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绕浯水 梦绕浯水
关注数: 155 粉丝数: 474 发帖数: 23,541 关注贴吧数: 24
AI写的浯水颂 浯水颂浯水悠悠,源出沂山东麓之太平山南麓,携着天地的灵气,自沂水圈里乡启程,一路东流,最终汇入浩瀚的潍河。她是大地之血脉,滋养着这片古老而丰饶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生命的奇迹。浯水之美,在于其水清沙白。澄澈的河水如明镜般,倒映着蓝天白云,映照着两岸的青山绿树。阳光下,波光粼粼,似有无数银鱼在欢快跳跃。河底的沙石清晰可见,洁白如玉,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漫步河边,微风拂面,清新的水汽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忘却尘世的烦恼。曾经,浯水两岸杨柳夹岸,那婀娜多姿的柳条,宛如绿衣仙女的长发,随风轻舞。柳荫下,芳草萋萋,野花盛开,五彩斑斓,如诗如画。宽广的沙滩,沙质细腻,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孩子们在沙滩上嬉戏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在河面上。两岸的小平原,土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一片丰收的景象。这里,宛如人间仙境,赛过江南水乡。而高柘山,则如一位威严的守护者,静静地矗立在浯水之畔。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四季常青,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绿色屏障。春天,山花烂漫,香气扑鼻;夏天,绿荫蔽日,凉风习习;秋天,层林尽染,硕果累累;冬天,银装素裹,宛如童话世界。高柘山与浯水相依相伴,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上的美丽画卷。堰浯入荆,是一段古老的传奇。相传在古代,为了灌溉两岸的土地,人们修建了堰坝,将浯水引入了荆地。这一伟大的工程,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问题,还使得两岸的土地更加肥沃,庄稼年年丰收。人们感激浯水的恩赐,也铭记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勤劳。浯水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被她的魅力所吸引,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们赞美浯水的清澈,赞美两岸的秀美景色,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浯水,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传承着文化的薪火。相传,在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文人曾游历至此,被浯水的美景深深吸引。他挥毫泼墨,写下了一篇赞美浯水的文章,流传千古。据说,这位文人在浯水边偶遇了一位隐士,两人相谈甚欢。隐士向文人讲述了浯水的许多传说和故事,让文人对浯水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此,这位文人对浯水情有独钟,多次前来游览,并留下了许多赞美浯水的诗篇。在当地,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浯水并不像现在这般清澈。有一年,这里遭遇了严重的旱灾,河水干涸,土地龟裂,庄稼枯萎,百姓们生活困苦不堪。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善良的神仙路过此地,看到百姓们的苦难,心中不忍。他施展法力,从远方引来一股清泉,注入了浯水之中。顿时,浯水重新焕发了生机,河水变得清澈见底,两岸的草木也恢复了生机,庄稼茁壮成长。从此以后,百姓们为了感谢这位神仙,每年都会在浯水边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浯水的滋养下,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在浯水上举行龙舟比赛,龙舟在河面上飞驰,鼓声震天,观众们欢呼雀跃,热闹非凡。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家乡的热爱。如今,虽然时光流转,但浯水的美丽依然如初。她依然静静地流淌着,用她那甘甜的乳汁,滋养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我们要珍惜浯水,保护浯水,让她永远清澈美丽,让她的魅力永远绽放。浯水,你是大自然的恩赐,你是我们心中的骄傲。让我们共同守护你,让你成为永恒的传奇。
@卧牛城公民 关于“东南山” @卧牛城公民 老弟说起“东南山”来,我以前也听老人说起过,他们说上“东南山”买雷娥子(草菇松菇)等,或者说去“南海”经过东南山等等,方位肯定是从我们当地看东南方向了。 “东南山”在五莲境内确实有一个,但山不算大,在马耳山南,天地图可以搜到,这是一个点状的,与老人口中说的“东南山”区还是有不小区别,老人口中的东南山应该是包括诸城东南部的桃林镇、原胶南的大村镇、海青等、日照的河山镇、五莲的潮河、户部、叩官、松柏、等乡镇这一区域,也就是日照、五莲、老胶南、诸城这一片交界的地区,此处属于山区,东面海(就是老人说的“南海、南海崖”),这片山从东向西大致有藏马山、桃林山(好些山,笼统说桃林山)、河山、马耳山、五莲山、九仙山、七连山、会稽山等等的,或许日照南部的山也可以包含在内,这片山区过去确实是老解放区,滨海军分区部队在此活动,还成立过藏马县(后大部分为胶南)。 东南山只是我们那儿给这片山笼统的一个定义,并无具体的区域界线,四几年115师一部在此建立根据地,以后逐渐向西发展,我们那儿的“莒沂边县”和“诸莒边县”都是115师过去打下地盘后的成立的。这些山多陡峭谷深,山势连绵,巨石嵯峨,植被很好,容易藏人,不象我们那地方的山一眼就看“透”了。
清代诸城、临朐两个县的“公职人员”数量 清代康熙年间诸城吏役人数(诸城县志) 当时诸城户10460,人口21310(人口与户数不太成比例,可能有隐匿人口)记载可能不很全,但基本包括。其中司兵、弓兵没有人数,参考临朐县保守约了一个数。这些都是公帑开支的,私人聘用的师爷、厨子、六房书吏等均不在内。 知县下,除知县1名,还有门子2、皂隶16.马快8、民壮50、灯夫4、禁卒8、桥梁监夫7、库子4、斗级4共104人。没说仵作,应该有,临朐3人。 典史下,典史1人,门子1、皂隶4、马夫1,共7人。 儒学下,教谕1人,斋伕6、膳夫、2、门斗2,共11人,俸禄待遇高于其他。 信阳场大使1,龙湾巡检1,信阳巡检1,每人皂隶2人,共9人。 司兵、弓兵没说人数,只有167两、122两开支,按临朐情况司兵30-40人,弓兵约20-30人。按低数共70人。 这样按底限合计204人,按高限合计224人,其中只有知县、典史、教谕、大使、巡检等6人是朝廷任命。 清代临朐吏役人数。 县衙:知县1,门子2、皂隶13、仵作3、马快8、民壮24、禁卒、8轿伞扇伕7、库子4、斗级4,共74人。私人聘请的师爷、书吏等不在内。 典史署:典史1,门子1、皂隶4、马夫1,共7人。 儒学:训导1、教谕1,斋伕3、膳夫2、门斗2,共9人。 穆棱巡检司:巡检1,皂隶2,弓兵20、司兵30,共53人。 其他:里夫甲马(无人数)、马夫2、白夫6,共8人。 共计151人。 除了这些一个县还有廪生20名上下,廪膳银人均七、八两,跟儒学的门斗、膳夫相仿。 知县、教谕、训导、典史、巡检是朝廷任命的,其余的算是正式雇用,公帑开支。个人雇佣的仆役、师爷等均不在内。 从人数看,清初一个县两万左右人口,现在是那时候的50倍,至于经济规模百倍不止了。
冬季交九从哪天开始计算? 从小就听大人说冬至为“一九”的第一天,直到过完“九九”,八十一天后介入惊蛰和春分之间,也确实是旧时春耕的时候,因此“耕牛遍地走”是符合我们一带农事的。从各种万年历上看,基本都是支持这种算法。 今天偶从“学习强国”看到,说“九九”应该从冬至后第一个“壬”日算起,这又变的复杂起来,毕竟没几个人懂得计算干支日。如果这种说法是对的,那交九时间应该要延后0-9天,本年交九日就由公历12月21日变成了13月30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七,壬子日),九九结束时候正好春分,可能与我们这儿气候有点不符,稍微偏后了点。这种说法与“入伏”相对应,入伏就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本年(农历)夏至日正是庚日,到底夏至这天的这个庚日算不算“第一个庚日”?存在较大争议,有的说算,有的说不算,说不算的理由是应该算“夏至后的”,不应该算夏至当日的庚日,夏至当日的庚日算不上“后”,于是万年历就有了入伏时间不一致的情况,不过好像最后都统一到了第一种情况,就是夏至当日的“庚日”就算第一个。 从“冬九九”歌里边的“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有人说“八九燕来”,我觉得还是“雁来”正确,八九刚刚惊蛰,燕子是来不了的,我们这儿看到燕子一般在清明,早也早不几天。
山里还有狼的消息吗? 在头条看到有人问安丘西南山区中还有没有狼?基本上都说没有了,这些年我也没听说过狼的消息。 八十年代初大包干还没开始,秋天玉米等还没全收完,下午四五点钟一独狼从我村东南方向来,田里许多人干活但也不密集,狼也是不紧不慢从人缝隙大的地方穿过,干活的都停了拿着工具站着看,不过互不干涉,不一会狼进入了河边树林,过了河向西很快就是安丘山区。最近一次有狼的消息,应该是198X年,八五、六年吧,当时潍坊日报还是4开的小报,潍坊日报登载了一个新闻,大意是柘山乡一个牧羊人在山上遇到了狼,还是几只,咬死了几只羊,但没攻击牧羊人,最后听到呼救人来了狼就跑了。之后再也没有狼消息,只是听说沂山上还有个几十只规模的狼群,后来也不了了之。看来狼迹在这一带基本就是八十年代中期消失的。 小时候老人说起狼来是比较骇人的,说是体型大的跟小牛犊相仿,吃牲畜常见,人被攻击也不少。但只是在七十年代初听见大人说“西山狼吃人”的事,说是一个骑自行车的被狼咬死吃了,因为我那时候年龄小,不知是何村何地,但消息应该是真实的。也是差不多年代,我们在河里洗澡,上游一只独狼缓缓过河,我们许多人都看到,大声喊,距离有数百米,大人也跟着喊,狼都不理我行我素过河西去。后来我在粘节流的时候多次在茂草中看到白色的粪便,特别是雨后泡成一摊分外显眼,大人说那是狼粪,要小心点,不过说夏天动物多,狼不饿极了不会吃人。树林深处节流最多,人迹罕至,我都是一边粘一边警惕周边的苇草丛,盘算着窜出一只狼来怎么摔断杆子与狼“搏斗”,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 大包干后土地开垦到了极限,地种到山顶,之后风电啦、旅游啦,山都不安宁,加上那些年有土枪把野兔山鸡都打光了,狼的生存环境大幅度恶化,没有一点静土能安家,这样很快就消失了。现在看留山和紫草山--虎眉山一带植被较好面积也大,但都被公路切割了,摘月山植被可但面积小游人多,也不适合狼生存。太平山本来山顶有好多刺槐林,但弄风电都砍了,仅北侧的树林也很难成为狼的庇护所……看来,狼真的没了?
打了疫苗第一针 今下午单位让去打疫苗,说来就急火火的催,跑去一看,排了好长的队,单位一个同事一把把我拽进去,说“这么大年纪了别排队了”,享受了一次插队,鄙视一下自家……在一张告知书上签字,写上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码,然后继续排队登记,登记完去注射室,露出肩膀几秒钟就完结了 感觉:小疼一点,就是被扎了一针而已,几分钟后有些胀疼,不明显,他们有人说有麻的感觉。让观察半小时,人太多,大多都直接走了。回家后胳膊有些痛感,不过我本来就肩膀胳膊疼好长时间了,现在分不清是打针的缘故还是原来的痛疼,反正也不厉害,晃了几下感觉不明显了。说暂时不要剧烈活动,就走了五六里路,现在三个多小时过去了,没啥不适感觉。继续观察…… 有人嚷嚷说怕这怕那,我觉得打两针总比得病好得多,至于副作用那是百万里挑一的运气,跟吃饭噎到差不多。原来觉得疫苗还得等几个月,没想到来的这么快,看来疫苗产能上来了,可以在短短几个月内普遍免疫一次,这是需要20亿剂的规模,必须在三几个月内完成,真的是“‘厉害了,我的国”。前些日子有人看到对外援助几百万剂就说为啥国内不打?我分析说“产能没上来,几百万对我们十几亿人口来说杯水车薪,前边打了过半年免疫就可能不管用了,此时后边的还没轮到,所以普通人只少数打没意义,只能危险人群先打,大规模接种要等产能上来,月产几亿剂,短时间接种一遍才能建立屏障阻止传播,要相信国家”。 半月以后打第二针再看看啦
马耳山周边,有正月十五“送灯”风俗吗? 老家那边,地处古莒县--安丘大路,也是莒州东北边缘,那一带风俗与安五路以东差异较大。就说正月十五送灯吧。小时候也没听说个“元宵”这个词。 记得儿时,临正月十五,家母就做一些白面的鸽子、小兔子等形状馒头,还做一些白面的“龙灯”、面灯,地瓜面的小灯(白面宽快就用白面)。和好面,母亲用筷子夹几下,鸽子、兔子就成型了而且很逼真。“龙灯“是长条面盘一下,用刀划出鳞状,眼睛用高粱粒,盘着一个杯状的灯,挺好看的。其他的灯就是小杯子样,上沿捏上一些折叫“鼻子“,数量好像有规矩,什么年捏几个都有数。总觉得母亲手巧,一块面做出许多花样。 做好后灯杯中间插上一小段香,香上缠一点棉花,然后上锅蒸熟。到了正月十五杀黑,就把灯杯里面添上点食用油点燃,龙灯要放仓囤,祈求五谷丰登。大面灯放“天地下”敬天敬地,灶王爷前边放一个,外间放一个。其余地方如南屋等可以放小的。 男人再数出一些地瓜面灯放水桶里面送到林上,本家每个坟前放一盏,因粮食少有心细的等油燃尽再带回家,还有专门拾灯的找人家不要的面灯。捡回家的面灯削去沾油的地方可以煮饭吃,但有股子油哈喇味挺难吃的。 在家的人就拿个大面灯互相照,特别孩子要照口、照耳朵、照后背等等的,再端着灯把旮旮旯旯儿都照一遍,驱除黑暗晦气,迎来光明吉祥。 这风俗到了城里就没听说过,问他们也不知道,不知马耳山周边有没有?那一带现在随着时代变迁也渐渐没过去的仪式感了,家里到处是电灯已无再放面灯的必要,林上都用一段蜡烛代替了……
初二的鞭炮 城区及其附近有个习俗,就是初二一早上坟,这应该是过去请家堂的遗留,他们年除夕或者更早一天不上坟,初二才上坟,应该是过去请家堂后初二送家堂然后放鞭炮,这些年请家堂的不多了,但初二上坟的习俗留下来了,这与安五路以西明显不同。 刚过12点,就有上坟的鞭炮响起,然后越来越浓密,五六点钟进入高峰持续到九点多,这个阶段除了近的炮声尚能分清之外,其余的完全成了一锅粥,咕咕喳喳喳喳咕咕,因为上坟放鞭炮也暗藏攀比,所以都可劲地放。 实在无法睡了,就骑车子到了城外,早上的天空本来很好,红红的太阳慢慢升起,多年没见的情景;高处很晴朗,但中低处望去都是弥漫的硝烟,高空礼炮的硝烟则呈云缕状慢慢飘荡。 虽然许多人以传统为由反对禁放鞭炮,但无限制的燃放确实噪音严重污染严重。现在的燃放已经不是传统,过去人口少居住相对分散,日常也无汽车、工厂、喇叭、各类电器的噪音,偶尔听听鞭炮倒也欢乐。再说以前鞭炮都是炒制的灰药,爆炸力弱,声音小,加上生活艰难,过年一般买几个爆仗一两支二三十头的鞭而已,放鞭炮算是比较“稀罕”的娱乐。那时老家卖挺出名的鞭叫“杨城子”,是马站南边杨家城子出的,一般用废旧书报包裹灰药。现在动辄几百头上千头的电光鞭,高空礼炮,质量和数量远非“传统”鞭炮可比,人作过了必然要最保险的另一极端----被禁止。 想想长江何尝不是,几千年捕鱼的传统绝对比鞭炮要长,但因为现代人的炸鱼电鱼密网捕鱼……最终资源枯竭,然后全流域禁捕。
有喜欢赶集的吗?诸城安丘沂水的集,肯定不全 诸安沂集日(2020.11.20整理) 一、六: 诸城 大七吉、枳沟、孟疃、杨家灌津、赵古庄(贾悦)、石桥子、浩仉、马兰、涝戈庄、掘村、孙仓、道明、凉台、巴山、行寺、朱村(百尺河)、齐沟(辛兴)、安家铁沟、陆家庄子、琅古尧、石门、柳树店、山东头、郝戈庄、新郎商贸城 安丘 孙家沙浯、逄王、王家营、十字路、大盛、黄涯头、坡子、召忽、大埠后、宿家埠、王里居、李戈、申明、王家古城、朱子、西辛庄、班岗、宅科、东营、草甸子、岳家店子、白芬子、辉曲、大朱了 沂水 张庄、圈里、许家湖、王庄、上岩峪、诸葛、徐家牛旺、葛庄、四官庄、东朱陈、东 土沟、沙沟、道托 五莲 宋家庄子、潮河、店子 二、七: 诸城 指挥、邓戈庄、大北杏、薛家庄、大潘庄、贾悦、龙宿(马庄)、大近戈庄、下常旺铺、山西(解留)、相州、中城阳、福胜、于庄(百尺河)、大仁和、丁家庄(辛兴)、栗行、林家村、新建(林家村)、土楼(桃林)、皇华、王戈庄(郝戈庄) 安丘 油坊、王家庄(景芝)、官庄、老桐峪、马家寨庄、牛沐、贾戈、石堆、后刑戈、许营、关王、冢子坡、大孙孟、灰沟子、油坊场、南林、黑埠子、夏坡、柘山 沂水 武家洼、大李马庄、马站、姚店子、陈家庄子、上常庄、龙家圈、盆山、泉庄、夏蔚、朱双、肖家杨庄、泮池、涝坡 五莲 高泽、仁里、松柏、长城岭、井家官庄 莒县东莞、胶南海青 三、八: 诸城 吕标、乔庄、王家庄子(舜王)、东疃、诸冯、太古庄、宋古庄、孟疃(小集)、苑庄、马庄、里丈、都吉台、胡家西院、程戈庄、老梧村、学究、昌城、大顺河、岳水、黄疃、大王门、陈窦潘旺、瓦店、鹤现、邰家沟(皇华)、寿塔 安丘 西于戈、葛家彭旺、黄旗堡、偕户、川里苑、埠南头、小红河、南吾、娄家庄、南逯、庵上、甘泉、赵戈、慈埠、王家庄、芝畔、宋官疃、下里官庄、霹雳山、绪泉、山前 沂水 前善疃、裕丰、四十里堡、胡家岔河、斜午、高桥、甄家疃、高庄下薛、官庄、新庄、张耿、黄山铺、东于沟 五莲 臧家槎河、王家大村、于里、院西、前张仙 莒县 库山、棋山 四、九: 诸城 谭家庄、箭口、徐宋(贾悦)、井丘、岳戈庄、吴家楼、大朱苏(石桥子)、新九台、吉家屯、大荣、后连池、高戈庄、郭家屯、尚家庄(峡山)、中疃子(昌城)、百尺河、公村、朱解、潘家庄(密州)、桃园、朱家村、桃林、焦家庄子、柏戈庄 安丘 小付岗、杞城、孙小戈、大儒林、东庄头、雹泉、小南滩、红沙沟、丁家沟、墨黑、王封、 孟戈、大莲池、小诸城、刘家尧、阳旭、光甫、于家屯、临浯、金冢子、后相戈、阡里、曹 家峪、车庄、车埠 沂水 老官庄、高家庄、珠江店子、朱刘店、扈山店、前南社、后坡、前坡 (后武家庄)、闵家山宋、崔家峪、刘家诸坞、下里庄、高庄朱位、院东头、下古村、店子、陈家庄、埠西、上流庄、韩家曲 五莲 叩官、许孟 胶南泊里 五、十: 诸城 新龙城、汉车、普庆、无忌、王门庄子、范家官庄、东朱堡、楼子、徐洞、古县、解留、尚沟河、丁家庄子、东范家岭(密州)、芝灵、岳沟、辛兴、大屯、石河头、马家庄子(桃林)、窝洛子、大可乐庄、皇华(小集)、白芬子沟、朱泮、尚庄 安丘 管公、景芝、凌河、花家岭、坡庄、温泉、吾山、上株梧、石埠子、为善、大坡庄、大双沟头、尧洼、阎戈庄、山前(宋官疃)王庄、南戈庄、三十里铺 沂水 沂水城、北松峰、三十里堡、古峰台、后城子、沭水、柴山、泉沟、西郭庄、王家庄子、徕庄、杨庄、仁村、胡家庄、崖庄、辉泉 五莲 街头、户部、汪湖 胶南大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