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庇鲁斯皮洛士 皮诺士
本王未灭罗马是因为,本王无亚帝的光环呀!
关注数: 186 粉丝数: 449 发帖数: 15,977 关注贴吧数: 8
亚厉山大战绩统计 总结88场82胜4无果2未知 1.菲利浦远征拜占庭期间,任命16岁的亚历山大为他的部将,留在马其顿主持国政,并且将印玺交给他保管。这时他并非无所事事,平定密迪人( Maedi)的叛乱,用强袭的方式占领他们的城市,将野蛮的居民驱离出境,留下的版图安置由几个民族组成的移民队伍,将那个地方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为亚历山卓波里斯( Alexandropolis)。《希腊罗马名人传.亚厉山大传》 2.(从)他的父亲和希腊人进行的奇罗尼亚( Chaeronea)会战之中,据说他是第一位胆敢对底比斯的神机队发起攻击的人。甚至我现在还记得,西菲苏斯( Cephisus)河畔有一株古老的树木,人们称之为“亚历山大的橡树”,当年他在那棵树下搭过帐篷。不远之处还可以看到一片墓地,是那场会战阵亡的马其顿人埋骨之所国。这些早年的英勇事迹使得菲利浦欣喜万分,要是听到他的部属称他为“将领”,而把他的儿子尊为“国王”,更是让他窝心不已。《希腊罗马名人传.亚厉山大传》 3.雅典也有些搞叛乱的迹象。但亚历山大带兵一到,他们就都垮台了,还答应给他比原先给予腓力的更加崇高的地位。然后亚历山大就回到马其顿,开始了远征亚洲的准备工作。《亚厉山大远征记》 4.据历史家记载,他随后就渡过尼萨斯河,十天之后到达希马斯山。部队到达进山的隘路时,发现很多武装的商人和独立的色雷斯人占领了希马斯山上的制高点,并且全都作好准备,要阻挡远征军前进,而这个制高点又是远征必经之处。他们集中了车辆,推倒在阵前,打算在受到攻击时就用这些车辆作屏障据以防守;他们的计谋的另一部分是,当马其顿方阵部队爬到山坡上最陡处时,就把车辆滚下去。他们认为方阵越密集,翻滚下山的车辆的猛力冲撞就越容易把它冲散。不过,亚历山大也在考虑怎样才能最完全地通过山脊。他认识到,既然并无其他道路可走,这个险是非冒不可了。于是就下令全军:不论什么时候那些车辆从山坡上向他们冲下来,凡是当时在平地上的部队都可以改变队形,向左右分开,给车辆让开一条路;凡是在狭谷中被冲的,都要把队伍集结紧密;那些实际上已经受冲倒地的,就要把盾牌紧紧地互相连接起来,这样,那些由于加速下冲而估计要从他们身上砸过去的车辆就不致造成伤害。事情果如亚历山大所料的那样发生了;部队也都按他的命令执行了。结果,一部分人把方阵分开了,没受到冲撞;而那些从另一部分人的盾牌上滚过去的车辆也都为害不大,并无一人死于车下。马其顿人发现这些极其可怕的滚车无能为害时,都兴高采烈、勇气倍增,大声呼喊着向色雷斯人冲上去。亚历山大把弓箭手从右翼调到另一方阵前边一这边用箭更为得力。 只要色雷斯人出击,就从这边射他们。他亲自率领突击队、步卫队和由阿格瑞安人组成的部队甲到左翼;有弓箭手射住阵脚,色雷斯人不能前进一步;因而方阵得以逼近敌阵,没经过严重困难就把那些轻装的、武器不良的高原人从他们的阵地上赶跑了。事实上,没等亚历山大从左翼率部队打来,他们就慌忙扔掉武器,狼狈地逃下山去。有一千五百人被消灭;生擒极少,因为他们地形熟、跑得快。不过,跟他们来的妇女和小孩,连同行李等物,都被俘获。《亚厉山大远征记》 5.听到他们移动的消息之后,亚历山大就回兵追击这些特利巴利人,发现他们已经在扎营。这批人,既然已经被追上,就只好在河边的峡谷附近把阵势摆开。亚历山大把方阵变成纵深队形,亲自率领跟他们对阵;命令弓箭手和使用投石器的人先去进行前哨接触,向这些部落兵射箭投石,看是否能把他们从峡谷中引诱到开阔地上来。当他们进人射程向这些特利巴利人箭石齐发时,这些部落兵知道弓箭手身边无利器,于是就冲上来跟他们肉搏。但是,亚历山大既然已经把他们从峡谷里引了出来,就命令菲罗塔斯率领马其顿骑兵打击他们冲到最前边来的右翼;命令希拉克雷狄斯和索波利斯率领由博提亚和安菲坡利斯来的骑兵打击其左翼;他亲自率领步兵方阵以及已调到方阵前边的其余的骑兵,攻打敌人的中央。两军在远距离对战时,特利巴利人还能坚守。但当方阵以密集队形向他们勇猛冲杀,骑兵也不再射箭,而是真地用战马冲他们,这里一冲,那里一撞,到处都猛冲乱撞的时候,敌人招架不住,掉头就跑,穿过峡谷奔往河边去了。在溃逃中有三千人被打死,活捉的只有少许,这是因为河边树林茂密,夜幕又已降临,马其顿人不能穷追的缘故。据托勒密记述,马其顿方面只有十一名骑兵和四十来名步兵阵亡。《亚厉山大远征记》
关于列王纪记载亚历山大征服中国一事辟谣 @阿尔及利亚奠长 那人就别搭理他了,完全就是杠精就说一下列王纪记载亚历山大征服中国一事,完全就是伪史人造谣了。以下是我以前写的文章的一部分。 据笔者所见,最早记载亚历山大征服中国的文献是AD10世纪的《历代民族帝王史》:“他(亚历山大大帝)一往直前,来到印度,杀死他的国王,征服他的城市。然后他进入中国,在那里的做法与在印度如出一徹,自此两地百姓皆臣服与他,他统治了吐蕃与中国。” 然而,阿拉伯人的记载是基于伊朗人传说改写而来。波斯裔作者伊本·穆加法的《卡里来和笛木乃》说“然后他率兵向中国进发,中途他向先去印度,以期让印度国王归顺他,改变他的信仰,听从他的调遣”。这表明伊朗人最初只是提到亚历山大打算征服中国,但是并未实现。阿拉伯人则将此传说发展为亚历山大已经征服中国。 实际上,直到10世纪,伊朗人仍未提及征服中国。据《列王纪》载:亚历山大,曾企图以使者之姿,潜入华夏,其书信与言辞初触天子之怒。然而,天子未急以应,反而以盛宴款待。翌日,天子以机智之言,回赠亚历山大,承诺回以厚礼。亚历山大闻之,愧感心生,暗誓以后不再伪装。归途中,天子慷慨赠礼,选派一智者同行。智者途中识破亚历山大之真身,却未揭其秘。至终点,使者求宽恕,亚历山大宽恕之,并恳请其勿告天子。随后,以礼物馈赠,托其传话,愿天子安享治世,而亚历山大亦将休整后归去。④ 据作者所言“现在让我们再讲述原来的故事,把古代传说改写成诗”⑤,显然这一段是根据伊朗古代流传下来的,亚历山大将要征服中国故事改编而来。这个故事由于剧情精彩流传已久影响深远。据后世阿拉伯作者伊本·艾西尔所著《历史大全》: 亚历山大征服印度后,志在远征中国。夜深人静,中国使者至其营地,请求密谈。亚历山大应允,使者揭露身份,自称中国国王,愿以和平之名,避免战火。亚历山大问其何以为信,国王答曰:知你为英明之主,我等无需仇恨。纵你杀我,国亦不属你,反令你背负不义之名。 亚历山大见其机智,遂提条件:交出国库三年之租,以换和平。国王言可,然问其处境,亚历山大逐一减租,至每年三分之一。国王分租于民、己、军与亚历山大,各得其所。 次晨,中国国王突然率军包围亚历山大,亚历山大质问其背信弃义。国王立刻否认,解释道:顺从你,非因惧你,而是吉星高照与你,我是来顺从接近他的。亚历山大答曰:像你这样仁慈的君主,不应强行收取地租。国王感激,赠以厚礼,吐蕃与中国皆臣服于亚历山大之威”⑥。 通过两段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双方故事内容情节基本相似,只不过从亚历山大假扮使者面见中国国王,变成中国国王假扮使者见亚历山大,同时依然依从阿拉伯古籍记载的亚历山大征服中国。明显这一段是受到《列王纪》影响,而后世阿拉伯古籍无疑也是受到《历史大全》影响。 出处: ④⑤根据张鸿年和宋丕方翻译的《列王纪》第四卷《亚历山大向中国进军》,由于原文内容过大故此段乃笔者改写而成。 ⑥㊸具体参见葛铁鹰《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国研究一一以史学著作为例》,由于原文内容过大故此段乃笔者改写而成。
余太山 | 亚历山大进军中亚主要政军策略例证 进军中亚是亚历山大东征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影响深远。以下例证其主要政军策略 ①关于亚历山大进军中亚的过程中采取的政治策略,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征服中亚是亚历山大东征战略大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亚历山大包括进军中亚在内的所有军事活动从未偏离这个大目标。正是这一目标直接导致了亚历山大进军中亚,这一目标也成了他进军中亚奏功的最重要政治因素。亚历山大东征的战略大目标不仅仅是征服阿喀美尼波斯王朝,还要通过对阿喀美尼王朝的征服,使他自己成为“亚细亚的最高霸主”[lbk]2[rbk]。亚历山大很清楚,要征服波斯这样一个大国,仅仅依靠军事手段是远远不够的。他不仅要击溃大流士的大军,更重要的是争取波斯的民心。而要使自己成为亚洲之主,更要争取全亚洲的民心。亚历山大正是这么做的。在高伽米拉(Gaugamela)战役大获全胜之后,他紧接着便全力以赴追杀柏萨斯(Bessus)、平息萨提巴赞斯(Satibazanes)的叛乱、处死巴散提斯(Barsaentes)。这不仅是为了继续消灭波斯的有生力量,更重要的就是争取波斯的民心,而进军中亚的序幕也随之拉开。柏萨斯、萨提巴赞斯和巴散提斯三者,都是大流士三世的叛臣。亚历山大对他们的剿灭,不仅是因为他们和马其顿人为敌,更重要的是惩罚他们的弑君罪,使其东征在波斯人心目中名正言顺。柏萨斯原系巴克特里亚总督,曾率领索格底亚那人、巴克特里亚人和一些巴克特里亚边境上的印度部族参与大流士和亚历山大的高伽米拉会战。当大流士败北时,一起逃跑的柏萨斯便和骑兵司令那巴赞斯(Nabazanes)、阿拉霍西亚(Arachotia)和德兰癸亚那(Drangiana)总督巴散提斯等人劫持了大流士,意图取而代之,他“顶替大流士掌握了大权,巴克特里亚骑兵和跟随大流士逃跑的那些波斯部队都尊他为领袖”[lbk]3[rbk]。柏萨斯似乎不乏拥护者,他手下有“跟他一起到达巴克特里亚的波斯部队和一大批巴克特里亚当地部队。他还期待斯基泰(Scythia)盟军跟他会合”[lbk]4[rbk]。柏萨斯和他一起劫持大流士的部队也确实给亚历山大进军中亚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他“带着原先跟他一起劫持大流士的波斯部队,大约七千巴克特里亚部队和从塔内河(Tanais,即今锡尔河)这边来的达海(Dahae)人组成的部队,把高加索山(今兴都库什山)下这一带地方大肆破坏,企图把他自己和亚历山大之间的这片地方搞成荒地和废墟”[lbk]5[rbk]。亚历山大追剿柏萨斯也是势在必行。 据阿里安记载,柏萨斯等人决定,“假如亚历山大继续追赶,就把大流士交给他,以便在谈判中为他们自己争得较好的条件;如果他们获悉亚历山大已经后撤,则尽可能集结一支强大的军队,联合起来,以保卫他们的帝国。”于是,“柏萨斯和他的随从带着关在篷车里的大流士逃了一段路。但当亚历山大眼看就要追上他们的时候,那巴赞斯和巴散提斯就把大流士刺伤,丢下不管。他们自己带着六百骑兵逃脱。大流士不久因伤重而死。”[lbk]6[rbk]这样一来,柏萨斯和他的同伙的叛逆罪就无从洗刷了,亚历山大追杀柏萨斯就有了更充分的理由——惩罚弑君者、为大流士复仇。不仅如此,据阿里安记载: 柏萨斯的帽子按国王的戴法戴着[lbk]7[rbk],还穿上波斯皇家锦袍,自称阿太薛西斯(Artaxerxes),不再叫柏萨斯了。他还自称亚洲之王(King of Asia)。[lbk]8[rbk]
如何评价某亚黑史盲说不过拉黑就算了?甚至连黑都不知道怎么黑? 不是攻城失败?不是你连原文咋说的不知道么? “他就用这些战船载上他的弓箭手和重骑兵朝特利巴利人和色雷斯人避难的那个岛驶去,力图强攻登陆。但是,只要船一靠岸,这些部族就从高处冲到水边。由于战船很少,所载部队也有限 而且岛岸大多陡峭难登,岛边水道又极狭窄,水流自然湍急,不易对付。因此,亚历山大把部队撤走”《亚历山大远征记》中文版 had taken refuge, and endcavoured to force a land. ing. The tribesmen, however, kept swooping down to the river-side wherever the ships touched land ; these were few in number, and carrying only a small body of troops; the island was for the most part steep for landing; and the current past the i land, as was natural in the narrows, was swift and difficult to contend with.英文版意思也差不多 首先原文根本没说攻城,并且最重要一点是,原文根本没提到亚历山大军队登陆与敌军作战? 不会有人觉得靠岸就等于登陆吧? 实际上后面不是说的很清楚了,大部分地方难以登陆,水流湍急,难以对付。指的是啥 我估摸着真要登陆了,说船只大部分地方难以登陆,说船只难以对付水流么? 说白了人阿里安的意思是说,船只靠近岸边之后,没找到合适登陆地点,再加上水流湍急,船只难以对付,所以就给撤回了 然后某史盲连具体说啥都不知道,就开始意淫成攻城了么? 并且之所以说这算亚历山大失败,是因为从战略来看,亚历山大没完成一开始的计划,所以失败了 和攻城战失败有个毛线关系呀!
唐与吐蕃659年东海(孟达天池)之战探究 再叙述这战争之时,我们需要明白,唐朝对苏定方历史记载,有可能是被修改过的。这里先从唐修史说起,据史书记载“敬宗自掌知国史,记事阿曲。初,虞世基与敬宗父善心同为宇文化及所害,封德彝时为内史舍人,备见其事,因谓人曰:“世基被诛,世南匍匐而请代;善心之死,敬宗舞蹈以求生。”人以为口实,敬宗深衔之,及为德彝立传,盛加其罪恶。 敬宗嫁女与左监门大将军钱九陇,本皇家隶人,敬宗贪财与婚,乃为九陇曲叙门阀, 妄加功绩,并升与刘文静、长孙顺德同卷。敬宗为子娶尉迟宝琳孙女为妻,多得赂遗,及作宝琳父敬德传,悉为隐诸过咎。太宗作《威凤赋》以赐长孙无忌,敬宗改云赐敬德。白州人庞孝泰,蛮酋凡品,率兵从征高丽,贼知其懦,袭破之。敬宗又 纳其宝货,称孝泰频破贼徒,斩获数万。汉将骁健者,唯苏定方与庞孝泰耳,曹继 叔、刘伯英皆出其下。虚美隐恶如此!初,高祖、太宗两朝实录,其敬播所修者, 颇多详直,敬宗又辄以己爱憎曲事删改,论者尤之。然自贞观已来,朝廷所修《五 代史》及《晋书》、《东殿新书》、《西域图志》、《文思博要》、《文馆词林》、 《累璧》、《瑶山玉彩》《姓氏录》、《新礼》,皆总知其事,前后赏赉,不可胜纪。”《旧唐书.许敬宗传》可以看出许敬宗在唐朝国史的修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个人好恶对史书的编纂产生了影响。从许敬宗对苏定方的极力赞美来看,二人关系非同一般,因此在敬宗笔下,苏定方的事迹不仅未被削弱,反而被大肆宣扬。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咸亨三年“三月,丙申,诏刘仁轨等改修国史,以许敬宗等所记多不实故也。”《资治通鉴》卷202
恒罗斯之战结束后751~753年唐与阿拉伯之间缠斗 在751年的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军队并未如某些网络传说所言,因畏惧而止步不前,或是因扩张至极限而停止进攻。相反,根据阿拉伯史料《肇始与历史》的记载:“他派齐亚德继续挺进,后者征服了河外地区的城镇乡村,一直打到怛逻斯(Tarāz)和伊特莱赫(’Itlakh )。于是中国人出动了,发兵10万余人。赛义德·本·侯梅德在怛罗斯城加固城防,艾布·穆斯林则在撒马尔罕的军营中镇守。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赛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其余纷纷败逃。穆斯林们占领了他们的军事要地,进军布哈拉,降服河外地区的国王和首领们,将他们斩首,并虏走他们的子孙,抢去他们的全部财产。他们不止一次将俘虏5万人5 万人地渡过河去。艾布·穆斯林决意进攻中国,并为此做好了准备。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使他改变了这一计划齐亚德向他展示了一封无法证实其真实性的、来自艾布·阿拔斯的信,信上说委任他为呼罗珊的总督。艾布·穆斯林开始施展计谋,最终将齐亚德杀死,并派人把他的首级送到艾布·阿拔斯那里。据另一本阿拉伯史料《埃及国王中的耀眼星辰》“这一年(伊历135年即公历752年7月~753年),中国国王同样有所行动,当时齐亚德·本·萨利赫掌管撒马尔罕事务。他给艾布·穆斯林·呼罗珊尼写信通报了此事。他与他们进行了几番争夺和多次战斗,最终中国国王败北。所有这些都是发生在齐亚德·本·萨利赫不服(艾布·穆斯林)调遣之前。” 在中国方面,《全唐文》收录的《赐突骑施黑姓可汗铁券文》和《册突骑施黑姓可汗文》中记载“维天宝十二载,岁次癸巳,九月己亥朔六日甲辰,皇帝若曰:咨尔骨咄禄毗伽突骑施黑姓可汗登里伊罗密施,惟皇建极,声教及於遐荒;惟帝念功,礼命加於恭顺。卿虽拥在沙漠,常扞烟尘,识进退存亡之端,知古今成败之数,久率藩部,归化朝廷,兼拒凶(阙),挫其侵轶。精贯白日,义光青史,绩用累著,嘉尚良深。今授卿特进,册为突骑施可汗。重爵贵号,以崇其宠,丹书铁券,以表其忠。宜保始终,就固诚节,山河带砺,福禄长存。可不慎欤!”维天宝十二载,岁次癸巳,九月己亥朔六日甲辰,皇帝若曰:咨尔骨咄禄毗伽突骑施黑姓可汗特进登里伊罗密施,立国惟信,表贤在忠。既效信以推诚,亦旌忠而懋赏。卿才略备举,知勇兼资。强足抗敌,威能率下。故得甲兵孚训,族类怀仁,既响顺以移风,亦事大而知礼。是用载加荣秩,式崇锡命。今授卿特进,为突骑施可汗,卿敬勉良图,光昭盛典,保我疆场,恶我寇雠。俾业固山河,福绥种落,永弘恩宠,可不慎欤!其中提到,“兼拒凶(阙)”,“挫其侵轶”“强足抗敌”,“威能率下”。等表述,暗示了突骑施黑姓可汗在抵御外敌入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护唐朝的疆土安全。综合上述史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怛罗斯之战后,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冲突并未完全平息,双方在中亚地区的争夺依然激烈。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