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
鹤鸣东山
关注数: 0
粉丝数: 41
发帖数: 1,352
关注贴吧数: 0
阻拦索+回收火箭这个思路真的棒 用着陆架+回收火箭必须要用节流能力强的发动机,不然没法准确控制接地速度,可能减速不足或者减速过多反倒爬升导致重着陆,不要讲什么电脑控制精度很高,燃烧并不是一种稳定的东西,不然空叉也不会费力搞扩大节流范围了。而且接地后翻倒风险还不低 用阻拦索回收,相比于起落架扩大了接地减速行程,可以允许更大的速度范围内接地,就对火箭节流能力要求更低,而且只要挂上了就不存在翻倒的问题。还把起落架的死重分了一部分在地面上,减少了火箭死重。 实在是妙啊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falcon 9的难点在回收技术上? 数一下回收火箭的技术点, 多发并联----哪怕是N1那种奇葩方案最后还是稳定飞行了的,不过因为结构设计缺陷在发动机关机时炸了。 深度节流发动机--这个确实有点麻烦但不困难。实在不行就牺牲一点性能换燃烧稳定,反正就一台发动机对整体影响有限。 格栅舵--玩烂了的东西 热防护--发动机硬抗,反正再入速度低,重猎芯级速度高了就不回收。 回收制导律--大多人连最速降线都不懂,但是用计算机算最优问题是相关方向博士们的基本功。 实际上猎鹰9的难点在于,他搞回收损失运力30%(假设是这个值)然后有的赚,其他国家搞回收可能就只剩30%运力只剩赔。 回收火箭只是美帝航天产业链这座庞大冰山露出海面一小点,海面下难以看到的是美帝航天产业链在材料设计加工制造的雄厚技术积累,这样的积累足够支持一个效率高到回收能产生经济价值的火箭。如果对空叉来讲大一点的铝锂合金储箱加工工艺都要从头研发,要升级整个产业链,可回收火箭也就只是个梦想了。
刚发射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会不会就是腾云二级全尺寸验证机 从公开资料知道的腾云二级带燃料重约40吨,入轨重量7吨,载荷2吨样子,如果不带或者少带燃料的话完全可以用长2f发射。不过假设是甲烷燃料的话,平均密度约0.8t/m^3,燃料得40立方米附近,5m整流罩只能用升力体,带三角翼的话飞行器会太长了。当然再极端点不要整流罩也是有可能的,腾云二级本来就要面对大气层。
精准刀法,新式近地载具成功验收 过去小绿人往返近地轨道要么乘坐入轨重量一百多吨的超贵豪华航天飞机,要只能乘坐简陋又不便宜的飞船。 KASA瞄准细分市场,出产了“快船”顶托式航天飞机,二级可回收,一级具有回收潜力。入轨重量约30吨,可送四人和六吨物资到442度400km圆轨道的空间站构型上一级为低仿版猎鹰9号一级火箭,九台merlin1d发动机,如果ksp支持多线操作可以改成可回收火箭,实现载具全回收。二级为空重27吨附近的快船航天飞机,主发动机为LR84氢氧机(没有合适的液氧甲烷机,不然液氧甲烷机更好),轨道机动发动机为两台aj190
首次成功载人登月后,想起计算登月舱dv忘了小绿人还有重量。囧 登月舱空重也才2.5吨,小绿人三个人的重量影响还是很大的,然后一计算发现他们回不来了
个人一小步,绿人一大步,首次成功载人登月!
不能委屈小绿人系列,载人登月前先上月面生活舱 虽然也就15平方面积*3米高,但再怎么也比登月舱强多了
处理航天飞机不对称推力的一种方案
终于成功登月了,不到Moon非好汉 虽然是无人车
花了大力气送上去的穹顶真是令人吐槽啊
果然没可用机械臂的空间站没法过日子 看起来似乎还凑合但共三舱两船一飞机,只是在轨道上飘着,时间就已经变黄了。没有可用的机械臂,意味着即使航天飞机送货到家舱段还是要自带rcs,一般就是8个rcs,两三个部件变成十一二个部件,p数瞬间爆炸,帧数瞬间shutdown。而机械臂不过约一个舱段的部件数量。 但是已知的机械臂实在太软又没阻尼,稍微重点的东西挪一下就晃个不停
萌新问题,天宫空间站氧气是以高压气瓶存储还是液氧瓶存储? 而且两者的从天舟输到天宫好像都很麻烦的样子
萌新(划掉)空间站一期工程终于开工了 近地轨道空空实在不好看,搞个空间站耍耍,顺便验证交会对接技术 首先是发射空间站,目标是倾角42度升交点130度(现天和舱轨道取整),400x400的轨道,发射点是文昌 火箭系falcon9超低仿版,一级九台Merlin1d++,二级一台Merlin1d真空版+
蜜汁bug,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ksp1.3.1 realismoverhaul 下原版三人座舱失去浮力
改了一堆配置文件弄出来的首个可用飞船,怎么一股咖喱味 因为ksp1.3.1-ro 一堆毛病,倒是航天飞机先搞出来,搞飞船就是不断改配置文件的过程,最后弄个能对接, 能深空再入的飞船,结果还一股子咖喱味。
终于找到再入模式的配置在哪里了 一直苦于ro的返回舱再入模式升阻比过大,导致深空再入要么过载过大,要么弹飞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自制的机械臂是真难用 好不容易交会上,发现机械臂晃的厉害,只能当万向对接口用
终于迈出了探月第一步 为了直接送入极轨探月轨道,采用的是异面转移轨道 倾角28.5度,升交点0.59度,近地点辐角164.59度 专门挑了个不需要滑行的窗口,二级火箭一次关机就进入转移轨道了。 感觉轨道微调可以很容易调成自由返回轨道。
remote tech终于连上网了,背后的故事竟如此感人 ro下打了同步轨道星座却一直连不上网,测试了好久才想起rt的抛物面天线主瓣宽度是有限的,俗称要对准了的范围才能用,然后考虑到中继天线(对! 中继天线)本身可用角度才一亮度,只能改配置文件 谁能告诉我,在各种黑科技的坎星世界!为什么连个相控阵天线都没有!
首次尝试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刚解决了近地点辐角约束问题,尝试发射同步轨道卫星 火箭为一级两台merlin D++ ,干质比约26 ,二级一台rl10b2,干质比约10,起飞重量120吨 gto运力约3吨,leo运力约6.5吨 本来打算一箭三星但计算发现都可以去绕月了,最后是一箭四星。
氵飞机党如何给降落打分的?小伙伴们最好的降落什么样的? 众所周知,自坎星开天辟地,坎星人主要分为两大阵营,守序邪恶气动至上的飞机派,混乱邪恶力大砖飞的火箭派。中又夹杂以太空梭,空天飞机等混乱中立守序中立小阵营。 其火箭派操作重发射以dv消耗,入轨精度为评分标准,苦练 shiftwasdctrl左右左右baba,但为一日手操极限重量精确入轨。而带翅膀一众皆知降落为重,非数百次训练坠机不得要领,然吾竟不知其所求者何,悲乎。 所以在此问一下飞机党(靠翅膀降落的都算)一般怎么给降落打分的?下滑几度?落点何处?过载多少?接地率几何?感觉这玩意挺复杂的,比如追求过低接地率容易拉挂反而重着陆,但这个过低是多少呢?接地过载则完全没概念多少为好。 另外小伙伴们最满意的降落又是怎么样的?好以为参考。
利用dotPeek,对坎巴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比如这样二分法求两轨道最低点,存在可能收敛在局部最小值的问题的。 如果载具轨道周期明显长于母星卫星的轨道周期,可能导致该被卫星引力捕获却没有被捕获的情况。 要不是电脑吃不消,多体多载具轨道维持困难,真想装多体。
不是far坑,都是世界的错,这个世界太乱 深受far高超音速阻力(六马赫以上)折磨,做的mk3航天飞机高超音速升阻比不过0.8附近,mk2航天飞机好点大概有接近2的样子,2马赫超音速飞机要靠魔法进气道减阻才能有7附近的升阻比,否则3到4的样子。 本以为是far模型不够精确,直到看别人论文做仿真,精心规划的气动布局也就3到4的升阻比,果然都是世界的错。
RO下发射超冷门的瞎捏的航天飞机的全过程加速的萌新视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