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庇鲁斯皮洛士
皮诺士
本王未灭罗马是因为,本王无亚帝的光环呀!
关注数: 186
粉丝数: 449
发帖数: 15,981
关注贴吧数: 8
话说都16天都不开放吧主申请了 这是不开放了么?
关于前几天蒙古屠杀视频一文的一些反驳 首先说一下,这个视频本大王已经一键三连,毕竟现在能拿出干货也确实不多,所以本大王还是支持,但是其中一些论点不敢苟同。@传说中的战士😄
蒙古吹又秀你这幼稚园水平都不如的中文了 上面说将官没说士兵???原文军队结构与军队职位仍与成吉思汗相同?军队结构啥意思理解不了么?
本大王决定继承大位,谁支持谁反对? 因为工作原因对吧里管理最近变得少,这次吧主下了本身不想管,但是鉴于吧里新吧宠太犯人,老吧宠竟然复活了,所以出净化环境考虑,决定申请吧主一职位,要是没过希望一个智商正常一点当个吧主,本大王继续当吧务
各位觉得百度贴吧啥时候g?
再次重申一遍,不要挖坟 再次重申本吧吧规,一年以前的贴都是坟贴(就算不说具体时间,只要智商正常就应该明白几年前的贴子是坟贴吧?),不要挖坟,前几天一堆坟贴被顶上来,一查是个叫贴吧用户_Q1VQ73a的SB在挖坟,最神的就是都说了挖坟必封,还挖。本大王就纳闷了,你挖的都是19年以前的贴,很多人现在还在不在冷吧都两说,你对线你妈呢?这么想满足虚空对线的快感?鉴于给你说过你还犯,封你三个月。至于其他跟风挖坟一律封一天。 最后在重申一遍除了吧规和图书管理与重申贴之外,其他挖坟一律封。
在说一遍立论贴要有干货,表人要有干货 最近一看贴吧,怎么那么多立论贴没有干货,就bb一大堆?重复一下吧规立论贴表人贴没干货带带等24小时,要是还不补干货一律删,表人贴也是一样。还有本大王要是没看见记得@本大王ID。
军神荣耀汉尼拔料敌致胜坎尼大破罗马上之特雷比亚河之战 一个帝国的崛起往往要不断摧毁其他国家,在此之上建立强大的霸权。如果穿越到共和国问当时的人,谁是共和国最强的敌人。他的回答并不是当时东地中海以文明著称的希腊化王国,也不是摧毁罗马城的野蛮人“高卢人”而是与罗马交战四十载的迦太基。其中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名将汉尼拔更有“战略之父”之称,这里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汉尼拔的巅峰之战坎尼,首先让我先从汉尼拔入侵意大利说起。
从原始史料对马拉松之战复原 关于马拉松之战,其中最原始史料为希罗多得的历史,关于他的史料来源大部分都是来自口述,按照现在学者“通过对希罗多德《历史》卷三和《贝希斯敦铭文》若干局部细节的比较,笔者认为,希罗多德的波斯史在人名记录、谱系梳理和宏观叙事等方面总体上相当可靠………”①所以其记载可信度是有保证的。并且根据作者记载自己史料来源有当时人后裔的口述来看,所以笔者认为希罗多得关于这一场战役的记载应该都是通过幸存的当时人或者后裔来复述的,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希罗多得记载中缺少很多细节,所以需要其他作者的补正,其中与希罗多得同一时期的作者修昔底德写的伯罗奔尼斯战争的《历史》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他在书中拥有很多细节描述,并且由于战场亲历者所以记述更为可信。在修昔底德之后另一位作者色诺芬,由于作者的实战经历与对这一段时期的历史记载无疑也是对战场复原的又一力作。同时我们更不能放弃希罗多得之外的一些对马拉松的记载,虽然说他们是后世记载,但是仍然具备参考价值。 第一波斯远征希腊的目的 关于第一次希波战争中的波斯入侵希腊的目的,学术界有两种观点第一就是以征服希腊为目的的征服战争,另一种观点是对雅典帮助爱奥尼亚城邦起义的惩罚②。关于这两种观点都有问题所在,但是像祝宏俊所写《希波战争中波斯失败的反思》一文,对波斯进行无耻洗地应该引以为戒才对,关于这篇的论点充斥着牵强附会,不需要上干货反刹只要最基本逻辑就可以反驳。如从希罗多得历史中统计出来支持波斯是为惩罚雅典支持的材料是九条,但是这个统计出现严重逻辑问题,第一点一个人在说了两句话的情况下竟然能算两条支持?如阿尔特米西亚对薛西斯说了两次目的是惩罚雅典,在两句话出自一人之口的情况下,只能算为一个人的观点,既然是一个人观点也只能算做支持的材料是一条。第二将真假言论混合使用,如马尔多尼斯说过三话其中两句支持波斯惩罚雅典,一句支持征服全部希腊。但是希罗多得明确说了马尔多尼斯劝导薛西斯进攻希腊的目的是想当希腊太守(先不论希罗多得说的是真是假),所以之前的言论明显是为了欺骗薛西斯的虚假言论,但是祝宏俊确不顾真假直接全部计算。第三断章取义解读原文,如“公元前482年。波斯大军压境,雅典等主张抵抗的城邦筹建反波斯同盟。希腊使节在叙拉古对格隆说:“事实上,在表面上,他(指薛西斯一笔者注) 说只是攻打雅典,但实际上他是想把全体希腊人都纳入他的臣民之中。因此,我恳求你们去援助那些捍卫希腊自由的人们,请求你本人去帮助她获得自由。”③这一条祝宏俊将其算做支持波斯惩罚雅典,并且认为是希腊联军内部的两条表示之一(其中有一条还错误的将波斯人的表述算进去)依据的应该是他说只是攻打雅典这一点,但是原文意思明确说了波斯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征服全部希腊,虽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最起码应该将其算做即支持波斯征服希腊又支持惩罚雅典两条吧?从中就可以看出祝宏俊替波斯洗地之急水平之低令人无语。 那么波斯进攻希腊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首先我们应该以波斯方面最高指挥大流世的观点为准,其他人说的话就算再多也并没有决定性。按照希罗罗德记载大流世是为了惩罚雅典对爱奥尼亚城邦起义的惩罚,“宙斯呀!请允许我向雅典人复仇吧!…………他的每一个仆人都要在他面前重复三遍:“主公,千万不要忘了雅典人”④现在支持波斯惩罚雅典的多依据这条史料,但是细查希罗多得原文就可以发现,在这之前波斯已经派出使者向希腊索要“土和水”并且“大流世很乐意用这样的一个借口发动对希腊的战争,以征服所有那些不肯把“土和水”献给他的希腊人”⑤在结合后文的波斯远征军的征服目标从希腊变成了雅典和埃奎纳这一点,与在马拉松的之战的前夕,按照西西里的狄奥多罗记载“波斯将领达带斯( Dati))的家世是米堤亚人,根据他的祖先流传下来的说法,雅典人是米杜斯( Medus)的后裔,米杜斯在古代建立米地亚国,于是他派遭使者去见雅典当局,宣称他要率领一支军队前来索回原来属于祖先所有的统治权:他说米杜斯在他而言是年代最为古老的祖先,受到雅典人的废黜失去王位,后来迁移到亚洲建立米地亚王国。因此,他继续表示如果他们将王国归还给他,可以放免他们犯罪的行为,不再追究他们攻打萨迪斯( Srt)的作战行动:要是他们拒绝他提出的要求,就会遭到比伊里特里亚人( Ertriams)更为悲惨的命运。”⑥这是马拉松战争前波斯将领对雅典的最后通牒,显然由于达带斯是波斯方面将领,他的这个行动必然可以反映大流世态度。从中可以看出明确提出了领土要求,并且要求永远占领,可以与希罗多得后文的征服雅典与埃奎纳相佐证。实际上波斯这一次远征除了雅典之外还征服了其他未臣服的希腊城邦,所以报复说不攻自破。至于之前的大流世言论考虑到希罗多得很多地方是从波斯人那里听出来的,所以不排除是波斯人为自己的战争正义性的辩护。
从原始史料对马拉松之战复原 关于马拉松之战,其中最原始史料为希罗多得的历史,关于他的史料来源大部分都是来自口述,按照现在学者“通过对希罗多德《历史》卷三和《贝希斯敦铭文》若干局部细节的比较,笔者认为,希罗多德的波斯史在人名记录、谱系梳理和宏观叙事等方面总体上相当可靠………”①所以其记载可信度是有保证的。并且根据作者记载自己史料来源有当时人后裔的口述来看,所以笔者认为希罗多得关于这一场战役的记载应该都是通过幸存的当时人或者后裔来复述的,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希罗多得记载中缺少很多细节,所以需要其他作者的补正,其中与希罗多得同一时期的作者修昔底德写的伯罗奔尼斯战争的《历史》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他在书中拥有很多细节描述,并且由于战场亲历者所以记述更为可信。在修昔底德之后另一位作者色诺芬,由于作者的实战经历与对这一段时期的历史记载无疑也是对战场复原的又一力作。同时我们更不能放弃希罗多得之外的一些对马拉松的记载,虽然说他们是后世记载,但是仍然具备参考价值。 第一波斯远征希腊的目的 关于第一次希波战争中的波斯入侵希腊的目的,学术界有两种观点第一就是以征服希腊为目的的征服战争,另一种观点是对雅典帮助爱奥尼亚城邦起义的惩罚②。关于这两种观点都有问题所在,但是像祝宏俊所写《希波战争中波斯失败的反思》一文,对波斯进行无耻洗地应该引以为戒才对,关于这篇的论点充斥着牵强附会,不需要上干货反刹只要最基本逻辑就可以反驳。如从希罗多得历史中统计出来支持波斯是为惩罚雅典支持的材料是九条,但是这个统计出现严重逻辑问题,第一点一个人在说了两句话的情况下竟然能算两条支持?如阿尔特米西亚对薛西斯说了两次目的是惩罚雅典,在两句话出自一人之口的情况下,只能算为一个人的观点,既然是一个人观点也只能算做支持的材料是一条。第二将真假言论混合使用,如马尔多尼斯说过三话其中两句支持波斯惩罚雅典,一句支持征服全部希腊。但是希罗多得明确说了马尔多尼斯劝导薛西斯进攻希腊的目的是想当希腊太守(先不论希罗多得说的是真是假),所以之前的言论明显是为了欺骗薛西斯的虚假言论,但是祝宏俊确不顾真假直接全部计算。第三断章取义解读原文,如“公元前482年。波斯大军压境,雅典等主张抵抗的城邦筹建反波斯同盟。希腊使节在叙拉古对格隆说:“事实上,在表面上,他(指薛西斯一笔者注) 说只是攻打雅典,但实际上他是想把全体希腊人都纳入他的臣民之中。因此,我恳求你们去援助那些捍卫希腊自由的人们,请求你本人去帮助她获得自由。”③这一条祝宏俊将其算做支持波斯惩罚雅典,并且认为是希腊联军内部的两条表示之一(其中有一条还错误的将波斯人的表述算进去)依据的应该是他说只是攻打雅典这一点,但是原文意思明确说了波斯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征服全部希腊,虽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最起码应该将其算做即支持波斯征服希腊又支持惩罚雅典两条吧?从中就可以看出祝宏俊替波斯洗地之急水平之低令人无语。 那么波斯进攻希腊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首先我们应该以波斯方面最高指挥大流世的观点为准,其他人说的话就算再多也并没有决定性。按照希罗罗德记载大流世是为了惩罚雅典对爱奥尼亚城邦起义的惩罚,“宙斯呀!请允许我向雅典人复仇吧!…………他的每一个仆人都要在他面前重复三遍:“主公,千万不要忘了雅典人”④现在支持波斯惩罚雅典的多依据这条史料,但是细查希罗多得原文就可以发现,在这之前波斯已经派出使者向希腊索要“土和水”并且“大流世很乐意用这样的一个借口发动对希腊的战争,以征服所有那些不肯把“土和水”献给他的希腊人”⑤在结合后文的波斯远征军的征服目标从希腊变成了雅典和埃奎纳这一点,与在马拉松的之战的前夕,按照西西里的狄奥多罗记载“波斯将领达带斯( Dati))的家世是米堤亚人,根据他的祖先流传下来的说法,雅典人是米杜斯( Medus)的后裔,米杜斯在古代建立米地亚国,于是他派遭使者去见雅典当局,宣称他要率领一支军队前来索回原来属于祖先所有的统治权:他说米杜斯在他而言是年代最为古老的祖先,受到雅典人的废黜失去王位,后来迁移到亚洲建立米地亚王国。因此,他继续表示如果他们将王国归还给他,可以放免他们犯罪的行为,不再追究他们攻打萨迪斯( Srt)的作战行动:要是他们拒绝他提出的要求,就会遭到比伊里特里亚人( Ertriams)更为悲惨的命运。”⑥这是马拉松战争前波斯将领对雅典的最后通牒,显然由于达带斯是波斯方面将领,他的这个行动必然可以反映大流世态度。从中可以看出明确提出了领土要求,并且要求永远占领,可以与希罗多得后文的征服雅典与埃奎纳相佐证。实际上波斯这一次远征除了雅典之外还征服了其他未臣服的希腊城邦,所以报复说不攻自破。至于之前的大流世言论考虑到希罗多得很多地方是从波斯人那里听出来的,所以不排除是波斯人为自己的战争正义性的辩护。
今日与几位吧友讨论一下碧蹄馆之战,正好前几天看了这本书,所以指出一下几位的错误,所以想重新开一帖说一下,不是表谁也不是抽谁就是讨论。
立论贴标准 重新声明吧规立论贴要是没有干货支持论点,一律水帖处理。要是有些人觉得不公平不接受就滚吧!本大王绝对不拦,这里就声明一下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就不会被删(本大王以前删的贴都没达到这个标准)。
昨日事件贴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App,操作更方便哦。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an.baidu.com%2Fs%2F1864QdOa2rkJPoSqiVcmSnw&urlrefer=fd19c8f6827d78341d4895c493c96089提取码:nx5p
钓鱼规矩
公敌名单
重开冷兵器吧图书馆 在几年冷兵器曾经开过图书馆,后来因为图书馆管理员太妹,迷恋与声色犬马之中不能自拔,所以图书馆也就不了了之,今日本大王决定重开冷兵器图书馆,凡是有求书的如果本大王有,本大王一律免费提供(如果没有谁能补充本大王对此表示感谢)。并且这里强调一下什么是干货,干货指的是原始史料和专家的著作与有出处(并且出处正确)的网络文章和现代兵器复原与一些测试(前提条件是保证复原与测试是没有问题的),其他的全部不算干货。如果提供干货之后对面还不认可视为打滚(除非能提出符合逻辑的反刹),打滚者一侓封。如果都是干货,本大王会根据谁的更为可信来裁决。
重温经典对决萨拉丁VS狮心王 关于狮心王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国内目前已经有多本书对此有记载,但是由马千翻译的[英]托马斯·阿斯布里奇的《战争的试炼·十字军东征史》一书这样的优秀的分析与详实的史料,相结合而成的书,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本文皆引自此书,这里对第三次十字军的一些通说进行有力的反刹,是难的一见的好文章(原文注释全部删除,具体可以看原文)。
经典对决萨拉丁VS狮心王 关于狮心王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国内目前已经有多本书对此有记载,但是由马千翻译的[英]托马斯·阿斯布里奇的《战争的试炼·十字军东征史》一书这样的优秀的分析与详实的史料,相结合而成的书,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本文皆引自此书,这里对第三次十字军的一些通说进行有力的反刹,是难的一见的好文章。
本大王新任吧务感言 今日本大王已经新任冷吧吧务一职,对于冷吧堕落至此感触颇深,所以做为一位混冷吧多年老人,励志要整顿一下。 ①以后无意义的水帖直接删,如果有请@本大王 ②以后表人贴请拿干货,如果没有也删,如果有请@本大王,那么没有干货怎么办?一句话不会自己搜索么?实在不行可以来找本大王,本大王尽量给你(如果没有希望谁给一下,本大王在次表示感谢) ③不要涉政,与禁止种族歧视。如果有请@本大王。 ④对于打滚转进之辈必然会重拳出击,如有在本吧遇到请@本大王,如果确实属实本大王一定封杀。 ⑤本大王发现不少开地图炮,特别是一边要干货一边无干货开地图炮者,本大王宣布这种的以后可以在这个吧永远的安息了,如果有请@本大王 ⑥不要挖坟,不过这一贴本大王会经常顶起来,让新人看见。 ⑦某些特定物种比如大战吧(当然谁想玩一会,可以等一等),直接封。 ⑧日后要是有什么补充的,本大王会在下面说一下。
罗马如何兵败亚德里安堡 亚德里安堡之战(由于是随手写的,非论文格式) 亚德里安堡之战,是罗马遭遇的一次惨败, 同一时期的历史学家阿米安甚至说除了坎尼之外罗马从没有遭到过这么大的损失。关于这一次交战失败的原因,历来有两种看法第一哥特骑兵率先击败罗马骑兵导致士兵失败,关于这一点确实是原因之一,但是在斯特拉堡战斗中尤利安骑兵也被击败,但是确最后确反败为胜。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哥特人数量庞大,人数众多,而他的对手罗马人军队素质下降。这一种观点其实也是不正确的,首先就是西哥特的迁移,这件事其实对罗马帝国来说是比较平常的一件事,以前也有不少蛮族迁移到罗马。“很多学者认为376年渡过多淄河人数至多数万而已。”《罗马帝国的衰亡》(南川高志)而罗马这一次应对失误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罗马与波斯卷入亚美尼亚纷争无力派出更多的军队用来护送这些移民,第二就是负责押送的将领指挥失误。其二就是虽然这个时期士兵质量下降,但是这不意味着罗马人会被哥特人吊打,实际上罗马人在亚德里安堡之前已经与哥特人连续四次交战,第一次希姆斯山之战罗马人与哥特人打成平手,第二次底巴格图之战哥特人打死守将巴茲米利斯,第三次伊利利克木罗马将领弗利格里杜斯打死哥特人一酋长杀死并俘虏大量哥特人与太发利人,第四次贝利阿交战罗马将领塞巴斯丙安突袭哥特人杀死大部分敌人抢回大量战利品。综合所述罗马人明显有与哥特人一战之力,所以单纯认为罗马人素质下降的说法明显有问题。
罗马如何兵败亚德里安堡 亚德里安堡之战(由于是随手写的,非论文格式) 亚德里安堡之战,是罗马遭遇的一次惨败, 同一时期的历史学家阿米安甚至说除了坎尼之外罗马从没有遭到过这么大的损失。关于这一次交战失败的原因,历来有两种看法第一哥特骑兵率先击败罗马骑兵导致士兵失败,关于这一点确实是原因之一,但是在斯特拉堡战斗中尤利安骑兵也被击败,但是确最后确反败为胜。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哥特人数量庞大,人数众多,而他的对手罗马人军队素质下降。这一种观点其实也是不正确的,首先就是西哥特的迁移,这件事其实对罗马帝国来说是比较平常的一件事,以前也有不少蛮族迁移到罗马。“很多学者认为376年渡过多淄河人数至多数万而已。”《罗马帝国的衰亡》(南川高志)而罗马这一次应对失误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罗马与波斯卷入亚美尼亚纷争无力派出更多的军队用来护送这些移民,第二就是负责押送的将领指挥失误。其二就是虽然这个时期士兵质量下降,但是这不意味着罗马人会被哥特人吊打,实际上罗马人在亚德里安堡之前已经与哥特人连续四次交战,第一次希姆斯山之战罗马人与哥特人打成平手,第二次底巴格图之战哥特人打死守将巴茲米利斯,第三次伊利利克木罗马将领弗利格里杜斯打死哥特人一酋长杀死并俘虏大量哥特人与太发利人,第四次贝利阿交战罗马将领塞巴斯丙安突袭哥特人杀死大部分敌人抢回大量战利品。综合所述罗马人明显有与哥特人一战之力,所以单纯认为罗马人素质下降的说法明显有问题。
评亚历山大 出自这篇论文
如何击败马其顿方阵?以伊苏斯之战与皮德纳之战对比。 BC31亚克兴海战以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失败告终,宣布了继业者王国中最后的托格密王朝的灭亡。关于罗马为何能够征服希腊化时代的三大王朝,历来都有研究。其中关于方阵与军团的较量,更是从古至今迫有讨论的话题。其中以近乎同一时代的历史作者波利比阿的言论最具吸引性。(波利比阿)再对比马其顿方阵和罗马军天之后,再论述罗马如何击败马其顿方阵是说,“这答案存在在战争之中,行动的时间及地点的选择是无止境的,然而方阵兵团却只能用于一次时间以及一种地形,来产生独特效果”①之后,波利比阿继续叙述到“再者,通常我们都承认,它必须在平坦无碍的地面使用,没有任何障碍,如壕沟、冲沟、凹地、山脊以及水道所打断,所有这些都足够去妨碍以及打乱如此的队形”②最后波利比阿得出结论“稍后在战争中,无论冲刺的方阵兵将面对他的敌人部队击退或是自己被人击退,他都会失去原来的因为追击撒退的敌人,或是在攻击过来的敌人之前撤退,方阵兵团都会留在后面它自己部队的其他单位在这时候,敌人的预备部队会占据方阵军团所空下来的地方,而没必要再从正面来攻击,而是从侧面及后方来进攻”③大体总结就是方阵兵团,由于大多数情况下没有适合的地形作战,所以无法保持队形,会被敌人分割消灭。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马其顿方阵的弱点,但是这一点马其顿的将领,难道不知道么?特别是希腊百分之75都是山地,以往马其顿征服中也不乏凸凹不平的地方,为何还一直使用马其顿方阵?罗马真就是靠如此击败马其顿方阵的?我们通过对比同时在不利地形的几次作战就可以看出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在BC322的拉米亚战争中面对色萨拉骑兵的进攻,起初在平原的马其顿方阵因为畏惧逃到山地,之后再山地击败追击的色萨利骑兵。在同一年的克拉农战役中,失败的希腊联军也撤退到对马其顿不利的山地,但是马其顿方阵并没有就此失败。事实上就算这种凹凸不平的地区,马其顿方阵仍然能够保持战斗力。那么罗马军团究竟是如何击败马其顿方阵,本大王根据伊苏斯与皮德纳之战进行对比。
如何击败马其顿方阵?以伊苏斯之战与皮德纳之战对 BC31亚克兴海战以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失败告终,宣布了继业者王国中最后的托格密王朝的灭亡。关于罗马为何能够征服希腊化时代的三大王朝,历来都有研究。其中关于方阵与军团的较量,更是从古至今迫有讨论的话题。其中以近乎同一时代的历史作者波利比阿的言论最具吸引性。(波利比阿)再对比马其顿方阵和罗马军天之后,再论述罗马如何击败马其顿方阵是说,“这答案存在在战争之中,行动的时间及地点的选择是无止境的,然而方阵兵团却只能用于一次时间以及一种地形,来产生独特效果”①之后,波利比阿继续叙述到“再者,通常我们都承认,它必须在平坦无碍的地面使用,没有任何障碍,如壕沟、冲沟、凹地、山脊以及水道所打断,所有这些都足够去妨碍以及打乱如此的队形”②最后波利比阿得出结论“稍后在战争中,无论冲刺的方阵兵将面对他的敌人部队击退或是自己被人击退,他都会失去原来的因为追击撒退的敌人,或是在攻击过来的敌人之前撤退,方阵兵团都会留在后面它自己部队的其他单位在这时候,敌人的预备部队会占据方阵军团所空下来的地方,而没必要再从正面来攻击,而是从侧面及后方来进攻”③大体总结就是方阵兵团,由于大多数情况下没有适合的地形作战,所以无法保持队形,会被敌人分割消灭。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马其顿方阵的弱点,但是这一点马其顿的将领,难道不知道么?特别是希腊百分之75都是山地,以往马其顿征服中也不乏凸凹不平的地方,为何还一直使用马其顿方阵?罗马真就是靠如此击败马其顿方阵的?我们通过对比同时在不利地形的几次作战就可以看出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在BC322的拉米亚战争中面对色萨拉骑兵的进攻,起初在平原的马其顿方阵因为畏惧逃到山地,之后再山地击败追击的色萨利骑兵。在同一年的克拉农战役中,失败的希腊联军也撤退到对马其顿不利的山地,但是马其顿方阵并没有就此失败。事实上就算这种凹凸不平的地区,马其顿方阵仍然能够保持战斗力。那么罗马军团究竟是如何击败马其顿方阵,本大王根据伊苏斯与皮德纳之战进行对比。
萨拉米斯海战 BC480薛西斯亲率大军入侵希腊,在战争开始之时波斯陆军一路所向披靡。对此雅典人决定退避三舍,放弃雅典城将自己的居民和军队布置在萨拉米斯,要在海战中与波斯人一较高下。但是此时集中到此的希腊联军确出现分,一些建议将全部力量集中在科林斯地狭,用陆战来决定胜负。对此雅典名将泰米斯托克力献上一出反间计,成功将波斯舰队引到萨拉米斯对希腊人了进行包围,断绝了希腊人的后路。使其不得不置之死地而后生。关于这一战已经有很多书籍和论文有详细分析,甚至有学者为波斯帝国洗地,本大王再次检验诸史料,再次分析波斯是如何兵败萨拉米斯海战,与薛西斯撤军亚洲的原因。
萨拉米斯海战 BC480薛西斯亲率大军入侵希腊,在战争开始之时波斯陆军一路所向披靡。对此雅典人决定退避三舍,放弃雅典城将自己的居民和军队布置在萨拉米斯,要在海战中与波斯人一较高下。但是此时集中到此的希腊联军确出现分,一些建议将全部力量集中在科林斯地狭,用陆战来决定胜负。对此雅典名将泰米斯托克力献上一出反间计,成功将波斯舰队引到萨拉米斯对希腊人了进行包围,断绝了希腊人的后路。使其不得不置之死地而后生。关于这一战已经有很多书籍和论文有详细分析,甚至有学者为波斯帝国洗地,本大王再次检验诸史料,再次分析波斯是如何兵败萨拉米斯海战,与薛西斯撤军亚洲的原因。
格拉尼卡斯之战 接上一贴《论希腊雇佣军万人远征与海上拦截与焦土战术对亚历山大的影响》 在波斯总督否定了迈农战术之后,决定在格拉尼卡斯河阻击亚历山大,那么为何要在这里阻击亚历山大呢?根据现在学者哈蒙德的实地考证“其河道位置距现Kocabas Cay河至少要向东1千米,但流向和宽度应与古代大体一样;估计前334年真实水面宽4~5米,河道20~40米宽,河床泥土坚实,河岸5~6米高,有些地方平缓,有些地方陡峭。”①这样也就可以解释波斯军队战场位置不一样的记载,按照狄奥记载波斯军队是在高处,但是阿里安记载波斯军队是在河边。但是通过实际战场考察就可以知道,由于河岸高度达到5~6米,对于过河的军队来说显然处于举高临下之势。这也就是狄奥认为的波斯军队在高处的原因,其实吧!只要细看远征记就可以看出,“波军从高高的对岸往下射排箭,有的在稍靠后一些的高地上往下投标枪,有些在较低的地方,有些甚至冲到水边来了。”②从这段记载来看波军确实是在高处,所以综合来看阿里安和狄奥记载的波斯军队位置并没有不一致之处。而波斯军队在这里阻击亚历山大,明显也是想凭借举高临下之势,用来对马其顿军队形成优势。
高架米拉之战 在描述这次交战之前,有必要对大流世三世的战略规划进行诉说,让我们更加了解这场战役。按照狄奥记载大流世有如下战略规划,第一在亚历山大抵达叙利亚的时候他已经将帝国各处的军队集和起来,并且制造更长的长矛和佩剑配置给军队,同时制造200辆卷帘战车。第二开始训练他的军队,同时与亚历山大开始议和,当失败之后开始加强训练他的大军。第三派出一支精选的军队守住底格里斯河并且进行焦土战术。第四以高架米拉做为防守地点,这是一个绝妙的防守地点,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波斯优势军队和骑兵的战力。拿破伦说过“步兵仅需三个月的训练,就应该能机动自如,并能承受起敌人的进攻”①显然通过数个月的训练大流世三世的军队,已经不是一直多民族的乌合之众而是一直战斗力强悍的精锐部队。但是大流世的焦土战术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按照阿里安记载亚历山大在行进道路上选择走了一条“从各方面看对部队都比较方便,从这一带取得马匹的草料和其他物资都比较容易……”②这也为本大王在《格拉尼库斯河之战》一文中提到的,迈农方案不会对亚历山大造成什么损失又提供了依据。而守卫底格里斯河的部队,因为当时底格里斯河正在涨水所以认为亚历山大无法渡河,就将军队撤回去。实际上亚历山大费了很大的功夫才渡过河,如果他们不撤走的话,必然给亚历山大带来很大的麻烦。 在亚历山大渡过底格里斯河之后,为了让士兵休息暂停了行军。在第二天在行军途中,亚历山大通过前哨发现了波斯的侦查骑兵,亚历山大率领皇家中队和其他骑兵迅速前进,向他们进攻,命令其他部队步行迅速跟上。这些骑兵一看见亚历山大过来就跑,但是仍然有部分骑兵被亚历山大抓住,通过俘虏了解到大流世三世在高架米拉。在亚历山大得知大流世的位置之后,下令让部队休息四天,并且“在营地四周挖了沟,设了栅障,以加强防守营地。因为他决定把辎重牲口和士兵中的非战斗人员留下,自己只率领作战部队开赴战场,除武器外,什么都不带。”③在二更时候,亚历山大开始行军,目的是要在天亮之时与大流世交战,当双方接近77公里的时候,马其顿老将帕曼纽提议对战场进行全面的检查,以保证没有沟渠和地理没有暗藏木桩等等,亚历山大同意了这个建议。在全面检查完战场之后,亚历山大召开了战前最后一次作战会议,马其顿老将建议亚历山大夜袭波斯军队,但是亚历山大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大流世的军队阿里安说是全副武装的站了一夜,这个记载显然有误,比较可能是大流世三世的军队,保持警惕而己。
高架米拉之战 本文为本大王原创,欢迎大家来讨论
希腊化时期阿提卡同盟研究
读长征记有感,兼反刹徐岩松“库纳克萨之战与万人远征新探 徐岩松教授原文【库纳克萨之战与万人军长征新论】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bd.baidu.com%2Fma%2Fs%2FkkRUzNgA&urlrefer=a0c12346df8293f122d814424a1299d2 本文为本大王自己原创,如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讨论。
托勒密王朝早期海军研究 出自这篇论文,不过错别字有的多。。
托勒密二世时代对外关系研究出自这篇博士论文 托勒密二世时代对外关系研究 出自这篇博士论文
料敌致胜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坎尼之战坎尼之战是第二次罗马与迦太基 料敌致胜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坎尼之战 坎尼之战是第二次罗马与迦太基之战的一场关键决战,这一次决战决定汉尼拔与罗马日后的发展,本文这里就来探讨一下这次交战。 第一战前军事实力对比 首先探讨双方军事实力,这一次交战罗马一方的兵力,有两种说法按照波利比阿记载是军团与同盟一共八万人,按照李维记载是50000~55000人(不过别的地方仍然记载八万人)。当然还有一种中立的说法“罗马在坎尼的军队人数大概不像波利比阿和李维所说达到8万至9万之众,但是他们远远超过汉尼拔的兵力。”①对此我们可以根据罗马军制来推测出罗马军队人数,此时共和国时期罗马一军团的人数,“在共和早期,一个标准罗马军团应包含4000到4200名步兵,危机时刻可征召5000到5200名步兵。布匿战争之后,则一般是5000步兵以上,危机时则可能超过6000人。”②那么坎尼之时罗马军团是否满编,对此波利比阿明确记载到“宝路斯开始征兆士兵,这些人是要让军团回到足够编制……”③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罗马人在战前编制是满编。我们可以通过骑兵来推测出罗马在坎尼的军队数量“如果罗马每个军团配备300名公民骑兵,那么在坎尼公民分队有大约1200人或者2400人取决于罗马有四个还是八个军团。整个在坎尼的罗马骑兵部队数字为6000人。公民骑兵大概人数在1200人到2400人之间,意大利联盟骑兵人数在3600人到4800人之间。”④汉尼拔多的军队由4万名步兵和接近一万名骑兵组成,乍一看可以发现罗马人是处于优势但是我们要对军队素质和装备情况进行考察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首先如前所述罗马的军队很多都是新兵,虽然为了提升他们的素质,让他参与一些小型作战来提升素质。但是由于汉尼拔的原因可能没有成功,总之这支军队和汉尼拔的百战老兵,相比明显在素质上落后汉尼拔一程。其实就是双方的步兵对比是1:2(汉尼拔1:罗马2),但是在骑兵方面汉尼拔明显占据优势。其次就是装备方面,罗马此时的主要进攻武器是两个,第一就是从西班牙传过来的长度七十厘米,宽四厘米至七厘米的双刃短剑,第二就是长1.5~2米的重投枪和轻投枪。其中重标枪“根据拿破仑三世主持的一项19世纪的实验,在一个强壮和受过训练的人手里,罗马重投枪(“派勒姆”)的最大实际射程为100英尺。”⑤这是就是罗马人用于进攻的武器,可以看出其缺少投射力量(按照李维记载有一支千人的叙拉古弓箭手在坎尼之战的时候用于帮助罗马人),接下来是罗马人防具,首先就是罗马军队标准配置的椭圆形盾牌,这种盾牌长度大约在一百三十厘米左右,宽度八十厘米左右。内部是木质,外部是套以柔软的兽皮,盾牌内部的中间加以一定数量的铜片,被称为护心钟。
向冷吧众推荐一本书,这本书是冷吧原老人棘背龙写的。[历史军事 向冷吧众推荐一本书,这本书是冷吧原老人棘背龙写的。 [历史军事]晋烬 洗兵大秦海上波~ 著 永嘉世,天下空。 司马宗王同室操戈。 世家贵胄醉生梦死。 胡帅氐酋期盼九州崩坏,好趁乱而起。 平民百姓等来的只是“大饥,人相食”。 现代人康朱皮来到西晋,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变乱。 驱逐胡虏?谋朝篡位?匡君辅国?率兽食人?混一四海成帝业? 或许,该做薪柴,点起燎原大火。 烧尽司马宗王、世家高门与诸胡豪酋的天命幻梦。 照亮未曾设想的道路。 书友群:1092319298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youdubook.com%2Fshare%2Findex%2Fid%2F2340&urlrefer=cbb8fa291133cd8d51db536c3e86613d
古希腊时期亚历山大人物形象的变迁及其原因
古典时代雅典农业奴隶问题研究
伊苏斯之战兼与皮纳德之战对比和兼论喀罗尼亚之战波利比阿再对比 伊苏斯之战兼与皮纳德之战对比和兼论喀罗尼亚之战 波利比阿再对比马其顿方阵和罗马军队之后,再论述罗马如何击败马其顿方阵是说,这答案存在在战争之中,行动的时间及地点的选择是无止境的,然而方阵兵团却只能用于一次时间以及一种地形,来产生独特效果①。之后,再其后面波利比阿继续说,再者,通常我们都承认,它必须在平坦无碍的地面使用,没有任何障碍,如壕沟、冲沟、凹地、山脊以及水道所打断,所有这些都足够去妨碍以及打乱如此的队形②。最后波利比阿得出结论,稍后在战争中,无论冲刺的方阵兵将面对他的敌人部队击退或是自己被人击退,他都会失去原来的因为追击撒退的敌人,或是在攻击过来的敌人之前撤退,方阵兵团都会留在后面它自己部队的其他单位在这时候,敌人的预备部队会占据方阵军团所空下来的地方,而没必要再从正面来攻击,而是从侧面及后方来进攻③。大体总结就是方阵兵团,由于大多数情况下没有适合的地形作战,所以无法保持队形,会被敌人分割消灭。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马其顿方阵的弱点,但是这一点马其顿的将领,难道不知道么?特别是希腊百分之75都是山地,以往马其顿征服中也不乏凸凹不平的地方,为何还一直使用马其顿方阵?罗马真就是靠如此击败马其顿方阵的?我们从以下三场战斗来看地形对马其顿方阵的影响与马其顿方阵的克制方法? ①②③《罗马帝国的崛起》著作者:波利比阿译者翁嘉声P607~609
强邻间的碰撞:罗马-帕提亚战事总览简述本文篇幅较长,缺乏耐心 强邻间的碰撞:罗马-帕提亚战事总览简述 本文篇幅较长,缺乏耐心和对相关背景不熟悉者慎入 本文原作者Heinrish,转帖已经取得作者同意。
强邻间的碰撞:罗马-帕提亚战事总览简述本文篇幅较长,缺乏耐心 强邻间的碰撞:罗马-帕提亚战事总览简述 本文篇幅较长,缺乏耐心和对相关背景不熟悉者慎入
格拉尼库斯河之战以下文章都是本人自己所写 ,希望大家有不对地 格拉尼库斯河之战 以下文章都是本人自己所写 ,希望大家有不对地方踊跃指出,积极讨论。
格拉尼库斯河之战研究 格拉尼库斯河之战研究
《史记的成书学术罪与主要特点新探》
古典时代希腊奴隶 镇楼
古典时代雅典的农业奴隶问题研究 镇楼
重新认识乔尔丹诺·布鲁诺 镇楼
帕提亚与希腊化文化的东渐 镇楼
普鲁塔克提秀斯传研究 镇楼
希腊人与皮拉基斯人古代希腊早期居民源流考述 镇楼
“天下苦秦”辩 镇楼
论蒙古人对巴格达的征服和统治 镇楼
拖累攻克中亚匿沙兀儿城时间考辩 镇楼
晚明来华在华耶稣会士笔下的亚历山大形象 镇楼
转帖再论罗马帝国的“分裂”兼反驳冷兵器吧某吧务 看见某前冷吧成员在知乎讽刺某小吧,本大王将此贴转过来。 这几天和某位冷吧的小吧主@PRIMI(用户名:百夫长法比乌斯)因为其一直为冷炮历史这个公众号涉嫌抄袭其他网友文章的行为辩护而发生了许多的争吵。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zhuanlan.zhihu.com%2Fp%2F42432567&urlrefer=a847b63e32435a30692e0478b366a02a 在此处不想讨论百夫长法比乌斯是如何在冷兵器吧使用权限把我禁言并在其他场合拨弄是非的行为。但是本古典史菜鸟这些天在百夫长法比乌斯攻击我的过程中却发现了他的一些观点的问题,即他认为罗马帝国的政治分裂是确实存在的,而这一问题或许是知乎上很多知友们所关心和好奇的。所以在这里我想以古典与中世纪史名家J.B.布里(John Bagnell Bury)的名著A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from the Death of Theodosius I to the Death of Justinian与晚期古典史名家A.H.M.琼斯(Arnold Hugh Martin Jones)的代表作The Later Roman Empire, 284–602: A Social, Economic and Administrative Survey两书为基础讨论一下古代晚期罗马帝国的“分裂”这一概念的合理与否。 首先是J.B.布里的观点。在他于1923年出版的A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from the Death of Theodosius I to the Death of Justinian一书中,他明确表示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具备独立性的“West Empire”,原文如下: The events of A.D. 476 have been habitually designated as the “Fall of the Western Empire.” The phrase is inaccurate and unfortunate, and sets the changes which befell in a false light. No Empire fell in A.D. 476; there was no “West Empire” to fall. There was only one Roman Empire, which sometimes was governed by two or more Augusti. If it is replied that expression is merely a convenient one to signify what contemporary writers sometimes called the Hesperian realm (Hesperium regnum), the provinces which had been, since the death of Theodosius I, generally under the separate government of an Emperor residing in Italy, and that all that is meant is the termination of this line of western Emperors, it may be pointed out that A.D. 480 is in that case the significant date. For Julius Nepos, who died in that year, was the last legitimate Emperor in the West; Romulus Augustulus was only a usurper. The important point to seize is that, from the constitutional point of view, Odovacar was the successor of Ricimer, and that the situation created by the events of A.D. 476 was in this respect similar to the situation in the intervals between the reigns of the Emperors set up by Ricimer. If, on the death of Honorius, there had been no Valentinian to succeed him, and if Theodosius II had exercised the sovranty over the western provinces, and if no second Augustus had been created again before the western provinces had passed under the sway of Teutonic rulers, no one would have spoken of the “Fall of the Western Empire.” Yet this hypothetical case would be formally the same as the actual event of A.D. 476 or rather of A.D. 480. The West came finally, as it had more than once temporarily, under the sole sovranty of the Emperor reigning at East Rome. Bury, J.B..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from the Death of Theodosius I to the Death of Justinian (AD 395 to AD 565) (Kindle Locations 6893-6905). Skookum. Kindle Edition. 布里十分明确的指出:虽然476年罗慕路斯被废黜一事被习惯性的看作“西部帝国的陨落”,可是这种说法是并不准确的,只有一个罗马帝国,无非是其有时会由两个或更多的奥古斯都来统治。西部帝国的表述只是为了方便后人来指代其西半部分,而不代表罗马帝国变成了两个国家。 然后我先介绍一下晚期古典史大家A.H.M.琼斯,他于1964年出版的The Later Roman Empire, 284–602: A Social, Economic and Administrative Survey一书在学界有极大的影响力。1967年,彼得·布朗在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上对这本书做出了极高的评价。“Not only has the appearance of the work of Jones been an event of the first importance in the stud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it is a monument to a distinctive approach to ancient history.”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琼斯的观点:
关于提莫和百夫长第一次争论回忆 关于提莫和百夫长第一次争论回忆
成吉思汗攻金研究 镇楼
北洋海军陆战队刍议 作者:吉良 RT 对作者和整理者鸣谢 可以引用但务必说明出处 镇楼
大清海军的落日辉煌——日清战争实记(小川一真) 镇楼
中日甲午战前军力对比 镇楼
提莫队长翻译继业者骑兵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