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网纹草 白网纹草
关注数: 19 粉丝数: 29 发帖数: 3,248 关注贴吧数: 16
╔= 宾 士 域 =╗《邮差总按两遍铃》:黑色文学和黑色电影的奠基之作   这部小说的故事原型来自于1927年发生的一桩谋杀亲夫案。   三十一岁,有着“斯堪的纳维亚式冰冷眼神”的金发美女露丝伙同她的情夫,紧身胸衣推销商贾德,用吊画绳勒死了自己的丈夫艾伯特,并企图骗取她之前瞒着丈夫替他买下的个人意外保险金。性爱与谋杀,媒体的连续炒作,加上《纽约每日新闻》上刊登的一张露丝坐电椅的大幅照片,使这个案件一时轰动全美。   凯恩小说开始部分的情节设置几乎跟真实案件如出一辙,只是将人物和事件变得更典型化和戏剧化:这次的情夫叫弗兰克,一个喜欢四处流浪,年轻英俊的小混混,小说以他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叙述;这次的冷美人不是金发而是黑发,她叫科拉,用弗兰克的话说,“除了身段外,她真的算不上什么绝色美人,可她神态忧郁,嘴唇向外撅得老高,我不由得想替她把外撅得嘴唇给捣进去”;科拉的丈夫尼克,一个“软绵绵,油腻腻,个头不高,头发又黑又卷”,没事喜欢吊几嗓子的希腊人,经营着一家加油站、修车铺和小餐馆合为一体的路边小店。   通过制造一场假车祸,弗兰克和科拉谋杀了尼克。但与真实的案件不同,这次科拉没有坐上电椅。不仅如此,在同保险公司经过一番曲折惊心的较量之后,他们还获取了一笔巨额保险金。   但故事并没有结束,事实上,故事真正的高潮才刚刚开始:从此以后--跟童话里常用的句式正好相反--他们就过上了不幸福的生活。而且那种不幸是如此深切和令人绝望,你甚至会感觉到,他们比坐上电椅的露丝更惨。他们开始互相猜疑,互相伤害,互相折磨,直到最后“互相死亡”。 关键词: 黑色文学 黑色电影 外国文学 总点击:4206 总评论数:0 综合得分:52 推荐票:0 作者: [美]詹姆斯.M..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 24.00
╔= 宾 士 域 =╗《要求太多的餐馆》:一千年来日本最受欢迎的文学   一说到宫泽贤治,许多人都以为他是一名童话作家。其实在日本,宫泽贤治的地位远不止于儿童文学。他的许多作品,都远远超出了一般儿童文学的范畴。如他最出名的幻想名篇《银河铁道之夜》,主题及意象晦涩难懂,隐藏着太多的谜团,不要说一个孩子了,就是成人也不一定能够理解。   而宫泽贤治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在日本,毕生从事宫泽贤治研究的学者有几十人,不但出版了《宫泽贤治学词典》、《宫泽贤治词汇辞典》,还有上百种研究书。因为数字惊人,日本甚至出版了《宫泽贤治作品?研究图书资料目录》。据日本宫泽贤治学会的统计,至2002年上半年止,关于宫泽贤治的论文、论著的数量就达到了9374部。对于一位作家来说,这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其实说宫泽贤治的真正读者,还是大人。   日本《朝日新闻》曾经进行过一项调查,由读者自由投票,选出了“这一千年里你最喜欢的日本文学家”。宫泽贤治名列第四,远远超过了太宰治、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以及村上春树。 关键词: 宫泽贤治 外国文学 魔幻 总点击:2447 总评论数:0 综合得分:34 推荐票:0 作者: 宫泽贤治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 定价:
╔弗兰德 公路╗调色板上那一抹晦暗 文森特•威廉•梵高 调色板上那一抹晦暗 一本新出版的关于梵高的传记用细节讲述了他阴暗的一面《梵高:生命》;史蒂芬奈菲与格里高利怀特联合著;蓝登出版社出版;953页;40美元; 梵高仿佛就是为一部五味杂陈的好莱坞传记影片而生。他画笔下的向日葵,麦田和柏树名垂艺术史,以其绚烂的色彩和有力的笔触被人们熟知与欣赏,并在拍卖会上连创拍卖纪录。显然,这部传记名字本应为“生活的渴望”,但随着一本关于梵高生命的引人入胜,鸿篇巨制自传的上市,原来梵高对矛盾的渴望才是最强烈的。 这本自传描述了一位寂寞,坏脾气的酗酒者,和一位喜欢啃咬那对养活自己双手的梅毒病患。如此的描述绝对没有使梵高的画作贬值,但是史蒂芬奈菲与格里高利怀特---这两位比较喜欢酗酒艺术家题材(他们曾以杰克逊•波洛克作为题材)的多产作家,已经将笼罩在梵高身上的艺术浪漫气息驱散殆尽。 这本自传包含了数以千计零零散散的事实,并没有为了削减长度而牺牲任何的细节,其唯一的让步就是将稿件中的附注删除(事实上,这些附注足以填满5000张打印纸,并且它们都在这本书的官网上面)。就算是这样,书中的故事也让花时间诉说故事的人充满动力,加之本书的两位作者合理地解释了梵高的离世---死于一场意外而非自杀,首先事故现场没有找到枪支;并且那颗致命子弹以错误的角度进入了梵高的身体,因为从伤口来看,子弹是从非常远的地方所发射而不是以自杀的方式发射的。有力的间接证据显示梵高的死竟归咎于一群小混混。 梵高在古皮尔艺术公司的第一份工作使他来到了海牙,并随后几经辗转,到过巴黎,伦敦工作。但他年轻时的激情主要用在了布道上面,当他第一次在泰晤士河旁的佩特香以带有浓重口音的英语向众人传道时,信众们纷纷不予理睬。当他决定不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一位牧师后,他才走上了艺术之路。因为没有稳定的收入,梵高竟认为自己有权分享弟弟提奥的工资,不加思考地要求他每月给自己150法郎,要知道他作为普通学校教师的弟弟月工资只有75法郎。 梵高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荷兰农民常用的黑木炭作画,“画画时我能看得更透彻”他曾这么说。提奥清楚地知道这些画是没有销路的,所以建议梵高画一些充满色彩的风景画。最终,在伦布兰特的影响下,梵高开始了在图画中使用彩色和变换创作主体(画风景)的转变,并在1886年于巴黎开始绘制亮橘和亮棕色的向日葵,希望这些画作能引起一些沉溺于酒色的意大利模特们的兴趣。这种绘画风格上的转变直到1888年梵高向南来到法国阿勒斯时才趋向成熟。 在阿勒斯时,梵高劝说保罗•高更加入他的创作队伍,他相信他们俩能激发彼此的灵感,有所裨益。但这却是个悲剧的幻想,高更,拥有更强势的性格,想在工作室作画,而梵高却倾向在室外工作;高更工作经常无精打采,拖拖拉拉。而梵高工作却雷厉风行;高更将灵感寄托于想象和回忆;而梵高将思想臣服于大自然。但阿勒斯人显然更中意高更而把梵高忽略了,随后两人大吵一架,当高更在1889年12月23日宣称自己将前往巴黎时,梵高将自己的左耳割下,伤口长至下颚,他像一个精神病患者一般将自己困在心灵的枷锁中,却没有停止作画。18个月之后,当梵高卖出了自己的第一幅画后不久,他就死于枪伤。当众人终于认识到他是一个天才时,几十年已经过去了,如果我们想完全看清他生命中悲剧的一面,或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 宾 士 域 =╗《民国风度》:79个人物的传奇轶事   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相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本书为《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最佳专栏——“钩沉”结集,其专栏主笔徐百柯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钩起79个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还有一些人物,徐百柯如果不写,恐怕将会被时间或时代彻底湮没与忘记。   他们是故去的名校校长,文章报国的报人,埋头学问、以学术报国为天职的知识分子,以及在世界面前代表中国的外交家、金融界的精英、马上赋诗的将军……他们是梅贻琦、蒋南翔、张季鸾、胡政之、刘文典、杨荫榆、陈西滢、梅汝璈、顾维钧、卢作孚、陈望道、蒋百里……围绕着他们的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秩事,通过本书在历史零散与完整的记忆中生动再现。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在徐百柯的文字中一一复活。   此次修订版中,汇编了钱理群先生专门就本书内容在北大所做的演讲,解析深刻生动,勾勒民国风骨,引起很强烈的社会反响。此外补充了作者徐百柯的八篇精彩文章,涉及到了严复、胡适、卢作孚、季羡林等人物,探讨了科学院、初中教育、大学中文系等话题,作为本书的延伸阅读。 关键词: 民国 名人 生平事迹 历史 文化 总点击:7481 总评论数:0 综合得分:85 推荐票:0 作者: 徐百柯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定价: 29.8
╔= 沧 桑 城 =╗《一寸河山一寸血2·华北风云》:首次开放解说中国   本册部分人物简评:   黄郛:被蒋介石两次利用、两次抛弃的结义二哥。   何应钦:“黄埔系”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国0百度0民党亲日派的代表。   宋哲元:冯玉祥麾下五虎将之一,军人主政的失败典型。   张自忠:知错而能改的民族英雄,“二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   傅作义:民国第一擅守之将,防御力天下无双。   汤恩伯:最“土鳖”的国0百度0民党“海龟”将领。   战争,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战争很精彩,全史更好看。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0百度0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   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0百度0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 关键词: 历史 军事 战争 总点击:9366 总评论数:0 综合得分:104 推荐票:0 作者: 关河五十州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定价: 32
╔= 宾 士 域 =╗瑞典诗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最后一分钟人们还在乱哄哄地赌鲍勃•迪伦(业余赌徒曾将其赔率定为100 比1)的时候,相对陌生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诗人,但从来没有真正当过全职作家,”诺奖的评选机构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长彼得•英格伦解释说。自1990年因中风半身瘫痪以来,特朗斯特罗默虽然近来不大写作,但他在瑞典深受爱戴,已有多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过去十年每到诺奖公布之日,有报社的一位摄影师都一直守候在他家大门外期待这一刻的到来。 特朗斯特罗默生于1931年,20岁出头时开始出版诗集。自那以来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60种语言。但他的产出明显不高——“全部作品可以收入一本不太大的袖珍书中,”英格伦先生说。特朗斯特罗默是在从事专职工作的同时业余写诗的,他先是当过心理学家,后来在劳动力市场研究所工作。他一直宁静生活,低调做人。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特朗斯特罗默获奖时称赞其全部作品很“很精炼”,给我们提供了“洞悉现实的新途径”。他是自维斯拉瓦•辛波丝卡于1996年获奖以来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 英格伦不得不对诺贝尔文学奖再次授予欧洲作家(过去十年有七次)做辩护,而且还是一名瑞典人。做辩护时,英格伦或许首先要设法回避人们更为迫切关注的问题:获奖的为什么是特朗斯特罗默。这个问题也许只有特朗斯特罗默才可以回答——在人们即将竞相阅读的作品里去回答。
╔= 宾 士 域 =╗《铜壶》:饥荒年代的胡同百姓生活   一部“原生态”的北京映象   一部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的长篇小说   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一样,既是北京的标志,也给人们留下了永远的记忆与说不完的故事。住在胡同里的人家儿大多已经几代人,在胡同里一住就几十年。北京人喜欢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这些个词儿都与这胡同和四合院有关。   铜壶的故事背景放在了60年代的北京胡同。饥荒年代,物质馈乏,陆仲祥在自家小院开了一家小酒铺,理所当然便成为胡同的中心。作者虽然把故事背景放在了60年代,但故事的重心却是胡同老百姓的生活。作者淡化了那个年代特殊的政治环境,更多地着眼于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是北京旧城区犄角旮旯的事儿,是北京四合院里的人生百态:开杂货辅的老陆老实厚道,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同时又有着商人的小狡猾。他是这个小四合院的核心人物,他会在酒里兑对,做得很自然,甚至没有愧疚;他也不忘对生活窘困的邻里拉一把。这些事老陆做起来都是水到渠成,没有任何刻意。   小说中的人物不是很多,情节也不算复杂,甚至作者有意淡化了故事的政治背景,但是从小说的字里行间里、从小人物的平凡生活里,我们可以感性地了解一段历史。 关键词: 北京 胡同 生活 情感 历史 总点击:1074 总评论数:0 综合得分:11 推荐票:0 作者: 薛燕平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定价: 26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