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闲话abc 上海闲话abc
关注数: 1 粉丝数: 920 发帖数: 19,326 关注贴吧数: 16
【上海闲话】养狗、训狗和“卫生”遛狗   文图/阿仁   城市里养狗个风俗起于卅年之前。辣搿之前是“砸烂狗头”个年代,大家勿养狗。辣养狗人家多起来以后,狗狗需要去办理养狗证。无证犬是要被取缔个。记得当时报纸个社会新闻版浪发了搿样个稿子,编辑做了搿样个标题:“某某区昨捕杀恶犬六百余条”。我改为“某某区昨取缔无证犬六百余条”。无证犬勿等同于恶犬。被取缔了无证狗狗个人家已经够吼势了,侬还讲伊拉养了恶犬,火上浇油啊。现在对此个管理松了。我看大马路浪个小狗、小马路浪个大狗大多呒没办过养狗证,一样招摇过市。   我被养过狗。女小囡回国省亲,到街上买了条西藏黄个小狗回来。半个月后伊回去了,小狗狗留下来做了我个伴。养狗开始还很有趣。狗很通人性,善解人意。但伊长大之后就要与主人平起平坐了。辣屋里向侬要陪伊白相,到街浪侬要陪伊散步。伊一家头辣屋里厌气了就大搞破坏活动。咬碎书、咬破鞋,打碎瓶、打翻盆,叫侬哭笑勿得。养狗就是被狗套牢,套得瞎牢,一点都动弹勿得。难得有机会可以出门远游,休想。啥人来陪狗狗?好辣现在是有了狗狗旅馆可以寄养伊几天,但开销勿小。所以要想养一条狗个朋友先要想明白了,自由自在与狗狗是冲突个。大型犬寿命十来岁,小型犬可以活上十四、五岁。一旦被套牢,就是搿点长个“刑期”。   狗还需要人来训练个。小个宠物犬可以自家来教育。大个工具犬就要由专门人员来调教了。我后来断断续续养过交关狗。大个有金毛、德国黑背狼狗、拉勃拉多,小个有短毛腊肠犬、吉娃娃。呒没教养个狗一有动静乱叫乱吼。勿会上狗厕所。上街散步见人要扑、见狗要吠。训练得当个狗辣与主人散步个辰光,狗鼻子会与主人个膝盖平行向前,决勿超速、也勿落后。勿调皮、勿兴奋、勿激动。好狗决勿会拨主人家添任何麻烦。忠犬还会挺身而出保护主人。工具犬个智商要远远超过一般个宠物犬。毕竟养了狗就是家里多了一个家庭成员。啥人情愿养一个戆大辣屋里向呢。   遛狗要讲社会公德。上海滩浪个交关大小绿地现在快变狗狗个洗手间了。大狗小狗都到里向去方便解手。有个小区周边个马路也是狗屎处处。遛狗,主人应该带上塑料袋、手纸为狗狗料理粪便。更认真一点个还可以备上一瓶自来水为冲洗狗尿。搿样才是卫生遛狗。搿样才是五讲四美。有居住条件个养狗人家也应当为狗狗辣家里安置一个狗厕所。天天、时时到马路浪、花园里去给狗方便,方便了自家却糟蹋了大家。难为情口伐?
上海话还有未来吗? 2014年02月09日09:34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洪   2013年上海市民语言应用能力调查报告最新出炉。市民的上海话水平怎样?调查显示,81.4%的市民会或会一些上海话,上海出生的低龄市民的上海话水平堪忧。(东方早报(博客,微博)2月8日)   申城本土方言的日渐式微,已不可小视,而低龄市民上海话水平堪忧,确是一个涉及本土文脉传承的大问题。这次调查显示,在上海出生的市民中,13-20岁市民上海话“听说”能力均为各年龄段最低。“听”的能力平均分为3.9分,低于上海出生市民平均分0.4分;“说”的能力平均分为3.1分,低于上海出生市民平均分1分。   作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方言是上海城市文化的标识,也是传承文脉的重要内容,沪语方言是代表上海这座城市最让人折服的精神财富,可以说,传承沪语方言,就是传承上海人文精神、传承申城本土文脉的重要载体。而调查结果,81.4%的市民表示“会/会一些”上海话。从上海话的“听”和“说”两项能力看,自认能力在3分及以上的市民比例,“听”为79.3%,“说”为74.4%。而对比普通话,沪生低龄市民却是分数最高,97%的市民表示“会/会一些”普通话。从普通话“听说读写”4项能力看,自认能力在3分及以上的市民比例,“听”为94.5%,“说”为91.1%,“读”为90.3%,“写"为88.6%。上海话和普通话之间的15、6%的差距,表明传承沪语方言的紧迫性和危机感。   上海方言作为海派文化基本载体,近年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现在许多青年人不会说、说不好上海话。还有更加严重的情况是,不少父母对孩子说上海话,小孩子都是用普通话回答,很多孩子进入幼儿园前本来会讲一点上海话,可是一进幼儿园,白天8小时就只允许讲普通话,回家后也难以逆转这种习惯。没有方言的环境,这样就等于宣告了上海方言的失传。强调拯救上海方言从娃娃抓起,上海著名方言专家钱乃荣说,7岁以前讲方言不需要教,只要跟着父母或周边的环境就可以自然习得。只要让孩子像上世纪70年代的孩子那样,带着母语进入学校,在下课时间中自由说方言,上课说普通话,普通话和上海话都会说得很流利的,新上海人的子女也能跟着自然学会上海话。   调查的结果上海本土方言掌握和运用的情况,实际上远比这组调查数据更危机。要有针对性的落实低龄市民的方言学习运用环境,从本土低龄化市民抓起。现在非沪生市民学习上海话意愿,普遍高于沪生市民。对是否愿意学习或继续提高上海话应用能力的提问,调查中有35.5%的市民选择“愿意”,63.6%的市民选择“不愿意”。多数年龄组的非上海出生市民学习上海话意愿高于上海出生市民,尤其是中青年市民的意愿更高,这是他们生活和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符合实情的结果。从不同年龄组看,41-50岁市民的学习意愿比例要高出上海出生同年龄市民的意愿比例22.9个百分点,21-30岁市民同比高出16.2个百分点,31-40岁市民同比高出8.9个百分点。而本土市民不及非上海出生市民的意愿,显然是没有紧迫感和生活生存的压力结果,好像学不学上海话没有多大关系。   尽管申城目前现在开设沪语广播和电视专栏,一些地方用沪语方言播报地名和站名,方言专家和每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大力呼吁沪语的传承和保护,但真正在学龄前孩子身上下功夫,创造良好的方言语言环境,做的还远远不够。   笔者觉得,除了要继续加大方言传承的宣传力度,还应通过在幼儿园教授沪语方言的做法,切切实实在学龄前孩子身上下功夫,认真从小朋友抓起,摒弃过去家长从小逼迫孩子学外语的做法,在幼儿园普遍开设沪语方言课,编制幼儿园沪语方言读本,让孩子们先把本土的方言学好学透,另外可通过在中小学开设沪语等级考试的做法,激发中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沪语方言的热情和兴趣,在学校社区和媒体上,组织更多更大范围的沪语竞赛和沪语文艺创作活动,让传承申城本土文脉的方言活动,有一个系统的安排和稳固的根基条件,在孩子们身上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扭转当下方言运用日渐式微的情况,以期能长久持续保护好沪语方言的传承。
上海话的处境 2014年02月09日09:34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洪   2013年上海市民语言应用能力调查报告最新出炉。市民的上海话水平怎样?调查显示,81.4%的市民会或会一些上海话,上海出生的低龄市民的上海话水平堪忧。(东方早报(博客,微博)2月8日)   申城本土方言的日渐式微,已不可小视,而低龄市民上海话水平堪忧,确是一个涉及本土文脉传承的大问题。这次调查显示,在上海出生的市民中,13-20岁市民上海话“听说”能力均为各年龄段最低。“听”的能力平均分为3.9分,低于上海出生市民平均分0.4分;“说”的能力平均分为3.1分,低于上海出生市民平均分1分。   作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方言是上海城市文化的标识,也是传承文脉的重要内容,沪语方言是代表上海这座城市最让人折服的精神财富,可以说,传承沪语方言,就是传承上海人文精神、传承申城本土文脉的重要载体。而调查结果,81.4%的市民表示“会/会一些”上海话。从上海话的“听”和“说”两项能力看,自认能力在3分及以上的市民比例,“听”为79.3%,“说”为74.4%。而对比普通话,沪生低龄市民却是分数最高,97%的市民表示“会/会一些”普通话。从普通话“听说读写”4项能力看,自认能力在3分及以上的市民比例,“听”为94.5%,“说”为91.1%,“读”为90.3%,“写"为88.6%。上海话和普通话之间的15、6%的差距,表明传承沪语方言的紧迫性和危机感。   上海方言作为海派文化基本载体,近年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现在许多青年人不会说、说不好上海话。还有更加严重的情况是,不少父母对孩子说上海话,小孩子都是用普通话回答,很多孩子进入幼儿园前本来会讲一点上海话,可是一进幼儿园,白天8小时就只允许讲普通话,回家后也难以逆转这种习惯。没有方言的环境,这样就等于宣告了上海方言的失传。强调拯救上海方言从娃娃抓起,上海著名方言专家钱乃荣说,7岁以前讲方言不需要教,只要跟着父母或周边的环境就可以自然习得。只要让孩子像上世纪70年代的孩子那样,带着母语进入学校,在下课时间中自由说方言,上课说普通话,普通话和上海话都会说得很流利的,新上海人的子女也能跟着自然学会上海话。   调查的结果上海本土方言掌握和运用的情况,实际上远比这组调查数据更危机。要有针对性的落实低龄市民的方言学习运用环境,从本土低龄化市民抓起。现在非沪生市民学习上海话意愿,普遍高于沪生市民。对是否愿意学习或继续提高上海话应用能力的提问,调查中有35.5%的市民选择“愿意”,63.6%的市民选择“不愿意”。多数年龄组的非上海出生市民学习上海话意愿高于上海出生市民,尤其是中青年市民的意愿更高,这是他们生活和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符合实情的结果。从不同年龄组看,41-50岁市民的学习意愿比例要高出上海出生同年龄市民的意愿比例22.9个百分点,21-30岁市民同比高出16.2个百分点,31-40岁市民同比高出8.9个百分点。而本土市民不及非上海出生市民的意愿,显然是没有紧迫感和生活生存的压力结果,好像学不学上海话没有多大关系。   尽管申城目前现在开设沪语广播和电视专栏,一些地方用沪语方言播报地名和站名,方言专家和每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大力呼吁沪语的传承和保护,但真正在学龄前孩子身上下功夫,创造良好的方言语言环境,做的还远远不够。   笔者觉得,除了要继续加大方言传承的宣传力度,还应通过在幼儿园教授沪语方言的做法,切切实实在学龄前孩子身上下功夫,认真从小朋友抓起,摒弃过去家长从小逼迫孩子学外语的做法,在幼儿园普遍开设沪语方言课,编制幼儿园沪语方言读本,让孩子们先把本土的方言学好学透,另外可通过在中小学开设沪语等级考试的做法,激发中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沪语方言的热情和兴趣,在学校社区和媒体上,组织更多更大范围的沪语竞赛和沪语文艺创作活动,让传承申城本土文脉的方言活动,有一个系统的安排和稳固的根基条件,在孩子们身上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扭转当下方言运用日渐式微的情况,以期能长久持续保护好沪语方言的传承。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