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与点也BD zpj1964923
关注数: 63 粉丝数: 226 发帖数: 10,413 关注贴吧数: 72
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中心在东营成立 山东省设立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中心 2012-04-27 14:32:35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新华网山东频道4月27日电(记者吕福明)为借力资本市场建设推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山东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中心27日在东营市揭牌。这一区域性资源配置平台由山东产权交易中心与东营市政府合作设立。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我国第一个以高效生态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创新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探索。东营市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前沿城市和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和独特的发展优势。 山东省国资委副主任李红说,一年多来,作为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一体两翼”整体布局中北翼的主体,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势头强劲。山东产权交易市场与东营区位优势相结合,共同发展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市场,可以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产业引领和产业整合作用,积极促进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资源整合和投融资平台建设,是利用市场化方式建立投融资机制的积极探索。 山东省产权交易中心总裁苗伟表示,设立这一产权交易中心,旨在发挥产权交易与投融资服务职能,服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并引导投资方向。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中心成立后,将努力创新资源配置功能,通过市场发现价格;创新融资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创新源头防腐功能,着力打造阳光配置平台。 27日,山东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中心还与浦发银行济南分行、中信银行济南分行、华夏银行济南分行、民生银行济南分行、东营银行等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完)
山东东营:“蓝”“黄”经纬织彩锦 山东东营:“蓝”“黄”经纬织彩锦 河与海在这里交汇,黄与蓝在这里融合。 历史用浓厚的黄色和晶莹的蓝色,正在给地处黄河尾闾的山东省东营市着色。 “如何彰显‘黄’‘蓝’叠加效应?”市委书记姜杰告诉记者,“东营要全力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坚持环境立市、生态优先,构筑生态系统,发展生态产业,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加快建设秀美宜居、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环境好了,城市宜居了,才有后劲” 东营是退海之地,成陆时间短,土地盐碱化严重,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很大。姜杰说:“生态发展之路是唯一选择。环境好了,城市宜居了,高端人才、技术、项目自然会流入,才有后劲。” 生态立市,是东营市新一届市委班子的治市理念,是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共识。新年伊始,山东省中加环境污染治理合作研究中心在东营市建立,这将为东营环境保护和治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搭建新的平台,也为东营的生态建设抹上重重的一笔。东营市环保局副局长燕景广说:“生态市建设的新指标体系包括5项基本条件和19项建设指标,目前东营已经有4项基本条件和13项建设指标达到要求。”东营市还将投入巨资,大力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金湖银河生态工程、生态林场等重大项目。 “三网”绿化是东营开展的重点工程,中心城周围建设龙居、耿井、六户等8处万亩生态林场,构筑起了城市绿色生态屏障。为保护黄河入海口湿地,修复百万亩湿地生态,他们投资20.98亿元,把金湖银河、东八路、东湖、西湖、中央湖和郊野公园,打造成为“东方湿地之城”。 “这是整整10年没有见到的景象了” 2011年2月10日,一艘巴巴多斯岛籍货轮缓缓驶入东营港,在东营港新建码头上卸货。这是10年来,第一艘造访东营港的外籍货轮。看到这一幕的老港人眼角湿润了:“这是整整10年没有见到的景象了。” 1997年,东营港正式对外开放。然而,刚刚起航的东营港很快就遭遇了挫折,基本处于停产状态。2006年4月,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经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现任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的宋迎章等人就是第一批东营港的建设者。当他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泥沙、芦苇、潮水。 如今,东营港一期扩建工程全面完成,2个3万吨级码头已运营。2012年,东营港将投资35.37亿元,重点实施“一带、一线、两池、十大码头”建设,即实施管廊带建设、复航东营港至旅顺港航线、实施内港池整治和南港池开发、加快十大业主码头建设,一个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海参在盐碱地上安了家 这里是东营市盐碱化程度最重、立地条件最差、绿化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曾经是一片不毛之地,鲜有人迹。但现在,一方挨着一方密集排列的海淡水养殖池塘,在水天一色中如阡陌纵横——这里就是东营市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 “海参在盐碱地上安了家,成为黄河口大闸蟹的邻居。”人们奔走相告。东营不但实现了“东参西养”的梦想,而且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单片滩涂养殖区。“黄”“蓝”战略在东营叠加,高效生态、蓝色经济、海陆统筹这些理念,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 2009年,当地48户渔民组成了“小岛河海珍品养殖合作社”,两年后合作社的30个养殖池收获了第一批海参。“一个池子的毛利就能有160多万元。”小岛河海珍品养殖合作社社长姜世忠满脸喜悦地指着一方方的海参池,向记者扳起手指算起了账。 同时,现代渔业示范区还开发了风电、地热等清洁能源,形成了地上有风电、地表有养殖、地下温泉开采三位一体的立体开发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转”出来的新兴产业 经济转型,绕不开传统产业。近年来,东营“转方式,调结构”的力度很大,技术改造项目2030个,工业投入1332亿元,使化工、纺织、造纸等传统产业8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今的东营,已经摆脱了对石油经济的依赖。2010年,地方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超过73%。风电、太阳能发电、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东营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0万千瓦,LED、光伏等新能源在这里广泛应用。去年,联合国工发组织命名东营为“清洁技术与新能源产品国际示范城市”。 如今,总投资1600多亿元,其中近300个过亿元的高效生态产业项目在东营落地生根,使这座年轻城市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1月12日,经过论证,东营市委、市政府又部署了总投资1000多亿元的28个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城建,涉及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完善东营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光明日报记者赵秋丽)
山东:错位发展形成分工明确的黄三角港口群 山东:错位发展形成分工明确的黄三角港口群 2012-03-17 09:09:20      来源:齐鲁网【导语】根据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黄三角地区将围绕东营港、滨州港、潍坊港和莱州港打造四个临港产业区,形成分工明确的黄三角港口群。目前,这四个港口正集体发力,立足自身优势,加快错位发展的步伐。 【正文】记者 唐虎:我现在的位置是东营港离海岸10公里的渤海深处,在这条长长的引桥两侧,10个原油液体化工品码头正在建设,到年底,东营港的吞吐能力将由去年的不足1000万吨提升到3000万吨。 【正文】政府投资8亿元建设通向深水区的引桥,交由企业无偿使用,吸引了80多亿元的社会资本在两侧争相建设专用泊位,东营人形象的称之为“挂灯笼”。而挂在最顶端的“灯笼”,就是中海油建设的两个5万吨级泊位。 【同期声】中海石油炼化山东公司总经理 阎锡栓:两个5万吨级泊位建成之后,我们整个原油吞吐量将会达到1200万吨。选到这个地方的中心原因呢,离海岸15米水深、达到5万吨级泊位是最短的、最近的距离. 【正文】面对大海,深水区最密集,转向腹地,可利用土地最多,成为东营港最突出的优势。而政府这种灵活的市场化运作,对东营港跨越发展又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同期声】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曹国华:企业投资港口以后,它的物流产业和石化项目也相互跟进,这样就形成了港口拉动物流和石化项目发展、物流和石化项目支撑港口建设的互动的良好局面。 【正文】如果说东营港以打造环渤海液体化工集散地为目标,那么,潍坊港则发挥自身离腹地最近的优势,建设散杂货的中转站。由于10万吨级以上的大船现在无法进入黄三角海域,潍坊港就与青岛、烟台、日照等大港签订合作协议,大力发展“转水”业务,目前,“转水”货物已超过潍坊港吞吐量的1/3。 【同期声】潍坊森达美港副总经理 黄建军:比方说从日照到寿光的铁粉,陆运距离大约在300公里左右,但是如果从日照“转水”到潍坊港再到寿光的话,在物流成本上可以节约1/4的成本。 【正文】烟台港莱州港区是黄三角地区唯一摆脱黄河泥沙淤积的深水港,围绕港口,莱州市全力进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今年1月,疏港高速公路通车,8月份,莱州到昌邑输油管道将投入运营,使莱州港的燃料油转运能力仅次于青岛港,位居全省第二。 【同期声】莱州港航局副局长 韩宗丰:它的发展优势,不仅能够体现在疏运体系上,更重要的是,它是黄三角地区,唯一一个适合建设1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港口。 【正文】正在建设的滨州港是济南都市圈最便捷的出海口。2011年,这四个港口的吞吐量总和只有4000万吨,但目前,他们全部提出了建设亿吨大港的目标。届时,四个港口腹地交叉、相互竞争的局面很可能将会出现。省政协委员刘志坚长期致力于黄三角港口群建设的研究,早在去年的两会上就与诸多委员一起提交了相关提案。 【同期声】省政协委员 刘志坚:目前来说冲突不是很大,是因为现在的规模还是很小,但是随着港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矛盾会越来越突出,所以,现在就应该做好规划,做好功能定位,做好错位发展。 【正文】专家认为,统筹四个港口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高效协调机制,加快疏港铁路建设,将四个港口在地理上进行“串联”,以便整合水、电、路、讯等公共资源,使黄三角港口群避免重复建设。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港区城一体化发展 打造生态产业基地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港区城一体化发展 打造生态产业基地 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立足科学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打造生态产业基地,实现了港区城一体化协调发展、均衡发展。   省级开发区蓄势待发   东营,黄河尾闾,渤海湾畔。这里曾经芦苇苍苍、荒滩茫茫,如今却成为投资热土、发展宝地;这里有一群创业者,信念执着,豪情满怀,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开创着沧海化桑田的奇迹……   2006年,山东省政府批准这里为省级开发区。2009年,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这里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龙头,确定东营港为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将这里作为了关键节点。背负历史发展的伟大使命,承载全市人民的殷切希望,英雄的开发区人一路拼搏一路歌,高举科学发展的大旗,在这片神奇的土地,铺开了一幅牵动发展大势的开发长卷。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曙光跃出渤海,开发区人将坚持“黄蓝交融、海陆统筹、一体发展”的发展要求,勇于担当,敢于亮剑,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这里打造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先行区、蓝色经济发展的主战区、新型临港产业的聚集区、实施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和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城区。   东营港港口建设稳步推进   港口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据统计,全球356个国际化城市中,有31个是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其中位列前10名的几乎都是港口城市。世界大河流域经济的发展,无不以港口为龙头。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和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的东营港,如今正肩负着这样重要的历史使命。   东营港处于山东半岛与京津塘地区交通通道的中心控制点,区位优势明显,是山东半岛与京津塘地区交通通道的中心控制点,与大连港、曹妃甸、龙口港共同形成了渤海湾的“黄金四角”,是环渤海从龙口至黄骅1000公里海岸线上的区域性重要港口。东营港距-10米等深线只有6公里,距-20米等深线只有29公里,具备优良的建港条件。2005年,扩建工程第一根桩基打入海底,东营港从沉寂中被唤醒。如今,7020引桥如长虹卧波,万吨级码头塔吊林立,东营港正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世界航运舞台,在黄河尾闾、渤海湾畔鸣响汽笛,驶向蓝色海洋。   进入2011年,委托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编制的《东营港总体规划》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为港口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根据总体规划,东营港立足腹地石油化工、仓储物流产业发达的实际,明确以液体化工品为主的港口建设方向,全力打造环渤海液体化工品物流中心和集散地,为腹地石化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物流支撑。伴随着黄蓝战略实施的最强音,东营港进入了突破发展的新阶段,正在坚持“以港带区、以港兴市”战略,树立“国际标准,世界眼光”理念,向着建设“国际物流港”的宏伟目标迈进,一系列“大动作”展示着东营港的巨大变化。   码头建设积极推进。自2009年开始,7020米引桥和2个3万吨级码头先后建成投用并对外轮开放。2010年,大胆引进企业资金,投资18亿元在7020米引桥上新开工建设了2个5万吨级、2个5千吨级、2个2万吨级、4个5千吨级码头等十大业主码头。今年底,十大业主码头全部建成投用后,东营港吞吐能力可达3000万吨,将为黄河三角洲腹地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物流支撑。   港口整治加快实施。加快推进了内港池综合整治,拆除了周边违章建筑,依法坚决取缔非法砂场,实现渔船向中心渔港迁移,完成海关封关围栏建设,重新完善码头功能布局,全面恢复内港池作为商港的功能。引进企业投资17亿元,启动开发了闲置逾10年的南港池,主要投资7亿元建设14个千吨级码头、2个滚装船泊位;投资10亿元建设配套散杂货堆场、仓库、液体化工品罐区。今年将重点完成14个码头改扩建,恢复从东营港至大连的滚装航线,打通黄河三角洲与东北经济区的海上交通通道,重新恢复南港池原有功能。
山东大学东营研究院挂牌 2月25日上午,山东大学东营研究院挂牌仪式在东营生态谷举行。 全国人大常委、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市委书记姜杰,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申长友,市委常委、秘书长、副市长、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金昆,副市长王吉能,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副主任刘玉兰,山东大学副校长樊丽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关兆泉等出席挂牌仪式。王吉能主持挂牌仪式。 挂牌仪式举行之前,姜杰会见了徐显明一行。姜杰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山东大学东营研究院正式挂牌表示祝贺,对山东大学长期以来给予东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我市有关情况。他说,东营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也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年轻城市。这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环境良好,拥有丰富的土地、淡水、油气、海洋、湿地等资源。建市以来,东营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当前,作为全省唯一全部纳入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东营的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全市上下正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力实施国家战略,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构筑生态系统,发展生态产业,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努力打造经济繁荣发达、城市秀美宜居、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富裕幸福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姜杰说,实施国家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是全新的实践,迫切需要科技和人才的强力支撑。山东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这次双方共同设立山东大学东营研究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方面搭建起政校企全方位合作的平台,必将有力提升东营的科技和人才工作水平,为东营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双方的合作是优势互补、共赢之举,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徐显明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美好的发展前景表示赞赏,并简要介绍了山东大学办学情况。他说,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也为山东大学服务东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山东大学将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名校人才和学科资源优势,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学术氛围浓郁、政产学研用合作紧密、科技成果显著的开放性平台,为促进黄蓝国家战略实施、推动东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挂牌仪式上,徐显明致辞并与姜杰共同按动启动仪,标志着山东大学东营研究院正式挂牌运行。 申长友在挂牌仪式上致辞。他说,东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与山东大学的战略合作,这次山东大学东营研究院正式挂牌运行,标志着双方的战略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东营市将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全力支持山东大学东营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尽快做大做强这一市校合作平台。希望山东大学东营研究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明确方向,找准定位,争取早日建成标志性项目,形成研究特色。希望各位专家立足各自的研究领域,借助我市行业企业平台,加大研发力度,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科研成果在东营落地转化,为助推东营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把山东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作出积极贡献。
东营:大项目大投入拉动大开发 东营:大项目大投入拉动大开发 2012年02月17日09:24大众网 2月15日,黄河三角洲东北部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彩旗猎猎,锣鼓声声。这天,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春季项目集中开工,拉开了东营今年以项目促投资,以投资促开发的帷幕。 这次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集中开工的项目,除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更多的是产业项目,其中,山东恒顺化工有限公司精细化工项目计划投资70亿元,东营郝邦化工有限公司3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12万吨/年环氧氯丙烷项目计划投资20亿元,还有几个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总投资达128亿元。 项目承载着希望。经济发展要靠项目,城市建设也要靠项目,民生改善更要靠项目。更重要的是,有了项目支撑,有了实体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就有了坚实基础。 正因此,东营市委、市政府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高度重视,东营市委书记姜杰在不同场合都反复强调,将项目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坚定不移抓项目带投入。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每年筛选实施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拉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2012年,筛选确定了364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和30个重大建设项目,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掀起项目建设的新高潮。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苟增杰表示:“经济开发区是集聚项目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我们将以‘项目兴区’行动为抓手,着力在项目建设上实施突破,全面提升开发建设的水平。” 现在,不但作为东营市属经济主体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和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强力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并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市属各部门、单位和各县区也都为推动所承担的项目建设而殚精竭虑。每个项目作为各部门的“一把手”工程,责任部门都在春节前后行动起来,对外招商的责任部门跑出去,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实施好项目。项目动迁和现场组织的人员靠上一线,发扬“白加黑”、“五加二”的精神,真抓实干,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形成了只争朝夕,大干快上的浓厚氛围。 位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广利港,作为重要的商业港口,投资30亿元,实施航道整治工程,建设码头、防波堤及配套设施。提升东营城市生态功能和形象的金湖银河生态工程,投资近26亿元。黄河口文化产业基地,总投资49亿元。滨海生态城防潮堤建设工程,总投资逾64亿元。天鹅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投资达100亿元……一个个振奋人心的项目,一项项具有震撼力的投资,昭示着东营大手笔、大气魄地实施国家战略,建设“黄蓝”两大经济区,推动着经济大发展,城市大变化,民生大改善。(大众网-大众日报)
东营和大庆的GDP前几年已经很接近了,这几年怎么拉大了? 前一年东营和大庆的GDP已经很接近了,这几年怎么拉大了?这不是单独东营发展慢了的问题,看出山东这几年的发展的确慢了了。 2008年 34、大庆市 2220亿元 (黑龙江2) 37、东营市 2065亿元 (山东6) 2008年全国一百多城市gdp排名 1、上海市 13698亿元 增9.7% (沪) 2、北京市 10488亿元 增长9% (京) 3、广州市 8215亿元 增12.3% (广东1) 4、深圳市 7806亿元 增12.1% (广东2) 5、苏州市 6701亿元 增长13% (江苏1) 6、天津市 6354亿元 增16.5% (津) 7、重庆市 5096亿元 增14.3% (渝) 8、杭州市 4781亿元 增11% (浙江1) 9、青岛市 4409亿元 (山东1) 10、无锡市 4400亿元 (江苏2) 11、佛山市 4300亿元 15.4% (广东3) 12、宁波市 3964亿元 10.1% (浙江2) 13、武汉市 3960亿元 15.1% (湖北1) 14、成都市 3901亿元 12.1% (四川1) 15、大连市 3858.2亿元 增16.5%(辽宁1) 16、沈阳市 3855亿元 (辽宁2) 17、南京市 3775亿元 增12.1% (江苏3) 18、东莞市 3710亿元 (广东4) 19、唐山市 3560亿元 增13% (河北1) 20、烟台市 3460亿元 (山东2) 21、济南市 3017亿元 同比增13%(山东3) 22、郑州市 3002亿 同比增12.5% (河南1) 23、长沙市 3000亿元 同比增15%(湖南1) 24、哈尔滨市 2800亿元 增长13.2%(黑龙江1) 25、石家庄市 2770亿元 同比增11%(河北2) 26、泉州市 2700 同比增14% (福建1) 27、长春市 2588亿元 (吉林1) 28、南通市 2550亿元 (江苏4) 29、潍坊市 2500亿元 (山东4) 30、温州市 2430亿元 8% (浙江3) 31、淄博市 2300亿元 (山东5) 32、福州市 2296亿元 同比增13.1% (福建2) 33、绍兴市 2223亿元 (浙江4) 34、大庆市 2220亿元 (黑龙江2) 35、常州市 2200亿元 (江苏5) 36、西安市 2190亿元 同比增15.6% (陕西1) 37、东营市 2065亿元 (山东6)
2011年东营市工业经济规模快速膨胀 总量跃上新台阶 2011年东营市工业经济规模快速膨胀 总量跃上新台阶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艰巨的发展任务,东营市工业战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着力扩投资、调结构,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努力促进产业发展,工业经济“速度快、结构优、效益好”,实现了工业“十二五”开门红。 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额达到4849.1亿元,同比增长30.2%。主营业务收入继2010年跨越6000亿元后,今年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到8222.7亿元,比2010年增加2108.9亿元,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各主要经济指标低开高走,呈现总体向上趋势。增加值12月份当月增幅居全省第9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累计增幅居全省第11位,比2010年末前移3个位次。主要效益指标持续高位运行。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总量分别居全省第5、第1和第1位,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2、22.3和17.1个百分点,分别居全省第1、第2和第3位。产销衔接稳步趋好,产销率保持在较高水平。12月份当月产销率为100.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累计产销率为98.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两金占用比例20.1%,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
新加坡天安基集团年产1000万台便携式电脑项目落户东营经济技术开发 本报讯 12月20日下午,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新加坡天安基集团年产1000万台便携式电脑项目签约仪式在东营宾馆举行。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申长友,副市长、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金昆,天安基(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天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荣俊林,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出席签约仪式。   签约前,申长友会见了荣俊林一行。申长友对项目签约表示祝贺,对荣俊林一行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市有关情况。申长友说,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自然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基础较好,发展空间广阔。作为山东省唯一全部纳入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东营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客商到东营考察投资兴业。实施国家战略建设黄蓝经济区,离不开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新加坡天安基集团技术先进,实力雄厚,这次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年产1000万台便携式电脑项目,必将为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争取项目尽快落地开工、早日建成投产。东营市将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给予大力支持,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荣俊林对我市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表示赞赏,他表示,将加强交流沟通,积极推进合作,不断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争取项目早日投产见效,为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黄蓝经济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据了解,新加坡天安基集团是一家从事高科技行业及相关制造业实体投资和国内基础设施投融资业务的集团。这次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年产1000万台便携式电脑生产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0亿元,一期建设3至5条生产线,预计投资4至5亿元。(记者 葛铸聪)
2012年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玉兔呈祥兴伟业 金龙腾飞展宏图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东营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黄蓝经济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民生建设得到加强,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过去一年,我市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挑战,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初步统计,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0亿元,增长23.5%;地方财政收入135.27亿元,增长28.97%。   我市全力实施两大国家战略,黄蓝经济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产业区建设成效显著,临港产业区五大生态工业园和三大物流园建设进展顺利,高端产业区产值突破千亿元,生态旅游区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渔业示范区二期工程竣工投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创建为省级示范园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三网”绿化扎实推进,开工建设了2处中心城区森林公园,耿井、胜大等8处生态林场建设试点启动,东一路水系等7个“碧水蓝天”项目快速推进。中心城工业企业搬迁全面展开,20万亩湿地恢复区配套提升工程全面完成。   我市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一产方面,实施了澳亚现代牧场、海跃海参育苗及工厂化养殖等大项目,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渔业、畜牧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二产方面,实施了正和原料预处理等264个重点技改项目和广汽吉奥汽车新产品开发、大海太阳能硅片等14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1%;三产方面,实施了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物流等大项目,引进韩国SK集团投资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天鹅湖等重点景区开发全面启动,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我市加快推进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承载能力快速提高。坚持旧城区改造提升与新城区重点突破并举。中心城22个重点建设项目有9个已经竣工。加快构筑现代立体交通体系,东营港八大业主码头建设全面展开,胜利机场4D级改造全面完成,德大铁路、新博公路、东营港防潮堤开工建设,东济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我市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金融创新成效明显,引进股份制银行2家、开业5家。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全面展开,在全省率先启动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与省立医院合作全面展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00亿美元。   我市高度重视保障改善民生,社会保持和谐稳定。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700元。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万人。社会保障救助标准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开。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完成了省下达的任务。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社会持续稳定,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记者 郑代玉)
东营:做辐射带动“黄三角”的“极点” 东营:做辐射带动“黄三角”的“极点” 2010-06-21 00:13:00 来源: 经济导报(济南) 综观世界大江大河三角洲的发展历程,无不以这样的形式展开,即依托海岸(河岸)、港口、资源优势,在近海区域特别是河海交汇区域率先形成一个经济增长极。依托极点的辐射带动作用,拉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处于核心区地位的东营市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作为极点的责任,承担起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 发挥区位中心优势,打造集聚发展高地 在黄河三角洲900公里的海岸线上,东营市拥有430公里,并处在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的中心位置,是渤海湾与莱州湾、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会点,也是连接中原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的重要枢纽。从黄河三角洲2.65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分布看,东营市处于整个黄河三角洲的核心位置。其右侧为潍坊市的寿光市、昌邑市和滨海开发区,烟台市的莱州市;左侧为滨州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和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以上区域分别处于东营市的两翼,东营居于无可争议的中心位置。 世界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从海岸经济起步,通常是先以一个核心城市起步,再进行扩散、缓冲、辐射,形成一个经济集聚发展的城市群。处在黄河三角洲区位中心的东营市,无疑将承担起率先发展从而带动整个黄河三角洲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 发挥经济中心优势,培育经济增长极 2008年,黄河三角洲地区实现GDP4756亿元,东营市为2052.6亿元,占黄三角地区的43.2%;实现财政收入198.3亿元,东营市为70.9亿元,占黄三角地区的3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94亿元,东营市为874亿元,占黄三角地区的4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13.5亿元,东营市为1676.5亿元,占黄三角地区的6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万元,东营市为19487元,高于黄三角全区24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49元,东营市为6660元,高于黄三角全区211元。 东营市的经济中心地位还表现在推进型产业的发展上。以石化产业为例,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石化企业50家,一次性加工能力达到2400万吨。由于石化产业关联度高,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非常密切,作为一种传统的大型主产业,对黄河三角洲相关产业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通过对石化产业链的丰富和完善,可以使其发挥在黄河三角洲经济增长中的支撑功能和作为“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 发挥资源中心优势,建设能源战略基地 东营市是能源密集区。黄河三角洲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为50亿吨和2300亿立方米。其中,东营市境内已探明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为48.3亿吨和2295.95亿立方米,分别占区域总量的96.6%和99.8%。目前,中国海洋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渤海湾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为33.6亿吨和3200亿立方米。且随着中海油东营港项目的实施,其在渤海湾地区年产2000万吨原油,也将在东营港储备中转。东营市岩盐分布面积1057平方公里,资源储量5882亿吨,占黄河三角洲地区的99.7%。卤水资源储量9.5亿立方米。地热资源富集,可采热水储量750亿立方米。 东营市巨大的原油产能优势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和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并向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辐射。与此同时,东营市应尽早完成由依靠能源开发向依靠能源衍生品的生产转变,通过对能源的加工制造提高其附加值,形成优势产业链条,实施循环经济,完成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挥航运中心优势,打通最佳出海通道 打破港口瓶颈,建设一个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国家战略实施、与我们的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的大型港口和水运体系已经迫在眉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强化东营港的区域中心港地位”。从建港条件看,东营港港区等深线密集,是黄河三角洲泥质海岸最适合建设深水码头的理想港址。从港口规模看,东营港已建成泊位16个,其中3万吨级泊位2个,今年将开工建设2个5000吨和2个5万吨级液体化学品泊位。从东营港与腹地关系及腹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看,由于处在渤海湾与莱州湾的交汇点上,并处于辐射黄河三角洲150公里服务半径的中心位置,东营港将为黄河三角洲开放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海运支撑,打开沿黄经济带的海陆通道及黄河三角洲出海口,使之成为衔接环渤海经济区与沿黄经济带的重要枢纽,通达我国沿海地区及世界各地的海上门户。
东营港:建设国际物流大港 打造区域经济强力引擎 东营港:建设国际物流大港 打造区域经济强力引擎 【“中国黄河口”政府门户网站】 东营港作为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中心港,瞄准建设国际物流大港的目标,依托全市石化产业优势,突出液体化工品特色,加快港口建设步伐,努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气势宏伟的东营港,矗立在烟波浩渺的渤海之滨,7020米长的引桥远远望去,犹如巨龙入海,蔚为壮观。而今年,在引桥两侧开工建设的八大业主码头,更为这条巨龙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正在施工建设的东营港2×5万吨级原油、燃料油码头,作为八大业主码头中最先开工建设的两个,目前已经完成总工程量的三分之一,明年即将投入使用。 八大业主码头,分别是中海油2个5万吨级原油、原料油码头,2个5千吨级成品油码头,万通集团2个2万吨级燃料油码头,宝港国际2个5千吨级兼顾1万吨级精细化工品码头。这些码头全部于2012年底前建成投用,届时东营港将新增吞吐能力3000万吨。而其鲜明的液体化工品功能特色,成为招徕化工产业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聚集发展的关键因素。 借助港口优势,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已经陆续引进项目50多个,总投资600多亿元。五大生态工业园,四大物流园、恒顺化工、德阳化工等一批大项目加快发展,生态化工、现代物流、海洋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迅速崛起。东营港建设也乘势而上,在抓好八大码头建设的同时,充分挖掘现有港池资源,大力实施内港池综合整治和南港池启用。半年多来,内港池经过综合整治,港口形象大为改观,功能布局也得到了优化。南港池引进投资万通集团17亿元,建设15个5000吨级码头和2个滚装船码头,恢复东营至东北的航线,将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绿色通道。在未来几年内,东营港将按照“引桥延伸、港池环抱、突堤相间”的建设理念,迅速拉开大港口、大航运、大物流的崭新格局。 东营港开发区港口建设指挥部总指挥曹国华在采访时说:今年是项目攻坚年,也是港口建设的高峰年、突破年。经过港口建设指挥部和各业主方、施工方的共同努力,东营港建设的总体进度比计划提前一个月,中海油、万通、万达八大业主码头可望年内完成水工主体,明年提前建成投用。目前,我们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省政府批复的东营港总体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创新投资机制,力争到2020年,建成生产性泊位148个,吞吐能力过亿吨,使东营港真正成为区域性中心港和国际物流港,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东营市与香港梧桐集团共同推进总投资120亿元的直升机和新动力项目 本报讯 10月28日下午,我市与香港梧桐资本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东营宾馆隆重举行。香港梧桐资本集团董事局主席、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秋波,市委副书记、市长姜杰,副市长、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金昆,副市长闫树信、高一,副市长、市政府秘书长杨梦斌及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出席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上,刘长乐、姜杰分别致辞,李金昆代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香港梧桐资本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向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在致辞中,姜杰说,当前,东营的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是山东省唯一全部纳入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市,成为中国北方又一新的投资热点。实施国家战略、建设黄蓝经济区,离不开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的参与支持。   姜杰指出,香港梧桐资本集团理念新颖,实力雄厚,多年来致力于将国际高端产业核心技术向内地转移,建立高端化、基地化产业集群。香港梧桐资本集团此次与我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双方将共同推进总投资120亿元的直升机和新动力总成项目建设,围绕产业与城市发展、创新招商机制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这必将为黄蓝经济区建设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市委、市政府将为香港梧桐资本集团在东营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给予最优惠的政策,创造最优良的环境,促进双方的战略合作。   刘长乐在致辞中说,东营是黄蓝战略全部交汇的唯一城市,发展前景非常好。梧桐资本集团对东营有着深入了解,此次签约,为双方深入进行实质性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集团期望,通过双方的精诚合作,合力推动黄河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推动东营发展越来越好,双方合作结出丰硕成果
东营市获批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 人民网东营10月13日电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关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的批复》(国标委工二[2011]56号),同意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工作,东营市是全国第十五个创建该示范区的城市。示范区建设为期3年,到2014年9月底完成示范任务。根据国标委要求,示范区建设总体目标主要有以下五项。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出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标准化政策措施;建立科技创新、标准化与产业同步发展机制,园区内80%以上重点企业实现科研标准同步;建立自主创新技术融入标准的机制,重点企业将自主技术转化为各类标准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园区内80%以上的重点企业标准化管理制度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健全,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15家龙头企业成为国际国内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单位成员;培养50名既懂专业又熟悉标准化业务的复合型专家,实质性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活动。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电子信息、石油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研制20-30项关键技术标准;提出3-6项自主创新国际标准提案;强化标准实施的信息反馈,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收集和分析,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机制。   促进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培育联盟标准。围绕培育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打造集群品牌,探索建立联盟标准化工作机制,形成2-3个联盟标准;鼓励联盟基于自主技术制定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的联盟标准,形成并完善联盟标准体系;在联盟内推动相关技术标准的实施与监督,重点企业主导产品采用联盟标准的比例达到90%以上。   完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立综合标准信息服务平台、重点产业技术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示范区人才培训平台和技术标准专家库,培训200名以上标准化工程师;建立面向中小企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培育标准咨询服务机构3户。(尹文盛)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