下。三分乃诸葛亮一向的方针,联吴抗魏,也取得很大的成功。他要维持三分均势因为孙权有江东,若派兵进犯必招惹魏兵,而魏国乃蜀国宿敌,轻重一分,自然联吴对付魏国较为合理。再加上力量不平衡,在魏七吴二蜀一这一比例的情况下,如果诸葛亮不联合吴国,共抗魏国,将更难使北伐成功。三分就可以互相牵制,联吴就使蜀国不用防备吴国,全力对付魏国。这是诸葛亮的大局观与外交方面的成功。治国总结:因为有如此稳固的政治局面上,所以诸葛亮这样谨慎的人方才会发动南征北伐。用人:1,军政的后继人。诸葛亮死后,继承诸葛亮主持国政的是蒋琬、费伟二人,二人各治蜀十年,很有政绩。因为二人主张休养生息,所以在北伐之后的蜀国国力才可以急速恢复。2,提拔人才甚多。费伟、蒋琬、董允、郭攸之、姜维、杨洪、杨仪、王平、何诋等都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蜀书列传上的五十多人,大多都受过孔明明里或暗里提拔。这些人才也不辜负诸葛亮,为蜀国付出了很多。3,提拔人才于民间低层。杨洪、何诋二人原是小吏,但被诸葛亮破格提拔为郡守,两人也有很多政绩。4,在恶劣的环境下提拔人才。蜀国地处边陲,人才不多,也很分散。在蜀国人才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诸葛亮尚能保证在其死后的二十年之内国政清明,国家大治,不能说诸葛亮用人无方。用人总结:诸葛亮用人虽有马谡之过,但其用人亦是值得一赞。其继承人也一如所愿,在诸葛死后维持蜀国大盛二十余年。总总结:诸葛亮是古代出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在治国用人方面都有很大建树,不但值得赞赏,也值得学习。因此我觉得诸葛亮在治国用人方面都是有很大能力的。(转)
三国拾遗-曹操为何送诸葛亮鸡舌香 《三曹集》中《魏武帝文集》曾有尺牍(尺牍也就是信)一封:与诸葛亮书。其文曰: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当年读及此段,颇为好奇,历史上曹操居然给诸葛亮写过这么一封信。那么鸡舌香是何物?曹操是何时送的这样东西?为什么要送此物呢?可惜查遍相关的三国后汉资料,都无记载。后来时日长久,也就不太在意了,只是始终不解其意。近日去三国论坛,偶见谈及此事,有人得出结论,诸葛亮口臭,让洒家大跌眼镜。于是好奇心起,重又翻起这段旧案,居然小有所得,周末稍作整理,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鸡舌香为何物。 据本草纲目记载,丁香,释名:丁子香、鸡舌香。 气味:辛、温、无毒。 但要注意的是,我国的紫丁香学名华北紫丁香(又名百结、情客,也称丁香),属木犀科丁香属,为灌木和小乔木。而本草所记载的“丁香”产自热带(本草中说“丁香出交广南番”),并非同一种,丁香是阿拉伯语或波斯语gomode的汉译,主要产于大食、波斯、三佛齐和细兰,我国古代史籍《本草拾遗》、《梦溪笔谈》、《翻译名义集》、《法苑珠林》、《岭外代答》等,多有记载。如南宋赵适汝《诸蕃志》卷下载:“丁香出大食、阇婆诸国,其状似丁字,因以名之。能辟口气,郎官咀以奏事。其大者谓之丁香母。丁香母即鸡舌香也。或曰鸡舌香,千年枣实也。 因为其形似丁字,所以称之为丁香,丁香也分公丁香,母丁香,母丁香就是所谓“鸡舌香”,其香无比,古人曾用其治疗口臭。 那么看起来这个神秘的鸡舌香并不神秘,而且是自古以来医家常用之药,但是真的就可以据此推论为诸葛亮有口臭了吗?言之尚早。 据汉书记载,汉代的尚书郎向皇帝奏事时,要口含鸡舌香,以使口气氛芳,风雅如此。也就是说,当时的鸡舌香是朝臣日常性的用品,甚至还是一种礼仪了。 这个礼仪是怎么来的呢。据史书记载,汉恒帝时,侍中刁存年老又有口臭的疾病,而侍中是一个与皇帝非常接近的朝官,每每议事把恒帝熏得无法忍受,于是恒帝就曾给过这个老侍中一块鸡舌香,命他含在口中。前面本草纲目写到,这个丁香是有辛味的,就是有点刺激性口感,刁存以为是恒帝赐他毒药,吓得半死,咕磨着是不是自己哪里犯了大错(估计他在对着皇帝涛涛不绝之时也看到皇帝老儿总是忍无可忍的表情),于是在那里瞎猜一气,又不敢把丁香吃下肚去。等他下班回家,突然要辞别亲朋好友,搞得一家哭哭泣泣以为大祸临头,又不知是发生什么事情,同僚好友让他把丁香吐出来一看,才知道是鸡舌香,这事广为流传,成为笑柄。 这里可以看出,恒帝时鸡舌香已经很普通了,刁存的同事也有人能认得出来这种香料,但是作为皇帝身边重要大臣的侍中居然认不出来,可见当时口含鸡舌香上朝仪事还未成为一种礼仪制度。而在恒帝之后,估计也就是这一次刁存的事情,让朝臣(主要是要近前面对皇帝奏事的官员,尚书郎等等)开始注意鸡舌香的作用,于是成为风气,最后便形成了正式的礼仪制度。 据蔡质(三国里那个大文学家蔡邕之叔)编写的《汉官仪》文中,即有对尚书郎在宫廷礼仪的规定,尚书郎要“含鸡舌香伏奏事”,这样一来,真正把口含鸡舌香写进了宫廷礼仪制度之中去了。 从此,口含鸡舌香,便成为了在朝为官的代称。 后世有诗为证,例如唐代刘禹锡在《早春对雪奉澧州元郎中》写道“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写这首诗的背景是,刘禹锡才被贬为郎州司马,诗的大意说,皇帝现在派我们来治理这种犬牙(蛮荒的地方)之地,而昨天我们还曾经一同口含鸡舌香(在朝堂之上共事)。 唐代白居易诗云:对秉鹅毛笔,俱含鸡舌香(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大意是说,(我们)曾在翰林、朝堂之上共同工作。(注:为何是鹅毛笔呢?这也有一来历,中国历史上使用硬笔的历史并不短,而且自成体系,在敦煌发现的文献中就有2万页是使用硬笔来书写的,大家很少听说吧,而从此得知,白居易不只会用毛笔哦,说不定钢笔书法也写得贼好,呵呵)唐代诗人和凝诗云:明庭转制浑无事,朝下空馀鸡舌香。 再,明代汤显祖有诗云:三省朗官事已毕,与君吞却沉香花。汤显祖建言上疏,结果被谪任徐离典史添注,他的江西老乡,徐闻知县熊敏送别汤显祖时,特地以鸡舌香为赠,祝愿他早日官复原职,结果他却表明自己无心再去追求那些功名了,于是不受。可见,口含鸡舌香,是在朝为官,面君议政的一种象征。那么曹操为何要向诸葛亮送鸡舌香,就不难理解了,这是一种暗示,就是在说,我曹操希望能和你诸葛亮一同为汉家天子效力,口含鸡舌香,同朝为官。不得不承认曹操是个聪明人,他很想得到刘备身边的能士,可是他不直接说,他就送五斤鸡舌香,以此来向诸葛亮示好。 至于曹操何时向诸葛亮送鸡舌香,就不得而知了,或许另有高手能解开这一小小迷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