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与点也BD zpj1964923
关注数: 63 粉丝数: 226 发帖数: 10,413 关注贴吧数: 72
大莱龙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工程正式开通运营 2022年6月28日上午,大莱龙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工程开通活动在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大家洼站举行。随着首列电力机车66661次列车驶出大家洼站,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运营的大莱龙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工程全线开通运营。 大莱龙铁路是德龙烟铁路的重要路段,是山东北部沿海和环渤海港口集疏运的主要通道,西起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大家洼站,东到烟台龙口港站,自西向东横跨潍坊市、青岛市、烟台市境内7个县市区,是山东“四纵四横”骨干铁路网德龙烟铁路通道及我国环渤海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确保大莱龙铁路与两端德大、龙烟电气化铁路技术标准统一,提高通道运输能力,2018年11月,经国家铁路集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大莱龙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工程正式启动。该项目改造线路全长176千米,总投资45.2亿元,设计时速120公里,主要包含四电工程、桥梁加固、换铺无缝线路、站场改造、管线迁改等。电气化扩能改造完成后,大莱龙铁路线路等级由地方铁路一级升级为国家铁路一级,牵引列车由内燃机车升级为电力机车,可实现德大、黄大、大莱龙、海青、龙烟5条电气化铁路“贯通”,为更好提升德龙烟、海青铁路通道效能提供了重要保障,年货物运输能力将由1900万吨提升至3000万吨,远景可达4000万吨。 在建设过程中,山东高速集团牢牢锚定通车目标,精心筹划、系统组织,发挥主体作用,加大要素保障,发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积极克服疫情影响、施工困难等严峻挑战,保证了大莱龙电气化铁路按期通车。 大莱龙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工程建成运营后,山东全省“四横四纵”骨干货运铁路网将全部实现电气化,山东北部地区大宗货物运输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有利于完善山东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运输能力、提高运输效率,为沿线的德州、滨州、东营以及烟台等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助力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常青 实习生 周素锦 报道)
莱荣高铁海阳站“正面效果图” 随着莱荣铁路各标段项目的如火如荼进行,不少市民对海阳站的庐山真面目充满好奇和期待。莱荣铁路海阳站到底长啥样?近日,市交通运输局在其官微平台首次发布了它的“正面免冠”官方效果图———车站以蓝白色为主,寓意蔚蓝的大海、洁白的浪花;整体造型如同一轮朝阳从海中冉冉升起,又似一只海鸥展翅腾飞。整个创意体现了海阳这座滨海城市的蓬勃向上气势。 莱荣铁路起自莱西北站,途经莱阳市、海阳市、乳山市、南海新区、文登区,止于青荣城际铁路荣成站,全线总长192.814km,速度目标值350km/h。其中,海阳市境内长度为53.448km,途经6个镇区街道、48个行政村。莱荣铁路海阳站则位于凤城街道西大滩村,与未来的青岛(即墨)至海阳市域铁路两站合一。作为中间站,海阳站站房设置在线路右侧,占地12000平米,设到发线6条,岛式中间站台2座,旅客进出地下通道1座。车站路基全长1513.92m,前接海阳特大桥,后接跨S306省道特大桥,计划于2023年10月1日前建成通车。 莱荣铁路的建设是我市铁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盛事,也是海阳人民翘首以盼、寄予厚望的民生工程。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海阳市莱荣铁路建设指挥部的高品质服务下,项目施工建设跑出了“海阳加速度”。截至目前,莱荣铁路海阳段桩基施工已完成99.47%,承台施工已完成86.69%,墩身施工完成80.1%,隧道进尺完成42.46%,各项施工建设工作均处于全线领先位置。 莱荣铁路全线通车后,不仅会彻底改变海阳人民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也将深刻影响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使我市正式融入“半岛1小时、省内2小时、北京3小时”经济圈,还将通过串联沿线优势资源、放大协同效应,为海阳未来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创造无限可能。(刘作华 马林 吕娇娜)
东营港总体规划调整获批,深水大港和海河联运枢纽建设驶入快车道 经省政府同意、省交通运输厅批复,11月19日,东营市政府正式公布实施《东营港总体规划调整报告》。这次规划调整,按照省委、省政府全省港口一体化发展部署要求,瞄准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发展目标,围绕打造黄河流域重要出海口功能定位,不仅为“十四五”谋划实施的25万吨级单点系泊、LNG接收站、海铁联运、海河联运等重点港口水运项目提供了基本规划遵循,更为东营港打造深水大港及小清河复航出海枢纽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对东营市融入全省港口资源整合大局,建设黄河流域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开放大通道和桥头堡,加快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此次规划调整,主要优化了东营港区一突堤布局,充分利用现有围填海陆域资源,实现港口与东营港疏港铁路统筹协调发展;调整了东营港区LNG码头布局,将二突堤东段陆域调整为LNG码头罐区,满足LNG接收站就近布置;调减了东营港区南港池北岸向外延伸的栈桥,提升了船舶通航安全;调增了东营港区港口支持性岸线,满足海上应急、执法和港口生产需要;调整了东营港区25万吨级单点系泊码头位置,避让了渤海航路,将项目审批和论证成果纳入规划;根据港口发展需要,调整了东营港区锚地布局;充分发挥小清河复航优势,增加了广利港区北作业区海河联运专用码头功能。规划调整后,东营港区生产码头泊位数139个,港口通过能力24580万吨、308万标箱;广利港区生产码头泊位数56个,港口通过能力6000万吨。
2020年度东营交通十件大事发布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市交通运输局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苦干实干,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突破了许多长期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的瓶颈,办成了许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交通运输各领域各方面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变化。现盘点如下: 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交通担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交通运输局迅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第一时间制定工作方案,全员放弃休假到岗到位,在全市设置56处防控点,24小时不间断检查,连续奋战30多天,构筑了严防疫情输入的“交通防线”。采取果断措施,及时关闭汽车站,停运班线客车、旅游包车、公交车,严防疫情通过交通工具传播。组建全市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车队,累计运送179批次、1259.8吨防疫物资,选派3名县级干部到福州专班连续工作8个月,有力支持了全国全省疫情防控大局。开辟防疫和生产生活物资运输车辆绿色通道,累计放行车辆18万辆次,保障了全市人民生产生活需要。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主动上门服务,为企业复工人员提供通勤保障,帮助243家交通运输企业顺利复工复产。在这场“抗疫”大战中,交通干部职工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受到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肯定。市交通运输执法监察支队被表彰为“山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2名同志被表彰为“全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局良好。为突破我市交通发展短板,市委、市政府部署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共实施重点交通项目27个,总投资近600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度分别是2019年的3倍、3.5倍,均创历史新高。市交通运输局作为专班办公室,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坚持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一切工作向前赶,全力协调解决规划、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经过一年努力,取得多方面重大突破,27个项目全部达到进度要求,其中已建成投用项目10个,正在建设项目11个,开展前期项目6个,为三年行动计划开好了头、起好了步,“十三五”实现圆满收官,为“十四五”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京沪辅助通道天津至潍坊高铁取得重大进展。对我市首条高铁——京沪辅助通道天津至潍坊高铁,全市人民高度关注、热切期盼。为早日让东营人民在家门口坐上高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推动,组建工作专班,市交通运输局会同市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全力以赴加快开展前期工作,多次到国家发改委、国铁集团和黄委沟通协调,在沿线八市率先完成用地预审、规划选址、各项协议签订和线路定测等工作。津潍高铁可研报告已完成国铁集团内部审批程序,近期经山东、河北、天津两省一市联合会签后报国家发改委审批,我省已完成会签;国家发改委、国铁集团已完成可研报告评估和行业审查,全线初步设计及专项评估工作已提前开展,为早日全面开工创造了条件。
黄大铁路终于全线开通了 12月26日,由铁一院总体设计的黄骅南至大家洼铁路(以下简称“黄大铁路”)正式开通运营。铁一院副院长李金城代表设计单位应邀出席开通仪式,与国家能源集团、山东省及河北省一同见证了这一喜悦时刻。 黄大铁路起自朔(州)黄(骅港)铁路黄骅南站,经河北省沧州市、山东省滨州市、东营市、潍坊市,进益羊铁路大家洼车站,为国家I级、单线电气化重载铁路,线路全长216.8公里,由国家能源集团和山东省共同投资修建。是我国西煤东运大通道——朔黄铁路向南延伸辐射的重要支线。 据铁一院黄大铁路总设计师闫创介绍:“黄大铁路勘察设计周期长,历经了技术规范、建设标准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建设难度大,工作内容复杂,因此在勘察设计及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影响线路方案、技术标准、工程设置的难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铁一院即开始黄大铁路的研究工作,已经陪伴黄大铁路走过21个春秋,与建设单位一起同舟共济、攻坚克难,最终迎来了项目的顺利开通运营,与建设单位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合作基础。 黄大铁路是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项目,是“煤运北通道”与胶济铁路的联络线,同时也是环渤海铁路的一部分。开通运营后将增强路网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完善陆海联运,助力国家“公转铁”目标完成,带动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