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国风月 莒国风月
本已退隐江湖,奈世间处处有我传说
关注数: 123 粉丝数: 98 发帖数: 8,548 关注贴吧数: 86
莒县图书馆10年收藏540卷家谱 引市民寻根 在信息发达、网络普及的今天,图书馆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小。如今,图书馆的阅览室变得越来越冷清。莒县图书馆每天也就有十几人在阅览室读书,在这种情况下,莒县图书馆用十年时间收集民间家谱,现已有70多个姓540余卷家谱。现在每天都有几十人到莒县图书馆“寻根”,还有很多外地人从网上或者打电话到莒县图书馆查家谱。 现状图书阅览室很冷清 莒县图书馆馆长杜树景已经在图书馆工作近20年,他见证了图书阅览室由盛转衰的过程 。“刚开始到图书馆看书要排队 ,现在有时阅览室内只有一人。”杜树景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莒县图书馆阅览室每天能接待三四百人。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市民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增加了,就很少有人来读书了。平均每天只有十几个人,上午人还多一些,下午几乎没人看书。而且来读书的人都是熟面孔,就那么几个。只有寒暑假的时候,很多中学生来图书馆学习,人会多一些。 12月19日下午3时许,记者在莒县图书馆阅览室看到,100多平方米的阅览室内只有一位老人在读书。今年70岁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是一名退休教师,从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在莒县图书馆看书,所以对图书馆非常有感情。“ 今天下午就我一个人在读书。”张先生说,他每周至少两次到图书馆读书,但是每次人都不多,就那么七八个熟人,现在都成了“读友”了。 新路家谱受到市民欢迎 “ 我终于找到自己的家谱了。”19日下午,杜树景接到枣庄吕先生打来的电话,吕先生老家是莒县的,到枣庄很多年了。今年在网上看到了莒县博物馆家谱的目录,发现里面有自己老家的家谱,就打电话到莒县图书馆,希望工作人员能帮他查一下,找一下是否有他们枣庄吕氏的记录,结果找到了。杜树景将相关内容拍了照片并传给了吕先生,吕先生特意打电话致谢。 记者了解到,随着莒县图书馆收藏家谱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地人都来寻根问源,查找自己的家谱。省内的临沂、青岛、淄博、枣庄、日照等市,还有河南、黑龙江等外省的人。“每次来都是来一群。”杜树景说,多数人都是先在网上查看目录,然后根据目录到图书馆查找。有些非常远的都通过电话或者网上留言让图书馆帮忙查找。很多曾经从莒县“闯关东”去东北的人都打电话回来查族谱,但是有些人因为描述不清,也很难查找。 杜树景告诉记者,目前莒县图书馆现有70多个姓氏共540余卷家谱,莒县历史上的个个大姓都有。这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用10年时间收集完成的,虽然在省内县级图书馆内位列前茅,但还是有一些家谱没有收上来。 变化以前求家谱现在主动送 杜树景说,从2002年开始,莒县图书馆派出5人到各个乡镇收集家谱,然后复印收藏。当时老百姓尤其是保管家谱的老人很不理解,多数都不拿出来。工作人员在农村找老人了解家谱的线索,确认哪位老人收藏时便上门劝说其拿出来,让图书馆复印一份然后收藏。一趟不行就两趟,几乎每本家谱都需要“三顾茅庐”。当时桥山镇孟家庄村是孟子的后代 ,清朝时间村里的人专门到邹城查找族谱归属,去了多次之后终于在一个石碑上找到了孟氏流入莒地的记载。从那之后,孟家庄村就续上了家谱,这个家谱非常珍贵。杜树景通过该村的一个战友找到了保管家谱的80多岁的老人。但老人藏得非常秘密,该村 40多岁的村书记都从来没见过。老人一口咬定家谱已经烧掉了。杜树景在老人家里劝说了两天,老人才同意在杜树景战友的全程监督下,复印家谱。这样的事情非常多,经过5年的努力,莒县图书馆内家谱多了起来,人们也认识到家谱复印本放在图书馆的重要性,很多人就主动把家谱送到图书馆。现在馆内所藏家谱,有大约三分之一都是市民主动送到图书馆的。 文/图 记者 刘九省
山东莒县城阳街道建起仿古文化街 旅游促发展 依托山东日照雄厚的旅游文化资源以及灿烂的古莒文化,立足民俗文化,莒县城阳街道建起了仿古文化一条街文街,吸引来不少商家入驻,也吸引了大批民俗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城阳街道以此进行文化研究、教育培训、书画交流、便民服务等,推动了文化旅游开发,传播了莒文化。 目前,这个以民俗文化交流为核心的文化一条街现在逐渐发展成为城阳镇文化中心,而二期扩建工程也正在紧张有序地建设中。“我们的目标就是将莒州文街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文化聚集地。”该项目一负责人说。 仿古文化街 成了文化交流地 12月7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位于莒县城阳街道办事处的莒州文街,该文街由两排整齐的二层小楼组成,仿古的建筑自身带有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据了解,该文街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约78亩。一期建成横向三排二层苏式园林仿古建筑,面积4652平方米。商铺老板许先生是今年六月份搬过来的,主要经营古玩、字画、根雕等艺术品。“我之前主要搞市场开发,现在终于有了一个集中交流的地方。”许先生说。 许先生介绍,他家从事古玩、字画行业已经有30多年了,之前虽然也有一些店铺,但都比较小,而且也不成规模。“现在这么多商户都来这里,让我有了归属感。”许先生说。 记者在莒州文街看到,各个商铺各有特色,“我们的定位就是以文化艺术交流为主。”莒县城阳街道办事处一工作人员说,依托日照雄厚的旅游文化资源以及灿烂的古莒文化,立足民俗文化,进行文化研究、教育培训、书画交流、便民服务等,使文街居民传播文化、旅游参观的好去处。 据了解,自从今年6月份开街以来,莒州文街共接待游客8700余人,为书画艺术爱好者提供了研究交流的平台和施展的舞台。应广大商铺以及书画爱好者要求,二期扩建工程正在建设中,计划201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我们就是要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文明的文化交流中心。”据一项目负责人介绍,二期工程已经让全国众多书画爱好者充满期待。 公心廉政教育基地 吸引千余人参观 7日上午,因为天气寒冷,前去莒县城阳街道岳家村的公心廉政文化教育师范基地旅游的游客稍微少了一些,这也是该教育基地难得的一次“休息”。自从建成后,公心廉政文化教育师范基地已经迎接了来自省内外1500余名参观者的参观。 莒县公心廉政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俗称公心阁。记者看到,公心阁是一座高4层楼的仿古建筑,布展内容以“公”、“廉”、“德”、“孝”为主题,主要内容是古今廉政楷模任务事迹、格言、工艺画以及一些传统的道德文化等内容,一楼外围浮雕为《贤相八图》,展示了从西周到明代期间具有代表性的八位贤相,展示他们的勤政廉政事迹。 公心阁现在已经成为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基地。“现在几乎每周都会有来自省内外的参观学习,十八大以后来的人更多。”莒县城阳街道办事处一负责人说。
莒国文化滋养齐鲁 莒县名片   莒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商为姑幕国,周为莒国,秦置莒县,汉代为城阳国,隋为莒州,清沿明制,1913年改莒州为莒县。现辖21处乡镇街道、1260个行政村,总人口113万,总面积1952平方公里。莒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交通便利,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鲁南临港产业带的重要节点,是全国文明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名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莒文化概况   古莒文化源远流长。莒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和沉淀,是独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认为是和齐文化、鲁文化并称的山东三大古文化。莒县作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建都设邑历史悠久,夏设城邑、商建姑幕国、周为莒国,两汉时期为城阳国都治,后为州为县,具有史不绝书的辉煌。这里的文化根系可追溯到几万年至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万年前初现人类早期文明,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已闪耀着极其辉煌的光彩,这一时期莒地先民们创造了多种形象的陶文,特别是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文将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推了近千年,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现代汉字的祖型。   莒文化是齐鲁文化的先声和前导,是中华多元文化体系中深具特色的重要地域文化之一。古莒文明在当时的齐鲁大地居于领先位置。考古发现证明,处于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在莒文化区域中出土的细石器,是唯一的。这个发现进一步确立了古莒文明在齐鲁大地中的地位。莒地先民最早发明了酿酒工艺;莒人最早发明了纪历之法;莒人开创了祖国中医药与针灸的先河;古莒国成为山东区域最早发行铸币的国家。莒文化联带南北、通贯中西,为古代文化的纵横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莒文化与齐、鲁文化始终在交流融汇。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鲁、莒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发展,使山东地区的文化格局里显现出多元化状态。   据史学家最近考证:莒地是舜和禹的出生地;齐国姜太公家邦在此;曾子仕于莒;汉匡衡勤奋好学以明经至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硕学鸿儒郑玄曾在此聚徒讲学;诸葛亮、王羲之、刘勰、颜真卿等文武雄才辈出。其中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开我国文学批评之先河,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批评理论专著。豪爽无私的莒人义无反顾地收留齐国逃难者公子小白,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且留下了“毋忘在莒”的千秋佳话。   可以说,莒文化虽然在秦汉之后融入了中华文化之瀚流,但其在历史上确是以东夷文化之主干屹立于山东文化之林,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天地悠悠,岁月淹留,莒地纵古之先民以其强健的步伐,在人类文明之路上迈进的轨迹,虽经沧桑变迁,但仍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的名人轶事和名胜古迹。在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融汇现代文明的热土上,莒县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   文明号角从这里吹响   中国最早的文字   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原始陶文字,是古代莒地人民在对天、地、人长期观察的基础上,所造的人类最早的文字,是中国文字的始祖,专家考证比甲骨文早1500多年。该文字记录的是远在5000多年前,居住在莒地的东夷部族,为祈祷农业丰收,庆祝春季到来,摹画对太阳神举行祭祀的场景。其表现的内在实质意义,则是关于当时殊为重要的天文历法,用日出方向确定春分、秋分,用测日影确定夏至、冬至,这是莒地先民生产、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这些考古发现,也证明了5000多年前,莒地先民就创制了中国最早的古文字雏形。同时这些考证,也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推了1500年。
莒县技术研发领跑行业高端 机动车油门猛踩到底,就自动转化为刹车。这是一种新型机动车加速器的工作原理,旨在避免驾驶人员遇到紧急情况时错把油门当刹车引发交通事故,这项技术已获取发明专利。莒县帮他筹集到了资金,跑来了手续,目前,柴油机生产线即将建成投产。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柴油机3万台,可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 专利技术的发明者叫曹月伟,是盛奥砖瓦机械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近年来,随着砖瓦企业的不断转型,制瓦机械需求量日益减少,头脑活络的曹月伟敏锐地感觉到了危机,开始了机动车方面的研究。目前,他已经拥有了新型机动车安全加速器以及整体减震式机动车等发明专利。 在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中,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莒县许多企业像盛奥砖瓦机械有限公司一样,靠新技术研发赢得市场话语权,领跑行业高端。 倾力打造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莒县海汇集团,今年又新创办了莒州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拥有全自动造型和手工造型生产线以及国外先进检测设备。在产品研发和工艺改造上,通过与清华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济南大学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先后开发了耐磨、耐高温锰、铬、钨、镍合金材料铸件,球墨铸铁铸件,复合金属材料铸件,使产品生产更具针对性、先进性、安全性、适用性。生产上采用了目前国内先进的改性水玻璃酯硬化技术,最大铸件可达6吨,年生产能力可达3万吨。主要产品达30多个品种规格,主要销往汽车、工程机械、冶金、矿山机械等行业领域。公司成立半年多来,不仅迅速在国内打开市场,还拿到了日本、印度、意大利等国外客户的订单。 企业当“主角”,政府做“导演”和幕后服务员。莒县通过开展“一企一技术”创新活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专有技术研发能力。在海汇环保设计中心、三德科技蚕药工程研究中心、立盈机械等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企业带动下,目前,全县已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两个,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27处,金禾博源等45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人才交流与合作关系,获得省级、市级支持的重大项目11个,省级、市级科技奖项20个,获得国家专利504项。 研发新技术让莒县的传统产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目前,莒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两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特色产品3个,山东名牌产品和山东省著名商标21个;有537家企业进行了产品标准登记,制定山东省地方标准两项、联盟标准1项、企业标准186项;有国家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两家、国家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4家,采用国际标准认可企业8家,3C认证企业7家,14家企业的21个产品取得国家预防性食品安全控制体系“HACCP”认证。
莒县县城发展与规划 莒县历史悠久,是早期人类文化中心之一,为三代古国故都,夏代城邑初见端倪,商为姑幕国,周为莒国,两汉为城阳国。莒国故城的中心位于现在的莒县城区。因此,莒县县城是在传统莒国旧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莒国故城素有三重城墙之说。 一、莒县县城的发展进程 1、20世纪90年代之前,以旧城更新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改造阶段。 该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认识水平的历史局限,在当时条件下,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基本是采用了旧城现代化改造的发展思路。莒县城市发展建设主要对传统城市范围内的旧住宅区、公共设施进行更新改造,逐步配套完善供水、供电、供热等市政设施,改造城市道路,建设大型商场现代城市要素,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这种城市现代化的改造是以渐进方式进行的,受经济能力影响,城市规模性扩张需求较小,城市的更新改造对城市的整体框架未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旧城改造对于传统城市文脉及人文历史的负面影响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些具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富有当地风格的民居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2、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以旧城改造与新区发展相结合的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莒县的经济社会也随着全国的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城市人口不断聚集,规模性扩展需求不断旺盛,旧城的更新改造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市发展框架的改造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以1994年由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的《莒县城市规划》为标志,确立了依托旧城向北、向南拓展城市发展区的思路,确定了县城向20万人规模中等城市迈进的发展框架。以城阳镇为核心,将浮来山镇、陵阳镇、闫庄镇、店子集镇等周边乡镇的部分地区纳入规划区实施统一的规划控制。 本次规划为莒县确立了一个长远发展的蓝图,为莒县城市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对于城市用地规模有序扩展、有效控制城市发展空间的各项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受到历史认识水平局限,本次规划主要对城市发展规模和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对传统旧城区的保护价值认识不足,不能提出新城与旧城的发展关系,从而没有明确旧城保护的措施,形成旧城改造与新区发展共存的城市建设局面。一方面,规划形成振兴路为主体的现代新城,聚集了一定规模的行政办公、商贸物流、居住小区。另一方面,旧城更新改造也紧锣密鼓地进行,完成了故城路、青年路、文心路等一大批城建项目。虽然其间留下了很多可以称道的建设项目,如文心广场。但也破坏了大量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如城墙的改造、护城河的改造等。由于该规划仍然停留在单中心发展的思路上,大型公共设施,如商业中心(浮来路)、行政办公中心(县委县府)、文化设施(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教育设施(中小学)等都聚集在旧城中,新区对居住人口的吸引力较弱,旧城改造仍然是城市建设的重点。而且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改造尺度不断加大,“大尺度的建设带来大尺度的破坏(吴良镛语)”,莒县传统城市格局也在逐步受到本质影响。长此以往,有着千年文明的莒国故都就要淹没在“平庸的”平原县城之中。 二、莒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情况 莒县历届县委县府都非常重视规划。我县第一轮规划是1984年山东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的,1985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新一轮总体规划是1994年山东城乡规划设计院研究院设计的,1995年经日照市政府批准实施。2001年,经市政府批准,对该规划进行了调整,由青岛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2002由莒人发(2002)4号备案。调整后的规划基本适应了当时我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指定城市综合开发、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加快半岛城市群发展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城市群”的意见,我县正处于半岛城市群和鲁东南地区的交汇点,省、市的决策给我县加快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胶新铁路的通车和莒县工业园的设立,使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用地紧张、空间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2004年,经市政府批准,县政府委托青岛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莒县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2006年日照市人民政府以日政字[2006]2号文件批复实施。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