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0PMtX5 125852031
关注数: 87 粉丝数: 331 发帖数: 2,013 关注贴吧数: 20
细说秦可卿和宝玉的关系 第五回回前诗和批语:“春困葳蕤拥绣衾,恍随仙子别红尘,问谁换入华胥境?千古风流造孽人。万种豪华原是幻,何尝造孽,何是风流?曲终人散有谁留,为甚营求?只爱蝇头!一番遭遇几多愁,点水根由,泉涌难酬!” 仔细玩味这段话,谁是造孽人?当然是宝玉了。曲终人散有谁留?到底有谁留下来了?警幻 警幻妹子,其实就是秦可卿。 为甚营求? 就是 我贾宝玉还有什么可以在追求的。只爱蝇头,给我个秦可卿就已经够够的了。 点水根由,泉涌难酬! 秦可卿对我贾宝玉有恩啊,我怎么能够报答他。 在见警幻仙姑前,有段类似《洛神赋》的赋, 给了警幻仙姑。词藻之华丽,描写警幻仙姑之美 ,就是发自肺腑的,没有“爱”是写不出的。 往后再看,贾宝玉去开三个大橱,既然一橱12个人,三橱也就是36人。情榜不情榜的就不用去考虑了,去纠结那看不到的没有用。 “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秋悲司” 仔细玩味这六个司,就是从早到晚的,一时一刻的去感,去悲,去痴。你说这感情是何等的感情! “薄命司”两边对联写的是: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你看,这里还是“春恨,秋悲”。 “只留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鬟为伴。” 这几个丫鬟没有正式出场,但却虚陪的出现在宝玉旁边,不能泛泛看过,此时他们还都不是人。袭人就是批语中的“引梦香”,媚人就是“秦可卿”,媚人在后文中没有再出现,就是因为秦可卿也已经死了。晴雯就是情文,就是“红楼梦”。晴雯死,基本就是红楼梦终,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就是最后的悼词。麝月就是影射什么什么。 再往后看,宝玉便伸手先将“又副册”橱开了,拿出一本册来,揭开一看,只见这首页上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后有几行字迹,写的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满纸乌云浊雾”,“满纸荒唐言”,满纸就是“红楼梦”,“乌云浊雾”就是“假语村言”的写法。 所以“晴雯”==“情文” 是绝对的事实。 再看秦可卿的判词。   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秦可卿,本身就有谐音“秦”=“情”,判词中还这么多“情”,你说这是何等的“感情”。 “主淫”?=“主人”,这个我们先存疑。但是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的是,“秦可卿”绝对是正面人物,因为贾宝玉就是正面人物,文中大量用的是“贬中褒”,秦可卿也是“贬中褒”,脂批中说“褒中贬”才是真正的“假语村言”,秦可卿死,贾宝玉吐血了,这又是何等的“情”。 第五回,紧接着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也正是印证了“点水根由,泉涌难酬”,“刘姥姥=贾宝玉”。看文章看的死,你说一个老妇人怎么会是个大小伙呢?那你就看呆了。 说了这么多,就是说整个红楼梦的基调 就是一篇“假语村言的情文”,这个“情文”是写给“秦可卿”的。
周老先生一路走好 周汝昌先生于今天凌晨两点去世。 记得昨天还在看周先生的“红楼梦中情”的讲座。虽然老人家上了年纪,语言有些繁,但你能感受到老人家的治学的严谨。希望年轻人能沾染点文化气息。同时老人家语重心长的讲“情”,尤其提出了红楼梦中最常用的反笔写法。“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看了这个说,受不了这个,快出去。这是一种反笔。 其实对于老先生的突然离去,也有心理准备,老先生不设灵堂,平静的去了。和红楼梦中贾宝玉对逝者的看法也是一致的。贾宝玉开始还是不能接受姐妹们都离他而去,或嫁,或卖,或死。到后来也渐渐的明白了。在“假凤泣虚凰”一回中讲,到了死者的祭日,为他设个炉,里面点上香,心中哀悼,默念就够了。这段话在老先生的讲座中也提到过。可见老先生是多么明理,懂情。 老先生在新证中写到自己查资料,去北大图书馆去查资料的事情。当时由于查的资料涉及曹雪芹本人的家事,可以说资料很偏,但当他看到上面有胡适先生的名字,也就是胡适先生查过那资料,他马上就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这是治学路上的一种灵感,可以想象当时他的心情。虽然老人家上了年纪,对于灵感上的东西,精力上也达不到。但老人家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老先生最得意的考证就是“脂砚斋的原型是史湘云”。虽然现在红学界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我们能感受的到老先生的“悟性”,这就是老先生所说考证这个东西不单单是写出的,更多的是体会出的。有时候灵感和悟性更重要,看见的是一方面,感受到的是另一方面。 老先生去了,平静的去了,愿老先生在天堂保佑我们这些“梦中人”。
关于石头,贾宝玉,神瑛侍者的关系 对于这点,我现在完全赞同红学泰斗的看法了。 贾宝玉是具有石头的性格的,其中第五回里有“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有的朋友就说了,你说的不对,贾宝玉明明就是神瑛侍者,要不他怎么能念木石前盟呢? 还有的朋友说,第三回“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这不就是两个人认识的证据吗? 大家看好了,黛玉是看到了贾宝玉的貌似神瑛侍者而感到惊,而贾宝玉呢,他自己说了实话,“虽未曾见过他”。 那么第五回何来贾宝玉的感叹“木石前盟”呢? 大家注意,木石前盟是和尚和道士的对话中引出的,此时的贾宝玉还是刚刚被他们由石头变成美玉带在袖子里的,而和尚和道士的浇水,还泪故事的对话一个是念给甄士隐听的,另一个就是念给石头听的,当时虽然并没有写石头的心里活动,大家也可想而知,石头听二仙讲红尘中的事,贾宝玉听刘姥姥讲的抽柴的事,而绛珠草还泪神瑛侍者的事绝对比上面两个事更好听,更能吸引他。 石头投胎成贾宝玉后就把自己当做神瑛侍者一样,以为自己就是和绛珠草有过那段浇水还泪的主人公了。这是他为什么想摔玉,在梦境中说自己空有皮囊的原因了。 作者从开始就塑造了一个天分中一段痴情的石头,而石头并不是正宗的神瑛侍者,这种自卑心理从一开始就被作者牢牢把握着,这种褒忠贬,贬中褒不停的交换着,矛盾着,不停的充斥着读者神经。。
漫谈脂砚斋 开坛不说脂砚斋,读遍原文也枉然。 脂砚斋的批语是必须要读的。而今细读红楼甲戌本到第八回,有必要进行一下总结。 而到此为止,脂砚斋没有说错过一句话,同时他还揭示了很多原文没有的内容。 脂批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似乎很无趣,但却是很有必要要探究一番。读到此时,我也来说说脂批的用处。 1.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如果红楼梦原文是原著,那么脂砚斋批本就是剧本。使人如见如闻,身临其境。比如说,焦大骂人一段,脂批点出 “是谁谁谁”后面又点出“来了”。把那种惊心肉跳的场面活现。 2.加强人物心理,神态,仿佛是作品画面中人物的蛔虫,比如说宝钗让莺儿去倒茶,用了个“也”字,你也发呆,本身自己发呆,莺儿看的有意思,宝钗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宝玉的喜爱之情。 3.交代文章的创作手法,偷渡金针,草蛇灰现,千里伏线,忙中更忙,穷富交错,褒中贬,贬中褒等等。这个对应文中批语处去看。 4.对人物进行正确的理解和拿捏,脂砚斋没有贬低过颦儿或者是宝钗,对这二人脂砚斋是同等的喜欢,对宝钗肖像描写一段,有批语说“一句骂死天下脂妖粉怪”,再说颦儿,脂砚斋总是说“实不知她心中有何丘壑”然后说“余不知何为心,何为口、齿、舌”,最后在黛玉为宝玉好,说李嬷嬷时,脂批又说“这才是颦儿真意,余前批不谬”,这就是说颦儿虽然口齿伶俐,不饶人,但心是很好很好的。最后有批语说“足见其(这里指颦儿)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水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能说脂批左钗而右黛吗?当然他对于其他人的评价也是正确的。 脂砚斋有从富到贫的变故,故而流泪,“不是情人不泪留”是也。而他从中揭示的内容是除了深知作者创作底里的人所不能批得出的。
红楼十二官和琪官 先说琪官,本名蒋玉菡,是带“官”的唯一男性。忠顺王 府 的戏子。影射“宝玉”。 第五十八回 “将十二个女孩子叫来面问,倒有一多半不愿意回家的:也有说父母虽有,他只以卖我们为事,这一去还被他卖了;也有父母已亡,或被叔伯兄弟所卖的;也有说无人可投的;也有说恋恩不舍的。所愿去者止四五人。王夫人听了,只得留下。将去者四五人皆令其干娘领回家去,单等他亲父母来领;将不愿去者分散在园中使唤。贾母便留下文官自使,将正旦芳官指与宝玉,将小旦蕊官送了宝钗,将小生藕官指与了黛玉,将大花面葵官送了湘云,将小花面豆官送了宝琴,将老外艾官送了探春,尤氏便讨了老旦茄官去。当下各得其所,就如倦鸟出笼,每日园中游戏。众人皆知他们不能针黹,不惯使用,皆不大责备。其中或有一二个知事的,愁将来无应时之技,亦将本技丢开,便学起针黹纺绩女工诸务。” 注意现在走的是“龄官,宝官,玉官,菂官”。。就在本回我们知道过了月余左右藕官烧纸钱,我们知道菂官死了。为了填补菂官这个位置,“蕊官”和藕官做了“夫妻”。 龄官是黛玉影,这里早在前面看戏时被湘云点出。 通过性格我们可以看出芳官为湘云影。 艾官为探春夫,为老外。暗示其远嫁。 老旦茄官就为“李纨”影。给了尤氏。 葵官演“大花脸”应也为湘云影。而不会是湘云娶了个“大花脸”。 藕官也为宝玉影,与了黛玉,菂官为黛玉影,照应其早死,蕊官与了宝钗自然是宝钗影。 以及藕官所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所以黛死钗嫁,又娶湘云。也是很有可能的。
脂批中的“三个蠢物”说明什么?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甲戌侧批:与阿凤之来相映而不相犯。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甲戌侧批:余为一乐。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甲戌侧批:文字不反,不见正文之妙,似此应从《国策》得来。(倒不见那蠢物甲戌侧批:这蠢物不是那蠢物,却有个极蠢之物相待。妙极!也罢了。) 这蠢物不是那蠢物,却有个极蠢之物相待。 第一个蠢物指宝玉,第二个蠢物指顽石,第三个蠢物指黛玉。 这里说宝玉和顽石是分开的,并且解释说石头不是宝玉。根据蔡义江的说法,宝玉是神瑛侍者,而顽石幻化的美玉就是宝玉落草而生带来的,而这个通灵宝玉就成了随行记者,来记录和宝玉有关的人和事。 程高本把石头和神瑛侍者以及贾宝玉三位一体的等同起来。 周汝昌说石头是贾宝玉,神瑛侍者是甄宝玉。 我们读者就要思考了,如果按照前面的 “这蠢物不是那蠢物,却有个极蠢之物相待。”能不能得出蔡义江的结论。显然证据是不足。 在第八回。 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甲戌双行夹批:试问石兄:此一托,比在青埂峰下猿啼虎啸之声何如?甲戌眉批:余代答曰:“遂心如意。”只见大如雀卵,甲戌侧批:体。灿若明霞,甲戌侧批:色。莹润如酥,甲戌侧批:质。五色花纹缠护。甲戌侧批:文。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甲戌侧批:注明。后人曾有诗嘲云: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甲戌侧批:二语可入道,故前引庄叟秘诀。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甲戌侧批: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得工。二语虽粗,本是真情,然此等诗只宜如此,为天下儿女一哭。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甲戌侧批:批得好。末二句似与题不切,然正是极贴切语。 这里面“幻来亲就臭(假)皮囊”,以及脂批说的“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 都是说明石头和这个 贾宝玉的人形 是思想是高度统一的。 诚如蔡义江所言,那么这个臭皮囊就是神瑛侍者了,这个说法估计没人同意的。我们知道石头和神瑛侍者是分开的,是两个物质,而他们的思想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蔡老的说法也是浅见。 假设甄宝玉如周老所说是神瑛侍者,那么石头能模仿相貌,但是能模仿性格吗?而真假宝玉的性格是相同的。所以周老的结论也是站不住的。 再说回来。“这蠢物不是那蠢物”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一个是幻象,一个是投胎的皮囊,两个是同一的石头。石头是“美玉(幻象)”,石头也是“贾宝玉(皮囊)” 而黛玉这个“极蠢之物”怎么讲呢?就是她没有找准神瑛侍者。 而神瑛侍者是谁? 薛 宝 钗。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