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天涯无芳草 无天涯无芳草
关注数: 119 粉丝数: 73 发帖数: 16,189 关注贴吧数: 50
安徽地区身家5亿富豪达238位 昨日,胡润研究院与合肥万达城联合发布《2015胡润安徽地区财富报告》,这是胡润研究院首次发布安徽地区财富报告。在这份榜单里,安徽地区拥有5亿资产超高净值的人士已达238人。 安徽首富资产57亿   昨天,胡润在合肥展示了胡润系列财富榜单中的安徽专属榜单——《2015胡润安徽地区财富报告》。报告显示:安徽地区600万资产富裕人士已经达到23800人,比上一年增加800人;千万资产富裕人士9900人,比上一年增加300人;其中亿万资产富裕人士960人,比上一年增加40人;5亿资产以上的超高净值人士238人。美亚光电62岁的田明财富57亿元成为安徽地区首富;第二名是安徽“汽车配件大王”中鼎71岁的夏鼎湖,财富52亿元;第三名是南翔59岁的余渐富,财富48亿元。四至十名则依次是仰智慧和徐宁夫妇、吴绪顺家族、陈先保家族、商晓波和邓烨芳夫妇、曹仁贤、姜纯、施卫东家族。胡润说,资本市场让这些富豪的财富增值不菲。安徽富豪的前十名中共有8家全部或部分拥有上市公司。   半数富豪来自制造业   从行业考量,制造业是安徽地区上榜富豪从事最多的行业,有6位上榜,占安徽所有上榜富豪的54.5%,高于百富榜上制造业23.1%的比例;房地产位居第二,有2位,占18.2%;汽车、IT、食品与饮料、能源行业各有1位。从徽商来看,也是制造业第一,占38%;其次是金融与投资业,占24%;房地产和IT业并列第三,各占10%。   合肥是安徽地区上榜富豪的居住地首选,11位安徽地区20亿资产富豪中,住在合肥的有5位;其次是芜湖,有2位。此外,安徽地区女富豪上榜比例为15%,低于百富榜20%的比例。
芜湖入列“起步型三线城市”  芜湖究竟算三线城市还是四线城市?这一争论虽然从来没有官方定论,但类似的争议和疑虑的确由来已久。三线还是四线?这里不仅牵涉到城市“自尊心”,而且对于一个城市的招商吸引力而言,也有着某种特殊的“加分”效应。2015年4月,仲量联行发布的一份报告引人瞩目,似乎将芜湖“权威性”地定位在了“三线”城市的位置上。 4月10日,世界知名的五大咨询机构之一的仲量联行,公布了其研发制作的中国城市60强报告。仲量联行基于全国287个城市的数据选出这60个城市,将其分为若干层次:超一线城市、1.5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其中三线城市又分为增长型、新兴型和起步型。在最新的起步型三线城市名单中,芜湖、淮安、吉林等12个城市入列。记者了解到,在芜湖本土的诸多公众微信号及微信朋友圈内,芜湖“正式”入列“三线城市”,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也吸引了诸多读者的“眼球”。  记者采访了芜湖部分商界人士,他们表示,其实,三线城市、四线城市的划分,至今没有权威统一的标准。但芜湖此次入列“三线”城市,的确是个利好消息。有关人士表示,过去,芜湖虽然号称“小上海”,但无论城市区域面积,城市总人口、经济总量、交通区位、城市辐射能力等都相对有限。2010年,安徽省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后,芜湖的市域面积、城市总人口增长了近一倍,经济增速也多年保持全省第一,2014年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2307.90亿元。2015年初,芜湖市更是获得了期盼已久的“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芜湖的城市影响力、辐射力、美誉度等,因此大幅上升。芜湖被列入“起步型三线城市”,可谓实至名归。 更重要的是,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三线城市的定位,除了增强市民的自信心外,还将增强芜湖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吸引力。一些人士告诉记者,很多高端消费类的商品名牌,知名房地产开发商旗下的高端住宅产品品牌等,在全国布局的时候,很重视城市的“等级”,有的明确只进入一二线城市,有的则把“三线”作为投资的“底线”。2014年以来,哈根达斯、星巴克等一批高端消费类品牌开始进入芜湖,2015年,芜湖“三线”城市定位更加明确后,相信将进一步增强很多著名企业、品牌的投资信心,这对增加芜湖在招商引资、人力资源引进方面的吸引力,也是很有裨益的。 ——————加油啊,芜湖,加油吧,皖南,加油吧,安徽!忘了说合肥是增长型三线!逼格高点!
教育部公布2015高校名单:安徽专科75所 从教育部官网获悉,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其中,安徽共计75所专科院校(含民办高校),具体名单如下: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淮北市专科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芜湖市专科 淮南联合大学安徽省淮南市专科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芜湖市专科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阜阳市专科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铜陵市专科 民办万博科技职业学院安徽省教育厅合肥市专科民办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淮南市专科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合肥通用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淮南市专科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宿州市专科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六安市专科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蚌埠市专科 民办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安徽省教育厅合肥市专科民办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省芜湖市专科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省亳州市专科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滁州市专科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池州市专科 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宣城市专科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民办合肥滨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教育厅合肥市专科民办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专科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芜湖市专科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阜阳科技职业学院安徽省教育厅阜阳市专科民办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亳州市专科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安徽省六安市专科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安庆市专科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省马鞍山市专科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铜陵市专科 民办合肥财经职业学院安徽省教育厅合肥市专科民办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省安庆市专科 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安徽省教育厅合肥市专科民办 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安徽省教育厅合肥市专科民办 合肥共达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教育厅合肥市专科民办 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安徽省教育厅蚌埠市专科民办 民办安徽旅游职业学院安徽省教育厅阜阳市专科民办 徽商职业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马鞍山市专科 安徽现代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安徽省教育厅六安市专科民办 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教育厅淮北市专科民办 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安徽省教育厅合肥市专科民办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省安庆市专科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黄山市专科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省滁州市专科 安徽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省六安市专科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安徽长江职业学院安徽省教育厅合肥市专科民办 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教育厅芜湖市专科民办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徽省安庆市专科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省合肥市专科 安徽人口职业学院安徽省池州市专科 合肥科技职业学院安徽省教育厅合肥市专科民办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安徽省宿州市专科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省阜阳市专科 
教育部公布2015高校名单:安徽本科44所 安徽大学安徽省合肥市本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市本科 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合肥市本科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省马鞍山市本科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省淮南市本科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省芜湖市本科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合肥市本科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合肥市本科 蚌埠医学院安徽省蚌埠市本科 皖南医学院安徽省芜湖市本科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省合肥市本科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芜湖市本科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省阜阳市本科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省安庆市本科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省淮北市本科 黄山学院安徽省黄山市本科 皖西学院安徽省六安市本科 滁州学院安徽省滁州市本科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省蚌埠市本科 宿州学院安徽省宿州市本科 巢湖学院安徽省合肥市本科 淮南师范学院安徽省淮南市本科 铜陵学院安徽省铜陵市本科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省合肥市本科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省滁州市本科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省教育厅合肥市本科民办 合肥学院安徽省合肥市本科 蚌埠学院安徽省蚌埠市本科 池州学院安徽省池州市本科 安徽新华学院安徽省教育厅合肥市本科民办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安徽省教育厅合肥市本科民办 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省教育厅合肥市本科民办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安徽省教育厅蚌埠市本科民办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安徽省教育厅合肥市本科民办 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安徽省教育厅芜湖市本科民办 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安徽省教育厅马鞍山市本科民办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安徽省教育厅合肥市本科民办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安徽省教育厅合肥市本科民办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省教育厅芜湖市本科民办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安徽省教育厅合肥市本科民办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省教育厅阜阳市本科民办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安徽省教育厅淮北市本科民办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省合肥市本科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安徽省教育厅马鞍山市本科民办
安徽开启户籍制度改革 将不再分农业与非农业户口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探索建立皖北向皖江的跨区域人口迁移机制。安徽人户口迁移落户等将发生很大变化,据了解,《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已正式出台,根据该意见,我省将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 关键词:户口迁移 [城市]不同“体量”城市落户门槛不同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压力小的地方,可以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压力大的地方,可以对相关条件等作出具体规定,但对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不得设置住房面积、金额等要求,对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不得超过1年。 ) 中等城市:城区人口50万至100万 有就业有住所还需有一年社保 ●合法稳定就业 ●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 ●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小城市:城区人口50万以下 放开落户限制 有住所就能落户 小城市、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 ●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特大城市:城区人口500万以上 由市政府确定适时调整政策 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落户政策。具体条件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确定,而我省目前还没有特大城市。 [人才]劳模、先进、紧缺人才家属可随同落户 ●县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中级工以上职业资格 ●其他紧缺人才准予其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在就业地落户。 毕业生等户口迁移不受就业地条件限制 ●高校毕业生 ●职业院校毕业生 ●技工院校毕业生 ●技术工人 ●留学回国人员等凡自愿在我省工作的,不受其就(创)业地或实际居住地户口迁移条件限制。 社保年限要求不能超过3年 城区人口100万至300万 ●合法稳定就业达到一定年限 ●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 ●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城区人口300万至500万 要适度控制落户规模和节奏,可以对合法稳定就业的范围、年限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范围、条件等作出较严格的规定。大城市对合法稳定就业年限和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不得超过3年。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 随迁子女有平等教育权利 ●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 ●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逐步完善并落实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以及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的实施办法。 ●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面向农业转移人口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实现卫生计生基本服务均等化。 ●分步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整合,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关键词:户口登记 不再区分农业与非农户口 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 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居住证持有人享同等待遇 同等的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证照办理服务等权利。 以连续居住年限和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为条件,逐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权利,同时结合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逐步享有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 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省人口、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以人口基础信息为基准的省级人口基础信息库。
汉服美人“穿越”芜湖校园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日前兴起“汉服风”,大学生们以身着传统汉服在校园里拍摄青春纪念照为美,以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里的传播。   记者昨天在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了解到,眼下一组人气和颜值都极高的相片在该校学生中热传。相片中,一群该校爱好国学的女生,身着传统汉服在校园里留下高雅的身影。蓝天白云下,桃红柳绿边,雍容古典的汉服与简约现代的建筑相得益彰,突显出当代大学生高雅的青春气质。许多同学看了这组相片后,纷纷“克隆”,校园迅速兴起“汉服风”。   公共管理学院的徐红玲同学,是该校“汉服风”的引领者之一。她说,自己打小深爱中国传统文化,进入大学学习后,与同样有着国学情结的同学发起组建了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国学协会。此次“校园汉服风”就是该校国学协会组织开展的常规活动。   徐红玲向记者介绍说,汉服并非是汉朝人穿的服装,而是汉族人的传统服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曾是一种主流服饰;汉服只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汉服风的兴起不只是这一袭华服,更是汉服背后所蕴含“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文化理念。   她还说,为了能将汉服带进我们的生活中,让汉服文化得到更好地诠释,该校国学协会将走出校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他们还创建了“衣梦缘”汉服工作室,将传播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创业结合,让这项兴趣爱好成为创业的动力和目标。
芜湖轨道交通通过专家评估 2020年前建设1号线 记者从5月4日至6日在芜召开的“芜湖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专家评估会”上获悉,经过现场勘探和多轮交流讨论,专家组充分认定芜湖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必要性,认为规划中提出的近期建设项目和规模基本符合实际。按照分步实施方案,芜湖市将在2020年之前,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和2号线一期,形成主城区南北及东向、总长度约47公里的主轴线。   按照已于2013年7月通过专家评审的《芜湖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芜湖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呈“放射型”,由5条市区线和4条市域线组成。此次建设规划提出的分布实施方案中,2020年之前芜湖市建设的1号线和2号线一期,不会跨越长江,主要连接江南主城的各城区。   记者在建设规划文本中看到,1号线整体为南北走向,全长30.375公里,设车站24座,线路起自保顺路站,经和平路——千岛湖路——衡山路——凤鸣湖路——港湾路——银湖北路——中山北路——黄山路——九华路——弋江火车站,至白马山终点站,串联城北产业新城、江南城市中心区、城南科教产业新城。2号线一期工程起自海事局站,经北京路——芜湖火车站东广场——弋江路——赤铸山路——梦溪路,向东至育文学校站,长度16.52公里,设车站12座。2号线一期工程串联城东产业组团和江南中心组团,为东西方向主要客流通道。
安徽工程大学进入一本招生序列 “芜湖市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在聚集优秀青年,培养产业转型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持续发力,为打造两个升级版提供人才支撑,把校市战略合作推向新的高度。”近日,安徽工程大学副校长叶常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今年起,安徽工程大学整体进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我市人力资源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做好专业“加减法” 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从去年12个专业进入一本招生,到今年全线一本,学校已经做了多年的准备。”叶常林表示,作为一所有着80年历史、以工为主的省属多科性高等院校,安徽工程大学已经成为我省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该校有14个学院(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61个专业。随着全面进入一本招生,该校立足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设置上主动做好“加减法”,新开一部分热门专业,停招减招部分专业,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以去年为例,我们停招了5个专业,但新开专业报到率创下历史最好水平。”该校招生办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2014年该校12个专业进入一本招生,当年录取新生5600人,报到人数5530人,总报到率98.75%,不仅是学校报到率最高的一年,在全省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参考报考率和就业率,该校对一小部分专业停招或减招,目的是达到“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 在做好专业减法的同时,该校还围绕芜湖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先后增设了物联网工程、机器人等10个专业或方向,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和平台,成为芜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基地。 专业设置“一加一减”体现的是该校对人才培养的不断优化。“整体一本招生意味着学校可以招收到更优秀的青年学子,最终为芜湖和安徽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当好发展“助推器” 打造校市校企合作高地 “芜湖是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试点城市,安徽工程大学在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科研和人才优势,我们的合作具有良好基础。”该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去年,市政府与安徽工程大学联合组建“安徽工程大学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并成立了芜湖安普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业务集机器人整机、零部件和作业工具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于一体。伴随着芜湖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崛起,该公司成立仅半年时间就已申报并被受理专利21项,6个项目正同时推进。 芜湖安普的背后,是芜湖市政府与安徽工程大学市校合作结出的硕果。根据今年1月份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发展战略规划、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建立合作创新、共同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 事实上,不同形式的交流对接已经展开。2014年,由市政府牵线搭桥,该校与芜湖知名企业开展“双向挂职”,由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聘请企业优秀人才来学校兼职育人。当年,该校与奇瑞、鑫龙电器和埃夫特等企业实现双向挂职17人次。今年该校80个“双向挂职”名额供不应求。“‘双向挂职’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为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注入新的活力。”该校人事处一位负责人说。 多渠道开展校市合作、校企合作,给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也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学校与地方形成了合作发展的良性互动。“进入一本招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好芜湖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叶常林说。
合福高铁通车进入倒计时,芜湖到福州只需3小时左右 合福高铁正式通车已进入倒计时,高铁时速将达每小时300公里,约3个小时从无为或南陵可到福州!记者从铁路部门获悉,合福高铁安徽段计划5月底全线拉通试验,6月高铁列车试运行,初定7月1日开通,初期计划开通39对高铁列车。   合福高铁是北京至福州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至福州高速铁路由京沪高铁(北京—蚌埠南)、合蚌高铁(蚌埠南—合肥南)、合福高铁(合肥南—福州)等部分组成。京沪高铁于2011年6月30日通车,合蚌高铁2012年10月16日通车。合福高铁跨越安徽省中南部、江西省东部、福建省东北部地区,线路自合肥南站引出,经长临河、巢湖东、无为、铜陵北、南陵、泾县、旌德、绩溪北、歙县北、黄山北站至皖赣省界,进入江西省婺源、德兴、上饶、五府山,穿越武夷山脉至福建省,经武夷山北、武夷山东、建瓯西、南平北、古田北、闽清北等地后引入福州枢纽福州站,全线长800余公里。其中安徽段途经合肥、铜陵、芜湖、宣城、黄山五市,全长300余公里,设计时速300公里。   据悉,目前合肥至福州高速铁路安徽段联调联试正按计划有序推进,试验列车正在铜陵北至黄山北站“试跑”,并逐项展开试验检测。在合福铁路的联调联试中,采用的是CRH380A型高速列车。这款CRH380A高速列车已在很多高铁线路上使用,包括京沪、沪昆、郑西等高铁线路等。目前,已经有多列RH380A陆续送到动车段,将在合福高铁开通后正式投入使用。   在这列高铁的八节车厢中,有两节一等座车,三节二等座车,头尾两节车厢为带有商务座的二等座车,还有一节车厢为带吧台的二等座车。 其中,商务座配备了可躺、可旋转的软席座椅,座椅分为单人座椅和双人座椅两种,在按了座位一侧的按钮之后,座椅“变身”成为一张可平躺的单人床。   记者了解到,京福高铁全线开通初期,合肥将开通39对高铁,其中始发终到20.5对,通过18.5对。合福高铁开通后,芜湖乘客从无为高铁站或南陵高铁站乘坐合福高铁,到福州只需3个小时左右。
闸桥合一打造“高大上”城市新地标 记者近日在澛港闸(桥)施工现场看到,处处是一片繁忙的施工场景。各类吊机、运输车开足马力,节制闸闸墩浇筑已经破土而出,河道宽度也被拓建到原来的1倍以上。   澛港闸(桥)工程横亘漳河,是流域治理的关键性工程,包括澛港闸工程和澛港大桥改造工程两部分。其中,澛港闸规模为大(Ⅱ)型,澛港大桥道路等级为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道,双向八车道。为了节省投资和土地资源,对道路、航运、水闸枢纽工程功能进行最佳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工程采取了闸桥合建的方式。   澛港闸(桥)工程主设计师方国宝告诉记者,“闸桥合建就是将大桥桥墩置于澛港闸闸墩顶部,实现闸与桥的合二为一,工程结构复杂,面临协调二者在软基上的不同沉降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在国内工程界几无设计先例。”然而,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方国宝与设计团队并没有退缩。“合建的难度越高代表了工程的含金量越大,我们的设计欲望也更加强烈。” 方国宝说。   记者了解到,设计单位认真研究了闸址处软土地基以及河道近90度弯曲走势的复杂施工环境,创造性地制定出一系列满足规范要求的施工方案。同时为了减小桥梁的沉降差,水闸采用了2孔1联的结构型式,并将桥墩置于中闸墩上,让基础沉降差满足了桥梁的建设要求。   去年2月,这座代表了国内闸桥合建最高水平的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截至目前,旧的澛港大桥已经拆除,保障枯水期施工的上下游围堰已完善,澛港闸(桥)的船闸、节制闸、公路桥桩基工程基本完工,同时,还修造了一座方便车辆行人临时出行的便道桥。   “澛港闸(桥)工程位于长江干流与漳河的交汇位置,主体工程只有枯水期在河道中间施工,有效工期不可控制,加上前期施工环境的制约影响,工期相对滞后。”建设单位项目经理杨晓峰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调动了一切力量,利用当前的晴好有利天气,24小时昼夜抢工。   “为了减轻防汛压力,主汛前,我们将拆除阻水的围堰,这意味着所有施工力量都将退出河道,节制闸闸墩工程必须在汛前完成。” 杨晓峰说,按照计划,施工单位在汛期将主要着力于两侧引桥建设,汛后,进行船闸、公路桥桥梁施工,明年汛前澛港闸(桥)主体工程将会基本建设完成。   记者了解到,澛港闸上游约2公里范围内沿漳河两岸设置了两级亲水平台,闸下游与外龙窝湖景区、滨江公园三期统一规划,闸桥公共区内设置了观景平台和文化长廊。届时,市民可登上观景平台,畅享“外观长江内观漳河”的美丽风景,通过文化长廊,领略芜湖悠久的历史文化。相信未来,这座结合建筑艺术的水利枢纽工程将成为展现我市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城市新地标。
北师大芜湖附属学校今秋招生   4月17日上午,芜湖市教育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我市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工作,记者在会上获悉,北京师范大学芜湖附属学校成立,今年秋季开始招生。   发布会上,市教育局副局长刘育红说,2015年4月13日,芜湖市政府副市长张志宏与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利,在北京师范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书》,将采用“体制创新、政府支持、自主办学”的模式,合作举办北京师范大学芜湖附属学校(简称“芜湖附校”),以引进北京师范大学的基础教育品牌和管理团队,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芜湖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芜湖附校将在原三山中学的基础上,创新办学体制激发办学活动,探索公建民营的运营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芜湖附校是我市创新办学体制,与北师大合作共同举办的自主办学的完全中学,学校是市教育局直属学校。该校位于三山区莲花湖畔原三山中学新校区,总占地面积134.7亩,设计规模为36个班(高中和初中各18个班),将于今年秋季学期招生开学。北京师范大学派出管理团队直接对芜湖附校进行管理,对芜湖附校的教育教学进行业务指导、质量评估和监督。通过合作办学,力争在3-5年内将学校打造为省级示范高中,服务芜湖经济和社会发展并辐射周边地区。   在介绍我市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工作时,刘育红说,201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以打造教育名城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着力实施“三名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迈进。
首页 1 2 3 下一页