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少抽烟
没事少抽烟
关注数: 6
粉丝数: 89
发帖数: 24,085
关注贴吧数: 116
最新科学证据表明:耶稣有子叫犹大
恐怖之美的哲学图画
MD 刚小跑半圈居然下雨了不过春雨贵如油啊~
量子纠缠,宏观物理量以及量子相变 物理学 | 综述自从1935年EPR三人发表那篇著名的论文以来,有关量子力学是否是非局域的研究正式的成为物理学家一个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早期的研究集中在理想实验和思辨上面。Bell在1960年代提出Bell不等式之后,这方面的研究才正式具备实验基础。人们发现有一类量子态无法写成子系统的直积形式,我们称之为不可分离的,或者说它是纠缠的。最简单的纠缠态就是Bell态:
.
转:时间概念的哲学讨论 原贴出自:兴华论坛->哲学与逻辑
喧闹的世界科学舞台 来源:美国《华盛顿观察》 2006年的科学舞台喧嚷热闹,各种发现令人眼花缭乱。不过,《科学》(Science)杂志主编唐纳德·肯尼迪(Donald Kennedy)对科学舞台上的其他声音啧有怨言,忍不住在年终总结时抱怨道:“政治和宗教的声音曾经大过科学本身,特别是在美国。”然而,科学舞台上会没有其他的声音吗?2006年的一些重大科学发现不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是涉及对人类起源的基本认识;而一些涉及伦理争议的生物研究技术和医疗手段更是在美国社会引起广泛关注,讨论的声浪一波接一波。 生命科学:备受关注并欣欣向荣 2006年,生命科学研究无疑是最被关注而欣欣向荣的学科。唐纳德·肯尼迪在2006年末总结的年度10大科学发现中,生命科学占了7个席位,可谓一枝独秀。《自然》(Nature)杂志似乎也对生命科学情有独钟,在其每期的“科研之光”(Research Highlight)栏目的10把交椅中,总会为生命科学保留3~4个位置。 2006年11月,德国麦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Max-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Germany)的科学家理查德·格林(Richard E. Green)和同事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证明穴居野人和现代人在大约50万年前走上不同的道路。理查德说:“穴居野人现已灭绝,他们是和现代人类关系最近的族群,所以,探明他们和现代人在基因上的不同,是一个非常珍贵的研究机会。我们辨识确定了一位生活在三万八千年前的穴居野人的化石,它没有受到现代人类DNA的污染。从这个化石提取的DNA测序探明了穴居野人的核DNA序列。通过和现代人类以及黑猩猩的DNA序列进行比较,我们发现穴居野人和现代人类的基因组在大约50万年前发生偏离。” “这种基因上的差异可能是人类进化的关键一步。”《科学》杂志评论道。有趣的是,大众传媒对这一科学发现的介绍和评论各不相同。在英国BBC电视台欢呼“穴居野人的基因组揭开了人类进化的奥秘”的同时,美国的CNN电视台则强调“人类不是穴居野人的后代”。考虑到一直就存在的人类起源“神创论”和“进化论”之争,不难看出不同西方国家的社会主流对这一科学发现的心态和想法颇为不同。 无论如何,2006年是令进化论者欣喜若狂的一年。4月,美国费城自然科学研究院(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Philadelphia)的爱德华·戴史勒(Edward B. Daeschler)和哈佛大学有机体与进化生物学系(Harvard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Organismic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的法瑞士·詹金斯(Farish A. Jenkins, Jr)及其同事曾在《自然》上发文报告,他们发现了一种与四足哺乳动物(tetrapod) 相像的古代鱼类化石,认为这表明了四足动物的进化由来。尽管科学家假设四足动物和鱼类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以前一直缺乏四足动物起源的化石。爱德华报告在北极发现一种古鱼类化石具备和四足动物类似的头骨、脖子和腕关节,以及其他一些和四足动物类似的特征。他认为这种鱼当时生活在浅水及地面。对此,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生物系(Department of Biology, Uppsala, Sweden)的科学家普艾瑞克·艾尔伯格(Per Erik Ahlberg)评论道:“考古学给出了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坚实一步”。 2006年最吸引大众眼球的科学新闻也来自于生命科学的领域。8月,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Advanced Cell Technology)的研究人员宣称,他们在不破坏胚胎继续发育的情况下成功地从动物体中获取了干细胞。这项技术绕过了指责“干细胞研究破坏胚胎,扼杀生命”的伦理瓶颈,带来广阔的应用前景,当时引起美国朝野广泛关注。不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主持干细胞研究的詹姆士·拜泰(James Battey)认为,以新技术提取干细胞后的胚胎仍然可能面临发育过程中的一些危险。 虽然如此,干细胞研究之风丝毫没有停滞的迹象。2006年末,《自然》杂志以“脑,修复你自己”为题高度评价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弗朗西斯科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詹裕农(Yuh-Nung Jan)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的工作。詹裕农的工作表明,在神经干细胞富集的某一脑区(subventricular zone),某一特殊基因(Numb)能够调控神经干细胞发育成神经元,从而维持该脑区的结构。当这一基因缺失时,该脑区结构会出现大的空洞。然而,这些空洞可以在六周之内被那些“逃脱一死”的干细胞所填补修复。
春晚失误与系统风险 来源:北京青年报 央视春晚零点倒计时前的一分钟,因六位主持人连续出现背错春联、抢词、冷场等失误,而被称作“黑色三分钟”。我当时并没有在意这个后来被媒体炒得过火的错误,但后来却对那个过程很感兴趣。我认为这样的风险,不仅对春晚具有必然性,而且对整个社会具有普遍性。 张泽群念错对联似乎是那一连串失误的起点。但导演金越认为:当时临时调整节目导致主持人慌张则是更重要的背景。于是,为了准确无误地扣准零点钟声,六位主持人既相互打断,又接不上茬,每个人都试图救场,结果反而错中出错。其实,春晚作为直播节目的关键控制点,就是零点报时,多次排练,应急预案,以及临时调整节目,也都是围绕着这个控制点。但最终还是在这个点上摔了跟头。这里面大有可琢磨的地方。 其一是控制主体过多。春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多个控制环节和控制因素。在正常情况下,控制权集于总导演一身。但总导演是上不了台的,他必须通过节目和主持人实现控制。于是,在那可怕的零点倒计时的一分钟里,六位主持人一下子都成为场上的控制主体。但恰恰是他们每一位,也同时是可能导致错误的主体。当每一位主持人试图发挥自己的控制作用出手“救错”的时候,错误反倒连锁发生,不可挽救了。显然,控制主体过多,人为地使这个“一分钟的系统”过于复杂。这比两个人说相声的可控程度难得多了。这样的错误,主要取决于六个人所构成的“系统”,与主持人个人的能力关系不大。而春晚的导演显然对这样的复杂体系没有警觉。事后有人评论认为,当时应当派“一个”有经验的主持人上场控制时间。但这个主意其实与春晚追求的另一个价值相矛盾,那就是———排场。要论排场,六位主持人一起上、轮番说话,当然比孤零零一位排场大得多。这可能是春晚不愿意“简单化处理”的原因。 其二是预案靠不住。临时调整零点前的节目,由六位主持人出来垫场,本来是事先准备的预案。但导致连锁错误的却正是预案,因为预案“虽然是准备好的东西,但是现场没算这些话能说多长时间”(2月19日《北京晚报》,总导演金越语)。这算什么预案呢?这个预案本来是为了控制时间的,但预案中却没有时间因素———全凭主持人现场发挥。而后来的一连串错误,恰是主持人各自现场发挥的结果。这样的预案,在一定程度上等于事先就放弃了控制。 这样一种在复杂系统中多种致错因素连锁反应的尴尬局面,具有某种规律性。它使人想起在西方技术工程领域常常提到的“墨菲定律”: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 墨菲是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1949年,他参与的一次火箭减速超重试验因仪器失灵发生了事故。墨菲发现,测量仪表被一个技术人员装反了。由此,他得出的教训是: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他的上司将其称为“墨菲法则”,并以上述更为简洁的方式作了重新表述,成为“系统风险”的经典表述。 广泛流传的“墨菲法则”不是为了给事故的责任者寻找借口,而是对任何确保安全的自信提出质疑。美国学者爱德华·特纳在《技术的报复———墨菲法则和事与愿违》一书中写道:“墨菲法则并非失败主义者听天由命的原则,它要唤醒人们的警觉,并做适应性的改变。” 我们可以把春晚的失误当作一个“系统风险”的模型———相对于工程建设、公共安全等的许多社会生活中更大的控制系统来说,春晚的控制目标太简单了,它的“事故损害”也太小了。但春晚的“系统失误”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个警醒:在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的各种危机应对机制和应急预案中,有没有像春晚的预案那样因为不必要的复杂更不安全的?有没有一些应急机制像春晚一样把别的价值放在安全价值之上或者并列?有没有一些应急机制最终会像春晚那样依赖过多的“主持人”来“现场发挥”?如果有的话,墨菲法则和系统风险就会出现。(作者 马少华)www.singtaonet.com
据说是用来测150~180智商的题3 以下数列是由下图产生的,这里列出了前12项,请给出第1000项。
量子计算机 第一课 概 论 1.1 什麽是量子计算机? 1.2 量子计算机中的基本概念 1.3 量子计算机 1.4 量子计算的简短历史1.1 什么是量子计算机? 我们目前所使用的计算机,代表了近年来技术进步的顶点,而这个技术进步萌芽于Charles Babbage(1791-1871)的早期思想,并且以德国工程师Konrad Zuse于1941年创造出第一台计算机为开端。 但是令人惊奇的是,现在放在我们面前的高速现代化的计算机和它庞大的重达30吨的祖先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而那台庞大的机器是由18000个真空管和500米的电线构成的!尽管计算机已经变的更加小巧而且一般来说在执行任务时已经快的多,但是计算机的任务却并没有改变:把二进制位(0和1)的编码处理并解释为计算结果。每个位都是一个基本的信息单元,传统上在数字计算机中用0和1代表。每个位的物理实现是通过一个肉眼可见的物理系统完成的,例如硬盘的磁化或电容器中的电荷。例如,包含n个字符并储存在计算机硬盘上的文件是通过一串共8n个0和1描述实现的。在这里存在着传统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之间的一个关键的区别。传统计算机遵循着众所周知的经典物理规律,而量子计算机则是遵循着独一无二的量子动力学规律(特别是量子干涉)来实现一种信息处理的新模式。 在量子计算机中,基本信息单元(叫做一个量子位或者qubit,也叫做昆比特)不同于传统计算机,并不是二进制位而是按照性质四个一组组成的单元。qubit具有这种性质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它遵循了量子动力学的规律,而量子动力学从本质上说完全不同于传统物理学。qubit不仅能在相应于传统计算机位的逻辑状态0和1稳定存在,而且也能在相应于这些传统位的混合或重叠状态存在。换句话说,qubit能作为单个的0或1存在,也可以同时既作为0也作为1,而且用数字系数代表了每种状态的可能性。这种现象看起来和人的直觉不符,因为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现象遵循的是传统物理规律,而不是量子力学的规律,量子规律只统治原子级的世界。下面的图a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不寻常的概念。 从某光源发射的光子沿某条路径射向一个一面涂有银的镜子。该镜子使光束分离,其中的一半垂直射向接收器A,另一半则射向接收器B。但是,一个光子作为光的最小单位并不能被分离,所以光子被接收器A或B检测到的机率相等。如果凭直觉我们可能认为光子离开镜子的方向是随机的,或者沿垂直方向,或者沿平行方向。但是,量子动力学告诉我们,光子实际上是沿平行和垂直两个方向同时传播的。
自然语言和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文法相当严谨,每个命题对应确定的真值自然语言含混、模糊、充满二义性但为什么形式文法是没有生命的、死板的机械命题,而自然语言是活生生充满生命力的语言?
聊天(X+4) 2007.02.27
【转70年代吧】那时歌声 http://post.baidu.com/f?kz=176319231
【转70年代吧】寥寥数字,参悟一生 http://post.baidu.com/f?kz=176396184
【转70年代吧】闲话春节·初八 http://post.baidu.com/f?kz=176292594
【转70年代吧】抢劫(小小说-原创) http://post.baidu.com/f?kz=176013662
【转70年代吧】买药 http://post.baidu.com/f?kz=176150696
创世纪
How I Work: Bill Gates Not much of a paper chase for Microsoft's chairman, who uses a range of digital tools to do business. Bill Gates, chairman and chief software architect, Microsoft, U.S.A. April 7, 2006: 5:17 PM EDT NEW YORK (FORTUNE) - It's pretty incredible to look back 30 years to when Microsoft (Research) was starting and realize how work has been transformed. We're finally getting close to what I call the digital workstyle. If you look at this office, there isn't much paper in it. On my desk I have three screens, synchronized to form a single desktop. I can drag items from one screen to the next. Once you have that large display area, you'll never go back, because it has a direct impact on productivity. The screen on the left has my list of e-mails. On the center screen is usually the specific e-mail I'm reading and responding to. And my browser is on the right-hand screen. This setup gives me the ability to glance and see what new has come in while I'm working on something, and to bring up a link that's related to an e-mail and look at it while the e-mail is still in front of me. At Microsoft, e-mail is the medium of choice, more than phone calls, documents, blogs, bulletin boards, or even meetings (voicemails and faxes are actually integrated into our e-mail in-boxes). I get about 100 e-mails a day. We apply filtering to keep it to that level梕-mail comes straight to me from anyone I've ever corresponded with, anyone from Microsoft, Intel, HP, and all the other partner companies, and anyone I know. And I always see a write-up from my assistant of any other e-mail, from companies that aren't on my permission list or individuals I don't know. That way I know what people are praising us for, what they are complaining about, and what they are asking. We're at the point now where the challenge isn't how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with e-mail, it's ensuring that you spend your time on the e-mail that matters most. I use tools like "in-box rules" and search folders to mark and group messages based on their content and importance. I'm not big on to-do lists. Instead, I use e-mail and desktop folders and my online calendar. So when I walk up to my desk, I can focus on the e-mails I've flagged and check the folders that are monitoring particular projects and particular blogs. Outlook also has a little notification box that comes up in the lower right whenever a new e-mail comes in. We call it the toast. I'm very disciplined about ignoring that unless I see that it's a high-priority topic. Staying focused is one issue; that's the problem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The other problem is information underload. Being flooded with information doesn't mean we have the right information or that we're in touch with the right people. I deal with this by using SharePoint, a tool that creates websites for collaboration on specific projects. These sites contain plans, schedules, discussion boards, and other information, and they can be created by just about anyone in the company with a couple of clicks.
CPU故障及处理方法 频率有时自动降低 开机后本来166MHz的CPU变成133MHz了,显示的信息是“Defaults CMOS Setup Loaded” ,在重新设置 CMOS Setup中的CPU参数后(软跳线主板),系统正常显示166主频,但不一定哪一天,又会重复上面的过程。 方法:更换CMOS电池。 步骤:关机;在主板上找到纽扣形的锂电池;取下电池;开机,重新设置CPU等参数。 说明:这种现象常见于软设置CPU参数的主板。 普通的纽扣型锂电池是3V的,实际测量应该是3点几伏。如果发生上述问题,多数是电池电压已经低于3伏了。 注意:如果使用的是特殊的电池,如Dallas电池,则需要找厂商更换。 频率跳变 我的电脑有时显示PII 266,但有时变成PII 133了。几天不用,就成133了。如果开机是133的,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再启动就成266了。 方法:可能与CMOS电池或主板或电源有关。 步骤:略。 说明:笔者一个朋友也有此问题,更换了同型号新主板和电源后正常了,我怀疑是CMOS电池问题。主板是华硕LX97(非软跳线主板),CPU是Intel原装的。 一次降频 一台IBM原装电脑,原来开机后显示MMX 200MHz,现在显示133 MHz 。 方法:把CPU 拿到其它电脑上尝试。 步骤:关机;打开机箱;打开CPU边上杠杆机制;拔下CPU;在另外的电脑上安装该CPU,注意正确设置CPU参数,包括电压、外频、倍频。 说明:如果该CPU在其它电脑上正确设置,但也显示133MHz,则说明是CPU坏了,不能以更高的频率工作,如果在三年保修期内可以更换,否则只能当普通的133 MHz CPU来使用。 锁频 我想超频,但改CPU倍频系数后,电脑开机时显示的频率没有改变。 方法:修改外频。 步骤:关机后设置外频跳线。 说明:这是一个锁频的CPU,倍频系数被锁住了,所以只能修改外频。如果原来使用的外频是66MHz,现在可以使用75MHz甚至83MHz等更高外频,具体由您的主板外频跳线决定。 散装PII/300 CPU不能稳定地支持100MHz频率 使用华硕PII B 100MHz主板,散装PII/300 CPU,名牌64M 100MHz的内存,宝利得名牌机箱和电源,在接上电源线后,不按开机按钮电脑就自动启动了,屏幕一片漆黑。 方法:更换内存、CPU、主板。 步骤:略。 说明:因为使用了不少名牌配件,就怀疑机箱按钮始终处于开启状态。检查结果证明机箱开关正常。换机箱和电源还是出现上述故障。从此开始怀疑这华硕主板有问题。因为,使用同样的配置组装了两套电脑,都是同样现象。换主板故障依旧。遂逐个更换,当更换成原装(盒装)的PII 300 CPU后,系统运行正常。事后把散装的PII 300 CPU安装在66MHz的华硕主板上,运行稳定。 内存自检 内存检测时间长 别人的电脑在开机时检测一遍,但我的电脑检测3遍,我的128M内存检测时间太长了。 方法:设置Quick Power On Self Test和Esc键。 步骤:开机时,按Del键进入Setup;选择BIOS Features Setup,回车;使用PgDn键把“Quick Power On Self Test”设置为“Enabled”;使用F10键退出(回答Y);开机自检内存时,按Esc键跳过自检。 说明:随着内存价格急剧下降,电脑基本配置内存容量的增加,开机内存自检时间越来越长,即使使用快速检测,把三遍检测改成一遍检测,时间也不短,因此需要使用Esc键直接跳过检测。以后Setup一定会有完全不检测内存的开关。 不识别128MB以上内存 由于内存条便宜了,我就安装了很多内存条,结果发现136MB内存只检测到128M内存,其余的内存哪里去了? 方法:主板限制。 步骤:略。 说明:主板有个指标,就是最大内存容量支持。一般的限制是256MB,高的512MB。而128MB是比较低档的主板的内存容量限制。只能更换主板。因此,与其增加内存条不如更换主板和CPU。 内存数量与实际不符 整条内存丢失 开机后内存数量成为8M了,原来我的电脑开机时显示的是16M。这根本无法解释,我使用的72线内存条。CPU是586、64位的,而72线内存条是32位的,必须两条两条的插,可是我插的两条8M内存条怎么会变成8M呢?如果是一条接触不良,电脑应该不能工作呀? 方法:更换内存条 步骤:略。 说明:因为内存条与主板存在兼容性,因此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时是不能根据两条32位内存条同时有效的理论解释的。 内存部分减少 开机后,在Win 95中发现内存减少了1MB,本来应该是16MB的。 方法:区分集成显示卡主板共享存储器、BIOS保留15-16M的空间给扩展卡、Smartdrv占用问题。 步骤:如果您使用的是集成在主板上的显示卡,而显示卡与主板共享内存,就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开机后,内存自检时显示的内容与正常主板显示的内容不一样。正常主板只显示一个内存容量,而集成声卡主板会显示“15360MB+1024KB Shared Memory[a1]”,表示16M有1M用于显示缓存了。 开机,按Del 键进入BIOS设置,把“ChipSet Features Setup”中的“Memory Hole At 15M-16M”设置成“Disabled”。 如果设置成“Disabled”后,系统或某个扩展卡不能稳定地使用,请恢复上面的设置为“Enabled”。 如果上面的选项是本来就是“Disabled”,就接着检查Smartdrv占用。 检查Smartdrv占用:开机后,进入MS-DOS兼容方式,使用Edit C:\Autoexec.bat把发现的Smartdrv命令删除掉或在前面加注释前缀Rem。 常规内存减少1K 我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无意发现,常规内存只有639K,是否存在故障? 方法:检查病毒、看CMOS参数。 步骤:把杀毒软盘插入软驱;开机;在出现A>后,输入KV300;出现提示后,输入C和回车;杀毒工作就开始了。 说明:早期的名牌电脑,如COMPAQ等名牌电脑本身就少1K甚至几K内存,是正常的。一些386/486电脑上BIOS Setup中在BIOS Features Setup中有CMOS参数是否占有DOS 1K的选项,也是可以让内存减少1K的,选择另外的选项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predictions
【转70年代吧】闲话春节·年夜饭 http://post.baidu.com/f?kz=175596352
【转70年代吧】闲话春节·鞭炮 http://post.baidu.com/f?kz=175525850
刷屏完毕,休息,休息一下
邪恶的城市:海盗首都罗亚尔港
赫氏堡:史上最豪华的私人住宅
中国“屁餐”应该消失 来源: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 在北京,有的餐馆提供的不是“fast food”(快餐),而是 fart food”(屁餐)。出现在中国的标识牌和菜单上的英文往往不是滑稽可笑,就是让人莫名其妙,它们逗乐了一代又一代外国留学生和游客。但这种情况该结束了。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北京希望纠正公共场所的全部翻译错误。 在中国逛公园的人都见过这类友好的提示语。“Show Mercy to the Slender Grass”(同情小草)出现在中国数以万计的标识牌上,意思其实是让游客不要践踏草坪。不少残疾人公厕写着带有贬义的“Deformed Man’(畸形人)。许多标牌都是在若干年前误译并被竖立在全国各地的。 迄今只有少数中国人讲英语。企业和政府机关常使用从互联网下载的翻译程序——但没人检查翻译结果。很多人看不惯这些充斥着中式英语的标牌。他们担心谬误百出的译文会给2008年奥运会抹黑。“成千上万的游客将来到北京”,陈琳教授说,“我们可不希望别人笑话我们。”市政府委托他指导竖立正确标识牌的运动。 在陈琳的监督下,几个月来检查员走街串巷寻找错误的译文。“我们希望一切都是正确的:语法、单词、文化、所有东西”,陈琳说。时常翻译得非常可笑的中国菜单不久也将成为历史。一批语言学家受政府委托完成了一本囊括了1000多个中国菜名的标准译名手册。(作者 哈拉尔德·马斯)
中国“最后的穴居者”拒绝离开 来源:路透社 对于王凤冠(音)来说,一个山洞就是他的城堡。 王凤冠住在一个巨大的山洞里,他不打算离开这个山洞。住在这里的其他20户人家也没有这个打算。 坐在自家房子里的王凤冠说:“我们能去哪儿?”王家已经在这里住了50多年,他们所在的村子地处中国西南部省份贵州省。 这个名为中洞的村子建在一个飞机库大小的天然洞穴里。这个山洞是由几千年的风吹雨打和地震活动形成的。 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也有人居住在在山体一侧挖出的房子中,但当地政府认为,中洞是中国最后一个人们常年居住在自然形成的山洞里的地方。 这里的村民都是苗族人。要到达中洞需要沿着一条从岩石中开凿出来的陡峭山路走一个多小时。村里所有的东西都要通过这条山路运到洞中,其中包括食品、水泥,甚至还有洗衣机。 政府为这里的村民在山洞下面的河谷里建了新房,但村民们不愿意搬进去,理由是这些房子“不符合标准”,下大雨的时候漏雨。 确实,村里的生活是艰难的。村民们说,一个家庭一年幸运的话能够收人1000元钱。 这里的妇女在自己家里生孩子,屋子里是泥地面,还有烧木柴的壁炉,去最近的医院也要走5个小时。 但是村民们说,最近几年这里的生活开始大大地改善。现在有四户人家有了电视机,有的还有DVD和洗衣机。山洞的人口处竖着卫星天线,这里甚至还能接收到手机信号。 村民们说,新建的小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孩子们开心地用清晰的、不带口音的普通话聊天,而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仍然说不好甚至根本不说普通话。 这里还开办成人扫盲班,每家门口挂着的牌子写着家里所有人的姓名,而参加过扫盲班的人名字后面都写着“已经脱盲”。 中洞人的祖先到底什么时候来到这里、为什么会来到这里还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但是,最终导致中洞消失的可能是经济因素。许多村民已经到更富裕的地方打工去了。 罗么妹(音)的三个孩子都走了,留下她在被烟熏黑的茅屋里照顾着他们的孩子,也就是罗么妹的孙子、孙女们。她说:“我们都不想住在这儿,当然外面的世界更好。”
网络捧红中国版《老友记》 来源:英国《苏格兰人报》 《心灵拍档》是中国一部新的喜剧片,号称中国版本的《老友记》,讲述了六个20多岁的年轻人在分别被骗购买了同一套公寓之后,不得不住在一起的故事。但这部系列片的情节却不是由一流的编剧来编写,而是由中国日益增加的互联网用户的各种古怪念头来决定的。 《心灵拍档》的播出是通过视频分享网站Mofile而不是传统的电视,它的情节根据观众的反馈来安排。因而,这部系列片能不同寻常地如实反映出人们的普遍想法。 Mofile的首席执行官范安迪说:“传统观念日渐淡薄,因为现在人们能看到中国以外的更多的东西。五年前,男女合租还不被人接受。” 21岁的演员张丽冰(音译)说:“这跟《老友记》很像。当然,背景不一样,我们是在中国。”与中国传统的电视剧的一个明显区别在于,《心灵拍档》中没有出现父母和亲戚。 这部系列剧已被观看150万人次,在世界上其他说中文的地区也开始有了“粉丝”,尤其是香港、台湾和新加坡。据制片人说,这部独立制片的电视剧是想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来表现年轻人的现代生活。 中国的网民人数位居世界第二,很多本土社区网站蓬勃兴起,它的内容来自用户自己上传的视频。由用户提供内容的网站大量兴起的部分原因,在于它更能满足网民的需要。相反,中国的大众媒体则显得缺乏生机。 网络电视使得《心灵拍档》拥有大量本土观众,并绕开了中国的电视管理制度。“这显示出新媒体的潜力。可以说,我们的覆盖面相当于省级卫星电视。”范安迪说。(作者 Sophie Taylor)
中式办公室文化闲谈 来源:美国《华尔街日报》 几周前我在《华尔街日报》亚洲总部所在办公楼乘电梯时遇到了一位中国同事,我笑着跟她打了招呼,她却对我说,“你胖了。” 幸好之前至少已经有三位中国同事跟我说过了同样的话,要不然我还真会瞠目结舌。我或许该少吃点儿猪肉饺子了。不过在中国,同事口中说出这样的话来并不一定是对你无礼。那可能只是向你表示友好。 对于那些外派到中国的外国人而言,中国工作场所的很多事情都让他们摸不着头脑,有时甚至让他们尴尬。中国人在私人和工作空间的划分上不同于美国人,即便是在香港这样一个由于过去的英国殖民地身份而有着高度文化融合的城市,情况也不例外。 除了体重和体型,这里办公室里的简短寒暄和闲聊内容经常还包括你家房子的大小和你的工资水平。有时候我的中国同事还会在午饭时间伏在办公桌上小憩一会儿。 一些中国办公室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特色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当地企业颇为信奉以公司为家的理念。很多办公室都会配备一名专为员工提供沏茶热饭等勤杂服务的“茶水女工”,当地多称之为“阿姐”,其工作性质类似于办公室保姆。农历新年到来时,中国公司的老板会给员工发红包,一如家中长辈过年时给晚辈压岁钱。除此之外,老板们还会大设酒宴招待全体员工,宴会上游戏、抽奖、卡拉OK,一片举家团圆的喜庆气氛。 从穿鞋习惯上也能看出,对于中国女性而言,办公室更有家的感觉。很多美国女性管理人士上班路上通常穿着运动鞋,到了办公室即刻换上正装鞋。中国女性却恰好相反,上班路上她们穿的鞋子往往是Manolo Blahniks这样的大名牌,进了办公室,她们反倒换上了舒适的拖鞋。 詹妮弗?加洛(Jennifer Gallo)是一位美国律师,数月前受派从旧金山来到了北京,办公环境一下子由她自己称做“小港湾”的独间办公室变成了与人共用的双人间。在新环境上班的第一天,经过一整天礼节性的沉默之后,与她共用一间办公室的同事大声说道:“詹妮弗?加洛,你没药可救!” 她同事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她觉得加洛太过安静。“我的中国同事们好像特别喜欢热闹,”三十岁的加洛说。她说她每天身陷各种声响的包围之中,有中国同事打电话时的侃侃而谈,各式各样的电子设备发出的蜂鸣,更有“音乐会般的手机铃声。”她同办公室同事的手机就会猛然间想起密西?艾莉特(Missy Elliott)演唱的“Work It”。 而且,加洛说,私人空间的缺失还不仅仅表现在工作环境的嘈杂。“不该说的东西最好别说”的美国观念已经受到了严重挑战。近几个月里不断有人对加洛发表这样那样的评论,她的着装--很漂亮,可能是欧式的;肌肉张力--有点松弛;生育--肯定是多子多福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也有很多美国的办公室文化让初进美国公司的中国雇员无所适从,比如说“黄包餐”(brown bag lunch)会议就是其中之一。在这样的会议上,那边是上级领导在讲话,这边下级员工却在旁若无人地大吃大嚼。 在中国人看来这样很不雅,因为公务活动毕竟不同于一般社交。今年26岁的钱蔚(音)供职于北京的一家美国法律事务所。对此,她的看法是,“也许我们会去一家体面的餐馆边吃边聊,但在美国,人们更注重效率。” 此外,在中国的办公室里,等级相当森严,员工一般不会直接称呼老板的名字。因此,尽管中国同事之间的关系十分随和,但当美国老板试图与他们平等相处时,他们往往“不愿领情”。 Justine Lee今年35岁,在一家美国制造企业驻香港机构工作。她告诉记者,她的老板每年例行与所有员工单独谈话的做法在公司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为此中国员工们往往提前一个月就开始作准备,绞尽脑汁去设计他们的最佳问题。Lee说,这成了中国同事每年都要面临的一个大负担。几年过后,老板最终放弃了这一做法。 她还说,大多情况下中国员工会尽量避免和美国同事打照面,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跟美国人“寒暄”。的确,中国人惯常的打招呼用语如果简单直译过来会让美国人觉得莫名其妙,或是让他们感觉唐突。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那句“吃了吗?”。其意并非邀你共进午餐,那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而已,跟“你好!”差不多。 食物算得上是社交场合中效果甚佳的润滑剂。在许多中国办公室里,最有人缘的外国人莫过于对猪血啦,鸡爪啦等等当地美食锺爱有加的那些人。 要是你不想得到一个难听的绰号,那就得学会在中国办公室文化中游刃有余才行。很多中国员工都会给外国同事送外号,我的是什么呢?他们拒绝透露。 加洛说她和她同办公室的同事已经成了好朋友。工作晚了,她们会一同唱卡朋特(Carpenter)的“Close to You”来驱赶倦意;圣诞晚会上她们还和着阿巴乐队(Abba)的“Dancing Queen”一起共舞。 这几天加洛的这位同事朋友外出休假去了,加洛说她都有点想念那那个“Work It”的手机铃声了。 回过头来,一个外国人要是听到别人说他胖了他该怎么回答呢?我有个现成的答案:“呵呵,这里好吃的东西太多了。”(作者 闲谈不等闲 只缘文化故)(作者 Geoffrey A. Fowler)
赵本山,忽悠人者,必被忽悠 来源:南方报业网 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 忽悠一词,借赵本山之口风行南北,成为部分中国人(尤其是北方人)在耍幽默时最喜欢使用的词汇。从这个意义上说,赵本山可以被看作是忽悠的源头。也许应了“玩火者烧身”那句话,老赵这次也被忽悠了,而且被忽悠得很厉害——即将在明晚春节晚会上演出的小品,被人悉数提前曝光,据说连何时打个趔趄,何处博得掌声这样的细节也被透露个精光。当然,一同受伤的还有中央电视台。 老赵这次伤得不轻,用春晚总导演金越的话来说:“语言类节目很娇气,就像你在讲笑话,可有人提前兜了你的底,说破了就不可笑了。”金总在讲这番道理的同时,还有警告:任何擅自公布节目的媒体,都侵害了中央电视台的权益,如果提前曝光了一些重要情节,将追究泄露者的责任。当然,央视大概也知道讲理和警告都不会完全有效,所以还采取很多保密措施,据说有三道关卡,严密得“连一只苍蝇也飞不进去”。 有了这些背景,像我这样不爱看春晚但爱看热闹的人,自然会喜滋滋地对事情的进展拭目以待。不过说实话,即使没有什么下文,我对现状也觉得很满意了,因为老赵和央视被忽悠本身就很是精彩。 这样说自然有些不厚道,也没有足够的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但一想到有多少无辜的观众长期以来被春晚忽悠的事实,对这次“反忽悠”事件还是难以提起同情的情怀。 多少年来,春晚一直在唾沫声中年复一年地重复着那些唱歌跳舞相声,不是说不该去唱、跳、说,而是他们实在没有搞出什么新意思。搞不出新意思也就罢了,年年搞一台晚会也不容易,但问题是,春晚节目组不仅不承认搞得不好,还年年像那些江郎才尽的导演对自己的大片一样,在事前故布疑云,故弄玄虚,好像到时间肯定会不负众望,肯定能给大家献上一顿大餐似的。结果年年情况是:在央视利用春晚念贺电、报时大赚广告费时,千万观众怀着“或许下一个节目会好一点”的心情,在电视机前白白地呆坐几个小时,最后听完《难忘今宵》,气呼呼睡觉了事——回想浪费那么多时间,大概只有老赵“歪曲”人民形象的小品还可以乐一下。 这下好,春晚为数不多的可乐之处提前同人民见面了。大家尽可以去忙碌更该忙碌的事情,等到赵本山节目按泄露的节目单程序到来时,去核对一下是否还是那么可乐,如果不幸错过,也没关系,反正已经知道。 当然,央视和老赵如果真的觉得很受伤的话,在追究人家责任的时候,不妨也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的东西真禁不起泄露,只能靠忽悠人来保持收视率,如果那样,还不如以“忽悠人者,必被忽悠”来自慰——毕竟,真正好的东西是不怕泄露的,就像卓别林的表演,即使我们知道情节,虽然不能说百看不厌,但起码看两三遍还是能大笑不止的。(作者 张冲)
啊就拜··· 啊~~~拜~~~~啊就拜~~~拜拜拜~~~~~~啊就拜年······ - -
貌似··· 刷吧?
给吧友们拜年 呵呵~
智能型自律分散调度集中系统
FZK-CTC
DMIS & TDCS
铁路客车动车组
复杂系统科普读物综述 发表:2007-1-27 21:15:42 出处:你的博客网(yourblog.org) --------------------------------------------------------------------------------1、入门级 复杂性科学不仅仅是系统科学的前沿,而且也是整个大科学的前沿。有人称复杂性科学为21世纪的科学言之不假。然而科学的前沿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任何有头脑的人都有权利思考复杂性科学的问题!有很多朋友向我询问有没有系统介绍复杂性科学的图书?很遗憾,现在国内还没有。但是已经有不少普及类读物,而且大部分是直接翻译过来的。我们不妨就从这些普及类读物开始 首先推荐给大家的是被人们戏称为“圣经式的”读物:《 复杂》,这本书可以说用非常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复杂性科学诞生的历史,它以人物为主线却深刻的反映了复杂性科学最本质的哲学体系和方法论。更有意思的是,这本书传达了一个信息:20世纪后半期整个科学界的精英都集中到了复杂性科学这个领域中来了。也许大家之前会零星的接触到一些诸如遗传算法、股市模拟、人工生命、分形、混沌等等知识,然而却不知道这些名词之间的联系是什么,那么从书中,我们会看到,原来所有的东西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只可惜的是,这本书虽然已经被翻译成中文,然而却买不到了,出版社也没再出版。幸好我们网站这里有电子版的。请到这里下载。 另外一本比较通俗易懂的复杂系统的读物是:《 沙地上的图案》。这本书虽然没有《复杂》那么经典,因此也不是必读之物,但是它也比较清晰的介绍了复杂性科学的疆域和思想。尤其是关于计算机和生命的认识比较精彩。实际上,通俗的讲,复杂性科学在早期就是一种从生物科学的隐喻出发探索出一般的规律,再把这种规律用计算机程序来模拟,然后再把这些规律运用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分析这样一种思路。 接下来,大家需要读的就是这本《 虚实世界》了。无论你喜欢不喜欢计算机,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却是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计算机模拟与仿真!脱离了计算机模型,复杂性科学可能就是一纸空谈了。而《虚实世界》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就是现在计算机仿真技术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什么东西已经是计算机可以模拟的了。这里有太多计算机模型的实例供我们参考了。 2、提高级 下一步,读者就要接触一些比较深的东西了。实际上,目前讲复杂系统大部分的思路都是来源于John Holland(荷兰德)的复杂适应系统。而《 隐秩序》就是介绍复杂适应系统最好的读物!之所以说《隐秩序》比较深,是因为它里面有好多好多关于计算机建模、编码思想的细节知识,这对于那些感觉计算机很陌生的朋友的确存在一些困难。然而即使它讲的模型可能很难一下子看懂,我们也不难从该书中洞悉到作者的深刻思想和意图。 如果说读者已经搞懂了《隐秩序》的主要思路,并且已经能够理解其中讲述的计算机模型的具体细节,那么可以说你对复杂性科学已经入门了。下面就需要针对自己具体的专业来选择进一步的阅读方向了。 《 宇宙为家》是一本偏向生物学的书。然而该书也是一本复杂性科学的普及读物。作者考夫曼可以说是目前复杂性科学的权威人士。该书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除了自然选择之外,自然界另外一种进化的途径:自组织。运用布尔网络,考夫曼还研究了生命的起源,这为我们带来了崭新的生命观。 另外,盖尔曼的《 夸克与美洲狮》则是一本从物理学角度来探讨复杂性科学的科普读物。书中主要讨论了复杂性的描述、幂率分布、自组织临界性等概念。 3、专业级(探索性读物) 作为专业级别的读物,我推荐大家读一读John Holland(荷兰德)的《 涌现》,该书试图为复杂适应系统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这在荷兰德的书中叫做“受限生成过程”)。该书讨论了很多的计算机模型,因此对普通读者的计算机要求程度比较高。 另一本提高级的读物是Kauffman的《 科学新领域的探索》。这本书是《宇宙为家》的一个延续,虽然书中的很多结论都不能算是精确的科学理论,而是作者的一些猜测,然而该书已经表明的确存在着某种比复杂系统更加深刻的理论。至少从生物学领域来讲,作者已经闻到了“广义生物学”、“热力学第四定律”的味道。 最后,仍然是作为复杂性科学的探索性读物,我想给大家推荐的是侯世达[美]写的奇书:《 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虽然该书是80年代初曾轰动美国的奇书,然而现在读起来也很有意义。因为该书中的很多思想其实就是复杂系统的思想。虽然该书讨论的是心智科学,跟人工智能科学更加靠近。然而复杂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必然是用涌现的思想来解释人类的思维,这就会必然碰到该书中谈论的“怪圈”问题。由于这本书的旁征博引涉猎太多的专业领域和问题,所以对于普通读者可能太难了,我们仅仅是推荐作为提高读物。而且该书中文版现在可能已经绝版,大家可能只有在图书馆才能找到。
复杂系统科普读物综述 发表:2007-1-27 21:15:42 出处:你的博客网(yourblog.org) --------------------------------------------------------------------------------1、入门级 复杂性科学不仅仅是系统科学的前沿,而且也是整个大科学的前沿。有人称复杂性科学为21世纪的科学言之不假。然而科学的前沿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任何有头脑的人都有权利思考复杂性科学的问题!有很多朋友向我询问有没有系统介绍复杂性科学的图书?很遗憾,现在国内还没有。但是已经有不少普及类读物,而且大部分是直接翻译过来的。我们不妨就从这些普及类读物开始 首先推荐给大家的是被人们戏称为“圣经式的”读物:《 复杂》,这本书可以说用非常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复杂性科学诞生的历史,它以人物为主线却深刻的反映了复杂性科学最本质的哲学体系和方法论。更有意思的是,这本书传达了一个信息:20世纪后半期整个科学界的精英都集中到了复杂性科学这个领域中来了。也许大家之前会零星的接触到一些诸如遗传算法、股市模拟、人工生命、分形、混沌等等知识,然而却不知道这些名词之间的联系是什么,那么从书中,我们会看到,原来所有的东西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只可惜的是,这本书虽然已经被翻译成中文,然而却买不到了,出版社也没再出版。幸好我们网站这里有电子版的。请到这里下载。 另外一本比较通俗易懂的复杂系统的读物是:《 沙地上的图案》。这本书虽然没有《复杂》那么经典,因此也不是必读之物,但是它也比较清晰的介绍了复杂性科学的疆域和思想。尤其是关于计算机和生命的认识比较精彩。实际上,通俗的讲,复杂性科学在早期就是一种从生物科学的隐喻出发探索出一般的规律,再把这种规律用计算机程序来模拟,然后再把这些规律运用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分析这样一种思路。 接下来,大家需要读的就是这本《 虚实世界》了。无论你喜欢不喜欢计算机,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却是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计算机模拟与仿真!脱离了计算机模型,复杂性科学可能就是一纸空谈了。而《虚实世界》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就是现在计算机仿真技术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什么东西已经是计算机可以模拟的了。这里有太多计算机模型的实例供我们参考了。 2、提高级 下一步,读者就要接触一些比较深的东西了。实际上,目前讲复杂系统大部分的思路都是来源于John Holland(荷兰德)的复杂适应系统。而《 隐秩序》就是介绍复杂适应系统最好的读物!之所以说《隐秩序》比较深,是因为它里面有好多好多关于计算机建模、编码思想的细节知识,这对于那些感觉计算机很陌生的朋友的确存在一些困难。然而即使它讲的模型可能很难一下子看懂,我们也不难从该书中洞悉到作者的深刻思想和意图。 如果说读者已经搞懂了《隐秩序》的主要思路,并且已经能够理解其中讲述的计算机模型的具体细节,那么可以说你对复杂性科学已经入门了。下面就需要针对自己具体的专业来选择进一步的阅读方向了。 《 宇宙为家》是一本偏向生物学的书。然而该书也是一本复杂性科学的普及读物。作者考夫曼可以说是目前复杂性科学的权威人士。该书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除了自然选择之外,自然界另外一种进化的途径:自组织。运用布尔网络,考夫曼还研究了生命的起源,这为我们带来了崭新的生命观。 另外,盖尔曼的《 夸克与美洲狮》则是一本从物理学角度来探讨复杂性科学的科普读物。书中主要讨论了复杂性的描述、幂率分布、自组织临界性等概念。 3、专业级(探索性读物) 作为专业级别的读物,我推荐大家读一读John Holland(荷兰德)的《 涌现》,该书试图为复杂适应系统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这在荷兰德的书中叫做“受限生成过程”)。该书讨论了很多的计算机模型,因此对普通读者的计算机要求程度比较高。 另一本提高级的读物是Kauffman的《 科学新领域的探索》。这本书是《宇宙为家》的一个延续,虽然书中的很多结论都不能算是精确的科学理论,而是作者的一些猜测,然而该书已经表明的确存在着某种比复杂系统更加深刻的理论。至少从生物学领域来讲,作者已经闻到了“广义生物学”、“热力学第四定律”的味道。 最后,仍然是作为复杂性科学的探索性读物,我想给大家推荐的是侯世达[美]写的奇书:《 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虽然该书是80年代初曾轰动美国的奇书,然而现在读起来也很有意义。因为该书中的很多思想其实就是复杂系统的思想。虽然该书讨论的是心智科学,跟人工智能科学更加靠近。然而复杂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必然是用涌现的思想来解释人类的思维,这就会必然碰到该书中谈论的“怪圈”问题。由于这本书的旁征博引涉猎太多的专业领域和问题,所以对于普通读者可能太难了,我们仅仅是推荐作为提高读物。而且该书中文版现在可能已经绝版,大家可能只有在图书馆才能找到。
一千年后移民火星!科学家的愚公移山计划 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 “火星共和国”的国旗 美国的火星协会制定出一套详细的改造火星计划,而且计划正如“愚公移山”一般地逐步实施,也许一千年后,人类的子孙将生活在火星上。 火星是除金星之外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由于运行轨道的变化,它与地球的距离在5570万公里~12000万公里之间。夜间天空中的火星荧荧如火,亮度常变,令人迷惑,所以中国古代称火星为“荧惑”。而在古罗马神话中,它被想象为身披盔甲、浑身是血的战神“马尔斯”(Mars),这也是火星英文名字的由来。 这颗让古代人类充满幻想的星球,如今又成为人类的希望所在,因为火星是目前科学家勘探到的环境最接近地球的星球。如果要寻找另外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火星肯定是第一候选。美国俄罗斯的探索目标:火星 虽然人类至今还没有亲自到过火星,只派出过探测器登上了这颗红色星球,但是,人类的幻想却是无止境的。现在美国宇航局(NASA)的火星登陆计划已经开始逐步实施,根据白宫的计划,美国人将在2030年登陆火星;而俄罗斯更是提出,要在2015年将宇航员送上火星。这些大胆的航天计划,将是人类移民火星的第一步。 随着人类对火星的了解越来越多,不少科学家,甚至美国宇航局都已经开始进行移民火星的科学探索。在这些“火星发烧友”中,最热心的要算美国著名的“火星协会”了。总部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火星协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科研组织,有五千名付费会员,他们来自世界29个国家,既有来自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美国宇航局的顶尖科学家,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火星探险“发烧友”,他们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争取实现人类移居火星。千年计划 惊世骇俗 要想移居火星,先要了解一个概念——(外星)环境地球化,这个词的意思是“改变外星的环境,如大气层里的气体,使之接近地球的自然环境”。对于火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让火星上生成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对于这一目标,很多科学家认为需要两万至十万年的时间,因而是遥不可及的。但火星协会的创始人、科学家罗伯特·祖柏林认为,这个过程只要大约一千年时间就可以完成。 祖柏林把自己的工作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提并论,如今他已经制定出一套详细的改造火星计划,而他领导的火星协会则将如“愚公移山”般逐步实施这个惊世骇俗的移民计划,也许一千年后,当温室效应最终摧毁我们的家园的时候,祖柏林的移民计划会成为人类的“诺亚方舟”。
中国黑手党在欧洲真的无所不在吗? 来源:德国之声 日前,警察搜查了不来梅的一处住宅,显然有一定的线索了。中国驻汉堡总领馆说,西腾森血案的遇害者中没有持中国护照的。一天来,德国舆论越来越大规模地谈中国黑手党。甚至说在欧洲就有几十万中国黑手党徒。而德国中餐馆大陆来的一些人却对德国之声记者说,他们根本没有听说过有组织收保护费的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受害人情况 中国驻汉堡总领馆副总领事刘志平对新华社记者说,据初步了解,“餐馆枪击案死者中没有中国公民。”他们已从当地警方获得消息,7名死者分别持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和英国护照,没有持中国护照的人。中国驻柏林大使馆也对德国记者证实了同样的情况。 首先要解释一下:不持中国护照,从国际法上讲不是属于中国驻外使领馆管辖范围的中国公民。但不等于说这些人就不是中国人(华人)。此间消息说,这家餐馆的老板是香港人。而香港人在外持英国护照的很多。在中餐馆业做事的越南等东南亚人,多半也是华裔,华人。这些华人谁来关心呢?这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以越南华人为例,越南并不认他们,中国也不一定认为自己要对他们负责,他们属于一种“地球人”。 至发稿时,警方还没有公布受害人的具体情况。但更多的情况已为人知:这家餐馆老板36岁,老板娘32岁。罗腾堡县当地报纸说:“这两位出生在中国的饭店经营者住在这幢房子的顶层。约10年前,他们从汉诺威来到这里,开了这家有100个座位的餐馆。” 该县报还报道,餐馆老板一家的朋友希莉.贝伦斯含着热泪对记者说,老板的妈妈几周前才刚从汉诺威搬来,就住在她家隔壁。老板的母亲也幸免于难了,跟两岁的小孙女一起,被警察保护了起来。 但警察仍然不愿证实过多情况。有的报纸报导道,中餐馆老板娘机智地把小女儿卷在地毯里,才救下了这幼小的生命。记者询问警方这件事时,警察也不予证实(但也没有否认)。
空间与时间的相互转化——解决自指问题的两种途径 作者:jake来源:集智俱乐部原贴:http://www.swarmagents.com/bs/forum/viewarticle.asp?id=5956&catagory=人工智能
排行。。。 。
一段有关哥德尔定理的对话 .
詹姆斯·沃森: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 James D.WatsonThe DOUBLE HELIX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 译者前言 作者为中译本写的前言 布喇格爵士的前言 作者序言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1)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2)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3)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4)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5) 沃森和克里克: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 沃森和克里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遗传学意义 斯坦特:DNA双螺旋与分子生物学的崛起 斯坦特:《双螺旋》一书的作者及出版概况 转自素心学苑
埃舍尔的部分作品 是我吧里新贴一本书的插图,挺全的,转过来吧
[转载]创建高权限进程
XSS wrom
离散符号
欠扁的鬼故事
老烟枪 吧帖子被误删,请恢复! 贴名:僵尸进程连接:http://post.baidu.com/f?kz=156994661贴吧:老烟枪 吧谢谢
僵尸进程 在fork()/execve()过程中,假设子进程结束时父进程仍存在,而父进程fork()之前既没安装SIGCHLD信号处理函数调用waitpid()等待子进程结束,又没有显式忽略该信号,则子进程成为僵尸进程,无法正常结束,此时即使是root身份kill -9也不能杀死僵尸进程。补救办法是杀死僵尸进程的父进程(僵尸进程的父进程必然存在),僵尸进程成为"孤儿进程",过继给1号进程init,init始终会负责清理僵尸进程。 =========================================== 在Linux中可以用 ps auwx 发现僵尸进程 a all w/ tty, including other users 所有窗口和终端,包括其他用户的进程 u user-oriented 面向用户(用户友好) -w,w wide output 宽格式输出 x processes w/o controlling ttys 在僵尸进程后面 会标注 ps axf 看进程树,以树形方式现实进程列表 ps axm 会把线程列出来,在linux下进程和线程是统一的,是轻量级进程的两种方式。 ps axu 显示进程的详细状态 =========================================== killall kill -15 kill -9 一般都不能杀掉 defunct进程 用了kill -15,kill -9以后 之后反而会多出更多的僵尸进程 kill -kill pid fuser -k pid 可以考虑杀死他的parent process, kill -9 他的parent process =========================================== 一个已经终止,但是其父进程尚未对其进行善后处理(获取终止子进程的有关信息、释放它仍占用的资源)的进程被称为僵死进程(Zombie Process)。 避免zombie的方法: 1)在SVR4中,如果调用signal或sigset将SIGCHLD的配置设置为忽略,则不会产生僵死子进程。另外,使用SVR4版的sigaction,则可设置SA_NOCLDWAIT标志以避免子进程僵死。 Linux中也可使用这个,在一个程序的开始调用这个函数 signal(SIGCHLD,SIG_IGN); 2)调用fork两次。程序8 - 5 实现了这一点。 3)用waitpid等待子进程返回. =========================================== zombie进程是僵死进程。防止它的办法,一是用wait,waitpid之类的函数获得 进程的终止状态,以释放资源。另一个是fork两次 =========================================== defunct进程只是在process table里还有一个记录,其他的资源没有占用,除非你的系统的process个数的限制已经快超过了,zombie进程不会有更多的坏处。 可能唯一的方法就是reboot系统可以消除zombie进程。 =========================================== 任何程序都有僵尸状态,它占用一点内存资源(也就是进程表里还有一个记录),仅仅是表象而已不必害怕。如果程序有问题有机会遇见,解决大批量僵尸简单有效的办法是重起。kill是无任何效果的 fork与zombie/defunct" 在Unix下的一些进程的运作方式。当一个进程死亡时,它并不是完全的消失了。进程终止,它不再运行,但是还有一些残留的小东西等待父进程收回。这些残留的东西包括子进程的返回值和其他的一些东西。当父进程 fork() 一个子进程后,它必须用 wait() 或者 waitpid() 等待子进程退出。正是这个 wait() 动作来让子进程的残留物消失。 自然的,在上述规则之外有个例外:父进程可以忽略 SIGCLD 软中断而不必要 wait()。可以这样做到(在支持它的系统上,比如Linux): main() { signal(SIGCLD, SIG_IGN); /* now I don't have to wait()! */ . . fork(); fork(); fork(); /* Rabbits, rabbits, rabbits! */ } 现在,子进程死亡时父进程没有 wait(),通常用 ps 可以看到它被显示为“”。它将永远保持这样 直到 父进程 wait(),或者按以下方法处理。 这里是你必须知道的另一个规则:当父进程在它wait()子进程之前死亡了(假定它没有忽略 SIGCLD),子进程将把 init(pid 1)进程作为它的父进程。如果子进程工作得很好并能够控制,这并不是问题。但如果子进程已经是 defunct,我们就有了一点小麻烦。看,原先的父进程不可能再 wait(),因为它已经消亡了。这样,init 怎么知道 wait() 这些 zombie 进程。 答案:不可预料的。在一些系统上,init周期性的破坏掉它所有的defunct进程。在另外一些系统中,它干脆拒绝成为任何defunct进程的父进程,而是马上毁灭它们。如果你使用上述系统的一种,可以写一个简单的循环,用属于init的defunct进程填满进程表。这大概不会令你的系统管理员很高兴吧? 你的任务:确定你的父进程不要忽略 SIGCLD,也不要 wait() 它 fork() 的所有进程。不过,你也未必 要 总是这样做(比如,你要起一个 daemon 或是别的什么东西),但是你必须小心编程,如果你是一个 fork() 的新手。另外,也不要在心理上有任何束缚。 总结: 子进程成为 defunct 直到父进程 wait(),除非父进程忽略了 SIGCLD 。 更进一步,父进程没有 wait() 就消亡(仍假设父进程没有忽略 SIGCLD )的子进程(活动的或者 defunct)成为 init 的子进程,init 用重手法处理它们。
分形几何趣味谈
“摸球游戏”与概率论探讨
概率游戏的赌博方式(转)
测试~ 。
发现一个跟本吧类似的吧 http://post.baidu.com/f?kw=jojogohome
[转70年代吧]原创贴吧故事:偶然 http://post.baidu.com/f?kz=168388925
博弈图 。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