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门鼓手 唐门鼓手
关注数: 87 粉丝数: 205 发帖数: 2,883 关注贴吧数: 23
豫东红脸戏曲市场化发展(一) 单从影碟录制上,红脸戏曲录制影碟的数量估计是空前的,据保守估计应有将近一万张影碟数量,据我所认识的录制商人所持版权,马杰最多,估计不下5000张数量,其次马孝贵3000张以上,苗富华1500张以上,其他如闫四望,徐州录制商等应在1000张以上。但是这些辉煌都是2007年以前的事,最近6年没有红脸影碟录制。深刻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第一批红脸戏的录制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刺激了红脸戏影碟录制市场迅速井喷。据我所知,不算刘忠河的戏,第一批录制的红脸戏是《刘公案》(刘新民、陈传明)、《探山》《扒墓》(朱坤芳)、《火烧纪信》《吊孝》(张枝茂),录制时间在2000年,录制地点在商丘市宋城影剧院,当时市场价一张碟子在8元左右,成本据我所知一张碟子在1.5元以下。销量出奇之高,产生巨大经济利润,使得加盟影碟录制的商人越来越多。 第二、为降低成本录制影碟粗制滥造,为占领市场大幅压价搞恶性竞争。一部戏的录制大致应该有这些程序,剧目的选择,剧本的改编,演员的排练,导演艺术的渗透,彩排,录音,录像,后期制作。但是一些出版商为了节约成本,这些程序能省则省,不能省剪裁。大致就成了包戏演员说戏兼导演,配戏演员走过场,有的甚至一遍净(录音录像同时进行)。没有舞台监督,错了就凑合。后期制作的字幕错字连篇,很难找到一句没有错字的。这些都是直接影响了红脸戏曲宣传效果,甚至起到了负面作用。 为了增加销售量,大部分出版商都采取了降低销售价格促销手段,一张影碟录制成本被压缩到1元以下,批发价1.2元左右。影碟制作商几乎无利可图,慢慢淡出了影碟录制市场。这也是连续5年没有影碟录制的原因之一。
在中央歌舞剧院讲课的豫东调老艺人-----桑殿杰 桑殿杰,(1898—1980) 豫东调演员,工旦。艺名白菜心。鹿邑县桑庄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在父亲严教下通读经书。年轻时加入本村玩会班唱百调子,屡遭父亲斥责。二十三岁离家出走,投师段德福(豫东调老艺人,府八班演员,人称“活包公”,死后所穿相纱,黑蟒殉葬)学梆子戏,后坐科商丘白庙集科班学旦脚,三年出科留班演出。六年后次子建修同班出科,常被管主胡玉芳有意安排与父对戏,父子俩被观众誉为“老白菜心”、“小白菜心”,响遍豫东。   桑殿杰文化素质好,善于对传统戏中的弊端进行改革,并加以创新。他发现豫剧中的。呕”声已不为观众喜爱,经过实践率先将旦脚唱腔的“呕”声革除,并一改[二八板]两句一叫锣的刻板唱法,创出[二八连板],为丰富豫剧板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以后又在[流水板]、[垛子板]中创制出许多新腔。豫剧演员马金凤就继承了他许多演唱技巧,这也是马金凤成为豫东调旦角代表人物原因之一。同时对旧戏词认真推敲,力除粗俗词语,对《南阳关》、《对花枪》等剧中唱段修改很多,对同行颇有影响。他根据古典小说改编了《彩云球》、《访苏州》两个剧本。一生演出剧目多达数百,其中《白马告状》、《贺后骂殿》、《坐桥》、《对花枪》、《老征东》等最为拿手。   桑殿杰曾在商丘八班多年,深受同行尊重。他极重修身养性,常教导儿子要“认真唱戏,清白做人”。日本侵略军进入商丘后,他西往开封,在火神庙唱戏二年。1949年后曾在商丘县豫剧团传艺,不久随儿子到洛阳,在洛阳戏曲学校任教师,他精心教授,持之以恒,培养出王文慧、曾广兰、许清枝等一批出色演员。1958年曾被邀往中央歌剧舞剧院讲授地方戏的唱腔及发声。年迈后退休养老。1980年在洛阳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感怀豫东红脸(第一部分:豫东红脸的大写意) 感怀豫东红脸(第一部分:豫东红脸的大写意) 作者:张卫 唐玉成先生善演剧目不下百部,《反徐州》就是其中之一,老先生在剧中饰演徐达。徐达作为戏曲人物和历史人物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在此单从戏曲人物讨论一下,徐达是个读书人,有着“兼济天下、报效朝廷、忠君为民、惩处顽恶”抱负和理想,他一方面维护朝廷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想为民伸冤、惩处欺压善良。这一点不可小觑,这是整个剧情的矛盾点,也是矛盾爆发后的高潮点。后来考中进士,据说他的座师还是脱脱,经过六部见习,在徐州任知州。 老先生首出场是《大堂口》一折,这时的老先生可以说是悠闲的,甚至是懒散的。记得徐德先老师曾经说过,他们虞城县豫剧团打着“豫东红脸王”招牌去菏泽演出,招牌一挂,票即售罄,大家都想看看豫剧的红脸王和山东梆子的大窦谁高谁低。唐老先生出场《大堂口》,c调慢板,姿态很悠闲,结果菏泽的戏迷不过口,纷纷要求退票,团长导演急得满头大汗,逐个做安抚工作,“演完后,恁要是不满意我们一定退票”;老先生依然是慢条斯理、一板一眼的演唱,一点也不着急,也许他根本不知道下面为何骚动原因吧,下场后还问团长,这菏泽的观众乱嚷嚷啥呢(不知道老先生是真不清楚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一笑)?下面紧接着三告状,剧情逐渐加紧,观众情绪稍定,紧挨老先生出场一句d调“忽听的西门外大炮响就、大炮响就,想必是完颜龙他、他攻打徐州”,大气磅礴、畅快淋漓,台上拖腔未停,下面掌声如雷,一个老戏迷感叹说“就这一句戏票值了,不愧是豫剧的红脸王” ,紧接着剜眼旦上场扯着老先生的后摆,“青天大老爷你要为俺报仇”,老先生仰天长叹、袍袖无力下垂,面带晦纹,脸色灰暗“民夫人啊,你睁眼看这天到了什么时候,这天不收、地不留,你你还报的什么冤仇”,这把徐达的忠君、爱民这个不能统一矛盾思想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展现的淋漓尽致。接下来“夸将”一折,花母把串龙珠挂到徐达脖项,这就坚定了徐达造反的决心,老先生这时的唱腔是欢快的,表演是幽默的“康茂才手持大刀一口,他恰赛关云长夜读春秋”,老先生一手托须,一手虚端书;“郭广卿手持钢鞭一把,他恰赛张翼德独站桥头”,老先生双手扯髭,双腿微交叉,好像一个俏皮的净角。同时也反映出徐达坚定站在了百姓的一边,并抒发了必胜的信念,同时也揭示了元朝末年官(家)逼官反、官(家)逼民反的社会现象。 唐老先生演戏如同绘画,先是悠闲几笔,潦潦草草,惜墨如金,接着曲径通幽,云山不知处,忽然层峦叠嶂、浓墨重彩,泼墨如血,露出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豫东红脸大写意,这就是豫东唐门的大内涵。这个精神正在被无数豫东红脸传承着。 唐门鼓手于归德壬辰年正月
《豫东唐门常演剧目汇编》(二) 16、《哭头》,唱功擅长戏,表演重点:赵匡胤的矛盾心理:死了同甘共苦的手足兄弟的悲哀和唯恐被人夺取天下除之后快之心理。现有资料:洪先礼、朱坤芳、谢庆军。 17、《崇祯吊死煤山》也叫《铁冠图》,是我最喜欢的剧目之一,所演内容接近历史面目,悲怆感人(也许我骨子里比较同情崇祯)。现有资料:谢庆军、黄友良 18、《让成都》,这是我认为的“豫东二反戏”之一,一向被认为蜀汉正朔的刘备和自比管乐的诸葛亮被骂的狗血喷头,我的印象中,好像只有诸葛亮骂人,还真没见过别人骂他,舌战群儒、骂死王朗,写死曹爽、羞辱司马懿,这些好像都是诸葛先生干的。我刘璋替你们报仇了!!!一笑。现有资料:于福礼、张枝茂、洪先礼等。 19、《文王跑破》,豫东骨子老戏,据说唐老先生曾在这个戏里唱了嘎调(尖子腔),现有资料:唐玉成、张枝茂等 20、《白玉杯》,唐先生和花脸王最拿手的剧目之一,现有资料:汪振堂、陈传明 21、《姚玉龙游四门》,豫东红脸谢客戏,现在仍为民间剧团所用,现有资料:谢庆军 22、《借头》,常演折子戏,我很喜欢高行周这个老头,五龙二虎擒彦章中二虎之一,另一虎是杨继业他爹。高保童(行周)原来是一个漂亮的小伙,后来不知为何成花脸了?现有资料:杨启超、朱坤芳等。 23、《烧柴王》,现有资料:朱坤芳、索文化、付青松 24、《八贤王说媒》,别的流派八王大都以小生应工,豫东调却以红脸应工。现有资料:于福礼、洪先礼等 25、《孙膑下山》,豫东折子戏,现有资料:洪先礼 26、《大登殿》励志戏曲,只要努力叫花子也能当皇帝,呵呵。现有资料:洪先礼、谢庆军 27、《五台山》,失败军人的下场。现有资料:张枝茂 28、《姜子牙钓鱼》,现有资料:朱新华、朱兴明、赵辉、张三 29、《千秋灯》,也叫《马天官打朝》,现有资料:张枝茂 30、《骂阎》,现有资料:谢庆军
豫剧生角行当浅议 豫剧生角行当浅议 传统豫剧行当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八角,二是里门头。外八角主要包括生角行当大红脸、二红脸(也叫马上红脸)、边生(二补生)、小生和花脸行当的黑头(专指以包公为主的角色)、大花脸(相当于京剧的铜锤花脸,包括白脸)、二花脸(相当于京剧的架子花脸)、三花脸(丑)等。所有的旦角行当统称为里门头。 下面我着重讲讲生角行当,大红脸原来专指关羽角色,后来逐渐延伸到在剧中男一号须生人物大都是大红脸扮演,如《刘公案》中的刘墉,《辕门斩子》中的杨景,《反徐州》中的徐达,《两狼山》中的杨业,《哭头》里的赵匡胤等这是从角色角度来说的;从声腔上说在豫东大红脸泛指以大本嗓和大夹本嗓演唱的须生演员。二红脸主要包含马上红脸,主要是指以武功、做工为主的男二号须生演员,我认为可以扩展为所有的男二号须生演员,包括唱功演员。如《七郎八虎闯幽州》中的杨大郎,《反徐州》中的康茂才、侯百卿等,《辕门斩子》中的八贤王等。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点,大红脸和二红脸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具有很强的相对性,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比如唐玉成先生如果和杨启超、朱勤堂虽同为大红脸,如果同台演出《反徐州》,唐玉成先生当之无愧扮演徐达角色,朱杨只能屈居二红脸扮演康茂才、侯百卿,如果一个剧团本就没有大红脸也只能由二红脸扮演大红脸角色。所以说,传统班社都要分出头套、二套演员。边生也叫二补生,相当于京剧、昆曲里的“末”,主要饰演家院、员外、官员等老年男生演员,如《十二寡妇征西》里的杨洪,《秦雪梅》里的秦国正,《穆桂英挂帅》中的寇准等,《包青天》里的王延龄,这些角色唱词很少,主要以表演、念白为主,由于这类行当所占戏份较少,单独划分一个行当有些不太合理,建议取消,可以新增老生行当,这样既包含衰派老生,又包括边生。例如《清风亭》里的张元秀,《卖苗郎》的。小生分为文武小生和娃娃生,文小生主要包括官生《五凤岭》里的李怀玉等,儒生《秋江》里的潘毕正,穷生《吕蒙正要饭》里的吕蒙正。武生如《辕门射戟》里的吕布,《黄鹤楼》里的周瑜,《探井》里的吴子胥等,娃娃生如《三哭殿》里的秦英,《白莲花》中的白莲童子等。现在的生角行当可以划分为:大红脸,二红脸,老生,小生。 豫东红脸或者豫东红脸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等同豫东唐门,涵盖大红脸、二红脸两个行当。也是目前从继承上较为完善的一个流派,唱腔丰富,有大本嗓(唐玉成、李克让、刘忠河、刘新民、汪振堂等),夹本嗓(杨启超、潘玉成、陈传明、谢庆军、洪先礼、索文化、景福仓、赵辉、朱坤芳等)二本嗓(刘玉龙、张家训等),前本嗓后假嗓(朱勤堂、张枝茂、黄友良、鲁家胜等),但是无论嗓音条件如何,其行腔归韵无不遵循唐门风格,这一点在任何流派都是绝无仅有的,那个流派也没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唱腔。
豫剧《刘公案》中“赵乾隆”唱词原因分析 豫剧《刘公案》中“赵乾隆”唱词原因分析 豫剧《刘公案》中多次唱道“投保康熙、二保雍正、三保我主赵乾隆”一句,大部分人认为唱错了,应为“号乾隆”或者“叫乾隆”等,不一而足。然笔者经过研究发现,不仅仅是豫剧,坠子、大鼓等曲艺也有“赵乾隆”的说法。 经过翻阅资料,这个事和北宋那个倒霉的皇帝有关系。北宋末年,金兵入寇汴京,掠去徽钦二帝并宗室略计3000余人,后渐在北方繁衍生息。故《黑龙江志稿·氏族》载,“觉罗者,传为宋徽、钦之后”。这里有个疑问,为何赵氏宗室会选择“觉罗”作为自己的姓氏呢?这源于徽宗皇帝的发明创造,徽、钦二帝被虏到北国后,囚于地穴之中,坐井观天,度日如年。他们四周布满了密探,一言一行受到严密监视,君臣不敢直接用汉语对话。徽宗虽治国无能,却是文坛大家,语言知识丰富,诗词歌赋造诣颇高。久之,徽宗独创一种隐语与钦宗及宗室成员交谈,通报信息,金人及手下汉奸翻译皆不懂此语言,故被后人称之为“徽宗”语。   当年,南宋派使臣去金国觐见徽宗之时,由于关押人员在场,徽宗不得不以此种语言加手势,表达他在北国度日如年、希望能尽早救他回国的愿望。相传,南宋使臣在跪见他之时,徽宗眼含泪水,说了一句“寨艮代顾热制热主涅连,流李卖根夜尥借六寨艮”。使臣不懂其意,徽宗“用手指自己,再指天摇头,然后指使臣,指南方”。使臣会其意,将徽宗说的20个字音反复研究,译成:“朕度日如年,你们要救朕。” 清朝皇族的皇姓“爱新觉罗”,据考证就与“徽宗语”有关。“爱新”(阿什),女真语意为“金”;“觉罗”,是徽宗语“赵”字的反切还原。徽钦二帝及其从亡的宗室大臣等后裔,基本上都转化为赫哲族(黑斤~徽钦族),也有的融合于斡朵怜、胡里改两万户部落中,南迁辗转落脚地方(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后称董鄂部。但他们都以“觉罗”~赵为姓。又因其为中原贵姓,故女真人中也有随之姓觉罗~赵者。后又因诸觉罗氏的居地或处境不同,乃演化为:伊尔根觉罗、阿颜觉罗、舒舒觉罗、格伦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扈伦(呼伦)觉罗、嘉木瑚觉罗、阿哈觉罗、伊拉拉觉罗、察拉觉罗等等。诸觉罗的前两或三个字是地名或身份,后两个字是姓,即嘎山与哈拉。这些觉罗~赵姓都是在“爱新觉罗”之前就有的。清后期至民国初,大量觉罗氏都选择了“赵”作为自己的汉姓。综上所述,“赵乾隆”就和“朱洪武”一样,民间俗称而已。
商丘目连戏全场(值得一看) 目连戏是发源于河南而又长期绝于河南的古老剧种,南宋以来,广泛流行南国诸省。 目连戏集 戏曲、 舞蹈、 杂技、 武术于一身,有锯解、磨研、吞火、喷烟、开膛、破肚带彩特技和盘叉、滚叉、金钩挂玉瓶、玩水蛇、挖四门等 舞蹈动作,及金刚拳、武松采花拳、五龙出动拳诸多 拳路, 服装、 道具、 化装、 表演均有独特之处。由于深藏民间,至今仍保留粗犷、原始的本来面目, 唱腔初为 花鼓调,明末 大平调兴起后,因其动作大,架子大,真刀真枪,雄浑豪放,适宜目连戏的武打表演,故自清代改为大平调。既可登台演出,又可扎扬表演,游街时鼓乐齐鸣,三眼枪助阵以壮行色。 目连戏的 演出有“两头红”的说法,就是从 太阳落山开始演,一直演到第二天的 日出。它一共有100出戏,主要有“目连娘出嫁”“和尚下山”“挑经挑母”等。如果连续演出可以演七天七夜。目连戏演出中将“唱、做、念、打”融为一体,穿插以 筋斗、 跳索、 蹬坛等杂技表演,在戏曲表演艺术上独树一帜,对其他剧种产生较大影响。目连戏的演出场所也与其他戏种有很大不同。“目连戏”并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整个 山村都可以是表演的 舞台。从这一点来看,目连戏更像一种 祭祀活动。 在邓同德先生的导演下,豫剧的《目连救母》得以重见天日。 第一部a
《白鹿原》里的老腔 前段时间,我去郑州出了趟公差,工作完成后闲暇之余,正赶上电影《白鹿原》首映。这部电影的出炉据说也是颇具周折,筹措了好几年,闲置了好几年,好不容易出来了,被删减的也不成样子了。心中还有些好奇,想这部电影和我二十年前看过的小说的印证一下。 电影终于看完了,留下印象的除了田小娥的白肉,就剩下一段震撼人心的华阴老腔。我始终记得我看这段戏的画面和感受,一群油泥满脸的麦客端着脸盆样的粗瓷大腕,呼呼啦啦吃的油泼面,饭饱的人们已经掂起了家伙,板凳、方砖(我知道是方木,我老是感觉像板砖)、锣鼓、丝弦,领头的大喝一声,算是开始了,强烈激越的伴奏声、呐喊声直灌入我的耳朵里,心头为之一振,一扫先前的颓废的情绪,热血膨胀起来,恨不得跑进去和他们一起呐喊,再看电影画面已经分不清哪是演员,那是观众了,锣鼓声、丝弦声、拍砸声、呐喊声融合在一起如同千军万马奔驰而来。我更深层次的体会到了陕西黄土高原文化内涵和底蕴,我终于明白一个道理,原来一个地域的文化可以用声音来表达的如此直接。 我们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原文化的核心。我们应该用什么声音来表达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特点是什么?目前那些主流戏曲能否代表河南文化的特点?我希望我们一起思考这三个问题。 唐门鼓手 2012、10、9
李准三句话说哭常香玉 “三句话叫人落泪”,这是作家李准的绝招。他常说:“没有几个绝招,难得当个作家!我的看家本事是:三句话叫人落泪,三分钟进戏,把读者的心放在手里揉,叫他噙着眼泪还得笑!”可有人不信。 在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舞台生涯50周年庆祝会”上,电影艺术家谢添一把拉住李准说:“老李,我想当众试试你!你说三句话,让常香玉哭一场,我才服你!” 李准皱皱眉,摊摊手,为难地对常香玉说:“香玉,你看看老谢,今天是你的大喜日子,他偏要让你哭,这不是难为人吗?”常香玉笑着说:“你今天能让我哭,算你真本事!” 李准略一思索,说道:“香玉,咱们能有今天可不容易啊,说起来,你还是我的救命恩人呢!我10岁那年,跟着逃荒的139难民群到了西安,眼看就要饿死了。忽然有人喊道:‘大唱家常香玉放饭了,河南人都去吃吧!’哗--人们一下子都涌去了!我捧着粥,泪往心里流。心想,日后见到这位救命恩人,我得给她磕个头!可谁会想到,文化大**中,你被押在大卡车上游街,坐飞机。我站在一边,心里又在流泪,我真想喊一句:让我替替她吧,她是俺的救命恩人哪……” “老李,你……别说了!”常香玉猛然打断了李准的话,捂住脸,转还身,满眼泪水滚了下来,已泣不成声了。整个大厅里没有一点声息,人们都沉浸在李准的故事之中,连同那个“史无前例”的令人刻骨铭心的岁月。就连谢添也轻轻地吸了吸鼻子,忘了事先与李准说的那些话了。
商丘两个县一个出黑头,一个出红脸 宁陵县出了两派黑头:李斯忠,号称黑脸王;吴心平,号称“活包公”。 虞城县:唐门,门下徒子徒孙多是虞城人如朱勤堂、刘玉龙、刘新民、张万云、杨东来、李克让、汪振堂、谢庆军、朱坤芳、景福仓。天下红脸出虞县,均是唐门一脉传。 我分析原因有下几点: 第一、商丘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最原始的“葛天氏之乐”就在商丘市宁陵县,商丘地处黄河下游区,黄河多次决口造就了商丘人的轻财重义、热情好客、心胸宽阔的性格特点;路见不平,无可奈何,使得红脸黑头剧目中多有刚正不阿的戏曲形象,而且往往比较烈,动不动就是打朝、斩皇亲故事情节,有人把它比作是“成人的童话”,也算是“歌以咏志”,很是赞同。流行于商丘的曲艺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东路坠子,大鼓,夏邑琴书,永城大铙,柳琴,四平调,梆子戏等。 第二、商丘人说话爱大嗓门,爱搞理。对事不对人,就是弄个脸红脖子粗,也要把事情搞明白,酒场上更是喝五幺六,猜拳行令,一场酒喝下去,人没事,嗓子哑了。 第三,市场的需要。商丘人爱历史,辨忠奸,喜欢威风凛凛的袍带戏,在商丘几乎找不到流行的“三小戏”,黑头红脸自从有了梆子戏始终是台柱子,没有好黑头红脸的班子,在商丘就是吃不开。
这个人把沙河调论证到安徽去了 唱响沙河两岸的淮北梆子——追溯界首沙河调形成发展 颍州晚报社 张殿兵/文 一 界首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戏曲活动源远流长。界首演出团体经历了从“玩会班”到“家班”、“小窝班”再到戏班直至国有剧团的漫长历程,演出场所经历了从地摊到高台、庙台,进戏园直至现代化群众舞台剧院的发展,其演变轨迹在界首依稀可循。 界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是淮北梆子,在界首约有200多年的历史。淮北梆子的前身是沙河调,沙河调“三杰”就在界首演出成名。近一个世纪以来,沙河南北逢集赶会,人们听的是梆子戏,田间地头,人们自娱自乐,不自觉地喊几句梆子腔。梆子戏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淮北梆子原名“沙河调”,又称“高梆”、“土梆子”、“沙河梆子”,20世纪50年代后期定名为“淮北梆剧”,是界首流传的主要剧种之一。 4月28日我前往界首,在界首市文化局长魏灿安排下,我访谈了淮北梆子老艺人朱明章及界首梆剧团团长赵志来。 沙河调的历史起源 沙河调是流行在安徽淮北沙河两岸阜阳等地的一个地方剧种,称谓较多,但多称淮北梆子。据老艺人回忆,沙河调在清康熙年间就已在淮北流行,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沙河调的历史渊源,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源于界首;二是认为源于河南梆子(也称河南豫剧)。我们先不下定义,不妨先从各种戏曲史料的记载中来认识一二。 认为沙河调源于河南梆子的资料有《界首戏曲史料》、《阜阳地区群众文化志》。 据《界首戏曲史料》载:“界首流行沙河调,距今至少已有150年的历史。对其起源,说法有二:其一认为源于河南,系由河南梆子沿沙河流域传入我省淮北地区,受当地语言、风俗、曲艺等影响而成。其二认为源于当地,系当地民间小调受其他戏曲曲艺影响演变而成。从现有资料看来,无论早期沙河调的声腔、板式、曲牌、锣鼓经,还是早期沙河派的表演方式、伴奏乐器、上演剧目诸方面,都与早期河南梆子极其接近,况沙河调又谓之豫剧四大流派之一(豫东、豫西、祥符、沙河),故第一种说法较为可信。” 据《阜阳地区群众文化志•梆剧》载:“阜阳地区的梆子戏属河南梆子的一个流派——沙河调。晚清时期流行于以周口为中心,上至漯河下至界首、太和、阜阳这段沿沙河两岸的地区故称沙河调。后来发展到淮北广大地区流行。” 然而,对于沙河调源于河南梆子而持不同见解的史料则有《阜阳地区文化志》、《中国戏曲文化》、《江淮戏曲谱》、《阜阳地区志》等史书。 据《阜阳地区文化志•淮北梆子》记载:“淮北梆子,是我区(以前称阜阳地区)地方戏曲剧种。本称‘梆子剧’,群众叫‘高梆’、‘土梆’。其源为秦腔传入阜阳地区,吸收当地流行的坠子翁、灶王戏及民歌小调,经过艺人长期的革新创造,又受到淮北地区乡音土调的影响,逐渐衍化成具有淮北地方特色的沙河调梆子剧种。” 据省文化厅编著的《江淮戏曲谱》一书载:“沙河调,又叫沙河梆子。流行于安徽的西北部沙河两岸。它的唱腔和表演艺术都比较粗犷,通称‘土梆子’或‘高梆’。沙河调的起源、发展和形成,无文字可考。据有关资料和老艺人们回忆:远在清乾隆年间,秦腔南流,影响到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在沙河一带的人民也学会唱秦腔,由于方言不同,有所变化。当时,政府对民间戏曲下令禁演。很多班社,散隐农村,偷偷传唱。沙河一带农村,又吸收了‘坠子嗡’、‘灶王戏’及书鼓艺人的演唱,及沙河一带的号子声、叫卖声等,形成了具有沙河一带特色的地方戏曲,人称‘高腔梆子’。清代中期,它已成为比较完整的剧种了,但累遭封建统治者以‘诲淫诲盗,蛊惑人心’为罪名的禁演。有时被逼得只好用‘蒙脸班’演出。就是用布围起来,吹打弹唱者都在布围子内,用木偶代替演员唱戏。当时的‘猴头戏’(‘大头吼’子,又叫‘玩会班’),唱的都是沙河梆子,这样沙河调才得以保存下来。鸦片战争后,‘沙河调’曾有短期繁荣。当时,群众称沙河梆子为‘大戏’。随着捻军兴起,又广泛的在淮北各地城镇流行。”
《豫东唐门常演剧目汇编》(二) 16、《哭头》,唱功擅长戏,表演重点:赵匡胤的矛盾心理:死了同甘共苦的手足兄弟的悲哀和唯恐被人夺取天下除之后快之心理。现有资料:洪先礼、朱坤芳、谢庆军。 17、《崇祯吊死煤山》也叫《铁冠图》,是我最喜欢的剧目之一,所演内容接近历史面目,悲怆感人(也许我骨子里比较同情崇祯)。现有资料:谢庆军、黄友良 18、《让成都》,这是我认为的“豫东二反戏”之一,一向被认为蜀汉正朔的刘备和自比管乐的诸葛亮被骂的狗血喷头,我的印象中,好像只有诸葛亮骂人,还真没见过别人骂他,舌战群儒、骂死王朗,写死曹爽、羞辱司马懿,这些好像都是诸葛先生干的。我刘璋替你们报仇了!!!一笑。现有资料:于福礼、张枝茂、洪先礼等。 19、《文王跑破》,豫东骨子老戏,据说唐老先生曾在这个戏里唱了嘎调(尖子腔),现有资料:唐玉成、张枝茂等 20、《白玉杯》,唐先生和花脸王最拿手的剧目之一,现有资料:汪振堂、陈传明 21、《姚玉龙游四门》,豫东红脸谢客戏,现在仍为民间剧团所用,现有资料:谢庆军 22、《借头》,常演折子戏,我很喜欢高行周这个老头,五龙二虎擒彦章中二虎之一,另一虎是杨继业他爹。高保童(行周)原来是一个漂亮的小伙,后来不知为何成花脸了?现有资料:杨启超、朱坤芳等。 23、《烧柴王》,现有资料:朱坤芳、索文化、付青松 24、《八贤王说媒》,别的流派八王大都以小生应工,豫东调却以红脸应工。现有资料:于福礼、洪先礼等 25、《孙膑下山》,豫东折子戏,现有资料:洪先礼 26、《大登殿》励志戏曲,只要努力叫花子也能当皇帝,呵呵。现有资料:洪先礼、谢庆军 27、《五台山》,失败军人的下场。现有资料:张枝茂 28、《姜子牙钓鱼》,现有资料:朱新华、朱兴明、赵辉、张三 29、《千秋灯》,也叫《马天官打朝》,现有资料:张枝茂 30、《骂阎》,现有资料:谢庆军
豫剧《刘公案》中“赵乾隆”唱词原因分析 豫剧《刘公案》中多次唱道“投保康熙、二保雍正、三保我主赵乾隆”一句,大部分人认为唱错了,应为“号乾隆”或者“叫乾隆”等,不一而足。然笔者经过研究发现,不仅仅是豫剧,坠子、大鼓等曲艺也有“赵乾隆”的说法。 经过翻阅资料,这个事和北宋那个倒霉的皇帝有关系。北宋末年,金兵入寇汴京,掠去徽钦二帝并宗室略计3000余人,后渐在北方繁衍生息。故《黑龙江志稿•氏族》载,“觉罗者,传为宋徽、钦之后”。这里有个疑问,为何赵氏宗室会选择“觉罗”作为自己的姓氏呢?这源于徽宗皇帝的发明创造,徽、钦二帝被虏到北国后,囚于地穴之中,坐井观天,度日如年。他们四周布满了密探,一言一行受到严密监视,君臣不敢直接用汉语对话。徽宗虽治国无能,却是文坛大家,语言知识丰富,诗词歌赋造诣颇高。久之,徽宗独创一种隐语与钦宗及宗室成员交谈,通报信息,金人及手下汉奸翻译皆不懂此语言,故被后人称之为“徽宗”语。 当年,南宋派使臣去金国觐见徽宗之时,由于关押人员在场,徽宗不得不以此种语言加手势,表达他在北国度日如年、希望能尽早救他回国的愿望。相传,南宋使臣在跪见他之时,徽宗眼含泪水,说了一句“寨艮代顾热制热主涅连,流李卖根夜尥借六寨艮”。使臣不懂其意,徽宗“用手指自己,再指天摇头,然后指使臣,指南方”。使臣会其意,将徽宗说的20个字音反复研究,译成:“朕度日如年,你们要救朕。” 清朝皇族的皇姓“爱新觉罗”,据考证就与“徽宗语”有关。“爱新”(阿什),女真语意为“金”;“觉罗”,是徽宗语“赵”字的反切还原。 徽钦二帝及其从亡的宗室大臣等后裔,基本上都转化为赫哲族(黑斤~徽钦族),也有的融合于斡朵怜、胡里改两万户部落中,南迁辗转落脚地方(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后称董鄂部。但他们都以“觉罗”~赵为姓。又因其为中原贵姓,故女真人中也有随之姓觉罗~赵者。后又因诸觉罗氏的居地或处境不同,乃演化为:伊尔根觉罗、阿颜觉罗、舒舒觉罗、格伦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扈伦(呼伦)觉罗、嘉木瑚觉罗、阿哈觉罗、伊拉拉觉罗、察拉觉罗等等。诸觉罗的前两或三个字是地名或身份,后两个字是姓,即嘎山与哈拉。这些觉罗~赵姓都是在“爱新觉罗”之前就有的。清后期至民国初,大量觉罗氏都选择了“赵”作为自己的汉姓。 综上所述,“赵乾隆”就和“朱洪武”一样,民间俗称而已。
(转贴)裴艳玲:你非让我说,我就骂娘! 裴艳玲:你非让我说,我就骂娘! 时间: 2012年3月27日—29日 地点: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活动:“深圳戏剧周·戏聚星期六”沙龙 主持人:许石林 引子——上海曾盛情邀请裴艳玲到上海观看新编京剧《梅兰芳》,座位在5排1号。从一开始,裴就生气,欲离场。第三场幕间有个安静的片段,裴突然站起身,背手昂立,全场为之肃静。裴大声骂道:“***!”声震全场,扬长而去。 裴艳玲说:这不是个讲理的年月,我不愿意说话。我觉得好,就参与,觉得不好就不参与。你非让我说,我就骂娘。骂你了!怎么了?你不让我来,正好儿,我去遛狗。 裴艳玲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是左道旁门,入不得!演两三百场怎么了?能说明什么问题?什么也没有!你说他这个好,如果你家有人学戏,你愿意用他这个版本开蒙,还是愿意用梅兰芳的开蒙?道理很简单嘛。 裴艳玲说:《红灯记》“**传似狼嗥我迈步出监”好不好?好!可是你学戏开蒙,不也得“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吗?你能拿《红灯记》开蒙?武生戏你怎么不用郭建光开蒙? 裴艳玲说:学戏,做什么事情,你别弄那么多口号,不就是学个戏嘛!你没别的路子可走,就得横平竖直一点一点地来。没什么捷径可走。戏曲学院请我你来讲给我们研究生班课嘛。我不讲!我讲什么呀?我讲的你们愿意听吗?你们会个十几二十分钟的戏,唱一下,得个奖就完了嘛。 裴艳玲说:现在都死掐,一个人得着机会别人就没活路。过去哪儿这事儿?过去厉慧良跟张某某(笔者忘记)同一个班,比如说你给厉慧良一千,人家张某某也是大武生,你给他一千他不要,人家自己主动要八百。为什么?厉慧良嗓子好啊!你说这样能有矛盾吗?没有!这就是心里有良心。干什么心里都得有良心。 裴艳玲说:我不指望政府能扶持戏曲,人家慈禧老佛爷在的时候,不管;国民政府那时候,也不管;日本人在的时候,也不管,戏不是好好的吗?你管,你还抓得挺紧挺具体,你有权,谁敢说你的不好?***倒是抓了戏了,狠狠地抓了十年,全国人民都跟着唱,结果把戏拦腰唱死了。 裴艳玲说:我也不指望老板能救戏曲,老板出钱,他得按他的意思来,都霸道着呢。结果关公战秦琼不就出来了? 裴艳玲说:别跟我说戏曲会不会灭亡!这话有什么意思?你能说清楚?你说了有什么用?你先看戏再说。你不看戏拉倒。戏都不看就说什么振兴啊、灭亡啊,懂什么呀! 裴艳玲说:别跟我说新编戏,这几十年,包括我自己的新戏在内,,没一个是戏!我演《响九霄》那是我示威——你们不是说我裴艳玲只会演老戏不演新戏吗?我就演个给你看看。你给我“梅花奖”我还不要!领导说你不得奖我没政绩,行!那咱讲哥们义气,就给你得个“梅花奖”。可是我自己明白,那不是戏! 裴艳玲说:你们不是没钱不排戏吗?一出戏不是几百上千万地花吗?我就不花钱也能排戏,我的《响九霄》,总共花了不到50万!现在我还更简单了,我的道具布景打个包就走。谁说排新戏一定要多花钱? 裴艳玲说:什么强强联合?我就不强,我也不要别人的强跟我联合,我就是我们团自己的演员,不够加上票友,我照样把戏演得比你们好! 裴艳玲说:昨天还一个不知道干什么的,今天提拔当了管文艺的小科长,他突然全懂了,到了剧团指手画脚:这这这都得那么那么来。你懂什么呀?可是,没办法,一当官,什么都懂了,脾气也长。 裴艳玲说:一个演员,你最不应该忘记的是你的开蒙师傅。你拜名家为师,现在名家根本就不教,学生也不学,就是沾个名儿。 裴艳玲说:小许,你要是有时间,统计一下,截至现在得梅花奖的演员,看是雄的多还是雌的多?一统计你就明白了。 裴艳玲说:我师父解放前被阎锡山的马弁打瞎了一只眼睛,他沿铁路要饭到南京告状,胸前挂块牌子,上面写着俩字:冤枉。解放后,他老伴自己织小土布被当投机倒把,红卫兵知道他性格刚烈,故意游斗他不游斗我师娘。结果我师傅回到家,自己用裤腰带把自己活活勒死了。这人,这种性格,他的戏能不好吗?
感怀豫东红脸(第一部分:豫东红脸的大写意) 豫东红脸的大写意 唐玉成先生善演剧目不下百部,《反徐州》就是其中之一,老先生在剧中饰演徐达。徐达作为戏曲人物和历史人物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在此单从戏曲人物讨论一下,徐达是个读书人,有着“兼济天下、报效朝廷、忠君为民、惩处顽恶”抱负和理想,他一方面维护朝廷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想为民伸冤、惩处欺压善良。这一点不可小觑,这是整个剧情的矛盾点,也是矛盾爆发后的高潮点。后来考中进士,据说他的座师还是脱脱,经过六部见习,在徐州任知州。 老先生首出场是《大堂口》一折,这时的老先生可以说是悠闲的,甚至是懒散的。记得徐德先老师曾经说过,他们虞城县豫剧团打着“豫东红脸王”招牌去菏泽演出,招牌一挂,票即售罄,大家都想看看豫剧的红脸王和山东梆子的大窦谁高谁低。唐老先生出场《大堂口》,c调慢板,姿态很悠闲,结果菏泽的戏迷不过口,纷纷要求退票,团长导演急得满头大汗,逐个做安抚工作,“演完后,恁要是不满意我们一定退票”;老先生依然是慢条斯理、一板一眼的演唱,一点也不着急,也许他根本不知道下面为何骚动原因吧,下场后还问团长,这菏泽的观众乱嚷嚷啥呢(不知道老先生是真不清楚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一笑)?下面紧接着三告状,剧情逐渐加紧,观众情绪稍定,紧挨老先生出场一句d调“忽听的西门外大炮响就、大炮响就,想必是完颜龙他、他攻打徐州”,大气磅礴、畅快淋漓,台上拖腔未停,下面掌声如雷,一个老戏迷感叹说“就这一句戏票值了,不愧是豫剧的红脸王” ,紧接着剜眼旦上场扯着老先生的后摆,“青天大老爷你要为俺报仇”,老先生仰天长叹、袍袖无力下垂,面带晦纹,脸色灰暗“民夫人啊,你睁眼看这天到了什么时候,这天不收、地不留,你你还报的什么冤仇”,这把徐达的忠君、爱民这个不能统一矛盾思想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展现的淋漓尽致。接下来“夸将”一折,花母把串龙珠挂到徐达脖项,这就坚定了徐达造反的决心,老先生这时的唱腔是欢快的,表演是幽默的“康茂才手持大刀一口,他恰赛关云长夜读春秋”,老先生一手托须,一手虚端书;“郭广卿手持钢鞭一把,他恰赛张翼德独站桥头”,老先生双手扯髭,双腿微交叉,好像一个俏皮的净角。同时也反映出徐达坚定站在了百姓的一边,并抒发了必胜的信念,同时也揭示了元朝末年官(家)逼官反、官(家)逼民反的社会现象。 唐老先生演戏如同绘画,先是悠闲几笔,潦潦草草,惜墨如金,接着曲径通幽,云山不知处,忽然层峦叠嶂、浓墨重彩,泼墨如血,露出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豫东红脸大写意,这就是豫东唐门的大内涵。这个精神正在被无数豫东红脸传承着。 唐门鼓手于归德壬辰年正月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