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绕浯水
梦绕浯水
关注数: 155
粉丝数: 474
发帖数: 23,541
关注贴吧数: 24
求教:灵道初解法宝篇第二章法宝怎么搭配? 灵道初解法宝篇第二章法宝怎么搭配才能过关呢?打了好几次过不了
垃圾现在不焚烧了? 城东那个垃圾焚烧发电场是不是停了?哪垃圾都弄哪里去了?不会拉外地去烧吧?
像不像个人脸侧面? 偶而翻照片,发现卧牛城西北角小山包有几块巨石,可能是以前挖风电基座掀出来的,黝黑黝黑,其中一块从东侧望去颇有些人脸的样子。从西侧看去就没那么形象了。 记得在这地方向西北方向看了一会,也看不出齐长城还有啥痕迹了
有最新版诸城地图吗? 官方正规的,不是市场那个旅游图,信息好久的。手头最新的是六、七年前的地名版的
AI写的浯水颂 浯水颂浯水悠悠,源出沂山东麓之太平山南麓,携着天地的灵气,自沂水圈里乡启程,一路东流,最终汇入浩瀚的潍河。她是大地之血脉,滋养着这片古老而丰饶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生命的奇迹。浯水之美,在于其水清沙白。澄澈的河水如明镜般,倒映着蓝天白云,映照着两岸的青山绿树。阳光下,波光粼粼,似有无数银鱼在欢快跳跃。河底的沙石清晰可见,洁白如玉,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漫步河边,微风拂面,清新的水汽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忘却尘世的烦恼。曾经,浯水两岸杨柳夹岸,那婀娜多姿的柳条,宛如绿衣仙女的长发,随风轻舞。柳荫下,芳草萋萋,野花盛开,五彩斑斓,如诗如画。宽广的沙滩,沙质细腻,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孩子们在沙滩上嬉戏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在河面上。两岸的小平原,土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一片丰收的景象。这里,宛如人间仙境,赛过江南水乡。而高柘山,则如一位威严的守护者,静静地矗立在浯水之畔。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四季常青,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绿色屏障。春天,山花烂漫,香气扑鼻;夏天,绿荫蔽日,凉风习习;秋天,层林尽染,硕果累累;冬天,银装素裹,宛如童话世界。高柘山与浯水相依相伴,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上的美丽画卷。堰浯入荆,是一段古老的传奇。相传在古代,为了灌溉两岸的土地,人们修建了堰坝,将浯水引入了荆地。这一伟大的工程,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问题,还使得两岸的土地更加肥沃,庄稼年年丰收。人们感激浯水的恩赐,也铭记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勤劳。浯水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被她的魅力所吸引,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们赞美浯水的清澈,赞美两岸的秀美景色,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浯水,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传承着文化的薪火。相传,在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文人曾游历至此,被浯水的美景深深吸引。他挥毫泼墨,写下了一篇赞美浯水的文章,流传千古。据说,这位文人在浯水边偶遇了一位隐士,两人相谈甚欢。隐士向文人讲述了浯水的许多传说和故事,让文人对浯水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此,这位文人对浯水情有独钟,多次前来游览,并留下了许多赞美浯水的诗篇。在当地,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浯水并不像现在这般清澈。有一年,这里遭遇了严重的旱灾,河水干涸,土地龟裂,庄稼枯萎,百姓们生活困苦不堪。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善良的神仙路过此地,看到百姓们的苦难,心中不忍。他施展法力,从远方引来一股清泉,注入了浯水之中。顿时,浯水重新焕发了生机,河水变得清澈见底,两岸的草木也恢复了生机,庄稼茁壮成长。从此以后,百姓们为了感谢这位神仙,每年都会在浯水边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浯水的滋养下,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在浯水上举行龙舟比赛,龙舟在河面上飞驰,鼓声震天,观众们欢呼雀跃,热闹非凡。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家乡的热爱。如今,虽然时光流转,但浯水的美丽依然如初。她依然静静地流淌着,用她那甘甜的乳汁,滋养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我们要珍惜浯水,保护浯水,让她永远清澈美丽,让她的魅力永远绽放。浯水,你是大自然的恩赐,你是我们心中的骄傲。让我们共同守护你,让你成为永恒的传奇。
请问大家,天然气取暖效果和费用怎样? 吧里有安装天然气取暖的吗?如果两室两厅100平米左右楼房,保持20度,一个取暖季需要多少钱?
捡到文件袋一个,内有文件等,请去人民医院警务室认领
峰山李现在有多少世? 本人21世,据说出自七门,然失叙
看见一位编耙的 好些年没见过编耙的,估计也没多少会的了,前几天偶在一集市上看到一老者在卖耙,还在编耙,很是惊讶。 以前不光编耙,还有倒耙。记得小时候,秋冬天会有倒耙的匠人,一个挑担上边一个小火炉,还有其他一些小家什,到村子找个向阳背风的地方喊几声,就等人家把快散架或者快直钩的耙送过来,倒耙的就拆散旧耙,然后小炉子生火把耙齿考热再折弯,削上尖,再用柳条编起来,倒耙就完成,收费好像是两毛,我们就呆呆地在一边废寝忘食地看,对他们把硬硬的耙齿弯成那样很是佩服。现在这一行根本消失了。
@卧牛城公民 关于“东南山” @卧牛城公民 老弟说起“东南山”来,我以前也听老人说起过,他们说上“东南山”买雷娥子(草菇松菇)等,或者说去“南海”经过东南山等等,方位肯定是从我们当地看东南方向了。 “东南山”在五莲境内确实有一个,但山不算大,在马耳山南,天地图可以搜到,这是一个点状的,与老人口中说的“东南山”区还是有不小区别,老人口中的东南山应该是包括诸城东南部的桃林镇、原胶南的大村镇、海青等、日照的河山镇、五莲的潮河、户部、叩官、松柏、等乡镇这一区域,也就是日照、五莲、老胶南、诸城这一片交界的地区,此处属于山区,东面海(就是老人说的“南海、南海崖”),这片山从东向西大致有藏马山、桃林山(好些山,笼统说桃林山)、河山、马耳山、五莲山、九仙山、七连山、会稽山等等的,或许日照南部的山也可以包含在内,这片山区过去确实是老解放区,滨海军分区部队在此活动,还成立过藏马县(后大部分为胶南)。 东南山只是我们那儿给这片山笼统的一个定义,并无具体的区域界线,四几年115师一部在此建立根据地,以后逐渐向西发展,我们那儿的“莒沂边县”和“诸莒边县”都是115师过去打下地盘后的成立的。这些山多陡峭谷深,山势连绵,巨石嵯峨,植被很好,容易藏人,不象我们那地方的山一眼就看“透”了。
清末老家附近大比例尺地图,看看那时候老家 网友给的,1:2.5万,光绪34年测绘,很准确,绝对当时军用级别。说明清末测绘已经很厉害了。原始地图很大,都是8000*6000多,缩到3000,再小看不清了,想凭借发现太大没法弄。 1.卧牛城附近(官庄-孟疃) 2.贾悦附近(朱堡--贾悦) 3、召忽以北(老子--召忽) 4、庵上附近(石埠子-吴家楼)
老师们,请帮忙认一下这是啥植物 山东东部,山上的
请教,这植物名字 山坡上的,一丛丛,五一时候的
大神看看这是啥“榆树”?红色“榆钱” 如题
日照西站? 诸城有诸城跑日照西站群吗?
路上的钉子 几十米就捡了这些 图
这是什么植物? 叶子落光了,只有这样的种子,看地下叶子应该是阔叶类的,在小山的下半部。求名字。
张解及车苗前边的大桥都修好啦 张解那边的滚水桥年年冲断,后来废弃,现在终于建成钢筋混凝土大桥了,桥宽5米多,看起来有点矮,发大水还要从上边过水,不过这样的大水几年也没一次。 车苗前边的(应该算西南边)也修好了,两个姊妹桥应该是一个图纸一个模样,比张解的晚几天。这两个桥比起西边的东西殷民两座桥要正规不少,殷民桥有点小简陋。 这样算起来,不包括孔家庄的红卫大桥,就有车苗、张解、东殷民、西殷民、阿陀、王庄共6座大桥,只有蒯沟前边还没有。两座桥之间远的相隔四、五里路,近的三五百米,非常方便两岸同行,安丘方便有不少地都在河南边。 十几年前,从孔家庄到杨家夏庄三十里路只有红卫大桥和反修大桥,都带有那个年代的烙印。
安丘--莒县断裂中的安丘-孟疃段 石埠子南北一线正位于郯庐断裂带(沂沭断裂带)中最活跃的断裂安丘-莒县断裂上,据专家们说,沂沭断裂带包含四条断裂,由东向西依次是昌邑-大店(莒南)、安丘-莒县、沂水-汤头、鄌郚-葛沟,其中昌邑-大店和安丘-莒县断裂相距很近,只是笼统地听说从安丘--庵上--石埠子--孟疃--库山--莒县这条低洼的南北通道就是安丘-莒县断裂所在,但具体位置多说的不很清楚。前两天搜索了一番,从一些论文中找到一些具体的地址,整理一下。
2023年大雨记录 这阵子比较旱,终于来了一场大雨,也暂时赶走热浪。这场大雨前几天竟然没预报……6.28下了几阵子,晚上更大。早上六七点基本停了。查了一下中国天气网,降雨大多在四五十毫米,高的破百,暂时解除旱情。
水灵有用吗? 可以培养玩吗?有无价值?
今日浯水(2023.02.26) 春天的浯河,水清沙白,近几年的保护,让古老的浯河焕发出一些生机,有了一点点过去的样子。当然,多年来的过度索取已经使白沙资源几近枯竭,水岸边也不再是柳树、枫杨、小叶杨等杂树等组成的屏障,而是一些石岸和成排的速生杨。更远处多是一些简易的篷房大约是养殖场一类。 河道中一团团的垃圾也在阳光下刺眼……这一切都说明保护才刚刚起步,要想恢复到原生态是非常艰难甚至不可能的。 在张解桥以上这一段,冲来一层白沙形成一片片沙滩,沙虽不厚,但也够河水走出弯弯曲曲又平滑自然的水道,宛然是几十年前的样子。所谓的行云流水大约就是这样,没有突兀,圆润顺畅,看了心里挺舒服的。 上几张图
普通理发现在多少钱? 上年纪的就是理个发十来分钟,都是多少钱?一个常去的地方以前15块,腊月要了25,现在要20,单纯理发,也不刮脸,感觉就是十来分钟的事有些贵。挣几毛钱不容易,不知哪儿的便宜些?
祝吧友新春快乐,全家健康,兔年发财
诸城区划地名图
1986年潍坊县市地图(1:20万) 1986年潍坊印刷了1:20万地图,带等高线,即使现在看来这地图绘制也是很出色的,标注的信息量也非常多。现在的电子地图只方便查找不方便浏览,信息量也很有限,新出的纸质版的地图也存在信息量偏少的问题还不好买。 这地图36年了,现在变化非常大,区划有变动,各城区面积增加了数倍,公路密度也高了几倍。当历史资料看吧。原图是上下两幅,中间粘合,后来折叠又损伤,扫描后拼接也有些误差。
清代诸城、临朐两个县的“公职人员”数量 清代康熙年间诸城吏役人数(诸城县志) 当时诸城户10460,人口21310(人口与户数不太成比例,可能有隐匿人口)记载可能不很全,但基本包括。其中司兵、弓兵没有人数,参考临朐县保守约了一个数。这些都是公帑开支的,私人聘用的师爷、厨子、六房书吏等均不在内。 知县下,除知县1名,还有门子2、皂隶16.马快8、民壮50、灯夫4、禁卒8、桥梁监夫7、库子4、斗级4共104人。没说仵作,应该有,临朐3人。 典史下,典史1人,门子1、皂隶4、马夫1,共7人。 儒学下,教谕1人,斋伕6、膳夫、2、门斗2,共11人,俸禄待遇高于其他。 信阳场大使1,龙湾巡检1,信阳巡检1,每人皂隶2人,共9人。 司兵、弓兵没说人数,只有167两、122两开支,按临朐情况司兵30-40人,弓兵约20-30人。按低数共70人。 这样按底限合计204人,按高限合计224人,其中只有知县、典史、教谕、大使、巡检等6人是朝廷任命。 清代临朐吏役人数。 县衙:知县1,门子2、皂隶13、仵作3、马快8、民壮24、禁卒、8轿伞扇伕7、库子4、斗级4,共74人。私人聘请的师爷、书吏等不在内。 典史署:典史1,门子1、皂隶4、马夫1,共7人。 儒学:训导1、教谕1,斋伕3、膳夫2、门斗2,共9人。 穆棱巡检司:巡检1,皂隶2,弓兵20、司兵30,共53人。 其他:里夫甲马(无人数)、马夫2、白夫6,共8人。 共计151人。 除了这些一个县还有廪生20名上下,廪膳银人均七、八两,跟儒学的门斗、膳夫相仿。 知县、教谕、训导、典史、巡检是朝廷任命的,其余的算是正式雇用,公帑开支。个人雇佣的仆役、师爷等均不在内。 从人数看,清初一个县两万左右人口,现在是那时候的50倍,至于经济规模百倍不止了。
为啥帖子只能自己看见? 明明发了,但不显示,在自己“发帖”冢却能看到
悼良师益友“临浯街” 惊闻吧友临浯街王兄病逝,惊愕良久,悲痛不已。王兄名玉金,老家临浯街,虽在外多年但挚爱家乡遂以村名为网名。 回想前几年,在诸位仁兄努力下,众多吧友多次欢聚一堂,畅谈古今,长聊乡情,历历如昨;聆听教诲,受益颇深。王兄虽为文人绝无清高之气,虽为领导绝无贵介之势。平易近人,可亲可敬。逊友爱幼,确是兄长风范。敬老敬亲,真是道德模范。根植乡土,热心家乡文化……文采非凡,颇有造诣。奈何天不随人意,使王兄英年早逝,能不痛哉! 惟愿生者康健,逝者永安…… 谨此,悼老友“临浯街”。
中秋,蔬菜真贵 是前阵子下雨多了?临近八月十五,菜价挺高的。刚买了一点,韭菜苔9块,蒜黄也差不多,秋葵7块多,扁豆9块,芫荽13…… 猪肉19,羊排42…… 小蛤蜊,竟然10块了…… 酒类便宜,五莲原浆4瓶32度的不到一百,不过这玩意用得少
蒲扇,真正的蒲扇 小时候听说蒲扇,其实都是那种芭蕉扇,也有很少自己用麦根做的但不结实。今天在一个集上真的见到蒲扇了,一位大嫂放着二十来把在集上卖,大点的硬点的十块,松一点的小点的七块,我看中一把小的买了,带回家玩吧,也算是见证了真正的蒲扇。蒲子沟里河边其实也常见,但编蒲扇的并不多,只记得卖鱼的用蒲包,可能蒲扇费劲又不值钱,大嫂说挺辛苦,指头尖都生疼。
家里水的TDS值 TDS值是通过导电率推算出的水中溶解电解质的含量,肯定不太准确,但作为参考值还是有用的。昨天把家里的几种水用TDS测试笔测了一下,大致如下:
路边遇一卖桃的女子,就随便问了一下“哪地方的?”,因为有些地方的不咋地。卖桃的说“沂水的,好吃啊”。我说沂水这么远值得来?她说东边挨着诸城了。我听口音确实是老家一带,就接着问“沂水东边哪村”?她说“瓢窝的,瓢窝桃好吃啊”。觉得有意思,就买了十块钱的。路边摆着一溜好几筐子,十块五斤、四斤、三斤,今年桃价格还是不错的。记得有年在何家庄子到官庄路上有个石灰窑附近买过,十块钱给了一桶,她说那可能是谭家沟的。 回来吃了一个,还差不多吧,离核,挺脆。
2022年降雨图 闲着整理,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网,与各地公布的微有差距。 此次降雨从昨天下午到今天上午,断断续续,中间这一片偏低,南部(五莲)北部(安丘北部和高密)都过一百毫米。随遇旱了两三个月的庄稼来说,旱情解除了。
1938日制地图--沂州府 头条一位“博古图话”先生发了一些老地图,其中有一份沂州府地图,日昭和十三年制,五十万份之一。老家附近都在,只是许多地名不准确,但可以溜上,毕竟是小鬼子的东西。如葛布口,召忽,都是近似音近似字。其中从召忽向西这条大道,过了召忽是“于家庄”,应该是今天于家河,继续向西有个“大道”,在其他老地图上也看到过,不知是哪个村子,看位置应该是抬头集,从河流可以看出村子在官庄河汇入浯河的地方。原文地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toutiao.com%2Fw%2F1731315272236047%2F%3Flog_from%3D71519c32de5e1_1651148403728&urlrefer=64aa18da3308e399eb26efcd95f328a6
祝大家虎年快乐 新年送祝福,一送家庭和,二送事业虎,三送开心果,四送如意来,五送父母康,六送财广进,七送友情长,八送好运来,九送爱情蜜,十送万事顺
冬季交九从哪天开始计算? 从小就听大人说冬至为“一九”的第一天,直到过完“九九”,八十一天后介入惊蛰和春分之间,也确实是旧时春耕的时候,因此“耕牛遍地走”是符合我们一带农事的。从各种万年历上看,基本都是支持这种算法。 今天偶从“学习强国”看到,说“九九”应该从冬至后第一个“壬”日算起,这又变的复杂起来,毕竟没几个人懂得计算干支日。如果这种说法是对的,那交九时间应该要延后0-9天,本年交九日就由公历12月21日变成了13月30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七,壬子日),九九结束时候正好春分,可能与我们这儿气候有点不符,稍微偏后了点。这种说法与“入伏”相对应,入伏就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本年(农历)夏至日正是庚日,到底夏至这天的这个庚日算不算“第一个庚日”?存在较大争议,有的说算,有的说不算,说不算的理由是应该算“夏至后的”,不应该算夏至当日的庚日,夏至当日的庚日算不上“后”,于是万年历就有了入伏时间不一致的情况,不过好像最后都统一到了第一种情况,就是夏至当日的“庚日”就算第一个。 从“冬九九”歌里边的“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有人说“八九燕来”,我觉得还是“雁来”正确,八九刚刚惊蛰,燕子是来不了的,我们这儿看到燕子一般在清明,早也早不几天。
友们,这叫啥?
草莓都完了,这是啥病? 几个村草莓都差不多,基本绝产。看似很好的苗子逐渐死亡,许多果快熟了也照样死。发看草莓叶子发腌用手一拔就从根部断掉,可以看到根部腐烂。不知是啥病?如何防治?望各位赐教。
《安丘市文化河湖长系列丛书----走进三河》出版啦 《安丘市文化河湖长系列丛书----走进三河》由“黄海数字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共分三部:第一部《千秋汶河》,第二部《文化潍河》、第三部《行走渠河》。李存修、李连科、朱瑞祥三位老师任主编,王锡文、王玉金、王玉芳、周丽华四位老师任副主编,刘浩泉老师任编辑部主任。还聘请前辈当顾问,现任领导当编委会主任……阵容强大,足见编者之用心。 三册书厚厚的三大本何忧几十万字,囊括了河流的考证、游记、地方文化、文物古迹、历史资料以及讴歌三河的作品等等,是弘扬地方文化的力作。 承蒙刘浩泉老师厚爱赠送宝书,闲时泡茶捧卷,细细品味家乡山河之美,家乡文化之厚,家乡人民之朴,家乡发展之盛。
1980年全国自行车评比前12名 逛集市的旧书摊,里边有些个人笔记,不知这些咋流入的,大约是卖破烂卖了吧?自己的笔记往往不珍惜,随便就扔掉了,看到别人的翻一下也有些意思。上次看到一个凌河老师的笔记,上边有80年代初期手表的价格。这次看到这位摘录了自行车一次排名,1-12位。 飞鸽、永久、红旗、凤凰、金狮、梅花、飞鹰、海鸥、飞跃、鲲鹏、金鹿、白山。后来排名应该是凤凰、永久、飞鸽、XX、长征……每次排名顺序还是小有变化的。八三、四年还有一大批新牌子,记得还有白象、海燕(这个比较奇特,轮盘比小的大比金鹿小)等等的。
获鹿山谷 “十一”回老家有点事,然后上西山胡乱逛荡。过了赵家沟发现西南方向山顶上有个高大神像,就去看看,下了公路发现有些车辆同行,走了数百米有个建议卡子说是收停车费10元。过了卡子一二百米发看到人多了起来,左边山坡上停了许多车,也停车游玩。 打听神像是谁?收费的说是“李左车”。又问“李左车庙不是在雹泉吗?”回答说“这是他打鹿的地方,所以叫获鹿山”。 山底下是一道大致南北的山谷,里边许多水坝拦出很多水潭,上边有个还挺大的小水库。有落差的地方有些人工小瀑布。沿着山谷两侧见有许多亭台楼榭游廊,感觉挺不错。沿山谷上行,两边还有许多毛竹林,小道掩映其中挺有味道。有些房子不开放,可以通过玻璃看到里边有些写字的台案之类。两边还有几个泉子,被石头垒了起来。由于有石灰岩存在,所以泉水呈现那种蓝色。 看完山谷的水、泉、石、竹、桥、廊、亭、榭,从中间台阶直上山顶可以瞻仰李左车铜像。 ………… 无心插柳却转了一个小景点,然后买了十斤小米回家……
中秋到了,下了一夜好大雨 阴历八月十三整整一晚上,来了一场大雨,三四十、四五十毫米啊,诸城东南70多毫米。富官庄和石埠子一带降雨偏低,召忽正好是中心,风电真有影响?从圈里北边一直到城顶山,召忽北边太平岗也是东西一串大风扇。
1981年国产手表价格 在大集书摊上偶见一本笔记本,是凌河中学一位徐老师的,笔记本内容以贴剪报为主,兼有一些用过的邮票,还有许多手抄的东西,多属于时事和生活常识、歌曲等,其中有一页记录了一些手表的价格。前一页上有“1980年国际大事”,推测这价格应该是1981年某月的,在1982年春天有过一次大降价,记得钻石到了95元,宝石花90元(那年正好考上学,用一头肥猪换了一块宝石花手表,供销社说刚降价不久)。 不知这位徐老师现在可安好?
明代吟临浯的诗 这是万历年间诸城人陈烨所做
“侯李子”是啥东东? 看到有人卖一小包果子,跟山楂差不多大小但很光滑,样子近似于微型的青香蕉苹果,他说叫“侯(一声)李子”。第一次见,不知正规名称叫啥?
山里还有狼的消息吗? 在头条看到有人问安丘西南山区中还有没有狼?基本上都说没有了,这些年我也没听说过狼的消息。 八十年代初大包干还没开始,秋天玉米等还没全收完,下午四五点钟一独狼从我村东南方向来,田里许多人干活但也不密集,狼也是不紧不慢从人缝隙大的地方穿过,干活的都停了拿着工具站着看,不过互不干涉,不一会狼进入了河边树林,过了河向西很快就是安丘山区。最近一次有狼的消息,应该是198X年,八五、六年吧,当时潍坊日报还是4开的小报,潍坊日报登载了一个新闻,大意是柘山乡一个牧羊人在山上遇到了狼,还是几只,咬死了几只羊,但没攻击牧羊人,最后听到呼救人来了狼就跑了。之后再也没有狼消息,只是听说沂山上还有个几十只规模的狼群,后来也不了了之。看来狼迹在这一带基本就是八十年代中期消失的。 小时候老人说起狼来是比较骇人的,说是体型大的跟小牛犊相仿,吃牲畜常见,人被攻击也不少。但只是在七十年代初听见大人说“西山狼吃人”的事,说是一个骑自行车的被狼咬死吃了,因为我那时候年龄小,不知是何村何地,但消息应该是真实的。也是差不多年代,我们在河里洗澡,上游一只独狼缓缓过河,我们许多人都看到,大声喊,距离有数百米,大人也跟着喊,狼都不理我行我素过河西去。后来我在粘节流的时候多次在茂草中看到白色的粪便,特别是雨后泡成一摊分外显眼,大人说那是狼粪,要小心点,不过说夏天动物多,狼不饿极了不会吃人。树林深处节流最多,人迹罕至,我都是一边粘一边警惕周边的苇草丛,盘算着窜出一只狼来怎么摔断杆子与狼“搏斗”,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 大包干后土地开垦到了极限,地种到山顶,之后风电啦、旅游啦,山都不安宁,加上那些年有土枪把野兔山鸡都打光了,狼的生存环境大幅度恶化,没有一点静土能安家,这样很快就消失了。现在看留山和紫草山--虎眉山一带植被较好面积也大,但都被公路切割了,摘月山植被可但面积小游人多,也不适合狼生存。太平山本来山顶有好多刺槐林,但弄风电都砍了,仅北侧的树林也很难成为狼的庇护所……看来,狼真的没了?
大樱桃到旺季了吗? 市场上不少卖的,价格吗,较小的7块左右,凑合的15左右,大且好看的25-30块,价格还是不低,布置老家那边什么情况?旺季还有多少天?咱百姓10元八块一斤还凑合,二三十吃不起啊
这是要改邪归正? 一年蓬,据说是入侵植物,生命力很强,繁殖能力也很强,许多荒地一眼望去白茫茫一片。这花刚开的时候白色中带一点点紫,有三分可观。前些天发现有地方的一年蓬有些变异,一是花朵大了一些,二是带粉红色。难道它慢慢变成粉的,花朵变大,将来成为菊花一类观赏植物?
今年的女贞、无花果等差点全军覆没 今冬一场寒流也不过零下十五六度,但对女贞和无花果等造成毁灭性打击。那些年院子、道路两侧许多女贞,几年前冻死一批,今年又冻死一批,现在有些发了一些芽,但明显不行,估计是树干死了一半,撑不了几天。花坛内的无花果更惨,全部死亡,至于根部能不能发芽就看造化了。
打了疫苗第一针 今下午单位让去打疫苗,说来就急火火的催,跑去一看,排了好长的队,单位一个同事一把把我拽进去,说“这么大年纪了别排队了”,享受了一次插队,鄙视一下自家……在一张告知书上签字,写上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码,然后继续排队登记,登记完去注射室,露出肩膀几秒钟就完结了 感觉:小疼一点,就是被扎了一针而已,几分钟后有些胀疼,不明显,他们有人说有麻的感觉。让观察半小时,人太多,大多都直接走了。回家后胳膊有些痛感,不过我本来就肩膀胳膊疼好长时间了,现在分不清是打针的缘故还是原来的痛疼,反正也不厉害,晃了几下感觉不明显了。说暂时不要剧烈活动,就走了五六里路,现在三个多小时过去了,没啥不适感觉。继续观察…… 有人嚷嚷说怕这怕那,我觉得打两针总比得病好得多,至于副作用那是百万里挑一的运气,跟吃饭噎到差不多。原来觉得疫苗还得等几个月,没想到来的这么快,看来疫苗产能上来了,可以在短短几个月内普遍免疫一次,这是需要20亿剂的规模,必须在三几个月内完成,真的是“‘厉害了,我的国”。前些日子有人看到对外援助几百万剂就说为啥国内不打?我分析说“产能没上来,几百万对我们十几亿人口来说杯水车薪,前边打了过半年免疫就可能不管用了,此时后边的还没轮到,所以普通人只少数打没意义,只能危险人群先打,大规模接种要等产能上来,月产几亿剂,短时间接种一遍才能建立屏障阻止传播,要相信国家”。 半月以后打第二针再看看啦
马耳山周边,有正月十五“送灯”风俗吗? 老家那边,地处古莒县--安丘大路,也是莒州东北边缘,那一带风俗与安五路以东差异较大。就说正月十五送灯吧。小时候也没听说个“元宵”这个词。 记得儿时,临正月十五,家母就做一些白面的鸽子、小兔子等形状馒头,还做一些白面的“龙灯”、面灯,地瓜面的小灯(白面宽快就用白面)。和好面,母亲用筷子夹几下,鸽子、兔子就成型了而且很逼真。“龙灯“是长条面盘一下,用刀划出鳞状,眼睛用高粱粒,盘着一个杯状的灯,挺好看的。其他的灯就是小杯子样,上沿捏上一些折叫“鼻子“,数量好像有规矩,什么年捏几个都有数。总觉得母亲手巧,一块面做出许多花样。 做好后灯杯中间插上一小段香,香上缠一点棉花,然后上锅蒸熟。到了正月十五杀黑,就把灯杯里面添上点食用油点燃,龙灯要放仓囤,祈求五谷丰登。大面灯放“天地下”敬天敬地,灶王爷前边放一个,外间放一个。其余地方如南屋等可以放小的。 男人再数出一些地瓜面灯放水桶里面送到林上,本家每个坟前放一盏,因粮食少有心细的等油燃尽再带回家,还有专门拾灯的找人家不要的面灯。捡回家的面灯削去沾油的地方可以煮饭吃,但有股子油哈喇味挺难吃的。 在家的人就拿个大面灯互相照,特别孩子要照口、照耳朵、照后背等等的,再端着灯把旮旮旯旯儿都照一遍,驱除黑暗晦气,迎来光明吉祥。 这风俗到了城里就没听说过,问他们也不知道,不知马耳山周边有没有?那一带现在随着时代变迁也渐渐没过去的仪式感了,家里到处是电灯已无再放面灯的必要,林上都用一段蜡烛代替了……
现在一说简化字有些人就反对,对繁体念念不忘。实际上,民间为了易辩识易书写,许多字都在简化中,二简许多就是“自古以来”,如家、信、建、迎等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文字也应该是为大众服务的,不是为书法服务的。观点左了~~~ 找到一张图片,是老家一座小石桥上的,那地方应该是58年到60年代期间建设的,多年前已拆,部分石头搬到另一地方用了,就是图片。那青石桥和涵洞通四方,有水渠通过,水是从浯河引出的。儿时去那地方,夏天渠道有时候有水,底下也是从河里冲过来的沙子,但两边是泥,大人说“”节定“就是水蛭比较多。那儿离村庄很远,许多地半荒状态且有盐碱,许多曲曲芽,拔菜口渴了就在这渠道找水喝,没明水就挖泉子,大人经常告诫说小心喝进去“节定籽”。 有时坐在小石桥上玩,看到涵洞两端有“立下愚公移山志,驯服洪水“”送“”良田”的石刻,记忆很深。只是到了初中才意识到,那个字不是“送”,而是简写的“灌”!
正月初二,喧闹鞭炮声
初二的鞭炮 城区及其附近有个习俗,就是初二一早上坟,这应该是过去请家堂的遗留,他们年除夕或者更早一天不上坟,初二才上坟,应该是过去请家堂后初二送家堂然后放鞭炮,这些年请家堂的不多了,但初二上坟的习俗留下来了,这与安五路以西明显不同。 刚过12点,就有上坟的鞭炮响起,然后越来越浓密,五六点钟进入高峰持续到九点多,这个阶段除了近的炮声尚能分清之外,其余的完全成了一锅粥,咕咕喳喳喳喳咕咕,因为上坟放鞭炮也暗藏攀比,所以都可劲地放。 实在无法睡了,就骑车子到了城外,早上的天空本来很好,红红的太阳慢慢升起,多年没见的情景;高处很晴朗,但中低处望去都是弥漫的硝烟,高空礼炮的硝烟则呈云缕状慢慢飘荡。 虽然许多人以传统为由反对禁放鞭炮,但无限制的燃放确实噪音严重污染严重。现在的燃放已经不是传统,过去人口少居住相对分散,日常也无汽车、工厂、喇叭、各类电器的噪音,偶尔听听鞭炮倒也欢乐。再说以前鞭炮都是炒制的灰药,爆炸力弱,声音小,加上生活艰难,过年一般买几个爆仗一两支二三十头的鞭而已,放鞭炮算是比较“稀罕”的娱乐。那时老家卖挺出名的鞭叫“杨城子”,是马站南边杨家城子出的,一般用废旧书报包裹灰药。现在动辄几百头上千头的电光鞭,高空礼炮,质量和数量远非“传统”鞭炮可比,人作过了必然要最保险的另一极端----被禁止。 想想长江何尝不是,几千年捕鱼的传统绝对比鞭炮要长,但因为现代人的炸鱼电鱼密网捕鱼……最终资源枯竭,然后全流域禁捕。
优利通绿片和白片外观差异 连续吃了5个多月非布(每天半片20MG),胳膊痛膀子痛怀疑与吃药有关,看尿酸维持在300上下就停了一周药,谁知道昨天一化验尿酸飙升到460,而且肌酐和β蛋白也高于了临界值,只好再准备吃非布,顺便问了一下亿元非布(优利通)价格。定点的小医院医生很好,用电脑看了一下,万邦的优利通8片的仍然75元,15片的还是160,却有一种7片*4共28片的才32.5元!这大约就是集中采购的那种了,一片1块略多一点。就买了两盒,门诊报销后2合也就40多块,够吃4个月的。以前药店8片75元那种是买一送一买5送6,一片约4元。 回家研究了一下,这种新的药有层绿色外皮,比原来的白片稍微大一点,没有白片中间的凹线,挺结实掰两半不容易。看包装盒,新的绿片保质期1年,白片保质期3年。规格都是40mg.. 不知药效是否完全一样?
老师们,北方例如山东,早先油坊用的油草是什么草? 几十年前油坊打豆油等都要用“油草”包着豆胚,记得油草叫“怪子”,多年丛生,高五六十或者六七十厘米,叶子细长极有韧性长四五十厘米吧,花序有些像稻子但没那么弯而已。种在路边或者沟坎上,耐旱,也可用于搓草绳、卖菜卖肉。 多年过去了草都找不到了,仅仅有这些记忆,请各位老师们赐教
老师们,“蒯子”是啥草? 小时候村里有油坊,榨油需要“蒯子”,发音“怪子”,跟茅草差不多,豆子压扁加温上垛后,边缘用“怪子”草包一下,中间放上一把子“怪子”草然后上榨子压。用过的“怪子”就成了“油草”重复使用两三次就不用了,都被人要了去垫在篦子上蒸馒头,不沾。卖肉也可以用来拴猪肉,三两根拴二三斤没问题。 记得那草种在一小段土堰的坡上,是一墩墩的,叶子跟茅草有些近似,长度也差不多,有五六十厘米长,宽三四毫米比茅草窄一些吧,很有韧性,可以捆绑一些吃力不太大的东西,除了拴肉和可以绑菜之类,可以编草绳。叶子应该比较光滑,不像茅草犁手。花记不太真了,模糊记得很画眉草近似但大一些,问老人说跟黍子穗差不多,就知道叫“怪子”。这边附近有个村子叫“蒯沟”,发音“怪沟”,现在也没人知道哪儿有“怪子”了。 几十年过去了,依稀记得这些,网上看“蒯草”都说是莎草科的,与记忆中的“怪子”明显不是一种东西。请各位老师说说应该是啥草? 关键词:应该是禾本科,叶子细长五六十厘米,韧性强无异味,一丛丛,耐割,割了一茬还发出一大墩叶子。
有喜欢赶集的吗?诸城安丘沂水的集,肯定不全 诸安沂集日(2020.11.20整理) 一、六: 诸城 大七吉、枳沟、孟疃、杨家灌津、赵古庄(贾悦)、石桥子、浩仉、马兰、涝戈庄、掘村、孙仓、道明、凉台、巴山、行寺、朱村(百尺河)、齐沟(辛兴)、安家铁沟、陆家庄子、琅古尧、石门、柳树店、山东头、郝戈庄、新郎商贸城 安丘 孙家沙浯、逄王、王家营、十字路、大盛、黄涯头、坡子、召忽、大埠后、宿家埠、王里居、李戈、申明、王家古城、朱子、西辛庄、班岗、宅科、东营、草甸子、岳家店子、白芬子、辉曲、大朱了 沂水 张庄、圈里、许家湖、王庄、上岩峪、诸葛、徐家牛旺、葛庄、四官庄、东朱陈、东 土沟、沙沟、道托 五莲 宋家庄子、潮河、店子 二、七: 诸城 指挥、邓戈庄、大北杏、薛家庄、大潘庄、贾悦、龙宿(马庄)、大近戈庄、下常旺铺、山西(解留)、相州、中城阳、福胜、于庄(百尺河)、大仁和、丁家庄(辛兴)、栗行、林家村、新建(林家村)、土楼(桃林)、皇华、王戈庄(郝戈庄) 安丘 油坊、王家庄(景芝)、官庄、老桐峪、马家寨庄、牛沐、贾戈、石堆、后刑戈、许营、关王、冢子坡、大孙孟、灰沟子、油坊场、南林、黑埠子、夏坡、柘山 沂水 武家洼、大李马庄、马站、姚店子、陈家庄子、上常庄、龙家圈、盆山、泉庄、夏蔚、朱双、肖家杨庄、泮池、涝坡 五莲 高泽、仁里、松柏、长城岭、井家官庄 莒县东莞、胶南海青 三、八: 诸城 吕标、乔庄、王家庄子(舜王)、东疃、诸冯、太古庄、宋古庄、孟疃(小集)、苑庄、马庄、里丈、都吉台、胡家西院、程戈庄、老梧村、学究、昌城、大顺河、岳水、黄疃、大王门、陈窦潘旺、瓦店、鹤现、邰家沟(皇华)、寿塔 安丘 西于戈、葛家彭旺、黄旗堡、偕户、川里苑、埠南头、小红河、南吾、娄家庄、南逯、庵上、甘泉、赵戈、慈埠、王家庄、芝畔、宋官疃、下里官庄、霹雳山、绪泉、山前 沂水 前善疃、裕丰、四十里堡、胡家岔河、斜午、高桥、甄家疃、高庄下薛、官庄、新庄、张耿、黄山铺、东于沟 五莲 臧家槎河、王家大村、于里、院西、前张仙 莒县 库山、棋山 四、九: 诸城 谭家庄、箭口、徐宋(贾悦)、井丘、岳戈庄、吴家楼、大朱苏(石桥子)、新九台、吉家屯、大荣、后连池、高戈庄、郭家屯、尚家庄(峡山)、中疃子(昌城)、百尺河、公村、朱解、潘家庄(密州)、桃园、朱家村、桃林、焦家庄子、柏戈庄 安丘 小付岗、杞城、孙小戈、大儒林、东庄头、雹泉、小南滩、红沙沟、丁家沟、墨黑、王封、 孟戈、大莲池、小诸城、刘家尧、阳旭、光甫、于家屯、临浯、金冢子、后相戈、阡里、曹 家峪、车庄、车埠 沂水 老官庄、高家庄、珠江店子、朱刘店、扈山店、前南社、后坡、前坡 (后武家庄)、闵家山宋、崔家峪、刘家诸坞、下里庄、高庄朱位、院东头、下古村、店子、陈家庄、埠西、上流庄、韩家曲 五莲 叩官、许孟 胶南泊里 五、十: 诸城 新龙城、汉车、普庆、无忌、王门庄子、范家官庄、东朱堡、楼子、徐洞、古县、解留、尚沟河、丁家庄子、东范家岭(密州)、芝灵、岳沟、辛兴、大屯、石河头、马家庄子(桃林)、窝洛子、大可乐庄、皇华(小集)、白芬子沟、朱泮、尚庄 安丘 管公、景芝、凌河、花家岭、坡庄、温泉、吾山、上株梧、石埠子、为善、大坡庄、大双沟头、尧洼、阎戈庄、山前(宋官疃)王庄、南戈庄、三十里铺 沂水 沂水城、北松峰、三十里堡、古峰台、后城子、沭水、柴山、泉沟、西郭庄、王家庄子、徕庄、杨庄、仁村、胡家庄、崖庄、辉泉 五莲 街头、户部、汪湖 胶南大场
求老师们帮忙认几个字 家谱上的。第一幅主要划红线那地方,第二幅画圈那个字,左边贝字旁查不到。第三幅是什么字。先谢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