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爱№龙卷风 狂爱№龙卷风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关注数: 3 粉丝数: 366 发帖数: 11,577 关注贴吧数: 98
【转】浅谈谈太极拳的静 “静”字是练太极拳在思想上的要领。做到“身静、心静、意静”三合一为一整体的“静”,首先要求全身内外一起放松,因为人全身由 206 块骨头, 400 多块运动骨骼肌及各内脏器官等组成,都受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及末梢神经的支配。太极拳是肢体语言文化,定势的造“型”和动势的“法”度,都是肢体在外显示的形状和姿态。在练拳运动时,要求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上下,四肢百骸,肌肤筋骨都必须均匀连贯,手眼身步法十分协调地一气呵成,是“静中触动动犹静”的动静结合的体育运动。 体育锻炼有 1. 动态力量锻炼,如:球类、田径、散打、拳击 …… 等; 2. 静态力量锻炼,如:站桩、静坐、气功 …… 等;3. 动静结合的体育锻炼,就是我们所练的太极拳,要求动中求静,静中有动,内外双修,也是娱乐、健身、技击三位一体的锻炼好方法。 太极拳适应面广,男女老少体质强弱都能练,贵在坚持,无副作用;太极拳也是一门艺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生活,而且练太极拳能使人健康长寿,青春长在。 在练拳时,要求达到“静”的境界很不容易。人在静的环境中求静较容易,但是在运动中及复杂的环境中求静就不那么容易了。在练拳时,我们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由骨骼、骨骼肌、神经和内脏器官等一个多元体组合,各有不同分工,但又密切配合,还互为转化和影响,是一个分秒不停的运行机体。能“静”是功夫的积累,也是练拳时间的积累。太极拳理论博大精深,从体会理解到熟练掌握,只有以日渐进,积少成多,而不能急于求成,囫囵吞枣。所谓“多而惑,少而得”就是这个道理。 想要求自己思想高度集中起来,达到无杂念,心平气和的“静”,首先要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思想专一,把意识注意点集中在练太极拳时的手、眼、身、法、步,尽可能做到动作准确规范,时间长了,慢慢会达到静的境界。 太极拳练习贵在肢体全方位的阴阳变化,肢体的这种动作的连接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意识指导完成的。运动肌肉舒展和收缩,实际是骨骼肌的快肌、慢肌及原动肌、对抗肌、中和肌、协调肌和固定肌等密切协调配合而产生,根据太极拳的动作要领来牵动骨骼肌作轴向旋转运动。一个动作的完成往往要众多骨骼肌群参与及协调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同时骨骼肌动力又要靠血管平滑肌不断输送血氧提供能量,才使得动作能绵绵不断,轻灵柔化,动静结合,阴阳平衡,用意不用力。这也就是太极拳的型、意、法三要素,型:每个动作的造型;法:动作的阴阳变化及平衡协调连接的配合;意:是型和法的指导,是全身彻底放松(神经、意念、肌肉、骨关节及内脏各器官等),由此达到修身、养性、健康、攻防等功能目的。所以练太极拳要求用心意去练,加强体悟,不断总结经验,发挥人的潜意识功能。只有处在高度的“静”中,才能在瞬间内完成和达到练拳的要求。同时,“静”还能养精、气、神,“静”也能出智慧。 练太极拳时,还必须做到呼吸自然,细、深、长、缓,而后再应用架子来配合呼吸,以达到“由招熟渐悟懂劲”的境界。因为架子有快慢,呼吸没有快慢,反之则不益,造成在缺氧的情况下练拳,潜伏后患。本人的体验是,动作的配合应“开吸,合呼;起吸,落呼”顺其自然,而在练拳时还不能太注意气(呼吸),所谓“在气则滞,无气则纯刚”。 呼吸法有 1 、顺:自然呼吸; 2 、逆:腹式呼吸(吸时收腹,呼时呼吸肌舒张),也要求自然,是一种“静”状态下的内在感觉。逆腹式呼吸利用横膈膜升降增加肺活量,使之气沉丹田,通过气的鼓荡促进 元气活动。“气”有多种。对自然界来说,有天气、地气;对医学来说,有卫气、营气;对修养来说,有浩然之气;对人身生理来说,有自身元气和呼吸之气等。“气”还是宇宙的本原。改善物体和事物的结构就应由“气”的改善入手,这也是练太极拳“内练”的基本依据。“气”又分阴阳。阴阳的矛盾是“气”的基本运动形态。“气”还不断地处于运动中的四时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生老病死也是其运动的一方面。“气”是内在的,它与外在的“形”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互为影响还互为转化。“形气并练”才是完整的修持方法。这些思想都要在太极拳“静”的状态中得到彻底贯彻。练拳时人在气中,气在人中,天地人气合一,犹如人在空气中“游泳”,久而久之,才能达到内外气合,浑圆一体。 总之,练拳要静,才能全方位发挥人体各种器官功能,不受干扰,充分放松,呼吸平稳,气沉丹田;动作才会中正安舒,劲才能轻灵柔
练太极贵在拳心静 练太极拳贵在心静。这是太极拳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区别于其它拳种的主要标志。在这方面先师们教诲很多。如“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身虽动,心贵静”、“先在心,后在身”、“神舒体静,刻刻在心”等,都说明心静对练好太极拳是何等重要。但不少初学者往往心静不下来,这是他们进步较慢的主要原因。怎样才能心静?首先必须认识心静的重要性。  第一,从技击方面讲,只有心静才能把思想高度集中在拳理拳法上,不断提高拳技水平。古人云:“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太极拳是内家拳,其套路由许多错综复杂的动作有机组合而成,演练时要求按先后程序一丝不苟的惊醒,要意动势随,、气、神、形融为一体。以竞赛套路为例,主要式子42个,分解动作190多个,而且内在意识的运行、劲力的转换都极为紧凑,思想上容不得丝毫杂念。只有思想高度民主集中,一心一意地演练,心、眼、身、手、步法才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动作规范。否则,就会造成出手无定向,虚实不分明,起落开合忘要领等错误现象。这就很难练好太极拳。正如俗语所说:“练拳不专心,功夫难上身”。  第二,从养生方面讲,心静能防疾祛病,强身健体。古人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性静者多寿”。拳谚也说:“心静才能养精,精足而气充,气充而神沛”,“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心静有助于调节神经,通畅血脉经络,促进新陈代谢,平衡阴阳;有助于引导吐纳,呼吸深长,增大肺活量,提高呼吸器官功能。心静能排除心理障碍,忘却忧思,没有得与失的顾虑,没有名和利的困惑,保持乐观情绪;还能缓解紧张,振奋精神,永葆心理青春。一句话,心静是养生健体之本。然后,从三方面着手做到心静。第一,要心正。也就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武德。这是每个习拳者应有的心理状态和基本素质。古人说:“仁者无欲,故静”。  因此,习武应以防身御敌、增进健康、陶冶情操为目的,以弘扬太极文化、继承和发展武术事业、更好地造福人民为己任。尽可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融于他人的幸福之中。如此毫不妄念,不求静而自静矣!第二,思想高度集中,用意念引导动作。拳论曰:“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又说:“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因此,;练拳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从预备式开始就要摒弃一切杂念,把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练的套路上,把拳理拳法和套路的“意识”通过拳架的外在形式,循序渐进、工整规范地表现出来,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势随神移。也就是说每个套路的肢体运动和神态变化,都是在拳理拳法“意念”引导下完成的。意念贯穿每个套路、每个动作,意念不息,动作不止。心静与“用意导动”是辩证关系:只有心静才能做到用意念引导动作;反之,用意念引导动作,能进一步做到心静。  第三,练拳时要松柔、缓解、稳健、均匀。松柔是太极拳的灵魂。从预备式开始,神态、动作都要松柔。神态传情,似笑非笑,心平气和,愉快从容。动作轻灵,自然舒适,含胸塌腰,以意导形,以意导气,用意不用力,不使拙劲。切忌身体板滞,生硬直挺。缓慢就是速度要适当缓慢,动作分明、充分,呼吸自然深长,气沉丹田,并畅通无阻地推动肢体运动。切忌过快过猛。稳健就是腰基坚挺,虚实分明,重心稳定,站立平衡,进退旋转轻灵圆活,不歪不斜,不前倾后仰。均匀就是速度均匀,不匀就不可能心静。因此,全身上下内外都应互相配合,大体保持均匀,动作与动作之间衔接顺和、连贯。拳架高低要适中。呼吸与动作、运劲协调配合。不憋气,不出粗笨之气。从而使动作“似行云流水,如春风杨柳”般一式接一式,连绵不断地进行。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