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8712 miao8712
关注数: 0 粉丝数: 6 发帖数: 1,304 关注贴吧数: 3
胡侃军制 历朝军制,有秦汉全民义务兵制,魏晋世兵制,隋唐府兵制,后募兵制,两宋纯粹招募的职业军,明卫所制。 全民义务兵,所有人服兵役,虽然没有军费压力,但是全民皆疲,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纯粹募兵制,说实话在古代训练也没啥特别新颖,也没啥天天训练的必要,时间久了反而都成兵痞,还得注意将领独立性,就得设置重重限制,最大问题是军费重,国家负担大。 再说就是世兵制、府兵制,卫所制,三者有区别,但是本质差不多,都是社会分出一部分人来,负责服兵役,区别是府兵制没有世代相袭这种限制,而且社会地位较高,有一定特权。世兵制和卫所制都是世袭制,地位较低,特别是魏晋时期的世兵制,地位极其地位,永世不得翻身的那种。 楼主YY一下,古代生产力水平下,心目中比较完美的兵制: 府兵制和募兵制结合,府兵制作为全国部队主体,取消府兵京师上番任务,京师招募10万士兵为常备军宿卫京师。 遇大型战事,确定战争目标,派遣将领,集结一定范围内府兵,汇合京师部分精锐,出征。 中等的地方战争,遣个大将轻骑前往,集结当地几地府兵解决问题。 小的战事,直接发个命令,该地府兵自行解决。 至于应急问题,集结府兵需要时间,但是京师的10万,调个5万精锐应急应该木有问题的。
中国古代常备军问题 谁说中国古代没有常备军的 1、汉朝:汉承秦制,是征兵制,全国男子不分贵贱,都定期在本郡服役、京师宿卫、边郡戍守。汉武帝开始,扩大中央军中北军编制,兵员多为招募而来,为汉军中的主力和精锐,此职业军常备军也。 2、唐朝:府兵制,定期挑选全国有资财良家子弟入府兵(所谓穷从文、富从武,习武需要钱的),府兵平常是不发工资的,为半职业军。府兵平时待在各地训练,耕种,定期去京师宿卫,要地驻守,外出作战。宿卫京师的府兵属于南衙十六卫。中央军中与此相对的是北衙禁军,全部为招募而来,为职业军。中唐府兵制奔溃后,十六卫及禁军全为招募,边军(即十节度)全部招募,全部职业军常备军。晚唐时期中央军禁军几各地藩镇军全为职业军常备军。 3、宋朝:众所周知,主力禁军(名字就叫禁军,不是所谓守卫皇宫卫士称为的那种禁军),宿卫驻防征战一体,纯粹招募常备军。 4、明朝:前期主体的卫所制,和府兵类似,但是有区别,一为世代为兵;二为卫军分正军和屯军,及作战的和种田的;三拿军饷,但是军饷从自己屯田里出。卫军地位低下很快没落。边军、征战之军开始依赖招募,成为职业军,拿军饷。 5、清朝:入关之前,满族全民皆兵,全民耕战为生。统一全国之后,八旗和绿营都为常备军和职业军,拿军饷。
历代军制(自己写的,木有拷贝哦) 西汉:军队有三部分组成,京军、地方郡县兵、边军。兵役制度是徵兵制,成年男子不论贵贱,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定期去京师,所在郡县,边郡服役;遇战事还得随时入伍。西汉除实行徵兵制外,还实行募兵制,武帝所置的京军中的八校,主要是招募而来,为终身职业军人。 东汉:沿袭西汉军制。区别是光武帝大量裁撤地方郡兵,导致京军疲于奔波,开始大规模采用募兵制,渐渐取代徵兵制,为汉末地方群雄割据留下后患。 三国:军队由中央军和地方郡兵组成,中央军驻扎京师的为京军,驻扎地方的为外军。汉末人口大量损失,兵员急缺,募兵都很困难,统治者强制一部分人脱离民籍,世代充当士兵,主要对象为流民,降兵,也有不少平民。这就是所谓的世兵制,一入军籍,永世不得翻身。 西晋:晋军也是由中、外军,各地州郡兵组成。西晋初年,曾大封诸王,并大量置军。王国所属军队从形式上说,也应属于外军。兵役制度主体还是世兵制。 十六国:军制大体沿袭魏晋,主力是以本统治民族部落兵为主体的少数民族部落。出征之时,会临时大量征集汉人充军。 南朝:各朝一脉相承,大同小异。军队组成沿袭魏晋。兵员来源世兵制、征兵制和募兵制都有。 北朝:比较乱,前后变化很大,不是一两句说的清,不想说了。后期西魏开创府兵制,泽被隋唐。 隋:和唐类似,见下文。 唐:饿了,下回写、、、、、、
从军人地位看历朝军力 秦汉时期,徵兵制。不省贵贱,男子20岁就要在官府登记。服一定的兵役,如遇战争需要,还须随时应徵入伍,至56岁才能免役。人人平等,不存在地位高低之分,反而是出人头地的机会。 三国两晋,世兵制,军户要与普通民户分别立户,军户不经放免要世代为兵。军户多为降卒、流亡民户及罪犯。地位低下,而且永世无法改变,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隋唐时期,府兵制,沿袭北朝传统。“三年一简”从全国民众中选择有财力之人为府兵,中小地主家子弟多入外府,内府卫士取二品至五品官的子孙充当。一般21岁入役,61岁出军。府兵类似于西方最低贵族-骑士。唐朝前期就是靠府兵,奠定东亚霸权。 宋朝,募兵制。纯粹的募兵,即所谓的禁军,收集天下市井流民。社会看不起军人,好男不当兵,带兵10万收复燕云的都不如一状元。宋军装备、工资都不错,可就是没地位,一个没有存在感、荣誉感的军队能打仗吗? 元朝,略过不表。 明朝,初期卫所制,和唐朝府兵制很相似,只是卫军的来源比较普通。立国之初,军人土地等问题处理的还行,战斗力还可以。只是经过五代两宋的抑武,军人地位已经很低下,终明一代,逃兵不断,后期不得不依赖募军制。 清朝,前期的主力八旗军,也是一种兵民结合的兵制,满族、蒙古族及辽东汉人组成的八旗军也算是低级贵族,满清靠着这只精干的队伍,打败当时的东亚第一强国大明朝。可惜腐朽的太快。
唐朝十二卫军号及职责 唐朝的南衙诸卫因归于尚书省兵部直辖,而兵部官衙位于皇宫南部,因此被称为“南衙禁军”。实际上,南衙诸卫的职责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作为全国最高的军事统帅机关,名义上遥领分布在全国各道的六百多个折冲府的府兵;二则是作为京师长安的一支最重要的军事力量拱卫京师,侍从护卫皇帝,警戒皇宫。唐朝早期实行府兵制,地方折冲府的士兵都要根据其距离长安的远近按一定的期间去京师值勤,并按规定期限进行轮换,这种制度叫做“番上”。在长安期间的宿卫任务由其各自所属的卫府长官管辖,而名义上都统属于南衙诸卫中的左右卫。这些卫士的入职、番调等军籍事务则归于左右领军卫管辖。 左右卫,唐朝左右卫遥领的折冲府是各卫中最多的,各达六十府之多。而作为京师南衙诸卫“资历”最久者,左右卫名义上是诸卫兵马的统管机关。凡是属于左右卫遥领的各地折冲府番上的府兵,被称为“骁骑”。“骁骑”原本是将军的名号,西汉大将李广经常带骁骑将军头衔出征或者镇守边关,甚至还做过未央宫卫尉。此外,左右卫还统帅号称“内卫”的亲、勋一和二、翊一和二这三卫五府。亲卫,即皇家宗室为主组成的卫队,也包括姻亲关系;勋卫和翊卫,都是功臣勋爵或者中高级军事将领的子弟组成,当然也包括一部分番上的府兵,而勋卫的家庭背景成份较翊卫略高。左右卫各有大将军一人,将军各两人,职责是督导宫廷警卫律令的执行,督率下属本卫的仪仗,管理本卫的职官。左右卫番上的“骁骑”卫士指责是,在皇宫内廷(即皇帝家眷处所)与外朝(皇帝办公场所)宫殿之间的宫门外摆列五种仪仗,即供奉、亲、勋、翊、散手五仗,其他当值的卫士则分坐于该宫门两侧廊下。皇帝在皇宫正殿升御听朝时,五仗卫士手擎黄旗和仪仗,分左右两排站立在殿前两侧石阶下;正对大殿的正门处,也是“骁骑”卫士夹护着大门,并且列队分坐在大门两厢警戒。 左右骁卫,各地折冲番上卫士编入左右骁卫的称为“豹骑”,其名来源恐与曹魏年间闻名天下的禁卫军“虎豹骑”有关。举行大朝会时,“豹骑”卫士分为黄旗和胡禄两队,列队坐在正殿东西两侧廊下。皇帝登临正殿时,左右骁卫卫士则列队站立在左右卫之侧。平时,左右骁卫“豹骑”卫士协同左右卫“骁骑”卫士分兵守卫皇宫各个门户,并负责京师地区的警卫工作,即“骁骑”和“豹骑”卫士各出一部,在皇城四面以及宫城内外协助负责巡逻街坊的“铺兵”(相当于今日之*******)共同巡逻警戒。 左右武卫,番上军府的士兵编入该卫的称为“熊渠”。“熊渠”乃是春秋时楚国的一位传奇国君,据说勇力绝伦、精于驰射。西晋武帝司马炎设立中央禁军——中卫军,后来又分中卫军为左卫、右卫两军,其中左卫军军号即为“熊渠虎贲”。左右武卫的职责是,在大朝会时穿白色衣甲,手持长戈、盾牌和旗帜站列两厢,同时在皇帝御驾前有“熊渠”卫士手持短铁槊护卫,按照规定呼唱,以装声威。正殿前站立的“熊渠”卫士,则站列在左右骁卫卫士之侧。 左右威卫,各地军府番上卫士编入该卫称为“羽林”,这个名字不用多解释,源自西汉孝武帝设立的皇家禁军“羽林军”。大朝会时,“羽林”卫士穿着黑色衣甲,手擎兵器和旗帜,列队两厢,正殿前的“羽林”则站列于左右武卫“熊渠”卫士之侧。平时,“羽林”卫士还负责协助“铺兵”,执行皇城东面的巡逻警卫任务。 左右领军卫,编入该卫的府兵称为“射声”,“射声”一词早已有之,意思是“闻声而射之”,即侍从古代君主出行、田猎的善射武士,可以做到箭随声至。西汉孝武帝搜罗天下文武奇才,其中有一批善于骑射的武学人才长期留驻在宫门外,随时听候皇帝的召唤,为之效命,这些人被称为“宫门待诏射声”。武帝后来设立“北军八校尉”,其中一个校尉就是“射声校尉”,专门掌管“待诏射声士”。北周禁卫军曾设“射声率”,指神箭手。“射声”卫士在朝会时的职责与其他几卫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只不过是穿着青色衣甲,列队于左右威卫之侧。平时协同“铺兵”负责皇城西面巡逻警卫,并分兵守卫京城、皇宫禁苑各门。 左右金吾卫,该卫的卫士称为“佽飞”,佽飞乃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勇士,曾经力斩蛟龙。西晋武帝司马炎设中卫军,后分为左右卫军之时,右卫军军号为“佽飞虎贲”。“佽飞”卫士在南衙十六卫卫士中职责最重,管辖的范围最广。首先,是在宫中、京师皇城中负责昼夜巡逻警戒,抓捕缉拿违法犯令的人员;其次,皇帝车驾出入皇宫时,“佽飞”卫士负责在队前充当前驱;皇帝到郊外狩猎游幸时,该卫卫士在外围设营,严密把守各处要冲。金吾卫下设左右翊中郎将,职责是督率京城左右六街铺的铺兵**,派遣果毅都尉(军府“折冲府”的副长官)二人协同巡探。同时,设立左右街使,掌管分察六街的执法巡视。在京城各城门角处设武侯铺(相当于***或者治安岗亭),由卫士把守。大城门设百名“佽飞”,街坊大铺设三十名“佽飞”,小城门设二十人,小街铺设五人。每天日暮晨曦之时,按照规定的从皇宫内传来的鼓点声,金吾卫士还要负责监督城门及各街坊市门户的关闭、开启,从每夜二更起,金吾卫街使率领骑卒(缇骑)在京师道路上巡行,同时发出呼喝之声(类似口令)。另外还有武官穿便装充当暗探,在所辖地区探察违法犯纪之事。由此可见,左右金吾卫的职责非常类似今日我国之**总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