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wsk clwsk
关注数: 27 粉丝数: 105 发帖数: 6,250 关注贴吧数: 48
我为什么支持华为手机! 开门见山吧,我支持华为的理由是:一,从华为的发展历程看,我觉得华为有能力做好手机,成为世界名牌,改变国产手机的悲惨命运;二,华为掌握通讯核心技术,手机的核心—通讯!是华为的强项。三,华为拥有海思-中国最大的ic公司,配合通讯技术,有机会做出超强整个的soc。 第一点是我支持它的主要原因。第二点和第三点可以购买获取,但是我觉得,买别的的核心部件,永远受制于人。典型的悲剧就是魅族,因为看不惯高通的霸权-买它的东西,除了付买东西的钱,还要签署专利使用协议,缴纳不公平的高额专利费。于是转投三星,结果大家都知道! 那么,华为手机优秀吗?我认为是,做工设计都很用心,但是被芯片拖累,导致体验差。而体验,恰恰是用户评价好与不好的主要因素。 关于华为手机,我还想说的是。起步晚,进步快!华为做手机,其实也不晚,但是以前都是为运营商的要求做定制手机,都比较低端。真正发力做手机,还是2011年的事情了。那时候,中兴已经是世界第五。从华为D1到P7,我们看到华为一次次的突破,还是值得肯定的,当然,这过程中难免有些瑕疵。 最后,我还要说。批评华为,黑华为,骂余承东,都没啥,;但是,有人居然辱骂任正非。任总,中国企业家的榜样,教父级的人物,短短二十年,华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打败了一个个曾经辉煌的巨人,站在了世界高峰,科技前缘,这样的人,你为何还要辱骂他!对,我用的词是“辱骂”,不是“批评”!批评我没啥说的,乔帮主都有人批评,比大善人也有人批评! 好了,暂时写到这里,对于一个语文从不及格,很多字不会写,拼音一塌糊涂,标点符号不知道怎么标,大学化学老师还给我指出错别字的人来说,还要用手机组织并打出这么多字,是多么艰难的事情!
华为涅盘:中国IT3.0的新起点 刘燚   尽管华为早已是中国IT产业的旗帜,但是,它依然是一家被低估的企业。在BAT们大行其道、互联网企业站在舞台中央的时候,这种低估就更为明显了。    在电信设备、企业网和手机三个领域,华为已经是电信设备领域的王者无人争议,与爱立信(12.45, 0.12, 0.97%)共同处于产业链最顶端。2013年华为来自电信领域的营收仅次于爱立信,总收入则超过了爱立信,利润更是高居行业第一。对华为的低估,主要源 自企业网和手机领域。大多数人只看到华为的手机,对它的低估显得很正常。毕竟,它在这个领域还显得有些蹩脚,对消费者的把握能力还显得简单粗暴,虽然也正 在初步找到感觉。但是,一旦回到B2B领域,华为的实力就显得那么可怕,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   IT战场的幼狮   先看一组不怎么被媒体关注的数字。    服务器市场。2014年Q1,华为服务器出货量已经跻身全球第五,同比增长61%,市场占有率达到3.6%。在华为前面的只有HP、Dell、 IBM(184.36, 0.60, 0.33%)三强。位居第三的IBM市场占有率为7.0%,HP和Dell分别为22.6%和19.7%。很多人可能说,华为不过是低端而已!毕竟,在服 务器销售额上,还落后于Cisco、富士通等“二流公司”。但是,你要知道,华为正式大规模进军这个领域不过短短三年,就已经把国内的联想、浪潮和曙光轻 松超越了。联想通过收购IBM的x86服务器,可能在今年反超华为,但是,从内功上、执行力上华为无疑更强。   企业存储市场。 Gartner数据显示,华为存储2013Q1首次进入全球主流厂家发货套数、容量及收入,均排名第9,到Q2及Q3,华为存储全球发货套数及容量超越 Fujitsu和Oracle,排名第7,全球销售收入超越Oracle,排名第8。如果只算中国区,2013年,华为的发货量已经是第一,营收跻身第 三,Q4则营收跻身第一!需要注意的是,华为2008年才跻身存储领域,这个领域的技术壁垒要明显高于服务器。当然,华为存储距离EMC(26.56, -0.21, -0.78%)、IBM、NetApp三强还有较大差距,华为2013年Q4市场份额“仅有”1.9%,而EMC高达36%,IBM为 14.3%,NetApp为10.5%。但是,第六名Dell市场份额也仅有5.4%,第五名日立为8.8%,HP则为9.6%——这个距离并非遥不可 及。   全球IT市场中,B2B市场有2.6万亿美金,B2C市场近1万亿美金。其中,B2B市场中,电信设备、路由器&交换 机、存储、服务器是四大产品,综合市场份额约为2600-2800亿美金(其它主要为电信服务、IT服务、半导体、软件)。除去电信设备市场的 1100-1200亿美金左右,其它市场还有超过1500亿美金的市场。思科(24.62, -0.06, -0.24%)、EMC、HP、IBM和Dell是市场上的主要玩家。华为,正在强势介入IT,曾经处于该市场二流的日本日立、富士通们,正在被超越的路 上。   这不是全部。如果再向上游追溯,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2013年在全球无晶圆IC设计公司当中,华为已经上升到了全球第12 名,年收入13.55亿美金,位居国内第一,2014年有较大概率成为全球前十。尽管它很多芯片服务于自身的设备,但是,从中也不难看到它的执行能力。这 些竞争,都是全球性竞争。如果视野拉回到国内,华为2013年才介入光伏逆变器领域,一年时间就已经跻身中国第三,着实恐怖。   在这些市场,它已经很难用狼性形容,而是饥饿的幼狮。华为在服务器、存储市场的成功可以预见,这是一次蜕变;就算它在芯片、手机市场没有太大建树,也足以让公司从现有的395亿美金成长到500亿美金-600亿美金。   开启中国IT的3.0    在过去,华为是一个特例。因为同时代的IT企业中,除了华为之外,只有联想、中兴两家做到了100亿美金的“全球准一流”企业的规模。其中,联想强于运 营和收购,虽然做到了全球PC销量第一,但是在技术积累上差强人意;中兴虽然也成为全球第五大设备商,但是在欧美拓展能力和盈利能力上不足。这是八十年代 一批中国IT人奋斗的结果,任正非、柳传志、侯为贵都是从体制内辞职创业者,都是不惑之后才投身市场的追随者,也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尽管相比之下,华为 更显得卓尔不群,但是,中兴毕竟一道在电信设备领域塑造了一家准世界级企业;联想毕竟在PC领域做到了第一。   它们一起奠定了中国IT 革命的1.0时代。日本IT行业有东芝、日立、富士通,韩国IT企业有三星、LG,我国台湾有台积电(20.56, -0.14, -0.68%)、鸿海、联发科,我们有华为、联想和中兴。但是,我们比日本整整晚起步30年,比台湾地区和韩国晚起步近20年,对美国更是望尘莫及,殊为 不易。中国IT1.0都是逆袭,一批生于解放前的创业逆袭者。   但是,时代在变化。互联网时代已经完全不同,在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排行 榜上,目前中国已经有腾讯(109.3, -0.50, -0.46%, 实时行情)和百度(165.81, -1.69, -1.01%)两家,加上即将上市的阿里,肯定可以确保有三家,其它七家都是美国企业,中国在互联网市场上的对手有、且只有美国。整个欧洲没有一家互联网 公司跻身前十,除了软银这个特例外,前二十名里,也仅有俄罗斯的Yandex(31.14, -0.77, -2.41%)、韩国的Naver、Nexon、日本的乐天、Gungho等“非中、非美”企业。   它们依靠的是一批解放后的创业者,是60后和70后们的天下。同时,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凭借了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与欧美不同的文化和文字系统,少部分原因还源自早期政策的荫庇。这可以看做是中国的IT2.0,借助中国GDP的增长和巨大的人口红利取得成功    接下来呢?中国IT的3.0来自于谁,80后、90后的创业者吗?不,更应该是新的时代和际遇。未来无法预测,但是现在可以评估,可见范围内机会来自现 有红海市场的争夺。比如,在现有的服务器、存储、路由器市场上,比如,在现有的全球网络游戏、电商和搜索市场上,只剩下少数巨头。它们的名单分别是:苹果 (633, -2.38, -0.37%)、Google、微软(40.94, 0.60, 1.49%)、IBM、Oracle、高通(80.45, 0.26, 0.32%)、Intel、EMC、HP、Cisco、Facebook(63.3, -0.53, -0.83%)、Amazon、德州仪器(46.98, 0.32, 0.69%)。没错,它们都是美国企业,美国之外还有三星、SAP(76.5, 0.02, 0.03%)、爱立信、台积电、联发科……超级强者加起来不超过20家,它们掌控着整个的IT产业链。靠新的创业企业去颠覆它们?看起来,华为、联想、中 兴和BAT们有更多机会,当然,也是极为艰苦的。   实际上,不颠覆,就没有中国IT3.0。颠覆的起点,目前最可见的就是服务器、存储,华为、联想、中兴依然是硬件的主力军,BAT们则是云端的主力军。对了,其实Amazon、Google们也在颠覆HP、IBM、Dell们的硬件市场,五年后是什么景象? 21世纪经济报道
华为涅盘:中国IT3.0的新起点 刘燚   尽管华为早已是中国IT产业的旗帜,但是,它依然是一家被低估的企业。在BAT们大行其道、互联网企业站在舞台中央的时候,这种低估就更为明显了。    在电信设备、企业网和手机三个领域,华为已经是电信设备领域的王者无人争议,与爱立信(12.45, 0.12, 0.97%)共同处于产业链最顶端。2013年华为来自电信领域的营收仅次于爱立信,总收入则超过了爱立信,利润更是高居行业第一。对华为的低估,主要源 自企业网和手机领域。大多数人只看到华为的手机,对它的低估显得很正常。毕竟,它在这个领域还显得有些蹩脚,对消费者的把握能力还显得简单粗暴,虽然也正 在初步找到感觉。但是,一旦回到B2B领域,华为的实力就显得那么可怕,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   IT战场的幼狮   先看一组不怎么被媒体关注的数字。    服务器市场。2014年Q1,华为服务器出货量已经跻身全球第五,同比增长61%,市场占有率达到3.6%。在华为前面的只有HP、Dell、 IBM(184.36, 0.60, 0.33%)三强。位居第三的IBM市场占有率为7.0%,HP和Dell分别为22.6%和19.7%。很多人可能说,华为不过是低端而已!毕竟,在服 务器销售额上,还落后于Cisco、富士通等“二流公司”。但是,你要知道,华为正式大规模进军这个领域不过短短三年,就已经把国内的联想、浪潮和曙光轻 松超越了。联想通过收购IBM的x86服务器,可能在今年反超华为,但是,从内功上、执行力上华为无疑更强。   企业存储市场。 Gartner数据显示,华为存储2013Q1首次进入全球主流厂家发货套数、容量及收入,均排名第9,到Q2及Q3,华为存储全球发货套数及容量超越 Fujitsu和Oracle,排名第7,全球销售收入超越Oracle,排名第8。如果只算中国区,2013年,华为的发货量已经是第一,营收跻身第 三,Q4则营收跻身第一!需要注意的是,华为2008年才跻身存储领域,这个领域的技术壁垒要明显高于服务器。当然,华为存储距离EMC(26.56, -0.21, -0.78%)、IBM、NetApp三强还有较大差距,华为2013年Q4市场份额“仅有”1.9%,而EMC高达36%,IBM为 14.3%,NetApp为10.5%。但是,第六名Dell市场份额也仅有5.4%,第五名日立为8.8%,HP则为9.6%——这个距离并非遥不可 及。   全球IT市场中,B2B市场有2.6万亿美金,B2C市场近1万亿美金。其中,B2B市场中,电信设备、路由器&交换 机、存储、服务器是四大产品,综合市场份额约为2600-2800亿美金(其它主要为电信服务、IT服务、半导体、软件)。除去电信设备市场的 1100-1200亿美金左右,其它市场还有超过1500亿美金的市场。思科(24.62, -0.06, -0.24%)、EMC、HP、IBM和Dell是市场上的主要玩家。华为,正在强势介入IT,曾经处于该市场二流的日本日立、富士通们,正在被超越的路 上。   这不是全部。如果再向上游追溯,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2013年在全球无晶圆IC设计公司当中,华为已经上升到了全球第12 名,年收入13.55亿美金,位居国内第一,2014年有较大概率成为全球前十。尽管它很多芯片服务于自身的设备,但是,从中也不难看到它的执行能力。这 些竞争,都是全球性竞争。如果视野拉回到国内,华为2013年才介入光伏逆变器领域,一年时间就已经跻身中国第三,着实恐怖。   在这些市场,它已经很难用狼性形容,而是饥饿的幼狮。华为在服务器、存储市场的成功可以预见,这是一次蜕变;就算它在芯片、手机市场没有太大建树,也足以让公司从现有的395亿美金成长到500亿美金-600亿美金。   开启中国IT的3.0    在过去,华为是一个特例。因为同时代的IT企业中,除了华为之外,只有联想、中兴两家做到了100亿美金的“全球准一流”企业的规模。其中,联想强于运 营和收购,虽然做到了全球PC销量第一,但是在技术积累上差强人意;中兴虽然也成为全球第五大设备商,但是在欧美拓展能力和盈利能力上不足。这是八十年代 一批中国IT人奋斗的结果,任正非、柳传志、侯为贵都是从体制内辞职创业者,都是不惑之后才投身市场的追随者,也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尽管相比之下,华为 更显得卓尔不群,但是,中兴毕竟一道在电信设备领域塑造了一家准世界级企业;联想毕竟在PC领域做到了第一。   它们一起奠定了中国IT 革命的1.0时代。日本IT行业有东芝、日立、富士通,韩国IT企业有三星、LG,我国台湾有台积电(20.56, -0.14, -0.68%)、鸿海、联发科,我们有华为、联想和中兴。但是,我们比日本整整晚起步30年,比台湾地区和韩国晚起步近20年,对美国更是望尘莫及,殊为 不易。中国IT1.0都是逆袭,一批生于解放前的创业逆袭者。   但是,时代在变化。互联网时代已经完全不同,在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排行 榜上,目前中国已经有腾讯(109.3, -0.50, -0.46%, 实时行情)和百度(165.81, -1.69, -1.01%)两家,加上即将上市的阿里,肯定可以确保有三家,其它七家都是美国企业,中国在互联网市场上的对手有、且只有美国。整个欧洲没有一家互联网 公司跻身前十,除了软银这个特例外,前二十名里,也仅有俄罗斯的Yandex(31.14, -0.77, -2.41%)、韩国的Naver、Nexon、日本的乐天、Gungho等“非中、非美”企业。   它们依靠的是一批解放后的创业者,是60后和70后们的天下。同时,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凭借了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与欧美不同的文化和文字系统,少部分原因还源自早期政策的荫庇。这可以看做是中国的IT2.0,借助中国GDP的增长和巨大的人口红利取得成功。    接下来呢?中国IT的3.0来自于谁,80后、90后的创业者吗?不,更应该是新的时代和际遇。未来无法预测,但是现在可以评估,可见范围内机会来自现 有红海市场的争夺。比如,在现有的服务器、存储、路由器市场上,比如,在现有的全球网络游戏、电商和搜索市场上,只剩下少数巨头。它们的名单分别是:苹果 (633, -2.38, -0.37%)、Google、微软(40.94, 0.60, 1.49%)、IBM、Oracle、高通(80.45, 0.26, 0.32%)、Intel、EMC、HP、Cisco、Facebook(63.3, -0.53, -0.83%)、Amazon、德州仪器(46.98, 0.32, 0.69%)。没错,它们都是美国企业,美国之外还有三星、SAP(76.5, 0.02, 0.03%)、爱立信、台积电、联发科……超级强者加起来不超过20家,它们掌控着整个的IT产业链。靠新的创业企业去颠覆它们?看起来,华为、联想、中 兴和BAT们有更多机会,当然,也是极为艰苦的。   实际上,不颠覆,就没有中国IT3.0。颠覆的起点,目前最可见的就是服务器、存储,华为、联想、中兴依然是硬件的主力军,BAT们则是云端的主力军。对了,其实Amazon、Google们也在颠覆HP、IBM、Dell们的硬件市场,五年后是什么景象?21世纪经济报道
华为涅盘:中国IT3.0的新起点 刘燚   尽管华为早已是中国IT产业的旗帜,但是,它依然是一家被低估的企业。在BAT们大行其道、互联网企业站在舞台中央的时候,这种低估就更为明显了。    在电信设备、企业网和手机三个领域,华为已经是电信设备领域的王者无人争议,与爱立信(12.45, 0.12, 0.97%)共同处于产业链最顶端。2013年华为来自电信领域的营收仅次于爱立信,总收入则超过了爱立信,利润更是高居行业第一。对华为的低估,主要源 自企业网和手机领域。大多数人只看到华为的手机,对它的低估显得很正常。毕竟,它在这个领域还显得有些蹩脚,对消费者的把握能力还显得简单粗暴,虽然也正 在初步找到感觉。但是,一旦回到B2B领域,华为的实力就显得那么可怕,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   IT战场的幼狮   先看一组不怎么被媒体关注的数字。    服务器市场。2014年Q1,华为服务器出货量已经跻身全球第五,同比增长61%,市场占有率达到3.6%。在华为前面的只有HP、Dell、 IBM(184.36, 0.60, 0.33%)三强。位居第三的IBM市场占有率为7.0%,HP和Dell分别为22.6%和19.7%。很多人可能说,华为不过是低端而已!毕竟,在服 务器销售额上,还落后于Cisco、富士通等“二流公司”。但是,你要知道,华为正式大规模进军这个领域不过短短三年,就已经把国内的联想、浪潮和曙光轻 松超越了。联想通过收购IBM的x86服务器,可能在今年反超华为,但是,从内功上、执行力上华为无疑更强。   企业存储市场。 Gartner数据显示,华为存储2013Q1首次进入全球主流厂家发货套数、容量及收入,均排名第9,到Q2及Q3,华为存储全球发货套数及容量超越 Fujitsu和Oracle,排名第7,全球销售收入超越Oracle,排名第8。如果只算中国区,2013年,华为的发货量已经是第一,营收跻身第 三,Q4则营收跻身第一!需要注意的是,华为2008年才跻身存储领域,这个领域的技术壁垒要明显高于服务器。当然,华为存储距离EMC(26.56, -0.21, -0.78%)、IBM、NetApp三强还有较大差距,华为2013年Q4市场份额“仅有”1.9%,而EMC高达36%,IBM为 14.3%,NetApp为10.5%。但是,第六名Dell市场份额也仅有5.4%,第五名日立为8.8%,HP则为9.6%——这个距离并非遥不可 及。   全球IT市场中,B2B市场有2.6万亿美金,B2C市场近1万亿美金。其中,B2B市场中,电信设备、路由器&交换 机、存储、服务器是四大产品,综合市场份额约为2600-2800亿美金(其它主要为电信服务、IT服务、半导体、软件)。除去电信设备市场的 1100-1200亿美金左右,其它市场还有超过1500亿美金的市场。思科(24.62, -0.06, -0.24%)、EMC、HP、IBM和Dell是市场上的主要玩家。华为,正在强势介入IT,曾经处于该市场二流的日本日立、富士通们,正在被超越的路 上。   这不是全部。如果再向上游追溯,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2013年在全球无晶圆IC设计公司当中,华为已经上升到了全球第12 名,年收入13.55亿美金,位居国内第一,2014年有较大概率成为全球前十。尽管它很多芯片服务于自身的设备,但是,从中也不难看到它的执行能力。这 些竞争,都是全球性竞争。如果视野拉回到国内,华为2013年才介入光伏逆变器领域,一年时间就已经跻身中国第三,着实恐怖。   在这些市场,它已经很难用狼性形容,而是饥饿的幼狮。华为在服务器、存储市场的成功可以预见,这是一次蜕变;就算它在芯片、手机市场没有太大建树,也足以让公司从现有的395亿美金成长到500亿美金-600亿美金。   开启中国IT的3.0    在过去,华为是一个特例。因为同时代的IT企业中,除了华为之外,只有联想、中兴两家做到了100亿美金的“全球准一流”企业的规模。其中,联想强于运 营和收购,虽然做到了全球PC销量第一,但是在技术积累上差强人意;中兴虽然也成为全球第五大设备商,但是在欧美拓展能力和盈利能力上不足。这是八十年代 一批中国IT人奋斗的结果,任正非、柳传志、侯为贵都是从体制内辞职创业者,都是不惑之后才投身市场的追随者,也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尽管相比之下,华为 更显得卓尔不群,但是,中兴毕竟一道在电信设备领域塑造了一家准世界级企业;联想毕竟在PC领域做到了第一。   它们一起奠定了中国IT 革命的1.0时代。日本IT行业有东芝、日立、富士通,韩国IT企业有三星、LG,我国台湾有台积电(20.56, -0.14, -0.68%)、鸿海、联发科,我们有华为、联想和中兴。但是,我们比日本整整晚起步30年,比台湾地区和韩国晚起步近20年,对美国更是望尘莫及,殊为 不易。中国IT1.0都是逆袭,一批生于解放前的创业逆袭者。   但是,时代在变化。互联网时代已经完全不同,在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排行 榜上,目前中国已经有腾讯(109.3, -0.50, -0.46%, 实时行情)和百度(165.81, -1.69, -1.01%)两家,加上即将上市的阿里,肯定可以确保有三家,其它七家都是美国企业,中国在互联网市场上的对手有、且只有美国。整个欧洲没有一家互联网 公司跻身前十,除了软银这个特例外,前二十名里,也仅有俄罗斯的Yandex(31.14, -0.77, -2.41%)、韩国的Naver、Nexon、日本的乐天、Gungho等“非中、非美”企业。   它们依靠的是一批解放后的创业者,是60后和70后们的天下。同时,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凭借了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与欧美不同的文化和文字系统,少部分原因还源自早期政策的荫庇。这可以看做是中国的IT2.0,借助中国GDP的增长和巨大的人口红利取得成功    接下来呢?中国IT的3.0来自于谁,80后、90后的创业者吗?不,更应该是新的时代和际遇。未来无法预测,但是现在可以评估,可见范围内机会来自现 有红海市场的争夺。比如,在现有的服务器、存储、路由器市场上,比如,在现有的全球网络游戏、电商和搜索市场上,只剩下少数巨头。它们的名单分别是:苹果 (633, -2.38, -0.37%)、Google、微软(40.94, 0.60, 1.49%)、IBM、Oracle、高通(80.45, 0.26, 0.32%)、Intel、EMC、HP、Cisco、Facebook(63.3, -0.53, -0.83%)、Amazon、德州仪器(46.98, 0.32, 0.69%)。没错,它们都是美国企业,美国之外还有三星、SAP(76.5, 0.02, 0.03%)、爱立信、台积电、联发科……超级强者加起来不超过20家,它们掌控着整个的IT产业链。靠新的创业企业去颠覆它们?看起来,华为、联想、中 兴和BAT们有更多机会,当然,也是极为艰苦的。   实际上,不颠覆,就没有中国IT3.0。颠覆的起点,目前最可见的就是服务器、存储,华为、联想、中兴依然是硬件的主力军,BAT们则是云端的主力军。对了,其实Amazon、Google们也在颠覆HP、IBM、Dell们的硬件市场,五年后是什么景象? 21世纪经济报道
转自新浪——从华为上研所看余承东的底气 最近,随着中国4G TD-LTE牌照的发放以及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的召开等一系列刺激4G发展的利好消息不断释放,使得短时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4G热。   而华为终端掌门余承东也再次释放出其激情:1G看摩托,2G看诺基亚,3G看苹果和三星,4G该看华为的了。   但从即将过去的2013年终端市场看,华为从销售量,销售额及利润,品牌知名度,渠道能力,产业链把控等多个层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说学习三星和苹果我认为是谦虚的话,那么总说要超越三星显然有些自不量力。同样的,业界对于联想、中兴、TCL甚至小米等放言超越三星苹果等都是付诸一笑,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余承东却能如此不厌其烦的表态要超越三星,说明其还是有底气的,否则白白被人骂,显然老余也不是自虐狂。   余承东的底气到底在哪里?   首先,让我们看看三星,其多位高管已经在很多场合表示对华为的关注,而且认为华为对三星的威胁很大,这和思科CEO钱伯斯如出一辙。不过,11月份我在韩国与三星高层沟通时,他们认为华为仍然没有掌握消费类电子的门道,尤其是如何引领和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华为还有很多路要走。而且在手机关键部件及产业链把控上,华为的能量显然不足。这正应了那句话,战略上重视对手,战术上蔑视对手。华为已经引起三星重视,也足以说明华为终端的竞争力。   其次,即将过去的2013年,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有望达到5500万台。而从近期的行业分析报告看,很多咨询机构预测2014年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在5000万台,显然,这种预测出现了巨大的误差,华为2013年就超越了2014年的业界预期。华为终端之前预测自己在2015年将稳坐全球智能机第三,这是在功能机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的预测,估计2015年华为智能机出货量在8000万部。   最后,也许是信心的源泉,华为在技术方面的储备和领先性。如果从技术和专利讲,在2G时期,华为等于零,做点边边角角的补充角色。在3G时期,华为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和竞争能力,可以分一杯羹,偶尔还能吃块大蛋糕。而到了4G时期,华为在很多领域都有自己的技术和创新,专利储备也处于领先角色,因此可以率先去切蛋糕。   这次走进上研所,是华为组织的一次观摩活动,目的是希望通过参观华为无线和终端实验室,来帮助大家了解华为在这方面的竞争力。   华为终端多名高管均出品自华为无线团队,因此其一贯的作风就是先拿无线说事,我觉得有点自恋和怀旧情结。但不可否认,华为无线的高速成长给这些人莫大的自豪感和动力。   事实上,在LTE时期,“端管云”的思维已经被广泛认同,因此这三者的关系也越发的紧密和重要。比如华为上研所,主要研究领域就是无线和终端,而且上研所也是华为最大的云桌面基地。可以说,上研所正是“端管云”协同研发的思路。   参观完上研所给我的一个疑问是,做手机还有没有门槛可言?   近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中国移动终端公司总经理何宁透露,TD终端产品合作伙伴数量从2012年的306家增至400家。但如果从销量和品牌角度讲,年出货超1000万的手机厂商估计有25家。   手机曾经是高富帅的象征,其门槛也相当高。在中国企业没有从事手机制造之前,做手机的几乎都是全球五百强企业,比如诺基亚、摩托罗拉、阿尔卡特、爱立信、西门子、索尼、三星、NEC、松下、LG等等,数量最多时也就25家左右。如今在中国手机市场,这一数字是400家。   从这个角度看,手机进入门槛真的越来越低。   这似乎要归功于联发科在中国市场创造的交钥匙解决方案以及其他中国手机芯片如展讯,瑞芯微等企业的参与。但真正要说的,还是中国市场太大,监管也不严格,价格区间需求太宽,知识产权保护薄弱以及资本层面的支持等综合因素。甚至说,中国企业的触角伸向拉美、非洲、东南亚、东欧等欠发达地区,使得中国手机企业除了坐拥全球最大的手机消费市场外,还有广袤的土地去开垦,而且属于低成本开垦。   在中国市场,似乎只要你有渠道能把手机卖出去,就算没多少资金,没有任何技术储备,你也可以玩一把,比如山西某煤老板推的尼采手机销的也不错。甚至这几年受小米的启发,很多连渠道都没有的人,比如罗永浩等人也敢站出来玩一把手机。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手机竞争十分激烈,价格被不断拉低,虽然整体容量很大,但利润普遍很低。这就对那些在正规渠道和市场打拼,立志走高端、品牌路线和全球市场的企业造成巨大的压力。   因为这些企业的成本压力普遍很高,大量的研发人员,不菲的研发投资,品牌营销费用,渠道开拓费用和各种专利支出等等使得手机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国内厂商。   这次参观华为上研所无线和终端实验室,真的让我感到这个成本的可怕。别人可能年销量100万台就可以有钱赚,而华为这样的公司一年销不出3000万台,恐怕连奖金都没有。   这次在上研所总共参观了华为无线和终端的8个实验室,单纯从每个实验室的投入看,最低的都在400万,最高7000万,而这仅仅是上研所里面的8个实验室的软硬件投资成本。每年的运行成本和数千工程师的投入就更高了。而这些实验室只是为了保证华为手机和网络设备的品质,而这些才是余承东真正的底气。   上研所八大实验室探秘   上研所被誉为躺下的金贸大厦,是上海最大的单体建筑。这是我第三次来上研所参观,每次到这里,才能让我感受到中国高科技企业真正的竞争力。这次参观的八大实验室主要是面向华为无线和终端的实验室,主要是基础测试层面的,所有实验室都通过全球多个标准组织和运营商的认证,从而确保该实验室提供的报告达到各种国际标准的认可。  下面是对8个实验室的简单介绍和相关实验说明,供大家了解一部手机背后的工作。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