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一下◆
北魏后明
关注数: 0
粉丝数: 233
发帖数: 11,889
关注贴吧数: 1
公理4任务私人宇航员将于5月前往国际空间站 美、印、波、匈四国宇航员预计将在国际空间站停留14天。 其中传奇女宇航员佩吉·惠特森,是自2023年公理2任务后第二次担任指挥官,其现任公理航天人类太空飞行主任。
来自华人平民的太空感受 轨道之旅的体验比我预想的平稳得多。除了发动机熄火前的最后一分钟外,我几乎感受不到任何重力加速度——说实话,整个过程就像一次普通的飞行。 我曾想象这会有类似电梯骤降的失重感,但这种感觉始终未出现。若不是我松开了北极熊形状的零重力指示器泰勒,我可能都没意识到我们已经处于失重状态。我想,被安全带紧紧固定在座椅上,让这种状态过渡变得不易察觉。 微重力环境下的最初几小时并不舒适。太空晕动症席卷了我们所有人——感到恶心并最终呕吐了几次。这与乘车或乘船时的晕动不同:你仍能使用iPad阅读而不会加剧不适,但哪怕一小口水都可能引发胃部不适和呕吐。 首日适应与后续恢复。拉贝娅用业余无线电与柏林进行了短暂联络。首日无人提议打开穹顶舱——大家都在努力应对晕动症。当晚我们观看了发射录像作为电影活动,并比原计划更早入睡,睡眠质量出乎意料地好。 到第二天早晨,我已完全恢复精神,运动病的症状彻底消失。我们享用了早餐,进行了X射线成像实验,并在UTC午夜后三分钟——正处南极上空时——开启了穹顶舱。
波音传奇女宇航员回到家中(4.2) 过程是曲折的,结局是光明的。 苏尼塔·威廉姆斯(59岁)宇航员成就: 三次任务在太空总共度过608天,进行了九次太空行走,总时长62小时6分钟,女宇航员最高记录。 2025年1月还进行了两次太空行走。
【今日特别新闻】福特级新航母将被命名为马斯克号
人类首次极地轨道太空旅游即将开始(4.1) 预计发射时间:4月1日9:46
我们的火箭多么成功。。。
商业卫星拍摄的天宫空间站照片 在 83 公里的距离上拍摄,分辨率为 0.17 m/px
华商太空旅游(4.1) 发射时间:4月1日11:20。 Fram2任务,是一项私人载人航天任务,由企业家王纯(Chun Wang)发起并资助,旨在实现人类航天史上首次进入极地轨道,飞越地球南北两极。Fram2任务以挪威极地探险船“Fram”命名,象征着对地球极地的探索精神。 任务将持续3至5天,期间宇航员将在425至450公里的低地球轨道上开展科学实验和观测。
月球遥感卫星项目中标(3.20) 项目概况:月球遥感卫星主要获取月球低纬区域高精度地形地貌、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和标志性矿物等信息,支持我国实施首次载人登月及后续任务。
波音星际线宇航员返回地球
蓝色幽灵在月球看日食 照片下面蓝色幽灵太阳能板反射变成环状的太阳
欧空局赫拉小行星探测器飞跃火星与火卫二
蓝色幽灵月球着陆画面
印度Spadex对接测试成功脱离(3.13)
3月15日全球将进行7次发射
一级13台发动机布局的Terran R火箭 相对论空间制造液氧甲烷可重复使用火箭,预计2026年首飞 该火箭高86.6米,直径5.4米 LEO可回收运力23.5吨 一级13台开式循环Aeor R甲烷机,9台矢量 单台推力122吨,一级总推力1586吨 二级1台Aeon真空机,推力146吨
IM-2 雅典娜月球着陆器精确命中陨石坑
蓝色幽灵为玻璃清除月尘 NASA测试了电动防尘罩(EDS)
2025 年中国互联网卫星市场规模或将达到 447 亿元
登月还行,火箭不行的萤火虫航天 运力1吨的小火箭,4年5次发射,只有2次成功。 今年的首次发射预计在3月15日21:25。
NASA的SPHEREx近红外太空望远镜。 预计3月11日11:10发射
蓝色幽灵月球打洞 NASA 的快速月球地下热探测仪(LISTER)的钻机在钻入月面
蓝色幽灵月球丢飞镖 蓝色幽灵弹出NASA的月球大地电磁测深仪(LMS)电极,大概丢出去20米远。
X-37B返回地球
蓝色幽灵的非挖土月球采样 NASA科学载荷Lunar PlanetVac如吸尘器一般采集月壤
IM2着陆器拍摄的月球南极区域(包括嫦娥七号着陆区) 这一带有很多可能存在水冰的永夜区 红圈沙克尔顿陨石坑,周边是嫦娥七号预选着陆区 蓝色焦点是高6公里的月球最高山,也是IM2的预选着陆区
药丸!猎鹰9又炸了 今天刚刚回收的B1086-5号猎鹰9一级着陆后尾仓起火,烧坏了一条着陆腿,导致其翻倒。
第二发阿丽亚娜 6即将发射(3.4) 预计发射时间3月4日00:24 这次不是测试发射了,直接上法国军星(CSO-3,3655千克)打SSO。
我国商业航天企业有没有可能中标月球遥感卫星? 3月8日,我国用来在月球画图找矿的“月球遥感卫星”项目招标即将在开标。 这跟当初低成本货运飞船项目类似,向全社会招标的。
人类首个商业月球着陆器成功落球(3.2)
2025年三大月球着陆器预计着陆位置与时间
每日宇航员:如何证明阿波罗计划真的登上了月球(双语大篇) 阿波罗登月的真相(1):奇怪画面的背后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bilibili.com%2Fvideo%2FBV1Wd9PY8EcL&urlrefer=72e51d720cb6f4d04509a43762c97a9a】阿波罗登月的真相(2):范艾伦带以及各种传说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bilibili.com%2Fvideo%2FBV1FK9TYhEer&urlrefer=2250c2460bd36f98cf9d756d6f4044bd】
DeepSeek:中国可复用火箭加速发展时间表 基于2015年猎鹰9号成功回收的背景,假设中国立即调整航天战略并集中资源攻关可复用火箭技术,以下是可能的加速发展时间表: --- ### **中国可复用火箭快速研发进程时间表(假设路径)** #### **2015-2016年:技术验证与方案确立** 1. **成立专项团队** - 集中航天科技集团(CASC)、航天科工集团(CASIC)及高校资源,成立可复用火箭攻关项目(代号“长征-R”)。 - 优先借鉴垂直回收技术路线,同步探索其他方案(如伞降+气囊)。 2. **关键技术突破** - **发动机**:加速YF-100K液氧煤油发动机改进(支持深度节流、多次点火),启动液氧甲烷发动机(如YF-209)预研。 - **制导控制**:开发高精度着陆导航算法(结合GPS/北斗、激光雷达与视觉系统)。 - **结构设计**:研发轻量化着陆腿、热防护系统(借鉴载人返回舱经验)。 3. **试验平台搭建** - 建造小型垂直起降试验箭(类似SpaceX“蚱蜢火箭”),用于低空悬停与回收测试。 --- #### **2017-2018年:亚轨道试验阶段** 1. **2017年初:首次低空跳跃试验** - 试验箭完成静态点火、系留悬停测试,实现高度30米级起降。 2. **2018年中:高空亚轨道回收** - 试验箭升级至百米级高度,验证气动控制与动力软着陆技术,实现10次以上连续回收。 --- #### **2019-2020年:小型可复用火箭首飞** 1. **2019年:长征六号改型(CZ-6R)** - 基于现役长征六号(700km SSO运力1吨),改造一级加装栅格舵、着陆腿与重启系统。 - 首飞执行低轨卫星发射任务,尝试一级返场回收(部分成功)。 2. **2020年:首次完全回收成功** - CZ-6R完成一级海上平台精准着陆,实现80%技术可靠性。 --- #### **2021-2023年:中型火箭回收与迭代** 1. **2021年:长征八号改型(CZ-8R)** - 捆绑式构型取消助推器,一级优化为可复用设计(对标猎鹰9号Block 3)。 - 首飞执行商业卫星组网任务,一级成功回收并复飞。 2. **2023年:全箭复用验证** - 二级加装轻量化热防护,尝试再入减速与部分复用(如发动机模块回收)。 --- #### **2024-2025年:成熟运营与突破** 1. **2024年:商业化应用** - CZ-8R实现10次重复使用,发射成本降低至现役火箭的30%-40%。 - 启动全复用重型火箭(长征九号改型)研制。 2. **2025年:全球竞争力形成** - 可复用火箭占中国年发射量50%以上,开始承接国际商业订单。 - 验证甲烷动力火箭(如朱雀三号)全箭复用技术。 --- ### **关键加速因素** 1. **政策与资金**:国家航天局将可复用火箭列为“重大专项”,年均投入增至50亿人民币以上。 2. **技术复用**:借力载人航天(如制导、热防护)与无人机蜂群控制算法。 3. **民营参与**:开放试验场与供应链,支持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企业并行开发。 --- ### **风险与挑战** - **技术风险**:发动机复用寿命、再入热管理可能拖慢进度。 - **国际竞争**:SpaceX持续迭代(2017年已实现14次回收),倒逼中国加速。 - **优先级冲突**:需平衡空间站建设、探月工程等任务资源分配。 --- 此时间表假设中国采取“激进迭代”策略,实际历史中中国可复用火箭进展较谨慎,2023年才完成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入轨,垂直回收试验于2024年公开。但在集中资源的最优路径下,2025年实现成熟回收具备理论可行性。
2025登月第三弹:IM-2月球着陆器(2.27)
元行者的小翅膀
国外卫星在轨拍摄天宫空间站 HEO非地球成像任务从天宫70.51公里外拍摄,图像分辨率为0.15m。
这是太空战舰射导弹吗?
【新探月竞赛:中国能否创造21世纪版"斯普特尼克时刻"?】 摘录自《A red moon: Will the next 'Sputnik Moment' be made in China?》,由deepseek意译。 ++++++++++++++++++++++++++++++++++++++++++++++ 1957年10月4日,苏联"斯普特尼克一号"划破天际,不仅开启太空时代,更引发美国科技教育体系全面革新。67年后,当中国航天器在月背留下印记,世界再次见证历史性转折——这场中美探月竞赛或将重塑全球战略格局。 **太空经济与地缘政治双重博弈** - 月球南极成战略要地:阳光常照区与永久阴影区交错分布,蕴藏超非洲大陆面积的开发潜力,水冰资源可转化为火箭燃料与氧气 - 规则制定权争夺:先到者将主导未来数十年月球资源开发标准,NASA前科学部主任警告"中文或成月球第一语言" - 经济军事双重维度:中国明确将太空开发纳入经济发展框架,美国则面临商业航天监管滞后与技术路线摇摆 **中美技术路线图对比** 中国方案: - 长征十号火箭、梦舟飞船、揽月着陆器三大系统就绪 - 瞄准2029年建国80周年节点实施载人登月 - 借鉴阿波罗计划模式,保持每两年稳定发射节奏 美国困境: - 阿尔忒弥斯计划首次载人着陆推迟至2027年后 - 星舰发射许可审批迟缓,航天服研发进度仅70%置信度 - 传统承包商与新兴企业协同机制待完善 **太空治理新挑战** - 月面"安全区"概念存争议,资源争夺或引发国际纠纷 - 中国若率先建站,可能通过国际组织固化有利于自身的开发规则 - 商业航天投资信心面临地缘风险考验 **破局之道: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 - 美国需简化商业发射审批,将太空运输办公室升级为直属部门 - 推动"星舰+新格伦"等可复用重型火箭替代传统SLS系统 - 建立轨道燃料补给、月球采矿补贴等激励机制 **历史启示录** 1957年的"斯普特尼克冲击"催生了阿波罗计划的辉煌。如今,当长征火箭与星舰在发射台遥相对望,人类正站在新一轮文明跃迁的门槛。这场竞赛不仅关乎科技实力,更是制度效能与发展理念的终极检验。正如美国传统基金会专家所言:"在太空领域,银牌得主不会收获掌声。" (译文说明:重构原文框架,突出技术细节与战略分析;弱化意识形态表述,强化客观数据对比;补充嫦娥工程时间线等背景信息;采用中国航天报道常用术语体系)
2024年全球各家火箭发射数量、大小示意图
柯伊伯星座首批量产卫星到达卡角 首批卫星将由宇宙神V发射。 柯伊伯星座今年起开始高密度发射,宇宙神V、火神、阿丽亚娜6、新格伦、猎鹰9都将是其座驾。
印度第4次对接尝试成功
2024全球太空开支
玉兔二号完整路线图
新格伦首发再尝试(1.16) 发射时间14:00开始,跟昨天一样。
印度对接测试卫星第4次尝试对接(1.14) 14日凌晨,双星距离再次拉近到1.6公里。
蓝幽灵&白兔2月球着陆器合体发射(1.15) 计划后天14:11发射
新格伦首发再尝试(1.14) 发射时间14:00开始,跟昨天一样。
印度对接测试卫星再次拉开距离到4.3公里(1.12)
7米大光杆
新格伦飞行概况
【千帆星座&中国星网在轨组网状况报告】
千帆03组情况推测
千帆02组情况推测
新格伦首飞回收船出发准备一级回收 首飞时间预计1月6日14:00
2024中国发射汇总
2024的火箭发射
新格伦终于进行了静态点火 经过今天多次点火倒计时暂停后,新格伦终于进行了静态点火
日本KAIROS火箭归零第二弹发射完蛋啦(12.18)
s2a数星星,很快啊!
日本KAIROS火箭归零第二弹(12.14) 日本SPACE ONE的KAIROS火箭3月首发升空就炸了,预计12月14日10:00将进行第二次发射。 本次发射将携带5颗卫星,其中包括东南某岛航天的一颗立方星。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