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门鼓手
唐门鼓手
关注数: 87
粉丝数: 205
发帖数: 2,883
关注贴吧数: 23
张震(马金凤鼓师)老师访谈录 张震老师现年80岁左右,随[url]http://马金凤[/url]打鼓50余年。有幸在这次红脸聚会遇之,饭桌上做简单访问。 问:[url]http://马金凤[/url]老师唱法以哪个地域流派为主? 张震:以豫东调为主,大段唱腔基本都是豫东调。 问:马老师拜师祥符调的马双枝老师,为何宗的是豫东调? 张震:[url]http://马金凤[/url]老师拜师的时候不过8、9岁,哪能学什么东西。 问:[url]http://马金凤[/url]的豫东调唱法从何而来? 张震:主要得益于两个老师,一个是桑殿杰,一个是苗娃,就是苗喜臣;主要是桑殿杰,那是个大家,文化修养很高,改编了很多戏曲,马老师的团从[url]http://商丘[/url]去[url]http://洛阳[/url],就带走了桑殿杰和他的两个儿子,[url]http://马金凤[/url]一直跟着桑殿杰学习。
朱坤芳弟子张磊唱腔《赵匡胤登基》 大家听听如何?欢迎多提提意见。
豫东调黑头黄开玉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m_M5CiGO7GY%2F&urlrefer=b2cca359240947f56ef039e8b06ef82e
春节奉献一段黑红对唱:二遇路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Er2Znrnf4FQ%2F&urlrefer=d0f66df65e0f9dcd7d9ab4dc18215aef
评点昨日梨园春 看贴吧里关于谁得冠军、是否公平公正,众说纷纭,晚上无事陪着老人看了昨日的梨园春,感悟如下: 一个连一段传统戏都不敢唱的演员,不是一个好演员。霍改云、周雷达二演员昨日唱的从头到尾都是现代戏,不知二人是否会唱传统戏,如果连传统戏都不敢唱的演员,我认为不是好演员。这是宣传导向问题,试想,如果若干年后,戏曲演员不会包头,不会水袖,甚至不会台步,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孙祥雨是不错的红脸苗子。嗓音条件较以前更为雄厚,真假声结合、转换相对流畅,夹板音也有了,唯半说半唱之功欠火候。 孙鸿雁是其中佼佼者。大祭桩一折,无可挑剔,近乎完美,其功不下于虎。第二次所选范中华一段唱,选段失误,花脸声唱后,嗓音失润,影响后面发挥。 张晓英难得彩旦演员。能自编自导自演,舞台掌控力超强,唱腔多样。最后选戏,如果能唱一段曲剧十八扯就更好了。 纵观评委,20个艺术家肯定受了胡美玲的影响,有人情分,偏袒霍改云;明星评委,李树建较为公允,范军表现较以前稍好,小香玉较为情绪化的行家,其余不足论。 最大亮点,一是京豫反串,二是李胜素,李的出现近乎“一鸟近林,百鸟不语”,刘桂娟,小香玉昨日比较收敛,有这方面的因素。 主持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废话连篇。
评点昨日梨园春 看贴吧里关于谁得冠军、是否公平公正,众说纷纭,晚上无事陪着老人看了昨日的梨园春,感悟如下: 一个连一段传统戏都不敢唱的演员,不是一个好演员。霍改云、周雷达二演员昨日唱的从头到尾都是现代戏,不知二人是否会唱传统戏,如果连传统戏都不敢唱的演员,我认为不是好演员。这是宣传导向问题,试想,如果若干年后,戏曲演员不会包头,不会水袖,甚至不会台步,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孙祥雨是不错的红脸苗子。嗓音条件较以前更为雄厚,真假声结合、转换相对流畅,夹板音也有了,唯半说半唱之功欠火候。 孙鸿雁是其中佼佼者。大祭桩一折,无可挑剔,近乎完美,其功不下于虎。第二次所选范中华一段唱,选段失误,花脸声唱后,嗓音失润,影响后面发挥。 张晓英难得彩旦演员。能自编自导自演,舞台掌控力超强,唱腔多样。最后选戏,如果能唱一段曲剧十八扯就更好了。 纵观评委,20个艺术家肯定受了胡美玲的影响,有人情分,偏袒霍改云;明星评委,李树建较为公允,范军表现较以前稍好,小香玉较为情绪化的行家,其余不足论。 最大亮点,一是京豫反串,二是李胜素,李的出现近乎“一鸟近林,百鸟不语”,刘桂娟,小香玉昨日比较收敛,有这方面的因素。 主持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废话连篇。
传一段桑派的投衙,大家听听如何
豫东青年演员刘晓磊《刘公案-审花子瓜》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zU2MzUxMzY0.html&urlrefer=5cb52fdcc8566e660d56790bf2a14290
戏讯 11月22日下午2点,在商丘市凯旋路广场沃尔玛地下商场有大型演出活动,同时现场开始“豫东调戏迷海选”报名,分成人和少儿组,成人组和少儿组一等奖奖品苹果6手机一部,一等奖、二等奖共六名推荐至梨园春。赞助单位:商丘市名门城公司,承办单位:商丘荷花演艺集团
洪先礼唱腔集锦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zPgqgmVI7ss%2F&urlrefer=79f9bd33f93d5ca6de09ac7da0ecf255
曲艺名家聚商丘 河南坠子醉人心2014-11-03 07:41 来源:商丘日 “二姐名叫王月英,独坐在绣楼思相公。思念相公名叫张廷秀,手扒楼门望南京,二哥呀,你到南京去赶考,一去六年不回程,光知你进京不回转,就忘了,撇下小妹受孤丁……” 10月30日晚,伴随着清脆的简板声,刘瑞莲表演的河南坠子《王二姐思夫》刚一起腔,立即就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其吐字清晰俏丽,行腔明快,节奏流畅,音区变换自如,演唱声情并茂,如泣如诉,扣人心弦。 当天,作为2014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的系列活动之一,首届全国河南坠子艺术流派演唱会在商之源——商丘如期举办。现场,山东省菏泽市曲协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刘瑞莲感情细腻真挚的唱腔,准确地把握了王二姐对张相公的迫切思念之情,把王二姐的痴情与恼怒、思念与哀怨相互交织,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掀起了整场晚会的小高潮。 民歌有云:“家乡声啊家乡音,乡音一句重千斤。”河南坠子源于河南,是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汉族曲艺形式。自道光年间在开封形成以后,在18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逐渐成为流传全国的大曲种,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2006年5月20日,河南坠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商丘是中国歌舞的发祥地,在宁陵诞生了被誉为中国最早歌舞的葛天氏之乐。那种歌舞,也可以称之为中国最早的说唱艺术(曲艺)。在汉代,商丘更是诞生了以当时的商丘城——睢阳命名的睢阳曲。 “商丘历史悠久,与曲艺有着不解之缘,这也是中国曲协决定在商丘举办此次活动的主要原因。”中国曲协河南坠子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爱华介绍,中国曲协决定在商丘举办此次活动,恰逢商丘举办华商节,是个千载难逢宣传和传播河南坠子的好机会。参加演唱会的17个节目,基本是一个节目代表一个流派的传承人,所以大家都做了精心的准备,都想一展各自流派的实力与风采,在为广大群众奉献一次听觉盛宴的同时,也是一次检验全国各流派河南坠子水平的好时机。 曲艺在商丘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及“文革”后,曲艺的发展达到了两个高峰,河南坠子、豫东琴书、豫东大鼓、评书、虞城花鼓、三弦书、渔鼓道情等极富商丘地方特色的曲种在商丘民间蓬勃发展。 “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应该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继续探索艺术与市场、事业与产业、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的新路径,不断开创曲艺事业发展的新局面。”10月31日,在全国首届河南坠子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曲华江指出,曲艺在中国民间源远流长,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商丘是商之源,文化底蕴深厚,并在这里形成了河南坠子的重要流派——东路坠子,独具韵味,名家辈出。所以,这次能在商丘召开全国首届河南坠子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具有特别的意义。 确实,在明清时期,商丘的曲艺迅速发展,河南坠子、豫东琴书、豫东大鼓、评书、虞城花鼓等曲种在商丘民间兴起,出现了很多曲艺名家。 金秋时节,来自北京、天津、山东、湖北、江苏、安徽以及省内众多河南坠子著名流派的代表传承人、表演艺术家齐聚商丘,登台献艺,共商发展。特别是11岁的王欣悦小朋友表演的河南坠子《街头警察》,有板有眼,深得观众与演员喜爱。 “看到小朋友的河南坠子唱得这么好,我心里感到由衷欣慰。”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此次活动的发起人,宋爱华告诉记者,当前河南坠子发展迅速,但也在传承上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她感觉担子比较重,现在正是一次宣传、推介河南坠子的重要机遇,在培养下一代的同时,也要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喜爱河南坠子,这是个艰巨任务。 在首届全国河南坠子演唱会上,全国各地的名家接连登场,唱腔动作或灵活自由、优雅婉转,或字清板稳、硬弓大调,或清新秀丽、大方典雅,精彩的表演赢得了持续不断的掌声与叫好声。感到兴奋的,不仅仅是普通群众,一些河南坠子的后起之秀,也为能看到这样一场高水准的演出感到高兴。 来自郑州的王鑫鑫大学毕业后开始从师学习河南坠子,看了此次演唱会后,她激动地说:“这次坠子艺术流派演唱会令我非常惊喜,有这么多老前辈、老师同时登台献艺,是一次听觉盛宴,对我们后辈来说,更是一次学习的难得机会,更坚定了我学习曲艺的信心。” 曲艺来源于民间,一直在随着人民群众的需求进行着改变和发展。目前,豫东琴书、虞城花鼓等曲种被列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单,梁园区成立了我市第一家曲艺学校,我们有理由相信,曲艺事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
戏曲音像市场有关问题探索 引:由于本人没有系统思考和整理,下面的文字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只具备片段效果,请大家见谅,也欢迎朋友们各抒己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豫东调为主的一批磁带横空出世,如刘新民《刘墉下南京》(六本)、《地塘板》、《反徐州》,杨启超《七郎八虎闯幽州》、《借头》,张枝茂《祭灯》、《吊孝》、《二下南京》,汪振堂《泗水王上吊》《火烧纪信》,谢庆军《吊死煤山》《跩缭》、《回北京》,洪先礼《孙膑下山》《大登殿》等,市场异常火爆,发行量已出乎发行者的意料,后来大量盗版磁带充斥市场,鱼目混珠,真假难辨。2000年初,豫东红脸戏曲逐渐被录制成影碟面世,首先是马海燕录制发行了《刘公案》(陈传明,刘新民版)、朱坤芳的《探山》、《扒墓》,张枝茂的《吊孝》、《火烧纪信》等一批优秀的红脸戏曲,而后苗富华紧随其后录制了《刘公案》(刘新民、索文化、洪先礼、谢庆军版本),《大宋皇帝赵匡胤》(六碟,朱坤芳、索文化等主演),《反徐州》(刘新民唱,谢庆军像)《大登殿》(洪先礼版本)《回北京》(谢庆军版本)《杨家将》(朱坤芳)《呼家将》(索文化、谢庆军),随后马孝贵马杰兄弟分别出版了大量影碟,估量约数千盘,其中也不乏精品。
一个长达200年之久的戏曲班社--归德府八班:见证豫东调的形成 我贴几张图片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图片来源于《商丘市戏曲志》),豫东调是在归德府老八班的基础上,和当地罗卷戏相结合,逐渐形成由曲牌体向梆子体转变趋于成熟的一个剧种--河南讴。 试问,无论山东梆子还是祥符调,有没有可记载的比归德府八班更早的班社,有没有更早的棒子演员?
一个长达200年之久的戏曲班社--归德府八班:见证豫东调的形成 我贴几张图片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图片来源于《商丘市戏曲志》),豫东调是在归德府老八班的基础上,和当地罗卷戏相结合,逐渐形成由曲牌体向梆子体转变趋于成熟的一个剧种--河南讴。 试问,无论山东梆子还是祥符调,有没有可记载的比归德府八班更早的班社,有没有更早的棒子演员?
永城牛人姬银龙:莲花落千里寻妻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47%2Fv_MjkwMDk4NTI.html&urlrefer=8d74e609161a5e6a8919bdc4325cb837
这个演员如果唱下去,肯定大家。 为山东梆子窦派扼腕叹息,此等好演员竟能改行。惜之...无奈之... 请听山东梆子演员谷爱春演唱:跩缭。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U1ODIxMDg0.html&urlrefer=a2a180e2aef8a92595101889e5e7ba8a
山东梆子演出公告 为弘扬戏曲文化,促进山东地方戏曲的蓬勃发展,由单县县委宣传部,文联,县文化局,倡导主办:特邀著名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刘桂松先生暨山东梆子名家集聚单县!为单县的广大山东梆子爱好者和戏迷们,准备了一场丰盛的精神大餐。诚意邀请各界戏迷亲临现场,欣赏经典演唱,领略名家风采! 会址:山东单县五星级中岭国际大酒店(山东单县湖西路东1号) 联系人:徐斌(网名丑得盖山东) 联系电话:18369078365 活动日期:2014年5月28日14点---29号9点 报名日期:即日起至2014年5月26日18点止,名额有限,报满为止! 食宿由主办方统一安排管理,A费暂收每人200元(不需住宿的报名时请说明),多退少补。
山东梆子演出公告 为弘扬戏曲文化,促进山东地方戏曲的蓬勃发展,由单县县委宣传部,文联,县文化局,倡导主办:特邀著名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刘桂松先生暨山东梆子名家集聚单县!为单县的广大山东梆子爱好者和戏迷们,准备了一场丰盛的精神大餐。诚意邀请各界戏迷亲临现场,欣赏经典演唱,领略名家风采! 会址:山东单县五星级中岭国际大酒店(山东单县湖西路东1号) 联系人:徐斌(网名丑得盖山东) 联系电话:18369078365 活动日期:2014年5月28日14点---29号9点 报名日期:即日起至2014年5月26日18点止,名额有限,报满为止! 食宿由主办方统一安排管理,A费暂收每人200元(不需住宿的报名时请说明),多退少补。
儿时的鼓音 儿时的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晚上月色如银,村里一片静寂,如果不经意的从村里某个角落传来一阵阵鼓声,村里不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不约而同朝着鼓声方向跑去,村里倏然间一片沸腾声,大家心里都清楚,过路唱大鼓的开场了。我热爱戏曲的情愫也许就是从那里种下的。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b6pYCzak3mk%2F&urlrefer=954801036c42a63b904e88e5a150c991
常香玉大师演出剧目角色汇编 无意中看到了这一片文章感觉很好,也不知贵吧有否,转了过来供大家欣赏。 演出剧目 在豫西一带跑野台时期(1932--1935) 《铡美案》 这是常香玉1932年首次登台演出的第一个剧目,在剧中饰演英哥(娃娃生)。 《洪月娥背刀》 又名《虹桥关》,这是常香玉学习的第一个剧目,在剧中饰演洪月娥(刀马旦)。 在豫剧《黄鹤楼》中反串翎子生周瑜 《阴阳河》 在剧中饰演李桂莲(青衣)。 《破洪州》 在剧中饰演穆桂英(刀马旦),演出“下花园”一折。 《抱琵琶》 在剧中饰演秦香莲(青衣)。 《买衣争子》 即《桃花庵》,在剧中饰演窦氏(青衣)。 《玉虎坠》 又名《杀王腾》,在剧中饰演王娟娟(闺门旦)。 《斩蔡阳》 1934年在郑州长发戏院演出此剧,这是常香玉首闯郑州的第一个剧目,“豫西三张一周”之一的周海水饰演关羽,常香玉在剧中饰演马僮(武生)。 在豫剧《三哭殿》中饰演银屏 《卖苗郎》 又名《孝妇泪》,在剧中分别饰演苗郎和柳逢春,与汤兰香互换角色。 《曹庄杀妻》 又名《善宝庄》,在剧中分别饰演焦氏和曹庄(泼旦,武生两门抱)。 《香囊记》 即《抬花轿》,在剧中饰演“疯闺女”周凤莲(花旦)。 进入开封和中州戏曲研究社时期(1936--1938秋) 《善宝庄》 即《曹庄杀妻》,1936年元月在开封醒豫舞台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焦氏(泼旦),与接着演出的《杀王腾》《打祭桩》并称常香玉进开封踢响的“头三脚”。 《杀王腾》 即《玉虎坠》1936年在醒豫舞台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王娟娟(闺门旦)。 《大祭桩》 演出“打路”一折,在剧中饰演黄桂英(闺门旦)。 《黄爱玉》 又名《刘庸私访》,1936年与“豫西三张”之一的张同庆在开封醒豫舞台联袂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黄爱玉(花旦,泼旦)。 《秦雪梅》 该剧由张丙运,史书明根据旧戏整理,张福仙设计唱腔。1936年在醒豫舞台演出此剧,全剧共分“闹书馆”,“别府”,“吊孝”三折,在剧中饰演秦雪梅(闺门旦)。 《蓝桥会》 该剧由张丙运,史书明根据传统戏整理,张福仙设计唱腔,在剧中饰演兰瑞莲(闺门旦)。 《贩马记》 又名《李桂枝写状》,1936年与马天德在醒豫舞台合作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李桂枝(闺门旦)。 在豫剧《卖苗郎》中反串衰派老生周云泰一 《收姬昌》 1936年在开封醒豫舞台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姬母(老旦)。 《打南阳》 1936年在醒豫舞台,在剧中饰演能干(武丑)。 《泗州城》 1936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开封醒豫舞台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水母娘娘(武旦)。 《洛阳桥》 1936年在开封醒豫舞台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耶律含嫣(花旦)。 《破天门》 在剧中饰演穆桂英(刀马旦)。 《破洪州》 在剧中饰演穆桂英(刀马旦)。 《六部西厢》 由著名剧作家王镇南编导,1937年2月开始在开封醒豫舞台演出此剧,马天德饰演张君瑞,(一二部)常香玉饰演崔莺莺,杨桂云饰演红娘;(三四五六部)常香玉饰演红娘,杨桂云饰演崔莺莺(花旦闺门两门抱)。 《劈杨藩》 1937年4月6日在醒豫舞台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樊梨花(刀马旦)。 《和北番》 即《二度梅》或《陈杏元》,由王镇南编导,1937年4月15日在开封醒豫舞台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陈杏元(闺门旦)。 《汾河湾》 1937年4月17日在开封醒豫舞台与张同庆合作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柳迎春(青衣)。 《哭长城》 由王镇南编导,1937年在开封醒豫舞台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孟姜女(青衣)。 《桃花庵》 由王镇南编导,1937年在开封醒豫舞台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窦氏。1956年又由陈宪章导演加工后演出。 《如姬窃符》 由王镇南编导,1937年在醒豫舞台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如姬(闺门旦)。 《棠棣之花》 由王镇南根据郭沫若同名话剧编导,1937年在开封醒豫舞台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聂荣(花旦,刀马旦)。 《五堂会审》 即《游龟山》又名《蝴蝶杯》等由王镇南编导,1937年在开封醒豫舞台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胡凤莲(闺门旦)。 《水漫兰桥》 即《兰桥会》王镇南又再次整理执导,在剧中饰演兰瑞莲(闺门旦)。 《盗佛手桔》 即《女中魁》,因“倒仓”返回豫西。1937年5月在密县野台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周凤娘(花旦,刀马旦),并在剧中反串小生。 《巧姻缘》 即《日月图》,1937年5月在密县跑野台时与张同庆合作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胡莲英(花旦)。 《断肠花》 1937年8月在开封醒豫舞台演出此剧。 《李刚打朝》 1937年8月在开封醒豫舞台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国太(老旦)。 《打土地》 这是豫剧的第一个现代戏,由王镇南编导,1938年2月5日在纪念中周锡去研究社成立一周年时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农妇(青衣)。 西安,宝鸡,汉中,兰州及香玉剧社时期(1938冬--1955) 《白玉楼讨饭》 反串翎子生周瑜剧照二 该剧由樊樊山编剧,1939年元月6日西安开锣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白玉楼(青衣)。 《三上关》 1939年上半年在西安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樊梨花(刀马旦)。 《齐天大圣》 1939年上半年在西安演出此剧。 《麒麟烛》 1939年上半年在西安演出此剧。 《慈云庵》 1939年上半年在西安演出此剧,疑是《慈悲愿》,在剧中饰演唐僧(小生)。 《三女侠》 1939年上半年在西安演出此剧。 《武家坡》 1939年上半年在西安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王宝钏(青衣)。 《花园赠剑》 1939年上半年在西安演出此剧,疑是《花园赠金》或《百花赠剑》,在剧中饰演百花公主(刀马旦)。 《黄鹤楼》 1939年上半年在西安演出此剧,在剧中常香玉饰演周瑜(武生),祥符名旦王秀兰饰演赵云,豫西名旦宋淑云饰演刘备。 《织黄绫》 又名《牛郎织女》,1939年农历七月初七在西安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织女(闺门旦)。 《齿痕记》 即《桃花庵》,由著名剧作家樊粹庭编剧,1941年在西安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窦氏(青衣)。 《邵巧云》 又名《霄壤恨》由樊粹庭编剧,1941年在西安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邵巧云(由闺门到青衣)。 《七部西厢》 《六部西厢》续集,由黄自芳编导,1942年秋在宝鸡河声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红娘(花旦)。 《双训子》 《秦雪梅》续集,由黄自芳编导,1942年秋在宝鸡河声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秦雪梅(青衣)。 《灯节缘》 由黄自芳编导,1943年正月十六在宝鸡河声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小姐(闺门旦)。 《鸳鸯梦》 由黄自芳根据《孔雀东南飞》改编并导演,1943年正月在宝鸡河声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刘兰芝(青衣)。 《秦雪梅吊孝》 由著名剧作家陈宪章再次改编执导,1945年在宝鸡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秦雪梅(闺门旦)。只演“观文”,“别府”,“吊孝”。删去“训子”。 《凤仪亭》 又名《连环计》,又陈宪章编导,1947年在西安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貂蝉(花旦)。 《金碧霞》 由剧作家王景中编剧,1949年在兰州天山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金碧霞(刀马旦)。 《柳化蝉》 由王景中编剧,1949年在兰州天山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柳化蝉(青衣)。 《八部西厢》 由王景中改编,1949年在兰州演出此剧。 《花木兰》 由陈宪章根据马少波京剧本编导,1950年12月在西安南大街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花木兰(花旦,武生)。 《梁山伯与祝英台》 陈宪章编导,演出“十八里相送”“楼台会”两折,1952年在西安南大街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祝英台(闺门旦,小生)。 《白蛇传》 由王景中根据田汉同名京剧本改编,李紫贵执导,演出“游湖”“结亲”“酒变”“盗草”“水斗”“断桥”六折,1952年2月底在开封人民大会场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白素贞(青衣)。 《投衙》 这是《游龟山》中的一折,1953年赴朝鲜慰问时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胡凤莲(闺门旦 反串翎子生周瑜剧照一 )。 河南省豫剧院一团时期(1956--1966) 《漳河湾》 1956年元月一日在郑州河南人民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曹秉华。 《擦亮眼睛》 由著名作家李准编剧,陈宪章导演。 《大祭桩》 由陈宪章编导,1956年12月在河南人民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黄桂英(闺门旦)。 《五世请缨》 由陈宪章根据传统戏整理,1957年12月12日在省人民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佘太君(老旦)。 《母亲》 根据白沉,兰流同名沪剧改编,陈宪章执导,1958年5月22日在河南人民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母亲。 《破洪州》 由陈宪章根据传统戏整理并执导,常香玉,赵义庭,赵锡铭共同导演,1959年在河南人民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穆桂英(刀马旦)。 《三哭殿》 由陈宪章改编,1959年12月1日在河南人民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银屏公主(青衣)。 《杜十娘》 由陈宪章根据河北跃进青年剧团同名演出本移植整理,1960年元旦在河南人民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杜十娘(闺门旦)。 《鸳鸯谱》 由陈宪章根据川剧传统剧目移植整理,赵义庭导演。1960元月28日在河南人民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刘慧娘(闺门旦)。 《游龟山》 由赵籍身陈宪章根据传统戏整理,1961年在河南人民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胡凤莲(闺门旦)。 《玉虎坠》 有陈宪章根据传统戏整理并执导,1962年元旦在河南人民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王娟娟(闺门旦)。 《朝阳沟》 由杨兰春编剧,杨兰春,许欣执导,在剧中饰演拴宝娘。 《李双双》 由李准,赵籍身,杨兰春改编,许欣执导。1964年5月30日在河南人民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李双双,高兴旺饰演孙喜旺。 《杜鹃山》 1965年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柯湘。 《人欢马叫》 由刘锡拈李树修编剧,刘锡年执导。1965年6月9日在河南人民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吴大娘。 《卖箩筐》 由黄俊岭根据同名越调改编,在剧中饰演张大嫂。 文化大革命以后时期(1973年以后) 《百将渡》 由崔承海,夏相林,谢巧官执导,1973年5月23日前夕在河南人民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杨奶奶。 《红灯记》 1974年10月9日在河南人民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李奶奶。 在豫剧《黄鹤楼》中反串翎子生周瑜二 《于无声处》 1978年11月18日在河南人民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母亲。 《断桥》 由陈宪章改编,赵义庭导演,1980年4月9日在河南人民剧院演出此剧,参加豫剧流派调演,在剧中饰演白素贞(青衣)。 《冰山春水》 1980年在河南人民剧院演出此剧,再剧中饰演郑豫华。 《柳河湾》 1981年12月在河南人民剧院演出此剧,在剧中饰演郭大脚。
寻找: 穆桂英挂帅中的宋王 有一版穆桂英挂帅,好像是舞台版的,里面的宋王,二本腔,似乎不是唐派,偏重于豫东调,各位吧友有知道的么?
为感谢唐吧广大戏迷朋友支持,倾情奉献 为感谢唐吧广大戏迷朋友支持,倾情奉献豫东调旦角大师花桂荣先生的《拴娃娃》,请大家观后留言。
豫剧《两狼山》选段,刘艺河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unmd9FGZY-c%2F&urlrefer=2e38037178309226c82370985dcbaad0
转贴:大宋皇帝赵匡胤 - 中国大鼓琴书戏曲大全网 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051683737900.com%2Flook.aspx%3Fpid%3D4%26cid%3D38%26vid%3D3456%26id%3D19502&urlrefer=1310dc86d4a3ef3b1bccd18fe59c7ab7
盘点一下各地的戏窝子 所谓“戏窝子”,商丘俗称,概指某一片区域戏迷较多、欣赏水平较高、甚至时不时能挑出演员的一些纰漏,对一些剧目能引经据典地讲上一番。 据我所知,商丘的戏窝子有两个:一个是道北花园附近,一个是利民镇周边,特别是利民镇,一般红脸在此演出都要尽心尽力,稍有疏忽都可能唱砸戏。 不知您那里有没有戏窝子。
最新消息:景福仓入围名师高徒决赛 景福仓以清风亭入围名师高徒决赛。决赛将演出《辕门斩子》见母一折,其中佘太君将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人物出演,我估计你使劲猜也不好猜着。
唐门朱路唱腔《诸葛亮吊孝》长江水浪滔滔,黄友良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YzNjg2NjAw.html&urlrefer=7a854cb23eb791ba83cf8a264473a022
豫东唐门朱路唱腔《辕门斩子》主演:黄友良 黄思坤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zEwNTI0MTcy.html&urlrefer=88c283a54c37aeb5829363a6131c7e6d
强烈呼吁 你们真真喜欢唐门艺术么?请不要忘了每日的置顶贴唐先生的一票。
豫剧高台戏《铡西宫》选段,张海云,董芙蓉 大家可以听听董芙蓉的西宫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P5cdDIeMaRw%2F&urlrefer=f0c2013b077b0920039a9e6a717e57af
请关注梨园春 刘忠河老师将带领徒弟景富仓,周怀忠赴梨园春演出豫东调《清风亭》《辕门斩子》。
戏曲中的狄青 历史里的狄青:狄青,字汉臣,北宋汾州西河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他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累累战功。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平生前后25战,以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最著名。狄青生前,备受朝廷猜忌,导致最后郁郁而终;死后,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帝发哀,赠中令,谥武襄”。 戏曲中的狄青:八贤王继室狄妃的侄子,和杨家一道抗击西夏.在豫东调中多以忠臣良将出现,如八贤王说媒中"杨高呼狄四员武将",但是竟然有剧目将其列为奸臣,如上述的"杨金花夺印",不知为何?难道是地域关系?
京剧周信芳先生
山东梆子泰斗窦朝荣先生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rLTI1x14X3A%2F&urlrefer=d6fa3f22a9975f124e31bc9e02379558
天来怎么辞了吧主? @徐天来11,为何辞了吧主?之前也没有打个招呼?
推荐一部戏 前几年,我无意购买了一套连本戏,名字叫《火烧庆功楼》,言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借题发挥,屠戮功臣事。推荐理由如下: 1.剧本作为戏骨,起了很好的支撑作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较好的避免了人物脸谱化,很多剧中人你无法用好人和坏人来一概论之。 2.人物塑造特色鲜明,立体感很强,塑造最好的当属朱元璋和马皇后。 3.演员表演到位,男一号范军,说实在的,范军的嗓音条件很一般,在豫东充其量算是二线演员,虽然借鉴了很多豫东名演员的唱腔,但是 这个演员很有特点,就是在于表演,特别在这个戏中,较为完美的塑造了朱元璋的艺术形象,唯我独尊,心狠手辣,霸气大气。 4.这是一个很好的连本戏编写探索,既遵循传统,又有所创新。 缺憾:个别演员塑造人物稍感生硬,故事情节有待推敲和完善。 我的戏曲资源送给了一个千里迢迢的外地戏迷,我以为还能买到,结果一直无果,思念中。
豫东红脸唱法最难之处 本吧有很多红脸戏迷,也有不少朋友喜欢自娱自乐,唱上几句。大家可以结合孙祥雨的唱段,说说自己的看法,也可帮小伙子指点缺点,以利于以后更大进步。你所认为的豫东红脸唱法最难之处在于何处?
经典回顾:洪先礼-下南京(孙祥雨学唱的原版)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mM4zb3nj0KY%2F&urlrefer=0b304f76a9efb91bcd8896dbfb035fd2
豫东调:坐桥2
豫东调《坐桥》1 周六闲暇无事,在家后面有高台戏演出,闻听演出坐桥。兴之所至,顺便用手机录下,图像不太清晰,音质还可以。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EIuvZnZlVIM%2F&urlrefer=3c01e441276ef394cd1828847dfa7919
豫北红脸范军演唱豫东调《刘公案》之降香 大家听听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A0NTA0NzY4.html&urlrefer=59d5f1e37fbcc84218b93710b07120da
李诗中老人在梨园春上所唱的豫东调
哭头:冯刘智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zkyNTYwNTIw.html&urlrefer=648882d38003fde702a5cad9d4bf576b
反阳河选段,冯刘智 孙国华(盲人)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zkyNzU2MjI0.html&urlrefer=8f19599a5ec9183c83e244c96938b04c
皖北名红脸刘殿备唱腔欣赏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zYyMDU3MjI4.html&urlrefer=2c75f578be91e8203c03b0e66d4df667
司福金唱腔选播 司福金,虞城县人,年约40余岁,宗唐门朱路唱腔,夹本嗓拖腔比较有特色。 一、刘和斗选段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czNTk1NjUy.html&urlrefer=196c0eefb264ecff7f46c495d3a3cbad 大家可以试着和张枝茂老师、黄友良、鲁家胜唱腔对比一下 。
陈常(常陈)戏迷纠纷的根源及解决方法 为了避免误解,题目用了个括号,这说明他们二位艺术家及他们的戏迷在我心目中地位一致。节省时间废话少谈。 一、根源:第一、为什么总是他们二位艺术家,而其他名旦的戏迷很少参与?这是因为这两位艺术家的地位确定的。解放前甚至更早时期陈素贞先生影响面更大些,解放后一直到现在,常香玉先生影响大一些。纵观二位是难分伯仲的人物,只有难分上下,才有争执,这是争执存在的客观条件。假如我说我村的某某唱的好,天下第一,我估计谁也懒得理我,顶多鄙夷一下。这是客观存在性。 第二、二人风格迥异,一个代表豫剧的典雅性,一个代表豫剧的通俗性。延伸至戏曲历史,早就有花雅之争,这样来讲戏迷流派之争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是历史性。 第三、一些戏迷在评价自己的偶像时总喜欢用一些排他性的词语,这就造成另一面的戏迷不满和反对。我看到很多帖子,出现了很多诸如唯一、第一等词语,有时候我暗笑一声,他们唱红脸试试,看还第一不,当然让旦角大师唱红脸只是玩笑话,但是旦角大师也各有自己的专长,在他们各自专长的领域那绝对是数一数二的高手。这是非理性。 第四、有个别戏迷唯恐天下不乱,故意造谣生事,随意八卦,包括大师的私生活等都拿出来作为攻击佐证。甚至有些惹事贴沉去了好久,又被顶上来,作为惹事的根苗。这些人就是戏迷中的害群之马。这些人就是我们戏中所谓的奸贼。这是混淆是非性。 第五、有些新来的戏迷对你们的偶像大师可能不太理解,问了一些无知或者幼稚的问题,结果是解释的人少,攻击的人多,造成了新戏迷对你们的偶像大师一些烦感,说了些不负责任的话。这是排外性。 第五、网络的无序性。由于大家都是注册了马甲,把真面目隐藏起来,人性中的另一面绽露,说话肆无忌惮,天下老子第一,阿q精神凸显,我想骂谁就骂谁,我喜欢谁就是谁。这是盲目性。 二、几点建议。 第一、希望戏迷能够有理有据有节的解释和反驳,而不是谩骂和嘲笑。 第二、我估计每个流派都有伪戏迷,所谓伪戏迷就是打着某一位大师戏迷的幌子做一些有损这个流派声誉一些事情或者发表一些言论。这些伪戏迷正是这个流派的不稳定因素,我希望各个流派戏迷留心观察,保存证据,勇于揭露。 第三、我建议流派戏迷只说自己的偶像好,怎么好,好到哪里,做了什么贡献,还可以做具体的唱腔分析,唱腔比对等。 第四、争来争去就那几十个人,作为戏曲本来就是没落行业,一个豫剧吧也不过几十人经常上线而已。我希望通过大家努力,争取更多的非戏迷加入,壮大流派戏迷的力量。
唐玉成先生介绍 唐玉成先生介绍 商丘市与东红脸艺术促进会 一、 唐玉成生平简介 唐玉成于1895年9月27出生于虞城县利民镇申台寺村,自幼家贫,父早丧,随其母迁至虞城县贾寨镇菜园孙楼村其外祖父家居住。十一、二岁即入当地子弟班学唱豫剧,先攻花脸后改须生,十五岁正式入夏邑县南罗楼科班学艺,拜况凤仙为师。三年期满后,先后在夏邑县的龙虎班,马牧集的张家班,虞城县利民镇的刘家班,商丘县的万家班、老八班等入伙唱戏。这期间他接触了张建才(戏状元)、孙照灯(孙白)、李五、郭大六、冯垛等著名须生演员,并能取其所长,特别是孙照灯的唱腔及表演艺术对其影响颇深。但他并非简单模仿,而是根据自己嗓音特点,使用真嗓发音,并吸收了坠子、大鼓书的唱腔,创立了别具一格的唐派唱腔。四十年代以后,孙、李、郭、冯相继谢世,豫东一带再无人能与其相匹敌。 1936年,再返家乡利民镇入刘家班,与名花脸王彦山和名彩旦张永兰同台演出,使原来就颇有影响的刘家班声威大振。一九三八年秋,日寇进入中原,虞城沦陷,刘家班解散。赴朱集(商丘)入黄儒秀(艺名黄娃,著名豫剧生角演员,演小生和靠把,山东定陶人,1967年去世)领班的李三甲班(三义堂),此后一段时间,唐玉成先生以高超的技艺威震商丘,誉满豫东,被称为唐大红脸,赢得豫剧“红脸王”的称号。 后入柘城县大公议班,享有五杆旗(大红旗唐玉成、大花旗花桂荣、杏黄旗黄儒秀、雪白旗刘玉梅、小蓝旗陈素花)之首“大红旗”之称。 1948年春,李三甲班解体。唐玉成率部分演员来到夏邑县程老鸹窝村,入程友林的龙虎班。1949年春,随龙虎班全班人马被虞城县人民政府接收,命名为虞城县人民剧团。曾被选为虞城县第二届人代会代表及第三届人民委员会委员。 1962年,他参加河南名老艺人汇报演出了《火烧纪信》、《地塘板》、《文王跑坡》等剧目。冯纪汉在《向优秀的传统学习》一文中,对他在《火烧纪信》中扮演的纪信给予了高度评价:“唐玉成通过自己的唱腔和表演,从犹豫到自愿,表演得很有层次,而且合情合理。一个68岁的老人,还能够作出这样的表演,特别是唱腔还那样洪亮优美,如果没有高深的艺术造诣,是难以达到这样境界的。”被誉为豫剧“麒麟童”。 1966年4月唐玉成带领弟子组成赴省演出团,以《反阳河》为开炮戏,被誉为“一炮蹦出仨红脸”,名声大振。 文革期间受到冲击,工资被扣发,生活无着落,孤独无依,孑然一身,于1973年5月7日病故,享年七十八岁。 唐玉成一生正直善良,从不趋炎附势,对艺术精益求精,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 二、唐门艺术特点 唐玉成身材高大,微胖,扮相威严,声若洪钟,粗犷豪放,表演细腻,讲究火候,从不故作姿态,随意卖弄,从生活出发,动作质朴。因此他所塑造的人物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 其唱腔艺术更是别具一格: 1、他根据自身的嗓音特点,首创用大本嗓(真嗓)唱戏。之前,生角演唱均用二本嗓(假桑)。而大本嗓更贴近现实生活,因为如果生角用类似女子声音的小嗓唱戏,势必和实际人物就有很大距离。根据剧情需要,唐玉成大量使用大本嗓,加上混合嗓,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这一点,是唐氏唱腔的精髓,这一发声方法,也奠定了唐玉成红脸王的地位。后来,现代戏也借鉴了唐门唱腔特点和发声方法。 2、声音洪亮,音域宽广,吐字清晰,念白唱词没有杂字。由低到高越唱后音越重,粗犷豪放,激烈高昂,把豫东调高昂激越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唐氏活动的时代,不像现在有现代化的扩音装置,那时唱戏,全靠演员自己的声音。据说唐玉成唱戏,夜里,五里地以外依然清晰可辨。 3、唐玉成吸收了河南坠子的巧唱和大鼓书的卧板等,唱法巧妙,别具一格,善用“吃、闪、抢、偷、顶”等唱腔技巧,时如行云流水,时如珠落玉盘,有时一句唱词五、六十个字,在他唱来不但不喘,反而十分自如。 4、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相得益彰。似唱非唱,似说非说,唱白结合,动人肺腑,更加丰富了豫东调的特色。 5、善用哭腔。哭腔也称寒韵,根据剧中人物心情的不同,分别运用大寒韵、中寒韵和小寒韵,非常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三、唐门代表剧目唐玉成先生一生演出的剧目不下百出,主要代表剧目有:《白玉杯》、《白塔寺》、《文王跑坡》、《火烧姬信》、《闯幽州》、《南顿县》、《临童山》、《反徐州》、《反阳河》、《司马懿探山》、《司马懿扒墓》、《取成都》、《地塘板》、《杨五郎出家》、《雷震海征北》、《诸葛亮吊孝》、《李渊跑宫》、《三收何元庆》、《反阳河》以及连本《刘公案》等。 唐玉成先生一生不仅演出大量优秀传统剧目,而且还演出了不少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如《将相如》、《李闯王》、《小女婿》、《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九件衣》、《传枪》。
唐派艺术传人朱勤堂 作者:徐德先 豫东红脸王、唐派艺术创始人唐玉成老先生一生从未坐科教戏,也从未有意收徒传艺,但慕名求艺投师者众多。其中,朱勤堂先生则是收益最多,成就最大,造诣最深的一个,堪称唐派艺术的传人。 朱勤堂,又名二堂,1916年农历11月19日出生于虞城县利民乡沈门楼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3岁入本县李老家乡蒯口村蒯家科班学唱红脸。其奶师姓乔,由于他聪明好学,练功刻苦,又有一副好嗓子,好扮相。所以,出科班前在当地就小有名气。至今,还流传着一句褒奖他的谚语:“扒了房子卖了地,也得听二堂去唱戏。”不久,蒯家班因故报班(解体),朱勤堂便只身投奔于虞城县最有名气的利民镇(原县城)的刘家班。当时的刘家班可谓兵强马壮,行当齐全。众多名角都在此搭班演出。如:名花脸花来韵(王彦山),名小生王富德(咬牙生),名彩旦刘二摆(张永兰)等。特别是大红脸唐玉成先生正值中年,唱做俱佳,颇有大家风范。这使刚从乡村科班出来的小青年朱勤堂大开眼界。很快便迷上了唐派艺术,并要求向唐磕头拜师。旧社会,艺人之间大都有门户之见,又有“能赠千金,不赠一言”之忌讳。又加上唐玉成先生对这个初来乍到的“娃娃”(唐玉成语)不甚了解。于是,便予以婉拒。然而,朱勤堂并未灰心气馁。这时,颇有心计的朱勤堂从生活上格外关心唐。夏天炎热,只要唐一到后场,朱不是打扇子,就是倒茶水;冬天寒冷,只要唐一到后场,朱不是送暖壶温手,就是赶紧给唐披衣取暖。平时赶场,朱更是十分殷勤地帮唐找行李、整床铺,甚至连倒夜壶的活也抢着干。与此同时,只要唐一上场演出,朱便躲在一旁静心观看表演,记戏词。这些,都被唐玉成先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慢慢地便喜欢上了这个“娃娃”,认为朱是个可塑之才。于是便于1935年秋正式收朱为徒。这恐怕也是唐玉成先生正式收下为数不多的一个徒弟。 在以后的几年间,朱在唐的言传身教下,很快便成为刘家班的栋梁之才。凡是唐能上演的剧目,朱亦无一不能演出。并且神似貌似。不仅如此,由于朱天生一副好嗓子(从未倒过嗓,即无变声期),又有一身好武功。所以,连唐玉成先生不曾上演的剧目他也能拿得起,放得下。 1938年冬,日本兵进驻虞城县城(今利民镇),刘家班报班解体。唐玉成先生应邀进入朱集车站,由黄娃(黄儒秀)掌班的李三甲戏班。朱勤堂则几经辗转后,进入夏邑县程老鸹窝程友林主办的程家班。由于日本兵三天一扫荡,五天一出击,黎民百姓被弄得鸡犬不宁,哪有心思听戏?程家班时聚时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朱勤堂也不得不时演时停,亦农亦艺。 1945年秋,日本投降后,朱勤堂去东乡(虞城、砀山接合部)进入了虞城县张集镇周新庄村周性伦主办的周家班。在这里他结识了地下党员、著名男旦演员黑翠(刘宝喜,新中国成立后任济宁地区文化局艺术科科长)。在刘的教育与影响下,朱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不久,便随刘一同到解放区参加了由我党直接领导的湖西专区豫剧团。在这里,朱勤堂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宏图大展。团里政治空气比较浓,还能学文化,生活、演出也大有保障。 1953年,湖西专区被撤销,剧团也随之解体。朱勤堂应邀来到了夏邑县豫剧团,同时还被选进团委会,被委以重任。除担纲主演外,还肩负着辅导学员练功的重任。也就是在这里他收取了第一个弟子——现著名红脸张枝茂。据张枝茂讲,朱老师待人淳厚,教学认真,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不料正值他艺术上日臻高峰之时,一场政治风暴——反右派斗争席卷全国。朱勤堂这个本来就桀骜不驯的尖子演员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戴上坏分子的帽子,口头宣布开除回家。遗憾的是,在其蒙冤二十年后,举国上下对在那场政治运动中被错误处理的人员进行平反昭雪时,他却因没有原始档案,无反可平之理由,不予纠正。这对朱来讲,不能不说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朱勤堂从夏邑剧团被迫返乡之后,生活十分困窘,无奈之下,只好肩挑破筐走乡串户以收破烂为生。近20年间,他尝尽了人间苦楚,受尽了人间之罪,饱尝了世态炎凉。好在朱自幼就是在苦水里泡大的贫苦农家子弟,适应性强。他什么罪都能受,什么苦都能吃,凭着一股子牛皮糖精神终于熬过了政治严冬,迎来了政治春天。这时,他工作上虽未能得到合理安排,政治上却翻了身。人们重新把这颗艺术之星请出来教戏,唱戏。自1979年之后,他先后被利民镇科班,单县戏校,单县刘寨科班及虞城李阁科班请去教戏。并经常应邀到一些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但终因积劳成疾于1992年农历5月21日,病逝于家中,享年76岁。 朱勤堂先生一生演出剧目不下百出,这在豫剧界实属罕见。被同行称为“戏篓子”。朱勤堂先生能文能武,整个红脸行当从“黑三”(中壮年红脸)到“白满”(即老年红脸)无一不能演出。他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取成都》、《收姜维》、《南顿县》、《千秋灯》、《火烧桃园》、《打保府》、《孙膑下山》、《全家福》、《阳河堂》、《吊死煤山》、《踹燎》、《诸葛亮吊孝》等。尤其是《诸葛亮吊孝》一戏,从上世纪30年代末演到其病逝,半个多世纪间,演出数千场,常演不衰,常演常新。戏中他把诸葛亮的那种豁达大度、足智多谋、诚心联吴抗曹的政治家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因此,被誉为豫东“诸葛亮”。
木兰戏苑红梅戏曲选拔赛(二)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j878OrkTWC0%2F&urlrefer=09f6fbbd1dec2fee17cb281193b186a1
木兰戏苑红梅戏曲选拔赛(一)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f7rBXPhmESk%2F&urlrefer=522e3c69cd950fc8c911bbc8e33e29af
豫东红脸展播(三)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wt54yHRMN0Q%2F&urlrefer=4fa6684580ce55796c84376af6dde4a1
豫东红脸汇演展播(二)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a1v8HqSV67A%2F&urlrefer=91d9626a45dd69c75c7f34a791b13958
豫东红脸汇演展播(一)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u3RzVDq1cGA%2F&urlrefer=9116d20e1928da74db341e94151117fc
豫东红脸名家谢庆军收徒仪式将在虞城举行 豫东红脸名家谢庆军将于2013年7月7日在虞城县举行收徒仪式,届时将有徐德先、吴心平、夏登路、陈玉英、王效领、黄友良、赵辉等专家老师到场祝贺。下半年谢庆军将在郑州举办个人专场演出,敬请广大红脸戏迷关注!
大家欣赏一下京剧版的《哭祖庙》 汪派传人何玉蓉演唱。大段唱词,颇吃功力,在京剧中也不多见。也建议豫东红脸演员学习参考。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Q4NjUzMzY4.html&urlrefer=391f3cb16afa75890d214e1245a37d34
转帖:1962年开封戏剧界名、老艺人座谈会 作者:傅 谨
转帖:河南传统剧目介绍(每日5部,看我能发多少天) 第一、本资料来源于各种豫剧图书、音频视频资料,在这里像以前的老前辈致敬。 第二、本文所称传统戏,包括在河南流行的各个剧中的传统剧目,也包括根据传统剧目改编剧目,也包括已经失传一些剧目。 第三、希望广大戏迷朋友查漏补缺,使河南戏传统剧目趋于完善。 第四、照剧目第一个字笔划顺序介绍。 第五、欢迎大家光临唐玉成贴吧。
河南传统剧目介绍(每日5部) 第一、本资料来源于各种豫剧图书、音频视频资料,在这里像以前的老前辈致敬。 第二、本文所称传统戏,包括在河南流行的各个剧中的传统剧目,也包括根据传统剧目改编剧目,也包括已经失传一些剧目。 第三、希望广大戏迷朋友查漏补缺,使河南戏传统剧目趋于完善。 第四、照剧目第一个字笔划顺序介绍。 第五、欢迎大家光临唐玉成贴吧。
唐先生1962年版《反徐州》(朱超伦在唐派艺术研讨会播放) 个人认为,这段比以前网上流传的那段(我们从张枝茂老师那里得到,后制作放到网上的),更为雄壮,气息更为匀称。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