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双雕 南海双雕
关注数: 48 粉丝数: 334 发帖数: 31,718 关注贴吧数: 104
http://static.v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static.video.qq.com%2FTPout.swf%3Fvid%3Du0019x7juc1&urlrefer=fee8967cfbe483b111b748912309e967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最新受访时称,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长征五号”将分别在2016年6月、9月底至10月初首飞。 记者17日从承担两型火箭研制任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院获悉,目前“长征五号”正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进行合练,“长征七号”的首飞箭正在生产。 “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特点之一是采用无毒无污染燃料。”中国运载火箭技术院宇航部部长李同玉对记者说。 据了解,“长征五号”是中国目前研制规模最大、技术跨度最高的航天运输系统工程。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能力14吨,能将中国进入空间的能力提升2.5倍,并带动牵引中国现役运载火箭动力系统升级换代。该型火箭预计将在2017年执行探月三期任务。 “长征七号”是为满足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需求而研制的新一代中型液体运载火箭。从设计到生产,均采用全三维数字平台,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迈入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的大门。 新一代运载火箭中的“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已在2015年先后成功首飞。其中,“长征六号”全长29米,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吨。“长征十一号”全长20.9米,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350公斤。 “现役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已被列入规划。”李同玉说,“未来将有老一代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共存时期,不过彼此不是相互争任务,而是根据轨道要求、运载能力来选用”。 李同玉还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为应对2016年“超高密度”宇航发射,已准备好一部分运载火箭。
某专家称世界仅存30枚氢弹都在中国?两颗日本就没了 某专家称世界仅存30枚氢弹都在中国?两颗日本就没了 鹰眼图说军事3天前  图片为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大家知道,氢弹是核聚变武器,与原子弹的核裂变爆炸不同,威力是原子弹的几十倍到上万倍,其结构非常复杂。于敏院士的贡献就是独自完成了中国氢弹最关键的基本构型设计,实现了中国氢弹技术零的突破,外媒称中国的氢弹构型为“于敏构型”,认为它是与美国提出的“泰勒·乌拉姆”(T-U构型)构型各自独立发展的氢弹构型。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氢弹的构型只有上述两种结构,不过,目前世界上仅存的30枚巨型氢弹都在中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鹰眼图说军事 鹰眼快评栏目第191期】众所周知,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开创了T-U构型之后,该技术被苏联间谍窃取后仿制成功,英国的氢弹技术是美国传授的,只有中国和法国不同于美国的T-U构型,在中国独创“于敏”构型之后,法国通过民用核能技术交换得到了部分中国“于敏构型”的技术。于敏构型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氢弹构型,正是这种氢弹构型使我国在氢弹研制上以世界第一的速度,仅仅不到3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由原子弹到氢弹的过程。2015年11月21日,我国著名国际关系学教授金灿荣先生在上海《双休日讲座》中,首次披露了中国氢弹技术的秘密。  金灿荣教授称,由于氢弹技术比较复杂,当氢弹被制造出来之后,需要大量维护人员和维护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这就造成了氢弹的维护和后期保养费用极大,一般核武器的维护只需要在特制的储藏设备中恒温储藏即可,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就行了,但氢弹的维护成本极高,特别是由于聚变材料和装药的寿命很短,导致氢弹的储存寿命太短,成本太高,核大国已经逐渐不再发展新的氢弹,转而发展价格比较便宜的原子弹和中子弹。 到2012年,俄罗斯首先销毁了自己所有的氢弹,成为无氢弹核国家,而美国则在2013年销毁了所有氢弹,加上英国和法国已经在上世纪就不再生产氢弹,在已知的五大核国家中,只有中国拥有世界上仅有——30枚可使用的氢弹(印度、以色列和巴基斯坦并无氢弹)。为什么呢?这是由于中国的氢弹构型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实力不足,需要维护成本低的氢弹,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的成就就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技术路径,即实现了与美国T-U氢弹一样的威力,又实现了低成本维护,这是中国人在氢弹技术上的独门绝迹。  在讲座中,金灿荣教授接着说到,“中国最小的氢弹爆炸当量为300万吨TNT,而最大威力的氢弹爆炸当量为1500万吨TNT,相当于1000颗广岛原子弹的威力,那个最大的,送两颗过去,这个国家(日本)就没有了”。 鹰眼图说军事,用图说军事的微信自媒体,认认真真做军事原创,我们让事实说话,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tsjunshi81(长按可复制)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一点资讯的观点和立场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